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tag, 8. Januar 2011

王陽明 -- 傳習錄卷上 -- #6

王陽明 -- 傳習錄卷上 -- #6
#6 愛問 :「 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

先生曰:「 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
之格物之說,似亦見得大略。但朱子之訓,其於書之『 精一』,論語之『 博約』,孟子之『 盡心知性 』,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

先生曰:「 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於心,安可狃於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於心處,亦何嘗茍從?

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脗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訓,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

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 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朱子錯訓格物。只為倒看了此意,以盡心知性為物格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愛問:「 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先生曰 :「 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存心者,心有未盡也。

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與天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尚與天為二。此便是聖贀之別。

至於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壽夭,有箇命在。

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箇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箇困勉的意在。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

愛曰:「 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功夫須是如此。今聞此說,益無可疑。愛昨曉思,格物的『 物』字,即是『 事』字。皆從心上說。」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中庸言『 不誠無物』,大學『 明明德』之功,只是箇誠意。誠意之功,只是箇格物。」

DW-TV Europe Live
http://mediacenter.dw-world.de/english/live/#!/media=video&broadcast=Europa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