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 : 瀛奎律髓 , 方回 : 瀛奎律髓
瀛奎律髓 : 方回
瀛奎律髓 : 唐宋五七言律詩總集
朱迎平
唐宋五七言律詩總集。元代 方回編選。方回(1227~ 1306)字萬里,號虛穀。徽州歙縣( 今屬安徽)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 別省登第。提領池陽 ( 今安徽貴池) 茶鹽,累遷知嚴州( 今屬浙江)。宋亡降元,為建德路( 今屬浙江)總管。有《桐江集》 8卷,收入《宛委別藏》;《桐江續集》36卷,收入 《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瀛奎律髓》 專選唐宋兩代的五、七言律詩,故名 “ 律髓”。自謂取十八學士登瀛洲、五星照奎之義,故稱 “ 瀛奎”。共選唐代作家180余家,宋代作家190余家。方回宗杜甫,讚揚杜甫夔州以後的詩達到了“剝落浮華”的境界。但方回選詩,並不只憑一己偏愛,而是注意到不同流派。如入選宋詩,有江西派、四靈體、江湖派,也選西□體,還讚揚西□作者楊億“組織故事有絕佳者”。
此書分49類,每類有題解,說明這類詩的性質和特點。不過分類過於瑣細,且以類選詩,往往強取充數。如卷 9《睢陽五老圖》等詩,並非佳作,亦被選入。然宋代諸集,不盡傳於今者,頗賴以窺其鱗爪。每詩之後,多附以評語。評語中有不少好的見解,也保存了一些宋代文人的遺聞軼事。
清代中葉,紀昀撰 《瀛奎律髓刊誤》。紀昀在序文中認為方回論詩有三弊:一是 黨援,二是 攀附,三是 矯激。選詩也有三弊:一是 矯語古談,二是 標題句眼,三是 好尚生新。這些批評顯然有片面之處,但在具體評論中,紀昀則有否定,也有肯定,較為持平。紀氏論詩,亦宗杜甫。方、紀二人異中有同,合方、紀二氏之評,棄短取長,有利於瞭解和學習唐、宋五、七言律詩。
《瀛奎律髓》 有清康熙刊本,《 瀛奎律髓刊誤》 有清光緒重刊本。( 孔凡禮 )
-----------------------------------------
唐宋律詩的精華薈萃 ----- 《瀛奎律髓》
在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和宋詩是兩座巍巍高峰;而在唐、宋詩眾多的體裁中,近體詩又是取得突出成就的新詩體,佔有重要的地位。歷代唐、宋近體詩的選本層出不窮,方回的《瀛奎律髓》就是其中一部獨具特色的大型選評本。
方回,字萬里,別號虛穀,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生於南宋寶慶三年(1227),卒於元 大德十一年(1307)。他于南宋 景定三年(1262)別省登第,提領池陽茶鹽,後遷知嚴州。無兵南下,方回迎降,授建德路總管,不久即被罷官。從此,他往返杭、款間,號紫陽居士,肆意吟詠。方回政治上的失節,頗為後世詬病,但他不但工詩,而且善於論詩,名重于時。
對於《瀛奎律髓》的書名,方回曾在自序中解釋道:“ ‘ 瀛 ’ 者何?十八學士登瀛洲也。‘奎’者何?五星聚奎也。‘律’者何?五、七言之近體也。‘髓’者何?非得皮得骨之謂也。斯登也,斯聚也,而後八代、五季之文弊革也。”
這是說,此書所選為五、七言近體詩的精髓;它們產生于十八學士入主文學館和五大行星會聚奎宿的文運昌盛的唐、宋兩朝,標誌著唐前八代和家前五季浮靡文病的徹底革除。簡單地說,《瀛奎律髓 》 這個書名的含義即相當於“唐來律詩精粹”。
《瀛奎律髓》 共選唐、宋五、七言律詩三百八十五家、三千零十四首(其中重出二十二首,實為二千九百九十二首 )。其中唐代入選一百六十四家、一千二百四十九首,宋代入選二百二十一家、一千七百六十五首。
從選著數量看,崇奉江西詩派的方回更偏重于宋代。全書主要按作品題材分類編排,計分登覽、朝省、懷古、風土、升平、宦情、寄贈、遷謫、疾病、感舊、俠少、釋梵、仙逸、傷悼等四十九類。每類中先五言、後七言,並依時代先後為次編為一卷。
如登覽類選錄從唐代 陳子昂 《 度荊門望楚》到來代晁君成《登多景樓》五言律詩共二十首、從唐代 崔顥 《登黃鶴樓》 到宋代 楊萬里 《 過揚子江》七言律詩共二十首,是為卷一。
每卷之首,均有小序,撮舉該卷要旨,如卷一:“ 登高能賦,於傳識之。名山大川,絕景極目,能言者眾矣。拔其尤者,以充雋永,且以為諸詩之冠。”又如卷二十七著題類:“ 著題詩,即六義之所謂賦而有比焉,極天下之最難……今除梅花、雪、月、晴雨致專類外,凡雜賦體物肖形,語意精到者,選諸此。”
--- - -
對於入選的詩作,方回大多詳加圈點、批評。如卷一于杜甫五律《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二句之“坼”、“浮”字旁加圈,並評曰:“岳陽樓天下壯觀,孟、杜二詩盡之矣。中兩聯,前言景,後言情,乃詩之一體也。凡圈處是句中眼。”
又如于崔顥七律 《 登黃鶴樓》下評:“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李白讀之,不敢再題此樓,乃去而賦 《 登金陵鳳凰台》也。
” 圈點主要指明著眼、句眼,批評則或對作品細加剖析,或作總體評論,或記錄佚聞,或考證本事,也有借題發揮,闡述其詩學理論。誠如方回在自序中所言:“所在,詩話也”,全書的批點,正相當於一部唐,宋律詩的專題詩話。
《瀛奎律髓》的價值,首先在於它是文學史上較早的唐、宋近體詩選,它薈萃了唐、宋律詩的精華。雖然方回選詩側重宋代、側重江西詩派,但從全書看,他並未局限於宗派觀念,還基本上能依照作品的客觀實際進行選編。
他既以唐、宋大家為主,又能注意到各種流派和題材的作品,加上全書分類編排的體例別具特色,這樣,就使這部大型選本較全面地展示了唐、朱兩代近七百年間近體詩創作繁榮的盛況和發展、流變的輪廓,為近體詩、唐宋詩,以至中國文學史的研究提供了經過整理編次的寶貴資料。
同時,由於它成書較早,因而保存了一些後來文集失傳的唐、宋詩人的作品及有關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指出,“朱代諸集不盡傳於今者,頗賴以存。而當時遺聞舊事,亦往往多見於其注。故 厲鶚作 《宋詩紀事》,所采最多。”
在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瀛奎律髓》 的價值 就更為突出了,它是果代江西詩派詩學理論的總結和發展。江西詩派是北宋後期形成的奉黃庭堅為創始人的詩歌流派,它聲勢盛大,影響遍及整個南宋時期。宋末,在宗尚晚唐的“四靈派”、“江湖派” 衝擊下,江西詩派日趨衰微。
方回選評 《瀛奎律髓》,正是要重振江西旗鼓,以糾正四靈和江湖派的卑弱詩風。他在全書自序中說:“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所選,詩格也;所注,詩話也。學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明確宣告要通過標舉詩格、敷衍詩話,使學者從中求得江西詩派的精髓。
首先,《瀛奎髓》 運用評點 對江西詩派的詩學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和總結。方回吸收了江西詩人對待歌創作的命意、結構、格律、句法、對偶、用字等方面的意見,將其系統化,並通過對詩作值評點具體而微地量示出來。
這樣,就使江西詩派原來零散的理論觀點形成為一個較完整的體系。在此基礎上,方國又對這個體系進行補充、修正,發展了江西詩派的理論。他明確提出了“一祖三宗”說:“古今詩人,當以老杜、山谷、後山、簡齋四家為一祖三宗,餘可配饗者有數焉。”(卷二十六)
他推尊杜甫為“初祖”,號召後學直接學習杜甫,提高了江西詩派的境界;他將愛國憂時的陳與義列為三宗之一,擴大了江西詩派的陣營。他標舉“格高”,強調人格與詩格的關係。他提出:“詩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語又工為上”(卷二十一)
他還要求在“格高”的前提下,以“細潤”濟粗獷,以“圓熟”濟生硬,以“豐腴”濟枯澀,以消除江西詩“粗而冗”的弊病。
此外,方回還注意到詩歌與現實的關係,強調詩歌的社會作用。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江西詩派偏重形式技巧的詩論的缺陷,將江西派詩學理論朝著積極的方向提高了一步。
另外,在詩學理論批評的形式上,《瀛奎律髓 》 也是值得重視的。中國古,代的詩文評點肇始于宋、元之際,方回的這部選評本和目祖謙的 《 古文關鍵》、謝枋得的 《文章軌範》等都是這種形式的開山之作。比較起來,《瀛奎律髓》 的評點,尤顯得豐富精靠,因此,它在開創文學批評新形式方面的示範作用也是不可抹殺的。
當然,由於方回論詩畢竟專崇一派,因此,《瀛奎律髓》 的選評不免有偏頗和前後矛盾之處。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序》 就指出它在選詩和評詩方面分別有“矯語古淡”、“標題句眼”、“好尚生新”和“黨援”、“攀附 ”、“矯激 ” 之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指出“其去取之間,如杜甫《秋興》惟選第四首之類,亦多不可解。”這說明它在選目和論藝方面存在不少缺點。而且,從根本上說,《瀛奎律髓》指示的創作道路,仍是江西詩派以流為源、片面追求技巧的老路,這是必須充分注意的。
- --
《瀛奎律髓》 現有元、明、清多種版本傳世,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已故複且大學教授李慶甲集評校點的 《瀛奎律髓匯評》。李慶甲曾肉全國近三十個主要圖書館調查了該書版本收藏情況,親自訪尋孤本,廣搜博來,前後費時十年,才完成了這部一百二十萬字的巨著,使之成為研談該書最完備、最方便的本子。《匯評》 本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搜羅完備。首先是諸家評語網羅無遺。《瀛奎律髓》成書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刊行後頗為詩壇重我,尤其在清代,宗唐、宗來各派都通過對該書的褒貶闡發自己的詩歌理論,一時評點成風。
《匯評》本 就彙集了馮舒、查慎行、紀的等十餘家評語以及附錄於某些評本上的他人全部零星評語。這些對原書所選唐宋律詩和方回評點的再評點,對於研究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次是有關資料輯集一冊。
《匯評》本 在書後附錄了明、清以來刊刻、評點該書的諸家序跋、向無刻本的方回著作《文選顏鮑謝詩評》、方目的傳記資料兩則以及全國主要圖書館該書版本收藏情況一覽,這就為深入研究 方回 和《瀛奎律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線索。
二、校勘精詳。《匯評》本 正文 及方回原評,以明成化三年紫陽書院刻本為底本,參校了另外三種版本,並把前人校勘成果,一共錄入各卷之末的 《校勘記》。此外,還對原書作品重出、誤屬、排列失序、歸類不當等訛誤分別作了更正和說明。這就使 《匯評》本成為迄今較為完善的一個本子。
三、編排合理。《匯評》本 在編排上也熬費苦心,它將諸家評語分別按時代先後依次系於每首作品之下,這樣,每首入選詩作、方回的原評和清代諸家的再評就一目了然地呈現于讀者眼前,為研究唐宋律詩和諸家不同的詩論觀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總之,《瀛奎律髓匯評》 是對該書一次總結性的整理,嘉惠後學,功德無量。可惜的是,李慶甲教授未及親見它的正式出版,便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然而,他為整理《瀛奎律髓》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將融匯于祖國文化遺產的寶庫而永存。
source:
瀛奎律髓
http://tieba.baidu.com/p/149131783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