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twoch, 23. Mai 2012

上帝之死(2) by 呂理州

 上帝之死(2) by 呂理州
 http://lulichou.blogspot.com/2012/05/2_21.html

上帝之死(2) 只有瘋子 或騙子才被已經教會宣稱為神聖的東西所欺騙。整個基督教的悔改 和贖罪的教義為嚴重精神錯亂的宣告。

到現在為止,基督教一直是人類最大的不幸。 病弱屬於基督教的本質,所以基督徒的信仰也必定是一種病弱,而一切達到知識、科學的途徑必定會被教會排斥而看作走不通的道路,甚至懷疑也是一種罪惡。

「 信仰 」意指毋需知道什麼是真實。 基督教只有不良的目的:毒害、謀害、否定生活、輕視肉體,透過罪惡概念而來之人的墮落與 自瀆。

 在任何一個健全的社會中,都有三種不同的階級。

最高的階級為最少數的階級。由於他們的完美,所以也具有少數者的特權。只有他們才有仁慈而不是柔弱。

第二等人是法律的守護者,是秩序和 安全的提供者,他們是高貴的戰士。

我最恨哪種賤民呢?我最恨社會主義者那種賤民,他們是下等人們的使徒,這種人摧毀了快樂、工人對其渺小存在的滿足之感,他使他們嫉妒,他教他們報復。

什麼是惡?惡一切來自於柔弱、嫉妒 和報復。人們可以把基督徒和 無政府主義者視為完全相同:他們的目的只是指向破壞。 基督徒 和無政府主義者,兩者都是頹廢的,兩者除了分化、毒害、衰落、吸血以外,不可能產生任何其他的結果;兩者都是死命反對一切存在、 一切光榮存在、 一切 永恆存在、 一切為生活帶來希望的東西。

基督教是羅馬帝國的吸血鬼;在一夜之間,它毀滅了羅馬人那些偉大的作為。一直到今天,沒有人再能造出第二個羅馬帝 國,沒有人能夠夢想建造這種組織。這個組織堅固得足以忍受那些壞的皇帝。但是,它不夠堅固以對抗那一切墮落中的最墮落者,也就是不足以對抗基督教徒。

基督教會沒有一點東西不染上墮落的色彩;它把一切價值變成非價值,把一切真理變成謊話,把一切完整性變成靈魂的卑賤。十字架是所有存在過最卑下陰謀的認識 標誌,十字架反對健全、美好、一切良好的東西,也就是反對生命本身。 基督教是一個大災禍,一個最大的仇恨本能,是人類一個永久的瑕疵。

 以上就是尼采「 上帝之死 」引人注意的內容。讀完之後,不禁令人懷疑:

何以尼采對基督教那麼仇視?是否曾經有哪位基督徒做了非常嚴重傷害尼采的事?因為尼采 對基督教那麼仇視實在太強烈,太匪夷所思,太罕見了。仇視得幾乎病態。

尼采的父親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師,因此尼采幼年時期在虔誠的家庭中度過。1864年,尼采進入波昂大學,1865年,轉學入來比錫大學。這年有一天,尼采偶然在舊書店買到 叔本華的著作,帶給他深刻的衝擊,那憂鬱、否定、絕望的厭世思想,給予他的並不是人生的否定,反而賦予他自覺到自己的使命。

 1869年,尼采以25歲之齡,擔任巴塞爾大學的教授。當時,他相當崇拜德國歌劇作曲家華格納。 1872年,尼采29歲時,最初的著作「 悲劇的誕生 」問世。普法戰爭時,尼采也出征,卻在戰場罹患白喉病,從此注定了一生與病魔作戰的命運。

 1888年,尼采完成「 上帝之死 」。「上帝之死」還沒出版,尼采就陷入半瘋狂的狀態之中。看了尼采「上帝之死」中對基督教憎惡、侮蔑的字眼,在認為這是有 勇氣的發言之前,可能會先感受到那些字眼中所存在的歇斯底里。

1889年,尼采的頭腦漸呈異狀,他發狂了。 有學者認為尼采對耶穌保持很高的敬意。尼采認為耶穌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為了這個罪名,在他那個時代,他必須去死,所以耶穌之死,並不是為了什麼別人的 罪。

耶穌揚棄了罪惡的觀念,他怎麼可能為了別人的罪而死呢? 尼采尊敬、讚揚耶穌,但是他否認耶穌對我們這個時代還有任何意義。尼采也讚揚猶太民族曾經產生過像 耶穌那樣最高貴的人,像斯賓諾莎 那樣最純淨的聖者,以及像 聖經那樣最有力的道德典範。

 尼采非難教會曲解了人對於性的態度,性是人類最強烈的本能。教會永遠詛咒有關性方面的事情,好像罪業這個字是性的同義詞。 尼采說,人背叛了一切較高價值,而他的背叛殺死了上帝,因為上帝看到人的內心深處,看到了他內心隱藏著的卑劣 和醜惡。人不能忍受這麼一個冷眼旁觀者!

上帝 是一個危險物,所以他必須去死。現在,他已經死了,人卻面臨著一個不安的深淵,面臨著無邊的虛無。 尼采是古希臘文化的景仰者。他對於現有的人類歷史抱著一種悲觀的看法。尼采認為歷史根本是盲目的和無意義的。

尼采認為從現在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一種更好的一型人。這種新型的人必須在沒有上帝的情形下能夠具有生活能力。他們必須拋棄一切幸福快樂,因為他們將要成為孤獨的人。

 尼采認為病人是一種寄生蟲,是不宜於繼續活下去的。他應該不要使別人因他的悲慘境況而受累。創造的超人將知道什麼時候去死,因此,自殺成為一種神聖的行為。這些對於生死意義的解答表現出尼采是一個虛無主義者。

尼采認為創造各種新的價值以及引導人們超越現有的善惡觀念,這是他的使命。 尼采自己生活的悲慘 以及他的哲學對於德國 和歐洲歷史的不幸結果,使他扮演一個最大破壞者的角色。

尼采與 杜斯妥也夫斯基有很多非常類似的地方。

 第一,兩人對於人性都有透徹的認識。

 第二,兩人都憤激的撕開人類偽裝和道德的假面具。

 第三,尼采認為 基督教是群眾的宗教,群眾只期求安全而不能經營任何精神生活,這個思想與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中宗教法庭審判官所表現的 輕世主義頗為相像。

 第四,他們認為道德上的善惡是過時而不中用的。尼采問:「今天,誰還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杜斯妥也夫斯基也說:「 沒有什麼善惡。 」

第五,尼采與 杜斯妥也夫斯基都在信仰和 懷疑中掙扎。

 第六,這兩個人都是人類最大的擾亂者。納粹利用尼采來誘使無數的人。尼采對於一切道德的泛評,以及對於基督教的敵視等,希特勒的信徒們都喜歡加以利用。

 1900年,尼采在瘋狂中去世,享年只有56歲。

基督教認為︰「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必使他先瘋狂。」尼采印證了這句話。 尼采去世45年後,德國另一位狂人希特勒( 1879–1945 )在絕望中自殺。巧的是,希特勒享年 和尼采一樣,都是56歲!

(全文完) 理州上 2012年 5月好日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