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華 ( Dietrich Bonhoeffer ) -- ( 資料取自陶理博士 主編的《 基督教二千年史 》)
德國信義會牧師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 活躍于反希特勒的抵抗運動中,1943年 被監禁, 1945年 四月 九日在佛洛森伯格被納粹問絞。潘霍華的父親是 柏林大學精神病學教授,他自己則在柏林蒂賓根 和 紐約協和神學院攻讀神學。
希特勒1933年取得政權后,在柏林大學擔任學生指導牧師兼講師的潘霍華,參加了德國 “ 教會奮斗” 運動中反對納粹的牧師團。1935年,他被任命為芬肯爾認信教會神學院院長,神學院于1937年被政府查封。
1939年,他有機會到美國任職,那樣他就能躲過迫在眉睫的歐洲戰禍﹔他沒有接受。他堅信他得和德國基督徒面對當前的難關。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潘霍華不許講道也不能發表文章,在海軍上將卡納里主持的軍事情報處任反間諜。
潘霍華利用他在大公教會的聯系,特別是他和英國奇切斯特主教貝爾 ( George Bell ) 的友誼,希望求取英國對反希特勒份子的支持。他在1943年 被捕,是因為他牽涉到私運十四名猶太人去瑞士的案件。
潘霍華遇害那年才三十九歲,留下了丰厚的著作遺產 -- 《 聖徒相通 》,《 行動與存有 》,《 追隨基督 》,《 團契生活 》-- 以及在他死后他的密友與傳記作者貝斯 ( Eberhard Bethge ) 給他編印的函件、文件與札記。其中包括《 獄中書簡 》、《 倫理學 》和 選集六卷。
潘霍華是個拒絕逃避殘酷現實而又富有獨創性的思想家,他鞭策基督徒拋棄自滿的、 沒有紀律的信仰 與生活。他的著作的中心是耶穌基督,強調他是 “ 為他人而活的人 ”,和 基督徒的團契生活。
在他最受歡迎的獄中書簡中,潘霍華探索將來教會復興的道路。他暴露了制度化的宗教的消極面,號召人在 “ 成熟的世界 " 中,對體恤軟弱受苦之人的上帝,要有成熟信仰。
潘霍華足資矜式的行為,在他承認從事政治陰謀的罪名時到達頂點。他的思想與行為繼續影響基督教和天主教中的保守派與自由派人士,也影響到非宗教圈中人,特別是在說英語的國家,和 比較近期的第三世界國家。
他的理念點燃和 塑造了種種運動,包括教會合一運動,上帝已死神學、解放神學,對共產主義國家中無特權的教會和 世界的評論, 基督徒的反對戰爭和 厭迫人的政 權,以及對學習基督的精神、英雄主義與 殉道精神的傳統贊揚。
http://www.pcchong.net/mydictionary1/people/Bonhouffer.htm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