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gekehrt sind die Teile dem Ganzen gleich;
Umgekehrt sind die Teile dem Ganzen gleich; aber weil sie das Moment des Andersseins an ihnen selbst sind, so sind sie ihm nicht gleich als der Einheit, sondern so,
daß eine seiner mannigfaltigen Bestimmungen auf den Teil kommt oder daß sie ihm als Mannigfaltigem gleich sind; d. h. sie sind ihm als geteiltem Ganzen, d. i. als den Teilen gleich.
Es ist hiermit dieselbe Tautologie vorhanden, daß die Teile als Teile nicht dem Ganzen als solchem, sondern in ihm sich selbst, den Teilen, gleich sind.
- - -
Das Ganze und die Teile fallen auf diese Weise gleichgültig auseinander; jede dieser Seiten bezieht sich nur auf sich.
Aber so auseinandergehalten zerstören sie sich selbst. Das Ganze, das gleichgültig ist gegen die Teile, ist die abstrakte, in sich nicht unterschiedene Identität;
diese ist Ganzes nur als in sich selbst unterschieden, und zwar so in sich unterschieden, daß diese mannigfaltigen Bestimmungen in sich reflektiert sind und unmittelbare Selbständigkeit haben.
Und die Reflexionsidentität hat sich durch ihre Bewegung gezeigt, diese Reflexion in ihr Anderes zu ihrer Wahrheit zu haben.
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 Zweites Kapitel: A. Das Verhältnis des Ganzen und der Teile
http://hegel.logik.2.abcphil.de/html/a__das_verhaltnis_des_ganzen_und_der_teile.html
Lenin : Conspectus of Hegel’s book The Science of Logic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enin/works/1914/cons-logic/index.htm
http://www.praxisphilosophie.de/hegel.htm
Sailor Scouts Exteriores Transformacion y Ataque . Musica de fondo de Vanessa Ma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xVC93OPXXM
Sailor Saturn Attack -Silence Glave Supri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ldUutoHpA
Hegel, Werke 20 Bände
http://user.uni-frankfurt.de/~tstahl/
https://www.facebook.com/346108428862734/photos/a.346131035527140.1073741829.346108428862734/489600324513543/?type=1&theater
Montag, 29. Dezember 2014
夏澍 : 否定之否定規律 law of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夏澍 : 否定之否定規律 law of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漢語拼音】fouding zhi fouding guil
【中文詞條】否定之否定規律
【外文詞條】law of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作 者】夏澍
唯物辯證法的 基本規律之一。
它表明事物自身發展的整個過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諸環節構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過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矛盾的解決形式。
歷史演變 關於“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和理論﹐是黑格爾﹐G.W.F.總結了歐洲哲學史上有關的思想﹐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他用“否定之否定”來描述“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並用此作為構造其哲學體系的基本方法。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的發展過程﹐看作是一系列概念的活動與展開。他分析了概念自身的矛盾﹐認為任何概念都可以歸結為肯定和否定兩方面的對立統一。
肯定就是概念自身﹐是概念的抽象狀態。否定是和概念自身性質相反的規定。概念由肯定轉化為否定﹐即由抽象轉化為具體。概念的本性是抽象與具體的統一。
因此﹐否定必須再次被否定﹐重新回到肯定﹐使否定和肯定﹐即具體和抽象結合起來﹐這就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對原來概念的揚棄﹐使它具有更豐富的內容。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原來的概念獲得了新的發展。由於這個過程開端的概念和最後的概念是重合的﹐
因此﹐黑格爾把否定之否定比喻為圓圈式的發展。在圓圈式的運動中﹐每一次否定之否定﹐既是對原來概念的說明和返回﹐又是新的發展的起點﹐即下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的開端。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從邏輯階段到自然階段到精神階段﹐以及每一個階段中的一系列小階段﹐都是由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組成的﹐成為由一個大圓圈和許多小圓圈所構成的體系。
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論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但他在抽象的﹑思辨的表述中﹐包含了許多合理的因素﹐不自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運動和聯繫﹐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直接思想來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規律進行了革命的改造﹐使這一規律獲得了唯物主義的科學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不是從概念﹑思維中邏輯地推演出來的﹐而是從客觀事物和現實的發展中抽取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社會歷史中事物發展普遍規律的反映。
實質和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通過它自身的辯證否定實現的。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這兩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從肯定轉化為對現存事物的否定﹐事物的自身發展由肯定階段進入否定階段﹔
通過否定﹐即事物自身發展中否定方面對肯定方面的揚棄﹐事物改變了原來的存在形式和性質﹐由某物變成他物。他物對某物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發展的必經階段。
但是﹐在否定階段中﹐只是事物的否定方面獲得了片面的發展﹐肯定和否定的矛盾並未徹底解決﹐事物的自身發展還未完成。由於內在矛盾的發展﹐作為否定事物的他物也必然被否定﹐
否定者又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發展經過兩次辯證否定﹐矛盾雙方都得到了充分發展﹐揚棄了各自的片面性﹐在新的基礎上達到了肯定和否定的統一。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礎上重現自身﹐仿彿是原來事物的復歸。
但它不是原來事物的簡單重複﹐而是在更高﹑更豐富的基礎上的復歸﹐是完成了自然發展過程的新事物。事物的發展從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個週期性的螺旋式系列 ( 見發展的螺旋式)﹐
構成發展過程的整體。週期性的螺旋式發展﹐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根本特點﹐也是區別於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的主要之點。
否定之否定是指同一事物的同一矛盾的發展和解決過程。每個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質的規定性﹐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方面的矛盾。
所以﹐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質的自身發展﹐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樣3個階段﹐或者說是3個環節兩度否定﹐這是普遍的。但是事物的範圍不同﹐複雜程度各異。不同的事物﹑不同方面的質﹐按照一定的層次互相包攝。
每個層次﹐只有先完成自身的否定之否定過程﹐才能進入下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不能把不同層次的事物的矛盾﹐籠統地納入同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不是靜止的。在這個結果裡﹐原來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有矛盾存在﹐發展就不會停止。上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的結果﹐變成另一個發展過程的肯定環節﹐
開始另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所以否定之否定既是結果﹐又是開端。事物的矛盾是絕對的﹐發展是無限的﹐否定之否定永遠不會達到一個最後的終點。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但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否定之否定過程的表現又有特殊性。有的事物只經過一個週期﹐就向過程之外的他物轉化去了。有的事物則要經過許多次的週期循環。如貨幣──商品──貨幣的運動﹐就要經過千百次的循環﹐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否定之否定是回覆性與前進性的統一。
有的事物的發展回覆性比較明顯﹐有的事物的發展﹐前進性較為突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趨勢﹐在這個過程中﹐事物不斷地被揚棄﹐不斷地變化﹑更新。但由於各種複雜的情況和偶然事件的影響﹐這個過程也可能暫時發生逆轉﹑倒退﹑偏差等等現象﹐使事物的發展過程出現曲折﹐但事物發展的螺旋式上昇的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地位和實踐意義 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都是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普遍規律。但前兩個規律是從事物和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上﹐揭示事物內部發展的動力和狀態﹐
而否定之否定規律則從螺旋式的前進運動方面揭示事物的辯證發展﹐以最一般的形式總括事物自身矛盾運動過程的全貌﹐它的作用在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全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否定之否定規律為人們把握事物由矛盾而引起的發展及其辯證過程提供了全面的綜合畫面。
它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事物發展的總的趨勢和基本方向是前進的﹑上昇的。
而發展的具體途徑和道路則是螺旋式的或波浪起伏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對立統一。自覺地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有助於進行辯證地思考﹐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線性和絕對化。
在實踐活動中﹐一方面要防止把事物的發展看作總是直線上昇﹑徑情直遂﹐不經任何曲折和艱苦鬥爭就可以實現的直線論思想﹔
另一方面又要反對只看到事物發展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發展在基本方向和趨勢上的前進性﹐甚至認為事物發展是“周而復始”的循環論和悲觀論思想﹐以及由此作出否認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否認社會進步的必然性的消極結論。
參考書目
恩格斯﹕《反杜林論》 第1編 第13章﹐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見 《列寧全集》 第38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
http://163.17.79.102/%A4%A4%B0%EA%A4j%A6%CA%AC%EC/Content.asp?ID=56404
【漢語拼音】fouding zhi fouding guil
【中文詞條】否定之否定規律
【外文詞條】law of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作 者】夏澍
唯物辯證法的 基本規律之一。
它表明事物自身發展的整個過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諸環節構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過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矛盾的解決形式。
歷史演變 關於“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和理論﹐是黑格爾﹐G.W.F.總結了歐洲哲學史上有關的思想﹐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他用“否定之否定”來描述“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並用此作為構造其哲學體系的基本方法。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的發展過程﹐看作是一系列概念的活動與展開。他分析了概念自身的矛盾﹐認為任何概念都可以歸結為肯定和否定兩方面的對立統一。
肯定就是概念自身﹐是概念的抽象狀態。否定是和概念自身性質相反的規定。概念由肯定轉化為否定﹐即由抽象轉化為具體。概念的本性是抽象與具體的統一。
因此﹐否定必須再次被否定﹐重新回到肯定﹐使否定和肯定﹐即具體和抽象結合起來﹐這就是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對原來概念的揚棄﹐使它具有更豐富的內容。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原來的概念獲得了新的發展。由於這個過程開端的概念和最後的概念是重合的﹐
因此﹐黑格爾把否定之否定比喻為圓圈式的發展。在圓圈式的運動中﹐每一次否定之否定﹐既是對原來概念的說明和返回﹐又是新的發展的起點﹐即下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的開端。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從邏輯階段到自然階段到精神階段﹐以及每一個階段中的一系列小階段﹐都是由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組成的﹐成為由一個大圓圈和許多小圓圈所構成的體系。
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論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但他在抽象的﹑思辨的表述中﹐包含了許多合理的因素﹐不自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運動和聯繫﹐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直接思想來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規律進行了革命的改造﹐使這一規律獲得了唯物主義的科學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不是從概念﹑思維中邏輯地推演出來的﹐而是從客觀事物和現實的發展中抽取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社會歷史中事物發展普遍規律的反映。
實質和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通過它自身的辯證否定實現的。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這兩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從肯定轉化為對現存事物的否定﹐事物的自身發展由肯定階段進入否定階段﹔
通過否定﹐即事物自身發展中否定方面對肯定方面的揚棄﹐事物改變了原來的存在形式和性質﹐由某物變成他物。他物對某物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發展的必經階段。
但是﹐在否定階段中﹐只是事物的否定方面獲得了片面的發展﹐肯定和否定的矛盾並未徹底解決﹐事物的自身發展還未完成。由於內在矛盾的發展﹐作為否定事物的他物也必然被否定﹐
否定者又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發展經過兩次辯證否定﹐矛盾雙方都得到了充分發展﹐揚棄了各自的片面性﹐在新的基礎上達到了肯定和否定的統一。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礎上重現自身﹐仿彿是原來事物的復歸。
但它不是原來事物的簡單重複﹐而是在更高﹑更豐富的基礎上的復歸﹐是完成了自然發展過程的新事物。事物的發展從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個週期性的螺旋式系列 ( 見發展的螺旋式)﹐
構成發展過程的整體。週期性的螺旋式發展﹐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根本特點﹐也是區別於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的主要之點。
否定之否定是指同一事物的同一矛盾的發展和解決過程。每個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質的規定性﹐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方面的矛盾。
所以﹐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質的自身發展﹐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樣3個階段﹐或者說是3個環節兩度否定﹐這是普遍的。但是事物的範圍不同﹐複雜程度各異。不同的事物﹑不同方面的質﹐按照一定的層次互相包攝。
每個層次﹐只有先完成自身的否定之否定過程﹐才能進入下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不能把不同層次的事物的矛盾﹐籠統地納入同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不是靜止的。在這個結果裡﹐原來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有矛盾存在﹐發展就不會停止。上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的結果﹐變成另一個發展過程的肯定環節﹐
開始另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所以否定之否定既是結果﹐又是開端。事物的矛盾是絕對的﹐發展是無限的﹐否定之否定永遠不會達到一個最後的終點。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但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否定之否定過程的表現又有特殊性。有的事物只經過一個週期﹐就向過程之外的他物轉化去了。有的事物則要經過許多次的週期循環。如貨幣──商品──貨幣的運動﹐就要經過千百次的循環﹐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否定之否定是回覆性與前進性的統一。
有的事物的發展回覆性比較明顯﹐有的事物的發展﹐前進性較為突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趨勢﹐在這個過程中﹐事物不斷地被揚棄﹐不斷地變化﹑更新。但由於各種複雜的情況和偶然事件的影響﹐這個過程也可能暫時發生逆轉﹑倒退﹑偏差等等現象﹐使事物的發展過程出現曲折﹐但事物發展的螺旋式上昇的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地位和實踐意義 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都是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普遍規律。但前兩個規律是從事物和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上﹐揭示事物內部發展的動力和狀態﹐
而否定之否定規律則從螺旋式的前進運動方面揭示事物的辯證發展﹐以最一般的形式總括事物自身矛盾運動過程的全貌﹐它的作用在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全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否定之否定規律為人們把握事物由矛盾而引起的發展及其辯證過程提供了全面的綜合畫面。
它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事物發展的總的趨勢和基本方向是前進的﹑上昇的。
而發展的具體途徑和道路則是螺旋式的或波浪起伏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對立統一。自覺地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有助於進行辯證地思考﹐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線性和絕對化。
在實踐活動中﹐一方面要防止把事物的發展看作總是直線上昇﹑徑情直遂﹐不經任何曲折和艱苦鬥爭就可以實現的直線論思想﹔
另一方面又要反對只看到事物發展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發展在基本方向和趨勢上的前進性﹐甚至認為事物發展是“周而復始”的循環論和悲觀論思想﹐以及由此作出否認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否認社會進步的必然性的消極結論。
參考書目
恩格斯﹕《反杜林論》 第1編 第13章﹐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見 《列寧全集》 第38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
http://163.17.79.102/%A4%A4%B0%EA%A4j%A6%CA%AC%EC/Content.asp?ID=56404
蕭前, 辯證唯物主義
蕭前,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漢語拼音】bianzheng weiwuzhuyi
【中文詞條】辯證唯物主義
【外文詞條】dialectical materialism
【作 者】蕭前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統一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 這一術語最早出在狄慈根﹐J.1886年 出版的《 一個社會主義者 在哲學領域中的漫遊 》一書中﹐狄慈根用這一概念表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後來普列漢諾夫﹐..也是這樣表述的。
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在講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時﹐還用過 “ 完備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等概念。這些概念的實質完全一致﹐只是側重點有不同。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它們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客觀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的自覺反映。它看到物質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基礎﹐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它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組織的物質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又是徹底的辯證法﹐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它揭示了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相互聯繫和相互鬥爭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原因﹐是一切現象自我運動的根據的客觀真理。
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科學總結﹐它建立在現代科學和先進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並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和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 -
產生和發展 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中貫串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同時也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辯證唯物主義是對哲學發展中積極方面﹐即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法因素的吸取﹑發展和昇華。
歷史上哲學發展的科學總結 古代的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是﹐它把世界的物質性歸結為一種或某一些具體的“原初”物質﹐帶有樸素﹑直觀的性質﹐缺乏科學的論證。一般說來﹐
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自發結合。它看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客觀世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
這是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在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它把封建的等級制看作是體現神的意志的永恆不變的秩序。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
生產技術的需要推動著經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的眼光從神轉向人﹐從天堂地獄轉向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從而促使唯物主義哲學的復興。但這時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不夠用了。
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而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的畫面。從15世紀後半葉開始﹐自然科學獲得日益迅速的發展﹐進入了以實驗為基礎的階段。科學家們把自然界分解成各個部分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對有機體進行解剖學的研究。
這種分門別類研究的方法是以後人類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但是這種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繫孤立地﹑靜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F.和洛克﹐J.從自然科學移到哲學領域後﹐形成了形而上學的長期統治﹐造成了幾個世紀在思維方式上特有的局限性。
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材料的大量積累﹐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歸根結柢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天體演化學說﹑地層變遷學說﹑生物演化學說﹐以及胚胎學的出現和能量守恆定律﹑細胞的發現﹐
日益使人們感到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經常注意產生和消失之間﹑進化和退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康德﹐I.以他的天體演化學說第一個打破了形而上學的缺口﹐開始了辯證法在近代德國哲學中的發展。這個發展在黑格爾﹐G.W.F.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
這是黑格爾的一大歷史功勣。但是﹐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他代表著德國軟弱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認為他的哲學是絕對精神的最高體現﹐
是客觀精神發展的終結﹐普魯士王國則是絕對精神在世俗的表現。他把現實世界的發展顛倒為絕對精神的發展﹐因而他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
費爾巴哈﹐L.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過程中﹐恢復了唯物主義應有的權威。但費爾巴哈哲學在本質上仍然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不足以徹底清算黑格爾的辯證的唯心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以往哲學發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才使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 - -
辯證唯物主義創立的歷史條件和思想來源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它和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一起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
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個別企業的高度計畫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出現了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織布工人起義。
工人階級已經迫切要求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工具﹐以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增強自身解放鬥爭的自覺性。當時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觀世界的唯物辯證的本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尖銳化使階級關係明朗化﹑簡單化﹐並清楚地暴露了階級矛盾和物質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繫。
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世界市場﹐打破了國家間﹑民族間和地區間的隔絕孤立的狀態﹐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同時﹐自然科學中的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達爾文﹐C.R.的進化論等三大發現﹐以及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也提供了關於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及其過程之間聯繫的清晰的圖畫。這一切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客觀可能。
辯證唯物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保守的哲學體系﹐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聯繫和發展的思想﹐矛盾是發展的內在動力的思想﹐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摒棄了它的社會歷史觀﹑宗教﹑倫理的唯心主義雜質﹐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
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成功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科學地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詳盡地分析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秘密﹐發現了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唯一正確道路﹐
由此創立了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形成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論證的統一過程。
- - -
辯證唯物主義的創立和早期傳播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過程中﹐特別是通過對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和《精神現象學》的批判﹐已經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但它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交織在一起。真正作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馬克思寫於 1845年春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在其中﹐馬克思對實踐作了科學的解釋﹐批判了否認實踐能動性的直觀唯物主義﹐也批判了抽象地發展能動性的唯心主義﹔用革命的實踐觀點解決了舊唯物主義者難以解決的二律背反──“環境決定人”和“人改變環境”﹐揭示了產生宗教神秘主義的秘密﹔
指明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847年《哲學的貧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出版則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正式問世。
馬克思沒有寫過專門論述唯物辯證法的著作﹐但是﹐他寫的《資本論》是成功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範例﹐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系統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對馬克思主義產生40年來的哲學鬥爭作了科學的總結。
在19世紀末﹐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憑著自己的獨立思考也發現了唯物辯證法。狄慈根和德國的梅林﹐F.﹑考茨基﹐K.﹐法國的拉法格﹐P.﹐義大利的拉布里奧拉﹐A.﹐
俄國的普列漢諾夫等人積極地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以及種種修正主義﹑機會主義哲學﹐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雖然﹐他們中間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甚至後來普列漢諾夫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成了機會主義者﹐考茨基墮落成為叛徒﹐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早期傳播和發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 - -
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日益激化﹐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社會發生了急劇動蕩。已得到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這時第二國際內部出現了一股修正主義思潮。
列寧和他的戰友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批判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理論和形形色色資產階級思潮﹐從哲學上對這些理論和思潮進行了清算﹐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列寧十分重視總結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學危機產生的原因﹐徹底地批判了與物理學唯心主義緊密相關聯的馬赫主義及其修正主義理論﹐指出克服危機的途徑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去代替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列寧指出﹐原子是無限可分的﹐人類對物質的認識無論從廣度上或深度上都是一個不斷發展永無窮無盡的過程。列寧制定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物質定義﹐指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個定義不受人們對物質結構的具體的歷史的認識所局限﹐它反映無限豐富多樣的物質表現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質﹐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不斷得到證實。
列寧深刻地具體地分析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義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觀點﹐捍衛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他提出了兩種發展觀的重要原理﹐
批判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把事物的運動看作是由外力推動的純粹量變過程的形而上學發展觀﹐指出辯證的發展觀把對立統一規律看作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看作是客觀世界和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認為發展是一個充滿豐富內容的事物自己運動的過程。
列寧批判了把辯證法當作實例的總和﹐把辯證法和認識論割裂開的錯誤﹐指出辯證法就是認識論﹑辯證法的科學性要靠人類全部認識發展史來驗證。他強調了生活實踐的觀點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觀點﹐指出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第一本質到更深本質的無限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相對到絕對的辯證過程。
列寧提出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則﹐強調真理的具體性﹐指出具體分析具體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他還發揮了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統一的思想﹐對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辯證法作了透徹的論述。
列寧在他的著作中﹐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許多原理和範疇都作了深刻的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 各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和馬克思主義者通過結合本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總結科學發展的新成就﹐對發展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特別重視普遍真理和具體實踐的結合﹐特別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批判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創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他著重地闡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強調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發展的動力﹐同時是認識的目的以及檢驗真理的標準﹐指出正確認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
毛澤東闡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 ── 對立統一規律。他著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強調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辯證法當作死背硬套的公式﹐
而必須把它同實踐﹑同調查研究密切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對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使哲學進一步成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鄧小平簡要而科學地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文選》第 242頁)。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沿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條思想路線前進﹐不斷地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豐富和發展。
- - -
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把哲學劃分為兩大不同的基本派別。凡是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世界統一於意識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陣營﹔
凡是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陣營。辯證唯物主義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科學的實踐的觀點﹐徹底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科學地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具有無限複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
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反映特性﹐是物質在地球這一特定條件下經歷了從無機物到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猿到人的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產生的最高產物。勞動實踐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腦。
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自然界也改變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經過億萬次重複而形成的對客觀規律的自覺反映。
意識和思維的內容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和思維存在的形式是語言﹐而語言的外殼則是由物質空氣的震動產生的聲音。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意識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卻是存在於意識之外﹐可以為意識所反映﹐而又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
但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裡﹐僅僅在承認什麼是第一性的和什麼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範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列寧選集》第2卷﹐第147~148頁)。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統一於物質。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原本沒有意識﹐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產生於實踐﹐它們的統一又在實踐中實現。
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確指出﹐社會意識歸根結柢決定於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只有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列寧選集》 第1卷﹐第8頁)。社會歷史也是統一物質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的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 - -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的 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繫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恆的過程之中。統一物分裂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聯繫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與量是事物的兩個相互聯繫的屬性。
一定的量規定一定的質﹐一定的質也規定一定的量。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時又包含著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構成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
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與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和鬥爭構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範疇是認識客觀世界普遍聯繫之網的網上紐結﹐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種種矛盾關係的各個側面﹐是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各個環節。物質與意識﹑運動與靜止﹑時間與空間﹑鬥爭與統一﹑質與量﹑肯定與否定﹐以及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等等﹐這些範疇都是對立的統一。範疇可以幫助人們從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全面的認識。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入手﹐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全過程。列寧指出這種方法是辯證法的研究方法。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範例。
- - -
認識是辯證過程 認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認識的對象是普遍聯繫的﹑充滿矛盾的﹑永恆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認識的主體是物質世界自身發展的最高產物──人類。人類在自己的思維和意識中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不可知論把思維﹑意識同客觀存在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或不可能完全認識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理論。
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然界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此﹐人腦的產物歸根結柢亦即自然界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繫相矛盾。
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會實踐是對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駁斥。當人們能夠根據某一客觀過程所需要的條件使這一過程產生出來﹐並使它為人們的目的服務時﹐就證明了人們確實認識了這一過程。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從而創造了認識的物質器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客觀世界不能自然地滿足人的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必須改造客觀世界﹐而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
恩格斯說 :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4卷﹐第505頁)。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並必須回到實踐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最後歸宿。實踐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接觸和感知越來越多的現象﹐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只有通過改造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才能撥開籠罩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迷霧而暴露事物的本質。洞察事物本質的理論思維能力是在人類長時期的實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類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儀器﹐擴大和增強了人感知現象的能力﹐大類還在實踐中創造了電子計算機作為人們理論思維的得力助手。
正是實踐才使人類有了動物所沒有的認識能力﹐離開了實踐既無法感知事物的現象也無法理解事物的本質﹐因而也不可能有認識及其發展。實踐又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即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的過程﹐是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真理是不可窮盡的。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毛澤東選集》 第1卷﹐第273頁)。
- - -
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一致 唯物辯證法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又是認識的規律﹐也是思維辯證發展的規律。客觀事物的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外部世界的辯證發展的規律﹐而認識規律﹑思維規律的辯證法則是主觀辯證法﹐是對前者的反映﹐即辯證的思維規律。
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己開闢道路的﹔而認識發展的規律和邏輯理論思維的規律是人們對客觀辯證規律的自覺反映。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領域的理論﹐它在認識的過程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而認識既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又是通過一系列邏輯思維的抽象過程進行的﹐即通過概念的矛盾運動進行的。邏輯的主要內容就是概念的矛盾運動。因此﹐邏輯學同時又是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的統一。它們在內容上一致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即客觀辯證法﹔自覺地實現三者一致﹐把它們統一起來的基礎是社會實踐。人類在認識過程和邏輯思維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的發展。
- - -
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發展中的指導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結束了從原則出發構造體系﹑建立凌駕於一切專門科學之上並包括一切專門科學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在總結各門科學優秀成果的堅實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
它把唯物主義的路線貫徹到社會歷史的領域﹐科學地解釋了實踐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發展中的基本作用﹐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直觀性。它堅持理論和實踐統一的原則﹐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錯誤發展真理。辯證唯物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真理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特別強調哲學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指出“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第9頁)﹔
特別強調哲學在人類從私有制﹑剝削制度統治下解放出來的鬥爭中的作用。辯證唯物主義不同於以往一切哲學﹐它是徹底革命的﹑批判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
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係。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各門具體科學為哲學提供堅實的客觀基礎﹐哲學則是各門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科學一旦進入理論的領域﹐必須有理論思維的幫助﹐而學習哲學是發展和鍛煉理論思維能力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恩格斯指出:“在從笛卡兒到黑格爾和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像他們所想像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2頁)。
自然科學的進步加深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工業的進步促進了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只有自覺地﹑科學地總結概括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才有哲學的真正發展。自然科學是具有高度精確性的科學。
辯證唯物主義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的成就對哲學的推動作用﹐認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列寧指出﹐要捍衛﹑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必須同現代自然科學家結成聯盟﹐要注意自然科學領域內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種種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中﹐第一次把社會科學置於科學的基礎上﹐使人們在社會的發展中找到了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馬克思主義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的發展﹐反過來又成為推動辯證唯物主義發展的巨大力量。
科學離不開思維﹐因而科學也離不開哲學。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於﹕他們是願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願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卷﹐第533頁)。
辯證唯物主義是對人類全部認識史的概括和總結﹐它的科學性又受到人類全部認識史的檢驗。它是指導科學研究的唯一正確的思維方法。
但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不能代替具體科學的研究﹐不能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現成的答案﹔它不是教義﹐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不承認有什麼到處適用﹑永恆不變的殭化的抽象公式﹐它反對死搬硬套教條﹐而提倡虛心傾聽具體科學的呼聲。
它為具體科學提供理論思維方法﹔又從各門具體科學中吸取營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思維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和各門具體科學是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各門具體科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中某一特殊領域的規律﹐哲學要揭示的卻是統一的客觀世界的最一般的規律。“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
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當著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後﹐
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地向著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可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殭死的東西。
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只要是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使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 《毛澤東選集》 第 1卷﹐第284~285頁)。
辯證唯物主義是從各門具體科學揭示的特殊規律中概括出來的﹐並從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中得到不斷補充﹑豐富和發展的關於統一世界共同本質的科學認識。因此﹐它可以指導各門具體科學﹐為它們提供正確的理論思維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是推動各門具體科學發展的普遍有效的認識工具。
- - -
與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鬥爭 辯證唯物主義是在總結人類一切科學成就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學的思想進行嚴肅鬥爭的過程中成長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是由人類認識和實踐發展的全部歷史所證實的﹐並將自覺地接受人類認識和實踐進一步發展的檢驗。因此﹐只有堅持嚴肅的鬥爭才能捍衛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和純潔性並促使其健康地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同﹐它不把唯心主義看做純粹的胡說和憑空捏造﹐它認為一切錯誤思想體系都有其認識論的根源和社會根源。列寧指出﹐唯心主義“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無疑地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列寧選集》第 2卷﹐第715 頁)。
人類認識過程自身的複雜性和曲折性﹐在客觀上為把其中某個方面﹑片斷孤立地加以夸大﹑絕對化的唯心主義提供了產生的可能。社會中反動階級和一切腐朽勢力則極力把這種可能變成現實。
舊哲學形成的傳統思想也是一種不可低估的強大習慣勢力。現代自然科學的一切新發展在客觀上都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但是﹐這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
“任何自然科學﹐任何唯物主義﹐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哲學論據﹐是無法對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和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復辟堅持鬥爭的。為了堅持這個鬥爭﹐為了把它進行到底並取得完全勝利。自然科學家就應該做一個現代的唯物主義者﹐做一個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自覺擁護者﹐也就是說應當做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 《 列寧選集》 第 4卷﹐第608~609頁)。
辯證唯物主義由於自身的科學性不斷增強和其影響不斷擴大﹐除了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以外﹐還出現了專門攻擊辯證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學 和企圖把辯證唯物主義排除出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哲學折中地調和起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它們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其基本實質卻是共同的。
他們否認研究哲學基本問題的必要性﹐否認論證世界的客觀性﹑物質性和統一性的可能性﹐把這一切斥之為沒有價值的純粹思辨。它們用形而上學或相對主義攻擊唯物辯證法﹐或表示“贊同”辯證法卻否認自然界存在著客觀的辯證法。
在認識論中﹐它們用混淆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動反映論和機械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的辦法反對反映論。它們抽掉了認識和理論思維的客觀的﹑科學的基礎﹐為主觀地﹑任意地解釋世界製造藉口。
為了客觀地﹑科學地認識世界﹐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有成效地改造世界﹐辯證唯物主義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哲學的挑戰。要客觀地﹑全面的認真研究這些哲學﹐在指出這些哲學體系的錯誤時﹐不迴避或抹煞其中所援引的一些科學的材料﹐還要揭示它們犯錯誤的認識論根源和社會根源。
要在指出它們把認識過程的某一方面﹑片斷孤立地片面地夸大﹑絕對化的同時﹐不忽略在其展開的分析中發現的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或提供的有一定參考價值可以批判利用的思想。辯證唯物主義對這一切哲學的否定是有分析的﹑辯證的否定。只有持這樣嚴肅的態度﹐才能捍衛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並推動辯證唯物主義進一步發展。
- - -
與共產主義運動的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是在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運動中產生發展的﹐是為無產階級爭取共產主義事業勝利服務的。它是全部共產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戰略和策略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第15頁)。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證明﹐辯證唯物主義一旦脫離了無產階級鬥爭的實踐﹐就將喪失生氣和力量﹔無產階級鬥爭的實踐脫離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就將產生失誤和遭到挫折。二者相成相長﹐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共同發展。
- - -
唯物主義
辯證法
世界觀
方法論
狄慈根﹐J.
普列漢諾夫﹐..
唯物辯證法
物質
人類社會
意識
形而上學
樸素唯物主義
培根﹐F.
洛克﹐J.
康德﹐I.
黑格爾﹐G.W.F.
絕對精神
費爾巴哈﹐L.
規律
達爾文﹐C.R.
德國古典哲學
社會歷史觀
宗教
無產階級專政
《法哲學原理》
《精神現象學》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二律背反
社會關係
《哲學的貧困》
《共產黨宣言》
《資本論》
《反杜林論》
《自然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梅林﹐F.
考茨基﹐K.
拉法格﹐P.
拉布里奧拉﹐A.
庸俗唯物主義
新康德主義
馬赫主義
物理學危機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本體論
認識論
發展觀
量變
辯證邏輯
真理
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統一
教條主義
經驗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調查研究
理論聯繫實際
實事求是
哲學基本問題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
生產力
質與量
屬性
質變
辯證的否定
肯定與否定
質量互變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
範疇
運動與靜止
原因與結果
必然性與偶然性
可能性與現實性
內容與形式
本質與現象
不可知論
實踐
邏輯
社會歷史
舊唯物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相對主義
反映論
- - -
參考書目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毛澤東﹕《實踐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毛澤東﹕《矛盾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3版﹐人民出版社﹐北京﹐1978。
http://163.17.79.102/
source :
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1 - 1 )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1/set1.htm
http://chineseposters.net/images/pc-195a-005.jpg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http://chineseposters.net/themes/mao-thought.php
辯證唯物主義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漢語拼音】bianzheng weiwuzhuyi
【中文詞條】辯證唯物主義
【外文詞條】dialectical materialism
【作 者】蕭前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統一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 這一術語最早出在狄慈根﹐J.1886年 出版的《 一個社會主義者 在哲學領域中的漫遊 》一書中﹐狄慈根用這一概念表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後來普列漢諾夫﹐..也是這樣表述的。
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在講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時﹐還用過 “ 完備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等概念。這些概念的實質完全一致﹐只是側重點有不同。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它們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客觀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的自覺反映。它看到物質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基礎﹐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它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組織的物質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又是徹底的辯證法﹐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它揭示了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相互聯繫和相互鬥爭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原因﹐是一切現象自我運動的根據的客觀真理。
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科學總結﹐它建立在現代科學和先進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並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和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 -
產生和發展 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中貫串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同時也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辯證唯物主義是對哲學發展中積極方面﹐即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法因素的吸取﹑發展和昇華。
歷史上哲學發展的科學總結 古代的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是﹐它把世界的物質性歸結為一種或某一些具體的“原初”物質﹐帶有樸素﹑直觀的性質﹐缺乏科學的論證。一般說來﹐
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自發結合。它看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客觀世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
這是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在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它把封建的等級制看作是體現神的意志的永恆不變的秩序。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
生產技術的需要推動著經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的眼光從神轉向人﹐從天堂地獄轉向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從而促使唯物主義哲學的復興。但這時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不夠用了。
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而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的畫面。從15世紀後半葉開始﹐自然科學獲得日益迅速的發展﹐進入了以實驗為基礎的階段。科學家們把自然界分解成各個部分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對有機體進行解剖學的研究。
這種分門別類研究的方法是以後人類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但是這種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繫孤立地﹑靜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F.和洛克﹐J.從自然科學移到哲學領域後﹐形成了形而上學的長期統治﹐造成了幾個世紀在思維方式上特有的局限性。
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材料的大量積累﹐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歸根結柢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天體演化學說﹑地層變遷學說﹑生物演化學說﹐以及胚胎學的出現和能量守恆定律﹑細胞的發現﹐
日益使人們感到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經常注意產生和消失之間﹑進化和退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康德﹐I.以他的天體演化學說第一個打破了形而上學的缺口﹐開始了辯證法在近代德國哲學中的發展。這個發展在黑格爾﹐G.W.F.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
這是黑格爾的一大歷史功勣。但是﹐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他代表著德國軟弱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認為他的哲學是絕對精神的最高體現﹐
是客觀精神發展的終結﹐普魯士王國則是絕對精神在世俗的表現。他把現實世界的發展顛倒為絕對精神的發展﹐因而他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
費爾巴哈﹐L.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過程中﹐恢復了唯物主義應有的權威。但費爾巴哈哲學在本質上仍然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不足以徹底清算黑格爾的辯證的唯心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以往哲學發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才使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 - -
辯證唯物主義創立的歷史條件和思想來源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它和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一起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
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個別企業的高度計畫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出現了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織布工人起義。
工人階級已經迫切要求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工具﹐以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增強自身解放鬥爭的自覺性。當時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觀世界的唯物辯證的本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尖銳化使階級關係明朗化﹑簡單化﹐並清楚地暴露了階級矛盾和物質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繫。
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世界市場﹐打破了國家間﹑民族間和地區間的隔絕孤立的狀態﹐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同時﹐自然科學中的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達爾文﹐C.R.的進化論等三大發現﹐以及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也提供了關於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及其過程之間聯繫的清晰的圖畫。這一切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客觀可能。
辯證唯物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保守的哲學體系﹐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聯繫和發展的思想﹐矛盾是發展的內在動力的思想﹐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摒棄了它的社會歷史觀﹑宗教﹑倫理的唯心主義雜質﹐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
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成功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科學地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詳盡地分析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秘密﹐發現了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唯一正確道路﹐
由此創立了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形成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論證的統一過程。
- - -
辯證唯物主義的創立和早期傳播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過程中﹐特別是通過對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和《精神現象學》的批判﹐已經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但它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交織在一起。真正作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馬克思寫於 1845年春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在其中﹐馬克思對實踐作了科學的解釋﹐批判了否認實踐能動性的直觀唯物主義﹐也批判了抽象地發展能動性的唯心主義﹔用革命的實踐觀點解決了舊唯物主義者難以解決的二律背反──“環境決定人”和“人改變環境”﹐揭示了產生宗教神秘主義的秘密﹔
指明人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847年《哲學的貧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出版則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正式問世。
馬克思沒有寫過專門論述唯物辯證法的著作﹐但是﹐他寫的《資本論》是成功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範例﹐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系統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對馬克思主義產生40年來的哲學鬥爭作了科學的總結。
在19世紀末﹐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憑著自己的獨立思考也發現了唯物辯證法。狄慈根和德國的梅林﹐F.﹑考茨基﹐K.﹐法國的拉法格﹐P.﹐義大利的拉布里奧拉﹐A.﹐
俄國的普列漢諾夫等人積極地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以及種種修正主義﹑機會主義哲學﹐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雖然﹐他們中間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甚至後來普列漢諾夫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成了機會主義者﹐考茨基墮落成為叛徒﹐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早期傳播和發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 - -
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日益激化﹐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社會發生了急劇動蕩。已得到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這時第二國際內部出現了一股修正主義思潮。
列寧和他的戰友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批判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理論和形形色色資產階級思潮﹐從哲學上對這些理論和思潮進行了清算﹐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列寧十分重視總結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學危機產生的原因﹐徹底地批判了與物理學唯心主義緊密相關聯的馬赫主義及其修正主義理論﹐指出克服危機的途徑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去代替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列寧指出﹐原子是無限可分的﹐人類對物質的認識無論從廣度上或深度上都是一個不斷發展永無窮無盡的過程。列寧制定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物質定義﹐指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個定義不受人們對物質結構的具體的歷史的認識所局限﹐它反映無限豐富多樣的物質表現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質﹐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不斷得到證實。
列寧深刻地具體地分析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義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觀點﹐捍衛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他提出了兩種發展觀的重要原理﹐
批判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把事物的運動看作是由外力推動的純粹量變過程的形而上學發展觀﹐指出辯證的發展觀把對立統一規律看作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看作是客觀世界和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認為發展是一個充滿豐富內容的事物自己運動的過程。
列寧批判了把辯證法當作實例的總和﹐把辯證法和認識論割裂開的錯誤﹐指出辯證法就是認識論﹑辯證法的科學性要靠人類全部認識發展史來驗證。他強調了生活實踐的觀點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觀點﹐指出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第一本質到更深本質的無限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相對到絕對的辯證過程。
列寧提出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則﹐強調真理的具體性﹐指出具體分析具體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他還發揮了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統一的思想﹐對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辯證法作了透徹的論述。
列寧在他的著作中﹐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許多原理和範疇都作了深刻的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 各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和馬克思主義者通過結合本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總結科學發展的新成就﹐對發展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特別重視普遍真理和具體實踐的結合﹐特別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批判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創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他著重地闡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強調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發展的動力﹐同時是認識的目的以及檢驗真理的標準﹐指出正確認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
毛澤東闡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 ── 對立統一規律。他著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強調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辯證法當作死背硬套的公式﹐
而必須把它同實踐﹑同調查研究密切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對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使哲學進一步成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鄧小平簡要而科學地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文選》第 242頁)。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沿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條思想路線前進﹐不斷地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豐富和發展。
- - -
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把哲學劃分為兩大不同的基本派別。凡是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世界統一於意識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陣營﹔
凡是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陣營。辯證唯物主義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科學的實踐的觀點﹐徹底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科學地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具有無限複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
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反映特性﹐是物質在地球這一特定條件下經歷了從無機物到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猿到人的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產生的最高產物。勞動實踐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腦。
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自然界也改變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經過億萬次重複而形成的對客觀規律的自覺反映。
意識和思維的內容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和思維存在的形式是語言﹐而語言的外殼則是由物質空氣的震動產生的聲音。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意識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卻是存在於意識之外﹐可以為意識所反映﹐而又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
但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裡﹐僅僅在承認什麼是第一性的和什麼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範圍﹐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列寧選集》第2卷﹐第147~148頁)。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統一於物質。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原本沒有意識﹐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產生於實踐﹐它們的統一又在實踐中實現。
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確指出﹐社會意識歸根結柢決定於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只有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列寧選集》 第1卷﹐第8頁)。社會歷史也是統一物質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的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 - -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的 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繫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恆的過程之中。統一物分裂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聯繫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與量是事物的兩個相互聯繫的屬性。
一定的量規定一定的質﹐一定的質也規定一定的量。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時又包含著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構成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
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與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和鬥爭構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範疇是認識客觀世界普遍聯繫之網的網上紐結﹐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種種矛盾關係的各個側面﹐是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各個環節。物質與意識﹑運動與靜止﹑時間與空間﹑鬥爭與統一﹑質與量﹑肯定與否定﹐以及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等等﹐這些範疇都是對立的統一。範疇可以幫助人們從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全面的認識。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入手﹐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全過程。列寧指出這種方法是辯證法的研究方法。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範例。
- - -
認識是辯證過程 認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認識的對象是普遍聯繫的﹑充滿矛盾的﹑永恆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認識的主體是物質世界自身發展的最高產物──人類。人類在自己的思維和意識中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不可知論把思維﹑意識同客觀存在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或不可能完全認識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理論。
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然界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此﹐人腦的產物歸根結柢亦即自然界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繫相矛盾。
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會實踐是對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駁斥。當人們能夠根據某一客觀過程所需要的條件使這一過程產生出來﹐並使它為人們的目的服務時﹐就證明了人們確實認識了這一過程。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從而創造了認識的物質器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客觀世界不能自然地滿足人的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必須改造客觀世界﹐而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
恩格斯說 :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4卷﹐第505頁)。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並必須回到實踐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最後歸宿。實踐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接觸和感知越來越多的現象﹐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只有通過改造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才能撥開籠罩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迷霧而暴露事物的本質。洞察事物本質的理論思維能力是在人類長時期的實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類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儀器﹐擴大和增強了人感知現象的能力﹐大類還在實踐中創造了電子計算機作為人們理論思維的得力助手。
正是實踐才使人類有了動物所沒有的認識能力﹐離開了實踐既無法感知事物的現象也無法理解事物的本質﹐因而也不可能有認識及其發展。實踐又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即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的過程﹐是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真理是不可窮盡的。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毛澤東選集》 第1卷﹐第273頁)。
- - -
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一致 唯物辯證法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又是認識的規律﹐也是思維辯證發展的規律。客觀事物的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外部世界的辯證發展的規律﹐而認識規律﹑思維規律的辯證法則是主觀辯證法﹐是對前者的反映﹐即辯證的思維規律。
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己開闢道路的﹔而認識發展的規律和邏輯理論思維的規律是人們對客觀辯證規律的自覺反映。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領域的理論﹐它在認識的過程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而認識既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又是通過一系列邏輯思維的抽象過程進行的﹐即通過概念的矛盾運動進行的。邏輯的主要內容就是概念的矛盾運動。因此﹐邏輯學同時又是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的統一。它們在內容上一致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即客觀辯證法﹔自覺地實現三者一致﹐把它們統一起來的基礎是社會實踐。人類在認識過程和邏輯思維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的發展。
- - -
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發展中的指導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結束了從原則出發構造體系﹑建立凌駕於一切專門科學之上並包括一切專門科學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在總結各門科學優秀成果的堅實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
它把唯物主義的路線貫徹到社會歷史的領域﹐科學地解釋了實踐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發展中的基本作用﹐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直觀性。它堅持理論和實踐統一的原則﹐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錯誤發展真理。辯證唯物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真理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特別強調哲學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指出“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第9頁)﹔
特別強調哲學在人類從私有制﹑剝削制度統治下解放出來的鬥爭中的作用。辯證唯物主義不同於以往一切哲學﹐它是徹底革命的﹑批判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
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係。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各門具體科學為哲學提供堅實的客觀基礎﹐哲學則是各門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科學一旦進入理論的領域﹐必須有理論思維的幫助﹐而學習哲學是發展和鍛煉理論思維能力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恩格斯指出:“在從笛卡兒到黑格爾和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像他們所想像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2頁)。
自然科學的進步加深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工業的進步促進了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只有自覺地﹑科學地總結概括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才有哲學的真正發展。自然科學是具有高度精確性的科學。
辯證唯物主義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的成就對哲學的推動作用﹐認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列寧指出﹐要捍衛﹑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必須同現代自然科學家結成聯盟﹐要注意自然科學領域內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種種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中﹐第一次把社會科學置於科學的基礎上﹐使人們在社會的發展中找到了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馬克思主義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的發展﹐反過來又成為推動辯證唯物主義發展的巨大力量。
科學離不開思維﹐因而科學也離不開哲學。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於﹕他們是願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願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3卷﹐第533頁)。
辯證唯物主義是對人類全部認識史的概括和總結﹐它的科學性又受到人類全部認識史的檢驗。它是指導科學研究的唯一正確的思維方法。
但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不能代替具體科學的研究﹐不能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現成的答案﹔它不是教義﹐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不承認有什麼到處適用﹑永恆不變的殭化的抽象公式﹐它反對死搬硬套教條﹐而提倡虛心傾聽具體科學的呼聲。
它為具體科學提供理論思維方法﹔又從各門具體科學中吸取營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思維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和各門具體科學是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各門具體科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中某一特殊領域的規律﹐哲學要揭示的卻是統一的客觀世界的最一般的規律。“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
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當著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後﹐
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地向著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可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殭死的東西。
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只要是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使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 《毛澤東選集》 第 1卷﹐第284~285頁)。
辯證唯物主義是從各門具體科學揭示的特殊規律中概括出來的﹐並從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中得到不斷補充﹑豐富和發展的關於統一世界共同本質的科學認識。因此﹐它可以指導各門具體科學﹐為它們提供正確的理論思維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是推動各門具體科學發展的普遍有效的認識工具。
- - -
與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鬥爭 辯證唯物主義是在總結人類一切科學成就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學的思想進行嚴肅鬥爭的過程中成長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是由人類認識和實踐發展的全部歷史所證實的﹐並將自覺地接受人類認識和實踐進一步發展的檢驗。因此﹐只有堅持嚴肅的鬥爭才能捍衛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和純潔性並促使其健康地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同﹐它不把唯心主義看做純粹的胡說和憑空捏造﹐它認為一切錯誤思想體系都有其認識論的根源和社會根源。列寧指出﹐唯心主義“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無疑地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列寧選集》第 2卷﹐第715 頁)。
人類認識過程自身的複雜性和曲折性﹐在客觀上為把其中某個方面﹑片斷孤立地加以夸大﹑絕對化的唯心主義提供了產生的可能。社會中反動階級和一切腐朽勢力則極力把這種可能變成現實。
舊哲學形成的傳統思想也是一種不可低估的強大習慣勢力。現代自然科學的一切新發展在客觀上都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但是﹐這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
“任何自然科學﹐任何唯物主義﹐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哲學論據﹐是無法對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和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復辟堅持鬥爭的。為了堅持這個鬥爭﹐為了把它進行到底並取得完全勝利。自然科學家就應該做一個現代的唯物主義者﹐做一個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自覺擁護者﹐也就是說應當做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 《 列寧選集》 第 4卷﹐第608~609頁)。
辯證唯物主義由於自身的科學性不斷增強和其影響不斷擴大﹐除了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以外﹐還出現了專門攻擊辯證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學 和企圖把辯證唯物主義排除出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哲學折中地調和起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它們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其基本實質卻是共同的。
他們否認研究哲學基本問題的必要性﹐否認論證世界的客觀性﹑物質性和統一性的可能性﹐把這一切斥之為沒有價值的純粹思辨。它們用形而上學或相對主義攻擊唯物辯證法﹐或表示“贊同”辯證法卻否認自然界存在著客觀的辯證法。
在認識論中﹐它們用混淆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動反映論和機械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的辦法反對反映論。它們抽掉了認識和理論思維的客觀的﹑科學的基礎﹐為主觀地﹑任意地解釋世界製造藉口。
為了客觀地﹑科學地認識世界﹐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有成效地改造世界﹐辯證唯物主義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哲學的挑戰。要客觀地﹑全面的認真研究這些哲學﹐在指出這些哲學體系的錯誤時﹐不迴避或抹煞其中所援引的一些科學的材料﹐還要揭示它們犯錯誤的認識論根源和社會根源。
要在指出它們把認識過程的某一方面﹑片斷孤立地片面地夸大﹑絕對化的同時﹐不忽略在其展開的分析中發現的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或提供的有一定參考價值可以批判利用的思想。辯證唯物主義對這一切哲學的否定是有分析的﹑辯證的否定。只有持這樣嚴肅的態度﹐才能捍衛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並推動辯證唯物主義進一步發展。
- - -
與共產主義運動的關係 辯證唯物主義是在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運動中產生發展的﹐是為無產階級爭取共產主義事業勝利服務的。它是全部共產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戰略和策略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第15頁)。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證明﹐辯證唯物主義一旦脫離了無產階級鬥爭的實踐﹐就將喪失生氣和力量﹔無產階級鬥爭的實踐脫離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就將產生失誤和遭到挫折。二者相成相長﹐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共同發展。
- - -
唯物主義
辯證法
世界觀
方法論
狄慈根﹐J.
普列漢諾夫﹐..
唯物辯證法
物質
人類社會
意識
形而上學
樸素唯物主義
培根﹐F.
洛克﹐J.
康德﹐I.
黑格爾﹐G.W.F.
絕對精神
費爾巴哈﹐L.
規律
達爾文﹐C.R.
德國古典哲學
社會歷史觀
宗教
無產階級專政
《法哲學原理》
《精神現象學》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二律背反
社會關係
《哲學的貧困》
《共產黨宣言》
《資本論》
《反杜林論》
《自然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梅林﹐F.
考茨基﹐K.
拉法格﹐P.
拉布里奧拉﹐A.
庸俗唯物主義
新康德主義
馬赫主義
物理學危機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本體論
認識論
發展觀
量變
辯證邏輯
真理
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統一
教條主義
經驗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調查研究
理論聯繫實際
實事求是
哲學基本問題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
生產力
質與量
屬性
質變
辯證的否定
肯定與否定
質量互變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
範疇
運動與靜止
原因與結果
必然性與偶然性
可能性與現實性
內容與形式
本質與現象
不可知論
實踐
邏輯
社會歷史
舊唯物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相對主義
反映論
- - -
參考書目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毛澤東﹕《實踐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毛澤東﹕《矛盾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3版﹐人民出版社﹐北京﹐1978。
http://163.17.79.102/
source :
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1 - 1 )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1/set1.htm
http://chineseposters.net/images/pc-195a-005.jpg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http://chineseposters.net/themes/mao-thought.php
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1 - 1 )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1 - 1 )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1 - 1 )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哲學基礎篇
[內容簡介]
本篇闡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哲學理論基礎 -- 辯證唯物主義 與歷史唯物基本原理。
第一章,從馬克思主義創立、發展,它的本質特徵、基本功能等方面,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論述了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 起的偉大作用。
第二章,從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等方面闡述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宇宙觀的豐富內容 和現實價值。
第三章,從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基本規律等方面闡述了 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為基礎的 科學方法論基本內容,論述了毛澤東 和鄧小平的思想方法 和工作方法。
第四章,從實踐的基礎決定作用、認識的本質 和發展過程、真理發展的辯證法等方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及現實意義。
第五章,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社會發展動力和一般規律、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等方面,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總之,全篇重點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中國革命 和建設事業的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指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哲學理論基礎。
我們要想深刻地領會 和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和 “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就必須認真學好 馬克思主義哲學。
- - -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 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 是現時代最先進最科學的 思想理論體系。
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 和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 作為統一而嚴整的 科學體系,在指導無產階級 完成其歷史使命的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思想理論威力,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使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馬克思主義 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哲學理論基礎,它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現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
它具有科學地指導實踐、認識世界、把握時代、預見未來等功能。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觀基礎和方法論指南。只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髓,才能更好地領會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複習思考]
1.名詞解釋:世界觀、社會歷史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3.如何理解 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基本功能?
4.毛澤東哲學思想 和鄧小平哲學理論的基本內容 和特點。
- --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現時代精神的精華
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人類以往科學 和哲學發展的光輝結晶,是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 產生於19世紀中葉,是社會發展、科學發展和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和階級基礎。19世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已佔據統治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 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充分暴露,並且日趨激烈。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 並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與資產階級展開了經濟、政治等方面的鬥爭。
時代的發展, 無產階級鬥爭的需要,要求產生新的科學理論旗幟。時代發展 和工人階級運動 發展提出新的課題,也要求有一種新的科學理論給以正確回答。馬克思恩格斯 正是適應了這一時代的需要,在科學理論研究和參加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其次, 到了19世紀,自然科學由原來的主要是收集材料的科學 發展為整理材料的科學, 以研究自然物質發展的新學科紛紛建立和發展起來。特別是 細胞學說、 能量守恆和轉化的原理、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及其自然科學新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提供了自然科學基礎。
- - -
馬克思主義哲學 還有自己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和 恩格斯 在創立自己理論的過程中, 批判繼承了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重要成果, 全面繼承 和發展了哲學史上 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傳統,特別是創造性地繼承 和改造了19世紀 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成果。
他們拋棄了 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批判地吸收了它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拋棄了 費爾巴哈的機械論和歷史唯心主義,批判地吸收了它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把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貫徹到歷史領域,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過程,又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付出艱辛勞動、不斷實現思想昇華、最終建立新世界觀的過程。他們參加了工人階級的實際鬥爭,並及時對鬥爭的經驗進行提煉概括 , 同時又對人類歷史和思想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經產生,就在實踐中 日益發揮著巨大作用,並隨著時代 和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顯示了無比的創造性 和強大的生命力。
在當今時代,世界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在飛快地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持續發展,知識經濟時代、資訊時代的到來,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 對現實世界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正在作出科學的分析, 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也要作出新的總結和概括, 對現代哲學的流派 和思潮的挑戰 要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回答。
面對新的時代、新的現實、新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正在提出新的課題,昇華新的範疇, 生成新的理論, 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現時代精神的精華, 永葆其強大的生命力。
- -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本質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 是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使哲學在內容、物件和作用方面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成為全新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辯證唯物主義 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是關於自然、社會 和思維發展的 普遍規律的科學, 是無產階級 和革命人民 認識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科學性、實踐性和階級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哲學。它第一次使哲學獲得了真正科學的性質。它的科學性就在於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運動、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在科學水準比較高的階段。
它在科學地總結和概括各門具體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揭示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使唯物主義 和辯證法統一貫穿於整個體系之中。
馬克思主義哲學 體現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因而在人類認識史上把哲學變成了一門嚴密而完備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具有革命的實踐性。它第一次把實踐引入哲學,並全面地科學地論證了實踐, 把實踐 當作唯物史觀和認識論的首要的 基本的觀點, 強調主觀 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 的全部理論 都要付諸實踐, 指導實踐, 成為無產階級 和人民群眾手中的 思想武器, 化為改造客觀世界的 巨大物質力量。
馬克思主義哲學 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公開承認自己的階級性, 公然申明自己 是為無產階級 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服務的,是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 和實現共產主義服務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階級性、革命性 和科學性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 越是深刻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越具有科學性, 就越是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 就越能發揮認識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
總之, 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 和革命性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的統一, 是辯證唯物主義 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source :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1/set1.htm
source :
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1 - 1 )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1/set1.htm
http://chineseposters.net/images/pc-195a-005.jpg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http://chineseposters.net/themes/mao-thought.php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1 - 1 )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哲學基礎篇
[內容簡介]
本篇闡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哲學理論基礎 -- 辯證唯物主義 與歷史唯物基本原理。
第一章,從馬克思主義創立、發展,它的本質特徵、基本功能等方面,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論述了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 起的偉大作用。
第二章,從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等方面闡述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宇宙觀的豐富內容 和現實價值。
第三章,從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基本規律等方面闡述了 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為基礎的 科學方法論基本內容,論述了毛澤東 和鄧小平的思想方法 和工作方法。
第四章,從實踐的基礎決定作用、認識的本質 和發展過程、真理發展的辯證法等方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及現實意義。
第五章,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社會發展動力和一般規律、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等方面,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總之,全篇重點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中國革命 和建設事業的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指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哲學理論基礎。
我們要想深刻地領會 和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和 “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就必須認真學好 馬克思主義哲學。
- - -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 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 是現時代最先進最科學的 思想理論體系。
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 和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 作為統一而嚴整的 科學體系,在指導無產階級 完成其歷史使命的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思想理論威力,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使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馬克思主義 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哲學理論基礎,它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現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
它具有科學地指導實踐、認識世界、把握時代、預見未來等功能。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觀基礎和方法論指南。只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髓,才能更好地領會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複習思考]
1.名詞解釋:世界觀、社會歷史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3.如何理解 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基本功能?
4.毛澤東哲學思想 和鄧小平哲學理論的基本內容 和特點。
- --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現時代精神的精華
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人類以往科學 和哲學發展的光輝結晶,是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 產生於19世紀中葉,是社會發展、科學發展和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和階級基礎。19世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已佔據統治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 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充分暴露,並且日趨激烈。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 並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與資產階級展開了經濟、政治等方面的鬥爭。
時代的發展, 無產階級鬥爭的需要,要求產生新的科學理論旗幟。時代發展 和工人階級運動 發展提出新的課題,也要求有一種新的科學理論給以正確回答。馬克思恩格斯 正是適應了這一時代的需要,在科學理論研究和參加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其次, 到了19世紀,自然科學由原來的主要是收集材料的科學 發展為整理材料的科學, 以研究自然物質發展的新學科紛紛建立和發展起來。特別是 細胞學說、 能量守恆和轉化的原理、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及其自然科學新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提供了自然科學基礎。
- - -
馬克思主義哲學 還有自己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和 恩格斯 在創立自己理論的過程中, 批判繼承了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重要成果, 全面繼承 和發展了哲學史上 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傳統,特別是創造性地繼承 和改造了19世紀 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成果。
他們拋棄了 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批判地吸收了它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拋棄了 費爾巴哈的機械論和歷史唯心主義,批判地吸收了它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把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貫徹到歷史領域,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過程,又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付出艱辛勞動、不斷實現思想昇華、最終建立新世界觀的過程。他們參加了工人階級的實際鬥爭,並及時對鬥爭的經驗進行提煉概括 , 同時又對人類歷史和思想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經產生,就在實踐中 日益發揮著巨大作用,並隨著時代 和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顯示了無比的創造性 和強大的生命力。
在當今時代,世界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在飛快地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持續發展,知識經濟時代、資訊時代的到來,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 對現實世界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正在作出科學的分析, 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也要作出新的總結和概括, 對現代哲學的流派 和思潮的挑戰 要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回答。
面對新的時代、新的現實、新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正在提出新的課題,昇華新的範疇, 生成新的理論, 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成為現時代精神的精華, 永葆其強大的生命力。
- -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本質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 是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使哲學在內容、物件和作用方面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成為全新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辯證唯物主義 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是關於自然、社會 和思維發展的 普遍規律的科學, 是無產階級 和革命人民 認識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科學性、實踐性和階級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哲學。它第一次使哲學獲得了真正科學的性質。它的科學性就在於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運動、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在科學水準比較高的階段。
它在科學地總結和概括各門具體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揭示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使唯物主義 和辯證法統一貫穿於整個體系之中。
馬克思主義哲學 體現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因而在人類認識史上把哲學變成了一門嚴密而完備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具有革命的實踐性。它第一次把實踐引入哲學,並全面地科學地論證了實踐, 把實踐 當作唯物史觀和認識論的首要的 基本的觀點, 強調主觀 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 的全部理論 都要付諸實踐, 指導實踐, 成為無產階級 和人民群眾手中的 思想武器, 化為改造客觀世界的 巨大物質力量。
馬克思主義哲學 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公開承認自己的階級性, 公然申明自己 是為無產階級 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服務的,是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 和實現共產主義服務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階級性、革命性 和科學性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 越是深刻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越具有科學性, 就越是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 就越能發揮認識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
總之, 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 和革命性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 和方法論的統一, 是辯證唯物主義 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source :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1/set1.htm
source :
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1 - 1 )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1/set1.htm
http://chineseposters.net/images/pc-195a-005.jpg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http://chineseposters.net/themes/mao-thought.php
Labels:
Tillich : 田立克--存在主義神學,
Ελληνική γλώσσα,
倫文敘全集--香港陳湘記圖書,
心經,
曾胡治兵語錄,
機戰music,
香港廣東話俗語字典
席勒 : 尼德蘭獨立史 -- 導言
席勒 : 尼德蘭獨立史 -- 導言
席勒 : 尼德蘭的反叛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尼德蘭獨立史
席勒 : 《 尼德蘭離叛史》 ( 試發表)
導言
在我看來,使16世紀廁身世界最光輝的諸時期之列的最勘矚目的政治事件之一,就是尼德蘭自由的建立。
倘若野心成就的彪炳功績 和邪惡的權力欲要求我們的讚賞,那麼我們又該給予這一事件怎樣的讚賞 —— 受壓迫的人性為其最高貴的權利而鬥爭,非比尋常的力量與美好的事業聯合起來,絕望中堅定集結起來力量在不平等的競爭中戰勝了可怖的暴政伎倆。
我們尚有力量去對付皇權傲慢的篡奪;可以使它最精心策劃的反對人類自由的計畫流產;堅決的反抗甚至能夠使一個暴君伸出的手變得軟弱;英勇的持之以恆最終能夠耗盡他令人畏懼的力量 —— 這是一個宏大的、令人寬心的思想。
這個真相從未如此切實可感地滲透我,像在這場把尼德蘭聯省與西班牙王權永久分開的、值得銘記的叛變的歷史中那樣。
所以,我以為,向世界展示這個社會聯合的偉大紀念物是值得一試的,或許它將喚醒我的讀者胸中對自身力量的意識,激發他們的意氣,給我們一個新的無可辯駁的榜樣,表明人在美好的事業中敢於冒怎樣的風險,他們通過聯合可以取得怎樣的成就。促使我描述這一事件的,並非那些超凡的或者英勇的舉止。世界的編年史裡記載了許多相似的功業,甚至可以說,其構思更為大膽,其實行更為光彩耀人。
有些國家在更加撼人的動亂中崩潰了,有些國家則更加昂首闊步地邁向崛起之路。我們也不是在這裡尋找顯赫的英雄、雄偉的巨人或奇跡神功,這些過去的歷史已載錄甚多。時不再來,斯人已去。
在文雅的溫柔懷抱中,我們的力量 —— 那些時代運用過並使之變得必不可少的力量 —— 鬆弛了。我們帶著欽慕與敬畏,驚歎于這些巨人的形象,猶如一個虛弱的老人,注視著年青人的競技運動。
然而,我們眼前這部歷史卻不是這樣。在這裡引起我們注意的人民,是這一地區最為平和的人民,論英雄氣概(這種氣概給最微不足道的行動注入更崇高的特性),他們不及與他們比鄰而居的那個民族。環境的壓力以其特有的力量震驚了他們,把一種臨時的偉大強加給他們,這是他們從未擁有,也許以後也不會再度擁有的。
沒錯,恰恰是缺乏英雄的大勇,使得這一事件尤為特殊且富有教益;別人著眼于展現天才如何淩駕于運氣之上,我在這裡呈現的畫卷,卻是必然創造了天才,機遇成就了英雄。 無論如何,倘若允許我們承認神意干涉了人事,那麼當然也得容許我們眼前這部歷史這麼做:由理性和經驗觀之,這段歷史的進程充滿了矛盾。菲力浦二世,他這一世系中最強大的君主 —— 他那可畏的優勢威脅著歐洲的獨立—— 他的財富超過其餘的基督教世界君主財富的總和 —— 他那野心勃勃的計畫有訓練有素的龐大軍隊的支持——他的兵卒,
經過長期浴血戰爭變得堅不可摧,對他們過去的勝利的回憶,對他們民族不可戰勝的力量的信念,使得他們渴望任何會帶來榮耀與戰利品的功業,時刻準備聽從他們那位冒險的天才領袖的號召 ——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
這位手執可畏權柄的人執著地獻身於他所鍾情的計畫,為此在其漫長的統治期間付出不懈的努力;可是最終,在他時日的黃昏,被迫放棄它 —— 強大的菲力浦二世與一小撮勢孤力薄的敵人交戰,遭遇可恥的敗退。
與之交戰的是怎樣的敵人呢?這邊,是一個由漁夫和牧人組成的平和的部族,居住在歐洲幾乎被人遺忘的一隅,那是他們歷盡艱辛從海洋上挽回的;大海就是他們的職業,同時也是他們的財富和禍患;自由而清貧便是他們最高的福祉,他們的榮耀,他們的美德。那邊,是一個無害的、有德的、商業的民族,陶醉于興旺的產業帶來的累累碩果,一心維護那些已證明是他們的恩主的法律。
在富足的快樂閒暇中,他們越出必需品的狹隘範圍,學會渴求更高級更美妙的滿足。新的真理觀如同令人喜悅的黎明在全歐洲升起,向這個令人喜愛的地區投下一道促進肥沃的光線,自由的市民喜迎這光明——從前為受壓迫的悲慘奴隸關在外面。
一種獨立的精神,常與充裕和自由相伴,誘使這個民族去檢驗舊時陳見的權威,去打破不名譽的鎖鏈。專制的嚴酷權杖懸在他們頭頂;獨裁的權力叫囂著要剝去他們幸福的根基;他們的法律的守護者變成他們的暴君。擁有簡單的治國術及同樣簡單的風俗,他們敢於訴諸古代的和約,提醒東西印度群島的主人想想自然權利。
一名足以定乾坤。在馬德里,那叫作造反,在布魯塞爾,人們僅稱之為合法的抗議。布拉班特怨氣沖天,需要一名審慎的調解人,菲力浦二世卻派出一名劊子手,這樣就發出了戰爭的信號。一個無人可匹的暴君在侵淩財產與生命。走投無路的公民,除了一死已別無選擇,決定在沙場上迎接更高貴的死亡。
一個富裕、奢侈的民族會眷戀和平,但是一旦它變得赤貧,就會變得好戰。於是,他們不再因擔心喪命而顫慄,這種生命已毫無令人留戀之處。頃刻間,反叛的義憤波及最遙遠的省份;貿易與商業陷入停頓,船隻從港口消失,工匠走出作坊,鄉民拋開未及耕種的田地。好幾千人奔赴遠方;
一千個人剛倒在流血的戰場,又有新來的幾千人跟上;那種教義必是十分神聖,否則人們不會為之慷慨赴死。
現在只差在最後時刻伸出的手,受過啟蒙的進取精神,抓住這巨大的政治危機,催熟這機運的產物,使之轉化為智慧的謀慮。沉默者威廉,這位再世的布魯圖斯,把自己奉獻給自由的偉業。
此人遠非膽怯自私之輩,他向王座遞上辭呈,免去那帶給他許多令人厭惡的義務的職務,大度地摒棄自己所有王侯的威儀,自願紆尊安於貧窮,做一名區區的世界公民。正義的事業被投注到危險的戰鬥博弈中;但是臨時徵募來的雇傭軍和生性平和的耕夫無法抵禦一支經驗豐富的軍隊的可怕進攻。
勇敢的威廉兩次領導他那些氣餒的兵士對抗暴君,兩次他們都棄他而去,惟勇氣一如既往,常駐他胸中。
在總督拼死強求下,菲力浦二世如數派出眾多援軍。被祖國拒之門外的亡命者,在海洋上找到一個新國家,轉而沖到敵人的船艦上,去滿足那仇恨與匱乏的魔鬼。如今,海盜搖身一變成為海軍英雄,眾多的海盜船拼成一隻艦隊,沼澤地裡突然冒出一個共和國。
七個省份同時扔掉了重軛,形成一個朝氣蓬勃的新國家,由於其水域、其聯合與絕望而變得強大有力。一個全民的莊嚴法令廢黜了暴君,西班牙的名字自此從一切法律中消失。
所做的這一切,是不可寬恕的;共和國變得令人生畏,因為邁出的腳步收不回;內有派系之爭使她分心;她的可怕的元素,海洋,正與她的壓迫者結盟,在她還是只是個嬰兒時就威脅著要早早把她送進墳墓。
她感到自己無法與敵人的優勢力量抗衡,拜倒在歐洲最強大的諸王座前,懇求他們接受她無法繼續提供保護的治權。最終,卻不乏艱難——這個國家最初備受輕視,連外邦的君主也唾棄她綻放的花朵——一名陌生人俯允了他們死乞白賴的請求,收下一頂危險的王冠。
新的希望開始使她重拾消沉的勇氣;但是在這個國家的新父身上,命運給了她一個叛徒;當無情的敵寇氣勢洶洶地屯在她各大門前時,在這緊要的關頭,安茹的查理侵犯了他被召來保護的自由權。暗殺者的手把掌舵人從舵前拉開,繈褓中的共和國和她所有的守護天使的事業,似乎都隨著奧蘭治的威廉一去不回:但是船艦繼續在風暴中馳掠,無須舵手之助,鼓滿的帆布足以保障她的安全。
菲力浦二世錯失一樁業績的果實,為了這樁業績,他付出了國王的榮譽,也許還有他的自尊。自由繼續與專制作鬥爭,在這場頑強的、勝負未定的競賽中;發生了多少場血淋淋的戰鬥;一連串光輝奪目的英雄人物相繼出現在光榮的戰場上;佛蘭德斯和布拉班特其時乃是為下一世紀培養將才的學校。
一場長久的毀滅性戰爭使空曠地區變成一片荒涼;勝利者 和失敗者都沐浴在鮮血中;水域中升起的共和國迎來曇花一現的勤勉,從廢墟中建起一座屬於自己的宏偉大廈。
這是一場持續了四十年的戰爭,其幸運的終結並沒有賜福給垂死的菲力浦;它毀掉了歐洲的一座天堂,用其破碎的殘磚斷瓦創造了一座新的天堂;它毀掉了軍隊裡百裡挑一的青年英華,一方面使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一的地區富庶起來,一方面又使黃金遍地的秘魯的所有者變得窮困潦倒。
這位君主,無須壓榨自己的臣民,就可以耗費九噸黃金,但他憑著殘暴的手段勒索到的財富遠邁此數,在他那人口日益稀少的王國上堆起一億四千萬杜卡特的債務。可是對自由的忿忿之情,吞盡了所有這些財富,
他的君王生涯就這樣毀於無結果的辛勞。但是宗教改革在他嗜血的刀劍下興起,在她的公民的鮮血之上,新共和國的旗幟勝利地飄揚。 事情發生了這種出乎意料的逆轉,簡直就是一樁奇跡;然而,有許多東西聯合起來,粉碎了菲力浦的力量,有利於這個繈褓中的國家的進展。假若菲力浦傾盡全力對付聯省,他們的宗教或自由就毫無希望。
但他個人的勃勃野心助長了他虛弱的對手,引誘他去分散自己的力量。在歐洲的每個內閣中豢養叛徒這種昂貴的政策;維持在法國的同盟;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的離叛;葡萄牙的征服;埃斯寇里亞爾 ( Escurial) 的豪華建築,最終榨幹了他那似乎耗不盡的財富,使他再沒有勇氣與精力叱詫戰場。
日爾曼人和義大利人的軍隊之所以投到他麾下,不過是指望撈點收入,一旦他不再付錢給他們,便頃刻嘩變,在行動中的決定性時刻背信棄義地拋棄他們的官長們。
這些可怕的壓迫工具把他們危險的矛頭指向其雇傭者,向那些仍效忠於他的省份發洩復仇的忿怒。用來對付英格蘭的那支不幸的軍隊 —— 他像一個絕望的賭徒,把王國的所有力量都押在上面—— 使他徹底毀滅;東西印度群島的財富和西班牙的騎士之花,與那支艦隊一起永葬海底。
不過,西班牙的實力損耗了多少,共和國就獲得了多少新鮮的活力。新的宗教、宗教裁判所的暴虐、軍人的瘋狂劫掠、未曾有過和平間歇的漫長戰爭的破壞,造成布拉班特、佛蘭德斯和埃諾(Hainault)的決裂,而這些地方當時就是這場昂貴競賽的兵工廠和彈藥庫,這就自然使得皇家軍隊兵源的募集和補充一年難過一年。
天主教的尼德蘭已經失去了一百萬公民,慘遭踐踏的農田上不再有耕夫勞作。逃過一劫的西班牙人也不見得多多少。那個國家 —— 突然的富足使它吃驚,但也帶來了閒散之風—— 損失的人不計其數,無論是為了新世界還是尼德蘭,都無力繼續撐起這種人員的負荷。這些應徵入伍的人,只有少數人能重見祖國;而就是這少數人,離開時正值青春年華,歸來時已是衰邁的老漢。
黃金越來越常見,這就使得士兵相應地更加貴重;人們愈來愈沉迷於柔靡之風,而相反的德性則身價日漲。造反者那邊的事態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數以千計的流亡者,或因總督的酷烈而被逐出尼德蘭南部,
或因胡格諾戰爭而被逐出法國,或因良知未泯而被迫離開歐洲的其他地區,所有這些人都彙聚到造反者這邊,與他們聯合起來。
整個基督教的世界就是他們的徵兵場。迫害者和被迫害者兩方面的狂信都為他們效勞。對一個新近迎來的教義的狂熱,仇恨,匱乏和無望的苦境,把歐洲各地的冒險者吸引到他們的麾下。
所有被新教義爭取過來的人,所有受盡苦難的人,所有依然對暴政心懷憂懼的人,都把自己的命運與新生的共和國聯繫在一起。暴君造成的每一處傷害,都給予身處荷蘭的人一種公民權。
人們蜂擁到一個國家,在這裡,自由舉起她鼓舞人心的旗幟,在這裡,一種逃亡的宗教也可以確保得到尊重與安全,甚至還有對壓迫者的報復。我們且想想今天彙聚到荷蘭的人潮,他們一踏入這片領土便重新被賦予作為人的權利,
那麼,當歐洲的其他地區還在沉重的枷鎖下呻吟時,當阿姆斯特丹幾乎就是一切意見的僅有的自由港時,那又該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
幾百個家庭來到這片土地,為他們的財富尋求一個避難所,因為在這裡海洋和內部的和睦有力地結合起來,為他們提供保護。共和國的軍隊有充足的後備,
耒耜不會被拋下無人使用。在刀光劍影中,貿易與工業繁榮興旺,安寧的公民提前享受自由的一切果實,那是定會用外邦的鮮血首先換來的。
當荷蘭共和國還在掙扎求存時,她並沒有忘記把自己的版圖拓展到大洋之外,不動聲色地籌建她的東印度帝國。
另外,西班牙用死的、不結果的黃金來維持這場昂貴的戰爭,這些黃金一旦撒出去,就再也收不回了,由此導致一切必需品都漲價了。
共和國的財富是工業和商業。時間減少了其中一種,卻增進了另一種。西班牙政府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耗掉的資源,恰恰等於共和國迎來的大豐收。他們吝惜地往田裡撒上精選的種子,果實雖結得晚,卻增加了百倍;然而,菲力浦採摘果實的那棵樹卻是一截倒下的樹幹,再也不會變得蔥蘢。
菲力浦的厄運註定他為鎮壓聯省而揮霍掉的錢財促進了對方的富裕。西班牙黃金的持續支出把財富與奢侈散佈到全歐洲;但是歐洲與日俱增的需求主要是由尼德蘭人來維持的,他們是已知世界的商業大師,並通過他們的經營,
確定了一切貨物的價格。即使是在戰時,菲力浦也無法禁止他的臣民與共和國進行貿易;不惟如此,他甚至不能產生這種念頭。他親自出錢供造反者進行自衛;因為這場本來是要毀滅他們的戰爭,卻使他們的貨物銷售量上升。
他花在船艦和軍隊上的巨額財富,大部分都流進共和國的國庫(它或多或少與佛蘭德斯和布拉班特的商業區有聯繫)。
無論菲力浦企圖怎樣加害於造反者,都徑直轉變為有利於他們。 這場拖了很久的戰爭,使那位國王元氣大傷,使造反者獲益良多。他的軍隊大部分是查理五世在位時折桂的勝利之師的殘餘。經過長年累月的服役,他們有權要求休息;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戰爭中發了財,急不可耐地盼著返鄉,
結束這艱苦的生活,過上閒逸的日子。他們既認為自己已經償還了自己的榮譽和義務,從前的熱枕、英雄氣概和紀律也就日漸鬆弛,並且,終於開始攬取身經百戰的獎賞。
此外,這些魯莽性急、攔也攔不住的士兵,一直習慣於殲敵,現在必是厭煩透了——他們與其說在和人打仗,不如說是和各種元素打仗;這場戰爭使他們失去耐心,而不是滿足了他們對榮耀的熱愛;在戰場上與其說面臨著危險,不如說面臨著無法克服的困難。
無論是個人的勇氣,還是長期的從軍經驗,在這個國家面前都無能為力——它的特殊性使最卑怯的人也勝過他們。末了,僅在外國土地上的一次挫敗,造成的損失就比在本土對敵人取得的任何勝利繳獲的還要多。在造反者那邊,情況恰恰相反。
在一場如此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沒有發生決定性的戰役,最終,較弱的一方必定自然而然地從較強的一方學會防禦的藝術;小敗使他們習於危險,小勝激發他們的信心。
內戰伊始,共和國的軍隊幾乎不敢在戰場上露面;長期的鬥爭把這支軍隊鍛煉得日益堅強。當皇家軍隊開始對勝利感到厭倦時,造反者的信心 卻隨著紀律與經驗的提升而增長。終於,在半個世紀之末,師生分道揚鑣,沒有被征服,在戰場上平分秋色。 這一次,造反者在整場戰爭中還是比保皇黨表現得更團結一致。前者的首任領袖還在,尼德蘭政府已經五度易手。
帕爾馬公爵夫人的舉棋不定很快就被馬德里的內閣獲悉,後者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把國家政策的各種制度幾乎都過了一遍。阿爾瓦(Alva)公爵的強硬手段,他的繼任者雷奎森斯(Requescens)的溫和處方,奧地利的堂•約翰(Don John)的陰險狡詐,
帕爾馬親王的驕橫作風,向戰爭發出各種相反的指示,造反者的計畫卻始終如一,在一個頭腦的指揮下,看得分明,執行得力。國王最大的弊端,就是正確的行動原則往往錯失正確的應用時機。騷亂剛萌發時,優勢還明顯地屬於國王一邊,
這時迅速的決斷 和大丈夫的果敢本可以把叛亂扼殺於搖籃裡,但是政府的韁繩卻松垮垮地垂在一個女人手裡。
當這場暴動變成了一場公開的叛亂,當鬧內訌的人 和國王更加勢均力敵,當只要略施靈活的手腕便可阻止迫在眉睫的內戰,政府卻被交到一個欠缺必要素質的人手裡。像沉默者威廉這般警醒的觀察者,絕不會坐失良機,他利用對手的每次政策失誤來提升自己的優勢,並且一直默默地奮鬥著,漸漸地,他的偉大事業便邁向成功。
【未完待續】
source :
席勒 :
http://site.douban.com/160701/widget/articles/8442529/article/23336782/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6780/6780-h/6780-h.htm
席勒
[url]http://163.17.79.102/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efab1001018do7.html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50f9801000a82.html
The Act of Abjuration or Plakkaat van Verlatinghe, signed on 26 July 1581 in The Hague confirmed the decision made by the States-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 in Antwerp on 22 July 1581, formally declared all magistrates in the provinces which united in the Union of Utrecht absolved of their oath of allegiance to their overlord, Philip II of Spain. It stated that by oppressing and violating the ancient rights of his subjects, Philip was considered to have vacated his thrones in the Low Countries. As such, it was the form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Low Countries (the Dutch Republic).
Act of Abjur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ct_of_Abjuration
John Motley :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3 vol., 1856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1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2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u03motliala
John Motley : History of the United Netherlands, 4 vol., 1860–67
https://archive.org/details/historyofunitedn01motl
Pieter Geyl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1555-1609)
- - -
席勒 : 尼德蘭的反叛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尼德蘭獨立史
席勒 : 《 尼德蘭離叛史》 ( 試發表)
導言
在我看來,使16世紀廁身世界最光輝的諸時期之列的最勘矚目的政治事件之一,就是尼德蘭自由的建立。
倘若野心成就的彪炳功績 和邪惡的權力欲要求我們的讚賞,那麼我們又該給予這一事件怎樣的讚賞 —— 受壓迫的人性為其最高貴的權利而鬥爭,非比尋常的力量與美好的事業聯合起來,絕望中堅定集結起來力量在不平等的競爭中戰勝了可怖的暴政伎倆。
我們尚有力量去對付皇權傲慢的篡奪;可以使它最精心策劃的反對人類自由的計畫流產;堅決的反抗甚至能夠使一個暴君伸出的手變得軟弱;英勇的持之以恆最終能夠耗盡他令人畏懼的力量 —— 這是一個宏大的、令人寬心的思想。
這個真相從未如此切實可感地滲透我,像在這場把尼德蘭聯省與西班牙王權永久分開的、值得銘記的叛變的歷史中那樣。
所以,我以為,向世界展示這個社會聯合的偉大紀念物是值得一試的,或許它將喚醒我的讀者胸中對自身力量的意識,激發他們的意氣,給我們一個新的無可辯駁的榜樣,表明人在美好的事業中敢於冒怎樣的風險,他們通過聯合可以取得怎樣的成就。促使我描述這一事件的,並非那些超凡的或者英勇的舉止。世界的編年史裡記載了許多相似的功業,甚至可以說,其構思更為大膽,其實行更為光彩耀人。
有些國家在更加撼人的動亂中崩潰了,有些國家則更加昂首闊步地邁向崛起之路。我們也不是在這裡尋找顯赫的英雄、雄偉的巨人或奇跡神功,這些過去的歷史已載錄甚多。時不再來,斯人已去。
在文雅的溫柔懷抱中,我們的力量 —— 那些時代運用過並使之變得必不可少的力量 —— 鬆弛了。我們帶著欽慕與敬畏,驚歎于這些巨人的形象,猶如一個虛弱的老人,注視著年青人的競技運動。
然而,我們眼前這部歷史卻不是這樣。在這裡引起我們注意的人民,是這一地區最為平和的人民,論英雄氣概(這種氣概給最微不足道的行動注入更崇高的特性),他們不及與他們比鄰而居的那個民族。環境的壓力以其特有的力量震驚了他們,把一種臨時的偉大強加給他們,這是他們從未擁有,也許以後也不會再度擁有的。
沒錯,恰恰是缺乏英雄的大勇,使得這一事件尤為特殊且富有教益;別人著眼于展現天才如何淩駕于運氣之上,我在這裡呈現的畫卷,卻是必然創造了天才,機遇成就了英雄。 無論如何,倘若允許我們承認神意干涉了人事,那麼當然也得容許我們眼前這部歷史這麼做:由理性和經驗觀之,這段歷史的進程充滿了矛盾。菲力浦二世,他這一世系中最強大的君主 —— 他那可畏的優勢威脅著歐洲的獨立—— 他的財富超過其餘的基督教世界君主財富的總和 —— 他那野心勃勃的計畫有訓練有素的龐大軍隊的支持——他的兵卒,
經過長期浴血戰爭變得堅不可摧,對他們過去的勝利的回憶,對他們民族不可戰勝的力量的信念,使得他們渴望任何會帶來榮耀與戰利品的功業,時刻準備聽從他們那位冒險的天才領袖的號召 ——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
這位手執可畏權柄的人執著地獻身於他所鍾情的計畫,為此在其漫長的統治期間付出不懈的努力;可是最終,在他時日的黃昏,被迫放棄它 —— 強大的菲力浦二世與一小撮勢孤力薄的敵人交戰,遭遇可恥的敗退。
與之交戰的是怎樣的敵人呢?這邊,是一個由漁夫和牧人組成的平和的部族,居住在歐洲幾乎被人遺忘的一隅,那是他們歷盡艱辛從海洋上挽回的;大海就是他們的職業,同時也是他們的財富和禍患;自由而清貧便是他們最高的福祉,他們的榮耀,他們的美德。那邊,是一個無害的、有德的、商業的民族,陶醉于興旺的產業帶來的累累碩果,一心維護那些已證明是他們的恩主的法律。
在富足的快樂閒暇中,他們越出必需品的狹隘範圍,學會渴求更高級更美妙的滿足。新的真理觀如同令人喜悅的黎明在全歐洲升起,向這個令人喜愛的地區投下一道促進肥沃的光線,自由的市民喜迎這光明——從前為受壓迫的悲慘奴隸關在外面。
一種獨立的精神,常與充裕和自由相伴,誘使這個民族去檢驗舊時陳見的權威,去打破不名譽的鎖鏈。專制的嚴酷權杖懸在他們頭頂;獨裁的權力叫囂著要剝去他們幸福的根基;他們的法律的守護者變成他們的暴君。擁有簡單的治國術及同樣簡單的風俗,他們敢於訴諸古代的和約,提醒東西印度群島的主人想想自然權利。
一名足以定乾坤。在馬德里,那叫作造反,在布魯塞爾,人們僅稱之為合法的抗議。布拉班特怨氣沖天,需要一名審慎的調解人,菲力浦二世卻派出一名劊子手,這樣就發出了戰爭的信號。一個無人可匹的暴君在侵淩財產與生命。走投無路的公民,除了一死已別無選擇,決定在沙場上迎接更高貴的死亡。
一個富裕、奢侈的民族會眷戀和平,但是一旦它變得赤貧,就會變得好戰。於是,他們不再因擔心喪命而顫慄,這種生命已毫無令人留戀之處。頃刻間,反叛的義憤波及最遙遠的省份;貿易與商業陷入停頓,船隻從港口消失,工匠走出作坊,鄉民拋開未及耕種的田地。好幾千人奔赴遠方;
一千個人剛倒在流血的戰場,又有新來的幾千人跟上;那種教義必是十分神聖,否則人們不會為之慷慨赴死。
現在只差在最後時刻伸出的手,受過啟蒙的進取精神,抓住這巨大的政治危機,催熟這機運的產物,使之轉化為智慧的謀慮。沉默者威廉,這位再世的布魯圖斯,把自己奉獻給自由的偉業。
此人遠非膽怯自私之輩,他向王座遞上辭呈,免去那帶給他許多令人厭惡的義務的職務,大度地摒棄自己所有王侯的威儀,自願紆尊安於貧窮,做一名區區的世界公民。正義的事業被投注到危險的戰鬥博弈中;但是臨時徵募來的雇傭軍和生性平和的耕夫無法抵禦一支經驗豐富的軍隊的可怕進攻。
勇敢的威廉兩次領導他那些氣餒的兵士對抗暴君,兩次他們都棄他而去,惟勇氣一如既往,常駐他胸中。
在總督拼死強求下,菲力浦二世如數派出眾多援軍。被祖國拒之門外的亡命者,在海洋上找到一個新國家,轉而沖到敵人的船艦上,去滿足那仇恨與匱乏的魔鬼。如今,海盜搖身一變成為海軍英雄,眾多的海盜船拼成一隻艦隊,沼澤地裡突然冒出一個共和國。
七個省份同時扔掉了重軛,形成一個朝氣蓬勃的新國家,由於其水域、其聯合與絕望而變得強大有力。一個全民的莊嚴法令廢黜了暴君,西班牙的名字自此從一切法律中消失。
所做的這一切,是不可寬恕的;共和國變得令人生畏,因為邁出的腳步收不回;內有派系之爭使她分心;她的可怕的元素,海洋,正與她的壓迫者結盟,在她還是只是個嬰兒時就威脅著要早早把她送進墳墓。
她感到自己無法與敵人的優勢力量抗衡,拜倒在歐洲最強大的諸王座前,懇求他們接受她無法繼續提供保護的治權。最終,卻不乏艱難——這個國家最初備受輕視,連外邦的君主也唾棄她綻放的花朵——一名陌生人俯允了他們死乞白賴的請求,收下一頂危險的王冠。
新的希望開始使她重拾消沉的勇氣;但是在這個國家的新父身上,命運給了她一個叛徒;當無情的敵寇氣勢洶洶地屯在她各大門前時,在這緊要的關頭,安茹的查理侵犯了他被召來保護的自由權。暗殺者的手把掌舵人從舵前拉開,繈褓中的共和國和她所有的守護天使的事業,似乎都隨著奧蘭治的威廉一去不回:但是船艦繼續在風暴中馳掠,無須舵手之助,鼓滿的帆布足以保障她的安全。
菲力浦二世錯失一樁業績的果實,為了這樁業績,他付出了國王的榮譽,也許還有他的自尊。自由繼續與專制作鬥爭,在這場頑強的、勝負未定的競賽中;發生了多少場血淋淋的戰鬥;一連串光輝奪目的英雄人物相繼出現在光榮的戰場上;佛蘭德斯和布拉班特其時乃是為下一世紀培養將才的學校。
一場長久的毀滅性戰爭使空曠地區變成一片荒涼;勝利者 和失敗者都沐浴在鮮血中;水域中升起的共和國迎來曇花一現的勤勉,從廢墟中建起一座屬於自己的宏偉大廈。
這是一場持續了四十年的戰爭,其幸運的終結並沒有賜福給垂死的菲力浦;它毀掉了歐洲的一座天堂,用其破碎的殘磚斷瓦創造了一座新的天堂;它毀掉了軍隊裡百裡挑一的青年英華,一方面使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一的地區富庶起來,一方面又使黃金遍地的秘魯的所有者變得窮困潦倒。
這位君主,無須壓榨自己的臣民,就可以耗費九噸黃金,但他憑著殘暴的手段勒索到的財富遠邁此數,在他那人口日益稀少的王國上堆起一億四千萬杜卡特的債務。可是對自由的忿忿之情,吞盡了所有這些財富,
他的君王生涯就這樣毀於無結果的辛勞。但是宗教改革在他嗜血的刀劍下興起,在她的公民的鮮血之上,新共和國的旗幟勝利地飄揚。 事情發生了這種出乎意料的逆轉,簡直就是一樁奇跡;然而,有許多東西聯合起來,粉碎了菲力浦的力量,有利於這個繈褓中的國家的進展。假若菲力浦傾盡全力對付聯省,他們的宗教或自由就毫無希望。
但他個人的勃勃野心助長了他虛弱的對手,引誘他去分散自己的力量。在歐洲的每個內閣中豢養叛徒這種昂貴的政策;維持在法國的同盟;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的離叛;葡萄牙的征服;埃斯寇里亞爾 ( Escurial) 的豪華建築,最終榨幹了他那似乎耗不盡的財富,使他再沒有勇氣與精力叱詫戰場。
日爾曼人和義大利人的軍隊之所以投到他麾下,不過是指望撈點收入,一旦他不再付錢給他們,便頃刻嘩變,在行動中的決定性時刻背信棄義地拋棄他們的官長們。
這些可怕的壓迫工具把他們危險的矛頭指向其雇傭者,向那些仍效忠於他的省份發洩復仇的忿怒。用來對付英格蘭的那支不幸的軍隊 —— 他像一個絕望的賭徒,把王國的所有力量都押在上面—— 使他徹底毀滅;東西印度群島的財富和西班牙的騎士之花,與那支艦隊一起永葬海底。
不過,西班牙的實力損耗了多少,共和國就獲得了多少新鮮的活力。新的宗教、宗教裁判所的暴虐、軍人的瘋狂劫掠、未曾有過和平間歇的漫長戰爭的破壞,造成布拉班特、佛蘭德斯和埃諾(Hainault)的決裂,而這些地方當時就是這場昂貴競賽的兵工廠和彈藥庫,這就自然使得皇家軍隊兵源的募集和補充一年難過一年。
天主教的尼德蘭已經失去了一百萬公民,慘遭踐踏的農田上不再有耕夫勞作。逃過一劫的西班牙人也不見得多多少。那個國家 —— 突然的富足使它吃驚,但也帶來了閒散之風—— 損失的人不計其數,無論是為了新世界還是尼德蘭,都無力繼續撐起這種人員的負荷。這些應徵入伍的人,只有少數人能重見祖國;而就是這少數人,離開時正值青春年華,歸來時已是衰邁的老漢。
黃金越來越常見,這就使得士兵相應地更加貴重;人們愈來愈沉迷於柔靡之風,而相反的德性則身價日漲。造反者那邊的事態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數以千計的流亡者,或因總督的酷烈而被逐出尼德蘭南部,
或因胡格諾戰爭而被逐出法國,或因良知未泯而被迫離開歐洲的其他地區,所有這些人都彙聚到造反者這邊,與他們聯合起來。
整個基督教的世界就是他們的徵兵場。迫害者和被迫害者兩方面的狂信都為他們效勞。對一個新近迎來的教義的狂熱,仇恨,匱乏和無望的苦境,把歐洲各地的冒險者吸引到他們的麾下。
所有被新教義爭取過來的人,所有受盡苦難的人,所有依然對暴政心懷憂懼的人,都把自己的命運與新生的共和國聯繫在一起。暴君造成的每一處傷害,都給予身處荷蘭的人一種公民權。
人們蜂擁到一個國家,在這裡,自由舉起她鼓舞人心的旗幟,在這裡,一種逃亡的宗教也可以確保得到尊重與安全,甚至還有對壓迫者的報復。我們且想想今天彙聚到荷蘭的人潮,他們一踏入這片領土便重新被賦予作為人的權利,
那麼,當歐洲的其他地區還在沉重的枷鎖下呻吟時,當阿姆斯特丹幾乎就是一切意見的僅有的自由港時,那又該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
幾百個家庭來到這片土地,為他們的財富尋求一個避難所,因為在這裡海洋和內部的和睦有力地結合起來,為他們提供保護。共和國的軍隊有充足的後備,
耒耜不會被拋下無人使用。在刀光劍影中,貿易與工業繁榮興旺,安寧的公民提前享受自由的一切果實,那是定會用外邦的鮮血首先換來的。
當荷蘭共和國還在掙扎求存時,她並沒有忘記把自己的版圖拓展到大洋之外,不動聲色地籌建她的東印度帝國。
另外,西班牙用死的、不結果的黃金來維持這場昂貴的戰爭,這些黃金一旦撒出去,就再也收不回了,由此導致一切必需品都漲價了。
共和國的財富是工業和商業。時間減少了其中一種,卻增進了另一種。西班牙政府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耗掉的資源,恰恰等於共和國迎來的大豐收。他們吝惜地往田裡撒上精選的種子,果實雖結得晚,卻增加了百倍;然而,菲力浦採摘果實的那棵樹卻是一截倒下的樹幹,再也不會變得蔥蘢。
菲力浦的厄運註定他為鎮壓聯省而揮霍掉的錢財促進了對方的富裕。西班牙黃金的持續支出把財富與奢侈散佈到全歐洲;但是歐洲與日俱增的需求主要是由尼德蘭人來維持的,他們是已知世界的商業大師,並通過他們的經營,
確定了一切貨物的價格。即使是在戰時,菲力浦也無法禁止他的臣民與共和國進行貿易;不惟如此,他甚至不能產生這種念頭。他親自出錢供造反者進行自衛;因為這場本來是要毀滅他們的戰爭,卻使他們的貨物銷售量上升。
他花在船艦和軍隊上的巨額財富,大部分都流進共和國的國庫(它或多或少與佛蘭德斯和布拉班特的商業區有聯繫)。
無論菲力浦企圖怎樣加害於造反者,都徑直轉變為有利於他們。 這場拖了很久的戰爭,使那位國王元氣大傷,使造反者獲益良多。他的軍隊大部分是查理五世在位時折桂的勝利之師的殘餘。經過長年累月的服役,他們有權要求休息;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戰爭中發了財,急不可耐地盼著返鄉,
結束這艱苦的生活,過上閒逸的日子。他們既認為自己已經償還了自己的榮譽和義務,從前的熱枕、英雄氣概和紀律也就日漸鬆弛,並且,終於開始攬取身經百戰的獎賞。
此外,這些魯莽性急、攔也攔不住的士兵,一直習慣於殲敵,現在必是厭煩透了——他們與其說在和人打仗,不如說是和各種元素打仗;這場戰爭使他們失去耐心,而不是滿足了他們對榮耀的熱愛;在戰場上與其說面臨著危險,不如說面臨著無法克服的困難。
無論是個人的勇氣,還是長期的從軍經驗,在這個國家面前都無能為力——它的特殊性使最卑怯的人也勝過他們。末了,僅在外國土地上的一次挫敗,造成的損失就比在本土對敵人取得的任何勝利繳獲的還要多。在造反者那邊,情況恰恰相反。
在一場如此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沒有發生決定性的戰役,最終,較弱的一方必定自然而然地從較強的一方學會防禦的藝術;小敗使他們習於危險,小勝激發他們的信心。
內戰伊始,共和國的軍隊幾乎不敢在戰場上露面;長期的鬥爭把這支軍隊鍛煉得日益堅強。當皇家軍隊開始對勝利感到厭倦時,造反者的信心 卻隨著紀律與經驗的提升而增長。終於,在半個世紀之末,師生分道揚鑣,沒有被征服,在戰場上平分秋色。 這一次,造反者在整場戰爭中還是比保皇黨表現得更團結一致。前者的首任領袖還在,尼德蘭政府已經五度易手。
帕爾馬公爵夫人的舉棋不定很快就被馬德里的內閣獲悉,後者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把國家政策的各種制度幾乎都過了一遍。阿爾瓦(Alva)公爵的強硬手段,他的繼任者雷奎森斯(Requescens)的溫和處方,奧地利的堂•約翰(Don John)的陰險狡詐,
帕爾馬親王的驕橫作風,向戰爭發出各種相反的指示,造反者的計畫卻始終如一,在一個頭腦的指揮下,看得分明,執行得力。國王最大的弊端,就是正確的行動原則往往錯失正確的應用時機。騷亂剛萌發時,優勢還明顯地屬於國王一邊,
這時迅速的決斷 和大丈夫的果敢本可以把叛亂扼殺於搖籃裡,但是政府的韁繩卻松垮垮地垂在一個女人手裡。
當這場暴動變成了一場公開的叛亂,當鬧內訌的人 和國王更加勢均力敵,當只要略施靈活的手腕便可阻止迫在眉睫的內戰,政府卻被交到一個欠缺必要素質的人手裡。像沉默者威廉這般警醒的觀察者,絕不會坐失良機,他利用對手的每次政策失誤來提升自己的優勢,並且一直默默地奮鬥著,漸漸地,他的偉大事業便邁向成功。
【未完待續】
source :
席勒 :
http://site.douban.com/160701/widget/articles/8442529/article/23336782/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6780/6780-h/6780-h.htm
席勒
[url]http://163.17.79.102/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efab1001018do7.html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50f9801000a82.html
The Act of Abjuration or Plakkaat van Verlatinghe, signed on 26 July 1581 in The Hague confirmed the decision made by the States-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 in Antwerp on 22 July 1581, formally declared all magistrates in the provinces which united in the Union of Utrecht absolved of their oath of allegiance to their overlord, Philip II of Spain. It stated that by oppressing and violating the ancient rights of his subjects, Philip was considered to have vacated his thrones in the Low Countries. As such, it was the form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Low Countries (the Dutch Republic).
Act of Abjur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ct_of_Abjuration
John Motley :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3 vol., 1856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1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2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u03motliala
John Motley : History of the United Netherlands, 4 vol., 1860–67
https://archive.org/details/historyofunitedn01motl
Pieter Geyl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1555-1609)
- - -
Labels:
心經,
明治漢學,
曾胡治兵語錄,
李明輝 :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
機戰music,
王陽明 -- 傳習錄拾遺 51條,
陳雲 : 香港城邦自治
席勒 : 尼德蘭獨立史 ( 作者序)
席勒 : 尼德蘭獨立史 ( 作者序)
席勒 : 尼德蘭的反叛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尼德蘭獨立史
席勒:《 尼德蘭離叛史》 ( 試發表)
非文學 譯作
尼德蘭離叛史 作者序
幾年前,我讀到沃森(Watson)對比利時革命的精彩描述,當時那種狂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政治事件罕能激發起這樣的狂熱。
通過進一步的反思,我覺得這種狂熱主要不是該書本身引起的,更多是出於我自己的熾烈的想像,正是這種想像把那種令我著迷的特殊形式給予我所攝取的素材。
因此,我渴望使這些想像的力量持久不滅,將之擴充並增強;我迫不及待想要推廣這些崇高的情操,與他人交流思想。
這就是促使我動筆寫這部歷史的最初誘因,我聽到的唯一的召喚。把這個意圖付諸現實之後,我卻比原來打算的走得更遠。
在和我的素材有了更親密的接觸後,我察覺到一些此前未曾留意到的缺點,一大片荒蕪之地有待填滿,一些需要消除的明顯矛盾,還有一些孤立的事實,須與主題的其餘部分聯繫起來。我投身於原始資料,不是想著用新事實來豐富我的歷史,而是意欲為舊事實尋到一把新鑰匙,就這樣,最初只是計畫寫一個大綱,
後來卻擴展為一部翔實的歷史。第一部(以帕爾馬公爵夫人離開尼德蘭結束)必須被視為僅僅是那場革命的導言,而那場革命要直到她的繼任者統治期間才公開爆發。我更為關注這一先導時期,因為此前處理過這一時期的作者,普遍缺乏對這些性質的探討;
還因為我確信,它決定了隨後的一系列事件。如果這第一卷書看起來對重大事件的呈現不夠豐滿,對瑣屑小事卻津津樂道,或者,不如說,雖則初看之下充滿反思,總的看來卻過於瑣細無聊,那麼,我們必須記住,革命恰恰是從所有這些小小的開端,逐漸發展而來;
隨後的所有重大後果,無不源於數不勝數的小小的事件。 我們眼前這個國家,曾猶疑不定地試走了最初幾步路,之後才更大步地往前邁進。
在描述這場叛亂時,我敦促自己仿效相同的方法。讀者在導言中耽擱的時間愈長,他對那些演員以及他們所出演的場景就愈加熟悉;
我就可以更迅速、更堅定地引導他歷經隨後各個時期——在這些時期,堆積如山的素材不允許我們緩步行進、細細打量。 對於我們這段歷史的權威們,
我們沒有太多的理由抱怨他們的貧乏,正如我們也沒有太多的理由抱怨他們的極度豐富;為了獲得對主題的清晰觀念,遍覽這些作家是必不可少的,而只精研一部分——無論是多大的一部分 —— 經常妨礙我們去獲得這樣一種觀念。
同樣一些事情,卻有如此多莫衷一是、夾帶偏見而且常常互相抵牾的敘述,
要從中把握真相,往往極端困難,而真相,在所有人的書中,都同樣部分地受到遮蔽,不可能在某個人的書中發現完整的真相。
在這第一卷書中,除了德•塗(de Thou)、斯特拉達(Strada)、萊德(Reyd)、格勞秀斯(Grotius)、梅特侖(Meteren)、勃艮迪烏斯(Burgundius)、邁爾修斯(Meursius)、本蒂沃裡奧(Bentivoglio)和某些當代人外,霍普魯斯(Hopperus)律師的 回憶錄、其友維吉留斯(Vigilius)的傳記與通信、霍恩(Hoorne)伯爵和艾格蒙特(Egmont)伯爵的審訊記錄、奧蘭治親王和其他幾個人的辯護詞,是我的指針。
在此,我必須承認我受惠於一部作品,它的作者以極大的勤勉和批判的慧眼加以編纂,寫得特別真實可信、不偏不倚。
除了許多我舍此之外無從獲取的原始文件外,該書還摘錄了 伯斯(Bos)、霍夫特(Hooft)、班特(Bandt)和克雷爾(Le Clerc) 的傑作中 頗有價值的部分,這些書要麼是我無法獲得的,要麼是我無法使用的,因為那是用荷蘭語寫的,而我不通曉這門語言。
我也參考了本世紀在荷蘭出版的尼德蘭聯省通史。理查•狄諾特(Richard Dinoth)雖然在別的方面只是一位普通的作家,但他從一些久已失傳的當時的小冊子裡摘錄了不少東西,故亦為我所用。
樞機主教格蘭維拉(Granvella)的通信無疑將消釋這些時代的許多疑雲,我曾力爭得到這部通信,但只是白費心機。最近出版的那部關於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著作,是我的傑出同胞、哥廷根的斯庇特勒(Spittler)教授寫的,只是我拿到手時已經太晚了,它那些包含真知灼見的重要內容無法為我所用。
我愈是確信法國史的重要性,我就愈是哀歎自己無力 —— 如我本來希望的那樣 —— 研究載錄於原始資料和同時代檔中關於它的汗牛充棟的年鑒,無力去重現它,以我那些更加聰慧的前輩傳給我的那種形式摘錄出來,藉此使我從每位有才能的作者都或多或少對其讀者施加的那種影響中解放出來。
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幾年的勞作定會變成一生的耕耘。如果無須考驗讀者的耐心,便能使部分披閱此書的公眾確信,寫作一部包含歷史真相的歷史是可能的;如果它能迫使另一部分讀者承認,歷史可以取材於一門同文同種的藝術,舍此,則必然淪為一部傳奇 —— 那我這一嘗試就不僅達到了目的,還超出所望。
魏瑪,米迦勒節集市,1788年。
source :
席勒 :
http://site.douban.com/160701/widget/articles/8442529/article/23336782/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6780/6780-h/6780-h.htm
席勒
[url]http://163.17.79.102/
席勒 : 尼德蘭的反叛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尼德蘭獨立史
席勒:《 尼德蘭離叛史》 ( 試發表)
非文學 譯作
尼德蘭離叛史 作者序
幾年前,我讀到沃森(Watson)對比利時革命的精彩描述,當時那種狂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政治事件罕能激發起這樣的狂熱。
通過進一步的反思,我覺得這種狂熱主要不是該書本身引起的,更多是出於我自己的熾烈的想像,正是這種想像把那種令我著迷的特殊形式給予我所攝取的素材。
因此,我渴望使這些想像的力量持久不滅,將之擴充並增強;我迫不及待想要推廣這些崇高的情操,與他人交流思想。
這就是促使我動筆寫這部歷史的最初誘因,我聽到的唯一的召喚。把這個意圖付諸現實之後,我卻比原來打算的走得更遠。
在和我的素材有了更親密的接觸後,我察覺到一些此前未曾留意到的缺點,一大片荒蕪之地有待填滿,一些需要消除的明顯矛盾,還有一些孤立的事實,須與主題的其餘部分聯繫起來。我投身於原始資料,不是想著用新事實來豐富我的歷史,而是意欲為舊事實尋到一把新鑰匙,就這樣,最初只是計畫寫一個大綱,
後來卻擴展為一部翔實的歷史。第一部(以帕爾馬公爵夫人離開尼德蘭結束)必須被視為僅僅是那場革命的導言,而那場革命要直到她的繼任者統治期間才公開爆發。我更為關注這一先導時期,因為此前處理過這一時期的作者,普遍缺乏對這些性質的探討;
還因為我確信,它決定了隨後的一系列事件。如果這第一卷書看起來對重大事件的呈現不夠豐滿,對瑣屑小事卻津津樂道,或者,不如說,雖則初看之下充滿反思,總的看來卻過於瑣細無聊,那麼,我們必須記住,革命恰恰是從所有這些小小的開端,逐漸發展而來;
隨後的所有重大後果,無不源於數不勝數的小小的事件。 我們眼前這個國家,曾猶疑不定地試走了最初幾步路,之後才更大步地往前邁進。
在描述這場叛亂時,我敦促自己仿效相同的方法。讀者在導言中耽擱的時間愈長,他對那些演員以及他們所出演的場景就愈加熟悉;
我就可以更迅速、更堅定地引導他歷經隨後各個時期——在這些時期,堆積如山的素材不允許我們緩步行進、細細打量。 對於我們這段歷史的權威們,
我們沒有太多的理由抱怨他們的貧乏,正如我們也沒有太多的理由抱怨他們的極度豐富;為了獲得對主題的清晰觀念,遍覽這些作家是必不可少的,而只精研一部分——無論是多大的一部分 —— 經常妨礙我們去獲得這樣一種觀念。
同樣一些事情,卻有如此多莫衷一是、夾帶偏見而且常常互相抵牾的敘述,
要從中把握真相,往往極端困難,而真相,在所有人的書中,都同樣部分地受到遮蔽,不可能在某個人的書中發現完整的真相。
在這第一卷書中,除了德•塗(de Thou)、斯特拉達(Strada)、萊德(Reyd)、格勞秀斯(Grotius)、梅特侖(Meteren)、勃艮迪烏斯(Burgundius)、邁爾修斯(Meursius)、本蒂沃裡奧(Bentivoglio)和某些當代人外,霍普魯斯(Hopperus)律師的 回憶錄、其友維吉留斯(Vigilius)的傳記與通信、霍恩(Hoorne)伯爵和艾格蒙特(Egmont)伯爵的審訊記錄、奧蘭治親王和其他幾個人的辯護詞,是我的指針。
在此,我必須承認我受惠於一部作品,它的作者以極大的勤勉和批判的慧眼加以編纂,寫得特別真實可信、不偏不倚。
除了許多我舍此之外無從獲取的原始文件外,該書還摘錄了 伯斯(Bos)、霍夫特(Hooft)、班特(Bandt)和克雷爾(Le Clerc) 的傑作中 頗有價值的部分,這些書要麼是我無法獲得的,要麼是我無法使用的,因為那是用荷蘭語寫的,而我不通曉這門語言。
我也參考了本世紀在荷蘭出版的尼德蘭聯省通史。理查•狄諾特(Richard Dinoth)雖然在別的方面只是一位普通的作家,但他從一些久已失傳的當時的小冊子裡摘錄了不少東西,故亦為我所用。
樞機主教格蘭維拉(Granvella)的通信無疑將消釋這些時代的許多疑雲,我曾力爭得到這部通信,但只是白費心機。最近出版的那部關於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著作,是我的傑出同胞、哥廷根的斯庇特勒(Spittler)教授寫的,只是我拿到手時已經太晚了,它那些包含真知灼見的重要內容無法為我所用。
我愈是確信法國史的重要性,我就愈是哀歎自己無力 —— 如我本來希望的那樣 —— 研究載錄於原始資料和同時代檔中關於它的汗牛充棟的年鑒,無力去重現它,以我那些更加聰慧的前輩傳給我的那種形式摘錄出來,藉此使我從每位有才能的作者都或多或少對其讀者施加的那種影響中解放出來。
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幾年的勞作定會變成一生的耕耘。如果無須考驗讀者的耐心,便能使部分披閱此書的公眾確信,寫作一部包含歷史真相的歷史是可能的;如果它能迫使另一部分讀者承認,歷史可以取材於一門同文同種的藝術,舍此,則必然淪為一部傳奇 —— 那我這一嘗試就不僅達到了目的,還超出所望。
魏瑪,米迦勒節集市,1788年。
source :
席勒 :
http://site.douban.com/160701/widget/articles/8442529/article/23336782/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6780/6780-h/6780-h.htm
席勒
[url]http://163.17.79.102/
尼德蘭 ( 荷蘭) 獨立建國 八十年戰爭
尼德蘭 ( 荷蘭) 獨立建國 八十年戰爭
Dutch Revolt
(ETW 荷蘭軍 )
Netherlands ( 荷蘭) 獨立建國
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
尼德蘭這塊地理區域意為「低地」,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位於萊茵河、默茲河、須耳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的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和法國北部的一小部分。
尼德蘭古代曾由羅馬統治,中世紀初期成為法蘭克王國和查理曼帝國的組成部分。
11—14世紀,尼德蘭分裂成許多封建領地,多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
14世紀至16世紀中期,通過中世紀的王朝婚姻關係和王位繼承,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尼德蘭聯省共和國 ( 今尼德蘭王國的前身,也就是俗稱的 荷蘭) 脫離西班牙控制時,尼德蘭人民邀請了拿騷家族的奧倫治親王"沉默者"威廉一世,前來領導革命。
尼德蘭在荷獨份子「沉默者」威廉與其子孫的領導下,經過了80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了獨立,因此至今尼德蘭王國的王儲就一定受封為奧倫治親王(如同英格蘭王國的王儲受封為威爾斯親王)。
奧倫治 ( Orange) 是位於法蘭西境內的封建領土,德意志黑森地區的拿騷伯爵家族在1182年透過繼承取得這片封土,於是這一個拿騷家族的分支便被稱為拿騷-奧倫治家族。
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西班牙封建專制制度的壓迫和束縛。西班牙國庫收入的一半來自尼德蘭。
西班牙王腓力二世,通過拒付國債、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稅、限制尼德蘭商人進入西班牙港口、禁止他們同西屬地貿易等辦法,扼制尼德蘭經濟,造成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西班牙專制的另一表現形式是教會迫害。
查理一世曾在尼德蘭設立宗教裁判所,頒布「血腥詔令」,殘酷迫害新教徒。腓力二世加強教會權力,命令尼德蘭總督阿爾瓦公爵,一切重大事務聽從教會首領格倫維爾的意見,並且拒絕從尼德蘭各地撤走西班牙軍隊。
面對西班牙的專制統治和宗教迫害,以宗教抗爭為先導的尼德蘭民眾的革命行動逐步高漲。喀爾文新教在尼德蘭的教徒迅速增多,武裝的喀爾文教徒不時和當局及教會發生衝突。
在群眾革命運動不斷高漲的壓力下,西班牙王腓力二世召回格倫維爾,答應撤走西班牙軍隊。但在1565年又秘密命阿爾瓦公爵制定了殘酷鎮壓尼德蘭革命勢力的計劃。
1566年,以奧蘭冶親王威廉(Prince Willem of Oranje 今稱沉默的威廉)為代表的尼德蘭貴族,向西班牙國王請願,表示忠於國王,要求廢除宗教裁判所,緩和鎮壓異端的政策,召開三級會議解決迫切問題,但毫無所獲。
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War, or Dutch Revolt)。
- - -
八十年戰爭
Eighty Years' War
1566年 8月,以制帽工人馬特為首的激進群眾掀起了 「 破壞聖像運動 」。
安特衛普、瓦朗西安爆發起義,大批工人、農民和中產階級的革命分子組織起名為「森林乞丐」 和 「 海上乞丐」的 游擊隊,神出鬼沒地襲擊西班牙軍隊。1568年,奧倫冶親王從國外組織一支僱傭軍進行了有限的戰役。
1572年4月,尼德蘭北方各省普遍發動起義,將西班牙軍隊驅逐出境,到1578年幾乎整個荷蘭和澤蘭都獲得了獨立。
最重要的幾次戰役是哈勒姆保衛戰(1572年 12月—1573年7月)、阿爾克馬爾保衛戰(1573年)、萊頓保衛戰( 1573年 10月—1574年 10月)以及阿姆斯特丹驅逐西班牙人的戰役 ( 1578年)。
1576年9月4日,布魯塞爾舉行起義,西班牙在南方的統治也被推翻。
哈勒姆保衛戰,全城居民奮起自衛,同仇敵愾,給西軍造成重大傷亡,但終因彈盡糧絕而陷落。阿爾克馬爾保衛戰,使西軍付出沉重代價,最終棄城撤軍。
萊頓保衛戰,市民堅持數月之久,甚至在糧絕之時仍拒不投降,直到「海上乞丐」游擊隊水淹西軍,西班牙軍隊才倉皇逃竄。
1576年10月,全尼德蘭的三級會議在根特召開,11月8日北南雙方締結 《根特 和解協定》,要求聯合驅逐西班牙人,召開新的三級會議解決宗教問題,成立新政府。然而政權卻落入貴族之鴿派、天主教僧侶和中產階級保守派人士手中。
三級會議對西班牙採取妥協態度,使得尼德蘭各地爆發新的起義,反西鬥爭之火又熊熊燃燒起來。
1577年,南方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奧倫治親王手裡,他仍堅持用妥協的辦法統一全國,依靠僱傭軍,反對以武裝群眾為基礎建立革命軍隊,造成許多新教徒、資本家、及專業技術工匠大批遷入北方。
1580年 1月,荷蘭、澤蘭等10多個省的代表 在烏得勒支締結「 烏得勒支同盟」,宣佈要聯合行動,「要行動如一個省那樣」,並制定共同的軍事和外交政策。5月,奧倫治親王威廉也在盟約上簽字。
次年,格羅寧根等幾個省 和地區也加入同盟。
1581年 7月26日,烏得勒支同盟的三級會議正式通過《誓絕法案》,廢黜腓力二世,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新組成的國家稱「聯省共和國」,由於荷蘭省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最重要,故又稱「荷蘭共和國」。
從1581年起,西班牙軍隊對南方發動反撲。1585年3月攻陷布魯塞爾,而安特衛普保衛戰持續13個月後最終陷落,南方革命失敗。
1587年,荷蘭共和國和英、法結成同盟,共同抗擊西班牙,使荷蘭獨立戰爭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戰役是紐波特會戰(1600年)、西軍攻克奧斯坦德之戰(1601—1604年)、在上艾瑟爾和聚特芬等地,反擊西班牙統帥斯皮諾拉進軍之戰(1606年),以及荷蘭海軍獲勝的直布羅陀海戰(Battle of Gibraltar 1607年)。
長期的戰爭和多次失敗,特別是「無敵艦隊」的覆滅,使西班牙元氣大傷,極為虛弱,被迫於1606年同荷蘭共和國談判,並於1609年4月簽訂所謂《12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共和國的獨立。尼德蘭革命在北方完全勝利,南方仍然處於西班牙控制之下。
停戰期滿後,戰爭重新爆發,並成為「30年戰爭(1618—1648年)的一部分。1648年,荷西雙方在簽訂結束30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同時,也簽訂了《荷西和約》,西班牙終於正式承認聯省共和國獨立,承認尼德蘭南部歸屬荷蘭共和國。
荷蘭獨立戰爭的主力軍是城市平民和農民,思想旗幟是喀爾文新教。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獨立戰爭中,荷蘭並沒有制定一個像樣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政策,它的最後勝利歸功於以下幾點:
1.荷蘭群眾發揮了無比的創造力和堅決的獨立建國抗敵精神。
2.當時的國際情勢複雜,但卻有利於荷蘭,特別是西班牙與歐洲大陸各國矛盾重重,衝突不斷,無形中給了荷蘭一個可以迴旋、能夠持久戰鬥的有利條件。
3.荷蘭獨立戰爭,就其所進行的大部分戰役而言,是一場要塞和城市攻守之戰。
- - -
荷蘭人民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天候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全民(城)老少全力抗戰,創造了不少城市攻防戰術和措施,雖然不是每戰必勝,甚至是敗多勝少,但仍然為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石,其獨立戰爭對以後要塞攻防戰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荷蘭在17世紀中期,獨立成功之後迅速崛起。它的經貿及殖民政策發展有三大支柱,即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銀行和一支強大的商船隊。憑借這三大支柱,荷蘭成為東方貿易的霸主、歐洲金融的中心和世界性的「海上馬車伕」。
八十年戰爭發生於1568年-1648年,是 荷蘭( 即 尼德蘭聯邦,荷蘭只是聯邦七省之一,不過多數以荷蘭稱呼之)清教徒 反抗西班牙統治所展開。
該戰爭也是荷蘭的獨立戰爭。與西班牙不同,荷蘭所屬尼德蘭本為鬆散聯邦,為了此戰爭,聯邦出現未有團結,而領導者為尼德蘭總督威廉。
經過多次海戰後,荷蘭與西班牙於1609年簽訂12年的停戰協定,不過,雙方在海上競爭仍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兩國戰爭又起,直到1648年,尼德蘭聯邦共和國才真正脫離西班牙統治而正式獨立。
由於尼德蘭的獨立,是在奧倫治家族的領導下成功的,而且早在共和國時期,國家元首(護國主)便一直由奧倫治家族統治。而且,今日的尼德蘭王國國旗,也是蛻變自奧倫治家族的紋章。
奧倫治親王(Prince of Orange ) 領導低地國人民反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暴政,反抗軍所使用的旗幟是來自奧倫治親王紋章的橙、白、藍三色(Oranje Wit Blauw),這面旗又稱為「親王旗」(Prinsenvlag)。
「海上乞丐」游擊隊(Watergeusen)就是在這「親王旗」底下侵擾西班牙軍隊,最後革命成功。這面旗最早可見於描繪八十年戰爭的油畫上。
在共和國時期,荷蘭的國旗一直採用橘-白-藍(orange-white-blue)三色,直到近代(1630年後)才以橘色不易辨識而改以為紅色。
因為當時並無任何政治原因要把橙色改掉,所以很有可能是由於荷蘭在十七世紀航海事業日漸昌盛,而船上會掛上國旗以識別國籍,但橙色、白色和淺藍色色調都較淺,在海上較難辨認出來,因此有須要把顏色加深,變成紅、白、深藍的配搭。
另一個有可能的原因是由於橙色的染料是由天然的黃色及紅色染料合成,時間久了黃色成份先褪掉,只剩下紅色。
在1630年後,因為色彩不夠鮮豔,在戰場與海上不易辨認,以及部分人民對奧倫治家族的獨裁統治感到不滿;國旗顏色逐漸由紅色取代橙色,並將藍色加深。
1937年2月19日,威廉明娜女王( Queen Wilhelmina )頒布法令正式規定荷蘭國旗的顏色是朱紅色、白色、鈷藍色,沿用至今。
荷蘭的國家代表色則一直是橘色,所以世足賽中,荷蘭隊的主場隊服就是採用橘色的。
當荷蘭向海外擴張的同時,他們經常將自己國家的名詞移植到海外殖民地,而建立於臺灣台南一鲲身的奧倫治城其中一例。
奧倫治城的命名,便是為了紀念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後來奧倫治城擴建,並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熱蘭遮城之名則源自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一省──西蘭省(Zeeland)。
- - -
荷蘭獨立史紀要:
· 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貴族屬地狀態。
· 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 1568年,爆發延續八十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
· 1581年,北部七省脫離西班牙,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其中以荷蘭省最為重要,故又稱荷蘭共和國。
· 1584年, 領導獨立革命的領袖威廉遭人暗殺。
· 1609年,與西班牙簽訂停戰協定。
·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
· 17世紀,為海上殖民強國。
· 1795年,法國入侵 阿姆斯特丹,與愛國者派結盟,成立新國會。聯省以 西元69年 反抗羅馬統治的巴達維族為名,改名為 巴達維亞共和國 ( Batavia Republic))。
· 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
· 1806年,拿破崙之弟稱王,荷蘭被封為王國。
· 1810年,荷蘭被併入法國。
· 1814年,脫離法國並獲得現今之比利時領土。
· 1815年,成立尼德蘭王國。
· 1839年,比利時脫離尼德蘭王國獨立。
· 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
· 1890年,盧森堡大公國脫離尼德蘭王國獨立。
· 1940年5月,遭德軍佔領,王室和內閣成員流亡英國,在倫敦成立流亡政府。
· 1945年,荷蘭脫離德國統治,重建尼德蘭王國,阿姆斯特丹重獲自由。
現在國名是Nerderland,不是Holland。
荷蘭只是尼德蘭的一部分:南、北荷蘭省;以前因為南、北荷蘭省是整個尼德蘭中發展度最高、經濟最富裕的地方,因此荷蘭這名稱被拿來代表整個王國。
但是其他省份的人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此尼德蘭人現在都以Nerderland來當做正式國名。
http://wtfm.exblog.jp/10400001/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6780/6780-h/6780-h.htm
Dutch Revolt
(ETW 荷蘭軍 )
Netherlands ( 荷蘭) 獨立建國
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
尼德蘭這塊地理區域意為「低地」,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位於萊茵河、默茲河、須耳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的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和法國北部的一小部分。
尼德蘭古代曾由羅馬統治,中世紀初期成為法蘭克王國和查理曼帝國的組成部分。
11—14世紀,尼德蘭分裂成許多封建領地,多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
14世紀至16世紀中期,通過中世紀的王朝婚姻關係和王位繼承,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尼德蘭聯省共和國 ( 今尼德蘭王國的前身,也就是俗稱的 荷蘭) 脫離西班牙控制時,尼德蘭人民邀請了拿騷家族的奧倫治親王"沉默者"威廉一世,前來領導革命。
尼德蘭在荷獨份子「沉默者」威廉與其子孫的領導下,經過了80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了獨立,因此至今尼德蘭王國的王儲就一定受封為奧倫治親王(如同英格蘭王國的王儲受封為威爾斯親王)。
奧倫治 ( Orange) 是位於法蘭西境內的封建領土,德意志黑森地區的拿騷伯爵家族在1182年透過繼承取得這片封土,於是這一個拿騷家族的分支便被稱為拿騷-奧倫治家族。
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西班牙封建專制制度的壓迫和束縛。西班牙國庫收入的一半來自尼德蘭。
西班牙王腓力二世,通過拒付國債、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稅、限制尼德蘭商人進入西班牙港口、禁止他們同西屬地貿易等辦法,扼制尼德蘭經濟,造成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西班牙專制的另一表現形式是教會迫害。
查理一世曾在尼德蘭設立宗教裁判所,頒布「血腥詔令」,殘酷迫害新教徒。腓力二世加強教會權力,命令尼德蘭總督阿爾瓦公爵,一切重大事務聽從教會首領格倫維爾的意見,並且拒絕從尼德蘭各地撤走西班牙軍隊。
面對西班牙的專制統治和宗教迫害,以宗教抗爭為先導的尼德蘭民眾的革命行動逐步高漲。喀爾文新教在尼德蘭的教徒迅速增多,武裝的喀爾文教徒不時和當局及教會發生衝突。
在群眾革命運動不斷高漲的壓力下,西班牙王腓力二世召回格倫維爾,答應撤走西班牙軍隊。但在1565年又秘密命阿爾瓦公爵制定了殘酷鎮壓尼德蘭革命勢力的計劃。
1566年,以奧蘭冶親王威廉(Prince Willem of Oranje 今稱沉默的威廉)為代表的尼德蘭貴族,向西班牙國王請願,表示忠於國王,要求廢除宗教裁判所,緩和鎮壓異端的政策,召開三級會議解決迫切問題,但毫無所獲。
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八十年戰爭Eighty Years' War, or Dutch Revolt)。
- - -
八十年戰爭
Eighty Years' War
1566年 8月,以制帽工人馬特為首的激進群眾掀起了 「 破壞聖像運動 」。
安特衛普、瓦朗西安爆發起義,大批工人、農民和中產階級的革命分子組織起名為「森林乞丐」 和 「 海上乞丐」的 游擊隊,神出鬼沒地襲擊西班牙軍隊。1568年,奧倫冶親王從國外組織一支僱傭軍進行了有限的戰役。
1572年4月,尼德蘭北方各省普遍發動起義,將西班牙軍隊驅逐出境,到1578年幾乎整個荷蘭和澤蘭都獲得了獨立。
最重要的幾次戰役是哈勒姆保衛戰(1572年 12月—1573年7月)、阿爾克馬爾保衛戰(1573年)、萊頓保衛戰( 1573年 10月—1574年 10月)以及阿姆斯特丹驅逐西班牙人的戰役 ( 1578年)。
1576年9月4日,布魯塞爾舉行起義,西班牙在南方的統治也被推翻。
哈勒姆保衛戰,全城居民奮起自衛,同仇敵愾,給西軍造成重大傷亡,但終因彈盡糧絕而陷落。阿爾克馬爾保衛戰,使西軍付出沉重代價,最終棄城撤軍。
萊頓保衛戰,市民堅持數月之久,甚至在糧絕之時仍拒不投降,直到「海上乞丐」游擊隊水淹西軍,西班牙軍隊才倉皇逃竄。
1576年10月,全尼德蘭的三級會議在根特召開,11月8日北南雙方締結 《根特 和解協定》,要求聯合驅逐西班牙人,召開新的三級會議解決宗教問題,成立新政府。然而政權卻落入貴族之鴿派、天主教僧侶和中產階級保守派人士手中。
三級會議對西班牙採取妥協態度,使得尼德蘭各地爆發新的起義,反西鬥爭之火又熊熊燃燒起來。
1577年,南方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奧倫治親王手裡,他仍堅持用妥協的辦法統一全國,依靠僱傭軍,反對以武裝群眾為基礎建立革命軍隊,造成許多新教徒、資本家、及專業技術工匠大批遷入北方。
1580年 1月,荷蘭、澤蘭等10多個省的代表 在烏得勒支締結「 烏得勒支同盟」,宣佈要聯合行動,「要行動如一個省那樣」,並制定共同的軍事和外交政策。5月,奧倫治親王威廉也在盟約上簽字。
次年,格羅寧根等幾個省 和地區也加入同盟。
1581年 7月26日,烏得勒支同盟的三級會議正式通過《誓絕法案》,廢黜腓力二世,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新組成的國家稱「聯省共和國」,由於荷蘭省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最重要,故又稱「荷蘭共和國」。
從1581年起,西班牙軍隊對南方發動反撲。1585年3月攻陷布魯塞爾,而安特衛普保衛戰持續13個月後最終陷落,南方革命失敗。
1587年,荷蘭共和國和英、法結成同盟,共同抗擊西班牙,使荷蘭獨立戰爭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戰役是紐波特會戰(1600年)、西軍攻克奧斯坦德之戰(1601—1604年)、在上艾瑟爾和聚特芬等地,反擊西班牙統帥斯皮諾拉進軍之戰(1606年),以及荷蘭海軍獲勝的直布羅陀海戰(Battle of Gibraltar 1607年)。
長期的戰爭和多次失敗,特別是「無敵艦隊」的覆滅,使西班牙元氣大傷,極為虛弱,被迫於1606年同荷蘭共和國談判,並於1609年4月簽訂所謂《12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共和國的獨立。尼德蘭革命在北方完全勝利,南方仍然處於西班牙控制之下。
停戰期滿後,戰爭重新爆發,並成為「30年戰爭(1618—1648年)的一部分。1648年,荷西雙方在簽訂結束30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同時,也簽訂了《荷西和約》,西班牙終於正式承認聯省共和國獨立,承認尼德蘭南部歸屬荷蘭共和國。
荷蘭獨立戰爭的主力軍是城市平民和農民,思想旗幟是喀爾文新教。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獨立戰爭中,荷蘭並沒有制定一個像樣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政策,它的最後勝利歸功於以下幾點:
1.荷蘭群眾發揮了無比的創造力和堅決的獨立建國抗敵精神。
2.當時的國際情勢複雜,但卻有利於荷蘭,特別是西班牙與歐洲大陸各國矛盾重重,衝突不斷,無形中給了荷蘭一個可以迴旋、能夠持久戰鬥的有利條件。
3.荷蘭獨立戰爭,就其所進行的大部分戰役而言,是一場要塞和城市攻守之戰。
- - -
荷蘭人民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天候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全民(城)老少全力抗戰,創造了不少城市攻防戰術和措施,雖然不是每戰必勝,甚至是敗多勝少,但仍然為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石,其獨立戰爭對以後要塞攻防戰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荷蘭在17世紀中期,獨立成功之後迅速崛起。它的經貿及殖民政策發展有三大支柱,即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銀行和一支強大的商船隊。憑借這三大支柱,荷蘭成為東方貿易的霸主、歐洲金融的中心和世界性的「海上馬車伕」。
八十年戰爭發生於1568年-1648年,是 荷蘭( 即 尼德蘭聯邦,荷蘭只是聯邦七省之一,不過多數以荷蘭稱呼之)清教徒 反抗西班牙統治所展開。
該戰爭也是荷蘭的獨立戰爭。與西班牙不同,荷蘭所屬尼德蘭本為鬆散聯邦,為了此戰爭,聯邦出現未有團結,而領導者為尼德蘭總督威廉。
經過多次海戰後,荷蘭與西班牙於1609年簽訂12年的停戰協定,不過,雙方在海上競爭仍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兩國戰爭又起,直到1648年,尼德蘭聯邦共和國才真正脫離西班牙統治而正式獨立。
由於尼德蘭的獨立,是在奧倫治家族的領導下成功的,而且早在共和國時期,國家元首(護國主)便一直由奧倫治家族統治。而且,今日的尼德蘭王國國旗,也是蛻變自奧倫治家族的紋章。
奧倫治親王(Prince of Orange ) 領導低地國人民反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暴政,反抗軍所使用的旗幟是來自奧倫治親王紋章的橙、白、藍三色(Oranje Wit Blauw),這面旗又稱為「親王旗」(Prinsenvlag)。
「海上乞丐」游擊隊(Watergeusen)就是在這「親王旗」底下侵擾西班牙軍隊,最後革命成功。這面旗最早可見於描繪八十年戰爭的油畫上。
在共和國時期,荷蘭的國旗一直採用橘-白-藍(orange-white-blue)三色,直到近代(1630年後)才以橘色不易辨識而改以為紅色。
因為當時並無任何政治原因要把橙色改掉,所以很有可能是由於荷蘭在十七世紀航海事業日漸昌盛,而船上會掛上國旗以識別國籍,但橙色、白色和淺藍色色調都較淺,在海上較難辨認出來,因此有須要把顏色加深,變成紅、白、深藍的配搭。
另一個有可能的原因是由於橙色的染料是由天然的黃色及紅色染料合成,時間久了黃色成份先褪掉,只剩下紅色。
在1630年後,因為色彩不夠鮮豔,在戰場與海上不易辨認,以及部分人民對奧倫治家族的獨裁統治感到不滿;國旗顏色逐漸由紅色取代橙色,並將藍色加深。
1937年2月19日,威廉明娜女王( Queen Wilhelmina )頒布法令正式規定荷蘭國旗的顏色是朱紅色、白色、鈷藍色,沿用至今。
荷蘭的國家代表色則一直是橘色,所以世足賽中,荷蘭隊的主場隊服就是採用橘色的。
當荷蘭向海外擴張的同時,他們經常將自己國家的名詞移植到海外殖民地,而建立於臺灣台南一鲲身的奧倫治城其中一例。
奧倫治城的命名,便是為了紀念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後來奧倫治城擴建,並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熱蘭遮城之名則源自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一省──西蘭省(Zeeland)。
- - -
荷蘭獨立史紀要:
· 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貴族屬地狀態。
· 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 1568年,爆發延續八十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
· 1581年,北部七省脫離西班牙,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其中以荷蘭省最為重要,故又稱荷蘭共和國。
· 1584年, 領導獨立革命的領袖威廉遭人暗殺。
· 1609年,與西班牙簽訂停戰協定。
·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
· 17世紀,為海上殖民強國。
· 1795年,法國入侵 阿姆斯特丹,與愛國者派結盟,成立新國會。聯省以 西元69年 反抗羅馬統治的巴達維族為名,改名為 巴達維亞共和國 ( Batavia Republic))。
· 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
· 1806年,拿破崙之弟稱王,荷蘭被封為王國。
· 1810年,荷蘭被併入法國。
· 1814年,脫離法國並獲得現今之比利時領土。
· 1815年,成立尼德蘭王國。
· 1839年,比利時脫離尼德蘭王國獨立。
· 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
· 1890年,盧森堡大公國脫離尼德蘭王國獨立。
· 1940年5月,遭德軍佔領,王室和內閣成員流亡英國,在倫敦成立流亡政府。
· 1945年,荷蘭脫離德國統治,重建尼德蘭王國,阿姆斯特丹重獲自由。
現在國名是Nerderland,不是Holland。
荷蘭只是尼德蘭的一部分:南、北荷蘭省;以前因為南、北荷蘭省是整個尼德蘭中發展度最高、經濟最富裕的地方,因此荷蘭這名稱被拿來代表整個王國。
但是其他省份的人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此尼德蘭人現在都以Nerderland來當做正式國名。
http://wtfm.exblog.jp/10400001/
Schiller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6780/6780-h/6780-h.htm
Labels:
CS4282/CS6282,
EE5412,
Sartre 沙特,
SF,
Tillich : 田立克--存在主義神學,
李明輝 :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
陳雲 : 香港城邦自治
chenglap :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 Eighty Years' War )
chenglap :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 Eighty Years' War )
chenglap
用歷史的角度看, 香港目前發生的事情, 大概等於 八十年戰爭 前期的尼德蘭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臺灣的歷史中, 曾經有一段 「 西屬 福爾摩沙」 的時期, 在歷史 或課本上 總是被輕輕帶過, 就是荷蘭人 趕走了西班牙人, 完. 很少人留意到, 西班牙 對臺灣控制的喪失, 這件事是 荷蘭獨立戰爭的 副作用.
當荷蘭人 佔據臺灣時, 荷蘭人 自己也是被西班牙人鎮獨立壓中. 當年的荷蘭, 應該說是「聯合省」, 被西班牙人合當時的法律統治, 西班牙為了防止反抗, 不斷在經濟上壓迫荷蘭. 例如處處封鎖壓制荷蘭的貿易, 造成了荷蘭的經濟不景, 工廠倒閉, 失業, 目的都是使荷蘭無法反抗.
這種經濟壓迫 ( 以及伴隨而來的 各種干涉 ), 反而引致了荷圔人的 反抗心理增加, 新教的思想開始萌芽 並迅速壯大, 往往行為激烈, 經常和天主教徒 產生衝突. 而西班牙 對這件事的態度是加強控制 和壓迫, 加派軍隊 去到荷蘭, 並設立異教裁判所.
面對這種民眾衝突, 當年荷蘭的特權階級, 也就是貴族, 也還是無法擺脫封建的觀念, 一心向西班牙國王乞憐, 宣示服從, 效忠國王. 要求廢除異教裁判所, 緩和鎮壓, 但是被西班牙國王就這樣打發了, 理由就是那個「你拿甚麼對抗我的無敵軍隊? 」
當年的西班牙帝國聲勢最盛時期, 當年的西班牙帝國統治了西西里, 尼德蘭, 那不勒斯, 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是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並意圖將歐洲統一在天主教之下. 相對來說尼德蘭是甚麼? 就幾個省, 還要被駐軍, 憑甚麼反抗? 腓力二世對著這群人的態度自然是「誰理你們」.
交涉沒有成果, 只是被回一句我拳頭大你能怎樣, 你們早晚完蛋不用想了之類, 保皇黨宣誓效忠被熱臉貼冷屁股, 在這種「 似乎完全沒反抗可能性」的情況下, 尼德蘭的民眾終於忍無可忍無序的暴動.
- - - -
當年的尼德蘭民眾, 深知自己在正規武力上, 跟西班牙相比是完全沒有可比性, 便決定用非傳統的戰鬥方式, 就是成立「乞丐」.
尼德蘭了解到用傳統的方式, 傳統的作戰, 荷蘭對西班牙完全沒有任何抵抗力. ( 都駐軍了你還想怎樣? ) 便透過騷擾, 偷襲然後散去, 讓民眾和賊分不出來, 種種只要傷害到西班牙, 不管你做甚麼的方式去開始對西班牙施壓.
西班牙一開始的態度, 就是認為這種鬼行為, 跟軍隊根本不能比較. 但慢慢地被證明有效, 其中萊頓保衛戰, 西班牙用強大兵力攻擊萊頓, 一萬五千軍隊對一萬一千市民, 萊頓也只能死守不投降. 解放萊頓的是一支更強的軍隊? 不是, 是「海上乞丐」, 巧妙的用水淹的方式解圍.
去到這種節骨眼, 偉出要統合荷蘭驅逐西班牙人. 但荷蘭的貴族和天主教徒, 還是很保守的, 想要跟西班牙妥協, 然後又再出現大量的暴動. 這時候荷蘭才正式宣告要獨立, 自稱荷蘭共和國.
而西班牙加強了鎮壓, 荷蘭頂不住, 最後決定把心一橫, 也不計較甚麼前嫌或者觀感, 把所有能拉成盟友的外國都拉進來. 包括法國, 英國, 最終慢慢的把西班牙拖入了泥沼, 特別是尼德蘭雖然本土遠比西班牙弱, 便決將 「 乞丐 」 放大到全世界,
在亞洲, 美洲等殖民地, 到處用代理的方式進行騷擾和戰爭, 擾亂西班牙的經濟.
比起在荷蘭本土的大戰, 這些海外的戰爭, 往往就只是企業對企業的大小, 是荷蘭可以擊敗西班牙的水準, 臺灣之戰, 是其中一部份.
臺灣也參與過這個八十年戰爭大歷史的一部份, 只是臺灣對此幾乎是沒有理解也完全遺忘, 覺得完全事不關已而已. 而沒有理解到, 他竟然是一場在全球戰場開打的獨立戰爭.
- - -
在 1642 年的戰爭中, 荷蘭人憑幾百人在淡水上陸, 最後就將西班牙人從臺灣完全驅逐出去, 在這種遠離國土的戰爭中, 荷蘭就有辦法完全壓著西班牙來打. 而這些雖然是邊緣, 卻會影響到西班牙的力量.
無法正面跟西班牙對抗, 就不在戰場上會戰, 但不等於不進行戰爭, 只要在任何對方削弱對方, 也是在執行戰爭. 如果把這幾百人投入在荷蘭本土, 能對西班牙軍隊構成甚麼威脅?
可是在臺灣, 卻可以完全切掉西班牙一個據點.
尼德蘭的獨立戰爭這麼久, 其實從沒有拿出過甚麼像樣的戰略或軍隊, 全憑非傳統的方式, 利用國際矛盾, 利用海外有時的優勢, 在自己能贏的地方打贏對方, 削弱對方力量, 最終終結了對方的頂峰, 並贏取了自己的時代.
把思想限制在之前時代的做法, 荷蘭就不會勝利. 八十年戰爭揭示了, 戰爭並不一定如傳統想像一樣, 是人多欺人少, 定點圍攻, 有軍隊打贏沒軍隊, 如果用這種做法, 西班牙真的是可以無懸念的完全輾壓荷蘭.
理解到戰略上能削弱對方, 任何事情都是正確的, 這才是戰爭的態度.
chenglap :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http://chenglap-blog.logdown.com/posts/205999-netherlands-independent-the-80-years-war
九龍帝國:香港 VS 中國 = 獨立前的荷蘭 VS 西班牙帝國
https://kowloonempire.wordpress.com/2014/08/03/九龍帝國:香港vs中國-=-獨立前的荷蘭vs西班牙帝國/
Eighty Years' W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Eighty_Years'_War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efab1001018do7.html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50f9801000a82.html
The Act of Abjuration or Plakkaat van Verlatinghe, signed on 26 July 1581 in The Hague confirmed the decision made by the States-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 in Antwerp on 22 July 1581, formally declared all magistrates in the provinces which united in the Union of Utrecht absolved of their oath of allegiance to their overlord, Philip II of Spain. It stated that by oppressing and violating the ancient rights of his subjects, Philip was considered to have vacated his thrones in the Low Countries. As such, it was the form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Low Countries (the Dutch Republic).
Act of Abjur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ct_of_Abjuration
John Motley :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3 vol., 1856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1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2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u03motliala
John Motley : History of the United Netherlands, 4 vol., 1860–67
https://archive.org/details/historyofunitedn01motl
Pieter Geyl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1555-1609)
- - -
chenglap
用歷史的角度看, 香港目前發生的事情, 大概等於 八十年戰爭 前期的尼德蘭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臺灣的歷史中, 曾經有一段 「 西屬 福爾摩沙」 的時期, 在歷史 或課本上 總是被輕輕帶過, 就是荷蘭人 趕走了西班牙人, 完. 很少人留意到, 西班牙 對臺灣控制的喪失, 這件事是 荷蘭獨立戰爭的 副作用.
當荷蘭人 佔據臺灣時, 荷蘭人 自己也是被西班牙人鎮獨立壓中. 當年的荷蘭, 應該說是「聯合省」, 被西班牙人合當時的法律統治, 西班牙為了防止反抗, 不斷在經濟上壓迫荷蘭. 例如處處封鎖壓制荷蘭的貿易, 造成了荷蘭的經濟不景, 工廠倒閉, 失業, 目的都是使荷蘭無法反抗.
這種經濟壓迫 ( 以及伴隨而來的 各種干涉 ), 反而引致了荷圔人的 反抗心理增加, 新教的思想開始萌芽 並迅速壯大, 往往行為激烈, 經常和天主教徒 產生衝突. 而西班牙 對這件事的態度是加強控制 和壓迫, 加派軍隊 去到荷蘭, 並設立異教裁判所.
面對這種民眾衝突, 當年荷蘭的特權階級, 也就是貴族, 也還是無法擺脫封建的觀念, 一心向西班牙國王乞憐, 宣示服從, 效忠國王. 要求廢除異教裁判所, 緩和鎮壓, 但是被西班牙國王就這樣打發了, 理由就是那個「你拿甚麼對抗我的無敵軍隊? 」
當年的西班牙帝國聲勢最盛時期, 當年的西班牙帝國統治了西西里, 尼德蘭, 那不勒斯, 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是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並意圖將歐洲統一在天主教之下. 相對來說尼德蘭是甚麼? 就幾個省, 還要被駐軍, 憑甚麼反抗? 腓力二世對著這群人的態度自然是「誰理你們」.
交涉沒有成果, 只是被回一句我拳頭大你能怎樣, 你們早晚完蛋不用想了之類, 保皇黨宣誓效忠被熱臉貼冷屁股, 在這種「 似乎完全沒反抗可能性」的情況下, 尼德蘭的民眾終於忍無可忍無序的暴動.
- - - -
當年的尼德蘭民眾, 深知自己在正規武力上, 跟西班牙相比是完全沒有可比性, 便決定用非傳統的戰鬥方式, 就是成立「乞丐」.
尼德蘭了解到用傳統的方式, 傳統的作戰, 荷蘭對西班牙完全沒有任何抵抗力. ( 都駐軍了你還想怎樣? ) 便透過騷擾, 偷襲然後散去, 讓民眾和賊分不出來, 種種只要傷害到西班牙, 不管你做甚麼的方式去開始對西班牙施壓.
西班牙一開始的態度, 就是認為這種鬼行為, 跟軍隊根本不能比較. 但慢慢地被證明有效, 其中萊頓保衛戰, 西班牙用強大兵力攻擊萊頓, 一萬五千軍隊對一萬一千市民, 萊頓也只能死守不投降. 解放萊頓的是一支更強的軍隊? 不是, 是「海上乞丐」, 巧妙的用水淹的方式解圍.
去到這種節骨眼, 偉出要統合荷蘭驅逐西班牙人. 但荷蘭的貴族和天主教徒, 還是很保守的, 想要跟西班牙妥協, 然後又再出現大量的暴動. 這時候荷蘭才正式宣告要獨立, 自稱荷蘭共和國.
而西班牙加強了鎮壓, 荷蘭頂不住, 最後決定把心一橫, 也不計較甚麼前嫌或者觀感, 把所有能拉成盟友的外國都拉進來. 包括法國, 英國, 最終慢慢的把西班牙拖入了泥沼, 特別是尼德蘭雖然本土遠比西班牙弱, 便決將 「 乞丐 」 放大到全世界,
在亞洲, 美洲等殖民地, 到處用代理的方式進行騷擾和戰爭, 擾亂西班牙的經濟.
比起在荷蘭本土的大戰, 這些海外的戰爭, 往往就只是企業對企業的大小, 是荷蘭可以擊敗西班牙的水準, 臺灣之戰, 是其中一部份.
臺灣也參與過這個八十年戰爭大歷史的一部份, 只是臺灣對此幾乎是沒有理解也完全遺忘, 覺得完全事不關已而已. 而沒有理解到, 他竟然是一場在全球戰場開打的獨立戰爭.
- - -
在 1642 年的戰爭中, 荷蘭人憑幾百人在淡水上陸, 最後就將西班牙人從臺灣完全驅逐出去, 在這種遠離國土的戰爭中, 荷蘭就有辦法完全壓著西班牙來打. 而這些雖然是邊緣, 卻會影響到西班牙的力量.
無法正面跟西班牙對抗, 就不在戰場上會戰, 但不等於不進行戰爭, 只要在任何對方削弱對方, 也是在執行戰爭. 如果把這幾百人投入在荷蘭本土, 能對西班牙軍隊構成甚麼威脅?
可是在臺灣, 卻可以完全切掉西班牙一個據點.
尼德蘭的獨立戰爭這麼久, 其實從沒有拿出過甚麼像樣的戰略或軍隊, 全憑非傳統的方式, 利用國際矛盾, 利用海外有時的優勢, 在自己能贏的地方打贏對方, 削弱對方力量, 最終終結了對方的頂峰, 並贏取了自己的時代.
把思想限制在之前時代的做法, 荷蘭就不會勝利. 八十年戰爭揭示了, 戰爭並不一定如傳統想像一樣, 是人多欺人少, 定點圍攻, 有軍隊打贏沒軍隊, 如果用這種做法, 西班牙真的是可以無懸念的完全輾壓荷蘭.
理解到戰略上能削弱對方, 任何事情都是正確的, 這才是戰爭的態度.
chenglap : 荷蘭獨立:八十年戰爭
http://chenglap-blog.logdown.com/posts/205999-netherlands-independent-the-80-years-war
九龍帝國:香港 VS 中國 = 獨立前的荷蘭 VS 西班牙帝國
https://kowloonempire.wordpress.com/2014/08/03/九龍帝國:香港vs中國-=-獨立前的荷蘭vs西班牙帝國/
Eighty Years' W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Eighty_Years'_War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efab1001018do7.html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50f9801000a82.html
The Act of Abjuration or Plakkaat van Verlatinghe, signed on 26 July 1581 in The Hague confirmed the decision made by the States-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 in Antwerp on 22 July 1581, formally declared all magistrates in the provinces which united in the Union of Utrecht absolved of their oath of allegiance to their overlord, Philip II of Spain. It stated that by oppressing and violating the ancient rights of his subjects, Philip was considered to have vacated his thrones in the Low Countries. As such, it was the form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Low Countries (the Dutch Republic).
Act of Abjur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ct_of_Abjuration
John Motley :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3 vol., 1856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1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2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u03motliala
John Motley : History of the United Netherlands, 4 vol., 1860–67
https://archive.org/details/historyofunitedn01motl
Pieter Geyl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1555-1609)
- - -
Labels:
CS6223,
EE5412,
傳習錄 -- 卷上,
心經,
明治漢學,
曾胡治兵語錄,
李榮添 : 歷史之理性 -- 黑格爾歷史哲學導論述析 (Hoffmeister,
陳雲 : 香港城邦自治
chenglap : 香港是否能獨立? 其實這件事根本不重要.
chenglap : 香港是否能獨立? 其實這件事根本不重要.
香港城邦建國 Banner@300dpi.tif
https://www.sendspace.com/file/isqxkj
就像大陸天天說統一臺灣, 這件事從沒有實現過, 但一旦大陸產生了這個方向, 就會出現影響力. 包括對著臺灣的飛彈, 即使一支也沒有射過出去, 一幢臺灣的房屋也沒有摧毀過, 但是卻能對臺灣產生影響力, 將臺灣分裂成投降和不願投降的陣營, 互相攻擊.
也同時對大陸產生影響力, 使大陸產生 一堆聲言 「 只要 臺灣島 不要臺灣人 」 的人.
客觀來說, 大陸 是否能軍事上統一臺灣? 不論臺灣 和大陸網絡 都很強調 「 沒有美國幫忙 臺灣很可能撐不住」, 甚至說到 要用大陸海軍封鎖臺灣, 美國一定不管這樣的說法. 可是這其實反映了一個事實: 大家
都知道, 這些討論 都在說服自己 「 美國不會管」.
而美國的姿態是這樣的: 悶聲的把 PAVE PAWS 這種長程飛彈預警雷達, 放在臺灣的山上, 三面都相向大陸.
然後, 他和大陸不同, 他就這樣沉默地做, 沒有天天強調他有這種東西在 臺灣, 他會定期賣臺灣武器, 被一些人酸 是為了 賺錢, 偶然指點臺灣的 國防策略.
- - -
美國一管, 那就不可行, 大家心裡知道. 說香港沒有軍隊, 就算有也不能擊敗解放軍, 這是對的, 但同樣地, 中國大陸也不會有一支足夠打敗美國海軍的海軍, 如果有人真心相信打臺灣美國海軍不插手, 那
香港獨立真心相信解放軍不插手, 是一樣的.
故此核心不在於 香港是否能「立即 」 獨立, 就像解放軍是否能 「 立即」解放臺灣一樣, 核心是在於這個概念是否存在. 只要它存在, 它會持續發揮影響力, 包括對香港 和大陸的影響力. 而未來可能有一天這
件事會在某種條件下釀成, 就跟大陸也有可能攻擊臺灣一樣, 他不需要是今天就完成的事情.
- - -
問題是在於, 為何要製造出香港獨立?
請細心去留意這一年的新聞, 如果大家有印象, 在 2014 年之前, 基本上並沒有人認真的去說香港獨立這回事的. 這一年先出現「香港獨
立論」的, 不是源自香港, 而是一些親共媒體, 例如這篇文匯報的文章, 是今年三月的產品.
http://ed-china.stnn.cc/HongKong/2014/0304/72606.shtml
當時還沒有這些橫額, 沒有多少團體有宣稱支持香港獨立, 甚至在報章上也沒有出現任何香港獨立的聲音, 但是文匯報卻煞有介事的找些
東西出來, 說香港獨立運動是存在的. 其中裡面說的香港人優先這個組織, 卻被網民找出一些線索, 他們懷疑是大陸資助的.
- - -
然後你會發覺, 一直說香港獨立的, 並沒有香港的媒體, 幾乎都是親共媒體, 他們開始把更多的社會運動, 一些無關的人, 以及團體, 說成是港獨支持者. 換句話說, 「香港獨立」列入了親北京媒體網的扣帽子系統中, 很多香港的一些社運團體, 特別是這些社運團體很多都
是 大中華派 ( 換句話說就是大中華主義者), 被人扣上港獨,
去到這點, 我們可以把這以為是一種「抹黑」, 但再往後面看, 你會發覺事情並不僅是表面看的如此. 他不僅是一種抹黑, 他更像是一種
刻意的營造... 甚至是, 扶植.
http://specials.mingpao.com/dat/review2/central03/20140725/image/_25GK004_.jpg
這是香港 一個親共團體 在舊金山的橫額, 當時被網民 視為笑柄, 因為 「 民主建國」難道是搞 香港獨立?
香港獨立 是被人說成是笑話, 香港人 也這樣認為, 但是有沒有考慮到一個可能性, 這是單純的 失誤, 還是有意引起「 香港獨立」話題性的行為?
我們不應排除後者的 可能性, 特別是在 操弄本港網絡世界上, 北京是十分積極的.
-- -
在九月 引爆了 雨傘革命之後, 這兩個月的 雨傘革命, 使政府 抄下了很多參與者的 名單, 而對他們的 處置是怎樣?
是他們在拿回鄉證 去大陸入境的時候, 拒絕入境, 拿去 澳門, 也是 拒絕入境, 這些人 亦無法 向海外移民.
換句話說, 這些人 完全被隔絕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 而必須 亦只能 死守香港, 和香港共同進退. 他們單純就沒有選擇.
這些人的數量 相當龐大, 不是僅幾十人, 百餘人,而是更多的參與者, 因為參與者本身就非常多.
這跟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貫對港政策相違的, 一貫的政策裡, 大陸是想要吸收 和同化香港人, 去效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以他們一直都很樂意 大家去大陸, 見識大陸現在的 經濟發展, 給他們錢 和機會, 把他們 收編, 心悅誠服, 這也是他們 對傳統殖民地權貴官僚的做法.
即使是 反共立場明顯的, 他們也很想透過 把這些人的生意, 引入大陸, 使他們因為經濟上已和大陸結合而無法反抗.
- - -
臺灣的商人很多都這樣對嗎?
這也是大陸對香港的政策, 就是利用魅力臣服這些人. 但現在卻相反, 他們把這些有待收編的人, 拒諸門外, 卻留在香港.
當你沒有選擇, 不能回大陸, 不能去澳門, 不能移民, 那剩下你的選擇, 就是守衛香港, 這些人會變成香港獨立最合理的支持者.
因為他們其實沒有任何選擇, 而令他們沒有選擇傾向支持香港獨立的, 卻是大陸對他們的處置方式.
即使軍事上可不可行, 那是不重要的, 因為就像大陸打臺灣一樣, 大陸對香港發動戰爭也不是單純打架這麼簡單的事情, 有極大的副作用.
為何大陸要製造這樣一群人? 一群完全是被迫支持香港獨立的人力預備軍?
這幾天親共政黨的議員, 直接說這樣的話: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12-26-2014/20238
直接對香港學生說, 你想要民主, 除非搞獨立. 這麼露骨的說話, 再配合今天的橫額, 也是非常的耐人尋味.
再配合看, 你會覺得, 這個香港獨立完全是被製造出來的, 香港是「被獨立」.
- - -
而政府政策上, 甚麼斷水斷電論, 也是相反的, 一則 香港的電力不依靠大陸, 二則, 近年因為以色列等國家的研發, 海水化淡的成本大降
, 成本比大陸賣的東江水便宜, 因此香港政府已在研究引入海水化淡, 而這件事最終會使廣東損失一個生意.
更不要說, 其實香港水電和 經濟都可以不靠大陸的科普文, 其中一個源頭, 反而是北京的官媒.
你觀察上面這些事, 這個甲午年, 不論是天然還是人為, 似乎都是在不斷的製造香港獨立的土壤. 而且人為的成份居多,
資金的來源更是
相當迷離, 甚至可說他有很大的程度是來自北京某些人, 卻不知道是甚麼人.
如果你推斷, 是有一些人想要製造出香港獨立的各種條件,以達成另一個目標, 那並不會不合理, 沒有人否認香港人一直都有想過獨立的問題,
但香港人自己絕對是否定這個可能性的, 可是外面卻有某種力量, 不斷想要說服香港人去重新接受這可能性.
- - -
我們假定真的有人想香港獨立, 而他不是香港人, 那麼是為了甚麼目的? 這其實也有一些很實在的目的.
第一個可能性, 就是要分離香港與廣東的關係, 例如最終粵港的各種合作計劃, 以及近幾年廣東的反普通話情結出現, 粵語運動等.
這些明顯都有一定香港的影響力在, 使用香港獨立 這樣的理論, 重新為粵港 樹立新的緊張關係, 或者打斷粵港組合起來的可能性, 站在要打擊廣東的立場來說, 是有合理性的.
第二個可能性, 就是要阻止北京對香港全然控制, 達致的一些副作用, 今天香港是很多大陸的黑錢處理地, 也是很多大陸權貴把國籍移籍
的地方,
他們即使移民香港, 也不能拿九七前香港人的 BNO 護照,而只能用香港的特區護照, 而香港的特區護照, 比起大陸的護照要好用很多. 如果北京全然控制香港, 這些黑錢以及這些國籍和護照, 都
會受直接的探查和威脅,
那對他們而言, 一個相對獨立性高的香港,才是合乎他們的利益的.
因為在最壞的情況下, 英美國家可以宣佈不承認特區護照, 或者把特區護照視為和大陸護照一樣.
這樣, 九七之前在香港出生的港人, 還是可以用 BNO 解決問題, 但是在九七後才移民香港的人, 就會完全被大陸吸回去, 失去他們要在香港保障的一切. 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
們會選擇香港是個獨立國家. 保護他們轉換在港的資產 和行動自由.
第三個可能性, 就是切割香港的影響力, 畢竟香港泛民主派大中華主義者, 長期的向大陸傳播民主思想, 強調六四, 基本上算是長期干涉
大陸內政.
這些多少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力, 但在近幾年, 不斷的高調大陸和香港的衝突後, 大陸和香港人之間互相的印象都急凍, 互相討厭,
同時香港過往一直對大陸的民主化關注也高速衰退, 像天災對大陸的捐款急減, 而新一代也轉而關注香港的事情多於六四, 釣魚臺之類的事情, 這跟大陸的河蟹習慣不一樣, 大陸一點都沒河蟹大陸和香港的衝突, 反而不斷的激化它. 那麼, 似乎就是想要大陸人也當香港
人是外人, 去破壞香港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投射.
- - -
這些可能性, 都是在說, 香港獨立並不一定是香港人期望而成的, 而可以是「有些人需要有 " 香港獨立 " 這種東西」, 以戰略工具 和政治工
具的角度看香港.
你想想 毛澤東, 也說過他不會在有生之年 收回香港, 而是「利用」香港, 這些就是 高層級的政略下的產品, 而不單單只是一支軍隊 打一支軍隊, 或者甚麼「領土不可分割」, 這麼淺層次口號式的想法.
要記著, 香港獨立, 不等於 香港人控制香港, 香港這個國際金融集體 駐在亞洲的重要總部, 控制香港的 從來是這些國際性的 資金怪物,
以及大量想要加入這些金融集團的華人. 李嘉誠要把資金撤出大陸, 大陸資金也不再支持亞洲電視, 大變不斷的發生.
無論如何, 真心支持香港獨立的人, 今天是存在了, 這是被人扶植的, 刻意建造的, 刻意驅逐出來的,
香港被捲入一個大遊戲之中, 香港人既是棋子, 也是玩家, 了解更多... 應該可以減少被人擺佈.
source :
chenglap : 香港是否能獨立? 其實這件事根本不重要.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19701791.A.6FA.html
香港城邦建國 Banner@300dpi.tif
https://www.sendspace.com/file/isqxkj
香港城邦建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67432323299136&set=a.437004099675296.93877.100000971301993&type=1&permPage=1
香港城邦建國 Banner@300dpi.tif
https://www.sendspace.com/file/isqxkj
就像大陸天天說統一臺灣, 這件事從沒有實現過, 但一旦大陸產生了這個方向, 就會出現影響力. 包括對著臺灣的飛彈, 即使一支也沒有射過出去, 一幢臺灣的房屋也沒有摧毀過, 但是卻能對臺灣產生影響力, 將臺灣分裂成投降和不願投降的陣營, 互相攻擊.
也同時對大陸產生影響力, 使大陸產生 一堆聲言 「 只要 臺灣島 不要臺灣人 」 的人.
客觀來說, 大陸 是否能軍事上統一臺灣? 不論臺灣 和大陸網絡 都很強調 「 沒有美國幫忙 臺灣很可能撐不住」, 甚至說到 要用大陸海軍封鎖臺灣, 美國一定不管這樣的說法. 可是這其實反映了一個事實: 大家
都知道, 這些討論 都在說服自己 「 美國不會管」.
而美國的姿態是這樣的: 悶聲的把 PAVE PAWS 這種長程飛彈預警雷達, 放在臺灣的山上, 三面都相向大陸.
然後, 他和大陸不同, 他就這樣沉默地做, 沒有天天強調他有這種東西在 臺灣, 他會定期賣臺灣武器, 被一些人酸 是為了 賺錢, 偶然指點臺灣的 國防策略.
- - -
美國一管, 那就不可行, 大家心裡知道. 說香港沒有軍隊, 就算有也不能擊敗解放軍, 這是對的, 但同樣地, 中國大陸也不會有一支足夠打敗美國海軍的海軍, 如果有人真心相信打臺灣美國海軍不插手, 那
香港獨立真心相信解放軍不插手, 是一樣的.
故此核心不在於 香港是否能「立即 」 獨立, 就像解放軍是否能 「 立即」解放臺灣一樣, 核心是在於這個概念是否存在. 只要它存在, 它會持續發揮影響力, 包括對香港 和大陸的影響力. 而未來可能有一天這
件事會在某種條件下釀成, 就跟大陸也有可能攻擊臺灣一樣, 他不需要是今天就完成的事情.
- - -
問題是在於, 為何要製造出香港獨立?
請細心去留意這一年的新聞, 如果大家有印象, 在 2014 年之前, 基本上並沒有人認真的去說香港獨立這回事的. 這一年先出現「香港獨
立論」的, 不是源自香港, 而是一些親共媒體, 例如這篇文匯報的文章, 是今年三月的產品.
http://ed-china.stnn.cc/HongKong/2014/0304/72606.shtml
當時還沒有這些橫額, 沒有多少團體有宣稱支持香港獨立, 甚至在報章上也沒有出現任何香港獨立的聲音, 但是文匯報卻煞有介事的找些
東西出來, 說香港獨立運動是存在的. 其中裡面說的香港人優先這個組織, 卻被網民找出一些線索, 他們懷疑是大陸資助的.
- - -
然後你會發覺, 一直說香港獨立的, 並沒有香港的媒體, 幾乎都是親共媒體, 他們開始把更多的社會運動, 一些無關的人, 以及團體, 說成是港獨支持者. 換句話說, 「香港獨立」列入了親北京媒體網的扣帽子系統中, 很多香港的一些社運團體, 特別是這些社運團體很多都
是 大中華派 ( 換句話說就是大中華主義者), 被人扣上港獨,
去到這點, 我們可以把這以為是一種「抹黑」, 但再往後面看, 你會發覺事情並不僅是表面看的如此. 他不僅是一種抹黑, 他更像是一種
刻意的營造... 甚至是, 扶植.
http://specials.mingpao.com/dat/review2/central03/20140725/image/_25GK004_.jpg
這是香港 一個親共團體 在舊金山的橫額, 當時被網民 視為笑柄, 因為 「 民主建國」難道是搞 香港獨立?
香港獨立 是被人說成是笑話, 香港人 也這樣認為, 但是有沒有考慮到一個可能性, 這是單純的 失誤, 還是有意引起「 香港獨立」話題性的行為?
我們不應排除後者的 可能性, 特別是在 操弄本港網絡世界上, 北京是十分積極的.
-- -
在九月 引爆了 雨傘革命之後, 這兩個月的 雨傘革命, 使政府 抄下了很多參與者的 名單, 而對他們的 處置是怎樣?
是他們在拿回鄉證 去大陸入境的時候, 拒絕入境, 拿去 澳門, 也是 拒絕入境, 這些人 亦無法 向海外移民.
換句話說, 這些人 完全被隔絕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 而必須 亦只能 死守香港, 和香港共同進退. 他們單純就沒有選擇.
這些人的數量 相當龐大, 不是僅幾十人, 百餘人,而是更多的參與者, 因為參與者本身就非常多.
這跟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貫對港政策相違的, 一貫的政策裡, 大陸是想要吸收 和同化香港人, 去效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以他們一直都很樂意 大家去大陸, 見識大陸現在的 經濟發展, 給他們錢 和機會, 把他們 收編, 心悅誠服, 這也是他們 對傳統殖民地權貴官僚的做法.
即使是 反共立場明顯的, 他們也很想透過 把這些人的生意, 引入大陸, 使他們因為經濟上已和大陸結合而無法反抗.
- - -
臺灣的商人很多都這樣對嗎?
這也是大陸對香港的政策, 就是利用魅力臣服這些人. 但現在卻相反, 他們把這些有待收編的人, 拒諸門外, 卻留在香港.
當你沒有選擇, 不能回大陸, 不能去澳門, 不能移民, 那剩下你的選擇, 就是守衛香港, 這些人會變成香港獨立最合理的支持者.
因為他們其實沒有任何選擇, 而令他們沒有選擇傾向支持香港獨立的, 卻是大陸對他們的處置方式.
即使軍事上可不可行, 那是不重要的, 因為就像大陸打臺灣一樣, 大陸對香港發動戰爭也不是單純打架這麼簡單的事情, 有極大的副作用.
為何大陸要製造這樣一群人? 一群完全是被迫支持香港獨立的人力預備軍?
這幾天親共政黨的議員, 直接說這樣的話: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12-26-2014/20238
直接對香港學生說, 你想要民主, 除非搞獨立. 這麼露骨的說話, 再配合今天的橫額, 也是非常的耐人尋味.
再配合看, 你會覺得, 這個香港獨立完全是被製造出來的, 香港是「被獨立」.
- - -
而政府政策上, 甚麼斷水斷電論, 也是相反的, 一則 香港的電力不依靠大陸, 二則, 近年因為以色列等國家的研發, 海水化淡的成本大降
, 成本比大陸賣的東江水便宜, 因此香港政府已在研究引入海水化淡, 而這件事最終會使廣東損失一個生意.
更不要說, 其實香港水電和 經濟都可以不靠大陸的科普文, 其中一個源頭, 反而是北京的官媒.
你觀察上面這些事, 這個甲午年, 不論是天然還是人為, 似乎都是在不斷的製造香港獨立的土壤. 而且人為的成份居多,
資金的來源更是
相當迷離, 甚至可說他有很大的程度是來自北京某些人, 卻不知道是甚麼人.
如果你推斷, 是有一些人想要製造出香港獨立的各種條件,以達成另一個目標, 那並不會不合理, 沒有人否認香港人一直都有想過獨立的問題,
但香港人自己絕對是否定這個可能性的, 可是外面卻有某種力量, 不斷想要說服香港人去重新接受這可能性.
- - -
我們假定真的有人想香港獨立, 而他不是香港人, 那麼是為了甚麼目的? 這其實也有一些很實在的目的.
第一個可能性, 就是要分離香港與廣東的關係, 例如最終粵港的各種合作計劃, 以及近幾年廣東的反普通話情結出現, 粵語運動等.
這些明顯都有一定香港的影響力在, 使用香港獨立 這樣的理論, 重新為粵港 樹立新的緊張關係, 或者打斷粵港組合起來的可能性, 站在要打擊廣東的立場來說, 是有合理性的.
第二個可能性, 就是要阻止北京對香港全然控制, 達致的一些副作用, 今天香港是很多大陸的黑錢處理地, 也是很多大陸權貴把國籍移籍
的地方,
他們即使移民香港, 也不能拿九七前香港人的 BNO 護照,而只能用香港的特區護照, 而香港的特區護照, 比起大陸的護照要好用很多. 如果北京全然控制香港, 這些黑錢以及這些國籍和護照, 都
會受直接的探查和威脅,
那對他們而言, 一個相對獨立性高的香港,才是合乎他們的利益的.
因為在最壞的情況下, 英美國家可以宣佈不承認特區護照, 或者把特區護照視為和大陸護照一樣.
這樣, 九七之前在香港出生的港人, 還是可以用 BNO 解決問題, 但是在九七後才移民香港的人, 就會完全被大陸吸回去, 失去他們要在香港保障的一切. 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
們會選擇香港是個獨立國家. 保護他們轉換在港的資產 和行動自由.
第三個可能性, 就是切割香港的影響力, 畢竟香港泛民主派大中華主義者, 長期的向大陸傳播民主思想, 強調六四, 基本上算是長期干涉
大陸內政.
這些多少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力, 但在近幾年, 不斷的高調大陸和香港的衝突後, 大陸和香港人之間互相的印象都急凍, 互相討厭,
同時香港過往一直對大陸的民主化關注也高速衰退, 像天災對大陸的捐款急減, 而新一代也轉而關注香港的事情多於六四, 釣魚臺之類的事情, 這跟大陸的河蟹習慣不一樣, 大陸一點都沒河蟹大陸和香港的衝突, 反而不斷的激化它. 那麼, 似乎就是想要大陸人也當香港
人是外人, 去破壞香港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投射.
- - -
這些可能性, 都是在說, 香港獨立並不一定是香港人期望而成的, 而可以是「有些人需要有 " 香港獨立 " 這種東西」, 以戰略工具 和政治工
具的角度看香港.
你想想 毛澤東, 也說過他不會在有生之年 收回香港, 而是「利用」香港, 這些就是 高層級的政略下的產品, 而不單單只是一支軍隊 打一支軍隊, 或者甚麼「領土不可分割」, 這麼淺層次口號式的想法.
要記著, 香港獨立, 不等於 香港人控制香港, 香港這個國際金融集體 駐在亞洲的重要總部, 控制香港的 從來是這些國際性的 資金怪物,
以及大量想要加入這些金融集團的華人. 李嘉誠要把資金撤出大陸, 大陸資金也不再支持亞洲電視, 大變不斷的發生.
無論如何, 真心支持香港獨立的人, 今天是存在了, 這是被人扶植的, 刻意建造的, 刻意驅逐出來的,
香港被捲入一個大遊戲之中, 香港人既是棋子, 也是玩家, 了解更多... 應該可以減少被人擺佈.
source :
chenglap : 香港是否能獨立? 其實這件事根本不重要.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19701791.A.6FA.html
香港城邦建國 Banner@300dpi.tif
https://www.sendspace.com/file/isqxkj
香港城邦建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67432323299136&set=a.437004099675296.93877.100000971301993&type=1&permPage=1
Sonntag, 28. Dezember 2014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誓絕法案 • 荷蘭 1581
天行 譯,轉貼請注明出處。
簡介 —— 即荷蘭獨立宣言,又稱棄絕宣誓、棄國誓言、去國誓言.
中世紀晚期,尼德蘭許多大城市以金錢及其他方式爭得諸多自由特許權,但查理五世上台後,無視這些權利。當加爾文主義的影響 遍及全低地 ( 尼德蘭 )地區時,查理又設“宗教裁判所”,意圖除之而後快。
菲力浦二世繼承西班牙王位後,迫害加劇,民眾遂於1566年揭竿而起,阿爾法公爵率軍進入尼德蘭殘酷鎮壓,民眾則推舉威廉奧蘭治為領袖,荷蘭獨立戰爭爆發。……
1581年發佈的荷蘭獨立運動文獻 —— “ 棄國誓言”,表達出一個鮮明的思想,那就是:統治者是管理者,應當對民眾負責,民眾可以廢黜不負責任的統治者,這一思想也成為建立現代立憲、共和政府的核心精神。
這份貫穿加爾文主義精神的文獻 更成為一百多年後美國 《 獨立宣言 》 的範本,傑弗遜在其自傳中曾說到“荷蘭起義”給了第二次大陸會議以明確的信心,人們因此相信美國獨立革命同樣會取得勝利。
有學者認為傑弗遜起草獨立宣言時有意從本法案吸收了有益成分,
約翰 - 亞當斯 則說: “ 美國的每個州 都特別研究了 荷蘭獨立法案,欣羡之、效法之”,他還認為: 相似的爭取獨立的過程 將使兩國緊密團結在一起。
http://puritanism.online.fr/pol_thought.html
譯注:原文裡 province、country 在某些地方譯為中性意思的 “ 地方” “地區”,有些譯作 行政概念的 “ 省”、“ 國家”,
因原意如此,也表明現代共和、聯邦國家 乃是源於地方獨立 和自治,然後在此基礎上的聯合,否則,無法稱為 “ 共和國 ”,而是無核之果、不和之國。
資料來源:Source.Oliver J. Thatcher, ed., The Library of Original Sources (Milwaukee: University Research Extension Co., 1907), Vol. V: 9th to 16th Centuries, pp. 189-197.
This text was prepared for the Internet Modern History Sourcebook and appears here with the kind permission of Paul Halsall. The text has been modernized by Professor Jerome S. Arkenberg, California State at Fullerton. Originial text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electronic version ?Paul Halsall. No permission is granted f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Sourcebook.
荷蘭語、英語、日語文本:http://www.h4.dion.ne.jp/~room4me/docs/abj_dut.htm 英文本有刪節
========================================================================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誓絕法案 • 荷蘭 1581
尼德蘭 “ 聯省議會 ” 發佈此法案以昭告相關人士,順致問候:
眾所周知,國王是上帝所設立的一國之主,是為了管理民眾、保護民眾免受壓迫和暴力侵犯之苦,就像牧羊人照料他的羊群一樣;但是,
上帝造人,並不是要讓人民成為國王的奴隸,不顧對錯地去盲從他的命令,而是要讓國王為了民眾的緣故( 沒有民眾,何來國王?),以公正、平等和愛心去治理他們、扶持他們,像慈父之于孩童、牧者之於羊群,甚至不惜為其捨命。
當他不但不這樣去做,反而還壓制、迫害民眾,伺機破壞他們古老的習俗、侵犯他們固有的權利,強迫人民對他卑屈順從的時候,那他就不再是國王了,民眾除了將其視為壓迫人民的專制暴君外,別無他法。
- - -
特別是當這一切出於執意而為,沒有經過各地區(注:指聯省地方權力主體)授權認可,那麼各地區將不僅拒絕承認其權威,還要以合法手段另擇他人做護國君主。
在民眾以謙卑之心請願進諫之後,仍不能打動、說服國王停止暴行,我們只有採取這樣的辦法,我們更應當以此把這樣一個天然法則傳遞給我們的後代,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我們看見在一些地區已經屢次發生類似情況,那些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根據當地的固有權利來治理,而這也是國王在向內閣宣誓時承認的更為合理的管理方式,因為大部分地區是在達成一定條件的基礎上接受國王,且國王已發誓遵守這些條件,如果違反,他將不再被視為合法君主。
- - -
現在的西班牙國王繼承了他父親查理5世的王位 及榮譽 ( 因這榮譽才得到這些省),卻忘記了這些地區民眾為他和他父親所付出的一切,正是由於民眾們的英勇無畏才令他在敵人面前取得如此顯赫的戰功,
成為威名遠揚、讓世界畏懼的國王;他也忘記了之前賦予他本應該牢記的王權,不願按照他所接受並起誓遵守的條件來治理這地,而寧願聽從他周圍對這片自由土地暗懷敵意的西班牙謀臣的讒言,
因他們不能像在那不勒斯、西西里、米蘭和印度群島等國王治下的土地上那樣享受尊榮,隨意役使;又因熟知這地區乃富庶之鄉而垂涎這些省份的財富,於是這些謀士們,或說是那些為首的,就不斷地慫恿國王再次征服尼德蘭,全權統治那裡(他們想要在這裡按他們的意思實行集權統治),說這樣會大大加添國王的榮譽和權威。
- - -
於是,魯莽的西班牙國王聽從了這些佞臣的鼓動,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 剝奪人們固有的權利)要讓這裡成為西班牙人治下的奴隸之地;又借宗教之名,在主要的大城市設立新主教,資助他們並與最富有的修道院合併,還給每個主教指派9名教士 作顧問輔助他,
其中3名負責督辦宗教裁判所。通過這種合併,這些主教們( 既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 ) 就可以在國王中意的傀儡議事會裡佔據首位、擁有最高表決權,
再加上上述那些派來的教士,他就可以把那些令人懼怕且厭惡的宗教裁判所引入本地區實行極端惡劣的奴隸制度。誰都知道,先前國王陛下曾提議各地設宗教裁判所,因遭到抗議而完全放棄,此舉亦證明他對他的民眾曾懷有可貴的崇高情感。
但是,儘管有大量來自各省和某些城市就此問題的書面諫議和一些知名貴族人士的口頭抗議,即蒙特格尼男爵、艾格蒙特伯爵,他們得到了帕爾瑪公爵夫人、當時的尼德蘭地區總督的首肯,並根據參政院的指示將這些抗議向西班牙方面多次上書傳達,而國王先是以恭維話安撫眾人說這些要求理應得到滿足,
但是隨後卻頒佈詔書做出相反的命令,他下令立即承認新主教,所在教區及合併的修道院歸屬新主教管轄,主教在之前設有宗教裁判所的地區依照“天特會議”制定的法令規條開庭審案,而“天特會議”的許多條款旨在破壞尼德蘭地區固有的基本權利。
- - -
這一決定在民眾中引起了極大的不安和抗議,也傷害了人們原先對前國王和現任繼承者懷有的美好感情,尤其是人們發現國王不但要對他們及他們的財產實行極權統治,竟然還要控制他們的良心,而他們相信人應該只在上帝面前對自己的良心負責。
於是,一些貴族領袖出於對貧民大眾的同情,於1566年以請願的方式,謙卑懇請,藉以撫慰民心,免生騷亂,並使國王樂意採取溫和措施(以顯示一個明君對其子民應有的仁慈),
尤其是對嚴酷無情的宗教裁判所及其因宗教信仰差異判處人死刑的問題。應前面提到的女攝政、參政院 及聯省議會駐西班牙使節的要求,貴族領袖勃艮男爵 及前面提到的蒙特格尼伯爵就這些問題 向西班牙方面發出了請願信,以莊重嚴肅之情、以尼德蘭的和平 與繁榮 為宗旨向國王陳述了取消前述命令及對國王發佈之有關神聖崇拜的規定採取溫和措施的必要性。
然而,國王沒有安排接見他們,也沒有就他們的申訴調整政策( 作為對其行為在民眾中所造成惡果的及時補救措施 ),他做了什麼呢?他聽取了西班牙議會的意見,宣佈凡是準備抗議的人都屬於叛亂分子,犯叛國罪,應被處死刑、沒收財產;
更為嚴重的是( 他自負地認為可以憑阿爾法公爵的大軍迫使尼德蘭臣服於他的極權統治 ),他很快就監禁了那些前面說到過的貴族領袖、使節,判處他們死刑,並抄了他們的家。
這些行為與這個國家的法律已經背道而馳,而史上最殘暴、最專制的君主都曾以宗教般的虔誠來遵守這法律。
- - -
儘管前面說到過的1566年發生的騷亂 被女總督和她的大臣們平息下去,許多支持自由的人士不是被驅逐,就是被制服,對國王來說實在沒有充分的理由使用軍隊進行暴力鎮壓,繼而進一步對全地區實行壓迫,
不過,這樣的結果倒是西班牙議會早已樂見的( 表現在中途攔截西班牙使節艾倫的信件,然後在法國傳令給帕爾瑪公爵夫人 ),他們就是想要廢止這地區一直享有的固有權利,然後像在東西印度群島一樣隨意實行殘暴的統治;
於是,西班牙議會唆使國王(說明國王對民眾缺乏尊重,與一個明君對國民應盡的職責相左)令阿爾法公爵率軍進入新征服的土地大舉鎮壓,從他的野蠻暴行看得出來,他和他的謀臣們沆瀣一氣,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視為他最大的敵人。
但是,他進入尼德蘭並沒有遭遇絲毫的反對,貧民大眾反以最大的敬意和寬厚之心承認、接納了他,而這種態度在國王卻經常只是虛偽的書面承諾,他好像擔心民眾還不滿意,於是計畫親自出馬。阿爾法公爵發兵尼德蘭後,他花費國庫鉅資裝備了一支艦隊護送他離開西班牙,又令澤蘭的另一支艦隊前來與他會合。
與所有古老習俗 和地方固有權利相違背的是,國王為了更加隱蔽地欺騙民眾,讓他們落入圈套,在他到達尼德蘭之後,阿爾法公爵 立即宣佈他獲任最高軍事長官,隨即又宣佈就任統領各省的總督,並迅即在各主要城鎮駐紮軍隊,在各大城市修築堡壘和軍營,以使各地區畏懼武力而臣服於他,這些行動充分證明他事先早有預謀。
他還派使臣裝作非常禮貌地以國王的名義邀請貴族領袖,假意要聽取他們的建議,請他們為家鄉效力。結果,那些輕信了他的話的人們被非法抓捕帶出布拉邦特,被當作罪犯遭到關押,當著他的面起訴,而他既無此權力也非合法的審判者;最後,他並未仔細聽取辯護申訴就宣判他們死刑,並可恥地公開執行了。
- - -
一些定居國外的、熟知西班牙人虛偽的僑民,被宣佈剝奪公權,沒收財產,使得平民大眾既無法使用其房產作堡壘,也無法得到他們親王的幫助以抵抗教皇暴行,保衛他們的自由;
此外還有眾多聞達士紳和中產市民,有的被處死,有的被流放,財產多被查抄,令諸誠實正直之士痛心疾首;此外,接待西班牙士兵留宿民宅、負擔來自境內和境外的雙重賦稅,都給留下來的妻子、孩子和財產帶來嚴重損失和傷害,
除了“百一分”、“二十一分”和“什一分”稅,人們還要被迫繳付各類捐款和攤派,用來建造軍營和新增防禦工事,以致他們最終紛紛破產,甚至他們還被雇用去與他們的同胞鄉親-----那些不惜犧牲性命捍衛全體尼德蘭人自由的同胞鄉親作戰。
為使大眾赤貧化而無力阻擋他的計謀得逞,為使他可以更輕易地執行西班牙方面認可的死刑令,為使他可以把這地區當作他新征服的領地,他開始按西班牙的模式篡改司法程式,直接剝奪我們的基本權利;幻想著從此以後就沒有什麼可以再令他擔憂的了,他可以肆意妄為了。
於是他針對商品貿易和加工製造業設立稅種“什一分”,要把商業貿易一向繁榮發達的尼德蘭地區引向徹底破產。儘管遭到不止一次、不止一個地區而是所有稅區的聯合抗議,他還是使用暴力手段強行實施。如果不是隨奧蘭治親王一起流亡的話,那些貴族士紳及本地居民,大多都會遭到他的報復,和那些中立于他和諸省議會之間的人們一道被阿爾法公爵流放。
另一方面,他按照向軍官們發誓作出的所有可能的承諾,準備從德國招募軍人,然後在主要城市和城堡駐防,有了德國軍人的援助,他就可以掌控軍官們,當他招募了眾多的德國軍人後,這些軍人就和他結成了利益攸關的聯盟,他於是可以脅迫不服從的人參與他征伐奧蘭治親王及荷蘭、澤蘭諸省的戰爭 ------ 一場史上最野蠻、最殘酷的戰爭。但是,虛假永遠是虛假,不可能長期矇騙世人,他的計謀在實施之前被揭發,他也就無法執行承諾,一場新戰役的烽火取代了他抵達本地區時所大肆吹噓的和平,至今未息。
所有這些情況給予我們充分理由斷絕和西班牙國王的關係,並尋找另一位強有力的、仁慈寬厚的國王作我們的護國之君,尤其是在這些地區已經遭受了20年的混亂與壓迫之後。這裡的居民被總督強行奴役,被他們的國王當作仇敵,而不是他的子民。
- - -
唐 • 胡安 (Don Juan de Austria 1547—1578,西班牙將軍,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之子,菲力二世的異母弟。--- 譯注 )死後,塞萊斯男爵極力宣稱他將不予批准 《 根特和平協定》,終日謀劃著如何減少優惠,加進新的協議條款,而胡安曾以國王的名義發誓支持該協定。儘管面對如此變故,我們還是利用書面呈文等一切可能的方式,來使國王接受請願,奧蘭治親王亦在各派基督徒中調停斡旋,
最後,我們在科隆議會的委託人也付出長時間的努力,盼望德國皇帝及選侯們的調解和代禱能夠爭取到光榮而持久的和平以及某種程度的自由,特別是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關於神與我們的良心方面),
但是,後來的實際經歷告訴我們:無論是禱告懇求還是協商談判都不能得到他的認可,反而被他利用來分化、削弱各省,以利於他殘民以逞,
各個擊破,這一圖謀在他後來發佈的一系列文告和禁令中昭然若揭。根據這些文告,我們以及所有聯省政府職員、所有的支持者都被宣佈是叛亂分子,我們的生命將被剝奪,財產將被沒收。這樣,我們成了令人厭惡的人群,他便可以插手阻撓我們的商業活動,並懸賞重金,下令刺殺奧蘭治親王,欲圖置我們於絕境。
- - -
值此調和無望、補救無方之際,我們不得不齊心以我們所認同的自然法則謀求自保,以維護正當、固有的權力和自由,讓我們的同胞、婦女、孩子和後代子孫擺脫西班牙人的奴役,我們不得不宣佈停止向西班牙國王效忠,並將把這作為保護我們古已有之的自由權利的最可靠的辦法貫徹到底。
本法案即是要告訴世人我們正處於上述的危險境地,我們已就此達成一致意見並以本法案鄭重宣告:在這些地區,西班牙國王已經喪失了所有合法的世襲君主權力,我們決意從今以後不再承認他對本地區的統治權和司法權,也不承認他發佈的有關尼德蘭地區的任何法令,
不再使用他的君主名號,也不允許他人使用。我們同時宣佈所有的政府職員、法官、領主、士紳、諸侯及所有本地的居民在此之前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向當時作為本地區君主的西班牙國王所發的誓言和所擔的義務,從即日起全部解除。
- - -
鑒於上述的動機,合眾省的大多數成員地區已經一致同意服從聲望卓著的奧蘭治親王殿下 和安若伯爵殿下( 法國人,受邀做荷蘭君主--- 譯注 ) 組成的政府,並在一定制約條件下與殿下達成協議;有鑑於此,馬蒂亞斯大公殿下經議會批准已辭去政府職務,聯省議會同時命令所有法官、官員、相關人員從即日起停止使用西班牙國王的名號、頭銜、國印、禦璽;
在發生與國家福祉有關的緊急事件時,如果安若伯爵殿下經同意或其他原因缺席,應當臨時代以聯省議會議長或省議會的名義和頭銜。
在被提名、召集並履行職責之前,聯省議會議長和議員們應當以我們的名義行事,荷蘭、澤蘭兩省則應以奧蘭治親王殿下之名行事,前述省份的政府在上述省議會合法議事之前,應當服從與親王殿下協商同意的議事會的命令。
並且要在有關公共事務中經過上述議會的授權使用我們的國印、議會印和公章代替西班牙國王禦璽。司法審判部門特別是各省在處理相關事務的時候,該地區省議會及其他議事會應當分別使用該省的名號,名稱和印章,至於該地已送審案件的所有相關書信、公文和函件只需全部銷毀即可。
為更妥善、更有效行事起見,我們已命令並再次命令合眾省各地應在此法令頒佈之際,立即將西班牙國王所有印璽分別轉交各省財產管理機構,或交由此機構授權、指定之個人,以免被人任意損毀。
- - -
此外,所有合眾省地區的錢幣從即日起不得再印有西班牙國王的名字、頭銜和徽章,所有新發行的金幣、銀幣圖案只能按議會指示印鑄,我們同時分別命令本地區議會議長及樞密院議員們、其他所有大臣、地方議會議長、會計總長和各會計院所有人士、各位法官、政府官員們,
即日起廢除向西班牙國王所發的誓言,然後依據職務期限 和範圍,向本地議會 或議會委託人就職責 歸屬重新做反對西班牙國王及其追隨者的誠實宣誓,誓言措辭內容由聯省議會擬定。
上面提到的這些省的顧問、法官和政府職員,如果已經以我們的名義向安若伯爵殿下作出保證,我們會雇傭他們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殿下到來以之前先以此條文廢除先前的職權並臨時替代新職務委託書。
此外,上述各省之顧問、會計師、法官和政府職員還未與親王殿下立約者,我們將以我們的簽名和印章授予其新的職責,在此前的職務中因反對本地區爭取自由和基本權利的行動而被控有罪或犯有如行政不當等其他罪行者除外。
我們進一步要求議長和樞密院成員、布拉邦特公國總理大臣、捷爾德斯公國總理大臣、祖特芬郡、荷蘭省議會議長和議員們、澤蘭省 Beoostersheldt and Bewestersheldt 接管人、弗裡斯省議會和議長、梅赫倫的 Escoulet、烏德勒支議會 及議長、及所有其他有關法官 和政府職員並所有代職人員 應促成本法案在各自的管轄區域、場所內公開宣佈並貫徹其宗旨,任何人不得藉口不知。
為使本法案神聖不可侵犯之規定得到遵守,為保障公共利益計,違犯者將受到公正和及時的處罰。我們特別以加急令授予所有各位充分權力 和權威以便妥善維護本法案及其各項規定的實施。本法案經聯省議會下令批准、J. De 阿塞利爾斯 簽署通過,各方於1581年 7月 26日 海牙會議署名、鈐章,特此為證。
天行譯,轉載請注明出處,2007年6月==========================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efab1001018do7.html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50f9801000a82.html
The Act of Abjuration or Plakkaat van Verlatinghe, signed on 26 July 1581 in The Hague confirmed the decision made by the States-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 in Antwerp on 22 July 1581, formally declared all magistrates in the provinces which united in the Union of Utrecht absolved of their oath of allegiance to their overlord, Philip II of Spain.
It stated that by oppressing and violating the ancient rights of his subjects, Philip was considered to have vacated his thrones in the Low Countries. As such, it was the form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Low Countries (the Dutch Republic).
Act of Abjur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ct_of_Abjuration
John Motley :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3 vol., 1856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1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2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u03motliala
John Motley : History of the United Netherlands, 4 vol., 1860–67
https://archive.org/details/historyofunitedn01motl
Pieter Geyl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1555-1609)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The Dutch revolt
http://european-heritage.org/netherlands/alkmaar/revolt-netherlands
A defence and true declaration of the thinges lately done in the lowe countrey, whereby may easily be seen to whom all the beginning and cause of the late troubles and calamities is to be imputed.
And therewith also the sclaunders wherewith the aduersaries do burden the churches of the lowe countrey are plainly confuted.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誓絕法案 • 荷蘭 1581
天行 譯,轉貼請注明出處。
簡介 —— 即荷蘭獨立宣言,又稱棄絕宣誓、棄國誓言、去國誓言.
中世紀晚期,尼德蘭許多大城市以金錢及其他方式爭得諸多自由特許權,但查理五世上台後,無視這些權利。當加爾文主義的影響 遍及全低地 ( 尼德蘭 )地區時,查理又設“宗教裁判所”,意圖除之而後快。
菲力浦二世繼承西班牙王位後,迫害加劇,民眾遂於1566年揭竿而起,阿爾法公爵率軍進入尼德蘭殘酷鎮壓,民眾則推舉威廉奧蘭治為領袖,荷蘭獨立戰爭爆發。……
1581年發佈的荷蘭獨立運動文獻 —— “ 棄國誓言”,表達出一個鮮明的思想,那就是:統治者是管理者,應當對民眾負責,民眾可以廢黜不負責任的統治者,這一思想也成為建立現代立憲、共和政府的核心精神。
這份貫穿加爾文主義精神的文獻 更成為一百多年後美國 《 獨立宣言 》 的範本,傑弗遜在其自傳中曾說到“荷蘭起義”給了第二次大陸會議以明確的信心,人們因此相信美國獨立革命同樣會取得勝利。
有學者認為傑弗遜起草獨立宣言時有意從本法案吸收了有益成分,
約翰 - 亞當斯 則說: “ 美國的每個州 都特別研究了 荷蘭獨立法案,欣羡之、效法之”,他還認為: 相似的爭取獨立的過程 將使兩國緊密團結在一起。
http://puritanism.online.fr/pol_thought.html
譯注:原文裡 province、country 在某些地方譯為中性意思的 “ 地方” “地區”,有些譯作 行政概念的 “ 省”、“ 國家”,
因原意如此,也表明現代共和、聯邦國家 乃是源於地方獨立 和自治,然後在此基礎上的聯合,否則,無法稱為 “ 共和國 ”,而是無核之果、不和之國。
資料來源:Source.Oliver J. Thatcher, ed., The Library of Original Sources (Milwaukee: University Research Extension Co., 1907), Vol. V: 9th to 16th Centuries, pp. 189-197.
This text was prepared for the Internet Modern History Sourcebook and appears here with the kind permission of Paul Halsall. The text has been modernized by Professor Jerome S. Arkenberg, California State at Fullerton. Originial text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electronic version ?Paul Halsall. No permission is granted f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Sourcebook.
荷蘭語、英語、日語文本:http://www.h4.dion.ne.jp/~room4me/docs/abj_dut.htm 英文本有刪節
========================================================================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誓絕法案 • 荷蘭 1581
尼德蘭 “ 聯省議會 ” 發佈此法案以昭告相關人士,順致問候:
眾所周知,國王是上帝所設立的一國之主,是為了管理民眾、保護民眾免受壓迫和暴力侵犯之苦,就像牧羊人照料他的羊群一樣;但是,
上帝造人,並不是要讓人民成為國王的奴隸,不顧對錯地去盲從他的命令,而是要讓國王為了民眾的緣故( 沒有民眾,何來國王?),以公正、平等和愛心去治理他們、扶持他們,像慈父之于孩童、牧者之於羊群,甚至不惜為其捨命。
當他不但不這樣去做,反而還壓制、迫害民眾,伺機破壞他們古老的習俗、侵犯他們固有的權利,強迫人民對他卑屈順從的時候,那他就不再是國王了,民眾除了將其視為壓迫人民的專制暴君外,別無他法。
- - -
特別是當這一切出於執意而為,沒有經過各地區(注:指聯省地方權力主體)授權認可,那麼各地區將不僅拒絕承認其權威,還要以合法手段另擇他人做護國君主。
在民眾以謙卑之心請願進諫之後,仍不能打動、說服國王停止暴行,我們只有採取這樣的辦法,我們更應當以此把這樣一個天然法則傳遞給我們的後代,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我們看見在一些地區已經屢次發生類似情況,那些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根據當地的固有權利來治理,而這也是國王在向內閣宣誓時承認的更為合理的管理方式,因為大部分地區是在達成一定條件的基礎上接受國王,且國王已發誓遵守這些條件,如果違反,他將不再被視為合法君主。
- - -
現在的西班牙國王繼承了他父親查理5世的王位 及榮譽 ( 因這榮譽才得到這些省),卻忘記了這些地區民眾為他和他父親所付出的一切,正是由於民眾們的英勇無畏才令他在敵人面前取得如此顯赫的戰功,
成為威名遠揚、讓世界畏懼的國王;他也忘記了之前賦予他本應該牢記的王權,不願按照他所接受並起誓遵守的條件來治理這地,而寧願聽從他周圍對這片自由土地暗懷敵意的西班牙謀臣的讒言,
因他們不能像在那不勒斯、西西里、米蘭和印度群島等國王治下的土地上那樣享受尊榮,隨意役使;又因熟知這地區乃富庶之鄉而垂涎這些省份的財富,於是這些謀士們,或說是那些為首的,就不斷地慫恿國王再次征服尼德蘭,全權統治那裡(他們想要在這裡按他們的意思實行集權統治),說這樣會大大加添國王的榮譽和權威。
- - -
於是,魯莽的西班牙國王聽從了這些佞臣的鼓動,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 剝奪人們固有的權利)要讓這裡成為西班牙人治下的奴隸之地;又借宗教之名,在主要的大城市設立新主教,資助他們並與最富有的修道院合併,還給每個主教指派9名教士 作顧問輔助他,
其中3名負責督辦宗教裁判所。通過這種合併,這些主教們( 既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 ) 就可以在國王中意的傀儡議事會裡佔據首位、擁有最高表決權,
再加上上述那些派來的教士,他就可以把那些令人懼怕且厭惡的宗教裁判所引入本地區實行極端惡劣的奴隸制度。誰都知道,先前國王陛下曾提議各地設宗教裁判所,因遭到抗議而完全放棄,此舉亦證明他對他的民眾曾懷有可貴的崇高情感。
但是,儘管有大量來自各省和某些城市就此問題的書面諫議和一些知名貴族人士的口頭抗議,即蒙特格尼男爵、艾格蒙特伯爵,他們得到了帕爾瑪公爵夫人、當時的尼德蘭地區總督的首肯,並根據參政院的指示將這些抗議向西班牙方面多次上書傳達,而國王先是以恭維話安撫眾人說這些要求理應得到滿足,
但是隨後卻頒佈詔書做出相反的命令,他下令立即承認新主教,所在教區及合併的修道院歸屬新主教管轄,主教在之前設有宗教裁判所的地區依照“天特會議”制定的法令規條開庭審案,而“天特會議”的許多條款旨在破壞尼德蘭地區固有的基本權利。
- - -
這一決定在民眾中引起了極大的不安和抗議,也傷害了人們原先對前國王和現任繼承者懷有的美好感情,尤其是人們發現國王不但要對他們及他們的財產實行極權統治,竟然還要控制他們的良心,而他們相信人應該只在上帝面前對自己的良心負責。
於是,一些貴族領袖出於對貧民大眾的同情,於1566年以請願的方式,謙卑懇請,藉以撫慰民心,免生騷亂,並使國王樂意採取溫和措施(以顯示一個明君對其子民應有的仁慈),
尤其是對嚴酷無情的宗教裁判所及其因宗教信仰差異判處人死刑的問題。應前面提到的女攝政、參政院 及聯省議會駐西班牙使節的要求,貴族領袖勃艮男爵 及前面提到的蒙特格尼伯爵就這些問題 向西班牙方面發出了請願信,以莊重嚴肅之情、以尼德蘭的和平 與繁榮 為宗旨向國王陳述了取消前述命令及對國王發佈之有關神聖崇拜的規定採取溫和措施的必要性。
然而,國王沒有安排接見他們,也沒有就他們的申訴調整政策( 作為對其行為在民眾中所造成惡果的及時補救措施 ),他做了什麼呢?他聽取了西班牙議會的意見,宣佈凡是準備抗議的人都屬於叛亂分子,犯叛國罪,應被處死刑、沒收財產;
更為嚴重的是( 他自負地認為可以憑阿爾法公爵的大軍迫使尼德蘭臣服於他的極權統治 ),他很快就監禁了那些前面說到過的貴族領袖、使節,判處他們死刑,並抄了他們的家。
這些行為與這個國家的法律已經背道而馳,而史上最殘暴、最專制的君主都曾以宗教般的虔誠來遵守這法律。
- - -
儘管前面說到過的1566年發生的騷亂 被女總督和她的大臣們平息下去,許多支持自由的人士不是被驅逐,就是被制服,對國王來說實在沒有充分的理由使用軍隊進行暴力鎮壓,繼而進一步對全地區實行壓迫,
不過,這樣的結果倒是西班牙議會早已樂見的( 表現在中途攔截西班牙使節艾倫的信件,然後在法國傳令給帕爾瑪公爵夫人 ),他們就是想要廢止這地區一直享有的固有權利,然後像在東西印度群島一樣隨意實行殘暴的統治;
於是,西班牙議會唆使國王(說明國王對民眾缺乏尊重,與一個明君對國民應盡的職責相左)令阿爾法公爵率軍進入新征服的土地大舉鎮壓,從他的野蠻暴行看得出來,他和他的謀臣們沆瀣一氣,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視為他最大的敵人。
但是,他進入尼德蘭並沒有遭遇絲毫的反對,貧民大眾反以最大的敬意和寬厚之心承認、接納了他,而這種態度在國王卻經常只是虛偽的書面承諾,他好像擔心民眾還不滿意,於是計畫親自出馬。阿爾法公爵發兵尼德蘭後,他花費國庫鉅資裝備了一支艦隊護送他離開西班牙,又令澤蘭的另一支艦隊前來與他會合。
與所有古老習俗 和地方固有權利相違背的是,國王為了更加隱蔽地欺騙民眾,讓他們落入圈套,在他到達尼德蘭之後,阿爾法公爵 立即宣佈他獲任最高軍事長官,隨即又宣佈就任統領各省的總督,並迅即在各主要城鎮駐紮軍隊,在各大城市修築堡壘和軍營,以使各地區畏懼武力而臣服於他,這些行動充分證明他事先早有預謀。
他還派使臣裝作非常禮貌地以國王的名義邀請貴族領袖,假意要聽取他們的建議,請他們為家鄉效力。結果,那些輕信了他的話的人們被非法抓捕帶出布拉邦特,被當作罪犯遭到關押,當著他的面起訴,而他既無此權力也非合法的審判者;最後,他並未仔細聽取辯護申訴就宣判他們死刑,並可恥地公開執行了。
- - -
一些定居國外的、熟知西班牙人虛偽的僑民,被宣佈剝奪公權,沒收財產,使得平民大眾既無法使用其房產作堡壘,也無法得到他們親王的幫助以抵抗教皇暴行,保衛他們的自由;
此外還有眾多聞達士紳和中產市民,有的被處死,有的被流放,財產多被查抄,令諸誠實正直之士痛心疾首;此外,接待西班牙士兵留宿民宅、負擔來自境內和境外的雙重賦稅,都給留下來的妻子、孩子和財產帶來嚴重損失和傷害,
除了“百一分”、“二十一分”和“什一分”稅,人們還要被迫繳付各類捐款和攤派,用來建造軍營和新增防禦工事,以致他們最終紛紛破產,甚至他們還被雇用去與他們的同胞鄉親-----那些不惜犧牲性命捍衛全體尼德蘭人自由的同胞鄉親作戰。
為使大眾赤貧化而無力阻擋他的計謀得逞,為使他可以更輕易地執行西班牙方面認可的死刑令,為使他可以把這地區當作他新征服的領地,他開始按西班牙的模式篡改司法程式,直接剝奪我們的基本權利;幻想著從此以後就沒有什麼可以再令他擔憂的了,他可以肆意妄為了。
於是他針對商品貿易和加工製造業設立稅種“什一分”,要把商業貿易一向繁榮發達的尼德蘭地區引向徹底破產。儘管遭到不止一次、不止一個地區而是所有稅區的聯合抗議,他還是使用暴力手段強行實施。如果不是隨奧蘭治親王一起流亡的話,那些貴族士紳及本地居民,大多都會遭到他的報復,和那些中立于他和諸省議會之間的人們一道被阿爾法公爵流放。
另一方面,他按照向軍官們發誓作出的所有可能的承諾,準備從德國招募軍人,然後在主要城市和城堡駐防,有了德國軍人的援助,他就可以掌控軍官們,當他招募了眾多的德國軍人後,這些軍人就和他結成了利益攸關的聯盟,他於是可以脅迫不服從的人參與他征伐奧蘭治親王及荷蘭、澤蘭諸省的戰爭 ------ 一場史上最野蠻、最殘酷的戰爭。但是,虛假永遠是虛假,不可能長期矇騙世人,他的計謀在實施之前被揭發,他也就無法執行承諾,一場新戰役的烽火取代了他抵達本地區時所大肆吹噓的和平,至今未息。
所有這些情況給予我們充分理由斷絕和西班牙國王的關係,並尋找另一位強有力的、仁慈寬厚的國王作我們的護國之君,尤其是在這些地區已經遭受了20年的混亂與壓迫之後。這裡的居民被總督強行奴役,被他們的國王當作仇敵,而不是他的子民。
- - -
唐 • 胡安 (Don Juan de Austria 1547—1578,西班牙將軍,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之子,菲力二世的異母弟。--- 譯注 )死後,塞萊斯男爵極力宣稱他將不予批准 《 根特和平協定》,終日謀劃著如何減少優惠,加進新的協議條款,而胡安曾以國王的名義發誓支持該協定。儘管面對如此變故,我們還是利用書面呈文等一切可能的方式,來使國王接受請願,奧蘭治親王亦在各派基督徒中調停斡旋,
最後,我們在科隆議會的委託人也付出長時間的努力,盼望德國皇帝及選侯們的調解和代禱能夠爭取到光榮而持久的和平以及某種程度的自由,特別是宗教信仰自由(尤其是關於神與我們的良心方面),
但是,後來的實際經歷告訴我們:無論是禱告懇求還是協商談判都不能得到他的認可,反而被他利用來分化、削弱各省,以利於他殘民以逞,
各個擊破,這一圖謀在他後來發佈的一系列文告和禁令中昭然若揭。根據這些文告,我們以及所有聯省政府職員、所有的支持者都被宣佈是叛亂分子,我們的生命將被剝奪,財產將被沒收。這樣,我們成了令人厭惡的人群,他便可以插手阻撓我們的商業活動,並懸賞重金,下令刺殺奧蘭治親王,欲圖置我們於絕境。
- - -
值此調和無望、補救無方之際,我們不得不齊心以我們所認同的自然法則謀求自保,以維護正當、固有的權力和自由,讓我們的同胞、婦女、孩子和後代子孫擺脫西班牙人的奴役,我們不得不宣佈停止向西班牙國王效忠,並將把這作為保護我們古已有之的自由權利的最可靠的辦法貫徹到底。
本法案即是要告訴世人我們正處於上述的危險境地,我們已就此達成一致意見並以本法案鄭重宣告:在這些地區,西班牙國王已經喪失了所有合法的世襲君主權力,我們決意從今以後不再承認他對本地區的統治權和司法權,也不承認他發佈的有關尼德蘭地區的任何法令,
不再使用他的君主名號,也不允許他人使用。我們同時宣佈所有的政府職員、法官、領主、士紳、諸侯及所有本地的居民在此之前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向當時作為本地區君主的西班牙國王所發的誓言和所擔的義務,從即日起全部解除。
- - -
鑒於上述的動機,合眾省的大多數成員地區已經一致同意服從聲望卓著的奧蘭治親王殿下 和安若伯爵殿下( 法國人,受邀做荷蘭君主--- 譯注 ) 組成的政府,並在一定制約條件下與殿下達成協議;有鑑於此,馬蒂亞斯大公殿下經議會批准已辭去政府職務,聯省議會同時命令所有法官、官員、相關人員從即日起停止使用西班牙國王的名號、頭銜、國印、禦璽;
在發生與國家福祉有關的緊急事件時,如果安若伯爵殿下經同意或其他原因缺席,應當臨時代以聯省議會議長或省議會的名義和頭銜。
在被提名、召集並履行職責之前,聯省議會議長和議員們應當以我們的名義行事,荷蘭、澤蘭兩省則應以奧蘭治親王殿下之名行事,前述省份的政府在上述省議會合法議事之前,應當服從與親王殿下協商同意的議事會的命令。
並且要在有關公共事務中經過上述議會的授權使用我們的國印、議會印和公章代替西班牙國王禦璽。司法審判部門特別是各省在處理相關事務的時候,該地區省議會及其他議事會應當分別使用該省的名號,名稱和印章,至於該地已送審案件的所有相關書信、公文和函件只需全部銷毀即可。
為更妥善、更有效行事起見,我們已命令並再次命令合眾省各地應在此法令頒佈之際,立即將西班牙國王所有印璽分別轉交各省財產管理機構,或交由此機構授權、指定之個人,以免被人任意損毀。
- - -
此外,所有合眾省地區的錢幣從即日起不得再印有西班牙國王的名字、頭銜和徽章,所有新發行的金幣、銀幣圖案只能按議會指示印鑄,我們同時分別命令本地區議會議長及樞密院議員們、其他所有大臣、地方議會議長、會計總長和各會計院所有人士、各位法官、政府官員們,
即日起廢除向西班牙國王所發的誓言,然後依據職務期限 和範圍,向本地議會 或議會委託人就職責 歸屬重新做反對西班牙國王及其追隨者的誠實宣誓,誓言措辭內容由聯省議會擬定。
上面提到的這些省的顧問、法官和政府職員,如果已經以我們的名義向安若伯爵殿下作出保證,我們會雇傭他們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殿下到來以之前先以此條文廢除先前的職權並臨時替代新職務委託書。
此外,上述各省之顧問、會計師、法官和政府職員還未與親王殿下立約者,我們將以我們的簽名和印章授予其新的職責,在此前的職務中因反對本地區爭取自由和基本權利的行動而被控有罪或犯有如行政不當等其他罪行者除外。
我們進一步要求議長和樞密院成員、布拉邦特公國總理大臣、捷爾德斯公國總理大臣、祖特芬郡、荷蘭省議會議長和議員們、澤蘭省 Beoostersheldt and Bewestersheldt 接管人、弗裡斯省議會和議長、梅赫倫的 Escoulet、烏德勒支議會 及議長、及所有其他有關法官 和政府職員並所有代職人員 應促成本法案在各自的管轄區域、場所內公開宣佈並貫徹其宗旨,任何人不得藉口不知。
為使本法案神聖不可侵犯之規定得到遵守,為保障公共利益計,違犯者將受到公正和及時的處罰。我們特別以加急令授予所有各位充分權力 和權威以便妥善維護本法案及其各項規定的實施。本法案經聯省議會下令批准、J. De 阿塞利爾斯 簽署通過,各方於1581年 7月 26日 海牙會議署名、鈐章,特此為證。
天行譯,轉載請注明出處,2007年6月==========================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efab1001018do7.html
荷蘭獨立宣言, Act of Abjuration, 1581 ,Dutch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50f9801000a82.html
The Act of Abjuration or Plakkaat van Verlatinghe, signed on 26 July 1581 in The Hague confirmed the decision made by the States-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 in Antwerp on 22 July 1581, formally declared all magistrates in the provinces which united in the Union of Utrecht absolved of their oath of allegiance to their overlord, Philip II of Spain.
It stated that by oppressing and violating the ancient rights of his subjects, Philip was considered to have vacated his thrones in the Low Countries. As such, it was the form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Low Countries (the Dutch Republic).
Act of Abjur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ct_of_Abjuration
John Motley : The Rise of the Dutch Republic, 3 vol., 1856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1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02motl
https://archive.org/details/riseofdutchrepu03motliala
John Motley : History of the United Netherlands, 4 vol., 1860–67
https://archive.org/details/historyofunitedn01motl
Pieter Geyl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 (1555-1609)
The Revolt of the Netherlands,The Dutch revolt
http://european-heritage.org/netherlands/alkmaar/revolt-netherlands
A defence and true declaration of the thinges lately done in the lowe countrey, whereby may easily be seen to whom all the beginning and cause of the late troubles and calamities is to be imputed.
And therewith also the sclaunders wherewith the aduersaries do burden the churches of the lowe countrey are plainly confuted.
Dienstag, 23. Dezember 2014
Das Ganze und die Teile bedingen sich daher gegenseitig
Das Ganze und die Teile bedingen sich daher gegenseitig
Das Ganze und die Teile bedingen sich daher gegenseitig; aber das hier betrachtete Verhältnis steht zugleich höher als die Beziehung des Bedingten und der Bedingung aufeinander, wie sie sich oben bestimmt hatte.
Diese Beziehung ist hier realisiert: nämlich es ist gesetzt, daß die Bedingung so die wesentliche Selbständigkeit des Bedingten ist, daß sie durch dieses vorausgesetzt wird.
Die Bedingung als solche ist nur das Unmittelbare und nur an sich vorausgesetzt.
Das Ganze aber ist die Bedingung zwar der Teile, aber es enthält zugleich unmittelbar selbst, daß auch es nur ist, insofern es die Teile zur Voraussetzung hat.
Indem so beide Seiten des Verhältnisses gesetzt sind als sich gegenseitig bedingend, ist jede eine unmittelbare Selbständigkeit an ihr selbst, aber ihre Selbständigkeit ist ebensosehr vermittelt oder gesetzt durch die andere.
Das ganze Verhältnis ist durch diese Gegenseitigkeit die Rückkehr des Bedingens in sich selbst, das nicht Relative, das Unbedingte.
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 Zweites Kapitel: A. Das Verhältnis des Ganzen und der Teile
http://hegel.logik.2.abcphil.de/html/a__das_verhaltnis_des_ganzen_und_der_teile.html
Lenin : Conspectus of Hegel’s book The Science of Logic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enin/works/1914/cons-logic/index.htm
http://www.praxisphilosophie.de/hegel.htm
Sailor Scouts Exteriores Transformacion y Ataque . Musica de fondo de Vanessa Ma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xVC93OPXXM
Sailor Saturn Attack -Silence Glave Supri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ldUutoHpA
Hegel, Werke 20 Bände
http://user.uni-frankfurt.de/~tstahl/
https://www.facebook.com/346108428862734/photos/a.346131035527140.1073741829.346108428862734/489600324513543/?type=1&theater
Das Ganze und die Teile bedingen sich daher gegenseitig; aber das hier betrachtete Verhältnis steht zugleich höher als die Beziehung des Bedingten und der Bedingung aufeinander, wie sie sich oben bestimmt hatte.
Diese Beziehung ist hier realisiert: nämlich es ist gesetzt, daß die Bedingung so die wesentliche Selbständigkeit des Bedingten ist, daß sie durch dieses vorausgesetzt wird.
Die Bedingung als solche ist nur das Unmittelbare und nur an sich vorausgesetzt.
Das Ganze aber ist die Bedingung zwar der Teile, aber es enthält zugleich unmittelbar selbst, daß auch es nur ist, insofern es die Teile zur Voraussetzung hat.
Indem so beide Seiten des Verhältnisses gesetzt sind als sich gegenseitig bedingend, ist jede eine unmittelbare Selbständigkeit an ihr selbst, aber ihre Selbständigkeit ist ebensosehr vermittelt oder gesetzt durch die andere.
Das ganze Verhältnis ist durch diese Gegenseitigkeit die Rückkehr des Bedingens in sich selbst, das nicht Relative, das Unbedingte.
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 Zweites Kapitel: A. Das Verhältnis des Ganzen und der Teile
http://hegel.logik.2.abcphil.de/html/a__das_verhaltnis_des_ganzen_und_der_teile.html
Lenin : Conspectus of Hegel’s book The Science of Logic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enin/works/1914/cons-logic/index.htm
http://www.praxisphilosophie.de/hegel.htm
Sailor Scouts Exteriores Transformacion y Ataque . Musica de fondo de Vanessa Ma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xVC93OPXXM
Sailor Saturn Attack -Silence Glave Supri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ldUutoHpA
Hegel, Werke 20 Bände
http://user.uni-frankfurt.de/~tstahl/
https://www.facebook.com/346108428862734/photos/a.346131035527140.1073741829.346108428862734/489600324513543/?type=1&theater
毛澤東 : 每個共產黨員 都應懂得這個真理:“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
毛澤東 : 每個共產黨員 都應懂得這個真理:“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
https://fbcdn-sphotos-g-a.akamaihd.net/hphotos-ak-xpf1/t31.0-8/q79/s720x720/10457692_10152455988932225_6507651403108805648_o.jpg
毛澤東
1. 戰爭革命的中心任務 和最高形式是 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是普遍地對的,不論在中國在外國,一概都是對的。
2. 在這裡,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 不是經過長期合法鬥爭以進入起義 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後取鄉村,而是走 相反的道路。
3. 在中國,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其它一切,例如民眾的組織 和民眾的鬥爭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視,但都是為著戰爭的。在戰爭爆發以前的一切組織和鬥爭,是為了準備戰爭的,例如五四運動(一九一九年)至五卅運動 ( 一九二五年)那一時期。
在戰爭爆發以後的一切組織和鬥爭,則是直接或間接地配合戰爭的,例如北伐戰爭時期,革命軍後方的一切組織和鬥爭是直接地配合戰爭的,北洋軍閥 統治區域內的一切組織 和鬥爭是間接地配合戰爭的。又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色區域內部的一切組織 和鬥爭 是直接地配合戰爭的,紅色區域外部的 一切組織 和鬥爭是 間接地配合戰爭的。
再如現在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軍後方的 和敵軍佔領地的一切組織 和鬥爭,也同樣是直接 或間接地 配合戰爭的。
4. “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 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
5. 革命戰爭 “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這一論斷,完全適合於中國的情況。
6. 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 和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務。
7. 經驗告訴我們,中國的問題 離開武裝就不能解決。
8. 每個共產黨員 都應懂得這個真理:“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我們的原則是党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党。但是有了槍確實又可以造黨,八路軍在華北就造了一個大黨。還可以造幹部,造學校,造文化,造民眾運動。延安的一切就是槍桿子造出來的。
9. 槍桿子裡面出一切東西。從馬克思主義 關於國家學說的觀點看來,軍隊 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誰想 奪取國家政權,並想保持它,誰就應有強大的軍隊。有人笑我們是 “ 戰爭萬能論”,對,我們是 革命戰爭萬能論者,這不是壞的,是好的,是馬克思主義的。
10.我們可以說,整個世界只有用槍桿子才可能改造。我們是戰爭消滅論者,我們是不要戰爭的;但是只能經過戰爭去消滅戰爭,不要槍桿子必須拿起槍桿子。
source: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2/chap9/9_1j.htm
毛澤東 :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2/chap9/9_2j.htm
毛澤東 : 獨立自主,就是自己尋找 適合本國特點的 革命 和建設的 正確道路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2/chap9/9_3j.htm
http://www.shuku.net/novels/wars/junshijiyao/junshijiyao.html
--
文獻選讀 :
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三、《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四、《反對本本主義》
五、《 "共產黨人" 發刊詞》
六、《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節選)
七、《新民主主義論》(節選)
八、《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節選)
九、《論人民民主專政》
十、《論十大關係》
十一、《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節選)
十二 、《戰爭和戰略問題》
source :
http://jpkc.zju.edu.cn/k/236/index.html
http://jpkc.zju.edu.cn/k/236/3/3-5.htm
毛澤東 :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81106.htm
毛澤東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00105.htm
毛澤東 : 井岡山的鬥爭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281125.htm
https://fbcdn-sphotos-g-a.akamaihd.net/hphotos-ak-xpf1/t31.0-8/q79/s720x720/10457692_10152455988932225_6507651403108805648_o.jpg
毛澤東
1. 戰爭革命的中心任務 和最高形式是 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是普遍地對的,不論在中國在外國,一概都是對的。
2. 在這裡,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 不是經過長期合法鬥爭以進入起義 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後取鄉村,而是走 相反的道路。
3. 在中國,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其它一切,例如民眾的組織 和民眾的鬥爭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視,但都是為著戰爭的。在戰爭爆發以前的一切組織和鬥爭,是為了準備戰爭的,例如五四運動(一九一九年)至五卅運動 ( 一九二五年)那一時期。
在戰爭爆發以後的一切組織和鬥爭,則是直接或間接地配合戰爭的,例如北伐戰爭時期,革命軍後方的一切組織和鬥爭是直接地配合戰爭的,北洋軍閥 統治區域內的一切組織 和鬥爭是間接地配合戰爭的。又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色區域內部的一切組織 和鬥爭 是直接地配合戰爭的,紅色區域外部的 一切組織 和鬥爭是 間接地配合戰爭的。
再如現在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軍後方的 和敵軍佔領地的一切組織 和鬥爭,也同樣是直接 或間接地 配合戰爭的。
4. “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 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
5. 革命戰爭 “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這一論斷,完全適合於中國的情況。
6. 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 和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務。
7. 經驗告訴我們,中國的問題 離開武裝就不能解決。
8. 每個共產黨員 都應懂得這個真理:“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我們的原則是党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党。但是有了槍確實又可以造黨,八路軍在華北就造了一個大黨。還可以造幹部,造學校,造文化,造民眾運動。延安的一切就是槍桿子造出來的。
9. 槍桿子裡面出一切東西。從馬克思主義 關於國家學說的觀點看來,軍隊 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誰想 奪取國家政權,並想保持它,誰就應有強大的軍隊。有人笑我們是 “ 戰爭萬能論”,對,我們是 革命戰爭萬能論者,這不是壞的,是好的,是馬克思主義的。
10.我們可以說,整個世界只有用槍桿子才可能改造。我們是戰爭消滅論者,我們是不要戰爭的;但是只能經過戰爭去消滅戰爭,不要槍桿子必須拿起槍桿子。
source: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2/chap9/9_1j.htm
毛澤東 :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2/chap9/9_2j.htm
毛澤東 : 獨立自主,就是自己尋找 適合本國特點的 革命 和建設的 正確道路
http://media.openonline.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makesizhuyizhongguohuazonglun/set2/chap9/9_3j.htm
http://www.shuku.net/novels/wars/junshijiyao/junshijiyao.html
--
文獻選讀 :
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三、《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四、《反對本本主義》
五、《 "共產黨人" 發刊詞》
六、《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節選)
七、《新民主主義論》(節選)
八、《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節選)
九、《論人民民主專政》
十、《論十大關係》
十一、《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節選)
十二 、《戰爭和戰略問題》
source :
http://jpkc.zju.edu.cn/k/236/index.html
http://jpkc.zju.edu.cn/k/236/3/3-5.htm
毛澤東 :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81106.htm
毛澤東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00105.htm
毛澤東 : 井岡山的鬥爭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281125.htm
Labels:
CS4282/CS6282,
EE3206/EE5805,
MS5220,
MS5312,
機戰music,
王陽明 -- 傳習錄拾遺 51條,
陳雲 : 香港城邦自治,
香港廣東話俗語字典
陳雲:驚人大發現!原來關公救香港
陳雲:驚人大發現!原來關公救香港
陳雲:驚人大發現!原來關公救香港,元祖級 cult film 《 關公大戰外星人 》(1976)有預告!
拜得關公多,關公自然顯靈。關聖帝君,曾經在旺角陣地出現,戰神救港之心,念念不忘,
關帝君日前已經現身報佳音,今晚也會現身,晚晚都會顯靈,嚇死外來政權的特務兵,直至香港城邦建國,旺角建立關帝廟!
(按:此電影原名《戰神》,一九七六年 台灣製作,原本是以台北西門町為大戰場景,然而台灣新聞局禁止,於是改為用香港做大戰場景。)
陳雲:關帝神輿巡遊是 傳統風俗,華夏信仰
陳雲:關帝神輿巡遊是傳統風俗,華夏信仰,
香港法例規定,宗教巡遊、街邊燒衣、哭喪喊驚、招魂趕鬼、神打標童、赤腳走火炭之類,是毋須申請不反對通知書的。
現在等待港共政府傳召仆街媚共道教團體,說夜晚神輿巡遊不合習慣之類。大家等着,會有道教團體幫政府出聲的。該出聲反對關帝的宗教團體,褻瀆神靈,即入地獄。
Wan Chin 可以集體在彌敦道行禪,弘揚佛教,好似日本和尚那種。
- -
2.
陳雲:蒙古人在漢地建立元朝,雄師百萬,最終是給什麼剿滅的?是朱元璋的明教
Wan Chin 關帝君好快派遣天兵天將,指引各位做事。
Wan Chin 得罪關帝君,必定無運行。
陳雲:我們要港共見識一下,香港人的野蠻。不打一場,事情不會終結。
source:
關公大戰外星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DB9yXlPSM
[MUGEN] 街機game -- 戰神 : 關公大戰外星人 ( 背景 : 香港仔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y7GMX7p_g
陳雲:驚人大發現!原來關公救香港,元祖級 cult film 《 關公大戰外星人 》(1976)有預告!
拜得關公多,關公自然顯靈。關聖帝君,曾經在旺角陣地出現,戰神救港之心,念念不忘,
關帝君日前已經現身報佳音,今晚也會現身,晚晚都會顯靈,嚇死外來政權的特務兵,直至香港城邦建國,旺角建立關帝廟!
(按:此電影原名《戰神》,一九七六年 台灣製作,原本是以台北西門町為大戰場景,然而台灣新聞局禁止,於是改為用香港做大戰場景。)
陳雲:關帝神輿巡遊是 傳統風俗,華夏信仰
陳雲:關帝神輿巡遊是傳統風俗,華夏信仰,
香港法例規定,宗教巡遊、街邊燒衣、哭喪喊驚、招魂趕鬼、神打標童、赤腳走火炭之類,是毋須申請不反對通知書的。
現在等待港共政府傳召仆街媚共道教團體,說夜晚神輿巡遊不合習慣之類。大家等着,會有道教團體幫政府出聲的。該出聲反對關帝的宗教團體,褻瀆神靈,即入地獄。
Wan Chin 可以集體在彌敦道行禪,弘揚佛教,好似日本和尚那種。
- -
2.
陳雲:蒙古人在漢地建立元朝,雄師百萬,最終是給什麼剿滅的?是朱元璋的明教
Wan Chin 關帝君好快派遣天兵天將,指引各位做事。
Wan Chin 得罪關帝君,必定無運行。
陳雲:我們要港共見識一下,香港人的野蠻。不打一場,事情不會終結。
source:
關公大戰外星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DB9yXlPSM
[MUGEN] 街機game -- 戰神 : 關公大戰外星人 ( 背景 : 香港仔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y7GMX7p_g
Labels:
Descartes 笛卡兒,
EE4206/EE5806,
WebGL,
明治漢學,
曾胡治兵語錄,
機戰music,
陳雲 : 香港城邦自治
Zealot: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Zealot: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Zealo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of Nazareth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Zealot :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of Nazareth
內容簡介
反抗帝國,反抗權貴,耶穌是搞革命的猶太農民
本書重返歷史現場,還原耶穌的真實面貌,重新詮釋基督教的起源與精神
「 當我愈瞭解耶穌的 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耶穌以猶太農民 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 最強大的帝國的形貌,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 本書作者
本書試圖考察歷史上耶穌的真實面貌,也就是被基督教神化「之前」的耶穌。藉由羅馬帝國的文獻以及各種歷史考證,佐以聖經的描述,作者顛覆了傳統對於耶穌的許多詮釋。
根據作者考證,耶穌出生在貧窮的小鎮拿撒勒,家族多半從事木工與建築工,屬於底層階級,地位只比乞丐、奴隸高一點。他沒受過多少教育,目不識丁,可能是私生子。在拿撒勒,木工根本沒有工作可做,身為木匠的耶穌必須到城市工作。
年輕的耶穌從農村來到城市,他目睹巨大的城鄉差距。富有的城市公共設施周全、交通四通八達,而拿撒勒連一條道路都沒有。他也感受到巨富與赤貧。白天他為富有的猶太貴族蓋豪宅,晚上自己住的卻是破落的小屋。
農村的人不是跑到城市為富人做牛做馬,就是在農村辛苦耕種,供應糧食給城市的人。而住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大祭司,卻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勾結富商和官吏,壓迫底層猶太人,對他們課徵重稅,兼併他們的土地,使窮人陷入徹底的絕望,強盜與叛亂活動四起。
在迦南地區成為革命溫床的同時,有個名叫施洗者約翰的人在約旦河邊,一邊洗除人們的罪惡,一邊宣揚革命的理念。許多對羅馬帝國不滿的群眾慕名前來,耶穌也是其中之一。他接受約翰的教導,並在約翰死後成為他的繼承者。
耶穌回到家鄉,準備傳播上帝國度的到來與末日將近的訊息。他的鄰人不歡迎他,擔憂耶穌的激進主張會讓他們不得安寧。他的家人勸他當個安分的木工,但耶穌拒絕了。
- - -
耶穌批評權貴,挑戰既得利益者。他像個社運分子,衝進了象徵權力的堡壘:耶路撒冷聖殿。他堵住聖殿入口、打翻桌椅、趕走攤販,大肆批評時政。
耶穌宣稱在不久的未來,猶太人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度,既有的秩序將會反轉,富人與有權力的人將會變成窮人與無權力的人。他明知自己的言行將難逃一死,還是四處宣揚理念,直到羅馬人逮捕他,以煽動叛亂的罪名處死他。
耶穌死後,反抗羅馬的行動並未消減,一個革命家被處死,就有另一個革命家興起。加上羅馬派來的總督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只忙著鞏固權力,不僅不理會民眾的不滿,還以殘酷的血腥鎮壓試圖嚇阻,最後民怨累積到極限,終於爆發全面性的革命。
- - -
西元六十六年的這場猶太革命十分慘烈,在耶路撒冷,羅馬軍隊殘暴地姦殺擄掠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論貧富,不論效忠羅馬或反抗羅馬,逢人便殺,甚至阻斷水源與糧源,讓人們活活餓死。
屠殺造成猶太人巨大的陰影,導致後世追隨者在宣揚耶穌事蹟時,因為害怕羅馬統治者報復,刻意降低耶穌的政治性與革命色彩,只強調神性與和平的一面。耶穌從此由帶領革命的猶太民族主義者,變成宣揚和平而不關心世俗的精神領袖。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瞭解耶穌的另一面,也理解一個國家 如何導致人民的反抗。而這樣的歷史至今在世界各地仍不斷上演著。
- - -
導論
關於拿撒勒人 耶穌,我們擁有的最初文字資料來自於 保羅的書信,保羅 是耶穌早期的追隨者,大約西元六十六年去世( 保羅 最初的書信,《 帖撒羅尼迦前書》,完成的時間大約在西元四十八年到五○年,也就是耶穌死後的二十年。)
然而,保羅的問題在於,他對於歷史的耶穌興趣缺缺。他的書信只有三個地方提到耶穌的生平:最後的晚餐(哥林多前書11:23-26),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2),以及對保羅來說最關鍵的復活。
保羅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哥林多前書15:14)。對基督教早期歷史有興趣的人,也許認為保羅的書信是絕佳的史料來源,但我們無法從他的書信挖掘出歷史上的耶穌形貌。
於是我們只剩下福音書,但這些福音書亦非全無問題。首先,除了路加福音之外,其他福音並非出自福音本身所冠人名之手。其實新約絕大多數的篇章都是如此。這類作品即是所謂的「偽典」(pseudepigraphical works ),也就是偽托他人之名寫成的作品。
這種做法在古代極為常見,而這些偽典也不應視為偽造之物。以某人的名字為某書命名,這麼做通常表示該書反映了某人的信仰,或反映了他的學派思想。無論如何,福音書並非( 其原意亦非如此 )耶穌生平的歷史文獻。
福音書並非親炙耶穌教誨之人對耶穌言行的紀錄,而是信仰者社群對信仰的見證,其寫作的時間往往與實際事件發生的時間隔了好幾年。簡言之,福音書描述的是身為基督的耶穌,而不是身為凡人的耶穌。
關於福音書的形成過程,目前最有力的理論是「雙源理論 」( Two-Source Theory)。該理論主張馬可福音成書最早,大約在西元七○年之後,也就是耶穌去世的四十年後。馬可收集了口傳的資料,或許還包括一些文字傳說,其中包含耶穌最初的門徒在數年間寫下的作品。
馬可依照年代先後排比這些資料,因此創造出全新的文類,稱為 gospel,即 希臘文「 福音」的意思。然而,馬可的福音書太簡略,無法滿足許多基督徒的需求。
馬可未提到耶穌的幼年;只提到耶穌某一天出現在約旦河畔,受了施洗約翰的洗。馬可未提到耶穌復活,他只提到耶穌被釘十字架,遺體放在墳墓裡,幾天後,墳墓空無一物。即使是最早期的基督徒,看到馬可這麼簡單描述耶穌的生平與傳道,恐怕也會感到意猶未盡。這方面的工作只能留待接續馬可福音的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由它們來補充原初文本的不足。
- - -
馬可之後又過了二十年,大約西元九○年到一○○年左右,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的作者開始各自獨立撰寫。他們以馬可的手稿為範本,添入自身的獨特傳統,包括兩種相異且彼此衝突的耶穌幼年敘事,以及一連串經過增補修飾的耶穌復活故事,來滿足各自的基督教讀者。
馬太福音 與路加福音也引用 早期相當流行的耶穌語錄,學者稱這些語錄為 Q資料(Q 指德文的 Quelle,也就是 資料來源的意思)。雖然我們沒有有形的文獻資料,但我們可以把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中並非來自馬可福音的文字找出來,然後比對這些文字,找出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的共通點,由此就能推論出Q資料的內容。
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合稱對觀福音書(Synoptics,希臘文,「對觀」的意思),因為這三部作品對於耶穌的生平與傳道事蹟,或多或少呈現出共同的敘事與年代順序。而這三本福音書的內容也與第四本福音書約翰福音有很大的差異。約翰福音可能成書於西元一世紀結束後不久,也就是西元一○○年到一二○年之間。
以上四本是被列為正典的福音書,但它們並非僅有的福音書。我們現在擁有的非正典聖經,絕大多數成書於西元二到三世紀,這些作品對於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角。
這些福音書包括一九四五年 於上埃及,也就是在拿戈瑪第( Nag Hammadi)附近挖掘到的作品,如《 多馬福音 》( Gospel of Thomas)、《 腓力福音》 (Gospel of Philip)、《 約翰秘傳》 ( Secret Book of John)、《 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 (Gospel of Mary Magdalene)與一些格諾希斯福音書。
雖然這些作品最終未能列為新約,但它們仍極為重要,因為這些作品顯示當時的人對於耶穌是誰與耶穌的意義為何,看法極為分歧,就連宣稱曾與耶穌同行,曾與耶穌同吃一塊麵包,與耶穌一起飲食,曾親耳聽他傳道以及與他一起禱告的人,他們對耶穌的想法也言人人殊。
- - --
最後,關於拿撒勒人耶穌,我們只握有兩件確然不移的歷史事實:首先,耶穌是猶太人,西元一世紀初,他在巴勒斯坦領導廣受支持的猶太運動;其次,羅馬因為他領導猶太運動而處死他。光憑這兩件事實,自然無法完整描繪兩千多年前這名男子的生活全貌。
然而,如果能夠對照耶穌身處的那個充滿騷亂的時代 ── 感謝羅馬人,我們因此知道不少當時的事 ── 那麼這兩件事實 就能協助我們描繪出 比福音書更貼近歷史的拿撒勒人耶穌肖像。
事實上,從這場歷史活動中浮現的耶穌 ── 一名投身於西元一世紀 巴勒斯坦宗教 與政治騷動的狂熱革命分子 ── 與早期基督教社群描繪的 溫和牧羊人形象,兩者幾乎沒有類似之處。
思考一下:釘十字架 幾乎是羅馬人 專門用來懲罰煽動叛亂者的刑罰。當耶穌痛苦地扭動身體時,羅馬人 在他頭上放了個牌子 ── 上面寫著 「 猶太人的王」── 這是耶穌的 「罪狀」(titulus ),儘管一般認為這是為了諷刺耶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每個被釘十字架的罪犯都有這樣的牌子,上面寫著他是犯了什麼罪才遭到處死。
在羅馬人眼裡,耶穌的罪名是 企圖建立王國( 也就是 叛國),與當時每個自稱是彌賽亞的人罪名一樣,而這些人也全遭到處死。耶穌不是獨自一人受死,福音書提到在耶穌兩旁各釘了一個人,他們被稱為是 lestai,這是希臘文,翻譯成英文就是「竊賊」,但真正的意思其實是 「 強盜」,而羅馬人 多半以此來稱呼 叛亂分子 或造反者。
這三名造反者所在的山丘滿布十字架,每座十字架上都掛著痛苦流血的身體,這些人都因為違逆了羅馬的意志而受此刑罰。
光是這樣的景象就足以使人質疑福音書對耶穌的描繪:他只是一名追求無條件和平的人,與當時的政治動亂毫無關係。廣受民眾支持的彌賽亞運動領袖,呼籲建立「上帝的國度」── 對猶太人與異教徒來說,這個詞其實與反抗羅馬大同小異 ── 如果說這種行為與猶太行省的猶太人普遍瀰漫的革命情緒無關,未免太不可思議。
- - -
福音書作者為什麼極力淡化耶穌訊息中帶有的革命性質,為什麼刻意抹去耶穌運動中帶有的革命色彩?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瞭解,幾乎所有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使命的福音故事,都是在西元六十六年猶太暴亂 「 之後 」 寫成的。那年,有一群猶太叛亂者在信仰上帝的熱情驅使下,鼓動同胞發動叛亂。令人意外的是,叛軍居然成功收復聖地,驅逐了羅馬人。有四年的時間,上帝之城再度回到猶太人手裡。
西元七○年,羅馬人捲土重來。在圍困耶路撒冷不久之後,羅馬軍攻破城牆,搶掠居民。他們逢人便殺,屍體全堆置在聖殿山。血水沿石板街道流下。屠殺結束之後,羅馬士兵縱火焚燒聖殿。
大火從聖殿山往外蔓延,將耶路撒冷的牧地、農田與橄欖樹盡皆燒燬。舉目所及全成了焦土。由於聖城毀壞得太過徹底,約瑟夫斯因此寫道,我們找不到任何痕跡可以證明耶路撒冷曾住過人。數萬名猶太人遭到屠殺。僥倖存活的則被上了鎖鏈驅趕出城。
猶太人在遭遇這場災難之後,精神上的創傷難以想像。猶太人被逐出上帝應許之地,卑躬屈膝地與羅馬帝國異教徒雜居,西元二世紀的拉比因此刻意將猶太教與激進彌賽亞民族主義逐漸區分開來,因為後者引發 與羅馬的戰爭使猶太人遭此劫難。此後,《 摩西五經》 取代聖殿成為猶太人生活的重心,而拉比猶太教也開始興起。
基督徒也覺得有必要與這些使耶路撒冷遭剷平的革命狂熱分子保持距離,不僅因為這麼做能讓早期教會免遭羅馬報復,也因為此時的猶太宗教已被歸類為低賤的社會階層,基督教傳福音的對象因此轉移到羅馬人身上。
於是基督徒開始重新塑造耶穌,希望將耶穌從革命的猶太民族主義者,轉變成宣揚和平不關心世俗的精神領袖。這樣的耶穌才能被羅馬人接受,而事實上羅馬人確實接受了。
三個世紀之後,羅馬皇帝狄奧多西(Flavius Theodosius,死於三九五年)讓耶穌基督巡迴傳教的運動成為官方宗教,我們今日所知的正統基督教於焉誕生。
本書試圖盡可能挖掘出歷史上的耶穌,也就是基督教「之前」的耶穌:一個具有政治意識的猶太革命分子。兩千年前,他在加利利的鄉野巡遊,召集追隨者發起彌賽亞運動,企圖建立上帝的王國。然而,他在耶路撒冷公然挑釁,又在聖殿大肆抨擊,因此遭羅馬當局以煽動叛亂的罪名加以逮捕處死。
本書也要討論,耶穌想在人世建立上帝的王國失敗後,他的追隨者如何重新詮釋耶穌的使命與身分,以及猶太彌賽亞的性質與定義。
- - -
讀書好TV 第一百五十三集--還原耶穌的歷史真貌 《革命分子耶穌》
大家好!又到「讀書好TV」時間。
上一集我介紹了在書展認識的一群台灣獨立書店協會的朋友,都是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屬下的組織成員,今日我介紹的都是我在書展台灣出版社的攤位中搜羅到的好書,
這些書買回來已有一個星期左右,有些已經開始讀起來,有些已經讀了一半,今天介紹的這本我已看了一本,未看完但也要急不及待跟大家介紹,就是 《革命分子耶穌》,出版社是讀書共和國,
我覺得讀書共和國的書在出版的水平和質素都很好,當中不少翻譯的作品都值得在中文出版的世界向讀者推薦,而我為何會對這本《革命分子耶穌》感興趣呢?
其實是來自之前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在堅振禮發表的一番「河蟹」講道理論,著人要學習耶穌的謙卑、溫柔,被審判也不要發聲等等,
其實之前接連也有不少在傳媒前相當高調活動的基督教教會,也用這種 「 面對審判、羅馬人的逼害,都繼續要包容、寬恕 」 的形象去叫人敬拜權益,絕對不止鄺保羅,基督教裏面也有不少人用這種潛台詞去宣傳其「政治和諧論」,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大家更要看這本 《革命分子耶穌》。
這書的作者是一位伊朗裔的美國人,Reza Aslan,英文書名叫Zealot,副題是「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of Nazareth」,即「拿撒勒人耶穌的生活和時代」,作者一開始提出一個問題︰宗教上的耶穌跟歷史上的耶穌是否一致?
兩件事是否完全沒有矛盾呢?作者認為不是,他認為在《新約》福音書中的耶穌是經過加工、修改後的宗教形象,如果你返回當時巴勒斯坦的歷史中,當中的耶穌形象並不如四福音中的一樣;
作者根據其他的歷史資料,重建西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發生的一連串政治、社會、宗教運動,重新建立歷史上的耶穌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作者將他放在 「Zealot 」 這個狂熱革命運動的脈絡中,因為當時,猶太人管治了巴勒斯坦地區後,猶太農民、基層中出現了一個狂熱運動,要擺脫羅馬,爭取巴勒斯坦地區獨立,所以在作者眼中,耶穌是屬於巴獨運動的一分子。
書裏面有一些特別的例子,在聖經書中都有記載,包括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在聖殿中倒毀聖殿,與大祭師、法利賽人辯論,究竟銅錢、錢幣應否納粹予羅馬帝國,在《聖經》中會歸納成「世俗的歸世俗,上帝的歸上帝」這種「榮耀歸於上帝」的言論,即所謂的「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
但如果從當時巴勒斯坦獨立的角度來看,耶穌這種講法即是「土地是屬於敬拜上帝的猶太人」,而耶穌被釘十字架這事,這些在羅馬記載中的猶太獨立運動分子被稱為「強盜」,指的不是偷東西的強盜,當時跟耶穌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左右兩個強盜,在作者眼中都同屬這些獨立運動,或者狂熱的彌塞亞運動,由彌塞亞帶領巴勒斯坦獨立,建立一個神的國度的分子。
如果你這樣理解的話,耶穌其實就是「 長毛」,或在當時羅馬帝國眼中是一個阿爾蓋達成員。所以拿撒勒人耶穌跟我們在 《聖經 》 福音中 看到的耶穌,一個誕生於馬槽,有三皇來朝,出生在伯利恆等完全不同,
亦有研究指出,耶穌根本不是在伯利恆出生,而是在窮困的加利農村的一個木匠兒子,是一個低上階層,至於後來為何要添加三皇來朝,在伯利恆出生等呢?是因為他要證明耶穌是大衞王的子孫,彌塞亞運動的人。
所以我覺得如果你不是一個宗教信徒,看這書會覺得很有趣味,因為你會發現香港教會領袖口中所講的耶穌與歷史上的耶穌,根本是南轅北轍;如果你是教徒,我覺得你亦可以退後一步,看看你信仰的神在聖經以外、在歷史書或其他記載中,他是否又是一個偉大的人呢?
作者沒有用歷史的耶穌去否定宗教的耶穌,他是告訴我們,就算你將耶穌放回歷史脈絡,他的所作所為依然值得尊敬,被視為一個偉大人物。
今日節目到此為止,大家有時間,記住搵本好書睇下啦!
source :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60912321742
讀書好TV第一百五十三集--還原耶穌的歷史真貌 《革命分子耶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Q_jdT5kO0
Zealo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of Nazareth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Zealot :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of Nazareth
內容簡介
反抗帝國,反抗權貴,耶穌是搞革命的猶太農民
本書重返歷史現場,還原耶穌的真實面貌,重新詮釋基督教的起源與精神
「 當我愈瞭解耶穌的 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耶穌以猶太農民 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 最強大的帝國的形貌,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 本書作者
本書試圖考察歷史上耶穌的真實面貌,也就是被基督教神化「之前」的耶穌。藉由羅馬帝國的文獻以及各種歷史考證,佐以聖經的描述,作者顛覆了傳統對於耶穌的許多詮釋。
根據作者考證,耶穌出生在貧窮的小鎮拿撒勒,家族多半從事木工與建築工,屬於底層階級,地位只比乞丐、奴隸高一點。他沒受過多少教育,目不識丁,可能是私生子。在拿撒勒,木工根本沒有工作可做,身為木匠的耶穌必須到城市工作。
年輕的耶穌從農村來到城市,他目睹巨大的城鄉差距。富有的城市公共設施周全、交通四通八達,而拿撒勒連一條道路都沒有。他也感受到巨富與赤貧。白天他為富有的猶太貴族蓋豪宅,晚上自己住的卻是破落的小屋。
農村的人不是跑到城市為富人做牛做馬,就是在農村辛苦耕種,供應糧食給城市的人。而住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大祭司,卻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勾結富商和官吏,壓迫底層猶太人,對他們課徵重稅,兼併他們的土地,使窮人陷入徹底的絕望,強盜與叛亂活動四起。
在迦南地區成為革命溫床的同時,有個名叫施洗者約翰的人在約旦河邊,一邊洗除人們的罪惡,一邊宣揚革命的理念。許多對羅馬帝國不滿的群眾慕名前來,耶穌也是其中之一。他接受約翰的教導,並在約翰死後成為他的繼承者。
耶穌回到家鄉,準備傳播上帝國度的到來與末日將近的訊息。他的鄰人不歡迎他,擔憂耶穌的激進主張會讓他們不得安寧。他的家人勸他當個安分的木工,但耶穌拒絕了。
- - -
耶穌批評權貴,挑戰既得利益者。他像個社運分子,衝進了象徵權力的堡壘:耶路撒冷聖殿。他堵住聖殿入口、打翻桌椅、趕走攤販,大肆批評時政。
耶穌宣稱在不久的未來,猶太人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度,既有的秩序將會反轉,富人與有權力的人將會變成窮人與無權力的人。他明知自己的言行將難逃一死,還是四處宣揚理念,直到羅馬人逮捕他,以煽動叛亂的罪名處死他。
耶穌死後,反抗羅馬的行動並未消減,一個革命家被處死,就有另一個革命家興起。加上羅馬派來的總督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只忙著鞏固權力,不僅不理會民眾的不滿,還以殘酷的血腥鎮壓試圖嚇阻,最後民怨累積到極限,終於爆發全面性的革命。
- - -
西元六十六年的這場猶太革命十分慘烈,在耶路撒冷,羅馬軍隊殘暴地姦殺擄掠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論貧富,不論效忠羅馬或反抗羅馬,逢人便殺,甚至阻斷水源與糧源,讓人們活活餓死。
屠殺造成猶太人巨大的陰影,導致後世追隨者在宣揚耶穌事蹟時,因為害怕羅馬統治者報復,刻意降低耶穌的政治性與革命色彩,只強調神性與和平的一面。耶穌從此由帶領革命的猶太民族主義者,變成宣揚和平而不關心世俗的精神領袖。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瞭解耶穌的另一面,也理解一個國家 如何導致人民的反抗。而這樣的歷史至今在世界各地仍不斷上演著。
- - -
導論
關於拿撒勒人 耶穌,我們擁有的最初文字資料來自於 保羅的書信,保羅 是耶穌早期的追隨者,大約西元六十六年去世( 保羅 最初的書信,《 帖撒羅尼迦前書》,完成的時間大約在西元四十八年到五○年,也就是耶穌死後的二十年。)
然而,保羅的問題在於,他對於歷史的耶穌興趣缺缺。他的書信只有三個地方提到耶穌的生平:最後的晚餐(哥林多前書11:23-26),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2),以及對保羅來說最關鍵的復活。
保羅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哥林多前書15:14)。對基督教早期歷史有興趣的人,也許認為保羅的書信是絕佳的史料來源,但我們無法從他的書信挖掘出歷史上的耶穌形貌。
於是我們只剩下福音書,但這些福音書亦非全無問題。首先,除了路加福音之外,其他福音並非出自福音本身所冠人名之手。其實新約絕大多數的篇章都是如此。這類作品即是所謂的「偽典」(pseudepigraphical works ),也就是偽托他人之名寫成的作品。
這種做法在古代極為常見,而這些偽典也不應視為偽造之物。以某人的名字為某書命名,這麼做通常表示該書反映了某人的信仰,或反映了他的學派思想。無論如何,福音書並非( 其原意亦非如此 )耶穌生平的歷史文獻。
福音書並非親炙耶穌教誨之人對耶穌言行的紀錄,而是信仰者社群對信仰的見證,其寫作的時間往往與實際事件發生的時間隔了好幾年。簡言之,福音書描述的是身為基督的耶穌,而不是身為凡人的耶穌。
關於福音書的形成過程,目前最有力的理論是「雙源理論 」( Two-Source Theory)。該理論主張馬可福音成書最早,大約在西元七○年之後,也就是耶穌去世的四十年後。馬可收集了口傳的資料,或許還包括一些文字傳說,其中包含耶穌最初的門徒在數年間寫下的作品。
馬可依照年代先後排比這些資料,因此創造出全新的文類,稱為 gospel,即 希臘文「 福音」的意思。然而,馬可的福音書太簡略,無法滿足許多基督徒的需求。
馬可未提到耶穌的幼年;只提到耶穌某一天出現在約旦河畔,受了施洗約翰的洗。馬可未提到耶穌復活,他只提到耶穌被釘十字架,遺體放在墳墓裡,幾天後,墳墓空無一物。即使是最早期的基督徒,看到馬可這麼簡單描述耶穌的生平與傳道,恐怕也會感到意猶未盡。這方面的工作只能留待接續馬可福音的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由它們來補充原初文本的不足。
- - -
馬可之後又過了二十年,大約西元九○年到一○○年左右,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的作者開始各自獨立撰寫。他們以馬可的手稿為範本,添入自身的獨特傳統,包括兩種相異且彼此衝突的耶穌幼年敘事,以及一連串經過增補修飾的耶穌復活故事,來滿足各自的基督教讀者。
馬太福音 與路加福音也引用 早期相當流行的耶穌語錄,學者稱這些語錄為 Q資料(Q 指德文的 Quelle,也就是 資料來源的意思)。雖然我們沒有有形的文獻資料,但我們可以把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中並非來自馬可福音的文字找出來,然後比對這些文字,找出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的共通點,由此就能推論出Q資料的內容。
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合稱對觀福音書(Synoptics,希臘文,「對觀」的意思),因為這三部作品對於耶穌的生平與傳道事蹟,或多或少呈現出共同的敘事與年代順序。而這三本福音書的內容也與第四本福音書約翰福音有很大的差異。約翰福音可能成書於西元一世紀結束後不久,也就是西元一○○年到一二○年之間。
以上四本是被列為正典的福音書,但它們並非僅有的福音書。我們現在擁有的非正典聖經,絕大多數成書於西元二到三世紀,這些作品對於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角。
這些福音書包括一九四五年 於上埃及,也就是在拿戈瑪第( Nag Hammadi)附近挖掘到的作品,如《 多馬福音 》( Gospel of Thomas)、《 腓力福音》 (Gospel of Philip)、《 約翰秘傳》 ( Secret Book of John)、《 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 (Gospel of Mary Magdalene)與一些格諾希斯福音書。
雖然這些作品最終未能列為新約,但它們仍極為重要,因為這些作品顯示當時的人對於耶穌是誰與耶穌的意義為何,看法極為分歧,就連宣稱曾與耶穌同行,曾與耶穌同吃一塊麵包,與耶穌一起飲食,曾親耳聽他傳道以及與他一起禱告的人,他們對耶穌的想法也言人人殊。
- - --
最後,關於拿撒勒人耶穌,我們只握有兩件確然不移的歷史事實:首先,耶穌是猶太人,西元一世紀初,他在巴勒斯坦領導廣受支持的猶太運動;其次,羅馬因為他領導猶太運動而處死他。光憑這兩件事實,自然無法完整描繪兩千多年前這名男子的生活全貌。
然而,如果能夠對照耶穌身處的那個充滿騷亂的時代 ── 感謝羅馬人,我們因此知道不少當時的事 ── 那麼這兩件事實 就能協助我們描繪出 比福音書更貼近歷史的拿撒勒人耶穌肖像。
事實上,從這場歷史活動中浮現的耶穌 ── 一名投身於西元一世紀 巴勒斯坦宗教 與政治騷動的狂熱革命分子 ── 與早期基督教社群描繪的 溫和牧羊人形象,兩者幾乎沒有類似之處。
思考一下:釘十字架 幾乎是羅馬人 專門用來懲罰煽動叛亂者的刑罰。當耶穌痛苦地扭動身體時,羅馬人 在他頭上放了個牌子 ── 上面寫著 「 猶太人的王」── 這是耶穌的 「罪狀」(titulus ),儘管一般認為這是為了諷刺耶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每個被釘十字架的罪犯都有這樣的牌子,上面寫著他是犯了什麼罪才遭到處死。
在羅馬人眼裡,耶穌的罪名是 企圖建立王國( 也就是 叛國),與當時每個自稱是彌賽亞的人罪名一樣,而這些人也全遭到處死。耶穌不是獨自一人受死,福音書提到在耶穌兩旁各釘了一個人,他們被稱為是 lestai,這是希臘文,翻譯成英文就是「竊賊」,但真正的意思其實是 「 強盜」,而羅馬人 多半以此來稱呼 叛亂分子 或造反者。
這三名造反者所在的山丘滿布十字架,每座十字架上都掛著痛苦流血的身體,這些人都因為違逆了羅馬的意志而受此刑罰。
光是這樣的景象就足以使人質疑福音書對耶穌的描繪:他只是一名追求無條件和平的人,與當時的政治動亂毫無關係。廣受民眾支持的彌賽亞運動領袖,呼籲建立「上帝的國度」── 對猶太人與異教徒來說,這個詞其實與反抗羅馬大同小異 ── 如果說這種行為與猶太行省的猶太人普遍瀰漫的革命情緒無關,未免太不可思議。
- - -
福音書作者為什麼極力淡化耶穌訊息中帶有的革命性質,為什麼刻意抹去耶穌運動中帶有的革命色彩?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瞭解,幾乎所有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使命的福音故事,都是在西元六十六年猶太暴亂 「 之後 」 寫成的。那年,有一群猶太叛亂者在信仰上帝的熱情驅使下,鼓動同胞發動叛亂。令人意外的是,叛軍居然成功收復聖地,驅逐了羅馬人。有四年的時間,上帝之城再度回到猶太人手裡。
西元七○年,羅馬人捲土重來。在圍困耶路撒冷不久之後,羅馬軍攻破城牆,搶掠居民。他們逢人便殺,屍體全堆置在聖殿山。血水沿石板街道流下。屠殺結束之後,羅馬士兵縱火焚燒聖殿。
大火從聖殿山往外蔓延,將耶路撒冷的牧地、農田與橄欖樹盡皆燒燬。舉目所及全成了焦土。由於聖城毀壞得太過徹底,約瑟夫斯因此寫道,我們找不到任何痕跡可以證明耶路撒冷曾住過人。數萬名猶太人遭到屠殺。僥倖存活的則被上了鎖鏈驅趕出城。
猶太人在遭遇這場災難之後,精神上的創傷難以想像。猶太人被逐出上帝應許之地,卑躬屈膝地與羅馬帝國異教徒雜居,西元二世紀的拉比因此刻意將猶太教與激進彌賽亞民族主義逐漸區分開來,因為後者引發 與羅馬的戰爭使猶太人遭此劫難。此後,《 摩西五經》 取代聖殿成為猶太人生活的重心,而拉比猶太教也開始興起。
基督徒也覺得有必要與這些使耶路撒冷遭剷平的革命狂熱分子保持距離,不僅因為這麼做能讓早期教會免遭羅馬報復,也因為此時的猶太宗教已被歸類為低賤的社會階層,基督教傳福音的對象因此轉移到羅馬人身上。
於是基督徒開始重新塑造耶穌,希望將耶穌從革命的猶太民族主義者,轉變成宣揚和平不關心世俗的精神領袖。這樣的耶穌才能被羅馬人接受,而事實上羅馬人確實接受了。
三個世紀之後,羅馬皇帝狄奧多西(Flavius Theodosius,死於三九五年)讓耶穌基督巡迴傳教的運動成為官方宗教,我們今日所知的正統基督教於焉誕生。
本書試圖盡可能挖掘出歷史上的耶穌,也就是基督教「之前」的耶穌:一個具有政治意識的猶太革命分子。兩千年前,他在加利利的鄉野巡遊,召集追隨者發起彌賽亞運動,企圖建立上帝的王國。然而,他在耶路撒冷公然挑釁,又在聖殿大肆抨擊,因此遭羅馬當局以煽動叛亂的罪名加以逮捕處死。
本書也要討論,耶穌想在人世建立上帝的王國失敗後,他的追隨者如何重新詮釋耶穌的使命與身分,以及猶太彌賽亞的性質與定義。
- - -
讀書好TV 第一百五十三集--還原耶穌的歷史真貌 《革命分子耶穌》
大家好!又到「讀書好TV」時間。
上一集我介紹了在書展認識的一群台灣獨立書店協會的朋友,都是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屬下的組織成員,今日我介紹的都是我在書展台灣出版社的攤位中搜羅到的好書,
這些書買回來已有一個星期左右,有些已經開始讀起來,有些已經讀了一半,今天介紹的這本我已看了一本,未看完但也要急不及待跟大家介紹,就是 《革命分子耶穌》,出版社是讀書共和國,
我覺得讀書共和國的書在出版的水平和質素都很好,當中不少翻譯的作品都值得在中文出版的世界向讀者推薦,而我為何會對這本《革命分子耶穌》感興趣呢?
其實是來自之前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在堅振禮發表的一番「河蟹」講道理論,著人要學習耶穌的謙卑、溫柔,被審判也不要發聲等等,
其實之前接連也有不少在傳媒前相當高調活動的基督教教會,也用這種 「 面對審判、羅馬人的逼害,都繼續要包容、寬恕 」 的形象去叫人敬拜權益,絕對不止鄺保羅,基督教裏面也有不少人用這種潛台詞去宣傳其「政治和諧論」,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大家更要看這本 《革命分子耶穌》。
這書的作者是一位伊朗裔的美國人,Reza Aslan,英文書名叫Zealot,副題是「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of Nazareth」,即「拿撒勒人耶穌的生活和時代」,作者一開始提出一個問題︰宗教上的耶穌跟歷史上的耶穌是否一致?
兩件事是否完全沒有矛盾呢?作者認為不是,他認為在《新約》福音書中的耶穌是經過加工、修改後的宗教形象,如果你返回當時巴勒斯坦的歷史中,當中的耶穌形象並不如四福音中的一樣;
作者根據其他的歷史資料,重建西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發生的一連串政治、社會、宗教運動,重新建立歷史上的耶穌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作者將他放在 「Zealot 」 這個狂熱革命運動的脈絡中,因為當時,猶太人管治了巴勒斯坦地區後,猶太農民、基層中出現了一個狂熱運動,要擺脫羅馬,爭取巴勒斯坦地區獨立,所以在作者眼中,耶穌是屬於巴獨運動的一分子。
書裏面有一些特別的例子,在聖經書中都有記載,包括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在聖殿中倒毀聖殿,與大祭師、法利賽人辯論,究竟銅錢、錢幣應否納粹予羅馬帝國,在《聖經》中會歸納成「世俗的歸世俗,上帝的歸上帝」這種「榮耀歸於上帝」的言論,即所謂的「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
但如果從當時巴勒斯坦獨立的角度來看,耶穌這種講法即是「土地是屬於敬拜上帝的猶太人」,而耶穌被釘十字架這事,這些在羅馬記載中的猶太獨立運動分子被稱為「強盜」,指的不是偷東西的強盜,當時跟耶穌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左右兩個強盜,在作者眼中都同屬這些獨立運動,或者狂熱的彌塞亞運動,由彌塞亞帶領巴勒斯坦獨立,建立一個神的國度的分子。
如果你這樣理解的話,耶穌其實就是「 長毛」,或在當時羅馬帝國眼中是一個阿爾蓋達成員。所以拿撒勒人耶穌跟我們在 《聖經 》 福音中 看到的耶穌,一個誕生於馬槽,有三皇來朝,出生在伯利恆等完全不同,
亦有研究指出,耶穌根本不是在伯利恆出生,而是在窮困的加利農村的一個木匠兒子,是一個低上階層,至於後來為何要添加三皇來朝,在伯利恆出生等呢?是因為他要證明耶穌是大衞王的子孫,彌塞亞運動的人。
所以我覺得如果你不是一個宗教信徒,看這書會覺得很有趣味,因為你會發現香港教會領袖口中所講的耶穌與歷史上的耶穌,根本是南轅北轍;如果你是教徒,我覺得你亦可以退後一步,看看你信仰的神在聖經以外、在歷史書或其他記載中,他是否又是一個偉大的人呢?
作者沒有用歷史的耶穌去否定宗教的耶穌,他是告訴我們,就算你將耶穌放回歷史脈絡,他的所作所為依然值得尊敬,被視為一個偉大人物。
今日節目到此為止,大家有時間,記住搵本好書睇下啦!
source :
革命分子耶穌: 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60912321742
讀書好TV第一百五十三集--還原耶穌的歷史真貌 《革命分子耶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Q_jdT5kO0
Abonnieren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