Montag, 7. Mai 2012

陶傑 - 讀神學

陶傑 - 讀神學

政務司司長說,現屆之後,無意留任,準備去英國牛津,讀神學課程一年。

讀書讀神學,而不是本地慣常的 MBA、金融管理,或者法律的賺錢實用學科,政務司司長的選擇,沒有半點中國人的味道,這一點,格外令人感動。

而且讀書的國家是英國牛津,而不是什麼北大清華之類,與西方文明接了軌。大熱門接任政務司的那位女高官,老公和孩子都在劍橋,她說過很想「回」英國劍橋與家人團聚。政務司的兩位人選,開口閉口,出路退休,不是牛津劍橋就是哈佛耶魯什麼的,跟中國官二代什麼瓜瓜奔的那條路同一方向,對於人格形象,加了不少分。

對於中國的留學消費者,神學實在太冷門。神學的定義,根據英國十六世紀宗教家胡克的說法,是「 神事的科學 」( The science of things divine )。這句話很奇怪:所謂神蹟,像上帝創造世界,有沒有這回事,往往不可以由科學能解釋。但這就是神學的涵義:不必盲信神蹟,把神這個觀念,以哲學、歷史、倫理的角度來分析、討論、辯證,研究古卷,了解人類歷史,為什麼與神同在。

牛津創辦之初,神學是主要學科,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古典主義興起,理性抬頭,有一些哲學家抨擊神學,讀來沒有什麼意思。

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平恩( Thomas Paine )的名言:「 神學一無所有:學的是虛,以幻為基礎,毫無原則,沒有權威,缺乏資料,證明不了什麼,而且神學家也承認,一切並無結論。 」

此一定義,對後世的羅素影響很大,羅素寫下了「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與教會引起大西洋兩岸一場論戰,餘波未了,今天還各有傳人在對峙。

神學是很好玩的學科,但高官心歸英國,中方已經不喜歡,讀的不是 MBA,也不是熱衷所謂「 科教興國 」的理工科目,更為中方所忌,但這位政務官卻毫不隱瞞,看來不打算將來復出,破釜沉舟( He burns his bridge )。不喜歡他的市民,不要罵了,他很有勇氣。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