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nerstag, 30. April 2009

Introducing Processing

I know there is a programming language called "Processing" through 0xlab.org.

http://www.0xlab.org


http://wiki.arch.nctu.edu.tw/Processing/Links



Montag, 27. April 2009

愛因斯坦--維基語錄

愛因斯坦--維基語錄

http://en.wikiquote.org/wiki/Albert_Einstein

1. 一個 從未犯錯的人 是因為 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 原文: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2.# 常識 就是人到十八歲 為止所累積 的各種偏見。

* 原文: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

3.# 教育 就是當一個人把 在學校 所學全部忘光 之後剩下 的東西。

* 原文: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4. 我認為 祇有大胆的 臆測,而不是 事實的積累,才能引領 我們往前邁進。

* 原文:I think that only daring speculation can lead us further and not accumulation of facts.

5. 創新 不是由 邏輯思維帶來的 ,儘管 最後的產物 有賴於一個 符合 邏輯的結構。

* 原文:Innovation is not the product of logical thought, even though the final product is tied to a logical structure.

6. 精神錯亂 :一遍又一遍地 重複 作同一件事 ,而期待 會有不同 的結果。

* 原文: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7. 態度 上的弱點 會變成 性格上 的弱點 。

* 原文:Weakness of attitude becomes weakness of character.

8. 如果 一個想法 在一開始 不是荒謬的,那它 就是 沒有希望的 。

* 原文:If at first the idea is not absurd, then there is no hope for it.



Sonntag, 26. April 2009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
中國文化

1. 此書上卷 寅恪曾任審查 。認為取材精審 , 持論正確 。自刊佈以來 , 評論贊許 , 以為實近年 吾國思想史之 有數著作 , 而信 寅恪前言之 非阿私所好 。 今此書 繼續完成 , 體例宗旨 , 仍複與 前卷一貫 。允宜 速行刊佈 , 以滿足 已讀前卷者之 希望 , 而使《 清華叢書》中得一美備之 著作 。 是否有當 , 尚乞鑒定是幸 ! 寅恪 於審查此書 之餘 , 並略述所感 , 以求教正 。

2. 佛教經典言 : " 佛為一大事 因緣 出現於世 。" 中國自秦以後 , 迄於今日 , 其思想之 演變歷程 , 至繁至久 。要之 , 只為一 大事因緣 , 即 新儒學 之產生 , 及其 傳衍而已 。此書于 朱子之學 多所發明 。昔閻百詩 在清初以辨偽 觀念 、陳蘭甫 在清季以 考據觀念 , 而治朱子之學 , 皆有所創獲 。今此書作者取 西洋哲學 觀念 , 以闡明 紫陽之學 , 宜其成系統 而多新解 。

3. 然新儒家 之產生 , 關於道教之 方面 , 如新安之學說 , 其所受影響 甚深且遠 。自來述之者 皆無愜意之作 。近日當盤大定 推論 儒道之關係 , 所說甚繁 ,(《 東洋文庫本》) 仍多未能解決之 問題 。 蓋道藏之 秘笈 , 迄今無專治之人 , 而晉 、南北朝 、隋 、 唐 、 五代數百年間 , 道教變遷 傳衍之始末 , 及其與 儒佛二家 互相關係之事實 , 尚有待於研究 。

4. 此則吾國思想史 上前修所遺之缺憾 , 更有俟於 後賢追補者也 。南北朝時 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 ;(北周 衛元嵩撰《 齊三教論 》七卷見《 舊唐書* 經籍志 》) 至李唐之世 , 遂成固定之 制度 。如國家有 慶典 , 則召集三教之學士 講論于 殿廷 , 是其一例 。故自晉至今 , 言中國之思想 , 可以儒釋道三教 代表之 。此雖通俗 之談 , 然稽之 舊史之事實 , 驗以今世之 人情 , 則三教之說 , 要為不易之論。

5. 儒者在 古代本為 典章學術所寄託之 專家 。李斯 受荀卿之學 , 佐成秦治 。秦之法制 實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 。《 中庸 》之 " 車同軌 , 書同文 , 行同倫 " , ( 即 太史公所謂 : " 至始皇乃 能並冠帶之倫 " 之倫 ) 為儒家理想之制度 , 而于秦始皇之 身而得以實現之也 。 漢承秦業 , 其官制 法律亦襲用 前朝 。遺傳至晉以後 , 法律 與禮經 並稱 , 儒家《 周官》之學說 悉采入法典 。

6. 夫政治 社會一切公私 行動莫不 與法典相關 , 而法典為儒家學說具體之實現 。 故二千年來 華夏民族 所受儒家學說 之影響最深最巨者 , 實在制度法律 公私生活之方面 ; 而關於 學說思想 之方面 , 或轉有不如 佛道二教者。

7. 如六朝士大夫號 稱曠達 , 而夷考其實 , 往往 篤孝義之行 , 嚴家諱之禁 , 此皆儒家之 教訓 , 固無預於 佛老之玄風者也 。釋迦之 教義 , 無父無君 , 與吾國傳統 之學說 , 存在之制度 無一不相衝突 。 輸入之後 , 若久不變易則決難保持 。 是以 佛教學說 能于吾國思想史 上發生重大久長 之影響者 , 皆經國人 吸收改造之 過程 。

8. 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面目者 , 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盪一時之人心 , 而卒歸於消沈歇絕 。 近雖有人焉 , 欲燃其死灰 ; 疑終不能複振 , 其故匪他 , 以性質與 環境互相方 圓鑿枘 , 勢不得不然也 。 六朝以後之 道教 , 包羅至廣 , 演變至繁 。不以儒教 之偏重政治 社會制度 , 故思想上 尤易融貫吸收 。

9. 凡新儒家 之學說 , 似無不有 道教或與 道教有關 之佛教為之先導 。如天臺宗者 , 佛教宗派中 道教意義 最富之一宗也 。( 其創造者 慧思所作 誓願文 , 最足表現 其思想 。至於北宋 真宗時 日本傳來之《 大乘止觀法門》一書 , 乃依據《 大乘起信論 》者 。 恐系 華嚴宗盛後 ,天臺宗 偽託南嶽而作 。

10. 故此書只可 認為 天臺宗 後來受 華嚴宗 影響之史料 , 而不能 據以論南嶽之思想也 。) 其宗徒 梁敬之 與 李習之 之關係 , 實啟 新儒家開創之動機 。北宋之 智圓 提倡《 中庸 》, 甚至以僧徒 而號 中庸子 , 並自為傳以述其義 。 ( 孤山 (( 閒居編 》) 其年代猶在 司馬君實作《 中庸廣義 》之前 。( 孤山卒于 宋真宗 乾興元年 , 年四十七 )似亦于 宋代 新儒家為先覺 。

11.. 二者之間 其關係如何 , 且不詳論 。然舉此一例 , 已足見 新儒家 產生之問題 , 猶有未發之 覆在也 。至道教 對輸入之思想 , 如佛教 摩尼教等 , 無不儘量吸收 。 然仍不忘 其本來民族之地位 。既融成一家之說以後 , 則堅持 夷夏之論 , 以排斥 外來之教義 。 此種 思想上之態度 , 自六朝時 亦已如此 。雖似相反 , 而實足以相成 。 從來 新儒家 即繼承此種 遺業而能大成者 。

12. 竊疑 中國自今日以後 , 即使能 忠實輸入 北美 或 東歐之思想 , 其結局當亦 等於 玄奘 唯識之學 , 在吾國思想史上 既不能居最高 之地位 , 且亦終歸於 歇絕者 。其真能于 思想上 自成系統 , 有所創獲者 , 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 外來之學說 , 一方面 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

13. 此二種 相反而 適相成之態度 , 乃 道教之真精神 , 新儒家 之舊途徑 , 而二千年 吾民族 與 他民族思想 接觸史之 所詔示者也 。

14. 寅恪 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 , 思想囿于 咸豐同治之世 , 議論近乎 (曾)湘鄉 (張)南皮之間 , 承審查此書 , 草此報告 , 陳述所見 , 殆所謂 " 以新瓶而裝舊酒 "者 。 誠知 舊酒味酸 而莫肯售 , 姑注于 新瓶之底 , 以求一嘗 , 可乎 ?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册審查報告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册審查報告
中國文化

1. 竊查此書 , 取材謹嚴, 持論精確, 允宜列入清華叢書 , 以貢獻於學界 。

2. 茲將其優點 概括言之 : 凡著中國 古代哲學史者 , 其對於古人之學說 , 應具瞭解之同情 , 方可下筆 。 蓋古人 著書立說 , 皆有所為而發 ; 故其所處之環境 , 所受之背景 , 非完全明瞭 , 則其學說不易評論 。 而古代哲學家 去今數千年 , 其時代之 真相 , 極難推知 。 吾人今日可依據之 材料 , 僅當時所 遺存最小之一部 ;欲藉此 殘餘斷片 , 以窺測其 全部結構 , 必須備 藝術家欣賞 古代繪畫雕刻之 眼光 及 精神 , 然後古人立說之 用意 與物件 , 始可以真瞭解 。

3. 所謂 真瞭解者 , 必神遊冥想 , 與立說之古人 , 處於同一境界 , 而對於其持論 所以不得不如是之 苦心孤詣 , 表一種之同情 , 始能 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 , 而無隔閡 膚廓之論 。 否則 數千年前之 陳言舊說 , 與今日之情勢 迥殊 , 何一不可以 可笑可怪目之乎 ? 但此種同情之 態度 , 最易流于 穿鑿傅會之惡習 ; 因今日所得見之 古代材料 , 或散佚 而僅存, 或晦澀 而難解 , 非經過解釋 及排比之 程式 , 絕無哲學史 之可言 。然若加以 聯貫綜合之 搜集 , 及 統系條理 之整理 , 則著者 有意無意 之間 , 往往 依其自身所遭際 之時代 , 所居處 之環境 , 所薰染之 學說 , 以推測解釋 古人之意志 。

4. 由此之故 , 今日之 談中國 古代哲學者 , 大抵即 談其今日自身 之哲學者也 ;所著之 中國哲學史者 , 即其今日 自身之哲學史者也 。 其言論 愈有條理統系 , 則去古人 學說之 真相愈遠 ; 此弊 至今日之談 墨學而極矣 。

5. 今日之 墨學者 , 任何 古書古字 , 絕無 依據 , 亦可隨其 一時偶然 興會 , 而為之改移 , 幾若 善博者 能呼盧 成盧, 喝雉成雉之比 ; 此近日中國 號稱整理國故 之普通狀況 , 誠可為 長歎息者也 。 今欲求一 中國 古代哲學史 , 能矯傅會之 惡習 , 而具瞭解之 同情者 , 則馮君此 作庶幾近之 ;所以宜加以 表揚 , 為之流布者 , 其理由 實在於是 。

6. 至於 馮君之書 , 其取用材料 , 亦具通識 , 請略言之 :以中國今日之 考據學 , 已足辨別 古書之 真偽 ; 然真偽者 , 不過相對 問題 , 而最要在能 審定偽材料之 時代 及 作者而利用之 。 蓋偽材料 亦有時 與真材料同一可貴 。 如某種 偽材料 , 若徑認為其 所依託之 時代 及 作者之真產物 , 固不可也 ; 但能考出其 作偽時代 及作者 , 即據以說明 此時代 及 作者之 思想 , 則變為一 真材料矣 。

7. 中國 古代史之材料 , 如儒家 及 諸子等經典 , 皆非一時代 一作者之 產物 。昔人籠統認為 一人一時之作 , 其誤 固不俟論 。 今人能知其 非一人一時之所作 , 而不知 以縱貫之 眼光 , 視為一種 學術之叢書 , 或一宗傳燈 之語錄 , 而齗齗 致辯於其 橫切方面 , 此亦缺乏史學 之通識所致 。而馮君之書 , 獨能於此 別具特識 , 利用材料 , 此亦應為 表彰者也 。

8. 若推此意 而及于 中國之史學 , 則史論者 , 治史者皆認為 無關史學而且有害者也 ; 然史論之作者 , 或有意 或無意 , 其發為 言論之時 , 即已印入 作者及 其時代之 環境背景 , 實無異於 今日新聞紙之 社論時評 , 若善用之 , 皆有助於考史 。 故蘇子瞻 之史論 , 北宋之政論也 ;胡致堂 之史論 , 南宋之政論也 ; 王船山之 史論 ,明末 之政論也 。

9. 今日 取諸人論史之文 , 與舊史 互證 , 當日政治 社會情勢 , 益可藉此 增加瞭解 , 此所謂 廢物利用 , 蓋不僅能供 習文者之摹擬 練習而已也 。 若更推論 及於 文藝批評 , 如紀曉嵐之 批評古人詩集 , 輒加塗抹 , 詆為不通 , 初怪其何以 狂妄至是 。 後讀 清高宗 禦制詩集 , 頗疑其有所為 而發 ; 此事固難證明 , 或亦間接 與時代性 有關 , 斯又利用 材料之別一例也 。 寅恪 承命審查 馮君之書 , 謹具報告書 , 並附著推論之 余義於後 , 以求教正焉。

六月十一日



Samstag, 25. April 2009

山寨文化--加劇中國文化原創力的腦萎縮和腦死亡

山寨文化------加劇中國文化 原創力的 腦萎縮和 腦死亡
中國文化
Web2.0 China: No Say! No Way!

1. 山寨精神 :即指 模仿搞怪、成本最小化等 各種與 社會主流相區別 的現象 。山寨現象 是草根階層得不到 和 主流精英階層 訴求,溝通的機會,而迅速 在中國網路傳播 。“山寨 ”是對主流階層的 反諷解構。

山寨還 是一種草根 反主流階層 的社會文化現象 ,表達自己 的獨特的看法 ,對 主流權威們叫板、解構 如山寨版春晚 ,山寨版百家講壇 ,山寨版明星等 。

2. 山寨產品
山寨產品 顯著的特點就是廉價 ,起初的 山寨產品出現在 紡織業 、再到電腦配件 ,最後到 手機領域達到最 廣泛的影響 ,直至 ,實用和更新 迅速,但這並不是簡單 的的盜版、剽竊 ,山寨產品 也具有技術含量 。

但是 越來越風行的 山寨產品漸漸 受到一些人的抵制,中國青年出版社社長 張景岩指出:“‘山寨風’愈演愈烈,將會加劇 中國文化 原創力的 腦萎縮和 腦死亡。”因為山寨產品 缺乏創意內核 。

Jorg Jelden 是一位研究未來的 學者 ,是德國趨勢 研究中心(Trendburo Asia Pacific)的專家。他認為西方的 大企業應該從 中國的 假貨製造 上學些經驗 。

Reference :

陳寅恪---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下冊 審查報告

1. 夫政治社會 一切公私行動 莫不與 法典相關 ,而法典 為儒家學說 具體之實現 。 故二千年來 華夏民族所受 儒家學說 之影響 最深最巨「鉅」者 ,實在 制度法律 公私生活 之方面 ;而關於 學說思想 之方面 ,或轉有不
如 佛道二教者 。如六朝 士大夫號稱 曠達 ,而夷考其實 ,往往 篤孝義之行 ,嚴家諱之禁 ,此皆 儒家之教訓 ,固無預於 佛老之玄風者也 。

2. 釋迦之教義 ,無父無君 ,與吾國 傳統之 學說 ,存在之制度 無一不相衝突 。 輸入之後 ,若久不變易「,」則決難保持 。 是以 佛教學說能于「於」吾國 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長之 影響者 ,皆經國人 吸收改造 之過程 。 其忠實輸入 不改本來面目者 ,若玄奘 唯識之學,雖震蕩「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 消沈歇絕 。
......

3. 竊疑 中國自今日以後 ,即使忠實輸入 北美或 東歐之思想 ,其結局 亦當等於 玄奘 唯識之學 ,在吾國 思想史上 既不能居 最高之地位 ,且亦 終歸於歇絕者 。其真能於 思想上 自成系統 ,有所創獲者,必須 一方面 吸收輸入 外來之學說 ,一方面 不忘本民族之 地位 。此二千年 吾民族與 他民族 思想接觸史之 所昭示者也 。



Sonntag, 19. April 2009

tribler p2p

What's Tribler ?

Tribler is a social community that facilitates filesharing through a peer-to-peer (p2p) network. A p2p network is different from a centralised service, where every user downloads his files from one central server.

With p2p, the user/downloader is also an uploader to another user. This way, there is NO central computer required that provides every file to all users.

http://www.tribler.org/trac



torrentfreak

torrentfreak--專門從事 Bittorrent 和 P2P 業界的報導

http://torrentfreak.com/



Samstag, 18. April 2009

tribler--P2P 網路電視(P2P TV)

tribler--P2P 網路電視(P2P TV)

CS4282/CS6282 Internet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Programming

BitTorrent Powered TV is Coming
http://torrentfreak.com/bittorrent-powered-tv-is-coming-090414/

歐洲的 電視廣播公司成立研究小組,探索使用 P2P 作為廣播媒介的可行性,同時對開源 P2P 廣播系統 Tribler 表示興趣,邀請 Tribler 向他們介紹該系統。

Tribler p2p tv 為大學研究的系統,除了有 P2P 廣播外,更內置喜好分析系統,可以自動向使用者推薦節目,同時其整合式介面 可免除使用者尋找 種子檔案的麻煩。

其實不少大學堆有研究 P2P 廣播,因為分散式 (distributed) 廣播系統 可以為互聯網影視廣播 帶來全新的改變,繞過傳統檔案傳送 的頻寬限制,加速實現 互聯網視像廣播。

香港 的電視廣播為 免費電視主導,正好再加以研究 P2P TV,將觀眾群加以擴大,並且不受地區及無線廣播接收限制。

The tribler p2p tv code is written in python.

http://www.p2p-next.org/

http://www.tribler.org/trac



Donnerstag, 16. April 2009

法國爆發中國學生買文憑

法查中國留學生行賄買學位--can google

法國爆發中國學生買文憑--法司法部門展開調查--can google

中國文化 :

" 幾乎 100% 的中國學生都能拿到碩士文憑,其他國籍的人,包括法國人,這一比例只有 60% 至70%。

更糟糕的是,今年土倫大學年輕中國學生暴增,約有 650名,其中 100多名新生不會講法語。"

http://www.cnanews.gov.tw/mnd/mndread.php?id=200904160019&Lev=3



攻殼機動隊--光學迷彩

攻殼機動隊--光學迷彩

隱形斗篷-- 光學迷彩

"改良隱形斗篷 中國科學家研發新技術" ---Please google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 「隱形斗篷」可能是最快實現的科技發明。2006年,第一個成功設計的功能性 隱形斗篷僅能夠對微波進 行「隱身」。

然而,2008年底,加州大學 Berkeley 分校的研究小組研制出一種能夠 彎曲光線 的材料,而不是 反射光線,該材料 可以將可見光 向後彎曲。用這種材料 制成的斗篷能夠將 物體周圍的光線彎曲,從而實現真正的 隱形。

日本 東京大學信息理工學系研究科的 館章教授開發“ 光學迷彩”技術。所謂“ 迷彩”,是指將物體塗上?色,令其與周圍的環境協調一致。而利用特殊的大衣 操縱光線以達到 融入環境的目的,這項技術便被稱作“ 光學迷彩”。

而利用特殊的大衣 操縱光線以達到 融入環境的目的,這項技術 便被稱作“ 光學迷彩”。館教授用這種技術 制作出一件大衣,把這件大衣穿在身上,站在特定的設備前,看起來好像 透出了後面的景物,簡直就是傳說裏的隱身衣。



Mittwoch, 15. April 2009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 實踐 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是由南京大學 哲學系教師 胡福明原作,經過多人修改,最終由 胡耀邦 審定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發表,是鄧小平等人對華國鋒等人主張的“ 兩個凡是”理論進行的抨撃,標志着 真理標准大討論的開始。


該文于1978年5月10日首次發表于中央黨校内部刊物《 理論動態》第60期上,次日,《光明日報》以特约評論員的署名全文發表于頭版。

該文全文 7000 餘字,主張 只能依靠社會實 踐檢驗真理;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 理論與 實踐的統一;馬恩列斯毛諸位革命導師都堅持用實踐 檢驗真理;任何理論 都要不斷接受實踐 的檢驗。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 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 没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理論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來源于實踐, 又能正確指導實踐,而理論 到底是不是正確地 指導了 實踐以及怎様才能正確地 指導實踐,一點也離不開 實踐的檢驗。不掌握 這個精神實質,那是 不可能真正 發揮理論 的作用的。

Dienstag, 7. April 2009

崔東壁遺書-- 顧頡剛整理

崔東壁遺書-- 顧頡剛整理

崔東壁遺書A.pdf
中國文化

1. 崔述 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 學術價值 , 但由于 無裨于科舉,因而淹没了近百年 。 20世紀初 , 日本人將《 考信録》加上標點排印出來 , 使崔述 的學術思想,在日本 産 生重大影響。不久 , 學者 胡適自海外歸來 , 倡導 新文化運動 , 作長傳《 科學的考古家崔述》。同時,還引起著名學者 錢玄同 、 顧頡剛 等的關注 , 將其著作 重新編校出 版 。 從此 , 崔述 之學昌明于世 。
 
 
2. 先生之學 , 考據 詳明如漢儒 , 而未嘗 墨守舊説 而不求其心之安 ; 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虚理而 不核乎事之實 。

3. 其自叙曰 :“ 述自讀書 以來,奉先人之教 , 不以傳 注雜于經,不以 諸子百家雜于經傳 。 久之 , 始覺傳注所言 , 有不盡合于經者 ; 百家所言 , 往往有 與經相背者 ; 于是 歷考其事 , 匯而編之,以經為主, 傳注 之與經合者 則著之 , 不合者 則辨之;而异端小説 不經之言 , 則辟其謬 而删削之。題曰《 考信録》。 ”

4. 先生嘗 自述 其著書之旨曰 :“ 古人之學貴精,後人之學貴博 , 故世益古 則取舍益慎 , 世益晚 則采擇益淆 。 而文人學士 又好議論 古人是非 , 而不復 考其事之 虚實 , 不知 虚實既明 , 則得失是非 昭然不爽 。 故今為《 考信録》, 專以 辨其虚實 為先務 。 凡無從 考證者 , 輒以 不知置之 , 寧缺所疑 , 不敢 妄言以惑世 。 若摘發 古人之誤 , 則必 抉其致誤之由,使經傳 之文不致終晦 。”

5. 至其書之 凡例 , 則見于《 考古提要》中,其言曰 :“ 漢初傳經 ,各有師承 ,傳聞异詞 ,不歸于一,于戰國 處士説客之言,難于檢核,流傳既久,學者 習熟見聞,不復 考其所本,但以為 漢儒近古 ,其言必有所本。近世諸儒,類多 掇拾陳言,盛談心性,以為道學,而于 唐虞三代 之事罕所究心 ; 復參以禪學, 自謂 明心見性 ,反以 經傳為膚末 ; 而向來 所沿之誤,遂莫復過問 。 而淺學之士,一語一言,必據 秦漢之書;見有 駁其失者,則攘臂而争,但殉其名,莫窮其實;故舛誤乖剌,罔可詰窮 。”

6. 又謂:“ 凡人多所見 則少所誤,少所見 則多所誤。而凡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 度聖賢;至于 貧富貴賤,南北水陸,通都僻壤,亦莫不在 相度;往往 徑庭懸隔,而其人 終不自知,故以 戰國秦漢之人,言唐虞 三代之事,有移甲 為乙者,有以今 度古者。 加以 戰國之時,説客辯土 往往借物 以寓意,後世 以虚言為實事,篤信不疑。

7. 故有古有是 語未必有是事者,如《 列女傳 》采漆 室之女是也 。 亦有古有是 語而相沿失 其真解者,如以羲和日馭 為禦車之禦是也。非惟秦漢之事多誤也, 即近代之書,述近代之事,其誤者 亦復甚多 。

8. 舉是以推,則古書 所紀聖賢之事,其有 年世不符者,均不可盡憑 。 又非惟 漢儒多信戰國策士 寓言也,即前人所言,本系實事,而遞傳既久,因以致誤 。 舉是 以推則古史既亡, 若僅據 傳記 ,古人之受誣者 豈可勝道 ?

9. 蓋傳記之文,有傳聞 异詞而致誤者,有記憶失真 而致誤者,有兩人分言 而不能悉符者,有數人遞傳 而失其本意者 ,又有 因傳聞异傳遂 誤而兩載者 。 後人之書, 又往往 因前人小失 ,巧為曲全,互相附會,以致 大謬于事理 。 學者 不察其致誤之由 ,遂信 其説為固然,不敢少异,良可嘆也 !”

10. 又謂:“ 二帝三王,去今甚遠,言語不同,名物各彆;且易竹而紙,易篆而隷,遞相傳寫,豈能一一 得其真?故漢人 説經,多出于意度;漢代以後 , 兼從事于作僞,致帝王聖賢 之行事為 异説所誣淆 ; 雖有 聰明俊偉之才,亦俯首帖耳,莫敢异詞 。

11. 故辨 异端于 戰國之時易,辨 异端于 兩漢之世難,辨 异端于 唐宋之世尤難中之難 。 蓋 人 之信僞也久矣 , 但震其名 而不復察其是非 。 此考信 所由難也。”復謂 :“ 經傳之文,賢哲之語 , 亦往往 過其實 ; 學者 惟當求其意旨所在,不必 泥詞而害意 。 况 傳雖美 不可合于經,記 雖美 不可齊于經;後世 廢經而崇記,故古制 雜亂不可考,本末顛倒 , 于斯而極 。”

——此皆闡前人所未發。

Freitag, 3. April 2009

崔述--崔東壁遺書

崔述--崔東壁遺書
中國文化
崔述--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www.zh.wikipedia.org/wiki/崔述

崔述,字武承,號東壁,直隸(河北)大名府魏縣人。

父崔元森治經學,宗程朱,鄉試不第。崔述生於高宗乾隆五年庚申,母李氏以《 大學》、《 中庸》授之,十四歲時,已泛覽群書。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舉人,專心撰寫《 考信錄》。翌年與成氏成婚,又一年返魏縣,設館授徒。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赴京會試不第,訪孔廣森。乾隆三十九年著《 救荒策》。嘉慶元年(1796年)被任命為 福建羅源縣知縣,有廉聲。嘉慶六年,老病乞休,以著述自娛。

崔述疑古辨偽,指責當世漢學家「但以為漢儒近古,其言必有所傳,非妄撰者」,又斥其「但據後人之訓詁,遂不復考前人之記載。」卒於仁宗 嘉慶二十一年二月丙子,臨終前將自己的書裝為九函,並留下遺囑。生平著書三十四種,包括《 考古提要》、《 夏考信錄》、《 商考信錄》、《 豐鎬考信錄》、《 洙泗考信錄》、《 孟子事實錄》等,凡八十八卷,門人陳履和匯刻為《 崔東壁遺書》。

1903年的4月,那珂通世 校點出版崔述的《 崔東壁遺書》。其妻成氏有詩稿《 二餘集》。

評價 :

《 清史稿 》稱:「 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于經,不以諸子百家雜于傳注。以經為主,傳注之合於經者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說不經之言,則辟其謬而削之。述之為學,考據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說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虛理而不核乎事之實。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

胡適 稱崔述為「 二千年來的一個了不得的疑古大家」,給顧頡剛 的信中盛讚崔氏「《 考信錄 》在清代要算一大奇書,……古今來沒有第二個人比他的大胆和辣手了。」錢穆 在《 崔東壁遺書序》中所說:「東壁之學傳矣而不廣,存矣而不著,浮沉淹沒于收海之底者又百年,乃迄今始大顯。」

《 崔東壁遺書》

前編 :

科學的古史家崔述 胡適 撰
崔東壁先生故裏訪問記 洪煨蓮 等撰

本書 :

考信録提要 二卷
補上古考信録 二卷
唐虞考信録 四卷
夏考信録 二卷
商考信録 二卷
豐鎬考信録 八卷
洙泗考信録 四卷
豐鎬考信彆録 三卷
洙泗考信餘録 三卷
孟子事實録 二卷
考古續説 二卷
考信附録 二卷
王政三大典考 三卷
讀風偶識 四卷
古文尚書辨僞 二卷
論語餘説 一卷
五服异同匯考 三卷
易卦圖説 一卷
無聞集 四卷
崔東壁遺書引得 燕京大學 圖書館引得編纂處 撰

後編 :

崔東壁先生佚文 一卷 附録一卷 胡適 輯
知非集 一卷
二餘集 一卷 清 成静蘭 撰
針餘吟稿 一卷 清 崔幼蘭 撰
〓(qiao)田剩筆 殘稿一卷
崔德皋先生遺書 四種 清 崔邁 撰
崔東壁先生 親友事文 匯輯一卷 顧頡剛 等輯
評論 顧頡剛 輯
評論續輯 顧頡剛 輯
初刻本校勘記 一卷 趙貞信 等撰



Donnerstag, 2. April 2009

cs4282 Distributed Algorithm

CS4282/CS6282

Why bother studying Distributed Algorithm?

I am deeply impressed by Tanenbaum (2008) 's comment on the reasons for studying Distributed Algorithm.

page. 258

1. For one thing, it shows that a distributed algorithm is AT LEAST possible, something that was NOT obvious when we started.

2. Also, by pointing the shortcomings, we may stimulate future theoreticians to try to produce algorithms that are actually useful.

3. Finally, like eating spinach 菠菜 and learning Latin in high school, some things are said to be GOOD for you in some abstract way. It may take some time to discover exactly what.

顧頡剛編--古史辨 第二冊

顧頡剛編--古史辨 第二冊

中國文化
自序
目録
上編 :

六五 秦漢統一的由來和 戰國人對於 世界的想像
六六 評--[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於 世界的想像]
六七 評顧頡剛--[秦漢統一的 由來和 戰國人對於世界的 想像]
六八 致大公報文學副刊函
六九 覆于君函
七0 [帝] 與 [天]


七一 讀 [帝 與天]
七二 中國 之銅器時代
七三 評馬衡--[中國之 銅器時代]
七四 盤庚中篇 今譯
七五 盤庚上篇 今譯
七六 金滕篇 今譯
七七 粊誓的時代者
七八 紂惡七十事 發生的次第
七九 宋王偃 的紹述先德
八0 遊稷山 感後稷教稼之功德 記事


八一 薑嫄 之傅說 和事略及 其墓地的 假定
八二 讀李崔 二先生文書後
八三 薑姓 的民族和 薑太公 的故事
八四 史記 川敬仲 世家中 騶忌的三段話

中編 :


八五 廈大 之孔誕祝典
八六 與厦大國學院 研究教授 顧君 討論孔子事
八七 春秋時 的孔子和 漢代的孔子
八八 部-" 春秋時的孔子和漢的孔子 "
八九 評顧頡剛--[春秋時的孔子和 漢代的孔子 ]
九0 與願頡剛書


九一 問孔子學說 何以 適應於 秦漢以來的社會書
九二 答書
九三 問孔子學說 何以 適應於 秦漢以來的社會書
九四 答書(一)
九五 答書(二)

九六 春秋時代的政治 和孔子的 政治思想
(一)春秋之第一期
(二)春秋之第二期
(三)春秋之第三期
(四)孔子之生平
(五)孔子之 政治思想

九七 孔子在 中國歷史 中之地位
九八 評馮友蘭君--[ 孔子在 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
九九 儒家 對于婚喪祭禮 之理論
一00 評馮友蘭--[儒家 對于婚喪祭禮 之理論 ]


一0一 致文學 副刊記者書
一0二 [孝] 與 [生殖器崇拜 ]
一0三 論孔門學風 只有務外主内兩派書
一0四 答書
一0五 殭尸的出祟


下編 :

一0六 評近人 對于中國古史之討論
一 根本方法之謬誤
二 夏禹史蹟辨正
三 堯舜史蹟辨正

一0七 談兩件 努力週報上的物事
一0八 古史稽疑楔子
(五) 經今文學 的復興
(六) 經今古文學 與其他學術的關係
(七) 經今文學 在學術思想上的價值

一0九 經今古文學
一一0 顧著古史辨的 讀後感


一一一 介紹幾部新出的 史學書

(一)陳垣先生 的二十史朔閏表
(二)願頡剛先生 的古史辨第一冊
(三)陳衡哲女士 的西洋史下册

一一二 古史辨第一册
一一三 讀 [經今古文學] 和[辨]
一一四 SHIH PIEN
一一五 評願頡剛古史辨

一一六 辨僞學史
一一七 整理 古史應注意 之條件
一一八 What Chinese Historians are Doing in Their Own History
[譯文] ( 中國史學家 研究古史 的成績)



Mittwoch, 1. April 2009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 故事 >>

顧頡剛---<<周易 卦爻辭中的 故事 >>

Ref : 古史辨 第三冊 ( 顧頡剛編)
周易 卦爻辭中的 故事 :


消極方面 :


一. 没有 堯舜禪讓的 故事

二. 没有 聖道的湯武革命的 故事

三. 沒有 封禪的故事

四. 没有 觀象制器的 故事



古史辨目録--第一冊( 顧頡剛編 )

古史辨目録
:
第一冊 (顧頡剛編 )


《古史辨》重印説明

我是怎様編寫《古史辨》的?


古史辨第一册


古史辨自序

目録

上編

一 詢姚際恒著述書

二 答書

三 囑點讀僞書攷書

四 答書

附古今僞書攷跋

五 告擬作僞書攷跋文書

六 告擬作僞書攷長序書

七 答書

八 告續得姚際恒著述書

九 論竹柏山房叢書及莊子内篇書

一○ 答書


一一 論輯錄辯僞文字書

一二 告得東壁遺書害

一三 論僞史及辨僞叢刊書

一四 自述古史觀書

一五 論辨僞叢刊分編分集書

一六 論近人辨僞見解書

一七 認辨僞工作書

一八 轉致玄同先生論崔述書

一九 論僞史例書

二○ 論今古文經學及辯僞叢書書


二一 答編錄辨僞叢刊書

二二 自述整理中國歷史意見書

二三 論通考對於辯僞之功績書

二四 論辨僞叢刊體例書

二五 答書

二六 論編篡經部辨僞文字書

二七 論孔子删述六經說及戰國著作僞書書

二八 論堯舜伯夷書

二九 告輯集鄭樵事實及著述書

三○ 論詩經歌詞轉變書


三一 論詩經真相書

三二 告編著詩辨妄等三書書

三三 論鄭樵與北宋諸儒關係書

三四 論詩歌及羣經辯僞書

三五 論詩經經歷及老子與道家書


中編 :


三六 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

附啟

三七 答顧頡剛先生書

三八 讀顧頡剛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的疑問

三九 讀顧頡剛先生論古史書以後

四○ 答劉胡兩先生書


四一 研究國學應該首先知道的事

四二 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

(一)禹是否有天神性

(二)禹與夏有没有關係

(三)禹的來源在何處

(四)堯舜禹的關係是如何來的

(五)後稷的實在怎樣

(六)文王是紂臣嗎?

四三 討論古史再質顧先生

(一)關於先生所持古史態度的討論

(二)討論禹是否有天神性

四四 啟事三則

四五 古史討論的讀後感


下編 :


四六 論帝天及九鼎書

四七 論今文尚書著作時代書

四八 詢禹貢僞證書

四九 論禹治水說不可信書

五○ 論禹治水故事書


五一 我的研究古史的計劃

五二 論以說文證史必先知說文之誼例

五三 答柳翼謀先生

五四 論說文及壁中古文經書

五五 新史料與舊心理

五六 論說文誼例代顧頡剛先生答柳翼謀先生

五七 古史新證第一二章

附跋

五五 古史問題的唯一解决方法

五六 答李玄伯先生

六○ 論春秋性質書


六一 答書

六二 論獲麟後續經及春秋例書

六三 論莊子真僞書

六四 答書

附莊子外雜篇著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