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 - 戀愛黃河,荼毒兒童
轉角 2012年10月09日
本年九月五日,朋友的小女孩來探望我,她讀幼兒園,她看見我的電腦屏幕上出現一座香港的山,是西貢的蚺蛇尖,上面有一條蜿然的山徑,黃泥色的。
她開口說:「 黃河啊。」我好奇了,細細聲問她,你從哪裡學到黃河的?是學校嗎?她呆着。從電視,那些帶人四處遊玩的節目嗎?她也呆着。她始終沒答我。
如果小女孩講黃河,然後念出李白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我會欣慰若狂。然而,如果她的黃河,是從「 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 」而來的,我會悲痛莫名。將黃色的山徑看成是黃泥河,沒問題的。就說河、溪,或濁水溪、黃泥河吧。
一個在沙田高樓長大的香港幼兒,沙田公園旁邊的城門河 都沒見過幾次,為甚麼一見河,就衝口而出,說是黃河呢?我們的下一代,為甚麼會有這種意識的?
共產黨六親不認,但偏要認親認戚,將黃河說成是中國人的母親河。中共要在香港推行 愛國教育,目的就是要與香港人釐定血緣關係。中華文化不是這樣傳授的。
首先,古人講事情,不是單舉的,而是並舉的。我們河、洛並講,不獨講黃河。古人也不信奉地理決定論,認為黃河是華夏文化的搖籃。古人說黃河與洛水,是此二水出了河圖洛書,乃《易經》八卦之起源。
《易經.繫辭上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六七千年前,龍馬躍出黃河,身負河圖;神龜浮出洛水,背呈洛書。聖人伏羲氏根據河圖洛書為則,畫出八卦圖。
李白那首《 將進酒 》,用的是對仗體,也不是獨舉黃河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之後,就是「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黃河之急流,一去不回,對比光陰飛逝,韶華不再。
王之渙的《 涼州詞 》(其一),吟誦黃河,也是中原與塞外並舉:「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
至於母親之說,也是荒唐。古人自有生身父母,比擬的大父大母,是天地,所謂皇天后土,古人不認黃河做母親的。
中國文化 講究感應與 靈動,並不孤立,古人口語講冷暖 ( 或寒熱 )、高低、深淺,而不講溫度、高度、深度。
古人講文明,是兩相並舉的,如天地、陰陽、華夏、炎黃、堯舜、禹湯、文武(周文王與周武王)、孔孟、韓柳 (韓愈 與柳宗元 ),民初說華人是炎黃子孫,也是炎帝與黃帝並舉。
說黃河是中華文化的搖籃,已經是洋化的歐洲觀念,不是中華傳統。說黃河是母親河,更是共產黨的肉麻灌輸,荼毒人心。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