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ag, 26. Juni 2017

宋詩概說, 宋詩概論 , 嚴恩紋

宋詩概說, 宋詩概論 , 嚴恩紋

     一.教科書

1.高步瀛 《唐宋詩舉要》台北:里仁(2004.9)
2.胡雲翼 《唐詩研究》台北:商務(1987.10)
3.胡雲翼 《宋詩研究》台北:宏業(1972.2)


二.參考書

1.蘇雪林 《唐詩概論》台北:商務(1988.4)
2.嚴恩紋  《宋詩概論》台北:華國(1956.10)
3.朱任生  《詩論分類纂要》台北:商務(1971.1)
4.楊鴻銘  《詩學理論與評賞》台北:文史哲(1985.2)
5.清聖祖御定  《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全宋詩》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宋 詩 選


宋詩選 學習補充資料
一、宋詩的特色:

1、從藝術旨趣和風格看,宋詩主要向理想、顯露和精細方面發展
2、宋詩傾向議論化、散文化、以才學為詩
3、派別多
4、詩話多
5、宋詩之弊:模擬、詩話、詩派

二、宋詩與唐詩:

時 代    性 質    表 現    風 格                     作 法    詞 評 論
唐詩    主情,近三百篇 蘊蓄    韻流言外    多比興    婉而微    詩論少
宋詩    主理,遠三百篇 發露    意盡其中    多賦    徑以直    詩論精

三、宋詩比唐詩之勝點:

不 勝 點 勝 處
(一) 消失了唐代悲壯的邊塞派的作風 整鍊規矩,無唐詩之不工穩之病
(二) 消失了唐代感傷的社會派的作風 描寫越發細緻,無唐詩粗率之病
(三) 消失了唐代哀豔的閨怨宮怨詩的作風 描寫特別沖淡,無唐人一味豪邁意氣之病
(四) 消失了唐代纏綿活潑的情詩的作風 宋詩中有一種充滿畫意的詩(題畫詩)



四、宋詩派別及代表人物:

(一)、派別及人物(後有**記號者為反江西之詩派)

1、西崑-宗李義山,代表為楊億、劉筠、錢惟演。五七言近體,以「雕章麗句」為主。

2、晚唐體-宗晚唐賈島、姚合,代表為寇準、林逋、魏野。多隱士和尚,五律為主,重構思,以輕麗小巧之辭,寫眼前景,抒情苦瑣細之意。

 3、白居易體-宗白居易,代表為王禹偁、徐鉉。「閒中取適」,切近易曉。及「惟歌生民病」

 4、唐體(復古派)-宗杜、韓,代表為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重視創作古體,追求散文 筆法。

 5、元祐體(革新派)-代表為蘇軾、黃庭堅、王安石。使詩走向散文化、議論化。

 6、江西派-宗杜甫,代表為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以故為新」發展為「點鐵成金」「奪 胎換骨」

7、理學派-宗邵雍,代表為程頤、張載、朱熹。以「道學」為詩。。**

8、中興四詩人-宗江西派,代表為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多愛國題材及深入農村。

 9、永嘉派-宗晚唐賈島、姚合,代表為徐照(靈暉)、徐璣(靈淵)、翁卷(靈舒)、趙師秀 (靈秀)。 忌用典故,不發議論,主張「以浮聲切響單字隻句計巧拙」破江西之生硬拗 捩。**

10、江湖派-宗晚唐五代,代表為劉克莊、戴復古、方岳。多名士山人。。**

11、晚宋遺民詩-文天祥、謝枋得、謝翱、林景熙。



(二)、體(嚴羽【滄浪詩話】) 1、東坡體 2、山谷體 3、后山(陳師道)體 4、王荊公(安石)體 5、邵康節(雍)體 6、陳簡齋(與義)體 7、楊誠齋(萬里)體

宋詩選 參考補充資料 * 選錄北、南宋數位詩人作品,觀察宋詩之演變 *

對雪 王禹偁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為蒼生蠹,仍尸諫官位。謇諤無一言, 豈得為直士?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不耕一畝田,不持一隻矢, 多慚富人術,且乏安邊議,空作對雪吟,勤勤謝知己。

 畬田詞 之二 王禹偁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百雪香。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吳鄉。

山園小梅 之一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田家語 梅堯臣

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里胥扣我門,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 白水高於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詔書來,生齒復板錄; 山丁籍一壯,惡使操弓韥。州符今又嚴,老吏持鞭朴;搜索稚與艾, 唯存跛無目。田閭敢怨嗟,父子各悲哭。南畝焉可事,買箭賣牛犢。 愁氣變久雨,鐺缶空無粥。盲跛不能耕,死亡在遲速。我聞誠所慚, 徒爾叨君祿;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

雜詩絕句十七首 之一 梅堯臣

度水紅蜻蜓,傍人飛款款;但知隨船輕,不知船已遠。 岸貧 梅堯臣 無能事耕獲,亦不有雞豚。燒蚌曬槎沫,織蓑依樹根。野蘆編作室, 輕蔓與為門。稚子將荷葉,還充犢鼻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邊戶 歐陽修 家世為邊戶,年年常備胡。兒童習鞍馬,婦女能彎弧。胡塵朝夕起,虜騎蔑如無。 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自從澶淵盟,南北結歡娛。雖云免戰鬥,兩地供賦租。 將吏戒生事,廟堂為遠圖。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魚。 覽照 蘇舜欽 鐵面蒼髯目有稜,世間兒女見須驚。心曾許國終平虜,命未逢時合退耕。 不稱好文親翰墨,自嗟多病足風情。一生肝膽如星斗,嗟爾頑銅豈見明。

白溝行 王安石

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使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萬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葉暗川原。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

思王逢原 王安石

篷蒿今日想紛披,冢上秋風又一吹。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 廬山南墮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卮。陳跡可憐隨手盡,欲歡無復似當時。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茆簷常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孟子 王安石

陳魄浮魂不可招,遺篇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蘇軾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淡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麤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登快閣 黃庭堅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絃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池口風雨留三日 黃庭堅

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蔡蔬。水遠山長雙屬玉,身閒心苦一舂鋤。 翁從傍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咯無殘書。

別三子 陳師道

夫婦死同穴,父子貧賤離。天下寧有此,昔聞今見之。母前三子後,熟視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於斯。有女初束髮,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 大兒學語言,拜揖未勝衣。喚爺我欲去,此語那可思!小兒襁褓間,抱負有母慈。 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

兵亂後雜詩 三首選一 呂本中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後死番為累,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欲逐范仔輩,同盟起義師。

襄邑道中 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舡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傷春 陳與義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聞戰馬,豈之窮海看飛龍。 孤臣霜髮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三月三日雨中遣悶 十首之一 楊萬里

村落尋花特地無,有花亦只自愁予。不如臥聽春山雨,一陣繁聲一陣疏。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蝥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夜讀兵書 陸游

孤登耿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富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澤號飢鴻,歲月欺貧儒。歎息鏡中面,安得長膚腴。

金錯刀行 陸游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死生。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空無人。

追感往事 陸游

諸公可歎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

沈園 陸游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夜坐有感 范成大 靜夜家家閉戶眠,滿城風雨驟寒天。號呼賣卜誰家子,想欠明朝糴米錢。

四時田園雜興之四 范成大

朱門巧夕沸歡聲,田舍黃昏靜掩扃。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徼福渡河星。 後催租行 范成大 老父田荒秋雨裏,舊時高岸今江水。傭耕猶自抱長飢,的知無力輸租米。 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病骨雖寒聊免縛。 去年衣盡到家口,大女臨歧兩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復驅將換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庚子薦飢 戴復古

杵臼成虛設,蛛絲網釜鬲。啼飢食草木,嘯聚斫山林。 人語無生意,鳥啼空好音。休言穀價貴,蔡亦貴如金。

戊辰即事 劉克莊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吳蠶。 初到建寧賦詩一首 謝枋得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直綱常在此行。天下豈無龔勝潔,人間不獨伯夷清。 義高便覺生堪捨,禮重方知死甚輕。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一.教科書

1.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台北:里仁(2004.9)
2.胡雲翼《唐詩研究》台北:商務(1987.10)
3.胡雲翼《宋詩研究》台北:宏業(1972.2)


二.參考書

1.蘇雪林《唐詩概論》台北:商務(1988.4)
2.嚴恩紋《宋詩概論》台北:華國(1956.10)
3.朱任生《詩論分類纂要》台北:商務(1971.1)
4.楊鴻銘《詩學理論與評賞》台北:文史哲(1985.2)
5.清聖祖御定《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



中年老人喝苦茶-宋詩特質

清華大學\呂正惠  

    談起中國古典文學,一般常以「唐詩」和「宋詞」並舉,「詞」因此常被稱作為宋代文學的代表。這種看法是民國以來才形成的。其實並不正確。如果一定要舉出一種文類來代表宋代文學,那麼,「詩」應該比「詞」更為恰當。事實上,在元、明兩代,「宋詩」常和「唐詩」並列,分別代表中國詩歌的兩大類型,是中國古典詩的兩個高峰。就表現宋代文化的特質以及宋代士大夫精神生活的全貌而言,「宋詩」無疑比「宋詞」更具代表性。

  以最簡單的說法來講,唐詩是「主情」的,宋詩是「主智」的。也有人說,唐詩是「青年人的詩」,而宋詩則是「中、老年人的詩」。又有人說,讀唐詩好比「喝酒」,其味是強烈的;讀宋詩則如「喝茶」,要細品而後才覺甘甜。這些講法基本上都涉及了唐、宋詩感情形態的差異,擴大來講,也就是唐、宋文化(特別是士大夫文化)的差異。

  首先談到宋詩的「說理」傾向。宋代詩人很喜歡在詩中講道理,譬如朱熹的一首「名作」: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本來只是描寫「方塘」的清景,但朱熹偏要說:「方塘」所以如此清澈,是因為有了「源頭活水」,讓人覺得大煞風景。有人也許認為,因為朱熹是理學家,所以才如此。其實,所有宋代詩人都有這種傾向。譬如蘇軾,他是宋代詩人最灑脫的人,但我們看他下面一首詩:

   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區區欲右行,不救風輪左……

在這首詩的開頭,東坡把人的遭遇比大石磨上的小螞蟻。螞蟻不論如何努力往右爬,都不能改變石磨往左走──人的命運不是可以由人來掌握的。東坡的比喻可謂適切而生動,但這四句詩的「說理」傾向仍然是非常明顯的。


  跟「說理」傾向有關係的是,宋代詩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唐詩中的感情,不論是悲哀、憤怒、勇猛或柔情,都是強烈而直接的,而宋詩則節制而曲折得多。這種形態不同於一般所謂的「含蓄」,而是一種感情的特殊味道,你必須仔細體會,方才有所領悟。譬如王安石這一首絕句: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灩灩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王安石為什麼要「細數落花」、「緩尋芳草」呢?這些「動作」的意義何在?你細細體會就會發現,他很「無聊」,無事可做。這首詩表達的是他晚年罷官家居以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孤獨感。他不明說,只是「曲折」的加以表達。你必須像喝茶一樣的慢慢品嚐,方能「品」得出來。再看楊萬里的一首詩: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在這首詩裡,楊萬里也是「無事可做」,但他心情顯然非常閒適、愉快,絕對不是落寞、孤獨,這我們也是可以「品味」得出來的。



  由此可以看出,宋代詩人表達感情的時候,就像一個歷盡滄桑的中、老年人,絕不激切,也不直接說出,而只淡淡的藉一些外在事物簡單說一下,其餘的就留待你自己去體會。比起唐詩的大喜大悲來,宋詩實在節制得多了。蘇東坡貶謫黃州,可說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充滿了痛苦與悲哀,但我們看他如何表現悲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對於習慣讀唐詩的人來說,這首詩實在太「淡」、太「平」了,簡直如白開水一般。只有歷盡人生酸、甜、苦、辣,對這一切「欲說還休」、不說也罷的人來說,他才能體會其中深切的悲哀。這種隔一層,留待他人體會、絕不直說的表達方式,是宋詩和唐詩截然不同的地方。



  除了好說理、感情節制之外,宋詩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我們還是以蘇東坡兩首詩來作說明:

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前山槎枒忽變態,後嶺雜遝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渺。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我昔在田間,但知羊與牛。川平牛背搖,如駕百斛舟。舟行無人岸自移,我臥讀書牛不知。前有百尾羊,聽我鞭聲如鼓鼙。我鞭不妄發,祀其後者而鞭之……


這兩首詩,前者「描寫」小舟急行江中所見,後者「敘述」小時候驅趕羊牛的經驗,都寫得非常生動,但是,你不禁要問:這算是「詩」嗎?我們更會覺得,這好像是「押韻的散文」。我們會認為,詩應該抒發濃烈的感情,但這兩首詩,雖然寫得很好,卻似乎不是「詩」,更像是散文,只不過它們都「押韻」罷了。


  像這一類的「宋詩」非常的多。宋詩幾乎無所不寫,可以拿來「描寫」許多事物,也可以拿來「敘述」許多事情。也許這些事物與事情更適合用散文來寫,宋人都可以以文入詩。宋人是不太區分詩與散文的不同功能的,凡是散文可以寫的,詩也可以寫。這種傾向,前人稱之為:「以文為詩」。


  好說理、感情節制、以文為詩,這是宋詩的三大特徵。這跟我們一般期待於詩的不太相合。這是一般人喜讀唐詩而不太讀宋詩的原因。在這方面,宋詞近於唐詩,而不近宋詩,這也是宋詞較宋詩通行的原因。不過,宋詩代表宋代文化極其成熟而老成的一面,如果要了解宋代文化與宋代文人,就不能不讀宋詩。


最後,談一談宋詩的發展歷程。真正的宋詩,是由宋真宗、仁宗時代的歐陽脩及其好友梅堯臣開其端。


歐、梅之後,出現了兩個宋詩大宗──王安石與蘇軾。蘇軾的門生黃庭堅後來的影響超過蘇軾,形成了所謂「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除了黃庭堅之外,還有陳師道、陳與義兩大詩人。南、北宋之文,江西詩派的影響籠罩大半詩壇,流弊也因之而生。南宋三大詩人──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剛好出現在這一階段。他們都受江西詩派影響,也都想在江西詩派之外另謀出路。在他們之後,宋詩走向沒落。以上所提諸人──歐陽脩、梅堯臣、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可說是宋詩的大宗,其中蘇、黃、陸三人尤其重要,是可以跟唐代的李、杜、韓(愈)、白(居易)並稱的大詩人。


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anfa_songpoem.htm

--

宋詩

一、      宋詩概說

二、      宋詩的形成

三、      宋詩的內容

四、      宋詩的表現手法

五、      宋詩的演變

六、      宋詩與唐詩之比較

 一.教科書

1.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台北:里仁(2004.9)
2.胡雲翼《唐詩研究》台北:商務(1987.10)
3.胡雲翼《宋詩研究》台北:宏業(1972.2)


二.參考書

1.蘇雪林《唐詩概論》台北:商務(1988.4)
2.嚴恩紋《宋詩概論》台北:華國(1956.10)
3.朱任生《詩論分類纂要》台北:商務(1971.1)
4.楊鴻銘《詩學理論與評賞》台北:文史哲(1985.2)
5.清聖祖御定《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



宋  詩

宋詩概說

一般宋詩多相對於唐詩而言。唐詩與宋詩不僅時代不同,風格也有明顯差異。宋詩雖在唐詩的基礎上而有所發展,惟宋詩之革新與進展,具體表現在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等方面,並完成全新的藝術風格與審美價值,故得以在中國詩歌史上與唐詩相互輝映。

宋詩歷史漫長,詩人眾多,詩作繁富,詩派紛陳,詩風迥異,在中國詩史的遞嬗流程中,宋詩之改革與變化最遽。唐詩重抒情,詩人往往由自然外物與主體心靈兩相湊泊而興感、託寄;風格濃郁而浪漫;宋詩則重議論,重理趣,充滿平淡的語言、日常生活的氣息,而莫不具現其人文情懷與生命自省,別有清新超拔之格調,實於唐詩之外,別創新境,蔚為大觀。



宋詩的形成

在詩的形式上,宋詩是唐詩的延續,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指出:「唐詩在形式上可以分成兩類,一是句數以及句中韻律皆不受拘束的形式,通稱『古體詩』,一是句數以及句中韻律均有定型的形式,稱為『今體詩』,又名『近體詩』。再者,今體詩在原則上,又有八行而以對句為主的律詩,以及只有四行的絕句。這兩種或者可以說三種詩體,基本上都屬於抒情詩的形式,雖然成立於唐代,但在南北宋間卻更廣泛地被繼承了下來。」又說:「宋詩完全繼承了唐詩,所以只有古詩、律詩、絕句三種形式,別無新樣,而且,由於宋人喜歡敘述和說理,他們往往有意迴避格律嚴整的律詩絕句,或甚至於有愛用韻律比較自由的古詩的傾向。」


宋詩的內容

從內容而言,宋詩之於唐詩,就如樹之枝與幹的關係,在唐詩是主幹,但到宋詩已經變成末端了,相反地,宋詩自己本身反而生出更多的支幹來。邊塞詩、閨怨詩可以說是唐詩中的一大特色,嚴羽《滄浪詩話》曾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之意。」但這些詩在宋朝少見了,因宋朝百年無事,開邊少,不比唐朝諸皇帝,好大喜功,不斷向外發展,宋朝皇帝僅求安定,保持現狀,軍人勢力受到相當的抑壓,由於環境的限制,邊塞詩自然消失了,另外閨怨詩也不多見。宋人不作邊塞、閨怨之詩,難道就沒有好詩嗎?其實宋人把精力移轉到詠物、說理方面,雖然偏執一端的人對此詬病,但這也未嘗不是宋詩的特點,也最能表現宋人的個性所在。唐朝是一個爆發性的朝代,他統治下的人民也充滿活動力,外向、奔放、群眾化、重感情,觀察事物較注重大體,所以表現在作品上也容易往大的方面發展,如山水詩在唐朝就占有很高的比重。而宋朝是一個收斂的朝代,他們有時間環境去沉思冥想,入微歡察,仔細體會,生活悠閒,喜歡單獨內向,所以所描寫的都是較小的事物,如歌詠花、鳥、草、蟲的詩就占很多,造成了詠物詩的大盛。另外說理詩也空前的發達,固然是受到宋理學的影響,但宋理學並不限於理學大家,可以說是宋人生活的反映。人的內心不外有情、理兩個世界,情是頭一步的反應,所以個性外向的人常容易表現出熱烈的情感,「唐詩主情」的原因在此。而理是第二步的反應,是要經磨鍊修養才能具有的,正如《中庸》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民族文化修養發展到第二步,理學才發達起來,宋理學家主張「克服人欲,發揮天理」,人欲即是「情」,「情」被斂住,宋詩自然就往說理發展了,故「宋詩尚理」乃是理所當然的事。


宋詩的表現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宋詩有以下特點:

1.好議論。

詩中能不能有議論?一種意見認為,發議論同形象化有矛盾,以議論為詩,直抒胸臆,容易導致抽象說教,失去了詩的作用。另一種意見認為,寫詩無非敘事、寫景、說理、抒情,要把議論拒之於詩歌門外,實在複雜,一部中國詩歌史,從《詩經》以來,每個階段的作品都有議論。「議論」和「詩」之間,在邏輯上沒有天然鴻溝,詩可以是議論的,議論可以是詩的。詩可以抒情,也可以敘事說理,所以既有抒情詩,也有敘事詩、哲理詩,而且這幾種因素,也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其次,宋詩中的議論如何評價?有的認為詩中多議論,成了宋詩的通病。宋代詩歌的議論化,就多數作品說,存在著以邏輯思維代替形象思維,以理代情的缺點。有的則認為,宋詩中的議論是對宋以前歷代詩歌的議論的繼承和發展,它首先以其鮮明、廣泛、深刻等特性引起讀者注意,宋詩的議論往往以形象描繪為基礎而展開,更多的是通過形象來議論,寓議論於形象之中,它並不削弱形象性,相反有利於深化和加強主題。

2.散文化。

宋詩受古文運動的影響,常採以文為詩的作法,故詩傾向散文化。以文為詩,正表現了古代作家在藝術上打破常規,不拘一格的創造性,對宋詩新風貌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宋代散文重文從字順,平易自然,詩也是如此,故俚俗而不典雅。另外受理學影響,不尚藻繪而務平實,故有大量明白如話的詩歌出現,使得藝術表現增加了新的方法,讓詩歌可以更為自如地表達生活內容,從而對生活攝取得更廣,開掘得更深。

3.講詩法,以才學為詩。

宋詩自黃庭堅起至南宋之亡,約兩百年間均流行江西詩派。其主要表現是大量用典和對前人詩句的模擬,講究「無字無來歷」。黃所創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等詩法,無不被奉為圭臬。



宋詩的演變

宋詩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僅據清人厲鶚的《宋詩紀事》一書所錄,詩人即達三千八百餘家,較之康熙年間敕編的《全唐詩》所錄唐代詩人二千三百餘家,多出一千五百餘家。宋代詩人的創作數量更是多得驚人,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如果匯集起來,無疑數倍於《全唐詩》的四萬餘首。這一數量的本身,也就決定了詩在宋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固然,宋代是詩、文、詞俱盛的時代,但與文、詞相比,文人作詩不僅更為普遍、數量更多,而且以「無意不可入」的態度,造成詩的更為廣闊的容量與更為豊富的內容。

概括地看,宋詩的興盛及其特徵的形成,與宋的時代狀況及其文化特質密切相關,構成時代精神與社會環境的最富活力的表現。但是,作為一種具有獨特的審美系統的詩歌史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又並不完全同步,其往往在處於社會環境和時代意識的深刻影響的同時,又顯示出獨特的運行軌跡和規律。因此以其詩風的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四期:



1.西崑體時期:

奉李商隱、溫庭筠為宗,領導人是楊億,唱和者為劉筠、錢惟演等人。其詩以追求詞藻、好用典故為主,文字綺麗而語意輕淺。結果詩只剩外在形式,內容空泛。

2.宋詩體時期:

奉歐陽修、梅堯臣為宗,經蘇軾、王安石等人鼓吹。此期詩重氣勢,亦體認詩文為載道的工具,填補了西崑體的空虛,是宋詩巔峰時期。

3.江西詩派時期:

領導人為黃庭堅,發揚者有陳師道、呂居仁、陳與義等人。該詩派反對西崑體華靡詩風,師法杜甫、韓愈、孟郊、張籍,尚工力,重琢磨。並要求詩文文字有出處,尚險韻,形成瘦硬新奇、峭拔古樸之詩風。

4.南宋詩時期:

此期大致分為三派:

(1)  南宋四大家─陸游、范成大、尤袤、楊萬里。此四家雖未全脫離江西詩派的路徑,但已作修正,較偏向白居易的平易作風。

(2)  四靈派─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其作詩過於講求鍊句鍊字,對後世影響不大。

(3)  江湖派─戴復古、劉克莊。其詩格太卑,就詩學而言,殊不足輕重。



宋詩與唐詩之比較


詩分唐、宋,由來已久,宋 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而宋詩之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尤其在明代前後七子標榜「文必秦 漢,詩必盛唐」的擬古思潮裡,宋詩陷於最淒涼落寞的境地。李夢陽、何景明曾大打著「宋無詩」的口號,也有人以為宋文學的正統是詞,而將宋詩逕判以死刑,這些都是屬於「愛惡不同」或「貴古賤今」式的偏見。



其實唐詩固然有它的興味,而宋詩當然也有它的理趣,就好像詩有它端莊的一面,詞也有它婉媚的一面。情、理、莊、媚都是人生,任何人都無可避免,只不過隨著個性、環境,所接觸、所表現有或多或寡之分,所以假使我們能心平氣和,作客觀之論,喜歡詞就不能歧視詩,著重詩也不能貶低詞,同樣地,用在唐、宋詩的身上亦復如此。


自嚴羽以氣象不同區別唐 宋人之詩以後,分唐界宋也就成為一種風氣,如果僅以朝代而論,不問其特質,相信這種分法必定難以圓融,就像以時代分唐詩為初盛中晚,會有人力持異議一樣。繆鉞先生從前在《論宋詩》中,曾從風格、性分角度在比較中描述過宋詩的特點。



他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醞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豊腴;宋詩之美在風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積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這段話對宋詩風格巧於取譬,形容精妙生動。錢鍾書《談藝錄》也說:「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態性分之殊。」又說:「曰唐曰宋,特舉大概而言,為稱謂之便,非曰唐詩必出唐人,宋詩必出宋人也。」明乎此,在討論宋詩時,才不會有所偏頗。


綜合來說,依其時代風貌,大致可歸納出下列幾個特質:


1.                             唐詩重抒情,即便是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表現(以情韻取勝),所以詩人多由自然外物與主體心靈兩相契合而興感寄託;宋詩重說理,尚議論(以理趣見長),詩人往往在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中,表現出對現實的關注與生命的思考,而激起宏肆的議論。故云:「唐詩重情,宋詩尚理」。


2.                             唐詩句法整練,語言流麗,多用比興,神韻獨絕;宋詩精於對偶,用韻嚴謹,據事敷陳,常有興寄不深,語絕意盡之感。


3.                             唐詩重風格和神韻,而不是章句等形式;宋詩除歐、蘇等人外,則多在章句間模仿。


明白唐、宋詩的差異後,我們固然可以欣賞唐詩的長處,但我們卻不能忽視宋詩的優點,而以唐詩的標準來衡量宋詩,這就不應該了。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裡面說得好:「唐詩是酒,是很容易令人興奮的東西,不能晝夜不停地喝。宋詩是茶,雖然不能像酒那樣令人興奮,卻能給人以寧靜的喜悅。」因此偏好唐詩而非薄宋詩的人,當你醉眼惺忪時,不妨來杯濃釅的的烏龍,當會清醒舒服些。



http://ftp.nssh.ntpc.edu.tw/china/chinese/08.htm

--


精刊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自1至4 : 于済徳夫, 蔡正孫粹然 編[他] (和泉屋金右衛門等, 1900)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089434


精選唐宋千家聯珠詩格20卷のイメージ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79701?tocOpened=1


精選唐宋千家聯珠詩格20卷. [1]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62860


精選唐宋千家聯珠詩格20卷 【全号まとめ】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562860?tocOpened=1


 石九鼎の漢詩館
http://www.ccv.ne.jp/home/tohou/


 石九鼎の漢詩館
http://www.ccv.ne.jp/home/tohou/r_1.htm


中山逍雀漢詩詞填詞詩余楹聯創作講座  :漢詩 詞 填詞 楹聯 創作講座
http://www.741.jp/index.html



漢詩詞創作の基本要件
http://www.741.jp/kouza00/Kou-C01.htm#%E5%8F%99%E4%BA%8B%E6%B3%95%E3%81%AE%E4%B8%80%E8%A6%A7


漢詩作法入門講座
http://kansi.info/kansyou/rensyu01001.html

--

聯珠詩格. 巻之1-20 / 于済,蔡正孫 編集 ; 大窪天民 校訂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i13/i13_01079/index.html


KR4h0148     御選唐宋詩醇-清-高宗弘曆
KR4h0157     宋詩鈔-清-吳之振
KR4i0062     宋詩紀事-清-厲鶚


KR4h0025 西崑詶唱集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4h0025/


西崑酬唱集 (四庫全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5%BF%E5%B4%91%E9%85%AC%E5%94%B1%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