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tag, 25. Februar 2012

「暴力」的神學意涵 by 王崇堯

「暴力」的神學意涵 by 王崇堯
http://www.ttcs.org.tw/~church/22.2/1.txt

excerpted :

個人隱蔽性的暴力是指侵犯到他 ( 她 ) 人的人格,致使造成他 ( 她 ) 人在心理上的傷害。譬如僵化教育中的 洗腦,或不斷地對別人灌輸一定的觀念 而導致人們在心理上受到制約等等。

這種情形常常發生在階級分明 或貧富差距甚大的社會裏,例如 一個在富人家裏幫傭的女僕,她可能一輩子受到心智上的暴力侵犯,被制約成一個較沒有價值的人,雖然她並不一定活的不快樂。

個人隱蔽性的暴力 也可演變成為制度上隱蔽性的暴力,這也就是所謂“ 結構性的暴力 ” ( Structural violence )。這種暴力發生在一個社會 或其制度的運作是侵犯到人們的人格發展,譬如一個社會裏的弱勢者,甚至他 ( 她 ) 們的下一代皆可能成為政府運用勞動力的受害者。

因為工資少,所以弱勢者無法供其子女上學校受教育,於是大部份的人就承續上一代的工作,成為結構性的受害者。

這種結構性的暴力 在每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處處可見,它呈現在教育體系 長期對人性的扭曲,呈現在法律制準 傾向優勢者的價值取向,呈現在以經濟方式為 下層結構的資本主義主流文化中,結果在統治階級下的普羅大眾 皆是此結構性暴力下的受害者。

巴西 Racife 大主教卡麥拉 ( Dem Helder Camara )在其《 盤旋形暴力 》書中提到有關暴力糾纏環繞的呈現方式。他說存在各個國家中的不公義暴力形式是一種最基本的形式,它是 “ 第一號暴力 ” ( violence No.1 )。

雖然它不一定直接傷害到人們的肉體,可能只是人格上的侵犯,但它的形式是以結構性的方式呈現,而且對那些生活在舒適環境中的中上階級來說,它也不一定是很明顯。

卡麥拉分析說:

     由貧窮所引致的流血戰爭已是一般的看法,貧窮比殺戳產生更多的影響, 它導致身體上的畸形,心理上的畸形,與生命道德上的畸形。4

事實上,貧窮就是不公義的結果。當一個不公義的社會成為壓迫弱勢者的因素時,反抗就會發生,且常常以武力的方式呈現,這種被壓迫者反抗的武力運用就形成了“ 第二號暴力 ” ( violence No.2 )

當被壓迫者以暴力作為反抗,直接向既得利益者挑戰時,既得利益者當然不可能就那麼容易罷手。統治階級會以維護公共秩序 及社會安定的理由來反擊反抗的力量,這就形成了 “ 第三號暴力 ” ( violence No.3 )。 卡麥拉說第三號暴力是一種“ 壓迫的暴力 ”。

這樣說來,第一號不公義的暴力發生時,它引來第二號反抗的暴力,接著產生第三號鎮壓的暴力。統治者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只要能將反抗力量消滅,什麼方式皆無所謂,這就是 “ 壓迫 ”。

這種由不公義的暴力所引來的反抗 再形成鎮壓暴力的連鎖反應,卡麥拉就稱它為 “ 盤旋形的暴力 ” ( the Spiral of violence )。


. . . . . .

解放神學觀點

拉丁美洲諸多國家政治經濟結構的不公義,帶給當地基督徒很大困境,在此壓制下的人民自然來到教會尋求道德上的指引 與突破。整體來說,拉美天主教會 並不鼓勵人民去改變現存體制,教會支持既存體制,甚至本身也是共犯結構的一部份。

在此情境,一些具有良知 及信仰反省的基督徒,興起了“ 解放神學 ”運動,這些基督徒嚐試以行動來改變不公義的體制,且詮釋這樣的行動正是基督信仰最基本的需求。

解放神學以 “ 出埃及故事 ” ( Exodus story ) 為解放的範本,來邁向公義社會的重建。他( 她 ) 們主張上帝不只干預人類歷史,且站在被壓迫者的一邊,所以基督徒毫無疑問應該站在貧窮者,被壓制者這邊,來為朝向公義的社會共同奮鬥。

另一方面,解放神學 由於體認社會不公義的現實 是來自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的結果,所以解放神學嚐試以 馬克思社會分析方法 來解構經濟發展幕後種種共犯結構壓制現象。於是對人們類以生存的社會的使命感,社會分析及神學 或信仰的回應就構成了 解放神學的方法要素。

解放神學對於是否運用武力來達到不公義政經結構的改變也有不同看法。古提雷茲 ( Gustavo Gutierrez ) 與 Miguez Bonino 持非暴力的觀點,儘管他們也深切主張社會結構的改變。

而謝根道 ( Juan Luis Segundo), Hugo Assmann, Jose Comblin, Jose Miranda 或 黑人解放神學家孔恩 ( James Cone ) 等,對武力運用來達到社會改變並沒有排斥,他們的主張是合理化 “ 反抗的暴力 ” ( counter-violence)。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