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nerstag, 14. November 2013

練乙錚 - 街道上的舊建築 課堂裏的「新清史」

練乙錚 - 街道上的舊建築 課堂裏的「新清史」

信報 2013年7月25日

. . .


柯文的學生、門人,把「 中國中心論 」背後的範式邏輯( 其實即是「 歐洲中心論 」的批判邏輯)繼續推演,應用在清史上,得出的結論是:研究清史,必須以滿民族歷史、大清帝國觀點、滿文史料為中心,而不能用漢民族歷史、「中國觀點」、漢文史料代替;否則,犯的偏見,性質就如同以西方的觀點和史料研究中國史一樣。


三十年來,持此學理的史家,利用八十年代至今逐步解封的 清政府官員以滿文書寫的 一手資料( 總數一千多萬件,其中二百多萬件 沒有當時的清政府官方漢文翻譯 ),得出一組顛覆性的歷史論斷,提出多個十分尖銳刁鑽的問題,令傳統史家特別是那些不諳滿文的清史家應接不暇。

這批學者異軍突起,很快形成了所謂的「 新清史 」學派,在美、中、日、韓、台等地都有愈來愈大的影響。在美國,此學派的大本營是巴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不過,其實力已經伸展到東岸,連哈佛大學的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 前東亞研究中心)的主任歐立德 (Mark Elliot)也是此派的核心人物( 老費泉下有知,好氣還是好笑,就要看他的量度!)。


一門學派新登場


1996年,「新清史」學派猛將、匹玆堡大學的 Evelyn Rawski 首先發難,在全美亞洲研究學會年會作題為《 再觀清代 》的會長演講,以滿文史料為據,批判史家 何炳棣 1967年的〈 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一文關於滿人入關後全面漢化的結論,認為滿人始終非常刻意保護自身的滿族傳統和文化認同,而所謂的「 漢化」,不過是一種統治手段。兩年後,何炳棣以〈捍衞漢化 〉一文反駁,一場大辯論由是展開,「 新清史」學派於是登場。【註1】


接着,該學派提出一系列看法和問題:



一、傳統看法認為,「 清 」是一個朝代,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滿人自發源地長白山為起點,入關之前的數百年裏,已經侵佔了北至外興安嶺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再回頭南下攻佔中原,建立大清帝國,因此,「 中國」這塊戰利品,只能是大清帝國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


二、大清以武力擴張版圖,不是空前絕後,也是世史上少有,是典型的( 舊式 )帝國主義;其對征服的領土大規模殖民,亦與西方數百年來的殖民手段吻合。列強侵華,大清無力招架,淪為受害者,是她內部衰敗之後的結果( 言下之意:這個受害者並不十分值得同情)。


三、大清亡於以漢族為主的 革命政權;新成立的中華民國 繼承了大清的領土,並以「 五族共和 」為理論基礎,着手建構「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但觀當時對滿族的壓迫、今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漢人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的那種緊張,在在顯示「 中華民族」並未打造完成;按此,以「 中華民族」為根基的「 中國」,意義也並不完全清晰。

等等。


我的俄羅斯學生聽這堂課也聽得非常緊張,那麽「 新清史 」學派在中國史學界引起強大震盪,就不足為奇。【註2】

〈 俄羅斯講學記 〉.之三


作者為《 信報 》特約評論員

【註1】兩篇文章都刊在Journal of Asian Studies。Rawski文章見該刊1996年11月號;何炳棣文章見該刊1998年2月號。


【註2】大陸史學界的一些反應,見諸一些學者的文章,如《史學月刊》2012年4月號華東師範大學李愛勇的〈新清史與「中華帝國」問題——又一次衝擊與反應?〉 ,《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月號人民大學夏明方的〈 一部沒有「 近代」的中國近代史——從「柯文三論」看「 中國中心觀 」的內在邏輯及其困境 〉。



http://vicsforum.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5.html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