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庭耀﹕港人身分認同調查
六四事件,是香港巿民與共產主義之間的一道鴻溝,是認同北京政府的一幅屏障。藉覑六四七一之間、世界民研學會在香港舉行年會之前,筆者透過本文回應一下幾個月來關於香港巿民身分認同感的討論。
筆者於本年3月12日,應邀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討論「 大學學術自由 」。筆者草擬了一份發言稿,準備在當天宣讀。可惜,到達會場後,筆者才知道只有3分鐘發言時間,所以只能把原稿備案了事。在稿件中,筆者論及港人身分認同感調查的爭議。
首先,筆者綜合由去年底開始,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多次針對以上調查的評論,以及大約90多篇左翼評論文章對本人的攻擊,在撇除沒有學術價值的政治語言後,批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論點:
1. 民意調查要求巿民選擇認同「 香港人 」或「 中國人 」是不科學和不合邏輯。
2. 有關調查在回歸前進行沒有問題,回歸後進行就變得「 不科學 」。
3. 調查鼓吹港獨,別有用心。
三個論點 六點回應
對於以上三個論點,筆者作出六點回應:
1. 很多調查,包括回歸周年調查,問卷會問:「 你心情如何?」答案可以包括「 開心、興奮、憂慮、害怕、矛盾、複雜 」……等等。問卷無論是只選一項,或者可選多
項,答案選項往往都是互相重疊甚至互相矛盾。
亦即是說:被訪者可以同時擁有多種重疊和複雜的心情,只要講出最主要的一種或幾種感覺,研究便可以作出深層分
析。
又例如,調查會問「你認為政府最應該處理什麼問題?」答案通常包括「 經濟問題、勞工問題 」……等等。
不過,勞工問題其實可以算是眾多經濟發展問題其中 之一,亦即勞工問題理屬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包含勞工問題,但只要兩者的實指定義不同,便有分析意義。
不過,勞工問題其實可以算是眾多經濟發展問題其中 之一,亦即勞工問題理屬經濟問題,經濟問題包含勞工問題,但只要兩者的實指定義不同,便有分析意義。
因此,要求巿民在「 香港人 」、「中國的香港人」、「 中國人」、和「 香港的中國人 」四個重疊意識中選取最合適的身分代表,雖有「 理屬和包含 」的問題,但卻無不妥。問卷題目不是數學邏輯題,而是巿民複雜心情的探
熱針,是社會科學研究工具之一。
2. 退後十步,就算以上「 香港人 」對比「 中國人 」的問卷題目真有不妥,筆者去年底公布巿民對「 香港人」身分認同感升至10年 新高,及對「 中國人 」身分認同感跌至12年 新低,其實完全不是建基於上述問卷題目,反而是出於迄今為止連左翼評論人士都不敢挑戰的兩條獨立題目。
有關題目分別要求巿民以 0至 10分 獨立評價他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程度,和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程度。這些單項題目,完全沒有郝鐵川提及的「 邏輯性 」問題。郝鐵川部長,以至不同陣營的學者專家,根本就沒有細讀我們的調查,和我們多次發表的新聞公報,這是一個極不嚴謹的討論。
3. 在
科學研究的領域,不可能出現主權回歸前就是「 科學 」,回歸後就「 不科學 」的改變。科學方法是一個嚴謹的探索過程,充其量可以說某某調查沒有參考價值,不能
說調查方法的「 科學 」和 「 邏輯 」性會隨覑政治氣候改變。持這種論點的人士,若非對科學方法認識不足,就是要把政治利益凌駕於科學精神之上。
4. 同樣道理,如果上述調查方法在香港「 不科學 」,則同類身分調查在什麼地方都不會變得「 科學 」。筆者要問:
台灣社會經常進行的「台灣人 」對比「中國人」身分認同研究,在海外華人社會進行的「 中國人 」身分認同研究,以及近來常常討論美國NBA籃
球員林書豪是「 台灣人 」、「 中國人 」、「內地人」、「外省人」、還是「 美籍華人 」的討論,是不是全部「 不合邏輯 」和「 不科學 」?
為什麼郝部長和 左翼評論沒有口誅筆伐?是不是「 美籍華人 」就不算「 中國人 」?筆者認為,以「 政治利益 」凌駕「 科學精神 」,只會在極權社會出現。香港要保持自由開放,就一定要堅守我
們的核心價值。
5. 至於調查的參考價值,只要我們看看近期香港與 內地人在生活文化上出現的衝突,再仔細看看我們的調查結果,尤其是「 80後」年輕人對「中國人 」身分認同感在過去3年 急劇下跌的現象,便可知道有關調查的預警作用。
有關調查採用了13條 意見題目,另加 9個 人口變項,是一個非常全面和 有用的研究。郝部長拿出一條所謂「 不合邏輯 」的題目,去否定整個包含 22條題目,跨越15年 的調查,是不是比較武斷?
6. 最
後,關於調查別有用心的批評,本來就不值一談。不過,左翼人士誣衊本人曾經與外國特務頭子會面,接受政治黑金,都是無中生有的抹黑。
至於謾罵筆者 假借學術研究分裂國土,悖逆學術倫理與 道德的指摘,就是直接詆譭我們的研究成果。對於上述莫須有的罪名和 文革式的批判,筆者當然可以一笑置之,但對於不少同事和年
輕學者來說,就是白色恐怖,學術機構應該正視,甚至考慮給予無辜學者適當的法律保護。
在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前,筆者呈交了一份長達 70頁的文件連附件,另加 3頁發言稿。雖然有關文件已經上載到立法會網頁,但似乎鮮為人知,不少學者評論仍然時不時催促筆者就郝部長的批評作出回應。
筆者近日發表文章,討論香港民意研究遇到的各種問題,一則為世界民意研究學會 即將在香港舉行的周年大會鋪路,好讓本地的學者專家能夠以國際視野 審視本地的民意研究問題,二則希望在筆者發表下一輪的港人身分認同調查之前,加深巿民對有關調查的認識。
不過,可以預期,以現時的政治環境看,只要港人身分認同感調查繼續進行,有關討論恐怕不會休止。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