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twoch, 16. November 2011

陳雲 : 一國定兩制: 黃老道術與 香港政治 -- 序言 絕學無憂 --Preface

陳雲 : 一國定兩制: 黃老道術與 香港政治 -- 序言 絕學無憂 -- Preface

序言——絕學無憂

一日,有高官問我,為政如何。應機說法,我說為政只有兩條。首先,是義利之辨。其次,是君子與小人之辨,所謂「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論語‧里仁 》 )知乎此,政術畢矣!

義與利,是為政原則,判別是非,反省自身,道與德也;君子與小人,是為政策略,審視施政對象與環境,法、術與勢也。此乃黃老政術,上溯 《 易 》 學,下達工技,亦為是次結集文章,公開學術以饗讀者的原委。

《 易.繫辭上傳 》 曰:「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政治變化,不外乎陰陽。陽為理想政治,義也;陰則為現實政治,利也。

理想政治,德文 Idealpolitik,乃不滿於政局昏暗,求取外界之理想價值;此理想價值,可以是個人的、階級的,或者國族甚至人類共有的,理想價值可以重疊,而重疊得最多就更好。理想政治乃求變之政治,欲取得權力而謀變革者,除口誅筆伐、呼籲支援之外,其激烈者,可以宮廷政變或軍事革命致之。

現實政治,德文 Realpolitik,乃認識現實的困局甚至認同其困局之合理性,抑隱一己之道德與應然之行動,忍辱負重或者曲意逢迎,以期從中取利。現實政治所取之利,可以是個人的、階級集團的,或者國族的,但絕不是人類共有的。

其利益可以重疊,而若干程度的利益重疊或者利益共享,也可令政通人和,但其他取利的人或集團只是乘勢取利而已( 所謂 free-riders),謀事者不在乎是否更多人從中得益也,而當其他人失去利益,從事現實政治者亦不會著緊。

義 與 利

從義者,成功不論大小,都是政治家,近代如邱吉爾、孫中山;失敗得壯烈的,也可稱為英雄,如譚嗣同。從利者,若其利可令頗多人謀利或謀義,而於公德亦無大虧,則仍算是政治家,近代如卑斯麥、列根;否則成功者只是政客,近代如克林頓,失敗者則歸於政治場中的過客,小丑表演,亂舞一輪。

政治家都知道成事在天,功在後世,不敢妄稱政治家。政客私心凝重,自稱政治家只會自綁手腳,是故自稱政治家者,多是不知政治為何物的過客而已。


孟子曰重義輕利,乃恐懼凡人德智修養不佳,不能細論義利之辨。黃老道家涉政甚深,其論政,以義為主,以利為從,義可以致利,利亦可以致義。大義可以忘利,大利亦可以忘小義,但大利不可以忘大義。此中之分寸判別,義利循環,猶如易經之卦爻,惟心境清淨者得知。

是故,善觀政者,可以義中取利,利中取義,猶如陰陽之兩儀,可化為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也。古來中國之從政者,自周文王至曾國藩,都深知《 易 》理。陰陽來復,反正為邪,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義 與 理

從政有陰陽之分,論政亦然,其陰陽者,義與理也。論政從義者,是論說政局是否合乎公義,政令有否背叛民眾權利,主政當局是否有虧公德,至於政術是否圓通,政令包裝是否優美,則在其次。論政從理者,則少談公義公德,只是集中剖析政術是否周到,政令包裝能否達到目的,一派工具主義作風。

往日香港、國、共、英、美之代言人與自由獨立之論政者都在,義理兼備,一葉開五門,老陰、老陽、少陰、少陽與陰陽莫測者都有。今日則從義者凋零,從理者大盛,眾多傳媒被官府收編之後,歪曲義理者,大行其道,以致目下香港,言路堵塞,群魔亂舞矣。

以義論政者,有殺氣騰騰之革命家,也有熱血沸騰之思想家,最少也是熱氣騰騰、愛恨分明之報人與文人作家,中國開其風氣者,吾廣東新會梁啟超也。以理論政者,上者冷靜,中者冷淡,下者溫吞,總以提供理性分析以供各方參考,

尤其是主政者之參考,往往是小罵大幫忙,甚至是從政者主動放人出來扮演政論作者,以期霸佔地盤,排擠正道。更甚者,主政者派人扮演拙劣失智之熱血政論家或者無實際行動而公德敗壞之空言革命家,用意是愚弄民眾,詆譭正道。凡此種種,都是政術之末流。

善 與 惡

政治有政道,有政術。王者有術,霸者用術。自古至今,政治皆是真偽摻雜,雌雄莫辨。惟正因如此,不論涉政、攝政、論政、觀政,都是智力與德性之鍛煉。自問德智不全者,應閱讀從義之政論入手,旁及從義而兼有理者;德智雙全者,無妨廣泛涉獵,純理者、歪理者亦可讀,增進知識而已。

史達爾夫人( Mme de Stael)在 Corinne, ou L'Italie(1807)第十八卷第五章有言,tout comprendre rend treos indulgent( 英文、德文譯本為:To understand all is to become very lenient. 與 Alles richtig verstehen, macht sehr nachsichtig. )。微言大義,中文可意譯為「 全然理解,可令人耽溺其中,姑息不義。」

是故,從政、論政或者觀政,都應深自警惕,不應因為理解過多而諒解罪惡,以致善惡不辨,是非不分,最終與鬼為伍,不能自拔。

《 易‧繫辭下傳 》 曰:「 吉人之辭寡。」善人以身作則,以身為教,多不擅辯,亦不輕易發起辯論,因為善人知道,辯論容易導人入魔。反之,惡人邪人,則多擅辯,擁有權力之時,必會強迫他人聽其辯論,公器私用,終日在論壇電台誇誇其談。明乎此,辨別善惡不難。

絕學無憂

《 道德經.二十章 》曰:「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想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我自一九八六年 撰寫政論至今,二十年矣,深知道德不純而論政,則知識不如天良,有學不如無學。貧道最後一篇用智用術之政論,是書內〈 古典共和論 〉一文,往後,寫風俗懷舊者多,政論時評者少,辨正風俗,民德歸厚,比政治清明更為重要也。

吾人壽命不過一百,而世道循環之時,因果報應之期,遠遠超乎百年。生於衰世之初,不及見到正義;生於盛世之始,不及見到邪惡。

若不生就法眼,可以辨別盛衰,人世總是泥沙俱下,龍蛇混雜,錯認衰世為盛世,錯把他鄉作故鄉,一朝年華老去,始覺今是而昨非。故此,判別陰陽,辨明義理之餘,亦不必苛求與深責,盡人事以聽天命可矣。

書成,無限感恩。遠者當銘感 《 解放月報 》( 後改名 《 開放月刊 》 )總編輯 金鐘先生與 《 香港時報 》 副刊編輯 李彭基先生,開放版位,扶掖後進。《 年青人周報 》( 已停刊 )編輯唐耀祺君及 同文王曉堤君,更是耳提面命,悉心栽培。

近者,當感謝信報前總編輯 邱翔鐘先生、編輯文灼非先生及 現總編輯陳景祥先生,尤其文化版 梁冠麗君,破格錄用長文,連載經年,使吾得以暢所欲言,縱橫議論。

《 中央日報 》 副刊編輯、《 蘋果日報 》 論壇版前編輯 孔雪怡君 及 《 明報 》 劉進圖、馬家輝、林志光、盧小瓏、黎佩芬等仁人君子,其敦促之功,亦不可沒也。

文章部分已是十多年前之作,時移世易,今日結集成書,難解之事註之,若有幸或不幸而言中者,或今日深有感觸者,則以「 後記 」述之。至於文字,不通之處理順之;內容與論點,大體不變,以存昔日之真。

是書經花千樹出版社編輯 孔德華君精心校閱,剔除錯字,統一用語,梳理引文,三易其稿,感激不已。若有錯字衍文,責任當歸於己。

民國九十六年 夏曆丁亥正月二十三,西元二○○七 年三月十二日

按:王岸然君曾託友人請我為新書寫序,欣然為之。本序言之部分論點,曾於 王岸然 《 不得罪於巨室之政 —— 曾蔭權相國之道+香港小歷史評論集 》 序言中使用。香港,Voice Publishing Corp.,二○○六。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