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nerstag, 2. April 2015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http://www2.ocn.ne.jp/~ichitubo/yomei/yomeiroom.html

惟精惟一


【原文・尚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 大禹謨)


【原文・荀子】

○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精於物者也。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


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


故道經曰、「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解蔽)

【孔傳】

○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


【孔疏】

○汝當精心、惟當一意、信執其中正之道。


【章句序・語類】

○中庸何爲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 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

 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爲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閒斷、必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爲自無過不及之差矣。( 中庸章句序)


○夫子教顏子、只是博文、約禮兩事。自堯舜以來、便自如此說。「惟精」便是博文、「惟一」便是約禮。(『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六・論語十八・子罕篇上)

○心要精一。方靜時、須湛然在此、不得困頓、如鏡樣明、遇事時方好。(『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九・孟子九・告子上)


○道夫曰、「 理純而氣則雜。」曰、「 然。理精一、故純。氣粗、故雜。」(『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九・孟子九・告子上)

○道理散在天下事物之間、聖賢也不是不說、然也全說不得、自是那妙處不容說。然雖不說、只才挑動那頭了時、那箇物事自跌落在面前。如張弓十分滿而不發箭、雖不發箭、然已知得真箇是中這物事了。須是精一其心、無些子他慮夾雜、方看得出。
(『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孟子十・盡心上)


○問「 精一」。曰、「 精是精別此二者、一是守之固。如顏子擇中庸處、便是精。得一善拳拳服膺弗失處、便是一。伊川云、『「 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執厥中」、所以行之。』此語甚好。」(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 尚書一)

○問「 精一執中」之說。曰、「 惟精、是精察分明。惟一、是行處不雜。執中、是執守不失。」大雅。(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 惟精、惟一」、是兩截工夫。精、是辨別得這箇物事。一、是辨別了、又須固守他。若不辨別得時、更固守個甚麼。若辨別得了又不固守、則不長遠。惟能如此、所以能合於中道。又曰、「『 惟精惟一 』、猶『 擇善而固執之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人心者、氣質之心也、可爲善、可爲不善。道心者、兼得理在裏面。「 惟精」是無雜、「 惟一」是終始不變、乃能「允執厥中」。 (  『 朱子語類 』  卷第七十八・尚書一)


○程子曰、「 人心人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惟精以致之、惟一以守之、如此方能執中。」此言盡之矣。惟精者、精審之而勿雜也。惟一者、有首有尾、專一也。此自堯舜以來所傳、未有他議論、先有此言。聖

人心法、無以易此。經中此意極多、所謂「 擇善而固執之」、擇善、即惟精也。固執、即惟一也。又如「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皆惟精也。

「 篤行」、又是惟一也。又如「 明善」、是惟精也。「 誠之」、便是惟一也。大學致知、格物、非惟精不可能。誠意、則惟一矣。學則是學此道理。孟子以後失其傳、亦只是失此。(  『 朱子語類 』卷第七十八・ 尚書一)


○漢卿問「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一段。曰、「 凡事有一半是、一半不是、須要精辨其是非。惟一者、既辨得是非、卻要守得徹頭徹尾。惟其如此、故於應事接物之際、頭頭捉著中。惟精是致知、惟一是力行、不可偏廢。」   (『 朱子語類  』卷 第七十八 ・ 尚書一)


-- -

【陽明解】

○博文卽是惟精。約禮卽是惟一。  (『 傳習録』9)


○先生曰、「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

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

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爲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卽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卽誠意之功。道問學卽尊德性之功。明善卽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傳習録 』25)


○先生曰、「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傳習録 』225)


○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已。『 大學』謂之「 致知格物」、在『 書』謂之「 精一」、在『 中庸 』謂之「 慎獨」、在『 孟子』謂之「集義」、其工夫一也。(『 陽明全書』卷二十七・與陸清伯書) 


○自古聖賢因時立教、雖若不同、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 書 』謂「  惟精惟一」、『 易 』謂  「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孔子謂「 格致誠正、博文約禮 」、曾子謂  「 忠恕」、子思謂  「 尊德性而道問學 」、孟子謂 「 集義養氣、求其放心」、

雖若人自爲説、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領歸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則心同、心同則學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説也。( 『  陽明全書 』卷七 ・ 示弟立志説)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