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twoch, 12. Oktober 2011

三及第(saam kap dai)係一種夾雜文言、廣東話同漢語普通話嘅一種書面語。

quote : 三及第文體 滾瓜爛熟

 三語文字饗宴

  《 香港三及第文體流變史 》 作者 黃仲鳴博士解釋,混用文言、白話文和粵語,相差不太懸殊,便算三及第。有人認為,這種文體非驢非馬,一如周星馳電影名句「 咖喱魚蛋冇魚味又冇咖喱味」。

然而,若文字駕馭得好,三及第能兼有文言的凝練、粵語的靈活,像瀨尿牛丸,既有牛肉的鮮,也有瀨尿蝦的甜。

  說唱文學演化

  三及第源遠流長,黃仲鳴博士認為,源頭可追溯到明末廣東說唱文學,如《花箋記》,文白夾雜之餘,還加入粵語。說唱文學是一種口語藝術,以說白、歌唱磘述故事。其實,各地都有類似文學,如台灣有歌仔戲 ( 閩南語摻雜文言 )。

只是,粵語的方言區大,多人講,梁啟超、康有為等嶺南文人又多,因而產生了豐富的三及第。

  而第一本三及第小說,據「 掌故專家」魯金考證,應是 《 俗話傾談》。作者邵彬儒是廣東省的「 講古佬」,把他的俗講結集成書。在四、五十年代,香港好些作家寫三及第小說,亦很出色,如高雄、周白蘋、我是山人。

黃仲鳴博士說,當中高雄最受人讚譽,劉紹銘曾稱讚他的書 《 經紀日記》,是以香港的方言和背景寫成的「 新老殘遊記」。他的文字,跳脫鮮活,且看 《 經紀日記 》 其中一段:

「 時已中午,一個人無處可去,順步至大公司,就在此午飯。遇皇仁同學盧君,盧君昔日甚豆泥,今則鴉路恤矣。」

「鴉路恤」是當年名牌,簡單幾句,已道出盧君今時不同往日,連當時文評家金聖嘆也譽之為「 運用一種方言而得到勝利」。

  香港曾風行

  三語混雜,令文章活潑生動,且看 我是山人的技擊小說 《佛山贊先生 》:「……少女右足飛起,踢中鐵指陳之右手,利刃當堂飛入船尾,插於板壁上,鐵指陳斯時騎虎難下,勢不能就此走人,只有硬覑頭皮,一個箭步衝上…… 」

黃仲鳴博士指出,四五十年代,不但作家寫三及第,報紙如 《 先導》,報道也文白粵夾雜:「 英蘇關係,至今仍大纜攪唔理,互換覆文,水歸水路,亦未嘗無因也。」那時小報、大眾化報紙都是如此,迎合低下階層。

黃仲鳴博士解釋,以前一般低下階層,都受過古文教育,讀過所謂「卜卜齋」,用三及第是他們的風氣。

一九四九年後,內地規範漢語用法,不准寫三及第,更令這種文體在香港茁壯發展。只是,隨覑時代變遷,新一代沒受古文教育,老文人又退下來,文言文在六十年代後慢慢式微。

  雅俗不止在語言

  黃仲鳴博士以為,粵語書寫不一定粗俗,最重要看內容。他舉例,小說 《 海上花列傳》 也是用方言吳語寫成,沒有人敢說不是傑作。

經典作品如 《 經紀日記》,粵語詞彙都是非用不可,最為傳神,而且不會全用土白粵語,不懂的多讀幾遍也能讀懂。三及第也有文言,語感古雅,插入粵語,讀來鏗鏘,也令我們看得親切。

  粵語也優雅

  很多人覺得粵語粗俗,其實,這種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漢語、中原漢語,可以很古雅。例如,粵語的「 傾偈」就很高雅,唐代高僧會說「傾佛偈」。又例如,廣東人常說「 好相與」、「 難相與」,甚具古風,《易經 》 就有「 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名著 《 紅樓夢 》 也使用大量方言,其中一大批正是粵語。歡喜、緊要、齊整等詞,在 《紅樓夢 》 中很常見。這類粵語,明、清朝時全國通用,所以 《 西遊記》、《 儒林外史》 都會用到。

  三及第名稱何來?

  三及第之名從何而來,一直沒有定論。不過,魯金推斷,這名字應該來自「及第粥」。及第粥原名狀元及第粥,典故與明代才子倫文敘有關。

話說倫文磘年幼家貧,賣菜為生,隔壁粥販見他可憐,便替他買菜,還送有豬肉丸、豬粉腸和豬肝的粥給他吃。後來倫文敘高中回鄉,把這種粥命為狀元及第粥。

文言、白話文、粵語合成的文體,好比混了豬肉丸、豬粉腸和豬肝的粥,所以稱為 三及第。

. . .


琴台客聚:「 我是山人 」在台灣
http://paper.wenweipo.com/2005/10/02/OT0510020002.htm

三及第文體 滾瓜爛熟
http://edu.singtao.com/chi-s/article_details.asp?article_id=1396&catid_str=2,10,38

琴台客聚:「 三及第 」的新與舊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5/17/OT1105170014.htm

黃仲鳴 : 香港三及第文體流變史

三及第(saam kap dai)係一種夾雜文言、廣東話同漢語普通話嘅一種書面語。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4%B8%89%E5%8F%8A%E7%AC%AC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