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twoch, 28. Juli 2010

弗雷勒 (Paulo Freire) 與 受壓迫者教育學

弗雷勒 (Paulo Freire) 與 受壓迫者教育學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dJV0Cd2T2KUJ:acedu.fguweb.fgu.edu.tw/front/bin/download.phtml%3FPart%3D961217%26Nbr%3D40%26Category%3D0+%E4%BF%9D%E7%BE%85.%E4%BD%9B%E9%9B%B7%E5%8B%92,+(Paulo+Freire)&cd=1&hl=en&ct=clnk&gl=fr

受壓迫者教育學
Paulo Freire--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http://trdc.kta.kh.edu.tw/reading/1-good%20books/940902.htm

===
Time goes by --EL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h1seHkxw4&feature=related

倪匡 : 上海人也撐廣州話-- 佩服廣州市民 挺身捍衞自己語言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727&sec_id=4104&subsec_id=11867&art_id=14281639

5 Kommentare:

Anonym hat gesagt…

《五月雨》作詞・持田香織/作曲・多胡邦夫/編曲・Every Little Thing

我的聲音你聽見了嗎?
你今天也聽了這首歌嗎?
在有你的
在你生存的
那個心裡

五月雨在飄
打濕了肩頭
頭一次遇見你的那一天
剛好也是這樣的季節
你還記得嗎?

為了可以看見
明日的晨曦
為了活在明天
今天的努力
你那雪白纖巧的指尖
回握著我
告訴了我知道

我從你那裡得到的愛
今天也同樣
朝天空將它吶喊出來
我的聲音 我的歌
希望可以成為你活在每一天的力量...

該用怎樣的表情
該用怎樣的模樣
去見你才好 我為此而猶豫
然而等待我的卻是
有如天使一般的
笑容

當我閉上了眼睛
浮現在腦海的是
一對絕對不放棄明天的閃亮眼睛
就像白色房間裡
擺設在那裡的
面向著太陽的
向日葵一樣

我從你那裡得到的一句話
不成聲的一句謝謝
絕不可忘記的真實
懷抱在心中
無時無刻
無時無刻...

你那雪白纖巧的指尖
回握著我
告訴了我知道

我從你那裡得到的愛
今天也同樣
朝天空將它吶喊出來
我的聲音 我的歌
希望可以成為你活在每一天的力量...

*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的思想空間,我特意選了這個原裝cd version的視頻給你們。

Anonym hat gesagt…

開卷看世界﹕快樂抗爭的靈感來源 ——弗雷勒的解放教育法

學問要用在身上,才是學問,否則只是消閒。消閒也很好,不過遇上渾濁時代,正氣不張,又容不得人偷安。寫舊書的書話,重看舊藏書,有些毫無留下閱讀痕迹的,倒是懷疑當年自己曾否讀過,例如弗雷勒(Paulo Freire,1921-1997)的《被壓迫者的教育法》(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快樂抗爭的一些靈感,除了來自社運同道的談話和宗教哲學之外,也源自此書。

閱讀藏書,認定源頭

此書是教英文寫作的老師Louis Crew 博士臨別香港所贈,連帶一大堆其他詩集、小說和社運書,許多看後我都轉贈其他學生了,只留下幾本。弗雷勒的是其中之一,現在看看,原來是一九七○ 年的英文初版,翻譯自作者的葡萄牙 文手稿(一九六八年)。弗雷勒原是巴西 教育家,負責甘蔗工人的識字教育,政變之後一度流亡智利,復定居美國,為貧困階層探索教育方法學。此書是社運的奠基之作。前幾日重看,我才肯定,一九八六年讀過此書,當時是連住幾本黑人社運書一氣讀的,故記不清楚。書上留有老師的勾劃和筆記,珍而重之,便不自加橫批了。

弗雷勒的論述,如一些南美的思想家著作一樣,章法凌亂,喜歡用激情的對比排句和模糊的馬克思主義術語,需要理性的整理。也許我當年心內整理過,因此忘卻了原著,有點忘恩負義了。

自壓迫之中解放出來

壓迫是什麼?壓迫就是將人變成物,不將人當作人來看待。只有當權者是人,當權者不能愛別人,只能愛自己,其餘的人都是物,可以隨便支配、勒詐和虐殺的物。反抗壓迫,不是要將關係倒轉過來,將奴隸變成主人,而是要反省奴役,取消奴役,取消壓迫人的奴役關係,將當權者也一併從壓迫的不愉快的關係之中解放出來,大家享受平等和自由的快樂人生。主子虐打奴隸,一樣是面容扭曲的,從虐待狂之中,得不到快樂。壓迫人的當權者,活在惶恐不安之中,用侍衛困鎖自己,毫不輕鬆。

魯迅先生講過,「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在壓迫之下沉默,是受壓迫者的特色。當權者壓迫窮人,少數人壓迫多數人,靠的是灌輸意識形態,使得窮人認命而沉默無言,不再反抗。政治解放,要由意識解放和文化分析開始,不是從武力抗爭開始。由武力抗爭開始,只會令窮人更加絕望﹕比起當權者,自己的武備貧乏得可憐,必須鼓吹超出理性的仇恨,採取更為滅絕人性的超限戰爭(如恐怖襲擊),犧牲許多同道,惹來當權者更為合理的鎮壓,而無數的武力革命先輩,最後演變成殘酷暴政的例子又太多了,怎不令人沮喪而沉默,即使智者也變得犬儒起來?

恢復人性,便是解放

壓迫的方法是去除人性,待人如物,革命就首先要人認識人性,待己如人,待人如人,重獲自己的自由、責任和愛心,活在真實之中。社運中的民眾教育,不能用壓迫的灌輸教學法,要平等相待,尊重民眾的生活體驗和民間知識,彼此維繫對話,一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民眾不是革命的螺絲釘,而是有真性情和各種缺陷和癖好的人。當民眾簡化為螺絲釘、兌換成可以交易的籌碼,只是奪權,改換當權者,而不是革命。

革命的過程,是要以對話來啟發民眾成為自由探索真相的人,彼此締結,組織起來,抵抗當權者的分化和離間。民眾的訴求,如爭取加薪、爭取住所之類,要尊重,但要綜合其他的訴求,令民眾認識到他們階段性的個別爭取,可以連結到整體社會的解放。要民眾理解到什麼是整體解放,就要用文化藝術來聯繫不同的生活領域,擴大他們的同理心。最終的革命,不是奪權,而是文化的更新﹕以對話取代灌輸,以合作取代奴役,以愛取代恨。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作者:Paulo Freire

出版:Continuum

文 陳 雲

Anonym hat gesagt…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陳雲 - 快樂抗爭之道
信報 2010年7月27日

人是自己思想的主人,但往往人卻成了別人思想的奴隸。前者的思想叫覺悟、自主,後者的思想叫意識形態、奴性。

行動是物力,思想是心力,思想是精神原子彈,能夠散佈思想而締結同道,彼此商量、調和與校正理念,配合適當的行動,便可以改革社會,實現樂土。

自由民主世界促成互聯網技術突破,有了朋輩之間的點對點( Peer-to-peer)網絡社區之後,抗爭行動別開生面。思想交流與抗爭行動結合,事前的籌謀與事後的檢討,令參與網絡的人可以平等分享資訊和表白心跡。

誰是領袖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互相認定的信念和彼此平等的交流,憑著脈衝式的行動,滾存能量,發揚仁愛,便可解除奴役和剝削,實現人類與眾生共和的樂土。

網絡社區呼召的抗爭行動,也不是一個新的境界。只是新的通訊技術,令到人類熱愛自由、平等與博愛的本性更易發揮效力而已。憲政民主的方法仍未面世之前,中國聖賢也有仁愛的政治理念。

《孟子》「梁惠王」一章,宣揚仁愛的貴族政治,當中有天然耕作與節制漁獵、平均地權( 恆產與恆心)與福利社會,也與現代的政治理想接通。

在君主制度之下,要達到這些理想,孟子主張君王要與百姓在物質上共享國土資源,在精神上共享視聽之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肉體上共享婚配與色慾之娛(「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大家share,大家happy。孟子思想唔單只「堅」,而且好in。

孟子的貴族政治理想,在現代香港也達不到。如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今日香港權貴階級斤斤計較的工資保障與平均地權,儒家在戰國時期已經談論,並且定出現今香港也不能做到的標準:男子(當時的勞動者)擁有的勞動權和產業權,要足以奉養父母妻子,擁有積蓄,免於匱乏。

快樂政治是中國傳統

儒家的理想是快意人生。孔子《論語》第一章「 學而」,講快樂學習與快樂處世:「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孟子》第一章「梁惠王」,是講快樂政治。「 梁惠王」開首處,有這個故事: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梁惠王略有仁心,自居為賢王,在私人濕地樂園對住鴻雁和麋鹿,顧盼自豪,問孟子:「賢人也感受到這快樂麼?」孟子答道:「只有賢人才能感受到這種快樂,不賢的人縱然擁有這些珍禽異獸,也不會感到快樂。」

孟子舉周文王建造苑囿為例,由於與民共享,文王勸百姓不必勞累興建,百姓反而更積極幫忙,並且尊稱苑囿為靈台、靈沼。

賢君與民同樂,因此享受快樂。孟子勸告梁惠王,要將自己的好事,廣而大之,放棄宰制和專權,與百姓共享資財,與士大夫共享權力。

解除壓迫,離苦得樂

快樂政治來自分享,不快樂的政治來自獨佔。獨佔的手段是壓迫。壓迫就是只當自己是人,將其他人變成物,然後剝削、壓榨、虐待。當權者不愛別人,只愛自己。

反抗壓迫,不是要將關係倒轉過來,將奴隸變成主人,而是要反省奴役,取消奴役,解除壓迫人的奴役關係,將當權者也一併從壓迫的不愉快的關係之中釋放出來,共享平等和自由的快樂。

如果被壓迫者狠狠盯著壓迫者的權位和擁有之物,壓迫者便壓迫得更緊,因為他們的存在價值被肯定了。

但當被壓迫者嘲諷壓迫著的權位,而且滿不在乎地歡笑起來,自尋樂子,壓迫者便陷於存在的恐懼,被逼思索壓迫的意義。此刻,解放來臨。

壓迫的制度很複雜,壓迫者的說教很精密。在壓迫之下沉默,是受壓迫者的特色。

當權者壓迫窮人,少數人壓迫多數人,靠的是灌輸意識形態,使得窮人認命而沉默無言,不再反抗。政治解放,要由意識解放和文化思辨開始,不是從武力抗爭開始。

由武力抗爭開始,只會令窮人更加絕望:比起當權者,自己的武備貧乏得可憐,必須鼓吹超出理性的仇恨,採取更為滅絕人性的超限戰爭( 如恐怖襲擊),犧牲許多同道,惹來當權者織造更為乖巧的意識形態網羅,實施更為殘酷的鎮壓手段。

壓迫的方法是去除人性,待人如物,革命就首先要人認識人性,待己如人,待人如人,重獲自己的自由、責任和愛心,活在真實之中。

革命不是奪權,而是文化更新:以對話取代灌輸,以合作取代奴役,以愛取代恨。

革命過程,是要以對話來啟發民眾成為自由探索真相的人,彼此締結,組織起來,尊重生活體驗和民間知識,一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抵抗當權者的分化和離間。

民眾的訴求如爭取加薪、保衞家園之類,要尊重,但要綜合其他的訴求,令民眾認識到他們階段性的個別爭取,可以連結到整體社會的解放。

要民眾理解到什麼是整體解放,就要用文化藝術來超越階級的視野限制,聯繫不同的生活領域,擴大彼此的同理心。

抗爭是否應該憤怒?革命是否需要捱苦?是需要的,假若革命的目標短淺而迅即完成的話,不介意短暫的憤怒和捱苦。

假若革命的目標不是如奪權般的短淺,不是要成為當權者或有錢人,而是要解除壓迫,建立平等均富的樂土,若是追尋此等久遠的目標,憤怒和捱苦足以摧毀革命。

常懷歡喜之心

憤怒可以有威力,捱苦可以有韌性,但要以平靜和安樂的心性修養而為之,要如觀音菩薩,以菩提心來發威神力。或如文殊菩薩,以巧智慧來發金剛力。

不能立刻在人間實現樂土,但心靈總可以先走一步,呈現樂土的平等心與歡喜心。抗爭者要耕好心田,種下善意,使得壓迫者及一般民眾看到抗爭者即將收穫的果實。

只有快樂者、建設者才是已經擁有值得民眾嚮往的道德價值和生活方式,憤怒者、毀壞者只擁有痛苦和虛無。

所謂怒火中燒,憤怒的抗爭者,容易受到自己怒火的反燒而變得偏執和乖戾,自我分化,破壞團結,而且得不到旁觀市民的同情,不能呼召人心,集結民眾。

行動形式而言,快樂抗爭就是懷抱歡喜心,直面痛苦,啟發思想,集結龐大民眾,以人民總量令到壓迫者畏懼,宣揚民眾的快樂生活方式而使到壓迫者愧疚而信服,從而達致彼此的解放。

當保衛石崗菜園村的八十後青年在政府清拆村社的大限之前,仍建立「 菜園村生活館」,快樂耕作和分享收穫,實踐道義生活的時候,力量好像很卑微,

但假若香港的被壓迫者都如此探索思想和實踐自己的理想生活,打破沉默,聯合行動,解放就到來了。

Anonym hat gesagt…

http://www.fakku.net/manga.php?artist=Akihiko

王陽明:大學問
http://arts.cuhk.edu.hk/~hkshp/cclassic/songming/wangshouren3.txt

SeSeHorieCanto
http://video.moglik.com/t/SeSeHorieCanto.htm


力牆無限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0KH3Z4IC-c&feature=player_embedded

幕末四大人斬

http://lotter1115.pixnet.net/blog/post/30808439


Reiko Ike

how about 打李嘉誠小人 game ? 打李嘉誠小人. e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0SulLZ7DN8&feature=youtube_gdata

香港浸會成大學為第一間大學登報聯署聲援劉曉波
https://docs.google.com/fileview?id=1u-5kdEyS_MzH0CyEJClZ8zu_japf_lTztcFnK0EDUI6xGT_4iJ9VFeHHWdRU&hl=zh_TW[

http://forum2.hkgolden.com/view.aspx?type=CA&message=2660666

希特拉都買唔到樓(粗口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yXxb1KiQz8&feature=player_embedded

Anonym hat gesagt…

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 ( Consciousness ),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 (Intention ),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 ( Object) ,只是一件。

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 ( Object)。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歸於天理 ( Reason, Idee)。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

http://eninaru.blog53.fc2.com/blog-entry-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