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itag, 30. Juni 2017

瑜伽經: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附錄:《瑜伽經》 白話譯注

瑜伽經: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附錄:《瑜伽經》 白話譯注


瑜伽經: 《瑜伽經》 與佛教思想的比較;附錄:《瑜伽經》 白話譯注

Comparitive Study between the Yoga-sūtra and the Buddhist Thoughts


印度宗教哲學史的研究:于凌波


第五章 婆羅門教的六派哲學(下)


 第五節 婆羅門教旁系的實修派 -- 瑜伽派


甲、瑜伽派概說:


       瑜伽(Yoga)學派的「Yoga」一語,意為觀行,我國一向譯為「相應」-- 指的是身心相應而言。這是在禪的修行上,抑制五種感官,結合心身或身心相應的意思。


瑜伽一名,在《奧義書》中屢屢見到,如《伽特伽書》云:「諸根調御堅定是名瑜伽」;《瑜伽經》云:「心之機能抑制是為瑜伽」。


《慈愛奧義書》有六支瑜伽的記載,即調息、制感、靜慮、執持、觀慧、等持等六種瑜伽的修行方法。


在古代印度,瑜伽本身不是一種哲學體系,修習瑜伽也不是瑜伽學派專用的方法,而是修禪定者共用的法門。


       此派與數論派有姊妹的關係,其哲學理論大體繼承數論,所以此派早期有「數論瑜伽」之稱,亦即數論是瑜伽的理論根據,瑜伽是數論的修行方法。


所不同者,數論派建立二元論,有無神論的傾向;瑜伽派彌補此項缺點,繼承數論的教理,把最高的主宰神的信仰,加在數論的理論上面,即是建立了以自性為二十四諦;神我為二十五諦,大自在天為二十六諦的「有神數論」的體系。


瑜伽派之成立,或謂以缽顛闍梨Patinjali為始,缽顛闍梨可能是公元二世紀人,他根據數論教義,擷輯為《瑜伽經》,而成立此宗派。


        瑜伽派的本典,就是瑜伽經(Yoga sutra),此經由四品組成的。


第一品是三昧(禪定)品,闡明三昧的本質、分類及其目的。

第二品是方法品,闡明入三昧的方法和修鍊過程。

第三品是神通品,闡述修持所獲得的神通的原理和種類。

第四品是獨存品,闡明修瑜伽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沒有繫縛的神我。


- -


乙、瑜伽學派的哲學體系:


        一、建立第二十六諦:瑜伽派大體上是繼承數論的哲學理論,以為自性與神我的結合,就是一切痛苦產生的根源。


故以欲斷絕痛苦的根源,使神我(與自性分離) 獨存為究竟目的,此為二派相同之處;其所不同者,數論派是無神論者,而瑜伽把二十五諦的第一諦「自性」,做為第二十四諦,把「神我」做為第二十五諦,更建立「神」做為第二十六諦。


所謂神,就是「自在天」(Isvara)。自在天沒有情,沒有想,沒有業,亦不受業果,換言之,就是不被煩惱業異熟果等所接觸,超然於苦樂業報之外。


瑜伽派和數論派一樣,以正智為解脫的正因,以神我獨存為修行的究竟。 


        二、心理觀:心(Citta) 的主要作用有二種,一種.是心的直接作用--心的智識作用,此有五種;另一種是心的情意作用,即是煩惱,此亦有五種,這十種作用,是心的活動模式。


心的智識作用有下列五種:

 

頁24


    1.正智:正當的智識,由現量、比量、聖言量所得的認識。

    2.顛倒:此又名似智,是不依據事實的真相所獲的錯誤認識。

    3.分別:這是想像的認識,而非事實的認識。

    4.睡眠:即心在睡眠中,以無有或非存在為表象的認識。

    5.記億:其中包括人們過去行為留下的種種潛伏的印象或勢力。

- -

       心的情意作用也有下列五種:

       1.無明:是把不常住的事物執為常住,不樂的執為樂,即常樂我淨四種顛倒。

       2.我執:是將現象心誤認為神我,將神我誤認為現象心的一種作用,此即我見。

       3.貪:貪即執著於快樂而不捨。

       4.瞋:是對不快樂所起的嫌惡之情。

       5.愛:此為對肉體的執著。


       二、八支行法:八支行法是瑜伽派的修行方法。數論派的終極,是由真智使「神我」與「自性」分離,而獲得解脫。


瑜伽派祖述此說:以獲得解脫方法就是八支行法。此方法來自奧義書,在奧義書「六支瑜伽」的基礎上,去掉了「慧觀」一支,增加了「夜摩」、「尼夜摩」、「坐法」三支,構成了本派的「八支行法」。此八支為:

 

1. 夜摩: 即是禁制,有五種,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貪五戒。

2. 尼夜摩:此是勸制:即行清淨、知足、苦行、學誦(學習經典)、敬虔(敬虔上神)五事。此一、二兩         項,是道俗所共當遵守的。第三以下,只適用於瑜伽行者的特別修法。

3. 坐法: 此是為調制身心,而規定身體的姿態。此有八十四種之多,如蓮花座、師子座、雞座、拜座等。

4. 調息:即調節呼吸,用種種方法調節其呼吸。

5. 制感:此是控制五種感官,使與對象分離,並收攝第六識,有如龜把四足及頭尾縮藏在殼內,此稱六根攝收法,亦稱龜息法。

6. 執持:此即把心集中於一點,使注意力專注一處---如鼻端、丹田,絕一切妄念,而毫不動搖。

7. 靜慮:即是由執持更進一步,使心與境一致融合的境界。

8. 等持:等持即三昧、三摩地,這是八支行法的最高一位,此際心如虛空,由此境界可產生不可思議的神通,而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瑜伽派的註釋家輩出,而解釋各異:後來且為其他宗派所結合,從而在理論、信仰、行法三方面各有所發展,而有所謂智瑜伽、信瑜伽、業瑜伽等派的出現。


智瑜伽研究瑜伽哲理,即以禪的思維探求宇宙的真理。信瑜伽是通過一心念神而使感情淨化,以達到解脫的目的,這種瑜伽後來在印度教中特別盛行。


業瑜伽專門從事實際的意志修持,特別強調坐法、調息和苦行。亦即瑜伽和其他宗派結合後,都按照自己體系的需要,而發展了瑜伽的學說及作法。


公元五世紀印度教復興,後來印度教中的密教興起,又出現了訶陀瑜伽(力量瑜伽)。此派著重於身體的鍛鍊,呼吸的調節控制,建立了種種的瑜伽術或功法,但也加入了很多神秘主義的內容。不過

 

頁25

延及近代,瑜伽術作為鍛鍊身體的方法,在東西方社會已經廣為流行了。



印度宗教哲學史的研究 :于凌波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AG/mag93539.htm



《瑜伽經》與佛教思想的比較;附錄:《瑜伽經》白話譯注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010549078.pdf



Patanjali: Yogasutra
Based on the edition by Kāśinātha Śāstrī Āgāśe: Vācaspatimiśraviracitaṭīkāsaṃvalitavyāsabhāṣyasametāni Pātañjalayogasūtrāṇi, tathā bhojadevaviracitarājamārtaṇḍābhidhavṛttisametāni pātañjalayogasūtrāṇi. sūtrapāṭhasūtravarṇānukramasūcībhyāṃ ca sanāthīkṛtāni ...
http://gretil.sub.uni-goettingen.de/gretil/1_sanskr/6_sastra/3_phil/yoga/patyog_u.htm


Patanjali: Yogasutra
http://gretil.sub.uni-goettingen.de/gretil/1_sanskr/6_sastra/3_phil/yoga/yogasutu.htm


聖鬥士星矢--沙加的阿賴耶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yhzitRKQU


沙加 (Saint Seiya - Virgo Shaka) 之死,悟出第八感,[阿賴耶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syLY8mo5BQ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