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tag, 25. August 2012

Tillich : 成為新存有的勇氣

Tillich : 成為新存有的勇氣

    保羅-田立克 ( Tillich )  被人稱為「神學家的神學家」,存在論者的代表,其神學是廿世紀「 混合 」的大傑作,生于 1886年 8月20日。

    田立克平生著述源源不絶,且曾先後獲得十五個博士學位。他的著作:

    根基的動摇( The Shaking of the Foundations)
    新造存在( The New Being)
    生之勇氣( The Courage to Be)
    愛、權力、正義( Love,Power,Justice )等不下數十册,討論時間、歷史、永恒、焦懼、空虚、勇氣、信仰等現代人切身的問題,他認為最大的勇氣是「 生之勇氣 」( the courage to be )。

    田立克説:「 講論『 存在 』就等于講論『 上帝 』」他以「 上帝 」通用的其他詞語有「 存在本身 」(being Itself)、「 存在的權能 」( the power of being )和「存在的根基」(the ground of being),他也認為:「 一切有限的存在均是『 存在本身 』的一部分,否則就不可能存在,就被「 虚無 」( non-being )所吞没了。

    田立克談到「 人 」與「 罪 」時,他便三句不離「存在」(being),和「 與存在脱了節 」( estrangement from being)等語,并説:「 作為基督的耶穌就是『 新存在 』的傳遞者」( Jesus as the Christ is the bearer of the new being )。

    田氏又解釋説:「 受苦、受死乃是存在中脱節的力量( the forces of estrangement )與戰勝萬有者之間有無可逃避的衝突。而「 成聖 」就是「 新存在 」( new being )的權能將人與社會不斷更新之意。」

    名劇作家莎翁( Shakespeare )筆下的王子哈姆雷特(Hamlet ),當他面臨一件生死攸關的抉擇時,自言自語地説:「 存在或不存在,這是問題(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存在或不存在,生或死是困擾哈姆雷特的問題,死的意義是建立在活的意義上,有活的意義,才有死的意義;或者説,活得有意義,死得才有意義。空空洞洞地活,就只有空空洞洞地死。

    祁克果( Soren Kierkegaard )在他的人生哲學中第三部 論到「 致死的疾病 」(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生或死,是關乎上帝主權的嚴肅問題;并强調以信仰的跳躍來面對恐懼、失望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