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 : 西洋哲學故事 -- 第六章 康德 與德國唯心論
1781年,出現了康德( 1724-1804 )著名的「 純理性的批判 」,康德 從此震撼了整個歐洲,把整個歐洲的思想界,從「 獨斷主義的睡眠 」中喚醒過來;直到現代為止,他那「 批判的哲學 」依然統治全歐洲;到了今天,幾乎他的每一定律都成為哲學界的主要公理。
黑格爾說︰「 要做一個哲學家,必須先做康德的學生。 」可是當康德把他的原稿交給赫茲時,赫茲讀了一半就把原稿寄回,說他假如讀完,恐怕就要發狂了。
從斯賓諾莎起,到狄德羅為止,其中所經過的路程,完全是理性向前進展,信仰逐漸被破除的一條路;獨斷的教義先後消滅了;中世天主教徒的信仰連同儀式與偶像,相繼崩潰了;
天堂 和地獄並不存在,無神論成為法國人民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然而宗教信仰 已經深深植於社會制度與人心當中,當然不會投降。
1749年,狄揚學會徵文「 科學與藝術之進步,對於道德是有利?還是有害?」盧梭( 1712-1778 )獲得第一。他說︰文明所產生的害處多於益處,自從有文明以來,社會生活日趨紊亂。印刷術傳到歐洲,歐洲社會因此大亂,這是文明作祟的證據。
哲學所到之處,國家的道德必隨之墮落。思想違反自然,有思想的人就是邪惡的動物。教育不能使人歸於良善,只能增加聰明—— 一切違法的行為都因此而產生。本能與情感,比起理性更為可靠,所以應該刻意加以培養。
康德讀了盧梭的「 愛彌兒 」感到非常興奮,恨不得立刻就讀完。在他的一生中,竟能發現這樣一個人,同樣反對無神論,同樣承認情感超越理智。
康德出生於 普魯士。康德認為教育應灌輸全力在中材的學生上;愚笨的人無法教育;天才的人不必教育;只有中材的學生才需要盡心教育。
始終抱獨身主義的康德生活非常規律,起身、 喝咖啡、 寫作、 演講、 午餐、 散步都有固定時刻。每當康德身披灰色大衣,手執精緻拐杖,出現在住宅門口,接著又走向兩旁植滿菩提樹的小徑散步去的時候,他的鄰居就知道現在正是三點半鐘。
康德認為 一般牧師、長老本職原在於安慰人民,如今卻勾結政府,處處與人民為敵,一切神學上的欺騙、政治上的壓迫,無一不是為愚弄人民而設,宗教到了這種地步,可說糟糕透頂。
71歲的 康德於 1795年 出版「 永久和平論 」。他寫道︰「 我們的統治者,錢不用在教育事業上 . . . . . . 因為一切收入都要儲存起來,準備下一次戰爭。 」
康德認為除非取消軍隊,否則國家將永不富強,文明永遠不是真文明。康德認為 永久和平的第一條件 應該使政治制度定為 共和國,一有戰爭,必須由全體民眾表決。讓親自出戰的人來決定戰爭,人類的歷史才可以永久避免流血。
反過來說,假如一國之內,國民並無表決權,那麼戰爭往往只是少數人漫不經心處置下的傑作。國君是一國的主人,與普通平民所處的地位截然不同,一旦戰爭,個人毫無損失,衣食、遊戲,一仍其舊,因此他不在乎戰爭。
---
黑格爾( 1770 - 1831 )出生於德國。他對 基督教的批評非常大膽,曾寫過「 耶穌的生平 」一書,認為 耶穌是約瑟與馬利亞的兒子,把耶穌看作一個人 —— 一個平常的人。
1799年,他的父親去世,留給他 1500元的遺產,從此他自稱富翁,立刻辭去助教,寫信給朋友,請他找一個住所,只要有簡單的食物可吃,有豐富的圖書可讀就夠了。朋友介紹他到耶拿。1801年,黑格爾到達耶拿,1803年,當了耶拿中學的教員。
後來他寫成「 論理學 」,此書一出,全日耳曼都受到他的影響,他的地位也就從中學的主任升為海德堡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又於 1817年 繼續寫成「 哲學科學百科全書 」。因為這本大作,他又進為柏林大學的哲學教授。
從此以後,他永遠統治日耳曼的哲學界,正像 歌德統治文學界,貝多芬 統治音樂界的情形一樣。他的生日比歌德晚一天,日耳曼人,每逢他們生日,就連續放假兩天。
黑格爾的 歷史哲學以「 變 」這一個字,作為人生主要原則。沒有一種情形可以永久存在,一切都在變化中。萬物發展的各階段中,總有一種矛盾存在,且只有「 對立的競爭 」才能解決矛盾。
黑格爾去世後,他的學說就以辯證論為出發點,被分成左右兩派,一為「 黑格爾右派 」,承認神的存在,又認為公民應該絕對服從國家的法令;一為「 黑格爾左派 」,以馬克思等人 為代表,以階級鬥爭 為歷史進化的原則,終於導出「 社會主義的必然性 」。
1831年,柏林流行霍亂,黑格爾也染病,只過了一天就去世了。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