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 :學習文言將來統治世界
陳雲 : 漢字與文言
東亞的華夏文化傳播區,有些日常語文使用仍保留漢字,有些則完全放棄。
越南、韓國只是要自保,抵抗中國文化侵入,無想過要輸出文化,故此廢除漢字,韓國用諺文,越南用拉丁拼音,令這些國家的青年人自絕於華夏文明,
也無法閱讀用漢字文言撰寫的本國歷史和文學。這是用文化自殘來自保,是小家小國的宵小行徑,故此我從來看不起韓國和越南。
日本不廢除漢字,日本要輸出文化,奠定文化大國地位,故此日本必須保留漢字及華夏文化繼承。
對於日本,我是又愛又恨。日本用漢字,也用五十音(平假名、片假名)。五十音是從草書及楷書的偏旁變過來的。
用毛筆寫日本文,楷體與行草融合,瀟灑流麗。漢字的刻印體是刻字工匠製作出來的,是刀刻的筆法,與書法的毛筆書法不同,
日文轉成刻板印刷之後,源自行草的假名與正體真書並列,頗不協調,刻印的字體忽然加插了毛筆行草。儘管日本書一直保持直排右行,
但比起香港與台灣的直排右行的漢楷宋體印刷,日本書顯得草率兒戲了。這是大華夏與小華夏的分別。
- -
日本的小華夏文化
東亞這些單音節語系,同音字太多,沒有漢字是無法精細辨義的,做不到文化及哲學思想創造的。
共產中國用了簡體字,已經妨礙辨義,思想家、理論家一個也出不到,文學家也沒有(大陸的作家沙石頗多,我隨便可以矯正他們的文句),
甚至正常的學術撰寫也做不到,大陸的文史社科書籍,捧起來讀,第一頁都是語義衝突的、痴線的,我在課堂證明給學生看過。
此外,正體漢字及文言是五千年在華夏漢土的共同文化寶庫與政治參考,華夏的政治、宗教、制度、器物之博大、精密與悠久,甚於西洋。
接通了華夏的文化寶庫泉源,可以稱霸世界。 寫一句漢文,想一個觀念,有四千年來的先例參考,這是很震撼、很欣慰的感受。
我近年致力提倡正統中文教育、士大夫情懷復興及文言訓練,就是要香港的精英接通華夏的四千年文明,將來統治世界。
- -
學習文言將來統治世界
文言不好,就會名不正而言不順。例如日本在二次大戰時期推出的大東亞共榮圈,是英文 Commonwealth的概念,但漢文該有更好的講法。
東亞是西洋的地理觀念,漢文有其他的想法,該由神州、天下來想起,而不是東亞。圈是圈套、圈禁,意思糟透了。
日本人不懂得漢字的深意,名字起錯了,自然一敗塗地。 當然,日本人的共榮圈,比中共那個一帶一路的名字還是勝一籌的。
一帶一路,是一路人馬夾帶私逃,沒有好的意思。共匪,就只懂得劫財劫色,一帶一路。明朝太監鄭和,都懂得說下西洋。
(pixabay.com圖片)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0期。
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10-17-2017/42050
- Copyright © 2017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10-17-2017/42050
source :
六朝文絜
http://www.saohua.com/shuku/gudian/liuchaowenxie/4.html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4/1.htm
六朝文絜
http://www.daizhige.org/集藏/文总集/
六朝文絜
http://wenxian.fanren8.com/08/02/
文選(南朝梁)蕭統 (唐)李善注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zmwx/index.htm
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
2-全唐文-清-董誥
3-全遼文--陳述
4-六朝文絜-清-許梿
5-古文觀止-清-吳楚材
6-古文辭類纂-清-姚鼐
7-唐代墓誌彙編續集--
8-唐宋文醇-清-愛新覺羅弘曆
9-唐文拾遺續拾-清-陸心源
10-唐文續拾-清-陸心源
11-序跋集萃--
12-文章辨體匯選-明-賀複徴
13-文選-南朝梁-蕭統
14-文選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
15-文選注-唐-李善
16-文選詳注-南朝梁-蕭統
17-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18-明文衡-明-程敏政
19-明文霱-明-劉士鏻
20-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蟄存
21-晚清文選--鄭振鐸
22-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23-清文精選--劉文武
24-皇明文征-明-何喬遠
25-經義模範-明-佚名
26-續碑傳選集--
27-遼文萃-清-王仁俊
28-香豔叢書-清-張廷華
29-駢體文鈔-清-李兆洛
復莊駢儷文榷(清)姚燮撰
駢雅訓籑(明)朱謀● 撰
理瀹駢文(清)吳師機撰, 棕亭駢體文鈔(清)金兆燕撰
有正味齋駢體文(清)吳錫麒撰
師伏堂駢文二種(清)皮錫瑞撰, 駢體文鈔(清)李兆洛輯
崇雅堂駢體文鈔 (清)胡敬撰, 國朝常州駢體文錄 屠寄輯
國朝駢體正宗 (清)曾燠輯, 國朝駢體正宗續編(清)張鳴珂輯
御定駢字類編(清)聖祖仁皇帝
御定駢字類編(清)吳士玉,(清)沈宗敬, 駢儷文(清)孔廣森撰
駢字分箋(清)程際盛撰
展碧山房駢體文選, 張文襄公駢文(清)張之洞撰
佩弦齋文存佩弦齋駢文存佩弦齋詩存(清)朱一新撰
駢文類苑「皇朝」(清)姚燮、張壽榮, 邃懷堂駢文牋註 袁翼、朱舲,文莫室駢文(清)王樹枬, 越縵堂駢體文(清)李慈銘、曽之撰
酌雅堂駢體文集 徐壽基
六官駢萃 張蔚春
訓蒙駢句
六朝麗指 -孫徳謙
連珠-鈕琇 : 竹連珠 - 昭代叢書, 鈕琇 : 臨野堂詩文集29卷, 連珠-陳濟生 : 廣連珠- 昭代叢書, 連珠-王夫之 - 連珠二十八首- 姜齋文集
連珠-艷體連珠 清 吳江閨秀 葉小鸞瓊章 著,連珠-續艷體連珠 明-沈宜修 撰
source :
註解千字文●주해천자문
http://db.cyberseodang.or.kr/front/main/main.do
註解千字文●주해천자문
http://www.kostma.net/
(도상주해)천자문 v1[(圖像註解)千字文 v1
http://yoksa.aks.ac.kr/jsp/aa/Directory.jsp?fcs=f&cf=a&gb=1
http://www.yasue.cc/thousand.html
Dienstag, 17. Oktober 2017
Freitag, 13. Oktober 2017
陳雲 :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歸於空
陳雲 :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歸於空
【文化沙龍——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與觀音法門】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為 Prajna-Paramita-Hrdya-Sutra,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漢傳佛教《心經》常見版本為玄奘法師譯本,佛教經典中字數最少,全文只二百六十字,言簡義豐,顯密並俱,明心見性,是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
「照見五蘊皆空」一句,盡括《心經》。世間五蘊,色、受、想、行、識。色蘊如聚沫,受蘊如水泡,想蘊如陽焰,行蘊如芭蕉,識蘊如幻化,迷時有,悟時無。
《心經》有觀自在菩薩明心之理,本心不明,五蘊虛妄,起煩惱作業,受生死苦厄。觀照自己,本心覺照,無暗不破,無可空故。
五蘊既空,一切苦厄,生死煩惱,無不度脫。
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名褘,十二歲出家。《心經》是玄奘千古譯作,突破漢文語法,開啟漢文之譯經體。讀誦《心經》,可為日課。
陳雲先生年前立願開講經課,今以宗師《心經》開始,接通因緣,見自己,見天下,見眾生。
【文化沙龍——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與觀音法門】
講者:陳 雲先生
日期:十月十一日(星期三),視乎人數於十月十三日(星期五)加開一場,煩請示意可出席場次,以便統計人數。
時間:晚上七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
地點:報名確認之後,電郵告知
謝師金:港幣一百元(多者不拘,盡禮致敬,入場奉付)
報名請登臨:
https://goo.gl/forms/iL9dEUTM6JIanj8C3
本會最遲於十月十日(星期二)晚上寄出電郵,確認留座或列入候補。首次參加復興會活動或未曾留座而無故缺席者,額滿時可獲優先留位。
https://www.facebook.com/hkresurgence/photos/a.1661162694097344.1073741856.1546314255582189/1987769888103288/?type=3&theater
--
2.
【照見五蘊皆空,《心經》隨喜開示】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歸於空。」
——陳雲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夏曆丁酉年八月二十二日(西元二O一七年十月十一日),燃燈古佛誕日,陳雲先生於文化沙龍依漢傳《心經》本開講成佛之道及空性正見。
開講前先唸喃嘸本師釋伽牟尼佛號,再誦《開經偈》,冀會眾生出清淨聽法之發心。
《心經》之難,難在有名相。開示前,陳雲先生先釋經名,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之義,
再講緣起性空的道理、漢傳《心經》版本之法源、釋經文,詳解《心經》深妙內義、念誦方式,並以語言學角度分析漢傳《心經》之譯文。
先生釋經,輔以梵文,加深會眾理解原意。
先生未講《心經》,先講佛陀親說之《阿含經》,道出「五蘊皆空」何來。緣起性空的道理源自佛陀,先傳至觀世音,再傳與玄奘法師。
《心經》篇幅雖短,但講出緣起性空基本的法、般若的法,直接傳承佛陀的說法,亦因有觀世音作為講經者,乃藉觀世音聞聲救苦的慈悲而流行。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歸於空。」先生特別詳解何謂空。修行是修定、修觀空。
「空」勉強可解,但知道、聽聞,與證實和體驗,是兩回事,最重要是信受奉行。
《心經》內雖有真言,實乃咒經,故念誦時會有神奇功效。修行者遇上困苦,可唸誦《心經》或觀世音菩薩聖號,即可得救渡,即「觀音法門」。
歷代有極多《心經》法帖,善信請購回府,對之念誦或抄寫。
釋義開示完畢,先生先後唸《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三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始帶領會眾齊誦《心經》,場內即有禪堂淨氣,會眾心住心位,法住法位。
【文化沙龍——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與觀音法門】於十月十三日(星期五)加開一場,報名請登臨:
https://goo.gl/forms/iL9dEUTM6JIanj8C3
https://www.facebook.com/hkresurgence/photos/ms.c.eJw1zNENwDAMAtGNKhyMCfsvVqVKf590V9kpcFAEl~;DUgUKrh9rZHyCc7qHl~;BB~_cBOEHscI7gPuciaiLiR1ptF6AZ1LGD0~-.bps.a.1989093471304263.1073741943.1546314255582189/1989103601303250/?type=3&theater
--
3.
【文化沙龍——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與觀音法門】明晚舉行,是日幹事已預備《心經》抄經本。
將六百卷《大般若經》概括為五千字者,為《金剛經》;將五千字《金剛經》概括為二百多字者,為《心經》,將《心經》概括為一句:「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全文雖僅二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璣,抄寫經本,清淨心靈,讀誦受持,身心自在。
https://zh-hk.facebook.com/hkresurgence/posts/1988212851392325
【文化沙龍——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與觀音法門】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為 Prajna-Paramita-Hrdya-Sutra,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漢傳佛教《心經》常見版本為玄奘法師譯本,佛教經典中字數最少,全文只二百六十字,言簡義豐,顯密並俱,明心見性,是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
「照見五蘊皆空」一句,盡括《心經》。世間五蘊,色、受、想、行、識。色蘊如聚沫,受蘊如水泡,想蘊如陽焰,行蘊如芭蕉,識蘊如幻化,迷時有,悟時無。
《心經》有觀自在菩薩明心之理,本心不明,五蘊虛妄,起煩惱作業,受生死苦厄。觀照自己,本心覺照,無暗不破,無可空故。
五蘊既空,一切苦厄,生死煩惱,無不度脫。
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名褘,十二歲出家。《心經》是玄奘千古譯作,突破漢文語法,開啟漢文之譯經體。讀誦《心經》,可為日課。
陳雲先生年前立願開講經課,今以宗師《心經》開始,接通因緣,見自己,見天下,見眾生。
【文化沙龍——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與觀音法門】
講者:陳 雲先生
日期:十月十一日(星期三),視乎人數於十月十三日(星期五)加開一場,煩請示意可出席場次,以便統計人數。
時間:晚上七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
地點:報名確認之後,電郵告知
謝師金:港幣一百元(多者不拘,盡禮致敬,入場奉付)
報名請登臨:
https://goo.gl/forms/iL9dEUTM6JIanj8C3
本會最遲於十月十日(星期二)晚上寄出電郵,確認留座或列入候補。首次參加復興會活動或未曾留座而無故缺席者,額滿時可獲優先留位。
https://www.facebook.com/hkresurgence/photos/a.1661162694097344.1073741856.1546314255582189/1987769888103288/?type=3&theater
--
2.
【照見五蘊皆空,《心經》隨喜開示】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歸於空。」
——陳雲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夏曆丁酉年八月二十二日(西元二O一七年十月十一日),燃燈古佛誕日,陳雲先生於文化沙龍依漢傳《心經》本開講成佛之道及空性正見。
開講前先唸喃嘸本師釋伽牟尼佛號,再誦《開經偈》,冀會眾生出清淨聽法之發心。
《心經》之難,難在有名相。開示前,陳雲先生先釋經名,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之義,
再講緣起性空的道理、漢傳《心經》版本之法源、釋經文,詳解《心經》深妙內義、念誦方式,並以語言學角度分析漢傳《心經》之譯文。
先生釋經,輔以梵文,加深會眾理解原意。
先生未講《心經》,先講佛陀親說之《阿含經》,道出「五蘊皆空」何來。緣起性空的道理源自佛陀,先傳至觀世音,再傳與玄奘法師。
《心經》篇幅雖短,但講出緣起性空基本的法、般若的法,直接傳承佛陀的說法,亦因有觀世音作為講經者,乃藉觀世音聞聲救苦的慈悲而流行。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是歸於空。」先生特別詳解何謂空。修行是修定、修觀空。
「空」勉強可解,但知道、聽聞,與證實和體驗,是兩回事,最重要是信受奉行。
《心經》內雖有真言,實乃咒經,故念誦時會有神奇功效。修行者遇上困苦,可唸誦《心經》或觀世音菩薩聖號,即可得救渡,即「觀音法門」。
歷代有極多《心經》法帖,善信請購回府,對之念誦或抄寫。
釋義開示完畢,先生先後唸《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三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始帶領會眾齊誦《心經》,場內即有禪堂淨氣,會眾心住心位,法住法位。
【文化沙龍——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與觀音法門】於十月十三日(星期五)加開一場,報名請登臨:
https://goo.gl/forms/iL9dEUTM6JIanj8C3
https://www.facebook.com/hkresurgence/photos/ms.c.eJw1zNENwDAMAtGNKhyMCfsvVqVKf590V9kpcFAEl~;DUgUKrh9rZHyCc7qHl~;BB~_cBOEHscI7gPuciaiLiR1ptF6AZ1LGD0~-.bps.a.1989093471304263.1073741943.1546314255582189/1989103601303250/?type=3&theater
--
3.
【文化沙龍——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與觀音法門】明晚舉行,是日幹事已預備《心經》抄經本。
將六百卷《大般若經》概括為五千字者,為《金剛經》;將五千字《金剛經》概括為二百多字者,為《心經》,將《心經》概括為一句:「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全文雖僅二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璣,抄寫經本,清淨心靈,讀誦受持,身心自在。
https://zh-hk.facebook.com/hkresurgence/posts/1988212851392325
陳雲:香港學校教的不是中文,而是共產黨根據地的土話鄉談
陳雲:香港學校教的不是中文,而是共產黨根據地的土話鄉談
陳雲:「我家有四口人」,這無疑是北方土話,也不幸地被接受為現代白話。
但這句白話不是輕易出口的,口是量詞,可以用於人,但多用於危急、死亡的情況。
用「口」來稱人,是帶有貶義的集體化稱呼。老人家面對飢荒政府配給統計糧口(計口授糧)、兵臨城下敵軍屠城問下你全家可以獻上幾多人頭湊數、瘟疫爆發棺材鋪來村莊招攬生意問下要幾多副棺材先至夠收屍之類,才會說「我家有四口人」。
至於小孩,他們不須操持家計,不知道生口浩繁,根本不會有一家有幾多人的概念,只是說我家有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之類。
香港學校這樣教中文,是違反小孩的語言觀念和心智發展的。除非小孩父母雙亡要賣身葬父母養弟妹,否則不會時刻講出「我家有四口人」。
香港的教科書,都是混帳,即使是教北方白話,也不懂得教。一開口,就是大吉利市,惡毒到飛起。
--
Jan Wong
量詞係中文其中一個文法特色,一般而言我們都會用「一個人」、「一條好漢」、「一班恩人」、「一堆廢柴」等等。
牲口如豬,先會用「口」呢個量詞。呢課普通話堂將「口」套係人上面,雖說呢個用法可能係「現代規範漢語」既標準,
但呢種人造標準正正與以往華人使用中文既習慣大相逕庭,小朋友學一口人一口人咁樣,久而久之就人畜不分。
無人禽之別,自然可以禮教全無。明白我既解釋,自然會明白普通話綿裡藏針既邪惡。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68224607225
--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68224607225
Wan Chin 即使是北方白話,也有它的道理,不可以隨便教。故此最好是教通用中文,不要動土話、白話。
不是作家的話,沒有那種土語的感性,根本沒資格教土話、白話的。
陳錦添 《西遊記》好似有「連馬五口」,單講人是「四眾」。
Wan Chin 正是。
Wan Chin 是,用口來稱人,是帶有貶義的集體化稱呼。
吳鴻達 口口聲,感覺聯想起「一家四口滅門慘案」等新聞標題
Wan Chin 是的。口是量詞,可以用於人,但多用於危急、死亡的情況。
詹次郎 一家四口走難來香港。一家四口擠在板間房。
Andy Tse 有中文老師覺得無問題添㗎......你話而家香港死未?......
Wan Chin 中文用法之微妙,不是那些中文老師可以懂得的。
Andy Tse 我有部份學生竟然同我講渠開始覺得尐共產中文句法幾好添,又話dse後想去清華讀書......香港嘅中共殖民已經毒到入骨,下一代玩完。
--
陳雲:香港學校教的不是中文,而是共產黨根據地的土話鄉談。
Jan Wong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對文字特別敏感。小女就讀既小學並非普教中,但學校每個星期都有普通話堂。
昨晚我正正經經咁睇佢本普通話教科書,第一眼睇到就係呢兩個詞語:姥姥與姥爺。
我直頭以為我住係黃河以北,點解普通話唔教「祖父祖母」,硬係要教《黃土地》式既北方土話?
我作為一個普通人,放工返到屋企要幫自己個女「解毒」係好辛苦,我乜都唔理呢,你話會點?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68152682225
Wan Chin 通用中文是外祖父、外祖母。俗話可以教外公、外婆,那是秦漢時期的土話,但不能是近代華北的姥姥甚至姥爺,
特別是姥爺一詞,不是通用中文,姥姥一詞因為紅樓夢的劉姥姥而傳播開去,可以讀懂,但那是大觀園的貴家人稱呼鄉下婆。
Crystal Li Yuen Man 佢地叫賈母做「老夫人」
李复华 祖父祖母是称呼父亲的父母的,姥姥、姥爷应该是外祖父、外祖母。
Glenn Ono 紅樓夢的背景是金陵,曹雪芹寫的是自家為江寧織造官宦世家的興衰。故此姥姥即南京、江南一帶方言對一般老婦的尊稱。
--
陳雲:家中學習(home-schooling)要有自己的課本。即使是在公費學校讀書,也要有自己的課本來解毒。
現在的公費學校,是毒販經營的,專門毒害香港人的子女。
無漢語拼音既係《漢邦中文課本》,有拼音既係妹妹既書《學好中國語文》。
#高下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63768647225
Wan Chin 上面兩課,是寫得較為散的,然則不是韻文,但也用平聲結束文句。
Shirley Chiu 舊時小學課本教的都是國民教育
Wan Chin 也是平聲結尾
Shirley Chiu 我們小時候就係讀這些課本,即使學歷唔高,平時隨口嗡都鏗鏘悅耳!
Wan Chin 線和全,勉強押韻的
Glenn Ono 經老師講解,回想到我輩小時,各種標語創作比賽,其實就是鍛練漢文套式、音韻、對仗,的對句練習。當年我很著迷參加標語創作比賽,不段將字語換入五字或七字對句。比現在的任何所謂益智遊戲,更益智得多了。
Wan Chin 印刷字體選用顏真卿法帖。
Wan Chin 歐陽詢、趙孟頫的較為秀麗,是以前考科舉的士人寫的字,但顏真卿的楷體天真圓渾一些,給兒童看好。
陳雲:「我家有四口人」,這無疑是北方土話,也不幸地被接受為現代白話。
但這句白話不是輕易出口的,口是量詞,可以用於人,但多用於危急、死亡的情況。
用「口」來稱人,是帶有貶義的集體化稱呼。老人家面對飢荒政府配給統計糧口(計口授糧)、兵臨城下敵軍屠城問下你全家可以獻上幾多人頭湊數、瘟疫爆發棺材鋪來村莊招攬生意問下要幾多副棺材先至夠收屍之類,才會說「我家有四口人」。
至於小孩,他們不須操持家計,不知道生口浩繁,根本不會有一家有幾多人的概念,只是說我家有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之類。
香港學校這樣教中文,是違反小孩的語言觀念和心智發展的。除非小孩父母雙亡要賣身葬父母養弟妹,否則不會時刻講出「我家有四口人」。
香港的教科書,都是混帳,即使是教北方白話,也不懂得教。一開口,就是大吉利市,惡毒到飛起。
--
Jan Wong
量詞係中文其中一個文法特色,一般而言我們都會用「一個人」、「一條好漢」、「一班恩人」、「一堆廢柴」等等。
牲口如豬,先會用「口」呢個量詞。呢課普通話堂將「口」套係人上面,雖說呢個用法可能係「現代規範漢語」既標準,
但呢種人造標準正正與以往華人使用中文既習慣大相逕庭,小朋友學一口人一口人咁樣,久而久之就人畜不分。
無人禽之別,自然可以禮教全無。明白我既解釋,自然會明白普通話綿裡藏針既邪惡。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68224607225
--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68224607225
Wan Chin 即使是北方白話,也有它的道理,不可以隨便教。故此最好是教通用中文,不要動土話、白話。
不是作家的話,沒有那種土語的感性,根本沒資格教土話、白話的。
陳錦添 《西遊記》好似有「連馬五口」,單講人是「四眾」。
Wan Chin 正是。
Wan Chin 是,用口來稱人,是帶有貶義的集體化稱呼。
吳鴻達 口口聲,感覺聯想起「一家四口滅門慘案」等新聞標題
Wan Chin 是的。口是量詞,可以用於人,但多用於危急、死亡的情況。
詹次郎 一家四口走難來香港。一家四口擠在板間房。
Andy Tse 有中文老師覺得無問題添㗎......你話而家香港死未?......
Wan Chin 中文用法之微妙,不是那些中文老師可以懂得的。
Andy Tse 我有部份學生竟然同我講渠開始覺得尐共產中文句法幾好添,又話dse後想去清華讀書......香港嘅中共殖民已經毒到入骨,下一代玩完。
--
陳雲:香港學校教的不是中文,而是共產黨根據地的土話鄉談。
Jan Wong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對文字特別敏感。小女就讀既小學並非普教中,但學校每個星期都有普通話堂。
昨晚我正正經經咁睇佢本普通話教科書,第一眼睇到就係呢兩個詞語:姥姥與姥爺。
我直頭以為我住係黃河以北,點解普通話唔教「祖父祖母」,硬係要教《黃土地》式既北方土話?
我作為一個普通人,放工返到屋企要幫自己個女「解毒」係好辛苦,我乜都唔理呢,你話會點?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68152682225
Wan Chin 通用中文是外祖父、外祖母。俗話可以教外公、外婆,那是秦漢時期的土話,但不能是近代華北的姥姥甚至姥爺,
特別是姥爺一詞,不是通用中文,姥姥一詞因為紅樓夢的劉姥姥而傳播開去,可以讀懂,但那是大觀園的貴家人稱呼鄉下婆。
Crystal Li Yuen Man 佢地叫賈母做「老夫人」
李复华 祖父祖母是称呼父亲的父母的,姥姥、姥爷应该是外祖父、外祖母。
Glenn Ono 紅樓夢的背景是金陵,曹雪芹寫的是自家為江寧織造官宦世家的興衰。故此姥姥即南京、江南一帶方言對一般老婦的尊稱。
--
陳雲:家中學習(home-schooling)要有自己的課本。即使是在公費學校讀書,也要有自己的課本來解毒。
現在的公費學校,是毒販經營的,專門毒害香港人的子女。
無漢語拼音既係《漢邦中文課本》,有拼音既係妹妹既書《學好中國語文》。
#高下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63768647225
Wan Chin 上面兩課,是寫得較為散的,然則不是韻文,但也用平聲結束文句。
Shirley Chiu 舊時小學課本教的都是國民教育
Wan Chin 也是平聲結尾
Shirley Chiu 我們小時候就係讀這些課本,即使學歷唔高,平時隨口嗡都鏗鏘悅耳!
Wan Chin 線和全,勉強押韻的
Glenn Ono 經老師講解,回想到我輩小時,各種標語創作比賽,其實就是鍛練漢文套式、音韻、對仗,的對句練習。當年我很著迷參加標語創作比賽,不段將字語換入五字或七字對句。比現在的任何所謂益智遊戲,更益智得多了。
Wan Chin 印刷字體選用顏真卿法帖。
Wan Chin 歐陽詢、趙孟頫的較為秀麗,是以前考科舉的士人寫的字,但顏真卿的楷體天真圓渾一些,給兒童看好。
Labels:
CS6223,
EE3206/EE5805,
linux kernel 讀書筆記,
倫文敘全集--香港陳湘記圖書,
明治漢學,
曾胡治兵語錄,
機戰music,
陳雲 : 香港城邦自治
Montag, 9. Oktober 2017
陳雲 : 中秋祭月,舊日香港
陳雲 : 中秋祭月,舊日香港
陳雲 : 中秋祭月,舊日香港
中秋祭月,舊日香港。《兒童樂園》保存了珍貴的香港風俗。中秋食品以月餅及果品為主,符合賞月之雅趣。
戶外燈籠隨風而擺,而兒童連群夜遊,則有中秋野趣。圖畫的祭月是香港庭院,背景的樓台是江南景色。
家庭祭月於戶外,主婦敬備供桌。桌上用青花瓷碟放上月餅與鮮花果品,明燭高照,桌前有月光神位。
鮮花插在青瓷高瓶,高於所有祭祀之食品,祭品以花為最高,因花香可以上升,直達雲霄之月光神明。
往日庶民之禮俗,以花為最高,華人之清雅,各位又知道否?
供桌之桌布,因是家庭祭月,故此用素淡之英式通花桌布,不用紅黃艷麗之色。桌布邊緣之三角形之垂放,也是英國作風。
舉世之間,豈有如此清雅風俗,由漢代延續至現代社會?
難怪新自由主義的deep state集團(官商勾結的跨國神秘集團),要破壞華夏風俗,
中秋食冰凍之所謂冰皮月餅(此乃鬼食)、曼珠沙華月餅廣告、維園紙紮女鬼旗袍,將中秋節變成盂蘭節來辦。
(按:節日避免冰冷主食。周代以來,華夏有冰凍甜品,有點似今日的刨冰或沙冰,然而冰品可以做甜品,但不可以做主食,西洋也是如此。
西洋的聖誕焦糖蛋糕是不必雪藏的。
月餅乃中秋節慶之主食,中秋食冰凍之所謂冰皮月餅,乃係鬼食,如盂蘭節之街頭冷豆腐,或乞丐之食。
六十年代曾經一度流行冰皮月餅,後來式微。始終不合風俗,而且味道不好。)
--
Wan Chin 月餅用青花淺瓷碟來盛載,在往日是尋常家庭美學,不必開美學課程來教。
今日的月餅廣告,竟然用和尚乞丐化緣用的高邊陶缽來盛載。
Wan Chin 中秋食冰凍之所謂冰皮月餅,節日避免冰冷主食,乃係鬼食(如盂蘭節之街頭豆腐),或乞丐之食。
六十年代曾經一度流行冰皮月餅,後來式微。始終不合風俗,而且味道不好。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5646506447225&set=a.469456247224.249505.589657224&type=3
--
2.
陳雲:中秋去維園,看高官壽衣。
維園出現的無頭空心旗袍裝置,是特區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展示的。
旗袍是香港文化傳統嗎?不見得。中秋節是着旗袍的嗎?不一定。傳統燈籠工藝有做旗袍的嗎,有呀,在殯儀館,下面兩幅圖的就是紙紮旗袍。
你做官的,喜歡着旗袍,是你的事。用紙紮來做旗袍,請放在你自己家裡。中秋是要你守舊,不是要你創新。你創新,請有一點學問,一點公心,不要自把自為。
創新?燈籠是要活動的,兒童帶着走動,紙紮的卡通人物和機械人都合乎可以動的原則,但紙紮的旗袍可以動嗎?你要創新?你能把道理講出來嗎?是不是你講一句「我覺得靚囉」就可以?
政府的文化保育辦事處,自把自為,幾個官員喜歡的上海女人事物,徇私枉法,將之放在公眾地方強逼市民欣賞。
政府官員這麼喜歡紙紮旗袍,請早死早着,你們的親友會燒好多給你們享用的,不要破壞華夏的節日吉祥氣氛,更不要將殯儀館的壽衣在公園展覽,詛咒香港人。
皇天擊殺港共,全體落地獄,早死早着。
陳雲:中秋去維園,看高官壽衣。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45101777225
陳雲 : 中秋祭月,舊日香港
中秋祭月,舊日香港。《兒童樂園》保存了珍貴的香港風俗。中秋食品以月餅及果品為主,符合賞月之雅趣。
戶外燈籠隨風而擺,而兒童連群夜遊,則有中秋野趣。圖畫的祭月是香港庭院,背景的樓台是江南景色。
家庭祭月於戶外,主婦敬備供桌。桌上用青花瓷碟放上月餅與鮮花果品,明燭高照,桌前有月光神位。
鮮花插在青瓷高瓶,高於所有祭祀之食品,祭品以花為最高,因花香可以上升,直達雲霄之月光神明。
往日庶民之禮俗,以花為最高,華人之清雅,各位又知道否?
供桌之桌布,因是家庭祭月,故此用素淡之英式通花桌布,不用紅黃艷麗之色。桌布邊緣之三角形之垂放,也是英國作風。
舉世之間,豈有如此清雅風俗,由漢代延續至現代社會?
難怪新自由主義的deep state集團(官商勾結的跨國神秘集團),要破壞華夏風俗,
中秋食冰凍之所謂冰皮月餅(此乃鬼食)、曼珠沙華月餅廣告、維園紙紮女鬼旗袍,將中秋節變成盂蘭節來辦。
(按:節日避免冰冷主食。周代以來,華夏有冰凍甜品,有點似今日的刨冰或沙冰,然而冰品可以做甜品,但不可以做主食,西洋也是如此。
西洋的聖誕焦糖蛋糕是不必雪藏的。
月餅乃中秋節慶之主食,中秋食冰凍之所謂冰皮月餅,乃係鬼食,如盂蘭節之街頭冷豆腐,或乞丐之食。
六十年代曾經一度流行冰皮月餅,後來式微。始終不合風俗,而且味道不好。)
--
Wan Chin 月餅用青花淺瓷碟來盛載,在往日是尋常家庭美學,不必開美學課程來教。
今日的月餅廣告,竟然用和尚乞丐化緣用的高邊陶缽來盛載。
Wan Chin 中秋食冰凍之所謂冰皮月餅,節日避免冰冷主食,乃係鬼食(如盂蘭節之街頭豆腐),或乞丐之食。
六十年代曾經一度流行冰皮月餅,後來式微。始終不合風俗,而且味道不好。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5646506447225&set=a.469456247224.249505.589657224&type=3
--
2.
陳雲:中秋去維園,看高官壽衣。
維園出現的無頭空心旗袍裝置,是特區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展示的。
旗袍是香港文化傳統嗎?不見得。中秋節是着旗袍的嗎?不一定。傳統燈籠工藝有做旗袍的嗎,有呀,在殯儀館,下面兩幅圖的就是紙紮旗袍。
你做官的,喜歡着旗袍,是你的事。用紙紮來做旗袍,請放在你自己家裡。中秋是要你守舊,不是要你創新。你創新,請有一點學問,一點公心,不要自把自為。
創新?燈籠是要活動的,兒童帶着走動,紙紮的卡通人物和機械人都合乎可以動的原則,但紙紮的旗袍可以動嗎?你要創新?你能把道理講出來嗎?是不是你講一句「我覺得靚囉」就可以?
政府的文化保育辦事處,自把自為,幾個官員喜歡的上海女人事物,徇私枉法,將之放在公眾地方強逼市民欣賞。
政府官員這麼喜歡紙紮旗袍,請早死早着,你們的親友會燒好多給你們享用的,不要破壞華夏的節日吉祥氣氛,更不要將殯儀館的壽衣在公園展覽,詛咒香港人。
皇天擊殺港共,全體落地獄,早死早着。
陳雲:中秋去維園,看高官壽衣。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45101777225
陳雲:香港的命運,說出來,其實比西藏更慘
陳雲:香港的命運,說出來,其實比西藏更慘
陳雲:香港的命運,說出來,其實比西藏更慘。
上個月與某位外國訪問我的學者談起香港與西藏的比較,不禁悲從中來。我很少與他這麼老實地談香港的問題。
西藏(吐蕃)雖然被中共殖民統治及文化清洗,但中共到底有經濟援助西藏,西藏平民的物質生活是改善了的,農奴也得到翻身。
香港同樣被中共殖民統治及文化清洗,但中共在香港掠奪財富,九七之後香港平民的生活迅速變壞。
流亡海外的西藏人,有宗教來團結,也有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尊者來領導談判,海外到處都有喇嘛廟予西藏人做崇拜及活動中心。
香港人什麼都沒有,全部要寄人籬下,忍氣吞聲,丁點兒自己的文化象徵物也拿不出來給人家看。
西藏人逃出本土之後,印度政府撥出達蘭薩拉,給藏人居住及建立文化基地,藏人可以學習傳統文化,也培養傳統文化的傳播人才。
香港人逃出本土之後,五零星散,無人接應,而且備受大陸人欺壓。
海外西藏人比香港人優勝,原因是什麼呢?香港人缺乏自己的信仰和風俗,我們原本是有的,而且非常濃厚,
但也不斷遭受同胞蔑視與踐踏香港的信仰和風俗,今日變得淺薄如紙。
Wan Chin 這是我從西藏人學到的東西。香港人要本土自立,要建立海外社區、海外城邦,必須復興信仰與風俗,重新尋回文化根源以壯大之。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58082897225
--
2.
陳雲:主張獨立不是奉旨有型的,有時適得其反。西班牙不容許加泰隆利亞公投脫離而獨立,有它的道理。這是合約論。
憲政建國的時候,這些城邦、諸侯國是自願加入的,故此退出的話,必須得到其他邦國或中央政府的同意,一個地域不可以隨便公投獨立。
正如他日香港建國,大嶼山也不能獨立,大嶼山要獨立的話,香港國政府會派兵鎮壓的。
(大嶼山如果要獨立,必須在香港建國的時候爭取成為類似邦聯關係的政治特區而不是香港國的一個區。)
英國在立國的時候,是聯合王國的類似邦聯結構,故此南愛爾蘭、蘇格蘭脫離較為容易。
我在這幾年著書立說,也做過好多次公開演講,在美國《紐約時報》寫過文章說明,在競選期間在電視論壇公開演說,說明香港與中國是邦聯關係(Hong Kong and China is a confederate relation),也主張台灣與中國建立邦聯關係,是基於三地分立分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台灣由鄭成功時代開始,香港由英治時代開始),並不適合歸併為單一的共和國。華夏邦聯的其中一個目的,是令香港和台灣容易建立自己的主權。
這方面,中國是懂得的,美國也是懂得的,台灣人詐作不懂得(台灣人根本不想獨立!)。
至於支持港獨而不理解香港城邦建國與中港邦聯關係的香港人,根本是政治白痴和政治自殺者。我已經寫書解釋過好多次,中港之間是實然的邦聯關係,邦聯關係一旦用永續基本法澄清了,中港之間的邦聯關係是在必須時候可以輕易解除的。
中港台之間建立邦聯,是為了解決過去一個中國的憲政關係,結成邦聯之後,就將過去那個一個中國的共和國關係(在大陸時期的中華民國體制)變成多個主權國的邦聯關係(類似王朝時代的天下關係、諸夏關係),
那個尷尬關係就解決了,日後大家可以互相商量之後加緊結盟又得,拆散結盟又得,而美國在當中沒有干預權。
明白中國的憲政,明白國際關係,就知道香港和台灣要建國,根本無需提到獨立一詞!
適合的詞彙是建國,而不是獨立。提到獨立一詞,根本就是不想建國,而是要給中國藉口打擊香港和台灣的主權。
你講獨立,你搞民族分離主義,就是承認中國對你有統治權嘛,白痴!而中國對台灣根本無統治權,而中國對香港也並無統治權。
人家根本無娶你入門,西都未屌過你,你離mut撚嘢婚呢?你同中國遞交申請離婚,你係咪博個惡霸同你補回夫妻關係、屌你個西呢?
依家香港咪畀中國屌咗西囉,血都出埋添,法治都無撚埋,你好撚開心囉,可以今日十月一日遊行反對律政司囉,自作孽,賤撚格。
台獨和港獨運動,都是共產黨資助的稻草人運動,而美國也樂意支持台獨和港獨,樂意見到華夏無法解決中華民國的憲政遺留而處於互不信任的內耗關係,而令美國漁人得利,恆久剝削中港台,搶奪中港台的人才,也文化殖民統治中港台。
https://zh-hk.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39844717225
陳雲:香港的命運,說出來,其實比西藏更慘。
上個月與某位外國訪問我的學者談起香港與西藏的比較,不禁悲從中來。我很少與他這麼老實地談香港的問題。
西藏(吐蕃)雖然被中共殖民統治及文化清洗,但中共到底有經濟援助西藏,西藏平民的物質生活是改善了的,農奴也得到翻身。
香港同樣被中共殖民統治及文化清洗,但中共在香港掠奪財富,九七之後香港平民的生活迅速變壞。
流亡海外的西藏人,有宗教來團結,也有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尊者來領導談判,海外到處都有喇嘛廟予西藏人做崇拜及活動中心。
香港人什麼都沒有,全部要寄人籬下,忍氣吞聲,丁點兒自己的文化象徵物也拿不出來給人家看。
西藏人逃出本土之後,印度政府撥出達蘭薩拉,給藏人居住及建立文化基地,藏人可以學習傳統文化,也培養傳統文化的傳播人才。
香港人逃出本土之後,五零星散,無人接應,而且備受大陸人欺壓。
海外西藏人比香港人優勝,原因是什麼呢?香港人缺乏自己的信仰和風俗,我們原本是有的,而且非常濃厚,
但也不斷遭受同胞蔑視與踐踏香港的信仰和風俗,今日變得淺薄如紙。
Wan Chin 這是我從西藏人學到的東西。香港人要本土自立,要建立海外社區、海外城邦,必須復興信仰與風俗,重新尋回文化根源以壯大之。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58082897225
--
2.
陳雲:主張獨立不是奉旨有型的,有時適得其反。西班牙不容許加泰隆利亞公投脫離而獨立,有它的道理。這是合約論。
憲政建國的時候,這些城邦、諸侯國是自願加入的,故此退出的話,必須得到其他邦國或中央政府的同意,一個地域不可以隨便公投獨立。
正如他日香港建國,大嶼山也不能獨立,大嶼山要獨立的話,香港國政府會派兵鎮壓的。
(大嶼山如果要獨立,必須在香港建國的時候爭取成為類似邦聯關係的政治特區而不是香港國的一個區。)
英國在立國的時候,是聯合王國的類似邦聯結構,故此南愛爾蘭、蘇格蘭脫離較為容易。
我在這幾年著書立說,也做過好多次公開演講,在美國《紐約時報》寫過文章說明,在競選期間在電視論壇公開演說,說明香港與中國是邦聯關係(Hong Kong and China is a confederate relation),也主張台灣與中國建立邦聯關係,是基於三地分立分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台灣由鄭成功時代開始,香港由英治時代開始),並不適合歸併為單一的共和國。華夏邦聯的其中一個目的,是令香港和台灣容易建立自己的主權。
這方面,中國是懂得的,美國也是懂得的,台灣人詐作不懂得(台灣人根本不想獨立!)。
至於支持港獨而不理解香港城邦建國與中港邦聯關係的香港人,根本是政治白痴和政治自殺者。我已經寫書解釋過好多次,中港之間是實然的邦聯關係,邦聯關係一旦用永續基本法澄清了,中港之間的邦聯關係是在必須時候可以輕易解除的。
中港台之間建立邦聯,是為了解決過去一個中國的憲政關係,結成邦聯之後,就將過去那個一個中國的共和國關係(在大陸時期的中華民國體制)變成多個主權國的邦聯關係(類似王朝時代的天下關係、諸夏關係),
那個尷尬關係就解決了,日後大家可以互相商量之後加緊結盟又得,拆散結盟又得,而美國在當中沒有干預權。
明白中國的憲政,明白國際關係,就知道香港和台灣要建國,根本無需提到獨立一詞!
適合的詞彙是建國,而不是獨立。提到獨立一詞,根本就是不想建國,而是要給中國藉口打擊香港和台灣的主權。
你講獨立,你搞民族分離主義,就是承認中國對你有統治權嘛,白痴!而中國對台灣根本無統治權,而中國對香港也並無統治權。
人家根本無娶你入門,西都未屌過你,你離mut撚嘢婚呢?你同中國遞交申請離婚,你係咪博個惡霸同你補回夫妻關係、屌你個西呢?
依家香港咪畀中國屌咗西囉,血都出埋添,法治都無撚埋,你好撚開心囉,可以今日十月一日遊行反對律政司囉,自作孽,賤撚格。
台獨和港獨運動,都是共產黨資助的稻草人運動,而美國也樂意支持台獨和港獨,樂意見到華夏無法解決中華民國的憲政遺留而處於互不信任的內耗關係,而令美國漁人得利,恆久剝削中港台,搶奪中港台的人才,也文化殖民統治中港台。
https://zh-hk.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639844717225
Labels:
MS5220,
MS5312,
WebGL,
Ελληνική γλώσσα,
中國文化,
倫文敘全集--香港陳湘記圖書,
曾胡治兵語錄,
機戰music,
王陽明 -- 傳習錄拾遺 51條
佛祖高達- GUNDAM TYPE-BUDDHA
佛祖高達- GUNDAM TYPE-BUDDHA
GUNDAM TYPE-BUDDHA -高達佛
黄昏のブッシャリオン
GUNDAM TYPE-BUDDHA -高達佛
https://kakuyomu.jp/official/info/entry/2017/09/06/195617
『黄昏のブッシャリオン』 著者:碌星 らせん カバーイラスト:タカヤマ トシアキ
https://twitter.com/tata_takayama/status/910121169747009537
真三一萬能俠 世界最後の日.mp4
真ゲッターロボ 世界最後の日 HEATS Full
source :
https://www.facebook.com/thecantonesegod/photos/a.364959597206000.1073741828.364936590541634/483411822027443/?type=3&theater
《熱血奔流》 原作:「Heats」 - 影山浩宣 作詞:工藤哲雄 作曲:羽場仁志 填詞/監督:Polomon
演唱/後期:Paul (5sing id:Paul剛田武) 視頻:TorchBen 海報:阿河 繪圖:らと (pixiv id: 733114)
1 我熱血奔流
怒海風霜也難左右
號令萬物
叱吒天際耀眼星宿
銘記這因由
徹底終止世上荒謬
像烈焰用不屈不撓面對所有
記掛著殘舊藍圖
曾期盼要比天高
歲月弄人漸迷途
綠茵披赤土
說放下仍未遺忘
前塵縱遠走他方
世道命途若迷藏
待我興風浪
變幻與責難每當在蔓延
就是踏在幸福章節的間斷
笑對暗淡
破曉永在前
將雙手的得失放開忘掉極限 發現
- -
2 我傲氣鋒芒
遇崎嶇可破浪擊岸
奠定命運新的邊界任意開創
道別了輕狂
拾起初衷乍現希望
路漫漫就瀟灑走過亦已不枉
我昨日如墮圍城
浮華幻世看不清
挫敗下嘗盡人情
捕風捉~影
以盼望遙望雲霞
潛藏銳意水中花
氣候萬重歷鉛華
盛放於當下
繼續以闊步撰寫我命途
活著是用幸福寫這生句號
決意滿臉
那一份自豪
清清的風憶起我的名字就是 創造
- - -
3 我步履不停
只因清楚往後一定
遇著患難終於不再獨個打拼
以覺醒心靈
並肩呼吸熾熱生命
現為大地天高海闊換上率性
(重唱1、2、3)
熱血奔流》[真三一世界最後之日OP2][粵語填詞翻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upSlJxDcxw
GUNDAM TYPE-BUDDHA -高達佛
黄昏のブッシャリオン
GUNDAM TYPE-BUDDHA -高達佛
https://kakuyomu.jp/official/info/entry/2017/09/06/195617
『黄昏のブッシャリオン』 著者:碌星 らせん カバーイラスト:タカヤマ トシアキ
https://twitter.com/tata_takayama/status/910121169747009537
真三一萬能俠 世界最後の日.mp4
真ゲッターロボ 世界最後の日 HEATS Full
source :
https://www.facebook.com/thecantonesegod/photos/a.364959597206000.1073741828.364936590541634/483411822027443/?type=3&theater
《熱血奔流》 原作:「Heats」 - 影山浩宣 作詞:工藤哲雄 作曲:羽場仁志 填詞/監督:Polomon
演唱/後期:Paul (5sing id:Paul剛田武) 視頻:TorchBen 海報:阿河 繪圖:らと (pixiv id: 733114)
1 我熱血奔流
怒海風霜也難左右
號令萬物
叱吒天際耀眼星宿
銘記這因由
徹底終止世上荒謬
像烈焰用不屈不撓面對所有
記掛著殘舊藍圖
曾期盼要比天高
歲月弄人漸迷途
綠茵披赤土
說放下仍未遺忘
前塵縱遠走他方
世道命途若迷藏
待我興風浪
變幻與責難每當在蔓延
就是踏在幸福章節的間斷
笑對暗淡
破曉永在前
將雙手的得失放開忘掉極限 發現
- -
2 我傲氣鋒芒
遇崎嶇可破浪擊岸
奠定命運新的邊界任意開創
道別了輕狂
拾起初衷乍現希望
路漫漫就瀟灑走過亦已不枉
我昨日如墮圍城
浮華幻世看不清
挫敗下嘗盡人情
捕風捉~影
以盼望遙望雲霞
潛藏銳意水中花
氣候萬重歷鉛華
盛放於當下
繼續以闊步撰寫我命途
活著是用幸福寫這生句號
決意滿臉
那一份自豪
清清的風憶起我的名字就是 創造
- - -
3 我步履不停
只因清楚往後一定
遇著患難終於不再獨個打拼
以覺醒心靈
並肩呼吸熾熱生命
現為大地天高海闊換上率性
(重唱1、2、3)
熱血奔流》[真三一世界最後之日OP2][粵語填詞翻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upSlJxDcxw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七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欲界
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云
何。謂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色界行染污
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云何。謂
無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無色界行染污
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欲取云何。謂
於諸欲所有欲貪。見取云何。謂除薩迦耶
見。於所餘見所有欲貪。戒禁取云何。謂於
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云何。謂
於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唯能生欲界苦
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欲有云何。謂欲界
前時有。業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
傍生餓鬼人天有。總說名欲有。此復由先所
作諸行煩惱攝受之所熏發。色有云何。謂
除那落迦傍生餓鬼人有。所餘是色有應知。
[010-0323c]
無色有云何。謂復除中有。所餘是無色有
應知。問依何義故建立七有。所謂那落迦
傍生餓鬼人天有。業有中有。答依三種所作
故。一能引有。謂一。二趣有有。謂一。三受用
果有。謂五。生云何。謂於胎卵二生。初託生
時。等生云何。謂即於彼身分圓滿。仍未出
時。趣云何。謂從彼出。起云何。謂出已增長。
出現云何。謂於濕化二生。身分頓起。蘊得云
何。謂即於彼諸生位中。五取蘊轉。界得云
何。謂即彼諸蘊因緣所攝性。處得云何。謂即
彼諸蘊餘緣所攝性。諸蘊生起云何。謂即彼
諸蘊日日飲食之所資長命根。出現云何。謂
即彼諸蘊餘壽力故。得相續住。此生支略義
者。謂若生自性。若生處位。若所生。若因緣所
攝。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義。
衰云何。謂依止劣故。令彼掉動。老云何。謂
髮色衰變。攝云何。謂皮膚緩皺。熟云何。謂火
力衰減。無復勢力受用欲塵。氣力損壞云
何。謂性多疾病故。無有勢力能作事業。
黑黶間身云何。謂黯黑出現損其容色。身脊
傴曲喘息奔急云何。謂行步威儀。身形所顯。
由此發起極重喘嗽。形貌僂前云何。謂坐
威儀位。身首低曲。憑據杖策云何。謂住威
儀位。依杖力而住。昏昧云何。謂臥威儀位。
數重睡眠。羸劣云何。謂即於此位無力速
覺。損減云何。謂念慧衰退。衰退云何。謂念慧
劣故。至於善法不能現行。諸根耄熟云何。
謂身體尫羸。功用破壞云何。謂彼於境不復
明利。諸行朽故云何。謂彼於後將欲終時。
[010-0324a]
其形腐敗云何。謂壽量將盡。身形臨壞。於
諸事業。無復功能。此老略義者。謂依止變
壞鬚髮變壞。充悅變壞。火力變壞。無病變
壞。色相變壞。威儀變壞。無色諸根變壞。有色
諸根變壞。時分已過。壽量將盡。略義應知。
彼彼有情云何。謂那落迦等。有情種類云何。
謂即彼一切。終云何。謂諸有情離解支節而
死。盡云何。謂諸有情由解支節而死。壞云
何。謂識離身。沒云何。謂諸色根滅。捨壽云
何。謂氣將盡位。捨煖云何。謂不動位棄捨
諸蘊。命根謝滅云何。謂時死。死云何。謂遇
橫緣非時而死。時運盡云何。謂初死未久
位。又死魔業名時運盡。此死略義者。謂若死
若死法。若死差別。若死後位。是名略義。如
是名為緣起差別應知。
問何因緣故。無明等諸有支。作如是次第
說。答諸愚癡者。要先愚於所應知事。次即於
彼發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心顛倒
故。結生相續。生相續故。諸根圓滿。根圓滿
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
求故。於方覓時。煩惱滋長。煩惱滋長故。發
起後有愛非愛業。由所起業滋長力故。於
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
謂內身變異所引老死苦。及境界變異所引
憂歎苦。熱惱之苦。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說十
二支。復有次第差別。謂依二種緣。建立緣
起次第。一內身緣。二受用境界緣。內身緣。前
六支所攝。受用境界緣。後六支所攝。先於內
身起我執等愚。由此不了諸業所引苦果
[010-0324b]
異熟故。發起諸業。既發起已。即隨彼業。多
起尋思。由業與識為助伴故。能感當來三
種苦果。謂根初起所攝苦果。根圓滿所攝苦
果。受用境界所攝苦果。即名色為先。觸為
最後。又於現法中。依觸緣受。發起於愛。由
受用境界緣。廣起追求。或由事業門。或由
利養門。或由戒禁門。或由解脫門。發起欲
求內身求。邪解脫求。如是求時。令先所起
煩惱及業所引五趣生死果生。既得生已。老
死隨逐。復有次第差別。謂由三種有情聚。一
樂出世清淨。二樂世間清淨。三樂著境界。由
初聚故。滅諸緣起。增白淨品。由第二有情
聚故。不如實知諸諦道理。若住正念。或
作福業。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動業。若不住
正念。便發非福業。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
悔歡喜所引心。相續住。彼又如前於下中上
生處次第。能感當來三種苦果。謂名色為
先。觸為最後。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現受用
境所生受。於現法中如前次第。起後六支。
謂受為先。老死為後。
問何因緣故。逆次第
中。老死為先。說諸緣起。答依止宣說諦道
理故。以生及老死能顯苦諦。如世尊言。新
名色滅為上首法。
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答依心
解脫者。而施設故。由彼於現法中。種子苦。
及當來苦果。不生而滅。故說名色為先。受
為最後。得究竟滅。又於現法中。受諸受
時。愛及隨眠。永拔不起。說名為滅。由彼滅
故。以彼為先。餘支亦滅。如是等類。宣說緣
[010-0324c]
起次第應知。
問何故緣起說為緣起。答由
煩惱繫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
此依字釋名。復次依託眾緣。速謝滅已。續
和合生。故名緣起。此依剎那義釋。復次眾
緣過去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
名緣起。如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
餘。依此義故。釋名應知。復次數數謝滅。
復相續起故。名緣起。此依數壞數滅義釋。
復次於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
緣起。如世尊言。我已覺悟。正起宣說。即由
此名展轉傳說。故名緣起。
問無明望行為
幾種緣。答望諸色行。為增上緣。望無色行。
為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是
餘支為緣多少。應如此知。謂有色支望有
色支為一增上緣。望無色支為二緣。謂所
緣緣。及增上緣。若無色支望有色支唯為
一緣。望無色支為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
緣。增上緣。問何故諸支相望無因緣耶。答
因緣者。自體種子緣所顯故。問若諸支相望
無因緣者。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
起耶。答依增上緣所攝。引發因。牽引因。生
起因故。說名為因。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
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
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
於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
所攝諸支。
問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
因。何因緣故。於緣起教中。不先說耶。答彼
唯是不斷因故。非雜染因故。所以者何。非
不愚者起此作意。依雜染因說緣起教。無
[010-0325a]
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
故彼不能染污無明。然由無明力所染污。
又生雜染業煩惱力之所熏發業之初因。謂
初緣起。是故不說不如理作意。問何故不
說自體。為自體緣耶。答由彼自體若不
得餘緣。於自體雜染不能增長。亦不損
減。是故不說。問何因緣故。福行不動行。由
正簡擇功力而起。仍說用無明為緣耶。答
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為緣。起非福行。由
不了達勝義苦因為緣。生福及不動行。是
故亦說彼以無明為緣。問如經中說諸業
以貪瞋癡為緣。何故此中唯說癡為緣耶。
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業緣。貪瞋癡緣唯
生非福業故。問身業語業。思所發起。是則
行亦緣行。何故但說無明緣行。答依發起
一切行緣而說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緣而
說故。問識亦以名色為緣。何故此中但說
行為緣耶。答行為識雜染緣。能引能生後
有果故。非如名色但為所依所緣生起緣
故。問名色亦由大種所造。及由觸生。何故
但說識為緣耶。答識能為彼新生因故。彼
既生已。或正生時。大種及觸。唯能與彼為
建立因。
問如經中說。六界為緣得入母胎。何故此
中唯說識界。答若有識界。決定於母胎中。
精血大種。腹穴無闕故。又識界勝故。又依
一切生一切有生時而說故。問六處亦以飲
食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名色為緣耶。答此
中說名色是彼生因故。彼既生已。亦以飲
[010-0325b]
食為任持因。問觸以三和為緣。何故此
中但說六處為緣。答若有六處。定有餘二
無闕故。又六處勝故。由六處攝二種故。問
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時候變異。若
先業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顯觸為
彼緣。答觸是彼近因故。由觸所引故。餘緣
所生受。亦從觸生故。必不離觸。是故偏說。
問經中亦說無明為緣生愛。順愛境界。亦
得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受為緣耶。答以受
力故。於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離。由
愚癡力。但於諸受起盡等相。不如實知。由
此不能制御其心。問由隨眠未斷。順彼
諸法。取皆得生。何故此中但說愛為取緣。
答由希望生故。於追求時。能發隨眠。及能
引彼隨順法故。問前已說無明為緣發起
業有。何故今者說取緣有。答由取力故。即
令彼業於彼彼生處能引識名色等果。問
生亦以精血等為緣。何故此中唯說有緣
生耶。答由有有故。定有餘緣無闕。又有
勝故。唯說彼為緣。問亦由遠行。不避不平
等。他所逼迫為緣。老死可得。何故此中但
說生緣老死耶。答雖由彼諸緣。必以生
為根本故。縱闕彼緣。但生為緣。定有老
死故。
問此十二支幾是煩惱道。幾是業道。幾是苦
道。答三是煩惱道。二是業道。餘是苦道。問幾
唯是因。幾唯是果。幾通因果。答初一唯因。
後一唯果。餘通因果。又即於此問。更作餘
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當知所餘亦因亦
[010-0325c]
果。問幾是獨相。幾是雜相。答三是獨相。行等
是雜相。問何故行有是雜相。答由二種說
故。謂能引愛非愛果故。及能生趣差別故。
問何故識與名色六處一分有雜相。答由
三種說故。謂依雜染時故。依潤時故。依
轉時故。問何故識乃至受與老死有雜相。
答由二種說故。謂別顯苦相故。及顯引生
差別故。復次於緣起中。云何數往義。謂生
已不住義。云何和合義。謂諸緣聚集義。云何
起義。謂諸緣和合之所引攝新新生義。云何
緣起。云何緣生。謂諸行生起法性是名緣
起。即彼生已說名緣生。問幾支苦諦攝及現
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支苦諦攝。
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
攝。答所餘支。問無明與行為作俱有緣。為
作無間滅緣。為作久遠滅緣。答當知具作
三緣。謂由無知。於隨順諸行法中。為俱有
覆障緣。為彼彼事。發起諸行。又由惡見放
逸俱行無知。為無間滅生起緣。發起諸行。
又由無知。為久遠滅引發緣故。建立順彼
當生相續。問云何應知諸行望識為三種
緣。答由能熏發彼種子故。為俱有緣。次後
由彼勢力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由彼當
來果得生故。為久遠滅引發緣。如行望識。
如是識望名色。名色望六處。六處望觸。觸
望受亦爾。
問云何應知受望愛為三種緣。答當知由
彼起樂著故。為俱有緣。從此無間由彼勢
力。起追求等作用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
[010-0326a]
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
引發緣。問云何愛望取為三種緣。答由欲
貪俱行。於隨順取法中欲樂安立故。為俱
有緣。由無間滅勢力轉故。為生起緣。建立
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引發
緣。問云何取望有為三種緣。答由與彼俱
令業能招諸趣果故。為俱有緣。又由彼
力。於此生處能引識等故。為無間滅生起
緣。又能引發彼界功能故。為久遠滅引發
緣。問云何有望生為三種緣。答熏發彼種
子故。為俱有緣。由彼勢力無間隨轉故。為
生起緣。雖久遠滅。而果轉故。為引發緣。如
有望生。當知生望老死。為緣亦爾。復次建
立有支有二種。一就勝分建立。謂取所攝
受業。如前已說。二全分建立。謂業及識。乃
至受所有種子。取所攝受。建立為有應知。
問是諸有支。唯有次第與行為緣。乃至老
死更有餘業用耶。答即此業用及於各別
所行境中。如其所應。所有業用當知。是名
第二業用。
問無明唯與行為緣。亦與餘支為緣耶。答
無明乃至亦與老死為緣。前言唯與行為
緣者。但說近緣義。如是所餘盡應當知。復
次後支非前支緣。何以故。如為斷後支故。
勤作功用斷於前支。由前斷故後亦隨斷。
非為斷前故勤作功用斷於後支。是故當
知。唯此為彼緣。問云何說言此有故彼有。
答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問云何此生故彼
生。答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問何故說言
[010-0326b]
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緣而有老死。如是
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無
實作用緣餘得生義故。問何故說言有生
故有老死。非離生緣而有老死。如是乃至
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自相續
緣。即自相續餘得生義故。問若法無明為
緣。彼法是行耶。設是行者。彼無明為緣耶。
答應作四句。或有行非無明為緣。謂無漏
及無覆無記身語意行。或無明為緣而非是
行。謂除行所攝有支。所餘有支。或有亦無
明為緣亦是行。謂福非福不動身語意行。除
如是相是第四句。問若行為緣彼亦識耶。
設是識者行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行為
緣非識。謂除識所餘有支。或識非行為緣。
謂無漏識及無覆無記識。除異熟生。或亦識
亦行為緣。謂後有種子識及果識。除如是
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乃至觸緣受。隨其
所應。四句應知。問若受為緣皆是愛耶。設
是愛者皆受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
愛非受為緣。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
捨餘愛。或受為緣而非是愛。謂除無明觸
所生受為緣。所餘有支法生。或有受為緣
亦是愛。謂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染污愛生。
除如是相是第四句。問若愛為緣皆是取
耶。設是取者皆愛為緣耶。答當知此中是
順後句。謂所有取皆愛為緣。或愛為緣而
非是取。謂除取所餘有支。及緣善愛勤精
進等諸善法生。問若取為緣皆是有耶。設是
有者皆取為緣耶。答亦應作順後句。謂所
[010-0326c]
有有皆取為緣。或取為緣而非是有。謂除
有所餘有支。問若有為緣皆是生耶。設是生
者皆有為緣耶。答諸所有生皆有為緣。或
有為緣而非是生。謂除生所餘老死最後
有支。問若生為緣皆老死耶。設是老死皆生
為緣耶。答所有老死皆生為緣。或生為緣
而非老死。所謂疾病。怨憎合會。親愛別離。
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歎憂苦。種種熱惱。
問是諸有支幾與道支所攝正見為勝障礙。
答無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為勝障。
如於正見。如是於正思惟。及正精進亦爾。
若正語正業正命。以身行語行。及有一分。
為勝障礙。若正命正定。以餘有支。為勝障
礙應知。問是諸有支幾唯雜染品。幾通雜
染清淨品。答四唯雜染品。餘通雜染清淨品。
問云何生支通二品耶。答若生惡趣及有難
處。唯是雜染品。若生人天諸無難處。此通
染淨品。當知餘支。隨其所應。皆通二品。問
何等無明不有故行不有。何等無明滅故行
滅耶。答有三種發起纏。隨眠。無明。由此無
明滅故。彼無明滅。由彼滅故。行亦隨滅。
問何等行不有故識不有。何等行滅故識滅
耶。答諸行於自相續中。已作已滅。及未起
對治。又由意行有故。起身語行。由此有
故。彼有。彼無故彼緣識亦無。此若全滅。當
知識亦隨滅。問何等識不有故名色不有。
何等識滅故名色滅耶。答種子識不有故。果
識不有。此俱滅故。俱名色滅。如識望名色
道理。如是餘支乃至受。隨其所應。當知亦
[010-0327a]
爾。如無明緣行道理如是愛緣取。取緣有
道理。當知亦爾。如行緣識道理。如是有緣
生。當知亦爾。如識緣名色道理。生緣老
死。當知亦爾。問何等受不有故愛不有。何
等受滅故愛滅耶答如行緣識道理。當知
亦爾。問如前所說八緣起門。幾門是十二支
緣起所顯。幾門非耶。答三門是彼所顯。謂二
一分所顯。一全分所顯。餘門非。何等為二一
分所顯。謂內識生門。自業所作門。何等為一
全分所顯。謂有情世間轉門。問不如實知
緣起道理者。有幾種過患耶。答有五。謂起
我見。及能發起前際俱行見。如前際俱行
見。如是後際俱行見。前後際俱行見亦爾。又
於彼見猛利堅執。有取有怖。於現法中。
不般涅槃。是名第五過患。問如實知者有
幾種勝利耶。答翻前五過應知勝利亦有
五種。復次是十二支緣起。幾支是實有。謂九。
幾支非實有。謂餘。幾一事為自性。謂五。幾
非一事為自性。謂餘。幾是所知障因。謂一。
幾能生苦。謂五。幾苦胎藏。謂五。幾唯是苦。謂
二。幾說為因分。謂前六。無明乃至觸。及愛
取有三說為因分。幾說為果分。謂後二說
為果分。幾說為雜因果分。謂所餘支說為
雜分。所以者何。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
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
果受。此二雜說為觸緣受。復次幾支能生
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
能生前果。後三支能生後果。一支俱生二
果。復次幾支樂受俱行。謂除二所餘支。幾支
[010-0327b]
苦受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幾支不苦不
樂受俱行。謂如樂受道理應知。幾支不與
受俱行。謂所除中一。復次幾支壞苦攝。謂樂
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苦苦攝。
謂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行
苦攝。謂所有壞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
有行苦所攝。非餘二苦。謂不苦不樂受俱行
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問於一切生處及三
摩鉢底中。皆有一切支現行可得耶。答不
可得。謂無想天中。及滅盡定。無想定中。有
色支可得。非無色支。若生無色界。無色支
可得。非有色支。問頗有依支得離支耶。
答有。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此但一分非
全。唯暫時非究竟。問幾支染污。幾支不染
污。答三染。餘通二種。若不染污。善及無覆
無記別故。分為二種應知。問幾支欲界繫。
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問幾支色界繫。答一
切一分。問云何應知。彼有老耶。答彼諸行
有朽壞腐敗性故。如色界繫。當知無色界
繫亦爾。問幾支是學。答無。問幾支是無學。答
亦無。問幾支是非學非無學。答一切。問所
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耶。答墮流轉故。
若學所有善有漏法。彼與流轉相違故。及
用明為緣故非支。問預流果當言幾支已
斷耶。答一切一分無全斷者。如預流果。如
是一來果亦爾。問不還果當言幾支已斷
耶。答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不定。
問阿羅漢當
言幾支已斷耶。答三界一切。復次於彼彼
經中。由幾種言說道理說緣起耶。謂略說
[010-0327c]
由六種言說道理。一由順次第說。二由逆
次第說。三由一分支說。四由具分支說。五
由黑品說。六由白品說。問如世尊說緣起
甚深。此甚深義。云何應知。答由十種相。應
知緣起甚深義。謂依無常義。苦義。空義。無
我義說。依無常義者。謂從自種子生。亦
待他緣。又從他緣生。亦待自種子。又從自
種子及從他緣生。而種及緣於此生事。無
作無用。亦無運轉。又復此二因性功能。非
不是有。又諸有支。雖無始來其相成就。然
剎那剎那新新相轉。又緣起支雖剎那速滅。
然似停住運動相現。依苦義者。謂緣起支。
一味苦相而似三種相現。依空義者。謂緣
起支。雖離有情作者受者。然似不離。顯
現而說。依無我義者。謂緣起支。雖不自在
實無有我相。然似我相顯現。依勝義諦。諸
法自性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性可說。問
應以幾智知緣起耶。答二。謂以法住智。
及真實智。云何以法住智。謂如佛施設開
示。無倒而知。云何以真實智。謂如學見跡
觀甚深義。問如世尊言。是諸緣起。非我所
作亦非餘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
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云何法性。云何法
住。云何法界。答是諸緣起。無始時來。理成就
性是名法性。如成就性。以無顛倒文句安
立。是名法住。由此法住以彼法性為因。是
故說彼名為法界。問如經言。生若無者。無
處無位。生可是有。若一切種生非有者。生
緣老死。應不可得。何故此中說彼自性緣
[010-0328a]
自性耶。答依自種子果生說故。謂識乃至
受支。是生種子故。義說為生。由此有故。後
時即此果支。名有緣生。如是餘支。如經所
說。隨其所應。盡當知。
問已說一切支非更互為緣。何故建立名
色與識互為緣耶。答識於現法中。用名色
為緣故。名色復於後法中。用識為緣故。所
以者何。以於母腹中。有相續時。說互為緣
故。由識為緣。於母腹中。諸精血色。名所攝
受。和合共成羯羅藍性。即此名色為緣。復
令彼識於此得住。問何故菩薩觀黑品時。
唯至識支。其意轉還。非至餘支耶。答由此
二支更互為緣故。如識緣名色。如是名色
亦緣識。是故觀心至識轉還。於餘支中。無
有如是轉還道理。於此一處。顯示更互為
緣道理。故名轉還。於還滅品中。名色非是
後有識還滅因。由此因緣復過觀察。問何
因緣故說緣起支非自作。非他作。非俱作。
亦非無因生耶。答生者非有故。緣無作用
故。緣力所生故。問於緣起中。何等是苦芽。
誰守養苦芽。何等為苦樹。答無明行緣所
引識乃至受是苦芽。受緣所引愛。乃至有是
守養苦芽。生與老死。當知是苦樹。問幾緣
起支當知如炷。答識乃至受。問幾支如膏。
答元明行。愛取有。問幾支如焰。答生老死
應知。問何因緣故。於緣起黑品教中。說名
增益。答一切有支純大苦聚為後果故。又諸
有支前前為緣。後後所隨故。問何因緣故。
於白品教中。說名損減。答由一切支前前
[010-0328b]
永斷後後減故。又是純大苦聚損減因故。
問幾緣起支名有因法。答謂前七。問幾緣起
支名有因苦。答餘五。問幾支滅是漏盡所顯。
答三。問幾支滅是緣盡所顯。答即此三是餘
支緣故。問幾支滅是受盡所顯。答一。謂由煩
惱已斷故。所依滅時。此一切受。皆永息滅
故。問何因緣故。依止緣起。建立七十七智
耶。答為顯有因雜染智故。又復為顯於自
相續自已所作雜染智故。又復為顯前際
諸支無始時故。又復為顯後際諸支容有
雜染還滅義故。又復為顯支所不攝諸有
漏慧遍知義故。於一一支。皆作七智。當知
總有七十七智。問何因緣故。於緣起中。建
立四十四智耶。答為顯於一一支依四聖
諦觀察道理。是故總有四十四智。復次若
生欲界。依欲界身。引發上地若眼若耳。由
此見聞下地自地所有色聲。又依此身。起
三界意及不繫意。而現在前。若生色無色界。
除其下地。一切現前。如在欲界。
復次此三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
染。為欲斷故。修六種現觀。應知何等為
六。謂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現觀智諦現
觀。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010-0328c]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Yamakami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http://www.dhammikaweb.com/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For Authentic Literature on Buddhism
http://www.bps.lk/index.php
佛祖高達- GUNDAM TYPE-BUDDHA
GUNDAM TYPE-BUDDHA -高達佛
黄昏のブッシャリオン
GUNDAM TYPE-BUDDHA -高達佛
https://kakuyomu.jp/official/info/entry/2017/09/06/195617
『黄昏のブッシャリオン』 著者:碌星 らせん カバーイラスト:タカヤマ トシアキ
https://twitter.com/tata_takayama/status/910121169747009537
真三一萬能俠 世界最後の日.mp4
真ゲッターロボ 世界最後の日 HEATS Full
source :
https://www.facebook.com/thecantonesegod/photos/a.364959597206000.1073741828.364936590541634/483411822027443/?type=3&theater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七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欲界
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云
何。謂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色界行染污
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云何。謂
無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無色界行染污
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欲取云何。謂
於諸欲所有欲貪。見取云何。謂除薩迦耶
見。於所餘見所有欲貪。戒禁取云何。謂於
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云何。謂
於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唯能生欲界苦
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欲有云何。謂欲界
前時有。業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
傍生餓鬼人天有。總說名欲有。此復由先所
作諸行煩惱攝受之所熏發。色有云何。謂
除那落迦傍生餓鬼人有。所餘是色有應知。
[010-0323c]
無色有云何。謂復除中有。所餘是無色有
應知。問依何義故建立七有。所謂那落迦
傍生餓鬼人天有。業有中有。答依三種所作
故。一能引有。謂一。二趣有有。謂一。三受用
果有。謂五。生云何。謂於胎卵二生。初託生
時。等生云何。謂即於彼身分圓滿。仍未出
時。趣云何。謂從彼出。起云何。謂出已增長。
出現云何。謂於濕化二生。身分頓起。蘊得云
何。謂即於彼諸生位中。五取蘊轉。界得云
何。謂即彼諸蘊因緣所攝性。處得云何。謂即
彼諸蘊餘緣所攝性。諸蘊生起云何。謂即彼
諸蘊日日飲食之所資長命根。出現云何。謂
即彼諸蘊餘壽力故。得相續住。此生支略義
者。謂若生自性。若生處位。若所生。若因緣所
攝。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義。
衰云何。謂依止劣故。令彼掉動。老云何。謂
髮色衰變。攝云何。謂皮膚緩皺。熟云何。謂火
力衰減。無復勢力受用欲塵。氣力損壞云
何。謂性多疾病故。無有勢力能作事業。
黑黶間身云何。謂黯黑出現損其容色。身脊
傴曲喘息奔急云何。謂行步威儀。身形所顯。
由此發起極重喘嗽。形貌僂前云何。謂坐
威儀位。身首低曲。憑據杖策云何。謂住威
儀位。依杖力而住。昏昧云何。謂臥威儀位。
數重睡眠。羸劣云何。謂即於此位無力速
覺。損減云何。謂念慧衰退。衰退云何。謂念慧
劣故。至於善法不能現行。諸根耄熟云何。
謂身體尫羸。功用破壞云何。謂彼於境不復
明利。諸行朽故云何。謂彼於後將欲終時。
[010-0324a]
其形腐敗云何。謂壽量將盡。身形臨壞。於
諸事業。無復功能。此老略義者。謂依止變
壞鬚髮變壞。充悅變壞。火力變壞。無病變
壞。色相變壞。威儀變壞。無色諸根變壞。有色
諸根變壞。時分已過。壽量將盡。略義應知。
彼彼有情云何。謂那落迦等。有情種類云何。
謂即彼一切。終云何。謂諸有情離解支節而
死。盡云何。謂諸有情由解支節而死。壞云
何。謂識離身。沒云何。謂諸色根滅。捨壽云
何。謂氣將盡位。捨煖云何。謂不動位棄捨
諸蘊。命根謝滅云何。謂時死。死云何。謂遇
橫緣非時而死。時運盡云何。謂初死未久
位。又死魔業名時運盡。此死略義者。謂若死
若死法。若死差別。若死後位。是名略義。如
是名為緣起差別應知。
問何因緣故。無明等諸有支。作如是次第
說。答諸愚癡者。要先愚於所應知事。次即於
彼發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心顛倒
故。結生相續。生相續故。諸根圓滿。根圓滿
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
求故。於方覓時。煩惱滋長。煩惱滋長故。發
起後有愛非愛業。由所起業滋長力故。於
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
謂內身變異所引老死苦。及境界變異所引
憂歎苦。熱惱之苦。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說十
二支。復有次第差別。謂依二種緣。建立緣
起次第。一內身緣。二受用境界緣。內身緣。前
六支所攝。受用境界緣。後六支所攝。先於內
身起我執等愚。由此不了諸業所引苦果
[010-0324b]
異熟故。發起諸業。既發起已。即隨彼業。多
起尋思。由業與識為助伴故。能感當來三
種苦果。謂根初起所攝苦果。根圓滿所攝苦
果。受用境界所攝苦果。即名色為先。觸為
最後。又於現法中。依觸緣受。發起於愛。由
受用境界緣。廣起追求。或由事業門。或由
利養門。或由戒禁門。或由解脫門。發起欲
求內身求。邪解脫求。如是求時。令先所起
煩惱及業所引五趣生死果生。既得生已。老
死隨逐。復有次第差別。謂由三種有情聚。一
樂出世清淨。二樂世間清淨。三樂著境界。由
初聚故。滅諸緣起。增白淨品。由第二有情
聚故。不如實知諸諦道理。若住正念。或
作福業。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動業。若不住
正念。便發非福業。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
悔歡喜所引心。相續住。彼又如前於下中上
生處次第。能感當來三種苦果。謂名色為
先。觸為最後。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現受用
境所生受。於現法中如前次第。起後六支。
謂受為先。老死為後。
問何因緣故。逆次第
中。老死為先。說諸緣起。答依止宣說諦道
理故。以生及老死能顯苦諦。如世尊言。新
名色滅為上首法。
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答依心
解脫者。而施設故。由彼於現法中。種子苦。
及當來苦果。不生而滅。故說名色為先。受
為最後。得究竟滅。又於現法中。受諸受
時。愛及隨眠。永拔不起。說名為滅。由彼滅
故。以彼為先。餘支亦滅。如是等類。宣說緣
[010-0324c]
起次第應知。
問何故緣起說為緣起。答由
煩惱繫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
此依字釋名。復次依託眾緣。速謝滅已。續
和合生。故名緣起。此依剎那義釋。復次眾
緣過去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
名緣起。如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
餘。依此義故。釋名應知。復次數數謝滅。
復相續起故。名緣起。此依數壞數滅義釋。
復次於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
緣起。如世尊言。我已覺悟。正起宣說。即由
此名展轉傳說。故名緣起。
問無明望行為
幾種緣。答望諸色行。為增上緣。望無色行。
為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是
餘支為緣多少。應如此知。謂有色支望有
色支為一增上緣。望無色支為二緣。謂所
緣緣。及增上緣。若無色支望有色支唯為
一緣。望無色支為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
緣。增上緣。問何故諸支相望無因緣耶。答
因緣者。自體種子緣所顯故。問若諸支相望
無因緣者。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
起耶。答依增上緣所攝。引發因。牽引因。生
起因故。說名為因。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
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
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
於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
所攝諸支。
問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
因。何因緣故。於緣起教中。不先說耶。答彼
唯是不斷因故。非雜染因故。所以者何。非
不愚者起此作意。依雜染因說緣起教。無
[010-0325a]
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
故彼不能染污無明。然由無明力所染污。
又生雜染業煩惱力之所熏發業之初因。謂
初緣起。是故不說不如理作意。問何故不
說自體。為自體緣耶。答由彼自體若不
得餘緣。於自體雜染不能增長。亦不損
減。是故不說。問何因緣故。福行不動行。由
正簡擇功力而起。仍說用無明為緣耶。答
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為緣。起非福行。由
不了達勝義苦因為緣。生福及不動行。是
故亦說彼以無明為緣。問如經中說諸業
以貪瞋癡為緣。何故此中唯說癡為緣耶。
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業緣。貪瞋癡緣唯
生非福業故。問身業語業。思所發起。是則
行亦緣行。何故但說無明緣行。答依發起
一切行緣而說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緣而
說故。問識亦以名色為緣。何故此中但說
行為緣耶。答行為識雜染緣。能引能生後
有果故。非如名色但為所依所緣生起緣
故。問名色亦由大種所造。及由觸生。何故
但說識為緣耶。答識能為彼新生因故。彼
既生已。或正生時。大種及觸。唯能與彼為
建立因。
問如經中說。六界為緣得入母胎。何故此
中唯說識界。答若有識界。決定於母胎中。
精血大種。腹穴無闕故。又識界勝故。又依
一切生一切有生時而說故。問六處亦以飲
食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名色為緣耶。答此
中說名色是彼生因故。彼既生已。亦以飲
[010-0325b]
食為任持因。問觸以三和為緣。何故此
中但說六處為緣。答若有六處。定有餘二
無闕故。又六處勝故。由六處攝二種故。問
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時候變異。若
先業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顯觸為
彼緣。答觸是彼近因故。由觸所引故。餘緣
所生受。亦從觸生故。必不離觸。是故偏說。
問經中亦說無明為緣生愛。順愛境界。亦
得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受為緣耶。答以受
力故。於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離。由
愚癡力。但於諸受起盡等相。不如實知。由
此不能制御其心。問由隨眠未斷。順彼
諸法。取皆得生。何故此中但說愛為取緣。
答由希望生故。於追求時。能發隨眠。及能
引彼隨順法故。問前已說無明為緣發起
業有。何故今者說取緣有。答由取力故。即
令彼業於彼彼生處能引識名色等果。問
生亦以精血等為緣。何故此中唯說有緣
生耶。答由有有故。定有餘緣無闕。又有
勝故。唯說彼為緣。問亦由遠行。不避不平
等。他所逼迫為緣。老死可得。何故此中但
說生緣老死耶。答雖由彼諸緣。必以生
為根本故。縱闕彼緣。但生為緣。定有老
死故。
問此十二支幾是煩惱道。幾是業道。幾是苦
道。答三是煩惱道。二是業道。餘是苦道。問幾
唯是因。幾唯是果。幾通因果。答初一唯因。
後一唯果。餘通因果。又即於此問。更作餘
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當知所餘亦因亦
[010-0325c]
果。問幾是獨相。幾是雜相。答三是獨相。行等
是雜相。問何故行有是雜相。答由二種說
故。謂能引愛非愛果故。及能生趣差別故。
問何故識與名色六處一分有雜相。答由
三種說故。謂依雜染時故。依潤時故。依
轉時故。問何故識乃至受與老死有雜相。
答由二種說故。謂別顯苦相故。及顯引生
差別故。復次於緣起中。云何數往義。謂生
已不住義。云何和合義。謂諸緣聚集義。云何
起義。謂諸緣和合之所引攝新新生義。云何
緣起。云何緣生。謂諸行生起法性是名緣
起。即彼生已說名緣生。問幾支苦諦攝及現
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支苦諦攝。
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
攝。答所餘支。問無明與行為作俱有緣。為
作無間滅緣。為作久遠滅緣。答當知具作
三緣。謂由無知。於隨順諸行法中。為俱有
覆障緣。為彼彼事。發起諸行。又由惡見放
逸俱行無知。為無間滅生起緣。發起諸行。
又由無知。為久遠滅引發緣故。建立順彼
當生相續。問云何應知諸行望識為三種
緣。答由能熏發彼種子故。為俱有緣。次後
由彼勢力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由彼當
來果得生故。為久遠滅引發緣。如行望識。
如是識望名色。名色望六處。六處望觸。觸
望受亦爾。
問云何應知受望愛為三種緣。答當知由
彼起樂著故。為俱有緣。從此無間由彼勢
力。起追求等作用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
[010-0326a]
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
引發緣。問云何愛望取為三種緣。答由欲
貪俱行。於隨順取法中欲樂安立故。為俱
有緣。由無間滅勢力轉故。為生起緣。建立
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引發
緣。問云何取望有為三種緣。答由與彼俱
令業能招諸趣果故。為俱有緣。又由彼
力。於此生處能引識等故。為無間滅生起
緣。又能引發彼界功能故。為久遠滅引發
緣。問云何有望生為三種緣。答熏發彼種
子故。為俱有緣。由彼勢力無間隨轉故。為
生起緣。雖久遠滅。而果轉故。為引發緣。如
有望生。當知生望老死。為緣亦爾。復次建
立有支有二種。一就勝分建立。謂取所攝
受業。如前已說。二全分建立。謂業及識。乃
至受所有種子。取所攝受。建立為有應知。
問是諸有支。唯有次第與行為緣。乃至老
死更有餘業用耶。答即此業用及於各別
所行境中。如其所應。所有業用當知。是名
第二業用。
問無明唯與行為緣。亦與餘支為緣耶。答
無明乃至亦與老死為緣。前言唯與行為
緣者。但說近緣義。如是所餘盡應當知。復
次後支非前支緣。何以故。如為斷後支故。
勤作功用斷於前支。由前斷故後亦隨斷。
非為斷前故勤作功用斷於後支。是故當
知。唯此為彼緣。問云何說言此有故彼有。
答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問云何此生故彼
生。答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問何故說言
[010-0326b]
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緣而有老死。如是
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無
實作用緣餘得生義故。問何故說言有生
故有老死。非離生緣而有老死。如是乃至
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自相續
緣。即自相續餘得生義故。問若法無明為
緣。彼法是行耶。設是行者。彼無明為緣耶。
答應作四句。或有行非無明為緣。謂無漏
及無覆無記身語意行。或無明為緣而非是
行。謂除行所攝有支。所餘有支。或有亦無
明為緣亦是行。謂福非福不動身語意行。除
如是相是第四句。問若行為緣彼亦識耶。
設是識者行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行為
緣非識。謂除識所餘有支。或識非行為緣。
謂無漏識及無覆無記識。除異熟生。或亦識
亦行為緣。謂後有種子識及果識。除如是
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乃至觸緣受。隨其
所應。四句應知。問若受為緣皆是愛耶。設
是愛者皆受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
愛非受為緣。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
捨餘愛。或受為緣而非是愛。謂除無明觸
所生受為緣。所餘有支法生。或有受為緣
亦是愛。謂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染污愛生。
除如是相是第四句。問若愛為緣皆是取
耶。設是取者皆愛為緣耶。答當知此中是
順後句。謂所有取皆愛為緣。或愛為緣而
非是取。謂除取所餘有支。及緣善愛勤精
進等諸善法生。問若取為緣皆是有耶。設是
有者皆取為緣耶。答亦應作順後句。謂所
[010-0326c]
有有皆取為緣。或取為緣而非是有。謂除
有所餘有支。問若有為緣皆是生耶。設是生
者皆有為緣耶。答諸所有生皆有為緣。或
有為緣而非是生。謂除生所餘老死最後
有支。問若生為緣皆老死耶。設是老死皆生
為緣耶。答所有老死皆生為緣。或生為緣
而非老死。所謂疾病。怨憎合會。親愛別離。
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歎憂苦。種種熱惱。
問是諸有支幾與道支所攝正見為勝障礙。
答無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為勝障。
如於正見。如是於正思惟。及正精進亦爾。
若正語正業正命。以身行語行。及有一分。
為勝障礙。若正命正定。以餘有支。為勝障
礙應知。問是諸有支幾唯雜染品。幾通雜
染清淨品。答四唯雜染品。餘通雜染清淨品。
問云何生支通二品耶。答若生惡趣及有難
處。唯是雜染品。若生人天諸無難處。此通
染淨品。當知餘支。隨其所應。皆通二品。問
何等無明不有故行不有。何等無明滅故行
滅耶。答有三種發起纏。隨眠。無明。由此無
明滅故。彼無明滅。由彼滅故。行亦隨滅。
問何等行不有故識不有。何等行滅故識滅
耶。答諸行於自相續中。已作已滅。及未起
對治。又由意行有故。起身語行。由此有
故。彼有。彼無故彼緣識亦無。此若全滅。當
知識亦隨滅。問何等識不有故名色不有。
何等識滅故名色滅耶。答種子識不有故。果
識不有。此俱滅故。俱名色滅。如識望名色
道理。如是餘支乃至受。隨其所應。當知亦
[010-0327a]
爾。如無明緣行道理如是愛緣取。取緣有
道理。當知亦爾。如行緣識道理。如是有緣
生。當知亦爾。如識緣名色道理。生緣老
死。當知亦爾。問何等受不有故愛不有。何
等受滅故愛滅耶答如行緣識道理。當知
亦爾。問如前所說八緣起門。幾門是十二支
緣起所顯。幾門非耶。答三門是彼所顯。謂二
一分所顯。一全分所顯。餘門非。何等為二一
分所顯。謂內識生門。自業所作門。何等為一
全分所顯。謂有情世間轉門。問不如實知
緣起道理者。有幾種過患耶。答有五。謂起
我見。及能發起前際俱行見。如前際俱行
見。如是後際俱行見。前後際俱行見亦爾。又
於彼見猛利堅執。有取有怖。於現法中。
不般涅槃。是名第五過患。問如實知者有
幾種勝利耶。答翻前五過應知勝利亦有
五種。復次是十二支緣起。幾支是實有。謂九。
幾支非實有。謂餘。幾一事為自性。謂五。幾
非一事為自性。謂餘。幾是所知障因。謂一。
幾能生苦。謂五。幾苦胎藏。謂五。幾唯是苦。謂
二。幾說為因分。謂前六。無明乃至觸。及愛
取有三說為因分。幾說為果分。謂後二說
為果分。幾說為雜因果分。謂所餘支說為
雜分。所以者何。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
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
果受。此二雜說為觸緣受。復次幾支能生
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
能生前果。後三支能生後果。一支俱生二
果。復次幾支樂受俱行。謂除二所餘支。幾支
[010-0327b]
苦受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幾支不苦不
樂受俱行。謂如樂受道理應知。幾支不與
受俱行。謂所除中一。復次幾支壞苦攝。謂樂
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苦苦攝。
謂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行
苦攝。謂所有壞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
有行苦所攝。非餘二苦。謂不苦不樂受俱行
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問於一切生處及三
摩鉢底中。皆有一切支現行可得耶。答不
可得。謂無想天中。及滅盡定。無想定中。有
色支可得。非無色支。若生無色界。無色支
可得。非有色支。問頗有依支得離支耶。
答有。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此但一分非
全。唯暫時非究竟。問幾支染污。幾支不染
污。答三染。餘通二種。若不染污。善及無覆
無記別故。分為二種應知。問幾支欲界繫。
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問幾支色界繫。答一
切一分。問云何應知。彼有老耶。答彼諸行
有朽壞腐敗性故。如色界繫。當知無色界
繫亦爾。問幾支是學。答無。問幾支是無學。答
亦無。問幾支是非學非無學。答一切。問所
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耶。答墮流轉故。
若學所有善有漏法。彼與流轉相違故。及
用明為緣故非支。問預流果當言幾支已
斷耶。答一切一分無全斷者。如預流果。如
是一來果亦爾。問不還果當言幾支已斷
耶。答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不定。
問阿羅漢當
言幾支已斷耶。答三界一切。復次於彼彼
經中。由幾種言說道理說緣起耶。謂略說
[010-0327c]
由六種言說道理。一由順次第說。二由逆
次第說。三由一分支說。四由具分支說。五
由黑品說。六由白品說。問如世尊說緣起
甚深。此甚深義。云何應知。答由十種相。應
知緣起甚深義。謂依無常義。苦義。空義。無
我義說。依無常義者。謂從自種子生。亦
待他緣。又從他緣生。亦待自種子。又從自
種子及從他緣生。而種及緣於此生事。無
作無用。亦無運轉。又復此二因性功能。非
不是有。又諸有支。雖無始來其相成就。然
剎那剎那新新相轉。又緣起支雖剎那速滅。
然似停住運動相現。依苦義者。謂緣起支。
一味苦相而似三種相現。依空義者。謂緣
起支。雖離有情作者受者。然似不離。顯
現而說。依無我義者。謂緣起支。雖不自在
實無有我相。然似我相顯現。依勝義諦。諸
法自性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性可說。問
應以幾智知緣起耶。答二。謂以法住智。
及真實智。云何以法住智。謂如佛施設開
示。無倒而知。云何以真實智。謂如學見跡
觀甚深義。問如世尊言。是諸緣起。非我所
作亦非餘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
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云何法性。云何法
住。云何法界。答是諸緣起。無始時來。理成就
性是名法性。如成就性。以無顛倒文句安
立。是名法住。由此法住以彼法性為因。是
故說彼名為法界。問如經言。生若無者。無
處無位。生可是有。若一切種生非有者。生
緣老死。應不可得。何故此中說彼自性緣
[010-0328a]
自性耶。答依自種子果生說故。謂識乃至
受支。是生種子故。義說為生。由此有故。後
時即此果支。名有緣生。如是餘支。如經所
說。隨其所應。盡當知。
問已說一切支非更互為緣。何故建立名
色與識互為緣耶。答識於現法中。用名色
為緣故。名色復於後法中。用識為緣故。所
以者何。以於母腹中。有相續時。說互為緣
故。由識為緣。於母腹中。諸精血色。名所攝
受。和合共成羯羅藍性。即此名色為緣。復
令彼識於此得住。問何故菩薩觀黑品時。
唯至識支。其意轉還。非至餘支耶。答由此
二支更互為緣故。如識緣名色。如是名色
亦緣識。是故觀心至識轉還。於餘支中。無
有如是轉還道理。於此一處。顯示更互為
緣道理。故名轉還。於還滅品中。名色非是
後有識還滅因。由此因緣復過觀察。問何
因緣故說緣起支非自作。非他作。非俱作。
亦非無因生耶。答生者非有故。緣無作用
故。緣力所生故。問於緣起中。何等是苦芽。
誰守養苦芽。何等為苦樹。答無明行緣所
引識乃至受是苦芽。受緣所引愛。乃至有是
守養苦芽。生與老死。當知是苦樹。問幾緣
起支當知如炷。答識乃至受。問幾支如膏。
答元明行。愛取有。問幾支如焰。答生老死
應知。問何因緣故。於緣起黑品教中。說名
增益。答一切有支純大苦聚為後果故。又諸
有支前前為緣。後後所隨故。問何因緣故。
於白品教中。說名損減。答由一切支前前
[010-0328b]
永斷後後減故。又是純大苦聚損減因故。
問幾緣起支名有因法。答謂前七。問幾緣起
支名有因苦。答餘五。問幾支滅是漏盡所顯。
答三。問幾支滅是緣盡所顯。答即此三是餘
支緣故。問幾支滅是受盡所顯。答一。謂由煩
惱已斷故。所依滅時。此一切受。皆永息滅
故。問何因緣故。依止緣起。建立七十七智
耶。答為顯有因雜染智故。又復為顯於自
相續自已所作雜染智故。又復為顯前際
諸支無始時故。又復為顯後際諸支容有
雜染還滅義故。又復為顯支所不攝諸有
漏慧遍知義故。於一一支。皆作七智。當知
總有七十七智。問何因緣故。於緣起中。建
立四十四智耶。答為顯於一一支依四聖
諦觀察道理。是故總有四十四智。復次若
生欲界。依欲界身。引發上地若眼若耳。由
此見聞下地自地所有色聲。又依此身。起
三界意及不繫意。而現在前。若生色無色界。
除其下地。一切現前。如在欲界。
復次此三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
染。為欲斷故。修六種現觀。應知何等為
六。謂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現觀智諦現
觀。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010-0328c]
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https://www.kanripo.org/text/KR6n0001/
1829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 1830成唯識論述記(20卷) 1831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1832成唯識論了義燈(13卷) 1833成唯識論演祕(14卷) 1834二十唯識論述記(2卷)
韋達 :成唯識論英譯 : Wei Tat tr. : Cheng Wei-Shih Lun (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ttp://www.dhalbi.org/dhalbi/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12134003.pdf
--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校勘記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8251.html
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善珠, 成唯識論述記‧賴耶篇
http://www.buddhistmantra.hk/course/
Yamakami Sogen : 印度佛教思想諸體系
Mookerjee : 佛教的萬有流轉哲學
The Buddhist Philosphy Of Universal Flux, Satkari Mookerjee
https://www.wisdomlib.org/buddhism/book/the-buddhist-philosophy-of-universal-flux
http://www.dhammikaweb.com/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For Authentic Literature on Buddhism
http://www.bps.lk/index.php
佛祖高達- GUNDAM TYPE-BUDDHA
GUNDAM TYPE-BUDDHA -高達佛
黄昏のブッシャリオン
GUNDAM TYPE-BUDDHA -高達佛
https://kakuyomu.jp/official/info/entry/2017/09/06/195617
『黄昏のブッシャリオン』 著者:碌星 らせん カバーイラスト:タカヤマ トシアキ
https://twitter.com/tata_takayama/status/910121169747009537
真三一萬能俠 世界最後の日.mp4
真ゲッターロボ 世界最後の日 HEATS Full
source :
https://www.facebook.com/thecantonesegod/photos/a.364959597206000.1073741828.364936590541634/483411822027443/?type=3&theater
Abonnieren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