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tag, 25. August 2012

Kierkegaard : 絶望乃是致死之病 ( Leap of Faith )

Kierkegaard :  絶望乃是致死之病 ( Leap of Faith )

一、絶望乃是致死之病

    絶望就是一種病至于死的狀態,是人與自我應有關系上的失調,絶望的痛苦正是在于它叫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因此説絶望是致死之病。

    一個灰心喪志的人,即是瀕臨死亡,絶望中人的心靈深處,總是懼怕一些不可想像的事,是一種靈性的病,有説不出的恐懼,即使在幸福的隱密深處,仍藏着憂戚恐懼,藏着灰心失望的根源。

    人生的空虚,使人在恐懼和憂慮時會産生絶望,絶望好像在顯微鏡下放大自我,認清自己的面目,對自己不滿而感到失望,人也會因為由于對自我認識或估計不够正確而失望,或因遠離創造他的上帝而絶望。

祁氏從恐懼論人生的三個要點,必須加以跳躍 (  leap ):

    A.享受的人生:自己享受、聲色娱樂、財富、權位、名譽、個人成功。
    B.倫理的人生: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以對他人的付出使人我關系成長,此種人生肯定上帝的存在。
    C. 宗教的人生:超越恐懼,在痛苦中找到上帝,并且發現在每一件事物的後面有一位超越的支持者。
   

祁克果相信一個人要成為真基督徒,必須經歷「 信仰的跳躍 」,把整個生命作徹底地奉獻。


1.絶望有哪些形態:
    自我乃由無限與有限兩者構成。

    A.從有限與無限的關系看絶望:

    自我形成的過程,乃是無限地脱離自我而向着無限,同時又無限地回到自我而向着有限。反之,若自我不能成為自我,自我即陷于絶望之中。不成為自我即是絶望。

    ①由「 無限 」而生的絶望是由于缺乏「 有限 」。這是指將一個人引須到無限之境,使他自我,并阻止他回到自我。

②由「 有限 」而生的絶望是由于缺乏「 無限 」。一個缺乏「 無限 」的人是心意極端狹隘而精神卑鄙的。從靈性的意義來説,他已把自我鬮割掉了。

    B.從可能與必然看絶望:

    ①由可能性而生的絶望是由于缺乏了必然性:一個人大有離弃正軌的可能;也是由于妄想所渴慕,由于憂鬱狂;一方面熱切盼望,一方面又極端恐懼。

    ②由必然性而生的絶望是由于缺乏可能性:一旦人到了一個没有可能性的關頭,就絶望了,一缺少了可能性,他立刻陷于絶望中。
    最肯定的一件事是,在上帝凡事都能。但這肯定仍缺少了人意志上的决定,必須等到山窮水盡,到了再没有其他可能存在的時候,人才能决定去肯定這個真理。

    「可能」在祁氏乃是惟一得救的能力,惟一的救藥;因為没有可能,人就無法呼吸。有時人的想像力可以替人得到可能性,但最後還必須憑信心相信:在上帝凡事都能。「可能」永恒是抗拒絶望之藥。

    田立克説在德文中(Verzweiflung)這個字將絶望與懷疑(Zweifel)連結在一起。絶望是一種無可避免的衝突狀態。絶望的痛苦是由于不能恢復而産生的苦悶。

    人類是否可以自殺?這個問題所包涵的重要意義有:
    ①在生命中,一般都有自殺的傾向,那也就是渴慕一種没有衝突的安息。
    ②在各種忍無可忍,無法克制,没有意義的痛苦中,總會有藉着結束自我生命以逃避這種痛苦的企求。
    ③絶望的境遇是一種最顯著的境遇,是使人想結束自我生命極大的引誘。
    ④在無意識中「求生意志」受到抑制,對威脅不加抵抗的方式。
    ⑤整個文化都在傳講對自我意志的否定,一切有限的生命都是空寂的條件,期待可能進人終極的合一。

因為當人和上帝隔絶之後,就成了一個漫無目的的人(Protean Man),不知何去何從而失落了。「存在的真空是廿世紀普遍的現象。」因為人已和他的生命之源——上帝隔絶了。  

所以人存在着,却孤苦伶仃。人是孤獨的,因為他離開了他的存在。他就像一個小星在漫無天際的太空中,盲目飛行,所經歷的,不過是孤寂,空虚與無意義。他失落了,因為他隔絶了自己,隔絶了他人,隔絶了自然環境,也隔絶了上帝。

2.絶望是罪:

    罪是人性軟弱的放大,或是違抗行為的加强;罪是人類絶望的充分展開。

  人在上帝之前不願做他自而産生絶望,或是人在上帝之前要做他自己而陷于絶望;這都是罪。

    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説罪是:否認自己是被創造的身份,又做了「錯事」,在自我的正中心彎曲了。

論到罪的形態
:A.人之聲色之樂。B.驕傲之罪;并且驕傲之罪顯出三種方式:①權力驕傲,②知識驕傲,③道德的驕傲。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