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nstag, 8. Mai 2018

陳雲:粵語保衛戰——妖那媽之母語教學

陳雲:粵語保衛戰——妖那媽之母語教學




陳雲:千呼萬喚始出來。陳雲展開新一輪的粵語保衛戰。



https://www.facebook.com/hkresurgence/photos/a.1661162694097344.1073741856.1546314255582189/2082306281982981/?type=3&theater


【文化沙龍——粵語保衛戰——妖那媽之母語教學】
       


你聽一下關德興在黃飛鴻電影的粵語、重溫馬師曾的粵劇演出,你會發現你講的香港粵語並非母語狀態的粵語,而是一種現代大城市的交流語。



粵語是香港官話,是香港的官方中文交流語,有一百多年的公共使用基礎,粵語在香港已經提升到雅正的官話程度。



香港粵語是大都會粵語,不是鄉下話也不是省城話,而是現代國際大城市語言。



粵語在香港和海外華人的地位,猶如香港的BBC Chinese(倫敦廣播電台級數的中文)。


 
保衛香港粵語有兩大原因,一是雅正論,二是自足論。粵語繼承雅正的華夏古語及百越土語,此為粵語的雅正論。



此外,粵語在香港國際大城市運用一百多年,吸納外語新知,語彙日新月異,至今雅俗兼備,可以講堂論學,法庭審案,議會宣政,醫院看病,



可以市井拍戲,街頭罵人,床上調情,粵語在香港是全套語域(all language registers)的使用,由上到下,由雅到俗,



其語言功能自給自足,此為自足論,毋須引入普通話來補救。


 
陳雲先生從不講母語教學,只講中文教學,教中文必須用粵語,學中文必須用粵語,即使是北方人要學好中文,



最好也兼學粵語——這是中國北方好多大學中文系的看法。


 
周星馳電影話齋,「人同妖精都有阿媽生嘅,人有人阿媽,妖有妖那媽」。



九七之後,董建華引入母語教學論,母語論是控制香港人,將香港人洗腦的政治詭詞。母語教學是保護弱勢的教學講法,



是用來保護弱勢族群語言用,是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不是主流政策。如果你接受母語教學的講法,



粵語在香港學校就變成弱勢語言——保不保護就看學校資源,要學校大發慈悲,你的子女才可以享用粵語的中文教學。



目前香港正是這種情況,發現一間粵教中的學校,仿如皇恩浩蕩。


 
母語是將香港人逐出主場,將香港人與新移民等同的觀念。你的母語是廣東話,新移民的母語是普通話,大家咁高咁大。



你跟住政府的問題來團團轉,自己回答,說我的母語是廣東話,你就中計,自己瀨嘢。你變成在自己家園內的陌生人。



因為你跟住講母語這個觀念,香港就變到阿媽都唔認得你。



陳雲先生揭穿政府的母語陰謀,華夏聖言出版社所展示先生的語文著作系列,即被面書扣押,不能在商品欄目顯示,證明先生刺中要害,港共絕地反撲。
 


是次文化沙龍,陳雲先生將演述粵語在香港的提升過程,粵劇、電台講古、流行曲、廣播劇、總督文告粵語配音等,



為各位顯示粵語在香港從省城粵語(provincial Cantonese)蛻變為大都會粵語(metropolitan Cantonese)的過程。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6222671187225

https://www.facebook.com/hkresurgence/photos/a.1661162694097344.1073741856.1546314255582189/2082306281982981/?type=3&theater



--



陳雲:How far are you from you mother language?



大家見識一下,在廣東的省城粵語(provincial Cantonese),這才是我們的母語狀態,句子短小而多語助詞和發聲詞(例如那個「嗱」字)。



然而,香港粵語已經發展到成為雅正的香港官話,語彙現代化、句式長而複雜,是大都會式的粵語(metropolitan Cantonese)。



香港粵語是我們經過大城市公共生活學習而來的粵語(an acquired language),並非土生狀態的粵語。



正由於香港粵語是大城市語言,故此可以容納外來省市人民和族群學習,而且向外洋推廣。


戰後經過五六十年,香港粵語已經現代化,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得不歸功於英國人統治香港之高明。

Hung Kuen in the movies Vol.5 - 黃飛鴻正傳 Leung Foon becomes a disciple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6221281127225




Wan Chin
如果你認為廣東話是母語,你就要講得出這種土生廣東話。不是囉,你同我都講不到這種古老廣東話了(除非刻意訓練去講)。



Wan Chin
我其實可以講到這種省城粵語的,因為我是語言學家,有特殊的學習能力。我在網台示範過了。



黃偉傑
其實孫中山的口音同關德興都幾似。



Wan Chin
係嘎,當其時呢吓,個個都係學講呢種省城話嘅。



Queenie Mok
帶有順德口音



Mak Yiu Kwong
嗱呢亭咁嘅口音,我細細個住徙置區果陣時呢,啲街坊長輩,來到閒話家常嘅時候呢,硬係唔多唔少,都有啲啲咁多多咁嘅講法嘅,真係咁嗰噃。


--陳雲:香港本土運動的學術準備。2010年的文章,刊於《信報》,收入陳雲《中文起義》。

陳雲 – 保衛大粵語
https://eureka.ykyuen.info/2010/07/23/陳雲-保衛大粵語/

//我是客家人,憂心客家話失傳,但我熱愛粵語。保衞粵語,固可從政治平權、從文化權利去講,但保衞粵語、保育粵語,更應從中文保育來講。

粵語保存中華雅言,珍如拱璧,即使粵語不是有一億人講(實際數字),只有幾百人講,也要保育,也要在學校傳習,特別是香港的情況,正體字、粵語教中文的優良傳統,出於政治意外,由英國殖民政府保存下來,更是文化奇迹,香港人固然要珍惜,大陸人也要理解。北方人立場不同,珍惜不珍惜,由得他們,但不要橫加干預,不准吾人在公共領域和文教機構用粵語。//

//中國之書面語來自文獻傳承而非來自口語交流,是故中國毋須強求言文統一,全國通用之交流口語仍可沿用普通話,學校則應鼓勵方言教中文,書面語須恢復古雅簡明之通用中文,使各方言群體公平使用,而非遷就北方口語,否則中文書面語成為胡漢混雜語之載體,不能以文書帶領口語,反而以口語帶壞文書,中國文化必會江河俱下,中國成為言文鄙俚、舉止無禮之國。

政府取締廣東話於公共空間及中文教學之正當使用,只使粵語淪為私密的部落語,而短話長說、粗鄙不文之北方普通話,反而成為現代中文正統,此黃鐘委棄,瓦釜雷鳴也。//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6217387947225


--



陳雲 – 保衛大粵語
July 23, 2010 ykyuen    Leave a comment

我是客家人,憂心客家話失傳,但我熱愛粵語。保衞粵語,固可從政治平權、從文化權利去講,但保衞粵語、保育粵語,更應從中文保育來講。

粵語保存中華雅言,珍如拱璧,即使粵語不是有一億人講(實際數字),只有幾百人講,也要保育,也要在學校傳習,特別是香港的情況,正體字、粵語教中文的優良傳統,出於政治意外,由英國殖民政府保存下來,更是文化奇迹,香港人固然要珍惜,大陸人也要理解。北方人立場不同,珍惜不珍惜,由得他們,但不要橫加干預,不准吾人在公共領域和文教機構用粵語。


漢音唐話 文化集成

陳存仁醫師《閱世品人錄—章太炎家書及其他》記載,劉半農(劉復)倡導白話文,求教於章太炎。章說,白話文不自今日始,《毛詩》就是白話詩,《水滸》、《老殘遊記》,用蘇白寫的《海上花列傳》,也是白話文。但是你們寫的白話文,是根據什麼言語做標準的。劉半農侃侃而談:「白話文是以國語為標準,國語即是北京話。」章師聽了大笑,問劉:「你知不知道北京話是什麼話?」劉半農不假思索答說:「是中國明清以來,京城裏人說的話。」章質問:「明朝的話你有什麼考據?」劉半農無言以對。

章以明朝音韻誦讀文天祥《正氣歌》,發音與北京話迥異,說道:「現在的國語,嚴格地說來,含有十分之幾是滿洲人的音韻,好多字音都不是漢人所有。」此話一出,劉半農啞口無言。

廣東人源自古代越族,在漢唐期間接受中原文化,此後關山障隔,免受胡人沾染,邊陲之地,反留有漢音唐風,德國民俗學稱此為文化孤島(德文 Kulturinsel),猶如今日要親見唐代之淳厚,宋代之雅緻,要參訪日本京都。又因文人雅士來嶺南施教者,多因貶謫,如韓昌黎、蘇東坡、屈大均,故粵人之文風,最重氣節,常懷整頓中原、匡正天下之心,此洪秀全、康南海、孫中山之義事也。

清末民初,又與西洋接觸,因此廣東話的語音和詞源最為豐富:古代南方民族土語、漢唐中原雅言及西洋翻譯借詞。中文與土語混同千年,修成正果,復加西洋新語,更見活潑。

北方白話,乃至共產中國推行的普通話,語源是明清江浙官話、蒙古滿洲胡音及蘇俄翻譯文體,只混了幾百年,而且混得蕪雜。「我的車讓他給砸了」(我的車被他毀了)。這是北京土話,不是通用中文,今日也成了普通話、白話文了。以北方普通話做中國語文典範,乃是近世中國語文之大災難;中共簡體字那一筆混賬,且不說了。

文書方面,由於粵語語音豐富,聲母二十個,韻母有八十八個(介音三十五個),聲調有九聲(或十聲)。比諸粵語,普通話聲母之數相若,但韻母及聲調少了一半,是故粵語辨義能力大,口語可用單音節詞,不必複音化,文書也隨之簡潔。

北方話講的眼睛、杯子、馬兒、石頭,粵語口語只說眼、杯、馬、石,文書也寫杯、眼、馬、石,一如古文。語法方面,粵語是保存漢唐語法最多的中國方言,口語「我去九龍」,粵曲「富過石崇,窮過蒙正」,都是古文語法,如果是寫文雅中文,廣東人勝於北方人,「我去九龍」變成「吾往九龍」,很是方便,北方人要從「我到九龍去」轉換過來,反而礙事。


粵語雅過普通話

「我返沙田」,變成「吾返沙田」或「吾回沙田」,渾然天成;北方話「我回到沙田去」,要變回古文,迂迴曲折了。北方人堅持用北方話做中文的白話標準,是自知吃虧,自慚形穢,進而改換中文正統,要南方人來遷就,有其私心在也。

共產中國以北方白話為語體文的典範,於是顯得南方粵語「不雅」。廣東人寫「我一生人」,古意盎然,在香港卻被北方來的普通話老師逼迫,要改寫為「我這一輩子」。粵語文言「請勿」不能寫,北方白話「請不要」卻可以;北方土話「甭」,今日也可以入文。

香港火車的口語公告,也有文化體諒,或文化歧視。粵語是「列車即將開出,請勿靠近車門」,好好的六字文言,普通話卻變成「列車即將離開,請不要靠近車門」。粵語是「由於前面的列車尚未開出,本班車將稍為延遲,不便之處,敬請原諒」;普通語是「還未開出」,「尚未」本來是漢唐文言,但對住今日中共調教出來的北方人,講不得「尚未」也。

粵語是「請小心月台空隙」,普通話是「請小心月台的空隙」。北方口語脫離文言久矣,沒了那個「的」字便聽不懂,真的掉下去,會投訴香港的中文不合規範的。廣東人到了北方,普通話再好,也別說「求之不得」、「歡迎之至」、「有何貴幹」、「唯你是問」與「豈有此理」,這些唐話,他們聽不懂。

粵語的「今日」、「明日」來自漢文,普通話教中文的北方老師偏要香港學生改寫「今天」、「明天」,好與土語看齊。廣東人掛在口邊之「唔同」,寫出來是「不同」,北方老師明明懂得的,文書卻要香港學生改寫為「不一樣」。現在街頭聽的、電視廣告講的粵語,竟有「唔一樣」這個語言怪胎,此乃北方之文化霸權。

為了遷就北方口語,香港政黨社民連的綱領口號,不敢寫貼近粵語口語的「沒有抗爭,何來改變?」,要寫討好北方蠻語的「沒有抗爭,哪有改變?」。我六十年代在鄉村讀小學的時候,文書要寫「即使」、「即管」、「就算」、「儘管」的,不能寫「哪怕」的;現在普通話學校的廣東學生,講廣東話,口語也講「哪怕」,不曉得講、也不敢講「即使」了。

「即使」是望文生義的漢字文言,漢末三國已經入文,唐朝的韓愈、杜甫再世,也看得明白;「哪怕」卻是狗屁不通的胡語土談,莫說是宋朝的蘇東坡,就是明朝的王陽明也不懂的。粵語不能在正統學校的中文堂授課,雅言也淪為鄙俚。野蠻取代文雅,你說荒唐不荒唐?滿洲以來,就是如此;中共取代滿洲,也是如此。我之所以反共,嚮往自由之外,就是為了保存中華道統。

霸權不要緊,粵語也霸道,在廣東也排擠了客家話、潮州話和苗、瑤、壯、潼、黎等少數民族語,但粵語語音精密,語法簡明,貫通古文,粵語成為廣東、廣西、海南、南洋諸國及美加華埠的通言,此中既無政府權力威逼,也無文教機構倡導,一切自然生成,豈無合理之處?


黃鐘委棄,瓦釜雷鳴

中國之書面語來自文獻傳承而非來自口語交流,是故中國毋須強求言文統一,全國通用之交流口語仍可沿用普通話,學校則應鼓勵方言教中文,書面語須恢復古雅簡明之通用中文,使各方言群體公平使用,而非遷就北方口語,否則中文書面語成為胡漢混雜語之載體,不能以文書帶領口語,反而以口語帶壞文書,中國文化必會江河俱下,中國成為言文鄙俚、舉止無禮之國。

政府取締廣東話於公共空間及中文教學之正當使用,只使粵語淪為私密的部落語,而短話長說、粗鄙不文之北方普通話,反而成為現代中文正統,此黃鐘委棄,瓦釜雷鳴也。

註:保衞粵語事大,快樂抗爭容後再談


---


陳雲 - 洋官漢名,平治漢民
三文治 2015年3月24日


廣東雅言 :我寫〈本地語言的力量〉一文,例子是順手拈來,借題發揮講一點零碎的感想。
2016年6月23日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