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a Diamond : What nonsense might be
comment : nonsense, without sense, nonsensical. They are the same.
4.461....Tautology and contradictions lack sense.
4.4611. Tautologies and contradictions are not, however, nonsensical....
to mesh up symbolic logic with ethics is nonsense.
British philosophy is declining. She is now undergoing a phenomenological turn. There is no Russell in the 21st Century to revolt against Idealism. American philosophers have more potential to lead.
Is the "New Wittgenstein " called " American Wittgenstenian " ?
Read 100 Books. You still cannot wakeup.
Montag, 29. Juni 2009
Sonntag, 28. Juni 2009
Sartre--Anguish 苦惱
Sartre--Anguish
Rest in peace. Michael Jackson.
Notes on Sartre 's << Being and Nothingness >>
P.35-36
Anguish p.35-36 苦惱
1. Anguish in fact is the recognition of a possibility as
my possibility; that is, it is constituted when consciousness sees itself cut from its essence by nothingness or separated from the future by its freedom.
2. This means that a nihilating nothing removes from me all excuse and that at the same time what I project as my future being is always nihilated and reduced to the rank of simple possibility because the future which I am remains out of my reach.
3. But we ought to remark that in these various instances we have to do with a temporal form where I wait myself in the future, where I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myself of the other side of that hour, of that day, or of that month."
4. Anguish is the fear of not finding myself at that appointment, of no longer even wishing to bring myself there.
5. But I can also find myself engaged in acts which reveal my possibilities to me at the very instant when they are realized.
焦慮( Anguish ) --
[ 法文為 angoisse,英文 也譯作“ dread”] --
存在主義 面對世界的 典型態度之一,類似于“ 畏俱 ”。
當一個人 做選擇時,他或她 既是自由的,又意識到 這種自由。當此人 面對面地 意識到 或 辨認出這自由時,就出現了這種 " 焦慮 " 之感。如果一個選擇 是原發的,不能從 外在于此選擇的 理由 那裏得到辯護,那麽,當事人 就對于做某種選擇 或 不去做這個選擇的 正當性産生了 自我疑問,并因此而 體驗到一種 不確定性。
焦慮 與這個世界的 荒謬性相關,而不是 出自任何特殊的 危險情境。絶大多數人 依靠自欺 或 僞劣信仰 (Bad faith ) 而避開焦慮;但真正的人 則通過這種感覺 而意識到 現存者 與可能者 對于他或她的區彆,并進而在 開發自己的 潜能中增加 創造性。
某些存在主義者 也稱這種感覺為“ 存在論之罪感 ”,一種由自由選擇意識 而非由于違反了某種 特殊禁律而引起的 罪感。當然,這個存在主義的 中心觀念 所包含的 道德心理學 和 存在論(本體論)也可以受到質疑。
Rest in peace. Michael Jackson.
Notes on Sartre 's << Being and Nothingness >>
P.35-36
Anguish p.35-36 苦惱
1. Anguish in fact is the recognition of a possibility as
my possibility; that is, it is constituted when consciousness sees itself cut from its essence by nothingness or separated from the future by its freedom.
2. This means that a nihilating nothing removes from me all excuse and that at the same time what I project as my future being is always nihilated and reduced to the rank of simple possibility because the future which I am remains out of my reach.
3. But we ought to remark that in these various instances we have to do with a temporal form where I wait myself in the future, where I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myself of the other side of that hour, of that day, or of that month."
4. Anguish is the fear of not finding myself at that appointment, of no longer even wishing to bring myself there.
5. But I can also find myself engaged in acts which reveal my possibilities to me at the very instant when they are realized.
焦慮( Anguish ) --
[ 法文為 angoisse,英文 也譯作“ dread”] --
存在主義 面對世界的 典型態度之一,類似于“ 畏俱 ”。
當一個人 做選擇時,他或她 既是自由的,又意識到 這種自由。當此人 面對面地 意識到 或 辨認出這自由時,就出現了這種 " 焦慮 " 之感。如果一個選擇 是原發的,不能從 外在于此選擇的 理由 那裏得到辯護,那麽,當事人 就對于做某種選擇 或 不去做這個選擇的 正當性産生了 自我疑問,并因此而 體驗到一種 不確定性。
焦慮 與這個世界的 荒謬性相關,而不是 出自任何特殊的 危險情境。絶大多數人 依靠自欺 或 僞劣信仰 (Bad faith ) 而避開焦慮;但真正的人 則通過這種感覺 而意識到 現存者 與可能者 對于他或她的區彆,并進而在 開發自己的 潜能中增加 創造性。
某些存在主義者 也稱這種感覺為“ 存在論之罪感 ”,一種由自由選擇意識 而非由于違反了某種 特殊禁律而引起的 罪感。當然,這個存在主義的 中心觀念 所包含的 道德心理學 和 存在論(本體論)也可以受到質疑。
Donnerstag, 25. Juni 2009
Cora Diamond : throwing away the ladder
Cora Diamond : throwing away the ladder
There is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tractatus.
http://methodsofprojection.blogspot.com/2007/06/another-new-wittgenstein-blog.html
http://www.tractatusblog.blogspot.com/
There is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tractatus.
http://methodsofprojection.blogspot.com/2007/06/another-new-wittgenstein-blog.html
http://www.tractatusblog.blogspot.com/
Mittwoch, 24. Juni 2009
Perl and Undecidability
Perl and Undecidability
Adam Kennedy's PPI project focused on parsing Perl code as a document (retaining its integrity as a document), instead of parsing Perl as executable code (which not even Perl itself can always do).
It was Kennedy who first conjectured that, "parsing Perl suffers from the 'Halting Problem'.", and this was later proved.
不完備性 的結論影響了 數學哲學 以及 形式化主義(使用 形式符號 描述原理)中的一些觀點。
我們 可以將 第一定理解釋為 :「我們永遠 不能 發現一個萬能的 公理系統 能夠證明 一切數學真理,而不能 證明任何謬誤 」
以下對第二定理的另一種說法甚至更令人不安:
如果一個(強度足以 證明基本算術公理的)公理系統 可以用來證明 它自身的 相容性,那麼它是 不相容的。
http://www.jeffreykegler.com/Home/perl-and-undecidabil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decidable_problem
Adam Kennedy's PPI project focused on parsing Perl code as a document (retaining its integrity as a document), instead of parsing Perl as executable code (which not even Perl itself can always do).
It was Kennedy who first conjectured that, "parsing Perl suffers from the 'Halting Problem'.", and this was later proved.
不完備性 的結論影響了 數學哲學 以及 形式化主義(使用 形式符號 描述原理)中的一些觀點。
我們 可以將 第一定理解釋為 :「我們永遠 不能 發現一個萬能的 公理系統 能夠證明 一切數學真理,而不能 證明任何謬誤 」
以下對第二定理的另一種說法甚至更令人不安:
如果一個(強度足以 證明基本算術公理的)公理系統 可以用來證明 它自身的 相容性,那麼它是 不相容的。
http://www.jeffreykegler.com/Home/perl-and-undecidabil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decidable_problem
Dienstag, 23. Juni 2009
Linux Kernel Architecture
Mauerer's book << Linux kernel Architecture >> is clear and you can trace the flow of the source code.
I make this comment since I have painful experience in reading << Understanding the Linux kernel >>.
The Understanding series is quite hard to me.
If you really have passion in the linux kernel, I would suggest you first read Robert Love 's << 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 .
The linux source code is Overwhelming. But once you can ...
Linux kernel e-book :
http://www.kernelchina.org/?q=node/69
I make this comment since I have painful experience in reading << Understanding the Linux kernel >>.
The Understanding series is quite hard to me.
If you really have passion in the linux kernel, I would suggest you first read Robert Love 's << 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 .
The linux source code is Overwhelming. But once you can ...
Linux kernel e-book :
http://www.kernelchina.org/?q=node/69
EE4206/EE5806 Fourier spectrum
EE4206/EE5806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notes on Fourier spectrum :
notes on ( Gonzales and Wood 2008 )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3rd ed.
The plot of |F(u)|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The key properties to note are that the locations of the zeros of both F(u) and |F(u)| a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width, W, of the " box " function, that the height of the lobes decreases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from the origin, and that the function extends to infinity for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s of u.
These properties are quite helpful in interpreting the spectra of two-dimensional fourier teansforms if images.
notes on Fourier spectrum :
notes on ( Gonzales and Wood 2008 )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3rd ed.
The plot of |F(u)|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The key properties to note are that the locations of the zeros of both F(u) and |F(u)| a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width, W, of the " box " function, that the height of the lobes decreases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from the origin, and that the function extends to infinity for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s of u.
These properties are quite helpful in interpreting the spectra of two-dimensional fourier teansforms if images.
Montag, 22. Juni 2009
Cora Diamond : the realistic spirit
Cora Diamond : the realistic spirit
comment : on causal nexus
5.1361. We cannot infer the events of the future from those of the present.
Superstition is nothing but belief in the causal nexus.
5.1362.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consists in the impossibility of knowing actions that still lie in the future.
We could know them only if causality were an inner necessity like that of logical inference.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what is known is that of logical necessity.
( 'A knows that p is the case', has no sense if p is a tautology. )
comment : on causal nexus
5.1361. We cannot infer the events of the future from those of the present.
Superstition is nothing but belief in the causal nexus.
5.1362.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consists in the impossibility of knowing actions that still lie in the future.
We could know them only if causality were an inner necessity like that of logical inference.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what is known is that of logical necessity.
( 'A knows that p is the case', has no sense if p is a tautology. )
Samstag, 20. Juni 2009
Cora Diamond : Throwing away the ladder
Cora Diamond : Throwing away the ladder
comment :
the correct method in philosophy : to end philosophizing
6.53. The correct method ih philosophy would really be the following :
to say nothing except what can be said, i.e. propositions of natural science -- i.e. something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philosophy -- and then, whenever someone els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 metaphysical, to demostrate to him that he had failed to give a meaning to certain signs in his propositions.
Although it would not be satisfying to the other person -- he would not have the feeling that we were teaching him philosophy -- this method would be the only strictly correct one.
comment :
the correct method in philosophy : to end philosophizing
6.53. The correct method ih philosophy would really be the following :
to say nothing except what can be said, i.e. propositions of natural science -- i.e. something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philosophy -- and then, whenever someone els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 metaphysical, to demostrate to him that he had failed to give a meaning to certain signs in his propositions.
Although it would not be satisfying to the other person -- he would not have the feeling that we were teaching him philosophy -- this method would be the only strictly correct one.
Cora Diamond : Throwing away the ladder
Cora Diamond : Throwing away the ladder
comment :
about the aim of philosophy : to delimit, to delineate and to demarcate
4.112. Philosophy aims at the logical clarification of thoughts.
Philosophy is not a body of doctrine but an activity.
A philosophical work consists essentially of elucidations.
Philosophy does not result in '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s ', but rather in the clarification of propositions.
Without philosophy thoughts are, as it were, cloudy and indistinct : its task is to make them clear and to give sharp boundaries.
4.114. It must set limits to what can be thought; and, in doing so, to what cannot be thought.
It must set limits to what cannot be thought by working outwards through what can be thought.
comment :
about the aim of philosophy : to delimit, to delineate and to demarcate
4.112. Philosophy aims at the logical clarification of thoughts.
Philosophy is not a body of doctrine but an activity.
A philosophical work consists essentially of elucidations.
Philosophy does not result in '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s ', but rather in the clarification of propositions.
Without philosophy thoughts are, as it were, cloudy and indistinct : its task is to make them clear and to give sharp boundaries.
4.114. It must set limits to what can be thought; and, in doing so, to what cannot be thought.
It must set limits to what cannot be thought by working outwards through what can be thought.
Dienstag, 16. Juni 2009
On Existentialism
On Existentialism
Robert Solomon 's comment on Existentialism
1. "The reason why I refuse to take existentialism as just another French fashion or historical curiosity is that I think it has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to offer us for the new century. I'm afraid we're losing the real virtues of living life passionately, sense of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who YOU are, the ability to make something of yourself and feeling good about life. Existentialism is often discussed as if it's a philosophy of despair. But I think the truth is just the opposite.
2. Sartre once interviewed said he never really felt a day of despair in his life. But one thing that comes out from reading these guys is not a sense of anguish about life so much as a real kind of exuberance of feeling on top of it. It's like your life is yours to CREATE.
3. I've read the postmodernists with some interest, even admiration. But when I read them, I always have this awful nagging feeling that something absolutely essential is getting left out. The more that you talk about a person as a social construction or as a confluence of forces or as fragmented or marginalized, what you do is you open up a whole new world of EXCUSES.
4. And when Sartre talks about responsibility, he's not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abstract. He's not talking about the kind of self or soul that theologians would argue about. It's something very concrete. It's you and me talking. Making decisions. DOING things and taking the consequences. It might be true that there are six b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and counting. Nevertheless,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makes a difference, first of all, in material terms. Makes a difference to other people and it sets an example.
4. In short, I think the message here is that we should never simply write ourselves off and see ourselves as the victim of various forces. It's always OUR decision WHO we ar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2EV4KBIsNk&hl=zh-TW
Robert Solomon 's comment on Existentialism
1. "The reason why I refuse to take existentialism as just another French fashion or historical curiosity is that I think it has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to offer us for the new century. I'm afraid we're losing the real virtues of living life passionately, sense of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who YOU are, the ability to make something of yourself and feeling good about life. Existentialism is often discussed as if it's a philosophy of despair. But I think the truth is just the opposite.
2. Sartre once interviewed said he never really felt a day of despair in his life. But one thing that comes out from reading these guys is not a sense of anguish about life so much as a real kind of exuberance of feeling on top of it. It's like your life is yours to CREATE.
3. I've read the postmodernists with some interest, even admiration. But when I read them, I always have this awful nagging feeling that something absolutely essential is getting left out. The more that you talk about a person as a social construction or as a confluence of forces or as fragmented or marginalized, what you do is you open up a whole new world of EXCUSES.
4. And when Sartre talks about responsibility, he's not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abstract. He's not talking about the kind of self or soul that theologians would argue about. It's something very concrete. It's you and me talking. Making decisions. DOING things and taking the consequences. It might be true that there are six b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and counting. Nevertheless,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makes a difference, first of all, in material terms. Makes a difference to other people and it sets an example.
4. In short, I think the message here is that we should never simply write ourselves off and see ourselves as the victim of various forces. It's always OUR decision WHO we ar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2EV4KBIsNk&hl=zh-TW
Montag, 15. Juni 2009
日本兩性革命 肉食女獵殺草食男
日本兩性革命 肉食女獵殺草食男
" 由於社會上性格被動的「草食男」眾多,因而 令沒人追求的 女性 愈來愈焦急,不得不 主動出擊,反過來 作主動 追求男士,這些女性 都以「 草食男 」為目標,非常積極 去追求 戀愛 與 性愛,因此 ,她們 就被 稱為「 肉食女 」。"
由於「 肉食女 」積極 又主動,不少書商 亦看中 她們作 目標,繼續 推出有關 「 草食男 徹底解析 」或「 草食男 完全攻略手冊 」等書本,教她們 如何去追「 草食男 」。 相信,這個「 肉食女 」VS「 草食男 」的情況,在日本 會成為 長期的 社會現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26/today-int3.htm
http://kenshin_jd.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98341
中國文化
" 由於社會上性格被動的「草食男」眾多,因而 令沒人追求的 女性 愈來愈焦急,不得不 主動出擊,反過來 作主動 追求男士,這些女性 都以「 草食男 」為目標,非常積極 去追求 戀愛 與 性愛,因此 ,她們 就被 稱為「 肉食女 」。"
由於「 肉食女 」積極 又主動,不少書商 亦看中 她們作 目標,繼續 推出有關 「 草食男 徹底解析 」或「 草食男 完全攻略手冊 」等書本,教她們 如何去追「 草食男 」。 相信,這個「 肉食女 」VS「 草食男 」的情況,在日本 會成為 長期的 社會現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26/today-int3.htm
http://kenshin_jd.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98341
中國文化
中國哲學 : 從康德化到海德格爾化的 "大躍進 "
中國哲學 : 從康德化 到 海德格爾化的 " 大躍進 "
康德化代表人物 : 牟宗三
牟宗三以其在中國哲學論著上的深刻研究區別了程朱與陸王哲學的根本差異,並借鑑康德哲學的實踐理性高於理論
理性的精神發展了陸王心學的道德主體性。
牟宗三 多次提及 " 德國理想主義 " (German Idealism ) 與 海德格 ( Martin Heidegger ),認為新儒學 的道德形上學超越了 存在主義,因為海德格 是脫離那 主體主義中心 而向 客觀的 獨立的 存有之體會走,是向外開建 " 客觀自性的 存有論 ",按照牟的話說,這只是 " 後天而奉天時 " (即人 把自己掏空,一無本性、本質 )。與 牟的 " 先天而天弗違 " ( 完全服從於 實有便是人的本性、本質,即真實 存在的人) 對立,這就是 " 執著於 存在的決斷 而忘其本 ",以客觀化的 存在忘記了主觀性的 存在。
牟宗三《 智的直覺 與中國哲學 》序 :
人或可說 : 你這樣作 , 是把康德 拉入 中國的哲學傳統裡 , 這未必 是康德 之 所願 , 而你們 中國那一套 亦未必 是康德 之所喜 。 我 說 : 理之所在 自有 其必然的 歸結 , 不管 你願不願 ;而以康德之 特重道德 而且 善講道德 , 則 中國這一套 亦未必 非其所樂聞 。 你以為 中國 這一套 未必 是 康德 之所喜 , 是因為 你不解 中國 這一套之 本義 、 實義 , 與 深遠義故 。 假若 中國 這一套 之本義 、 實義 , 與 深遠義 能 呈現出 來 , 則 我以為 真能 懂中國儒學 者還是 康德 。
海德格爾化代表人物 : 張祥龍
《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 》
<< 孝意識的時間分析 >>
<< 現象學的 構成觀 與 中國古代思想 >>
<< 中國 古代思想中的 天時觀 >>
<<「 Dasein 」的含意 與譯名「 緣在 」-- 理解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的線索 >>
" 在借鑒 現象學 與 解釋學 方法時,融入 中國傳統 體道方法,使之在 海德格爾 思想的 研究上,別開生面,更加深透。尤其是在中國 天道觀的研究上,無論 對其 底蘊的發掘,還是對其 永恆 價值的評價,都顯示出 思想重構 和 富於詩意的 獨創精神。"
康德化代表人物 : 牟宗三
牟宗三以其在中國哲學論著上的深刻研究區別了程朱與陸王哲學的根本差異,並借鑑康德哲學的實踐理性高於理論
理性的精神發展了陸王心學的道德主體性。
牟宗三 多次提及 " 德國理想主義 " (German Idealism ) 與 海德格 ( Martin Heidegger ),認為新儒學 的道德形上學超越了 存在主義,因為海德格 是脫離那 主體主義中心 而向 客觀的 獨立的 存有之體會走,是向外開建 " 客觀自性的 存有論 ",按照牟的話說,這只是 " 後天而奉天時 " (即人 把自己掏空,一無本性、本質 )。與 牟的 " 先天而天弗違 " ( 完全服從於 實有便是人的本性、本質,即真實 存在的人) 對立,這就是 " 執著於 存在的決斷 而忘其本 ",以客觀化的 存在忘記了主觀性的 存在。
牟宗三《 智的直覺 與中國哲學 》序 :
人或可說 : 你這樣作 , 是把康德 拉入 中國的哲學傳統裡 , 這未必 是康德 之 所願 , 而你們 中國那一套 亦未必 是康德 之所喜 。 我 說 : 理之所在 自有 其必然的 歸結 , 不管 你願不願 ;而以康德之 特重道德 而且 善講道德 , 則 中國這一套 亦未必 非其所樂聞 。 你以為 中國 這一套 未必 是 康德 之所喜 , 是因為 你不解 中國 這一套之 本義 、 實義 , 與 深遠義故 。 假若 中國 這一套 之本義 、 實義 , 與 深遠義 能 呈現出 來 , 則 我以為 真能 懂中國儒學 者還是 康德 。
海德格爾化代表人物 : 張祥龍
《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 》
<< 孝意識的時間分析 >>
<< 現象學的 構成觀 與 中國古代思想 >>
<< 中國 古代思想中的 天時觀 >>
<<「 Dasein 」的含意 與譯名「 緣在 」-- 理解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的線索 >>
" 在借鑒 現象學 與 解釋學 方法時,融入 中國傳統 體道方法,使之在 海德格爾 思想的 研究上,別開生面,更加深透。尤其是在中國 天道觀的研究上,無論 對其 底蘊的發掘,還是對其 永恆 價值的評價,都顯示出 思想重構 和 富於詩意的 獨創精神。"
Cora Diamond : Philosophy as therapy
Cora Diamond : Philosophy as therapy
Professor Robert Solomon is a scholar o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His comment on Wittgenstein is different from the analytic tradition. I was astonished by his com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ttgenstein and Frege and Russell.
excerpted from Robert Solomon
<< Continental Philosophy since 1750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elf >>
page 147-151.
1. Kraus, not Frege, was Wittgenstein's model, and it was Kierkegaard, not Russell, whom he most closely resembled.
2. Freud saw the symptoms of repression, Wittgenstein the pathology of language abused. In one sense his efforts were neo-Kantian, to provide a thoroughgoing ' critique of language ', but in a more profound sense his ambitions were Kierkegaardian, to draw the limits of ethics " from the inside as it were', to separate ethics from the realm of rational discourse.
3....he turns increasingly to a notion of 'therapy', viewing philosophy a kind of disease, as " language going on holiday ", and as a series of traps. In a way reminiscent of Kraus's view of psychoanalysis, Wittgenstein saw philosophy as a disease for which it presented itself as the cure.
4. He always looked for the closure in philosophy, and more than any other philosopher in history he was tormented by uncertainties and self-doubts.
5. Life, he impatiently concluded, is in the living of it, in daily chores and useful work, not in the abstract speculations of the philosophers.
In youtube:
Existentialism - Waking Life excerp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2EV4KBIsNk&hl=zh-TW
Professor Robert Solomon is a scholar o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His comment on Wittgenstein is different from the analytic tradition. I was astonished by his com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ttgenstein and Frege and Russell.
excerpted from Robert Solomon
<< Continental Philosophy since 1750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elf >>
page 147-151.
1. Kraus, not Frege, was Wittgenstein's model, and it was Kierkegaard, not Russell, whom he most closely resembled.
2. Freud saw the symptoms of repression, Wittgenstein the pathology of language abused. In one sense his efforts were neo-Kantian, to provide a thoroughgoing ' critique of language ', but in a more profound sense his ambitions were Kierkegaardian, to draw the limits of ethics " from the inside as it were', to separate ethics from the realm of rational discourse.
3....he turns increasingly to a notion of 'therapy', viewing philosophy a kind of disease, as " language going on holiday ", and as a series of traps. In a way reminiscent of Kraus's view of psychoanalysis, Wittgenstein saw philosophy as a disease for which it presented itself as the cure.
4. He always looked for the closure in philosophy, and more than any other philosopher in history he was tormented by uncertainties and self-doubts.
5. Life, he impatiently concluded, is in the living of it, in daily chores and useful work, not in the abstract speculations of the philosophers.
In youtube:
Existentialism - Waking Life excerp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2EV4KBIsNk&hl=zh-TW
Sonntag, 14. Juni 2009
「Dasein」--「 緣在 」: 蘇永康 - 囍帖街 mp3
蘇永康 - 囍帖街 (mp3 完全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iGGExZB35M&feature=related
張祥龍:
「 Dasein 」的含意 與譯名「 緣在 」-- 理解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的線索 = The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 Dasein " -- A Tra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ti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Quote :
「Dsaein」這個詞在 海德格爾 的《 存在與時間 》中占有 極重要的 地位。通過 這個 Dasein,「 存在 」(Sein)與「 時間 」(Zeit)發生了 根本性的 關聯, 從而 打開了 理解「 存在 」這個古老 但久已被人「 遺忘 」的問題 的「 視域 」(Horizont)。
......
所以,下面將先 討論它 在 海德格爾 思想中的 含義,然後 提出一個新的 譯名─「 緣在 」,並說明將「 D a」譯為「 緣 」的理由。
目次一. 「Dasein」的含義(一) 「Dasein」的 基本意義 (二) 「Dasein」中的
「Da」 (三) 分析 和總結 二. 「Dasein」的譯名 -- 「緣在」 三. 結束語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03095.pdf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089597/
---------
此在--[ 或譯 “ 緣在 ” ](dasein)
[德文,意為 being-there ] 海德格爾 使用的一個 關鍵字,但通常 存而不譯。在傳統的 德國哲學 中,Dasein 從廣義上 講是 每一種 存在(being or existence),從狹義 上講則是 屬於人的 那樣一種存在 。海德格爾 只用這個詞 來表示 人類的 [ 存在 ]方式。
人類 必在這個世界中 有它的 處所:緣 ( there );並且必被 視為 “ 在此世界中存在 ”( Being-in-the-world)。這樣一種 存在(Being)是一個 人類的 [ 生存 ] 結構,而不是 這個 或 那個特殊 個人(der Mensch)的 現成存在( being )。
海德格爾 認為存在的 意義是 哲學的主題。緣在(Dasein)是能夠對 存在發問,並對 生存著的自身 感到 驚異的 惟一存在 。它從 存在論 或 本體論 角度講是 特異的,因為 它使得對於 存在的 理解 成為可能 。 緣在 不是 任何意義上的 物件,而是 被定義為 在 此世界中 存在 。
由於 被視為 生死之間 展開的 生命歷程 或故事 ,它與 “ 時間性 ” 和 “ 歷史性 ” 緊密相關。對於 海德格爾,任何對於存在的探討理解存在本身的可能性的條件。它不是 有關我們 認知 存在方式的 認識論 研究 ,而是對於 存在意義 所做的 存在論 調查。
對於 " 緣在 " 的研究是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的主題,是解決 存在 本身問題的 必要准備。此書以對 " 緣在" 的形式結構的 研究開始,然後 討論它的 時間結構 。 視人為 " 緣在 " 的看法與 笛卡爾 對於人的看法 完全不同,後者 將人視為 孤立主體 之心靈 ( Mind ) 和 身體 ( Body ) 的 外在結合。
----
海德格的 << 存在與時間 >>
韋漢傑
Quote :
「 緣在 」( Dasein ) 一般譯作「 此在 」( 這特別指 人的存在 ),但 張祥龍 郤譯為「 緣在 」,筆者認為 此譯甚佳,因為這有「 依緣而在 」以至佛家的「 緣起性空 」的意思,這種意思 與 海德格的 非實體主義的 思想轉向 是 相通的。
我們要知道,海德格 並不反對 講生命,而是反對現成的、具有自性的、超越的精神實體 或主體,因此他 提出「 緣在 」的生命觀 或人性觀,這個 緣在 不能離開世界萬事萬物 而存在,它是「在世界中間」,與世界是 相互構成的,在這樣一個相互構成的新存在觀,「人」和「世界」的含義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傳統的「主體」與「對象」間的外在關係,轉變為相互緣起的,在根本處分不清你我界限的構成關係。
緣在以「牽念」(Besorgen)這非概念的方式「知曉」了世界,你越是不意識到世界萬物的 物質對象性,越是出神入化、冥會暗通地運用它,你與它的關係 就越是具有緣在 與世界的 那種開啟和 相互構成的 關係。 至於為何 這是一種構成關係,而不是外在關係? 海德格 似乎沒有解釋 得很清楚。
" 緣在 " 不單 與 世界相互構成,緣在與緣在之間也有著本原溝通的相互構成 ,這種 構成觀 首先可較淺易地 從佛家的 觀點理解,即事物是 依因待緣而存在, 例如 在人的 成長過程中,不知有多少因素 如父母 、 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 以至 去朔造去構成 今天 這個已長大了的 孩子。
這種 " 緣在間 " 的 相互構成關係 ,海德格 稱為「 同在 」(Mitsein) 或 「同緣在」(Mitdasein),他人作為 一種非實體的 緣分已經 在「緣在」之中了,這就是「 同緣在 」的含義。
這種本原溝通的 相互構成是 本於「牽心」(Fuersorge),這是緣在間 一種同情或 關心。由於 這種對事物的 牽念 與對其 他緣在的 溝通 與牽心,「 緣在 」在與其他 事物之 不斷溝通中 構成自己、發展自己,因此緣在絕不是一現成、孤立、不變的 主體。而 " 緣在 " 基本的 存在方式 不是認知的,而是情感的。
http://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118-23.tx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iGGExZB35M&feature=related
張祥龍:
「 Dasein 」的含意 與譯名「 緣在 」-- 理解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的線索 = The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 Dasein " -- A Tra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ti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Quote :
「Dsaein」這個詞在 海德格爾 的《 存在與時間 》中占有 極重要的 地位。通過 這個 Dasein,「 存在 」(Sein)與「 時間 」(Zeit)發生了 根本性的 關聯, 從而 打開了 理解「 存在 」這個古老 但久已被人「 遺忘 」的問題 的「 視域 」(Horizont)。
......
所以,下面將先 討論它 在 海德格爾 思想中的 含義,然後 提出一個新的 譯名─「 緣在 」,並說明將「 D a」譯為「 緣 」的理由。
目次一. 「Dasein」的含義(一) 「Dasein」的 基本意義 (二) 「Dasein」中的
「Da」 (三) 分析 和總結 二. 「Dasein」的譯名 -- 「緣在」 三. 結束語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03095.pdf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089597/
---------
此在--[ 或譯 “ 緣在 ” ](dasein)
[德文,意為 being-there ] 海德格爾 使用的一個 關鍵字,但通常 存而不譯。在傳統的 德國哲學 中,Dasein 從廣義上 講是 每一種 存在(being or existence),從狹義 上講則是 屬於人的 那樣一種存在 。海德格爾 只用這個詞 來表示 人類的 [ 存在 ]方式。
人類 必在這個世界中 有它的 處所:緣 ( there );並且必被 視為 “ 在此世界中存在 ”( Being-in-the-world)。這樣一種 存在(Being)是一個 人類的 [ 生存 ] 結構,而不是 這個 或 那個特殊 個人(der Mensch)的 現成存在( being )。
海德格爾 認為存在的 意義是 哲學的主題。緣在(Dasein)是能夠對 存在發問,並對 生存著的自身 感到 驚異的 惟一存在 。它從 存在論 或 本體論 角度講是 特異的,因為 它使得對於 存在的 理解 成為可能 。 緣在 不是 任何意義上的 物件,而是 被定義為 在 此世界中 存在 。
由於 被視為 生死之間 展開的 生命歷程 或故事 ,它與 “ 時間性 ” 和 “ 歷史性 ” 緊密相關。對於 海德格爾,任何對於存在的探討理解存在本身的可能性的條件。它不是 有關我們 認知 存在方式的 認識論 研究 ,而是對於 存在意義 所做的 存在論 調查。
對於 " 緣在 " 的研究是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的主題,是解決 存在 本身問題的 必要准備。此書以對 " 緣在" 的形式結構的 研究開始,然後 討論它的 時間結構 。 視人為 " 緣在 " 的看法與 笛卡爾 對於人的看法 完全不同,後者 將人視為 孤立主體 之心靈 ( Mind ) 和 身體 ( Body ) 的 外在結合。
----
海德格的 << 存在與時間 >>
韋漢傑
Quote :
「 緣在 」( Dasein ) 一般譯作「 此在 」( 這特別指 人的存在 ),但 張祥龍 郤譯為「 緣在 」,筆者認為 此譯甚佳,因為這有「 依緣而在 」以至佛家的「 緣起性空 」的意思,這種意思 與 海德格的 非實體主義的 思想轉向 是 相通的。
我們要知道,海德格 並不反對 講生命,而是反對現成的、具有自性的、超越的精神實體 或主體,因此他 提出「 緣在 」的生命觀 或人性觀,這個 緣在 不能離開世界萬事萬物 而存在,它是「在世界中間」,與世界是 相互構成的,在這樣一個相互構成的新存在觀,「人」和「世界」的含義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傳統的「主體」與「對象」間的外在關係,轉變為相互緣起的,在根本處分不清你我界限的構成關係。
緣在以「牽念」(Besorgen)這非概念的方式「知曉」了世界,你越是不意識到世界萬物的 物質對象性,越是出神入化、冥會暗通地運用它,你與它的關係 就越是具有緣在 與世界的 那種開啟和 相互構成的 關係。 至於為何 這是一種構成關係,而不是外在關係? 海德格 似乎沒有解釋 得很清楚。
" 緣在 " 不單 與 世界相互構成,緣在與緣在之間也有著本原溝通的相互構成 ,這種 構成觀 首先可較淺易地 從佛家的 觀點理解,即事物是 依因待緣而存在, 例如 在人的 成長過程中,不知有多少因素 如父母 、 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 以至 去朔造去構成 今天 這個已長大了的 孩子。
這種 " 緣在間 " 的 相互構成關係 ,海德格 稱為「 同在 」(Mitsein) 或 「同緣在」(Mitdasein),他人作為 一種非實體的 緣分已經 在「緣在」之中了,這就是「 同緣在 」的含義。
這種本原溝通的 相互構成是 本於「牽心」(Fuersorge),這是緣在間 一種同情或 關心。由於 這種對事物的 牽念 與對其 他緣在的 溝通 與牽心,「 緣在 」在與其他 事物之 不斷溝通中 構成自己、發展自己,因此緣在絕不是一現成、孤立、不變的 主體。而 " 緣在 " 基本的 存在方式 不是認知的,而是情感的。
http://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118-23.txt
Samstag, 13. Juni 2009
「愛撫」與「淫蕩」 ——沙特與李維納斯的「性愛現象學」
路況 :「愛撫」與「淫蕩」 ——沙特與李維納斯的「性愛現象學」
Quote:
沙特的「性愛現象學」最膾炙人口的 部分就是 對「 愛撫 」( caresse )的描述,而這首先 始於 對欲望 與 身體意識的 界定。
沙特道寫:「所有人都聽過 這個說法 :和一個 標緻女子 做愛,當你想要 她的時候,正如同 當你口渴的 時候,想要喝 一杯涼水。吾人皆知 這個說法 如何的不足 。因為 當我欲望 一個女人,我並不是 自外於 此欲望 。欲望包圍我,我是我 欲望的 共犯。更好說 欲望完全跌入 與 身體的 共犯中。」( Being and Nothingness, << 存在與虛無 >> )
沙特的「 性愛現象學 」給讀者的告誡是:
一,是前戲的 愛撫,而非性交 本身,更能「 體現 」性愛的本質。
二,性愛 之肉身結合的 水乳交融狀態 終究是 徒然 與失敗。
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917/c7
Quote:
沙特的「性愛現象學」最膾炙人口的 部分就是 對「 愛撫 」( caresse )的描述,而這首先 始於 對欲望 與 身體意識的 界定。
沙特道寫:「所有人都聽過 這個說法 :和一個 標緻女子 做愛,當你想要 她的時候,正如同 當你口渴的 時候,想要喝 一杯涼水。吾人皆知 這個說法 如何的不足 。因為 當我欲望 一個女人,我並不是 自外於 此欲望 。欲望包圍我,我是我 欲望的 共犯。更好說 欲望完全跌入 與 身體的 共犯中。」( Being and Nothingness, << 存在與虛無 >> )
沙特的「 性愛現象學 」給讀者的告誡是:
一,是前戲的 愛撫,而非性交 本身,更能「 體現 」性愛的本質。
二,性愛 之肉身結合的 水乳交融狀態 終究是 徒然 與失敗。
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917/c7
囍帖街 - 謝安琪
囍帖街 - 謝安琪
真正切已狀態( Authenticity ):
[德文是:Eigentlichkeit,源自 eigen 這個詞。Eigen 的意思是:“ 自己的 ”;從字面上講就是“ 我自己 ”、“ 屬於我的東西 ”]“ 畏懼 ”是來自我們的 自由感的 一種感覺 ,它向 我們透露出 每個人惟一地是 他本身 或 她本身,而不是任何別的什麼。
按照 海德格爾的看法,我們中的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自己的 有待實現的 潛能,並不得不面對 自己的死亡。作為海德格爾講的“ 緣在 ”( dasein ),如果它( 他或她 )在面對 這麼一個 孤獨局面時 採取決斷的 態度,並且敢於 承擔自己的 惟一性 和 個體性,那麼此人 就可說是 進入了 真正切已的 生存狀態,並意識到 這個局面的 含義。真正切已 狀態 連通著未來 和過去,使自我具 有連續性。
它還要求 緣在 接受它自己的 死亡 。 為此,海德格爾 認為,當人與自己的 死亡遭遇時,真實的 切已自我 才顯露出來 。 在真正切已 狀態中,“ 我 ”總是居先的 ,儘管這個“ 我 ”並不是 一個主體 。 如果一個人 被畏懼壓倒,通過 沒入眾人 或 匿名的“ 人們 ”[ they,das Man ] 來保護自己 ,正如 人們通常 所做的 那樣,他就進入了 不真正切已的( inauthentic )生存狀態 。
在不真正切已的 狀態中,“ 人們 ”居先,人失去了 自己的生存 。 這種態度 或姿態 就是 海德格爾 所說的 緣在的“ 沉淪 ”[ fallingness ,Verfallen ],即 緣在 避開自身 ,讓自身 浸沒於 日常的分心事務中,與 俗世共浮沉。
時間性( Temporality ):
對於 海德格爾,緣在 [ Dasein,此在 ] 的生存同時 與 三個 時間向度 相關 。 它的 存在 由 (1) 承擔著過去 、(2) 牽念著 現在 和 (3) 是其未來的 投射 所構成 。 因此,它的 存在必然 是時間性的 。
時間性 構成了 緣在之存在 的原初意義 。 緣在的 基本結構 , 即 生存狀態 、實際狀態 和 沉淪狀態 , 就是 時間性 進行時機化 [ temporalizing ,Zeitigung,時間化 ] 的方式。
它們 相應於時間性 的 三種 逸出狀態 或 逸出態 [ ecstasis,出神態 ]: 將來、過去和現在。 逸出態 從字面上意味著 “ 站出去 ”, 表示在 每個逸出態中 緣在 從時間 和 生存的普遍 之流中站出去 。 傳統的 哲學家們 關注于 現在,將時間 當做一系列 事件 或 實在事實的 出現。
與此相反,海德格爾 認為 時間性是 逸出態的 統一體,獨立於 任何年代學的 關係 。 在這三個 逸出態中,將來 是時間性的 真正切己的 原初現象 。 這種 逸出態的 統一也被 稱作 “ 時間的超越性 ”或“ 緣在的 超越性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0gVDzep5HI&feature=related
http://baike.qiji.cn/596/index.html
真正切已狀態( Authenticity ):
[德文是:Eigentlichkeit,源自 eigen 這個詞。Eigen 的意思是:“ 自己的 ”;從字面上講就是“ 我自己 ”、“ 屬於我的東西 ”]“ 畏懼 ”是來自我們的 自由感的 一種感覺 ,它向 我們透露出 每個人惟一地是 他本身 或 她本身,而不是任何別的什麼。
按照 海德格爾的看法,我們中的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自己的 有待實現的 潛能,並不得不面對 自己的死亡。作為海德格爾講的“ 緣在 ”( dasein ),如果它( 他或她 )在面對 這麼一個 孤獨局面時 採取決斷的 態度,並且敢於 承擔自己的 惟一性 和 個體性,那麼此人 就可說是 進入了 真正切已的 生存狀態,並意識到 這個局面的 含義。真正切已 狀態 連通著未來 和過去,使自我具 有連續性。
它還要求 緣在 接受它自己的 死亡 。 為此,海德格爾 認為,當人與自己的 死亡遭遇時,真實的 切已自我 才顯露出來 。 在真正切已 狀態中,“ 我 ”總是居先的 ,儘管這個“ 我 ”並不是 一個主體 。 如果一個人 被畏懼壓倒,通過 沒入眾人 或 匿名的“ 人們 ”[ they,das Man ] 來保護自己 ,正如 人們通常 所做的 那樣,他就進入了 不真正切已的( inauthentic )生存狀態 。
在不真正切已的 狀態中,“ 人們 ”居先,人失去了 自己的生存 。 這種態度 或姿態 就是 海德格爾 所說的 緣在的“ 沉淪 ”[ fallingness ,Verfallen ],即 緣在 避開自身 ,讓自身 浸沒於 日常的分心事務中,與 俗世共浮沉。
時間性( Temporality ):
對於 海德格爾,緣在 [ Dasein,此在 ] 的生存同時 與 三個 時間向度 相關 。 它的 存在 由 (1) 承擔著過去 、(2) 牽念著 現在 和 (3) 是其未來的 投射 所構成 。 因此,它的 存在必然 是時間性的 。
時間性 構成了 緣在之存在 的原初意義 。 緣在的 基本結構 , 即 生存狀態 、實際狀態 和 沉淪狀態 , 就是 時間性 進行時機化 [ temporalizing ,Zeitigung,時間化 ] 的方式。
它們 相應於時間性 的 三種 逸出狀態 或 逸出態 [ ecstasis,出神態 ]: 將來、過去和現在。 逸出態 從字面上意味著 “ 站出去 ”, 表示在 每個逸出態中 緣在 從時間 和 生存的普遍 之流中站出去 。 傳統的 哲學家們 關注于 現在,將時間 當做一系列 事件 或 實在事實的 出現。
與此相反,海德格爾 認為 時間性是 逸出態的 統一體,獨立於 任何年代學的 關係 。 在這三個 逸出態中,將來 是時間性的 真正切己的 原初現象 。 這種 逸出態的 統一也被 稱作 “ 時間的超越性 ”或“ 緣在的 超越性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0gVDzep5HI&feature=related
http://baike.qiji.cn/596/index.html
Freitag, 12. Juni 2009
Being and Nothingness--名詞解釋
Sartre 沙特
Being and Nothingness 《 存在與虛無 》
名詞解釋 :
1. Being-for-itself ( 對己存有, 対自存在 ): The nihilation of Being-in-itself; consciousness conceivcd as a lack of Being, a desire for Being, a relation to Being.
By bringing Nothingness into the world the For-itself can stand out from Being and judge other beings by knowing what it is not. Each For-itself is the nihilation of a particular being.
2. Being-in-itself (在己存有 ). Non-conscious Being. It is the Being of the phenomenon and overflows the knowledge which we have of it. It is a plenitude, and strictly spcaking we can say of it orily that it is.
3. Being-for-others ( 對他存有 , 対他存在 ). The third ekstasis (q.v.) of the For-itself. There arises here a new dimension of being in which my Self exists outside as an object for others.
The For-others involves a perpetual conflict as each For-itself seeks to recover its own Being b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making an object out of the other.
Quote :
《 存在主義概論 》- 李天命,p.134 - 136
對「我」來說,其他的人就像一個賊,要將「我」的世界偷去,將我納入他們的軌道中,成為一個「 在己存有 」( being-in-itself ),成為一個 對象或 東西,於是,我不再是 一個自由的 主體,而是他人的 奴隸,從一個「 對己存有 」( being-for-itself) 墮落為 一個在己存有。我怎樣 重新得到自己的 自由,得到自己的 主體性呢?
在此唯一的 辦法是:將他人 對象化。如果他人只是 對象,是在己存有,那麼 我就不會成為 他的對象了。我可以通過 我的「看」(look),將他人的 世界粉碎,將他人的 自由去除。但這樣的 做法,是不能一直 成功的,因為他人的 存在是一項 無法化除的 事實,他人不是 我所造出來的,而是我 所遇到的。
他人 留在那裏,威脅着我,隨時用他 的「看」來作為 反擊 。終於,人際關係 成為一種 互相對象化的 循環;這是 無可避免的 事。我藉着 將他人 對象化 來肯定自己 ,然後他人 又將我 對象化 來肯定 他自己 ,然後 我又將他人 對象化 來肯定 我自己...... 如是下去,沒有了時。故沙特 認為 人際衝突與 交通失敗 是 必然的結果。
人 不只要 將他人 僅僅作為 一種事物 對象 來支配,且要將 他人 作為 一個自由的 存有 ( 對己存有 ) 來支配 。換言之,人既要 把他人作為 一個自由的 存有來佔有 。這是人的 一種極大的 欲望。我們志不只 在他人的 身體 ( 作為 在己存有 的身體),還在於他人自己。
例如 在戀愛的 愛撫行為中,我們所「 得到 」的,並不像吃了 一個蘋果 之後的「 得到 」,但我們 仍然要 愛撫,仍然期望 在愛撫的 行為中 有所得。照沙特 看法,愛撫 是我們期望 自己能將 他人 同一 ( identify ) 的一種 行為。
然而,所有 這些要「 佔有他人 」的目的,終歸 是會失敗的。因為 這些目的本身 都有 矛盾。在人與人的 關係中,每一個人 都要自己支配他人,將他人佔有。但當每一個人都要這樣做時,人又無法不同時變成他人的對象,為他人所佔有。此所以「佔有他人」這種目的終歸會失敗。
在沙特的筆下,人與人之間「 你看我,我又看你 」的情形 是有其特殊的 哲學意義的。既然 當一個人 發覺自己 正被他人 看着的 時候 ,他就會 覺得不安,他變成了 別人的 對象,為別人 所佔有 ;
於是,為着要 重新肯定自己,他就反看 (look back) 那個看他的人,重新將 那人轉化為 自己的對象,只有這樣 他才能 再次覺得自由;結果,人際關係就只是在 鎮壓他人 ( sadism ) 與 被他人鎮壓 ( masochism ) 的情況中轉來轉去。
人和人之間 沒有真正的 交通,每個人都 看不見對方,只是孤獨地 自我掙扎以成就 自己的自由。
《存在主義概論》- 李天命,p.134 - 136
Being and Nothingness 《 存在與虛無 》
名詞解釋 :
1. Being-for-itself ( 對己存有, 対自存在 ): The nihilation of Being-in-itself; consciousness conceivcd as a lack of Being, a desire for Being, a relation to Being.
By bringing Nothingness into the world the For-itself can stand out from Being and judge other beings by knowing what it is not. Each For-itself is the nihilation of a particular being.
2. Being-in-itself (在己存有 ). Non-conscious Being. It is the Being of the phenomenon and overflows the knowledge which we have of it. It is a plenitude, and strictly spcaking we can say of it orily that it is.
3. Being-for-others ( 對他存有 , 対他存在 ). The third ekstasis (q.v.) of the For-itself. There arises here a new dimension of being in which my Self exists outside as an object for others.
The For-others involves a perpetual conflict as each For-itself seeks to recover its own Being b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making an object out of the other.
Quote :
《 存在主義概論 》- 李天命,p.134 - 136
對「我」來說,其他的人就像一個賊,要將「我」的世界偷去,將我納入他們的軌道中,成為一個「 在己存有 」( being-in-itself ),成為一個 對象或 東西,於是,我不再是 一個自由的 主體,而是他人的 奴隸,從一個「 對己存有 」( being-for-itself) 墮落為 一個在己存有。我怎樣 重新得到自己的 自由,得到自己的 主體性呢?
在此唯一的 辦法是:將他人 對象化。如果他人只是 對象,是在己存有,那麼 我就不會成為 他的對象了。我可以通過 我的「看」(look),將他人的 世界粉碎,將他人的 自由去除。但這樣的 做法,是不能一直 成功的,因為他人的 存在是一項 無法化除的 事實,他人不是 我所造出來的,而是我 所遇到的。
他人 留在那裏,威脅着我,隨時用他 的「看」來作為 反擊 。終於,人際關係 成為一種 互相對象化的 循環;這是 無可避免的 事。我藉着 將他人 對象化 來肯定自己 ,然後他人 又將我 對象化 來肯定 他自己 ,然後 我又將他人 對象化 來肯定 我自己...... 如是下去,沒有了時。故沙特 認為 人際衝突與 交通失敗 是 必然的結果。
人 不只要 將他人 僅僅作為 一種事物 對象 來支配,且要將 他人 作為 一個自由的 存有 ( 對己存有 ) 來支配 。換言之,人既要 把他人作為 一個自由的 存有來佔有 。這是人的 一種極大的 欲望。我們志不只 在他人的 身體 ( 作為 在己存有 的身體),還在於他人自己。
例如 在戀愛的 愛撫行為中,我們所「 得到 」的,並不像吃了 一個蘋果 之後的「 得到 」,但我們 仍然要 愛撫,仍然期望 在愛撫的 行為中 有所得。照沙特 看法,愛撫 是我們期望 自己能將 他人 同一 ( identify ) 的一種 行為。
然而,所有 這些要「 佔有他人 」的目的,終歸 是會失敗的。因為 這些目的本身 都有 矛盾。在人與人的 關係中,每一個人 都要自己支配他人,將他人佔有。但當每一個人都要這樣做時,人又無法不同時變成他人的對象,為他人所佔有。此所以「佔有他人」這種目的終歸會失敗。
在沙特的筆下,人與人之間「 你看我,我又看你 」的情形 是有其特殊的 哲學意義的。既然 當一個人 發覺自己 正被他人 看着的 時候 ,他就會 覺得不安,他變成了 別人的 對象,為別人 所佔有 ;
於是,為着要 重新肯定自己,他就反看 (look back) 那個看他的人,重新將 那人轉化為 自己的對象,只有這樣 他才能 再次覺得自由;結果,人際關係就只是在 鎮壓他人 ( sadism ) 與 被他人鎮壓 ( masochism ) 的情況中轉來轉去。
人和人之間 沒有真正的 交通,每個人都 看不見對方,只是孤獨地 自我掙扎以成就 自己的自由。
《存在主義概論》- 李天命,p.134 - 136
Dienstag, 9. Juni 2009
中國控制網路世界
7.1--和諧中國:綠壩—中國控制網路世界 -
國家免檢產品
中國計劃 要求自7月1日 ( 2009 ) 起,所有在 中國販售的 個人電腦 PC 要裝備封鎖 進入某些網站的 軟體,該舉動可能 讓政府審查員 史無前例地 控制著 中國網民 使用 網際網路。
此控制軟體名為「 綠壩 」,業者宣稱是為了保護青少年;但實際上,該軟體業者掌握一份不斷更新的 網路黑名單 ( 包括 藏獨 及法輪功網址 ) 和 關鍵字,用於隔絕 中國使用者 讀取相關的訊息;
更令人 毛骨悚然的是,中國 還成立一個 資訊管理中心,負責處理 該軟體傳回的使用者 個人資料。
由該 公司上網的 內容來看,除了該「 綠壩 」軟體之外,該公司還發展類似 繪圖卡的 嵌入式硬體,內含「 綠壩 」軟體;還有手攜式 偵測CD儀等,配合公安、文化、工商、海關等單位的 警力和人力,在全國推廣使用。
台灣的 PC 代工廠 都在中國,PC 極有可能 在出廠前 便受命裝上該監測系統。
http://hubertyu.pixnet.net/blog/post/25219502
http://www.nytimes.com/2009/06/09/world/asia/09china.html?_r=2&ref=as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_censorship_in_the_People's_Republic_of_China
國家免檢產品
中國計劃 要求自7月1日 ( 2009 ) 起,所有在 中國販售的 個人電腦 PC 要裝備封鎖 進入某些網站的 軟體,該舉動可能 讓政府審查員 史無前例地 控制著 中國網民 使用 網際網路。
此控制軟體名為「 綠壩 」,業者宣稱是為了保護青少年;但實際上,該軟體業者掌握一份不斷更新的 網路黑名單 ( 包括 藏獨 及法輪功網址 ) 和 關鍵字,用於隔絕 中國使用者 讀取相關的訊息;
更令人 毛骨悚然的是,中國 還成立一個 資訊管理中心,負責處理 該軟體傳回的使用者 個人資料。
由該 公司上網的 內容來看,除了該「 綠壩 」軟體之外,該公司還發展類似 繪圖卡的 嵌入式硬體,內含「 綠壩 」軟體;還有手攜式 偵測CD儀等,配合公安、文化、工商、海關等單位的 警力和人力,在全國推廣使用。
台灣的 PC 代工廠 都在中國,PC 極有可能 在出廠前 便受命裝上該監測系統。
http://hubertyu.pixnet.net/blog/post/25219502
http://www.nytimes.com/2009/06/09/world/asia/09china.html?_r=2&ref=as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_censorship_in_the_People's_Republic_of_China
Montag, 8. Juni 2009
9 of the Best Linux Free BitTorrent Software
9 of the Best Linux Free BitTorrent Software
11 of the Best Free Linux Voice Over IP (VoIP) Software
BitTorrent is an open source peer-to-peer file protocol for sharing large software and media files.
It is a well established protocol which accounts for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internet traffic.
For example, many Linux companies rely on BitTorrent as a key method of distributing their software, relieving the bandwidth burden on their servers. Downloads get faster when there are lots of users downloading and sharing at once, which has meant that BitTorrent is very popular when a new version of a Linux distribution is released.
http://www.linuxlinks.com/article/20090522214018134/BitTorrent.html
http://www.linuxlinks.com/article/20090426130645240/VoIP.html
11 of the Best Free Linux Voice Over IP (VoIP) Software
BitTorrent is an open source peer-to-peer file protocol for sharing large software and media files.
It is a well established protocol which accounts for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internet traffic.
For example, many Linux companies rely on BitTorrent as a key method of distributing their software, relieving the bandwidth burden on their servers. Downloads get faster when there are lots of users downloading and sharing at once, which has meant that BitTorrent is very popular when a new version of a Linux distribution is released.
http://www.linuxlinks.com/article/20090522214018134/BitTorrent.html
http://www.linuxlinks.com/article/20090426130645240/VoIP.html
瑞典盜版黨奪得一席
瑞典盜版黨 奪得一席
歐洲議會選舉 初步結果顯示 ,一個主張 網路檔案分享 合法化 與更大個人隱私權的 瑞典政黨--盜版黨 (Pirate Party),成功攻下一席 議員席次。
盜版黨 認為,現在的版權制度已經過時,很多企業 利用版權限制知識發放,侷限了很多創造性工作。所以於網路上分享電影、音樂 等等行為 不應該被視為違法。
瑞典 盜版黨主席 Rickard Falkvinge 表示:「 盜版黨 最終目的 是發起全球知識產權 革命,已經有很多國家 成立了盜版黨,如果 再取得國會議席,我們一定會使全世界刮目相看 。」
盜版黨 的主張主要有三 :
一 : 改革版權法 ( Reform of copyright law );
二 : 廢除專利 ( An abolished patent system );
三 : 尊重私隱 (Respect for the right to privacy )。
Rick Falkvinge 曾表示 :版權法原意就是 製造壟斷,而不是為了 保護作者;在現今科技 分發資訊 成本極低,壟斷 是毫無必要的,甚至 為了保持 版權的壟斷 就必定 會對個人的 私隱作出侵犯。
而專利制度 亦和 鼓勵創意 無關,Rick 指出 己經有 研究顯示,使用專利制度 的多為 大型公司,根本無助 創意, 只是增加 大型公司的成本。
But there is NO such party in HOng KOng.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1/today-int2.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rate_Party
歐洲議會選舉 初步結果顯示 ,一個主張 網路檔案分享 合法化 與更大個人隱私權的 瑞典政黨--盜版黨 (Pirate Party),成功攻下一席 議員席次。
盜版黨 認為,現在的版權制度已經過時,很多企業 利用版權限制知識發放,侷限了很多創造性工作。所以於網路上分享電影、音樂 等等行為 不應該被視為違法。
瑞典 盜版黨主席 Rickard Falkvinge 表示:「 盜版黨 最終目的 是發起全球知識產權 革命,已經有很多國家 成立了盜版黨,如果 再取得國會議席,我們一定會使全世界刮目相看 。」
盜版黨 的主張主要有三 :
一 : 改革版權法 ( Reform of copyright law );
二 : 廢除專利 ( An abolished patent system );
三 : 尊重私隱 (Respect for the right to privacy )。
Rick Falkvinge 曾表示 :版權法原意就是 製造壟斷,而不是為了 保護作者;在現今科技 分發資訊 成本極低,壟斷 是毫無必要的,甚至 為了保持 版權的壟斷 就必定 會對個人的 私隱作出侵犯。
而專利制度 亦和 鼓勵創意 無關,Rick 指出 己經有 研究顯示,使用專利制度 的多為 大型公司,根本無助 創意, 只是增加 大型公司的成本。
But there is NO such party in HOng KOng.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1/today-int2.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rate_Party
Freitag, 5. Juni 2009
胡適--<< 説儒 >>
胡適--<< 説儒 >>
“ 小人儒 ”
1. 用戰國晚期 苟卿的話 來比較 墨子的話,我們 可以相信,在春秋時期 與 戰國時期 之間,已有這種 " 俗儒 ",大概就是孔子説的“ 小人儒 ”。
從這種 描寫上,我們 可以看出 他們的 生活有幾個要點 :
2. 第一,他們是很貧窮的,往往“ 陷于饑寒 ,危于凍餒 ”;這是 因為他們 不務農,不作務,是一種 不耕而食的 寄生階級。
3. 第二,他們頗受 人輕視 與嘲笑,因為 他們的 衣食須靠 彆人供給 ;然而 他們自己 倒還 有一種 倔傲的 遺風,“ 立命,緩貧,而高浩居 ”,雖然貧窮,還不肯 抛弃他們的 寄食——甚至于 乞食——的生活。
4. 第三,他們 也有他們的 職業,那是一種 宗教的職業 :他們 熟悉禮樂,人家有 喪祭大事,都得請教 他們 。因為人們 必須請他們 治喪相禮 ,所以他們 雖然 貧窮,却有相當 崇高的 社會地位 。駡他們的 可以説他們“ 因人之野以為尊 ”;他們自己 却可以説 是靠他們的 知識 做“ 衣食之端 ”。
5. 第四,他們自己是實行“ 久喪 ”之制的,而他們 最重要的 謀生技能是 替人家“ 治喪 ”。他們正是 那殷民族 的祖先教的 教士,這是 儒的本業。
6. 從這種“ 小人儒 ”的生活裏 ,我們 更可以明白“ 儒 ”的古義 :儒是 殷民族的 教士,靠他們的 禮教知識 為 衣食之端。
7. 其實 一切儒,無論 君子儒 與 小人儒,品格盡管 有高低,生活的 路子是 一様的。他們 都靠他們的 禮教的 知識為 衣食之端,他們 都是 殷民族的 祖先教的 教士,行的是 殷禮,穿的是 殷衣冠 。在那殷周民族 雜居 已六七百年 ,文化的隔離 已漸漸 混滅的時期,他們 不僅僅 是殷民族 的教士,竟漸漸 成了殷周民族 共同需要的 教師了。
胡適文集
http://sites.google.com/site/myboooksindex/5-C-H-Selected-Work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SvdWk8zRrI
“ 小人儒 ”
1. 用戰國晚期 苟卿的話 來比較 墨子的話,我們 可以相信,在春秋時期 與 戰國時期 之間,已有這種 " 俗儒 ",大概就是孔子説的“ 小人儒 ”。
從這種 描寫上,我們 可以看出 他們的 生活有幾個要點 :
2. 第一,他們是很貧窮的,往往“ 陷于饑寒 ,危于凍餒 ”;這是 因為他們 不務農,不作務,是一種 不耕而食的 寄生階級。
3. 第二,他們頗受 人輕視 與嘲笑,因為 他們的 衣食須靠 彆人供給 ;然而 他們自己 倒還 有一種 倔傲的 遺風,“ 立命,緩貧,而高浩居 ”,雖然貧窮,還不肯 抛弃他們的 寄食——甚至于 乞食——的生活。
4. 第三,他們 也有他們的 職業,那是一種 宗教的職業 :他們 熟悉禮樂,人家有 喪祭大事,都得請教 他們 。因為人們 必須請他們 治喪相禮 ,所以他們 雖然 貧窮,却有相當 崇高的 社會地位 。駡他們的 可以説他們“ 因人之野以為尊 ”;他們自己 却可以説 是靠他們的 知識 做“ 衣食之端 ”。
5. 第四,他們自己是實行“ 久喪 ”之制的,而他們 最重要的 謀生技能是 替人家“ 治喪 ”。他們正是 那殷民族 的祖先教的 教士,這是 儒的本業。
6. 從這種“ 小人儒 ”的生活裏 ,我們 更可以明白“ 儒 ”的古義 :儒是 殷民族的 教士,靠他們的 禮教知識 為 衣食之端。
7. 其實 一切儒,無論 君子儒 與 小人儒,品格盡管 有高低,生活的 路子是 一様的。他們 都靠他們的 禮教的 知識為 衣食之端,他們 都是 殷民族的 祖先教的 教士,行的是 殷禮,穿的是 殷衣冠 。在那殷周民族 雜居 已六七百年 ,文化的隔離 已漸漸 混滅的時期,他們 不僅僅 是殷民族 的教士,竟漸漸 成了殷周民族 共同需要的 教師了。
胡適文集
http://sites.google.com/site/myboooksindex/5-C-H-Selected-Work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SvdWk8zRrI
Donnerstag, 4. Juni 2009
天圖佈局--小甜甜下跪
天圖佈局--小甜甜下跪
史說,當時他 捧着 洪聖爺像,陳突然 伸手向前,龔便向 洪聖爺像 下跪 ,叩頭三下,並以 上海話 求洪聖爺 保佑其 夫平安歸來 ,又沉吟說 甚麼「 一生一世 」。
「當時我 成個人 呆咗,王太 幾百億身家 ,突然 跪喺 我面前,嚇儍我 。」史說。
稍後,陳叫龔 起身,吩咐 史將 洪聖爺像 放在一個 半身櫃上,龔又再 跪下向 洪聖爺像 叩頭。
風水師 --Before you come alive, life is nothing; it is up to you to give it a meaning, and value is nothing else but the meaning that you choose.
In that way, you see,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a human community.
史說,當時他 捧着 洪聖爺像,陳突然 伸手向前,龔便向 洪聖爺像 下跪 ,叩頭三下,並以 上海話 求洪聖爺 保佑其 夫平安歸來 ,又沉吟說 甚麼「 一生一世 」。
「當時我 成個人 呆咗,王太 幾百億身家 ,突然 跪喺 我面前,嚇儍我 。」史說。
稍後,陳叫龔 起身,吩咐 史將 洪聖爺像 放在一個 半身櫃上,龔又再 跪下向 洪聖爺像 叩頭。
風水師 --Before you come alive, life is nothing; it is up to you to give it a meaning, and value is nothing else but the meaning that you choose.
In that way, you see,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a human community.
元寶 , 溪錢 , 陰司紙--英文翻譯
元寶 , 溪錢 , 陰司紙--英文翻譯
「Paper Offering( 元寶 )」、
「Note Offering( 溪錢 )」
「Underworld Bank Note( 陰司紙 )」,即引起哄堂大笑。
風水師--To touch the slimy is to risk being dissolved in sliminess.
中國文化
「Paper Offering( 元寶 )」、
「Note Offering( 溪錢 )」
「Underworld Bank Note( 陰司紙 )」,即引起哄堂大笑。
風水師--To touch the slimy is to risk being dissolved in sliminess.
中國文化
Montag, 1. Juni 2009
胡適語粹--李敖編
胡適語粹
李敖 先生在「 李敖編--胡適語粹新序 」裡這樣評價:
鴉片戰爭 的屈辱與敗績,只是一個開始。自此「內憂外患」七十二年後,亡了清朝; 又「 內憂外患 」三十八年後,亡了中華民國。前後一百一十一年過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接下了爛攤子,直到 文革不革了,方在茁壯中獲得喘息。中國開始 重新定位、重新定局、重新定風波、重新定神。
定位、定局、定風波、定神的範圍 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慎終追遠的工作 。慎終追遠的 對現代 中國的 啟蒙人物們,給予「 恰如其分 」的發揚與 評價。在啟蒙 人物中,胡適 是最穩健、最優秀、最高瞻遠囑、最具潛德幽光的 哲人智者。宋朝 朱熹有詩說:「 舊學商量 加邃密,新知培養 轉深沉 。」
胡適一生,可謂身體力行,因此他死後的 遺產與遺愛,最令我們珍惜。......
<< 胡適之先生 年譜長編初稿 >>( 胡頌平 編著 )
http://sites.google.com/site/myboooksindex/5-C-H-Selected-Works
士 : No Way!
中國文化
李敖 先生在「 李敖編--胡適語粹新序 」裡這樣評價:
鴉片戰爭 的屈辱與敗績,只是一個開始。自此「內憂外患」七十二年後,亡了清朝; 又「 內憂外患 」三十八年後,亡了中華民國。前後一百一十一年過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接下了爛攤子,直到 文革不革了,方在茁壯中獲得喘息。中國開始 重新定位、重新定局、重新定風波、重新定神。
定位、定局、定風波、定神的範圍 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慎終追遠的工作 。慎終追遠的 對現代 中國的 啟蒙人物們,給予「 恰如其分 」的發揚與 評價。在啟蒙 人物中,胡適 是最穩健、最優秀、最高瞻遠囑、最具潛德幽光的 哲人智者。宋朝 朱熹有詩說:「 舊學商量 加邃密,新知培養 轉深沉 。」
胡適一生,可謂身體力行,因此他死後的 遺產與遺愛,最令我們珍惜。......
<< 胡適之先生 年譜長編初稿 >>( 胡頌平 編著 )
http://sites.google.com/site/myboooksindex/5-C-H-Selected-Works
士 : No Way!
中國文化
Abonnieren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