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twoch, 30. September 2015

評價《金日成回憶錄》-與世紀同行

評價《金日成回憶錄》-與世紀同行

一業(98/01)

一業注(03/06/30):本文首次發表于湖北大學歷史系《史學天地》1998年第1期。此次在網上發表作了修改,並在文中夾註了當時劉文傑同學寫的批語。


1992年至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出版領袖金日成同志(1912-1994)的回憶錄《與世紀同行》第一部 《抗日革命》7冊。中文版本現有兩種:一種是朝鮮外文出版社中文版,一種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1-4冊(鄭萬興譯)。

- -


金日成誕生於平壤一戶貧農家庭,二十年代隨父親來到中國,學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1926年,他在吉林省樺甸縣組建“打倒帝國主義同盟”。1927年至1929年,在吉林市(當時的吉林省省會)毓文中學讀書時,組織青年學生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軍閥的鬥爭。1929年秋至1930年春,他被囚禁于吉林監獄。出獄後,在卡倫(今長春九台市卡倫鎮)建立了第一個黨組織。


1932年在安圖縣建立 抗日人民遊擊隊,1934年改組為 朝鮮人民革命軍,即後來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


按抗聯編制,金日成歷任營、團、師政委,二、五軍聯合指揮部政委兼葦河部隊司令員,二軍三師(1936年,二軍與 楊靖宇領導的一軍合編為第一路軍,該師番號改為六師)師長,一路軍二方面軍指揮,抗聯教導旅(蘇聯遠東方面軍步兵八十八旅)一營營長。


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開闢抗日戰場之早,堅持抗日鬥爭時間之長,牽制敵人兵力之多,所作出的犧牲之大,要數東北抗日聯軍。然而由於生活的異常艱苦和頻繁的作戰,抗聯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記載,加之大批幹部犧牲、朝鮮幹部回國( 如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書記金策,七軍代理軍長 崔庸健,二軍名將 崔賢,姜健,崔春國),以及 “文革”的干擾破壞等原因,對抗聯史的系統研究遲至七十年代末才開始進行。


八十年代初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東北抗日烈士傳》,1987年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出版的《東北抗日聯軍史料》和 199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東北抗日聯軍鬥爭史》可視為我國抗聯史研究的三個里程碑,而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金日成主席在晚年以治國史的嚴謹態度,以革命家、戰略家的眼光回顧歷史創作的回憶錄必將把抗聯史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 -


一、回憶錄澄清了中朝關係史上的幾個問題。


建國以來,我國歷史教科書一直把抗聯和朝鮮人民革命軍說成是兩支不同的部隊。199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關係史辭典》(1989年截稿)的  “東北抗日聯軍 ” 釋文未提及朝鮮,而“金日成”釋文也只說  “金日成在中國東北建立的抗日遊擊隊與東北地區中國人民的抗日部隊建立了密切的交往。 ” 與上述情況相反的是,1995年 湖南出版社出版的  《東北抗聯征戰實錄》( 全勇著)把金日成完全描寫成一個抗聯幹部,與 楊靖宇( 一路軍總司令)、周保中( 抗聯教導旅旅長)純粹是上下級關係。這兩種說法都不準確。


金日成在回憶錄中指出,抗聯第二軍同時也是朝鮮人民革命軍,二軍軍事人員90%為朝鮮族,在中國東北活動就稱“抗聯”,到朝鮮人多的地方或到朝鮮則根據情況把名稱換為 “  朝鮮人民革命軍”,從而在所到之處都能在朝中兩國人民的愛護中生活和鬥爭。回憶錄為此還引用了周保中的文章。


另外,金日成指出,除二軍外,抗聯其他部隊指揮員大多數是朝鮮人,各部隊的骨幹也都是朝鮮人,並引用楊靖宇、周保中、魏拯民(  一路軍政治部主任兼二軍政委)和周恩來的話來說明在開拓東北革命方面,朝鮮人的功勞很大。


熟悉抗聯歷史的人都知道此言不虛。而我國有的歷史書,如《東北抗聯征戰實錄》  沒有說明一些幹部是朝鮮人,有的雖然標明了民族成份,如  《 東北抗日烈士傳》,也只說是“朝鮮族”,而非“朝鮮人”,還說這些烈士都是喊著 “中國共產黨萬歲” 就義的,是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身的,這都和史實存在一定距離。


事實是,流亡到中國的朝鮮共產主義者按照共產國際一國一黨原則加入中共,他們中的許多人並未放棄光復祖國的目標,而是把民族利益同國際利益相結合,同中國同志並肩戰鬥。


二、回憶錄使歷史人物形象豐滿起來。


以往論及楊靖宇,注意力全在他的抗日功績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對他在中朝兩黨兩國血盟關係形成過程中的歷史地位著墨極少,原因自然是史料的缺乏。而  《金日成回憶錄》  則記載了多件鮮為人知的金楊交往的史實,並特辟一節  《和楊靖宇會晤》   (  回憶錄第19章  《力挽狂瀾》 第6節)。


童長榮(中共東滿特委書記)、魏拯民、周保中都是金日成的好友,金對他們的性格作了生動的刻畫。


《東北抗日烈士傳》  對一路軍一方面軍指揮曹亞范一味地讚揚,而金則指出曹在反 “民生團 ” 鬥爭(一起錯誤的肅反鬥爭) 中犯有嚴重的左傾錯誤,“胡作非為”,“做了不少使朝鮮人感到怨恨的事情”。但此後,金並未因此就排斥他,當曹要求金給他挑能當傳令兵的朝鮮人時,金將自己最愛惜的金澤萬派給曹( 見回憶錄第16章  《轉戰在鴨綠江兩岸》第3節《警衛隊員》)。


《東北抗日烈士傳》 在為一路軍三方面軍指揮陳翰章立傳時,將王德林部吉林國民救國軍前方司令吳義成描寫成一個對共產黨恨之入骨的反日部隊頭目,而金則在回憶錄中指出,吳在思想上是個沒擺脫國民黨圈子的人,但他的抗日意志和救國熱情特別強烈,是自己“在實戰中並肩沖過槍林彈雨的難忘的戰友”(見回憶錄  第8章 《高舉抗日的旗幟》 第2節《同吳義成的談判》)。


像這樣與我國史料有較大差異之處,回憶錄中還有不少,應引起我國學者的高度重視。


三、回憶錄有助於我們對歷史事件作重新評價。


《東北抗日聯軍史料》  是這樣記載間三峰戰鬥的:1937年 6月30日,一軍二師、二軍六師在長白縣十三道溝間三峰,伏擊日軍十九師團七十四聯隊,斃傷五十多人。而我在武漢市歷史教學研究會1991年編印的中小學生歷史學習材料《苦難的歲月,奮鬥的歷程》中卻發現此役“斃傷敵軍一千餘人”(見該書170頁)。


這一戰鬥的主要指揮者二軍六師師長金日成在回憶錄中指出參加這次戰鬥的抗聯部隊還有二軍四師,敵軍大約有二千多人,後來只有二百來個殘兵敗將逃掉了(  見回憶錄 第17章  《朝鮮還活著》 第5節《間三峰戰鬥 》  )。



這樣看來,此役斃傷俘日軍在1800人左右[日軍編制,一聯隊應為1500人左右——劉文傑按],如果真是這樣,間三峰戰鬥將是東北抗日遊擊運動中空前絕後的大捷,它甚至可能動搖近三個月後,即1937年9月25日,殲敵一千多人的平型關大捷的歷史地位[一次戰鬥的歷史地位不能僅僅因為殲敵數量的多少來評價——劉文傑按]。


金指出,敵人“在報導間三峰戰鬥時也弄虛作假,說他們死傷人數寥寥無幾”。不知“五十多人”一說是否是源于日方資料。


四、回憶錄是金日成同志留給我們青年一代的珍貴思想文化遺產。


金在《前言》中寫道:“把我與民族一同度過的一生中所體驗到的問題和先烈們為了今天怎樣獻出了青春的事蹟告訴給新一代,這是我的義務。”鄭萬興在《譯者序》中談到,《金日成回憶錄》“對其形式和可讀性來說,像是一部很有趣的歷史小說”。在我看來,這部回憶錄中所蘊含的實事求是的思想、“以民為天”的思想、純潔的愛國之魂、“志遠”的思想,以及許許多多革命者的人性、友情和愛情之美,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自我犧牲精神,對當代社會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際關係的調整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通過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中朝友誼在三十年代兩國人民共同抗日的艱難日子裏早就形成了,它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我們應該加倍地珍惜中朝友誼,並給它注入新的活力。

 

附:曾一智《試解懸賞捉拿趙尚志等人的佈告:其他抗日英雄是誰?》(《黑龍江日報》2005年 6月13日)引用本文

 

【備考】

zhongguo(04/09/22):

看了你所寫作的評價 《金日成將軍的回憶錄 》 有一次回憶了東北抗聯苦鬥的光榮歷史,對老前輩的那種民族精神深感欽佩。我的家父是抗聯的老戰士,我也正在寫一些有關抗聯的真實的故事,我對金日成將軍的回憶錄,有兩點質疑,


1、他在回憶錄當中寫道抗聯第二軍是朝鮮人民革命軍,我的家父是抗聯第二軍地戰士,第二軍的軍長是王德太,政治委員史魏拯民,它在回憶錄中提到的反 “民生團”左傾運動是滿洲省委派巡視員魏拯民去那裏解決問題的,一年後給該次左傾運動定了性,並在1936年的夏秋之際,在那裏創建了抗聯第二軍,所以說金日成將軍的回憶錄中所說有失實之嫌。


2、他在回憶錄中提到抗聯的一個警衛旅方振生旅長也變節投敵,與實施更是相差萬里,它在1939年冬在樺甸縣夾皮溝和魏拯民司令彙報告別後率所部去了前蘇聯,從那時候,它就再也沒有回到那片他戰鬥的地方,和養育他十年的地方,所以1940年後的抗聯戰鬥生活他根本不曉得。方振生旅長是在樺甸縣城東混合口被當地的土匪“滾地雷”的密探發現被小鬼子的討伐隊和土匪打傷後被俘,犧牲在今天的長春過去的新京。下次再和你聊吧。


金日成回憶錄

與世紀同行

中文版譯者序(原1、2卷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4月 第1版)

中文版

評價 《金日成回憶錄》

論金日成回憶錄 《與世紀同行》 的文學價值


評價 《金日成回憶錄》
http://dprk-cn.com/memoir/


金日成回憶錄 --與世紀同行
http://naenara.com.kp/ch/book/reading.php?2+1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