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twoch, 31. Oktober 2012

陳雲 : 根據《 基本法 》,香港人不是中共國民。

陳雲 : 根據《 基本法 》,香港人不是中共國民。

 陳雲 :儒家大義,扶正香港 —— 香港遺民 與箕子精神

from : 陳雲fb :

Wan Chin 此文乃以儒家之微言大義,保衛香港。香港勢危,山人不得不出山。

Wan Chin 此文略為深奧,乃香港城邦之文化本根,關心香港命運者,不可不讀

Wan Chin 商朝的三位賢良,孔子也是歌頌的,稱之為仁。「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 」(《 論語 · 微子 》)我是尊重那些 為介入中共而犧牲的香港人的( 如劉山青、 程翔等人 ),也是尊重離開香港 而在海外僑社保存香港文化的人,然而留在香港忍受中共暴政的同胞,更要明哲保身,將來發揚光大。

Wan Chin 各位如看古文有點難,可以看文章內的柳宗元《 箕子碑 》的語譯,便可明白過來。

Wan Chin 華夏講究的,不是軍事,不是主權,而是道統。道統在香港,香港就可以自治自立。儒家的道統,就好似猶太人的《 舊約聖經 》一樣。


Wan Chin 故此,香港的文化以市井文化、潮流文化為主,有一點韋小寶的江湖氣息與臥底精神,但也抱持正氣,正是箕子之學。

Wan Chin 本於《 基本法 》,香港人是不向中共稱臣的。各位知道嗎?香港人不納稅予中共,不入黨,不參軍。根據《 基本法 》,香港人不是中共國民。

Wan Chin 故此,之前梁振英推行的國民教育,只是一場鬧劇!

- - -

陳雲發揚儒家大義,以華夏遺民理論,申述香港族群之來源,證明香港人秉持華夏正宗,光明正大,不必向共產黨稱臣。原文之節本,刊於《 明報 》副刊,二〇一二年 十月 三十一日。此文乃保衛香港之作,收入《 香港城邦論 》續集( 書名暫時保密 ),香港次文化堂出版,即將推出。



香港人是前朝遺民,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也是前朝遺民。

孔子是殷商遺民領袖微子( 名啟 )之後,生在周王朝已經式微的春秋時代的魯國,孔子不是周天子直接管轄的臣民。孔子在道統( 政治思想認同 ),是周朝的,文化感情是商朝的。孔子談禮制,比較了夏、商、周三代,提出「 三代損益論 」,結論是:「 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論語.八佾 》) 」他認為周朝借鑒於夏商兩朝,以禮治國,他追隨周朝的道統。

在鄉土感情上,孔子臨終前七日 夢見自己的喪禮,看到靈柩竟是按殷代禮制擺放,置於靈堂兩柱之間。

翌日,學生子貢來探病,孔子向他道出 他走到人生盡頭的真感情:「  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 間 )。昨暮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 史記.孔子世家 》) 」一個「 」字,迴光返照,孔子返本歸源。對比兩事,從於周,是孔子的政治理性;歸於商,是他的鄉土感情。[1]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儒家推崇的,是「 萬邦協和 」的王政天下,天子以仁義之道德 及禮樂之風俗 統治諸國,並非一家一姓之 集權國家。孔子如此讚揚 周朝:「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論語 ·堯曰 》)」

其意思是,「 權力行使要 謹慎 [2],法令執行要 適度,恢復廢缺的官職,政令便可四方通行。復興滅亡的國家,接續斷絕的世系,起用隱逸的賢人,天下人便歸順了。

周朝 恢復一些滅族的國家,並分封 商朝的賢人,例如 周朝分封商代 微子啟於宋國,授予 自治權,以冀代行教化,兼制衡王權。微子啟抗拒商紂暴政,投奔西周,力保商湯宗祀 免遭不肖所毀。周文王 欽佩微子深明大義,又愛護鄉黨,故感其來歸,賜封侯爵。

商末暴政之下,出三大賢臣,曰比干、微子、箕子,均為儒家敬重。比干 死諫被害,重義輕死;微子 委身存祀,有所不為。更有箕子 用智力與 暴政搏奕,只待時勢一改,天下歸正,他保存的商朝風俗,可以將仁義王政,重新發揚。



殷商遺民的現代版:微子 是台灣,箕子 是香港,周朝 是中華邦聯



香港偶逢歷史因緣,保留中華遺教,承繼 英國制度,中英文化之精華,不意兩者兼得,有若微子之存祀,保存文明禮樂。然而香港亦遭逢不幸,九七後須要親自抗拒暴政,再無寄託憑藉。

中共來自蘇維埃 境外殖民政權,香港與中共無親,不是比干之於紂王,不必撲上去保皇,不設實際地感化暴君,如此只會落得慘死收場。



孔子 是商朝微子之後,香港要學的,不是比干的孤忠,而是微子保存文化的苦心,與箕子明哲保身的智慧。

唐代大儒柳宗元《 箕子碑 》,如此讚揚 箕子:「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 不能戒,聖人之言 無所用。進死以併命,誠仁矣; 無益吾祀,故不為。

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且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辱於囚奴;昏而無邪,隤而不息。

故在《 易 》曰:「 箕子之明夷 」,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 書 》曰:「 以箕子歸 」,作《 洪範 》,法授聖也。 」[3]



柳宗元《 箕子碑 》,收入《 古文觀止 》,乃儒家之雄文,語譯如下:

「  在殷紂王 當政的時候,道德顛倒,政治昏亂,上天震怒 不能引起他的警戒,聖人的話 也沒有什麼作用。

冒死去進諫,不怕捨棄生命,這確實可以稱得上仁人了( 按:這裡說的是比干 ),但對我們的宗族 沒有好處,所以箕子不這樣做。

託身于新王朝 來保存殷商的宗族,這確實可以稱得上仁人了( 按:這裡比喻微子 ),但先要離開國家出走,所以箕子 又不忍心那樣做。這兩種辦法,已經有人實行了。

因此,箕子 保持了自己的明智,跟紂王周旋,隱藏起自己高明的謀略,甘願在囚犯奴隸中受到屈辱。在黑暗的環境中 沒有奸邪的行為,跌倒了仍然不停止前進。

所以在《 易經 》中說:『 箕子 不敢顯露自己的明智。』這就是蒙受苦難 而能堅持正道。等到天命已經改變,百姓生活走上了正軌,箕子 便拿出《 洪範 》大法,因此成為了 聖君的老師。

周朝統治者( 周武王 )用了此法,制定出 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從而建立 國家的典章制度。所以在《 尚書 》上說:『 由於箕子歸來了,才制定了《 洪範 》[4]  大法。』」



箕子 在商紂王的暴政之下,不採取 比干的 苦諫而殉國之法,不採取微子 去國而存祀之策,而甘願留在商朝,明哲保身,以期復興。

與之比對,中共 乃商紂之朝,投身中共 而欲以「 第二種忠誠 」來感化中共的,是比干,如香港的 劉山青、 司徒華、 程翔諸位先生。出走而保存 華夏精銳的,是 微子,如 國府之敗走台灣。留在 中國而姿態淡泊、如神龜曳尾於塗 而保存文化的,是 箕子,正是香港。

香港人 托庇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忍氣吞聲,埋首建設,保存了華夏文化,也以憲制及典章制度,復興中華。箕子 乃殷商貴族,出任商紂王的 太師( 王朝教師 ),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文化自立,受周王朝軍事保護,但不向周王朝稱臣。



香港城邦論 乃至將來的 中華邦聯論,乃是發揚 儒家的 微言大義,寄望中國 在新時代 以新方法復興周朝,乃安邦 、定國、 平天下之洪範大法。





[1] 參閱練乙錚 < 從孔子身份認同之複雜看香港人 >,《 信報 》,二〇一二年 二月十五日。練乙錚之論,乃採自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鄭力雄的〈 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 — 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 〉,此文網上可尋。



[2] 原意是制定度量衡,引申為行使權力。



[3] 柳宗元此文,收入《 古文觀止 》。



[4] 當然,《 洪範 》是漢朝的人擬作的,只是託名於箕子。

source:

陳雲:儒家大義,扶正香港——香港遺民與箕子精神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an-chin/%E9%99%B3%E9%9B%B2%E5%84%92%E5%AE%B6%E5%A4%A7%E7%BE%A9%E6%89%B6%E6%AD%A3%E9%A6%99%E6%B8%AF%E9%A6%99%E6%B8%AF%E9%81%BA%E6%B0%91%E8%88%87%E7%AE%95%E5%AD%90%E7%B2%BE%E7%A5%9E/498731143484173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