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華11-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九年(1785)
小中華11-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九年(1785) 卷十九至二十/卷十九 正月至四月/二月/14日
通官謂任譯曰:“勑使處銀子二百兩贐行事,雖已聞知於勑使,而餞宴日,細裹袱之,送於勑使,尙不知爲何物。我們之一百銀子,勑使亦尙今不知。”
一,江南狄翔,名以漢人,臣行帶來中人,以彼之能文,與之相識。
此人素與阿肅甚親切,筆談間以爲:“欽差阿公,自貴國回,盛稱東國接待,逾於常格,文華彬彬,禮儀濟濟,令人起敬。素稱小中華,儘非虛語。”
又有江西人戴均,元現官翰林,稱阿肅爲老師,自稱門人。
話語間以爲:“老師回京後往見,則盛道東方禮義之彬蔚,接待之隆厚。”云。
文華彬彬,禮儀濟濟,令人起敬。素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2014_006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Freitag, 29. Dezember 2017
印順:華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印順:華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印順:華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世界佛教教友會,主旨在聯繫世界每一角落的佛教。從精神的聯繫,到達和諧合作;從發揚佛陀的最高文化,去實現覺世救人的事業。
所以首先應該承認,世界的任何佛教,都是佛教的一流,不能片面地武斷的自是非他,不能輕率的誹撥大乘為非法,也不能傲慢的輕視聲聞佛教為焦芽敗種。
惟有在互相信諒的友誼下,客觀的善意的去研求修學,才能從相互了解,做到彼此溝通。
才能抉取佛教的精髓,淘汰塵垢粃糠,而發展為適應時代的,攝導現代的,覺世救人的佛教。
佛法是一味同源的,也是多方適應的。在適應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中,發展為似乎非常不同的形態。
然如從發展的傾向,發展的規律;從演變中的內在聯結,外界適應去研求,即會覺得:世界不同形態的佛教,是可以溝通,可以合作的。
如通泛的說,各有他的特點、缺點,應站在平等的立場,尊重真理 [P262] 而捨短從長。這才能日進於高明,而更近於佛陀的真實,契合如來的本懷。
從印度佛教去印證世界佛教全體時,佛教的從一味而分流,是這樣的:
一、約教典說:佛法先有法與毘奈耶的集出流通。到西元前後,關於法──阿含的參究者,或著重聲聞行,著重於緣起法相有的分別,撰集為阿毘達磨。
或著重佛德與菩薩行,著重於緣起法性空的體證,即有空相應的摩訶衍經集出流通。西元三世紀,龍樹依性空大乘經,抉擇阿含與阿毘達磨,而撰中觀諸論。
同時前後,大乘經即傾向於真常的,唯心的,有『勝鬘』,『涅槃』等經;其後又有『楞伽』等經出現。
在真常唯心大乘的發達過程中,一切有系的經師,瑜伽師,承受性空的唯心的大乘經,而撰述瑜伽唯識等論典,成為一大系。
約從西元五世紀起,從真常唯心的大乘中,更流出秘密瑜伽的續部。從這發展流化的過程去了解,一切教典間的承先啟後,不同傾向,是可以明白的分別出來。
二、從教乘說:起初,佛法就是佛法,更沒有分別。到西元前後,分化為聲聞乘與菩薩乘。在菩薩乘的經典中,即有小乘與大乘的分判。
二三世紀起,菩薩 [P263] 乘又有真常唯心的教典出現。這一類經中,即有「有空中」三教,或「小大一」三乘的分別。
對於菩薩乘,這次後流通的,重於佛果,所以又特稱為佛乘。五世紀起,妙有的佛乘中,又分流出陀羅尼乘。這對於一切佛法,即判為三藏,
波羅密藏(含得顯教大乘的一切),陀羅尼藏;或四諦行,波羅蜜多行,具貪行。這種教判的分化,表示佛法分流與發展的全貌。
太虛大師的三期說,即與此相合:
圖片
中國的華文佛教──日本佛教也從此流出,在印度三期佛教中,重於中期,即以菩薩乘為本,前攝聲聞乘而後通如來乘。
在這世界佛教發展的時代,應值得特別的重視,因為惟有從華文聖典的探研中,才能完整的理解佛教的內容。
今從教典來說:
一、「阿含」:四阿含是全部具有的。『中含』與『雜含』,屬於說一切有系。『長含』屬分別說系,『增一含』屬於大眾系。
雖沒有巴利語系那樣 [P264] 的,保有完整的一家專籍,但不屬一家,自有他的長處(藏文系全缺)。
- -
二、「毘奈耶」:藏文系但是有部新律;巴利語系但是赤銅鍱律,而華文聖典中有:
圖片
這樣的兼收並蓄,最適宜於作比較的研究。
- -
三、「阿毘達磨」:這本是上座系三大派(分別說,說一切有,犢子)所共 [P265] 信的。
藏文系但有──六足的『施設足論』一分,與晚起的『俱舍論』。巴利語系有七論。華文聖典,雖特詳於有部,而實通有諸家的阿毘曇。
屬於有部的,有六足論,『發智』與『婆沙論』,『阿毘曇心論』(及釋),大成於對抗『俱舍』的『順正理論』及『顯宗論』。
屬於分別說系的,有『舍利弗阿毘曇論』,這是可以貫通南傳北傳阿毘曇論的唯一要典。有『解脫道論』,即巴利語系『清淨道論』的異本。
屬於犢子系的,有『三彌底部論』,『三法度論』。
晚起(西元三、四世紀起)的論典,出入於有部、經部,而有取捨從長的綜合性的,有著名佛教界的『俱舍論』,有影響中國佛教極深的『成實論』。
依此分別看來,初期的三藏,雖不曾受到中國佛教主流的尊重,但文典的豐富,實為研求聲聞的學派分流,以及從聲聞而流衍為菩薩藏的有力文證。
如忽略了這些華文聖典,我可以斷言,是不可能完成協調世界佛教,溝通世界佛教的責任的!
- -
四、「性空大乘經」與 五、「真常大乘經」:華文系的聖典,極為完備,與藏文系相近。
『般若』,『華嚴』,『大集』,『涅槃』──四大部(或加寶積 [P266] 為五大部),都是部帙龐大的。
在這裡,可以指出華文聖典的特色:
一、華文的種種異譯,一概保持他的不同面目,不像藏文系的不斷修正,使順於後起的。
所以,從華文聖典研求起來,可以明了大部教典的次第增編過程;可以了解西方原本的先後大有不同。
這不但不致於偏執一文,而次第的演變,也可以從此了解。
二、華文的大乘經,在兩晉以前傳譯的,與西域佛教──罽賓山區為中心,擴展到西方的吐火羅,西南的梵衍那,那揭羅,東南的健陀羅,
東北的竭叉,子合,于闐,特別有關。這在中國佛教界,造成了深厚的佛教核心思想。北印學者菩提留支譯的『十地論』,『楞伽經』,都有非常的特色。
- -
六、「中觀」:與藏文系的中觀,是相當不同的。華文所傳,為初期的,特別是龍樹撰述的論典。
如『般若經』釋的『大智度論』,『十地經』釋的『十住毘婆沙論』。都不但是深理的中觀,而且是廣明菩薩大行的。
後期的中觀,即瑜伽系興起以後的,龍樹後學的論典。華文僅有清辯的『般若燈論』,沒有藏文系那樣的學派眾多。
堅慧的『入大乘論』,無著的『順中論』,表示了從中觀而向 [P267] 瑜伽的行進。
- -
七、「瑜伽」唯識:華文非常完備,有『十地論』,『攝論』,『成唯識論』三大家。藏文系以安慧派為主,近於華文的攝論家。
而華文正統的唯識家,是以護法為主的。『成唯識論』代表了陳那、護法、戒賢,這一學系的大成,為華文聖典的瓌寶!
與唯識相隨行的「因明」,比起藏文系,陳那、法稱的作品,傳譯得不完備。
這表示了中華民族性的不大重視邏輯,不大重視言論的諍辯;這限定了過去中國佛教的論師派,不能占有主流的地位。
- -
八、「祕密瑜伽」:事部(日本稱為雜密),行部的『大日經』,瑜伽部的『金剛頂經』,華文都有譯傳。
惟有無上瑜伽部,受了時代的限制,即無上瑜伽盛行時,中國陷於衰亂的狀態中。受了性習的限制,所以淫欲為道的法門,不能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所信受。
秘密瑜伽,充滿於藏文系的聖典中。
從以上的敘述中,可知華文系的聖典,雖以中期的大乘為主,而教典的傳譯 [P268] ,是不限於中期的。晚期的佛教,已有了頭緒。初期的佛教,有著豐富的傳譯。
所以從華文聖典去理解,向前攝取巴利文系的聲聞三藏,向後參考藏文系的晚期中觀、無上瑜伽,那末印度佛教一千六七百年的發展全貌,也即是流傳於今日世界的三大文系佛教,可能獲得一完整的、綜貫的、發達而又適應的真確認識。
太虛大師說:「依流傳在中國者,攝持錫蘭傳者,及擇取西藏傳者,為一批評而綜合而陶鑄之新體系,庶幾為著述印度佛教史之目標歟」!
這不但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目標,應該是協調世界佛教,溝通世界佛教,取捨從長而發展為適應現代、攝導現代的世界佛教的目標! [P269]
source :
http://yinshun-edu.org.tw/en/node/484
印順:泰國佛教見聞──講於善導寺──
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
印順: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2
印順: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3
--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印順:華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世界佛教教友會,主旨在聯繫世界每一角落的佛教。從精神的聯繫,到達和諧合作;從發揚佛陀的最高文化,去實現覺世救人的事業。
所以首先應該承認,世界的任何佛教,都是佛教的一流,不能片面地武斷的自是非他,不能輕率的誹撥大乘為非法,也不能傲慢的輕視聲聞佛教為焦芽敗種。
惟有在互相信諒的友誼下,客觀的善意的去研求修學,才能從相互了解,做到彼此溝通。
才能抉取佛教的精髓,淘汰塵垢粃糠,而發展為適應時代的,攝導現代的,覺世救人的佛教。
佛法是一味同源的,也是多方適應的。在適應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中,發展為似乎非常不同的形態。
然如從發展的傾向,發展的規律;從演變中的內在聯結,外界適應去研求,即會覺得:世界不同形態的佛教,是可以溝通,可以合作的。
如通泛的說,各有他的特點、缺點,應站在平等的立場,尊重真理 [P262] 而捨短從長。這才能日進於高明,而更近於佛陀的真實,契合如來的本懷。
從印度佛教去印證世界佛教全體時,佛教的從一味而分流,是這樣的:
一、約教典說:佛法先有法與毘奈耶的集出流通。到西元前後,關於法──阿含的參究者,或著重聲聞行,著重於緣起法相有的分別,撰集為阿毘達磨。
或著重佛德與菩薩行,著重於緣起法性空的體證,即有空相應的摩訶衍經集出流通。西元三世紀,龍樹依性空大乘經,抉擇阿含與阿毘達磨,而撰中觀諸論。
同時前後,大乘經即傾向於真常的,唯心的,有『勝鬘』,『涅槃』等經;其後又有『楞伽』等經出現。
在真常唯心大乘的發達過程中,一切有系的經師,瑜伽師,承受性空的唯心的大乘經,而撰述瑜伽唯識等論典,成為一大系。
約從西元五世紀起,從真常唯心的大乘中,更流出秘密瑜伽的續部。從這發展流化的過程去了解,一切教典間的承先啟後,不同傾向,是可以明白的分別出來。
二、從教乘說:起初,佛法就是佛法,更沒有分別。到西元前後,分化為聲聞乘與菩薩乘。在菩薩乘的經典中,即有小乘與大乘的分判。
二三世紀起,菩薩 [P263] 乘又有真常唯心的教典出現。這一類經中,即有「有空中」三教,或「小大一」三乘的分別。
對於菩薩乘,這次後流通的,重於佛果,所以又特稱為佛乘。五世紀起,妙有的佛乘中,又分流出陀羅尼乘。這對於一切佛法,即判為三藏,
波羅密藏(含得顯教大乘的一切),陀羅尼藏;或四諦行,波羅蜜多行,具貪行。這種教判的分化,表示佛法分流與發展的全貌。
太虛大師的三期說,即與此相合:
圖片
中國的華文佛教──日本佛教也從此流出,在印度三期佛教中,重於中期,即以菩薩乘為本,前攝聲聞乘而後通如來乘。
在這世界佛教發展的時代,應值得特別的重視,因為惟有從華文聖典的探研中,才能完整的理解佛教的內容。
今從教典來說:
一、「阿含」:四阿含是全部具有的。『中含』與『雜含』,屬於說一切有系。『長含』屬分別說系,『增一含』屬於大眾系。
雖沒有巴利語系那樣 [P264] 的,保有完整的一家專籍,但不屬一家,自有他的長處(藏文系全缺)。
- -
二、「毘奈耶」:藏文系但是有部新律;巴利語系但是赤銅鍱律,而華文聖典中有:
圖片
這樣的兼收並蓄,最適宜於作比較的研究。
- -
三、「阿毘達磨」:這本是上座系三大派(分別說,說一切有,犢子)所共 [P265] 信的。
藏文系但有──六足的『施設足論』一分,與晚起的『俱舍論』。巴利語系有七論。華文聖典,雖特詳於有部,而實通有諸家的阿毘曇。
屬於有部的,有六足論,『發智』與『婆沙論』,『阿毘曇心論』(及釋),大成於對抗『俱舍』的『順正理論』及『顯宗論』。
屬於分別說系的,有『舍利弗阿毘曇論』,這是可以貫通南傳北傳阿毘曇論的唯一要典。有『解脫道論』,即巴利語系『清淨道論』的異本。
屬於犢子系的,有『三彌底部論』,『三法度論』。
晚起(西元三、四世紀起)的論典,出入於有部、經部,而有取捨從長的綜合性的,有著名佛教界的『俱舍論』,有影響中國佛教極深的『成實論』。
依此分別看來,初期的三藏,雖不曾受到中國佛教主流的尊重,但文典的豐富,實為研求聲聞的學派分流,以及從聲聞而流衍為菩薩藏的有力文證。
如忽略了這些華文聖典,我可以斷言,是不可能完成協調世界佛教,溝通世界佛教的責任的!
- -
四、「性空大乘經」與 五、「真常大乘經」:華文系的聖典,極為完備,與藏文系相近。
『般若』,『華嚴』,『大集』,『涅槃』──四大部(或加寶積 [P266] 為五大部),都是部帙龐大的。
在這裡,可以指出華文聖典的特色:
一、華文的種種異譯,一概保持他的不同面目,不像藏文系的不斷修正,使順於後起的。
所以,從華文聖典研求起來,可以明了大部教典的次第增編過程;可以了解西方原本的先後大有不同。
這不但不致於偏執一文,而次第的演變,也可以從此了解。
二、華文的大乘經,在兩晉以前傳譯的,與西域佛教──罽賓山區為中心,擴展到西方的吐火羅,西南的梵衍那,那揭羅,東南的健陀羅,
東北的竭叉,子合,于闐,特別有關。這在中國佛教界,造成了深厚的佛教核心思想。北印學者菩提留支譯的『十地論』,『楞伽經』,都有非常的特色。
- -
六、「中觀」:與藏文系的中觀,是相當不同的。華文所傳,為初期的,特別是龍樹撰述的論典。
如『般若經』釋的『大智度論』,『十地經』釋的『十住毘婆沙論』。都不但是深理的中觀,而且是廣明菩薩大行的。
後期的中觀,即瑜伽系興起以後的,龍樹後學的論典。華文僅有清辯的『般若燈論』,沒有藏文系那樣的學派眾多。
堅慧的『入大乘論』,無著的『順中論』,表示了從中觀而向 [P267] 瑜伽的行進。
- -
七、「瑜伽」唯識:華文非常完備,有『十地論』,『攝論』,『成唯識論』三大家。藏文系以安慧派為主,近於華文的攝論家。
而華文正統的唯識家,是以護法為主的。『成唯識論』代表了陳那、護法、戒賢,這一學系的大成,為華文聖典的瓌寶!
與唯識相隨行的「因明」,比起藏文系,陳那、法稱的作品,傳譯得不完備。
這表示了中華民族性的不大重視邏輯,不大重視言論的諍辯;這限定了過去中國佛教的論師派,不能占有主流的地位。
- -
八、「祕密瑜伽」:事部(日本稱為雜密),行部的『大日經』,瑜伽部的『金剛頂經』,華文都有譯傳。
惟有無上瑜伽部,受了時代的限制,即無上瑜伽盛行時,中國陷於衰亂的狀態中。受了性習的限制,所以淫欲為道的法門,不能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所信受。
秘密瑜伽,充滿於藏文系的聖典中。
從以上的敘述中,可知華文系的聖典,雖以中期的大乘為主,而教典的傳譯 [P268] ,是不限於中期的。晚期的佛教,已有了頭緒。初期的佛教,有著豐富的傳譯。
所以從華文聖典去理解,向前攝取巴利文系的聲聞三藏,向後參考藏文系的晚期中觀、無上瑜伽,那末印度佛教一千六七百年的發展全貌,也即是流傳於今日世界的三大文系佛教,可能獲得一完整的、綜貫的、發達而又適應的真確認識。
太虛大師說:「依流傳在中國者,攝持錫蘭傳者,及擇取西藏傳者,為一批評而綜合而陶鑄之新體系,庶幾為著述印度佛教史之目標歟」!
這不但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目標,應該是協調世界佛教,溝通世界佛教,取捨從長而發展為適應現代、攝導現代的世界佛教的目標! [P269]
source :
http://yinshun-edu.org.tw/en/node/484
印順:泰國佛教見聞──講於善導寺──
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
印順: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2
印順: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3
--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Freitag, 22. Dezember 2017
陳雲:本土派為什麼不加入聲援目前立法會的抗議行動?
陳雲:本土派為什麼不加入聲援目前立法會的抗議行動?
陳雲:本土派為什麼不加入聲援目前立法會的抗議行動?
泛民如何陷害同行者,以便精確地爭奪議會席位?這裡,有一套政治演算法(political algorithm)。你不必理會什麼數學,這個大家都經歷過、見證過的。
泛民每次的抗議議程,都是挾持公共利益來陷害同行的人,奪取同行者的功勞,堵塞同行者參選的道路。他們不但陷害本土派城邦派,而且還排擠他們自己的第二梯隊參選(故此你不會見到泛民陣營有好多區議員及黨工前往立法會靜坐聲援!)。
反修訂立法會議會程序、拉布抗議高鐵撥款、反國教、爭取普選、佔中之類,泛民的議員都是作狀支持,等待民間政團參與,壯大聲勢之後,他們與政府勾結,瓦解集會,一夜銷兵。之後他們在立法會用缺席、棄權等方法,用些微的票數來掩護,保駕護航,令到政府的法案或撥款有驚無險地順利通過。
準確而言,他們在功能組別找些議員來反對,令到功能組別不會全票通過這麼肉酸;在民選議席,他們多數反對,指使一些人缺席、棄權(甚至是按錯鍵),而令到政府的議案在功能組別及直選議席的分組點票之中,都是有驚無險地順利通過。用政治演算法,盤數做到靚靚仔仔,政府和財閥滿意,市民也覺得泛民盡了力,下次又投票給泛民。
由於他們是抗議的召集人,他們領取了行動的光環,著好西裝等待拍照,捧紅自己做明星,但他們最終是用精確的演算法,令到政府的議案通過。兩邊討好,議席和薪水袋袋平安,而且賺取跨境基建的利益(例如工程顧問、法律、會計、醫療的業務)。
拉布不拉布,立法會的會議程序是否修訂,泛民都是會讓路給政府,令政府的議案通過的。
更何況,他們在2016年的選舉,用精密的參選的稻草人纏繞(幾個沒勝算的候選人不斷纏繞黃毓民、黃洋達和陳雲)、雷動計劃(用民意調查來指導支持者配票的演算法),將「拉布之王」黃毓民踢出議會,泛民謀奪了黃毓民的議席,也令熱普城的參選團隊鎩羽而歸,令立法會的拉布,從此廢了武功。那麼,泛民又何須作狀去扮演反對議會程序修訂呢?
原因是,中共已經厭惡這種泛民戲碼,要將香港的議會澳門化,故此不需要泛民來做戲了。泛民從此失去了議會作狀反對的光環,議席就會一個一個地流失,他們兩邊討好,出賣香港人的把戲,從此沒戲唱了。
我們不支持泛民提出的抗議議程,是我們看透了泛民的把戲,無謂去幫人抬轎上位,之後陷害自己、陷害香港人。
(閱讀智力門檻:IQ115. 我近日恢復養生鍛煉,已經好少分析香港政壇,請大家珍惜和廣傳。)
陳雲:本土派為什麼不加入聲援目前立法會的抗議行動?
https://zh-hk.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831224812225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陳雲:本土派為什麼不加入聲援目前立法會的抗議行動?
泛民如何陷害同行者,以便精確地爭奪議會席位?這裡,有一套政治演算法(political algorithm)。你不必理會什麼數學,這個大家都經歷過、見證過的。
泛民每次的抗議議程,都是挾持公共利益來陷害同行的人,奪取同行者的功勞,堵塞同行者參選的道路。他們不但陷害本土派城邦派,而且還排擠他們自己的第二梯隊參選(故此你不會見到泛民陣營有好多區議員及黨工前往立法會靜坐聲援!)。
反修訂立法會議會程序、拉布抗議高鐵撥款、反國教、爭取普選、佔中之類,泛民的議員都是作狀支持,等待民間政團參與,壯大聲勢之後,他們與政府勾結,瓦解集會,一夜銷兵。之後他們在立法會用缺席、棄權等方法,用些微的票數來掩護,保駕護航,令到政府的法案或撥款有驚無險地順利通過。
準確而言,他們在功能組別找些議員來反對,令到功能組別不會全票通過這麼肉酸;在民選議席,他們多數反對,指使一些人缺席、棄權(甚至是按錯鍵),而令到政府的議案在功能組別及直選議席的分組點票之中,都是有驚無險地順利通過。用政治演算法,盤數做到靚靚仔仔,政府和財閥滿意,市民也覺得泛民盡了力,下次又投票給泛民。
由於他們是抗議的召集人,他們領取了行動的光環,著好西裝等待拍照,捧紅自己做明星,但他們最終是用精確的演算法,令到政府的議案通過。兩邊討好,議席和薪水袋袋平安,而且賺取跨境基建的利益(例如工程顧問、法律、會計、醫療的業務)。
拉布不拉布,立法會的會議程序是否修訂,泛民都是會讓路給政府,令政府的議案通過的。
更何況,他們在2016年的選舉,用精密的參選的稻草人纏繞(幾個沒勝算的候選人不斷纏繞黃毓民、黃洋達和陳雲)、雷動計劃(用民意調查來指導支持者配票的演算法),將「拉布之王」黃毓民踢出議會,泛民謀奪了黃毓民的議席,也令熱普城的參選團隊鎩羽而歸,令立法會的拉布,從此廢了武功。那麼,泛民又何須作狀去扮演反對議會程序修訂呢?
原因是,中共已經厭惡這種泛民戲碼,要將香港的議會澳門化,故此不需要泛民來做戲了。泛民從此失去了議會作狀反對的光環,議席就會一個一個地流失,他們兩邊討好,出賣香港人的把戲,從此沒戲唱了。
我們不支持泛民提出的抗議議程,是我們看透了泛民的把戲,無謂去幫人抬轎上位,之後陷害自己、陷害香港人。
(閱讀智力門檻:IQ115. 我近日恢復養生鍛煉,已經好少分析香港政壇,請大家珍惜和廣傳。)
陳雲:本土派為什麼不加入聲援目前立法會的抗議行動?
https://zh-hk.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831224812225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小中華10-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補闕正誤-十四年(1688)
小中華10-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補闕正誤-十四年(1688)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補闕正誤/十四年(1688) 卷十九/六月/14日
○乙卯/吏曺判書朴世采上辭職疏, 附陳冊子, 論時務十二條。 【大條小目見上。】
其一, 論奮大志。 略曰, 匹夫之治身, 猶必立志而後, 乃底于成, 況人主可不奮大志而能有所爲乎? 其目有二。
一曰, 審王道, 王道者, 本乎人情出乎禮義, 若履大路而行, 無所回曲, 則惟堯、舜、禹、湯、文、武之君, 爲能合其道, 必得天理之正, 必極人倫之至者。 孟子所謂: "以德行仁。" 董子所謂: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是也。 五覇先詐力而後仁義, 然後天下貿貿然, 輾轉反側於曲徑之中, 數千百年, 無以王道自立者。 今當以必復先王之治爲期。
二曰, 明大義, 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根於秉彝, 不容自已。 其有讎怨而不能報, 羞恥而不能雪, 則是誠三綱五常之本, 尤非臣子所可晏然者。 賈誼所謂: "足反居上, 首顧居下。" 《戴記》所謂: "君父之讎, 不與共戴天。" 朱子所謂: "有萬世必報之讎。" 是也。 今當惕然追思仁孝兩朝所値之時, 痛心發憤, 要以盡其內修外攘之實。 不然, 是且重悖於春秋之義, 三綱五常之本矣, 可不懼哉? 蓋王道者, 帝王之常法, 大義者, 當世之急務, 奮志成事, 舍此而無他義可適。 其三, 論正內治。 略曰, 家人之道, 猶利女貞。 況人主欲修己者, 又將刑內御邦, 以臨四方, 可不致謹於此乎?
其目有二, 一曰嚴宮闈, 蓋宮闈之義, 女正位乎內, 男正位乎外, 內言不出, 外言不入, 是其大體也。 爲人君者, 能於燕閑幽獨之際, 常自儼然肅然, 嚴恭寅畏, 無少懈怠, 澟澟若承宗廟臨群臣之時, 則身之正也。 及其后妃, 端莊靜肅, 有《關雎》之德, 後宮謹愼祗懼, 有《小星》之美。 苞苴請謁之習, 無徑而可進, 異端左道之患, 無間而可作, 宮省隱密之地, 洞然無一毫私邪之萌, 見家之正也。 今當以此爲準, 克盡濟家之道, 語云: "源淸而流潔。" 如是而政事不修。 邦域不治者, 未之有矣。 其小目, 曰罷內司, 曰戒宦寺, 曰敎戚屬。 罷內司者, 人主以一國爲家, 一國之內, 無非己分之所有, 供奉頒賜, 皆從此出, 則不宜又於其中, 割裂以自私, 如今內司之設也。 蓋聞其法, 始於麗末, 我太祖開國, 嘗議釐革, 而未及遂成。 後代莫大之弊, 雖或制爲常典, 使其文書, 關由吏曺, 而終亦無補, 今當大加商量, 亟罷內司, 苟以爲難, 更令朝廷議定本司諸官, 如司饔、尙衣之制, 不得典以私暬之人, 以昭國家公正之理可矣。 戒宦侍者, 近習之
患, 自古而有, 蓋其跡秘情狎, 外無壯嚴之憚, 內有諛侫之娛, 浸漬日久, 不覺其自墮於術中, 漢、唐季世, 歷歷可驗。 今當敎之以正, 涖之以嚴, 止令朝夕, 備灑掃之末, 不敢通貨賂交外人, 以紊朝政, 而畢竟此輩, 亦有保身遠罪之益矣。 眞德秀因仇士良勿使天子讀書親儒臣之語, 以爲人主修德講學, 則天下安。 昆蟲草木, 亦皆得所, 況左右之臣, 其有不得所者, 實爲至言。 敎戚屬者, 歷代以來, 驕恣之禍, 昭載史冊, 鑑戒兩備, 此非如女寵宦寺之出於下流, 本無學識者, 往往多以公卿薦紳, 戚連王室而得之, 然猶不知自臧之道, 鮮獲安全, 最爲可戒。 今當自人主, 常加警飭, 其於爵賞賜予之際, 姻婭族黨之類, 不必輒示其假借優厚, 以招物議, 蓋纔如此, 便非宮府一體公平正大之致, 所益者小, 所損者大, 終當爲治平之累矣。
二曰。 崇節儉者, 必原於人主之德而可以通行, 草上風偃, 其理則然, 苟爲反是, 雖令之而不從, 禁之而不止矣。 當今奢侈之弊, 爲第一巨患, 一饌之珍, 必曰內品, 一服之靡, 必曰內法, 爭多鬪巧, 轉相慕效, 服飾輿馬, 宮室燕飮, 日新月盛, 棄穀於不食, 捐財於無用, 雖欲不致夫天怒民怨, 凶荒憂虞, 終至於危亡之域, 其可得乎? 今當自上, 以大禹菲飮食、卑宮室爲心, 坤殿, 以馬后身服大練爲度, 下令宮中, 痛革舊習, 節損百用, 衣取修潔, 食取充養, 視金玉如甆瓦, 視錦繡如布帛, 使其始於宮掖, 達于小民, 則其化之行, 必速置郵矣。 其四, 論立規模, 略曰, 人主欲爲國家, 烏可不有一定之規模, 以救其偏而趨於中乎? 其目有三。
一曰, 尙忠,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 用文爲治, 典章名物, 粲然具備, 足稱小中華之號, 而經歷變故, 世降俗弊, 行於家者, 旣未淳厚, 措諸國者, 亦多苟簡, 類爲掩遮欺謾之科, 雖喪其所賦天理之眞, 而不自覺察, 風敎不競, 奸僞百出。 今當大矯其弊, 凡於制度云爲之間, 必思有以渾然誠確之心, 白直行事, 內不欺己, 外不欺人, 一以忠信篤厚, 久而不變, 使下之人, 觀感從化, 則終當有所正矣。 二曰, 主嚴濟寬, 蓋嚴寬者, 比如天道, 春生秋殺, 此誠聖人之至訓, 春秋之中道, 可以傳諸萬世者也。 然文治之弊, 自古歸於仁弱, 列國之魯, 後代之趙宋, 其槪可見。 至於今日, 或相什百, 氣像委靡, 紀綱壞敗,
文不能行法, 武不能制兵, 考其歸趣, 是將一務不措, 終身役於强暴而已。 今當一以嚴正爲主, 庶幾使衰習頓變, 人心順服, 制定風行, 水火罔避, 然後天下之事可爲也。 大抵忠固三代損益之首, 而前漢得之, 治世爲最。 至於寬猛之分, 王者固當以不忍人之政爲先, 然而後賢有作, 因時制義, 如諸葛亮之治蜀, 朱子之爲郡, 尤其卓然者, 皆用此道, 實《周禮》所謂: "刑亂國用重典之類, 非如申韓之刻薄殘民也。" 其五, 論振紀綱。 略曰, 夫人治一事, 必知摠會提挈之道, 然後自外諸務, 可得以理。 況人主欲爲國家, 可不先振紀綱乎? 其目有四。
一曰, 公賞罰。 賞罰, 人主御世之大柄, 在上者, 有公平正大之心, 照臨群下, 分別淑慝, 使賢而有功者, 盡得其賞, 不肖而有罪者, 盡得其罰, 則是將一國之人, 觀感勸勉, 曉然知善之當爲。 惡之當去, 固亦不待刑賞, 而民俗自變也。 今當斷自聖心, 明其賢否, 加以賞罰, 而大警勑之, 使大小臣僚, 惕然悚戒, 各擧其職, 不敢爲苟容因循之計, 則其庶幾矣。
二曰, 辨賢邪。 賢邪者, 國家治亂之所分也。 李珥之言曰: "君子愛君, 社稷爲心, 生民爲念, 義在守職, 則君命有所不從, 在盡言, 則天威有所不避, 小人愛爵祿, 權在君上則媚君上, 在權倖則附權倖, 在外戚則結外戚。" 其言痛切, 可爲賢邪之龜鑑, 爲人君者, 固宜擧直措枉。 進賢退不肖, 以示其賞罰之正, 而又必於賢臣而親之, 小人而遠之, 克盡其道, 如諸葛亮之言, 無有毫釐之相雜, 然後可謂能辨賢邪矣。
三曰, 破朋黨。 朋黨者, 只在公私之辨, 聖人於周比和同之間, 致意甚勤, 歷代禍亂, 多從此出, 但我國黨論, 根深蒂固, 異於他時, 本皆同出士流, 而及至分背, 往往由邪正而爲逆順。 當其變作, 固當黜彼而陟此, 誅彼而賞此, 如今事平日久之後, 又當就中定制, 明辨而通用之, 俾得增益遷改, 亟反其本者, 要爲必然之理, 旣非程子 熙ㆍ豊同事之道, 又與范純仁 元祐調停之論不同, 尤恐有符於《洪範》皇極之義矣。 其小目, 曰褒揚二賢, 曰收嶺南, 曰嚴敎戒。 褒揚二賢者, 世有賢德, 士不能明知, 則是非混淆, 趨向頗僻矣。 如文成公 李珥明體適用之道, 文簡公 成渾知要守約之學, 眞東方鉅儒, 乃繼五賢而作, 然不幸爲一邊人之所非, 特以黨習世傳, 而衆咻遂不可醫, 因此朝廷
, 雖已從享文廟, 衆論亦未大同, 今當使湖嶺諸道, 印送文集年譜等書于各邑鄕校, 更爲別諭邑宰, 時與士子講肄, 俾有所興起, 天理本明, 人心自公, 烏有終不得其是非之衷乎? 收嶺南者, 嶺南古稱人才府庫, 賢儒輩出, 誠以習俗蔽痼, 人物蕪絶, 卒無拔出明揚於淸朝, 如張顯光、鄭經世、鄭蘊者, 今踰四紀, 是固論議乖激之致, 亦由朝家抛棄而然, 遂使頃年權奸之時, 不免一番出來, 助成虐焰, 可謂一路之大恥也。 今當共處以明辨通用之術, 其果不被所累而有才行者, 特加拔擢, 其過小而才行大者, 亦次第調遷, 苟能降心相從, 則自此公聽竝觀, 同寅協恭, 將無往而不可矣。 嚴敎戒者, 自古《盤庚》之遷都, 周公、畢公之變俗, 皆由是道, 正爲人心不齊, 衆怒難犯, 如非以大公至正之道, 敎諭丁寧, 陳戒懃懇, 使其深疑積怨, 渙然開釋則不能。 今當自上慨然以革弊爲心, 使儒臣作一大誥, 頒示中外, 亦必推極本原, 以爲兩邊俱是王臣, 而但因黨論相激, 人心轉乖, 雖由此害國家、忘君父, 而猶且不顧, 決非臣子道理, 必須痛改前見, 洗心滌腸, 一以打破朋黨, 同德建中爲心事, 如宋 仁宗時, 詔天官戒朋黨者, 則庶或得其力矣。
四曰, 抑僥律。 僥倖者, 本指不當得而得者, 不惟無德而據高位, 匪才而叨美爵爲然, 至其入仕, 專在於銓官之手, 或以親戚姻婭, 或以厚交私恩, 皆是也。 知治體者, 莫不深戒。 今當嚴飭兩銓, 其係干囑者。 一切勿用, 或有所失, 臺閣輒加規劾。 凡其除拜, 出於公薦, 及己居官, 有善政者, 更加擇擬, 則僥倖之徒, 靡所售矣。 其六, 求賢才。 略曰, 夫經營一家, 必擇工師, 況人主欲爲國家, 可不求賢才以致之乎? 其目有二。 一曰, 論薦三代以降, 建學養士, 賓興登庸之道遂廢, 一有願治之主, 必皆禮士搜才, 以成其志, 而賢臣各以所學陳說, 蕫仲舒以茂才孝廉爲言。 程子又有禮命近侍, 賢儒悉心推訪之說。 司馬光有十科擧士法。 雖所主略異, 而大義寔同, 此則今已遵倣遺法, 略成事目, 經稟聖旨, 須布中外, 然必更加十分愼擇, 方可有效矣。 二曰, 通用, 隋 唐設科之後, 任官專主此路, 而明君誼辟, 未嘗深拘, 多以不次用人, 今旣論薦賢才, 必當商議通用之道, 可以盡其才。 程子之意, 必欲設延英院, 使之應詔論政, 觀其才識器能, 然後使賢就位、能就職, 此於
求賢之道, 歷試之術, 可謂兩得, 而至於我朝文正公 趙光祖, 又爲薦擧科, 以爲通用之階梯, 今當商議, 就其近便者行之, 庶幾寡過矣。
其八, 論制治法。 略曰, 夫醫者治病, 必先審其証, 然後檢方試藥, 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思善其政令制度, 以就之哉? 其目有六。
一曰, 勤聽政, 自古人主, 未有不勤政而能成治道者, 惟我祖宗朝, 旣有經筵三講矣。 又有夜對、不時卽對、常參、朝參, 承旨持公事入侍, 監司、守令及列邑進貢者引見, 宰臣出使後陳啓等節, 其所以施諸政事, 發諸號令者, 靡不致勤, 而百官萬民窮鄕僻邑之亦皆得以上達, 此世宗、成宗之治, 所以度越前古者也。 近日之制, 開講旣罕, 而備局引見, 一月只成三度, 常參以下諸制, 雖或間行, 又無實事。 將此規模, 悠悠泛泛, 苟度時日, 終無爲國之理矣。 今當自上斷以聖心, 建修舊制, 一日之間, 非擧食設寢之時, 則未嘗在內, 以專聽政, 兼與臣僚, 講究治法, 則自能馴致於庶績咸熙之效, 是實治法之大者矣。
二曰, 復政府故制, 竊聞祖宗朝, 六曺分掌諸職, 裁處庶務, 又必摠括署決于政府, 方始上聞, 雖係兵民之大者, 聖旨亦下政府, 未嘗直付本曺, 可見其體統尊而事理得, 足成一世之治矣。 中間遞起遞廢, 至明廟朝, 適値乙卯倭變, 權設備邊司, 以應急需, 厥後南北之難繼作, 仍而不革, 前後幾百餘年, 禮樂文章, 政事論議, 皆從此出, 名義甚乖, 終將無以尊體統而得事理, 今當議復故制, 先改備邊司爲中書堂, 而使大臣日坐其中, 署決所上諸務, 三公旣各分掌六部, 而至其大事, 又皆通議, 以至稟處, 始爲得體矣。
三曰, 選任三公、六卿、三司長官、八道監司, 蓋選任三公以下者, 歷代官制, 互有得失, 我朝分設諸職, 約而能該, 苟以先王之制較之, 無大差謬矣。 今雖世道交喪, 人才渺然, 惟當就中, 採衆望、審長材, 詢前效, 使之各得其職, 委任責成, 及其不勝而後, 更得能者而易之, 庶可扶衰補弊, 治亂持危, 卒能修政事、崇德業, 以成不世之功矣。 其小目? 礨 自辟僚屬, 夫治事之官, 雖有智力, 勢不能自周, 必得賢才爲之僚屬, 然後百事修擧, 周命伯冏, 已有愼簡乃僚之語, 至唐 陸贄, 又請臺省屬僚, 委長官選擇, 蓋非素與交親, 備詳本末, 難以審知其才, 今當使六卿及八道監司, 各以所知賢能自辟, 俾得
同事而成務也。 四曰, 擇長吏。 治民之術, 不一其端, 然求其至重至切者, 莫如擇長吏。 長吏苟賢, 則稅斂當輕; 力役當均, 訟獄當平, 敎化當行, 雖或有變, 饑饉不能殺, 兵戎不能害。 不賢則反是。 漢 宣帝拜刺史、守牧, 輒親問曰: "退而考察所行。" 又曰: "吏數易則民不安。" 其有治理效, 輒以璽書, 勉勵增秩, 眞知治道之要矣。 今當以此必先, 別敎銓部, 極加掄選, 俾無失人之患, 而又能見問考察如此, 民豈有不治者乎? 其小目, 曰績成徵用, 曰內外交差。 績成徵用者, 夫中才以下, 在乎激勸成就, 人雖善治而終未登庸, 則自非學問忠實之士, 難以盡心, 今當極選長吏之治行高第及其平日兼有行誼學識者, 入爲九卿、諸曹大夫, 或可超擢, 以示奬異, 蓋黃覇徵爲丞相, 卓茂爲褒德侯, 況於此等職乎? 內外交差者, 人於仕塗, 莫不重內而輕外, 非係蔭官武人, 自無居京顯敭之利者, 未嘗辭此而之彼, 以故列邑成豢養之場, 遠民有塗炭之勢, 剝割雖急, 而朝廷罔聞, 萬姓嗷嗷, 無所告訴, 今當依唐制, 使臺省諸人, 出入常均, 庶幾民瘼得以上徹, 王澤得以下究, 助成一代之聖治矣。
五曰, 久任超遷。 自古爲治, 惟務得人, 旣得其人, 心須久任, 虞朝九官, 終身不易, 如漢 文、景之世, 爲吏者長子孫, 及我皇朝, 宣宗、孝宗, 皆用此法, 天下晏然, 後世稱頌。 惟超遷之法, 出自羅欽順, 以謂: "久任於前者, 超遷於後, 超遷於前者, 久任於後。" 蓋自始仕至于老大, 約三四十年。 若非以朝除暮遷, 徧歷華要爲貴。 如今日之習者, 內則自學士而進, 外則自牧守而進, 要亦可以容七八官閥, 各以其所長涖職, 或四五年, 或六七年, 終必至於卿相, 則公私兩便, 無所甚恨, 今當依此。 一以得人久任爲主, 繼之以超遷之法, 則其又庶幾於治道矣。 六曰黜陟。 黜陟者, 實虞ㆍ周考績之大法, 第今歷世已久, 人情詐僞, 國法解弛, 廢置誅賞之法, 狃爲虛文, 其所以治日常少, 亂日常多者, 職由於此。 諸葛亮之治蜀, 威之以法, 法行則知恩; 限之以爵, 爵加則知榮。 盡忠言時者, 雖讎必賞; 犯法怠慢者, 雖親必罰。 服罪輸情者, 雖重必釋。 游辭巧飾者, 雖輕必戮, 此誠救時之良模也。 今當大加警飭, 明敎中外, 使主黜陟之人, 一從實績, 無容私僞。 如其不然, 必以誅罰隨之, 可免因循之
患。 其小目曰。 別遣御史, 亦黜陟之一法, 歷代行之, 利病相參, 州邑畏戢, 刺擧得宜則利, 風聞不實, 後者未必勝前則病, 惟當極擇其人而參商其言, 俾絶流弊則幸矣。
其九, 論述祖典。 略曰, 夫家有十金之産, 必能世守而不失, 方稱無忝, 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監于先王成憲, 以有通變而盡能守之責乎? 其目曰, 設經濟司。 我國《大典》, 成於成宗, 金科玉條, 固已詳密, 而行之二百年, 疵弊日生, 中經兵亂, 或廢或變, 無有準的。 今當依李珥說, 別設一司, 以大臣領之, 選卿宰以下通經學習世務者, 爲堂上, 通訓以下, 爲僚屬, 俾依《大典》本文, 詳加斟酌, 其可行者, 謹而守之; 其不可行者, 別爲變通; 其可追補者, 亦爲添入, 是所謂經濟之義也。 其小目, 參用《經濟六典》, 曰《修正續錄》。 曰採先正章疏。 曰革舊弊。 曰頒新制, 參用《經濟六典》者, 商量補綴, 以成全書, 正爲祖宗朝良法美意, 盡在於此。 且計當時, 去高麗未遠, 物理人情, 或有沿襲參證之端, 纂定《大典》時, 多未登載故也。 《修正續錄》者, 《大典》之後。 又有《續錄》、《後續錄》, 皆已通行, 而各司所用列聖手敎, 亦多不同。 蓋緣一時事情互異, 以致如此, 官吏臨事, 莫適所從, 殊非細故, 頃聞聖上, 用近臣言, 別定一官, 釐整手敎, 而事久未竣, 今當竝此二書, 同加修正, 以入新制也。
採先正章疏者, 自宣祖以來, 名儒碩輔, 憂深思遠, 悶更張之靡及, 圖懲毖之將善, 各上章牘, 勤懃懇懇, 繕兵救民之意, 次第具列, 及至癸亥反正, 內經虐政, 外當鉅敵, 一時諸臣, 亦爲輸忠發謀, 審症施藥, 無不中窾, 揆之今日, 雖其言或用或否, 其弊或存或亡, 要當參考採取, 以完其制, 革舊弊者, 法弊民瘼, 固難以疏擧, 如宣、仁朝諸臣章奏所論, 十未行其二三, 如右所陳矣。 頃歲更化之初, 亦嘗詢問弊瘼於各道郡邑, 終以與時議掣肘, 莫能變通, 今以其最甚者言, 如創設衙門, 日新月盛, 外則屯田募民, 內則積金通貨, 必以大臣而摠領之, 諸將以管轄之, 訓鍊、御營、守禦、摠戎、禁衛、管理之屬作, 而兵部失其職, 宣惠、常平、賑恤之屬作, 而戶部失其職, 以至位尊勢重, 臺諫不敢論, 執政不敢決, 而柴場、鹽盆、漁箭之屬, 猶不在中, 此則公而害國矣。 如國俗奴婢之法, 中朝所無, 而上自諸宮家士大夫, 下至市井, 凡欲自異於庶民者, 莫不以此爲重。 必欲多買而世役之, 至於庄業, 又各設置, 或乃富連阡陌, 權制守宰, 使官不得收稅, 吏不得發奸, 國禁莫行,
經入日縮, 而立案、願堂、挾戶之屬, 猶不在中, 此則私而害國矣。 至於經賦煩苛而良賤多投於入作, 身役倍重, 而軍保幾麗於逃故; 耕稅仍舊而曠土盡入於陳廢; 官吏作奸而糴穀每罣於逋欠; 釋敎尙存而丁壯擧歸於遊惰; 巫風益熾而貨財徒費於妖誕; 其他所以蠧國而害民者, 頭目名色, 不一而足。 然則國何以不貧, 民何以得活? 亦可謂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 今當大爲經理, 於其公私兩弊, 多者損之, 分者合之; 過者裁之, 非者削之, 俾各有限制, 庶幾上遵祖宗之制, 下絶臣民之罪, 其大如是則其細可得而制也。 頒新制者, 人存政擧, 人亡政熄, 其理誠然, 亦不可以無人而廢法。 今旣釐革弊政, 以述祖典, 則所當定著爲一書, 名曰《續大典》, 以垂永世, 使後率章之君, 克憲之臣, 有所持循, 以至國治於上, 民安於下, 久而不壞, 方爲大正矣。 大抵此事, 欲備《大典》之未盡者。
如皇朝《修正會典》之類可見, 則只欲法祖宗之遺意, 採臣僚之宏議, 俾革昔時之弊而新一代之制也。 必能如此, 然後可以變通治法而有成矣。 其論修軍政, 略曰, 夫禽鳥至微, 猶能綢繆牖戶, 以盡防患之道, 況欲制敵者, 烏可不大修軍政, 以爲禦侮之具耶? 其目有四, 曰內政。 先王之時, 立司馬之官, 藏兵於農, 以御萬國。 管仲始爲內政之法, 所謂軌盡連鄕者, 亦出於沿襲時王之制, 而分爲三軍, 帥以高國, 春蒐秋獮, 實有專治軍旅之意, 而要以速得意於諸侯, 是正王伯醇疪之分也。 然桓公所敵, 不過爲兄弟之隣國, 今日所敵者, 卽夷狄之讎人, 其理固殊, 而强弱衆寡之形, 脅持管束之勢, 自難以常度處之。 聖人所謂: "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 宜亦捨是而無他策。 今當勿師其法而取其意, 凡於訓鍊、備禦等事, 一切行之, 以隱默愼重之道, 俾不煩於耳目, 斯爲時義之大者。 二曰, 定軍制。 周室比閭伍兩之義, 尙矣。 唐興, 始爲府兵, 號稱善法, 自開元以後, 其制漸變, 重以藩鎭煽亂, 因成長征之卒, 兵農遂分, 天下塗炭, 誠以府兵之弊, 歸於弱, 弱則難戰; 長征之弊, 歸於驕, 驕則難養, 禍亂初平之時, 國勢壯盛, 雖用民伍, 不足以備禦。 兵戎旣作之後, 敵兵銳急, 非素鍊習精勇之士, 莫可應卒, 其勢〔兩〕 不可廢, 今當更爲經制, 以體古者用賦出兵之意, 而別思精抄善養之計, 以趨時宜, 方合變通之義矣。 其小目曰復
五衛, 曰精選親兵。 復五衛者, 昔高麗 太祖, 實逮事唐, 襲其兵制而爲六衛, 上下相維, 體統相屬, 一時稱安。 肅宗以後, 値女眞之亂, 此制亦變, 及至我朝, 又立五衛, 以爲鎭管之法, 士族良民, 卒皆隷屬, 行之旣久, 寢以頹廢, 幾不至有兵革, 島夷入寇, 八路陷覆, 幸賴天朝出兵救之, 大亂隨平, 於是更置束伍, 無論私賤雜類, 以爲鄕兵, 而五衛仍廢, 只以綿布上納。 今當還復舊制, 使士族良民, 編於行伍, 庶幾有仗義效忠之心, 無獸驚鳥散之患矣。 精選親兵者, 兵貴精, 不在多。 今所謂訓鍊都監, 始於柳成龍。 所謂禦營軍, 創於李貴。 蓋經歷屢亂, 爲隨時立制之擧, 厥後丁卯、丙子之亂, 竟得其力, 此乃親兵之效也。 嘗竊聞孝廟, 擬以漢朝南北軍之制, 其義誠然矣。 但禦營軍, 自食其保, 而訓鍊之兵, 必待大農頒給, 國用多乏。 今當精選訓鍊, 約爲三四千, 爲輦下親兵, 且合禁衛廳於禦營, 使之通融上番, 要不下三四千, 而別隊衛廳以下諸色, 亦將一二千, 如是則食道不增, 兵力自强, 雖遇大敵, 不爲無兵可戰矣。
三曰選將材。 攻伐之世, 將才自可立見, 而平常無事之時, 非偉識奇鑑, 其勢固難。 古之論此者, 以爲或就軍伍中搜羅, 或命大臣近臣, 各擧文武官明兵法、有威果者, 有智略之人, 不必試以弓馬, 求之如是, 豈無其效? 又必待其人品旣分, 功庸旣著, 然後擢置藩閫, 大將之任, 靡所不可。 今當使隊伍之人, 議擇其能勝其將任者, 使之治兵, 更觀實效, 次次升庸, 且令諸臣, 推薦保明, 如有異等者, 別加超擢, 方能聳動軍情, 得其死力矣。 其小目, 曰講兵法。 爲將之道, 行師之要, 臨陳之法, 具在《傳》 《記》, 至於隨機應敵, 奇正變化, 則非心悟神解, 不待文字而曉然者, 莫宜相及如此之人, 世不易出。 今當使爲將領者, 悉取兵家七書及《八陣圖說》, 誦說玩味, 苟有窒礙, 相與講解, 終日如在行陣對敵, 則其能收功於異日者, 不啻深絶矣。
四曰, 明訓鍊。 先王之世, 大司馬以四時振旅, 苃舍治兵, 皆有法度, 兵知將意, 將知兵情, 臨機應變, 不待告戒, 而自然心志運於中, 手足應於外, 粤自孝廟以來, 治戎鍊卒, 惟日不給, 兩局之徒號稱精銳, 足爲一國之强兵, 然歲月已久, 敎法或弛, 今當使依《紀效新書》例, 參以古法, 不懈敎閱, 又必申以仁義
節制之義, 庶幾以撻秦、楚之堅利矣。 其小目, 曰繕器械, 曰峙糧資, 曰備戰馬。 與敵爭衡者, 不必審量南北之勢, 兵技之長短, 舍其所短, 取其所長, 如今火砲利於北, 弧矢利於南, 各有其宜, 丙、丁亂後, 國家所以致意於此, 不啻鄭重, 及其各設軍門, 更務專治, 以爲修繕之計, 今當就舊藏兵器中, 益加添造精鍊堅利, 使合實用, 更試求諸技之可以制勝者, 以臻其效也。 峙糧資者, 雖自壬、丁天兵壓境之日, 餽餉之殷, 一出境內鮮待他求, 而顧於近來凶荒, 靡歲不然。 公私赤立, 無以救塡壑之民, 又安能于橐于囊, 以作爰方啓行之資乎? 今當預爲商度, 一取諸上司各衙門贏餘不急之需, 聚于別倉, 以爲軍興之用, 且於兩西管餉, 申明蓄積以備之, 則不患於無食也。 備戰馬者, 與北敵爭衡, 非可以步兵格鬪, 必得戰馬然後, 便於馳射。 國中産馬, 固難與漠北竝盛, 第自耽羅以下諸島所蓄養, 會而計之, 其數不下數萬, 雖驛路贏餘, 想必甚多。 今當使武士善騎射者, 親往自擇戰馬, 別定規束, 略如李珥所論, 則不但武臣各得戰馬, 亦可轉無用而爲有用矣。 其十二條, 論專守禦。 略曰, 夫進與角力, 必須退爲不可勝, 然後可以無患, 況欲制敵者, 烏可不專治守禦之策。 而終有所爲哉? 其目有三,
一曰脩山城。 以東方言之, 山城最爲所長, 如安市之却唐兵, 鴒原之禦契丹, 龜城之拒蒙古, 可按而知矣。 至如壬辰、丁卯之訌, 幸州、龍骨之取勝, 尤爲其明驗矣。 但我國人性㤼弱畏懼, 而州縣所治, 多在平地。 凡遇大亂, 輒奔走求生, 若非預爲形勢, 設置山城, 爲其依歸之所, 使知離此則死, 不離此則生, 雖有高城深池, 擧將委而去之。 今當一依柳成龍所言, 擇其要害可守處, 仍作邑治, 使之臨亂入保, 在在如此, 則不患敵兵之憑淩矣。 其小目曰, 據險淸野。 修築山城, 旣已入保, 使淸其野, 無一人民穀物, 可以鹵掠, 敵在城外, 進無所憑, 退無所還, 必將不能持久, 況如北虜, 每以秋高氷合而至, 其於耕作收穫, 終無所妨, 今當以平時則下城田作, 臨急則入城保守, 其於禦敵之術, 可謂挈要矣。 二曰置行營。 不欲有爲則已, 苟欲奮發大義, 勘定禍亂, 以成不世之奇功, 固非按舊循常, 命將出師之擧, 所可振作而聳動, 必須人主, 躬自巡邊, 責勵諸將, 如漢 光武之還宮六日, 旋卽出征, 宋 眞宗之決
策親征然後, 方能使民有親上死長之義, 士卒有敵愾捍王之志。 今當置一行營於平壤或安州, 有事則自上出巡, 以行賞罰、議戰守, 無事則選命大臣, 居守其地, 總加節制, 仍以便宜行事, 斯爲得宜。 三曰沿邊設大鎭。 我國北接遼東、女眞, 西南接靑、齊、蘇、杭、日本, 可謂三面受敵矣。 然海路自隋 唐, 不復開拓, 乃以元 世祖之威, 困不得志於日本壬辰之亂。 神宗皇帝, 萬里山師, 率從燕薊而來, 必有其所矣。 陸則遼東, 自闕西以後, 有三江之阻。 女眞自關北以後, 有三嶺之險, 要亦非無可守之道, 必因其形制, 復爲關防, 又必任以忠勇之人, 庶幾居常有保障之謹, 遇變有守禦之實, 惟當於西北二邊及海西湖西沿海諸處, 議合郡邑可幷者, 各爲大鎭, 建設衙門, 專治軍務, 先爲不可敗之形, 然後大功有所恃矣。 其小目, 曰募土兵, 曰設屯田, 曰開諸島, 曰習水戰, 曰備戰艦。 徵兵守邊, 古所不免, 然其所守禦, 非可專責於遣戍留屯之士矣。 必廣募土兵, 厚其生利, 俾審地形習兵技, 內無畏慴之心, 外有服制之具, 然後能得其力。
今當命西北方伯, 召募民兵, 團結隊伍, 陰行部勒, 時且畋獵, 以爲緩急之用, 其勝於徵兵遠矣。 設屯田者, 用兵之法, 見糧爲重, 雖以諸葛亮之忠謀, 出師北伐, 以餽餉屢絶, 不能成大業, 其他可知也。 我國二邊, 自有海運, 固無中國轉輸之勞, 然兵不可坐食, 民不可獨耕, 今當略依朱子說, 參以歷代所行議, 就邊上曠土, 使以訓鍊之暇, 量力耕種, 擇人主管, 以濟其法, 開諸島者, 東國環海爲疆, 島峙甚多, 大而設爲州府,
小亦隷於牧場, 然其中有土地膏沃, 風氣和暢者, 若預加措置, 使民入居, 必以耕作爲主, 而兼通魚鹽之利, 其當北敵之至, 不但沿海一帶士女, 得有所歸, 舟船糧餉, 自有所補。 今當選遣臣僚, 詳察諸島及長山、安邊、邊山之屬, 得其形便, 建將領設鎭堡, 蓋又因勢利導之一法也。 習水戰者, 壬、丁之變, 倭旣傾國入寇, 如入無人之境, 惟於海路, 因李舜臣一戰, 遂不敢揚帆北上, 以之龍灣命令, 得通於湖南, 而倡義諸將, 久保江都, 自是爲設統制營, 以領舟師。 然且船朽卒怨, 徒擁虛簿, 雖有春秋水操, 亦甚滅裂, 今當悉依舟師之法, 亟加鍊習, 使於風濤至險之際, 進退出沒, 能盡其妙, 則早晩緩急, 可以有用矣。 備戰艦者, 國家儲養船
材於諸島, 而官吏所耗已多, 加以庸工凡夫, 徒循舊制, 莫能如李舜臣之別創龜船, 以決奇勝。 今當就沿海諸邑, 有戰船處, 酌量添造, 務令堅緻便利, 又訪諳於海役者, 使之運智出奇, 毋拘一格善矣云云。 【批旨見上。】 疏凡累萬餘言, 而綱目俱擧, 本末該備, 且方留意於春秋大義, 故尤復眷眷於戰守備禦之策矣。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補闕正誤/十四年(1688) 卷十九/六月/14日
○乙卯/吏曺判書朴世采上辭職疏, 附陳冊子, 論時務十二條。 【大條小目見上。】
其一, 論奮大志。 略曰, 匹夫之治身, 猶必立志而後, 乃底于成, 況人主可不奮大志而能有所爲乎? 其目有二。
一曰, 審王道, 王道者, 本乎人情出乎禮義, 若履大路而行, 無所回曲, 則惟堯、舜、禹、湯、文、武之君, 爲能合其道, 必得天理之正, 必極人倫之至者。 孟子所謂: "以德行仁。" 董子所謂: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是也。 五覇先詐力而後仁義, 然後天下貿貿然, 輾轉反側於曲徑之中, 數千百年, 無以王道自立者。 今當以必復先王之治爲期。
二曰, 明大義, 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根於秉彝, 不容自已。 其有讎怨而不能報, 羞恥而不能雪, 則是誠三綱五常之本, 尤非臣子所可晏然者。 賈誼所謂: "足反居上, 首顧居下。" 《戴記》所謂: "君父之讎, 不與共戴天。" 朱子所謂: "有萬世必報之讎。" 是也。 今當惕然追思仁孝兩朝所値之時, 痛心發憤, 要以盡其內修外攘之實。 不然, 是且重悖於春秋之義, 三綱五常之本矣, 可不懼哉? 蓋王道者, 帝王之常法, 大義者, 當世之急務, 奮志成事, 舍此而無他義可適。 其三, 論正內治。 略曰, 家人之道, 猶利女貞。 況人主欲修己者, 又將刑內御邦, 以臨四方, 可不致謹於此乎?
其目有二, 一曰嚴宮闈, 蓋宮闈之義, 女正位乎內, 男正位乎外, 內言不出, 外言不入, 是其大體也。 爲人君者, 能於燕閑幽獨之際, 常自儼然肅然, 嚴恭寅畏, 無少懈怠, 澟澟若承宗廟臨群臣之時, 則身之正也。 及其后妃, 端莊靜肅, 有《關雎》之德, 後宮謹愼祗懼, 有《小星》之美。 苞苴請謁之習, 無徑而可進, 異端左道之患, 無間而可作, 宮省隱密之地, 洞然無一毫私邪之萌, 見家之正也。 今當以此爲準, 克盡濟家之道, 語云: "源淸而流潔。" 如是而政事不修。 邦域不治者, 未之有矣。 其小目, 曰罷內司, 曰戒宦寺, 曰敎戚屬。 罷內司者, 人主以一國爲家, 一國之內, 無非己分之所有, 供奉頒賜, 皆從此出, 則不宜又於其中, 割裂以自私, 如今內司之設也。 蓋聞其法, 始於麗末, 我太祖開國, 嘗議釐革, 而未及遂成。 後代莫大之弊, 雖或制爲常典, 使其文書, 關由吏曺, 而終亦無補, 今當大加商量, 亟罷內司, 苟以爲難, 更令朝廷議定本司諸官, 如司饔、尙衣之制, 不得典以私暬之人, 以昭國家公正之理可矣。 戒宦侍者, 近習之
患, 自古而有, 蓋其跡秘情狎, 外無壯嚴之憚, 內有諛侫之娛, 浸漬日久, 不覺其自墮於術中, 漢、唐季世, 歷歷可驗。 今當敎之以正, 涖之以嚴, 止令朝夕, 備灑掃之末, 不敢通貨賂交外人, 以紊朝政, 而畢竟此輩, 亦有保身遠罪之益矣。 眞德秀因仇士良勿使天子讀書親儒臣之語, 以爲人主修德講學, 則天下安。 昆蟲草木, 亦皆得所, 況左右之臣, 其有不得所者, 實爲至言。 敎戚屬者, 歷代以來, 驕恣之禍, 昭載史冊, 鑑戒兩備, 此非如女寵宦寺之出於下流, 本無學識者, 往往多以公卿薦紳, 戚連王室而得之, 然猶不知自臧之道, 鮮獲安全, 最爲可戒。 今當自人主, 常加警飭, 其於爵賞賜予之際, 姻婭族黨之類, 不必輒示其假借優厚, 以招物議, 蓋纔如此, 便非宮府一體公平正大之致, 所益者小, 所損者大, 終當爲治平之累矣。
二曰。 崇節儉者, 必原於人主之德而可以通行, 草上風偃, 其理則然, 苟爲反是, 雖令之而不從, 禁之而不止矣。 當今奢侈之弊, 爲第一巨患, 一饌之珍, 必曰內品, 一服之靡, 必曰內法, 爭多鬪巧, 轉相慕效, 服飾輿馬, 宮室燕飮, 日新月盛, 棄穀於不食, 捐財於無用, 雖欲不致夫天怒民怨, 凶荒憂虞, 終至於危亡之域, 其可得乎? 今當自上, 以大禹菲飮食、卑宮室爲心, 坤殿, 以馬后身服大練爲度, 下令宮中, 痛革舊習, 節損百用, 衣取修潔, 食取充養, 視金玉如甆瓦, 視錦繡如布帛, 使其始於宮掖, 達于小民, 則其化之行, 必速置郵矣。 其四, 論立規模, 略曰, 人主欲爲國家, 烏可不有一定之規模, 以救其偏而趨於中乎? 其目有三。
一曰, 尙忠,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 用文爲治, 典章名物, 粲然具備, 足稱小中華之號, 而經歷變故, 世降俗弊, 行於家者, 旣未淳厚, 措諸國者, 亦多苟簡, 類爲掩遮欺謾之科, 雖喪其所賦天理之眞, 而不自覺察, 風敎不競, 奸僞百出。 今當大矯其弊, 凡於制度云爲之間, 必思有以渾然誠確之心, 白直行事, 內不欺己, 外不欺人, 一以忠信篤厚, 久而不變, 使下之人, 觀感從化, 則終當有所正矣。 二曰, 主嚴濟寬, 蓋嚴寬者, 比如天道, 春生秋殺, 此誠聖人之至訓, 春秋之中道, 可以傳諸萬世者也。 然文治之弊, 自古歸於仁弱, 列國之魯, 後代之趙宋, 其槪可見。 至於今日, 或相什百, 氣像委靡, 紀綱壞敗,
文不能行法, 武不能制兵, 考其歸趣, 是將一務不措, 終身役於强暴而已。 今當一以嚴正爲主, 庶幾使衰習頓變, 人心順服, 制定風行, 水火罔避, 然後天下之事可爲也。 大抵忠固三代損益之首, 而前漢得之, 治世爲最。 至於寬猛之分, 王者固當以不忍人之政爲先, 然而後賢有作, 因時制義, 如諸葛亮之治蜀, 朱子之爲郡, 尤其卓然者, 皆用此道, 實《周禮》所謂: "刑亂國用重典之類, 非如申韓之刻薄殘民也。" 其五, 論振紀綱。 略曰, 夫人治一事, 必知摠會提挈之道, 然後自外諸務, 可得以理。 況人主欲爲國家, 可不先振紀綱乎? 其目有四。
一曰, 公賞罰。 賞罰, 人主御世之大柄, 在上者, 有公平正大之心, 照臨群下, 分別淑慝, 使賢而有功者, 盡得其賞, 不肖而有罪者, 盡得其罰, 則是將一國之人, 觀感勸勉, 曉然知善之當爲。 惡之當去, 固亦不待刑賞, 而民俗自變也。 今當斷自聖心, 明其賢否, 加以賞罰, 而大警勑之, 使大小臣僚, 惕然悚戒, 各擧其職, 不敢爲苟容因循之計, 則其庶幾矣。
二曰, 辨賢邪。 賢邪者, 國家治亂之所分也。 李珥之言曰: "君子愛君, 社稷爲心, 生民爲念, 義在守職, 則君命有所不從, 在盡言, 則天威有所不避, 小人愛爵祿, 權在君上則媚君上, 在權倖則附權倖, 在外戚則結外戚。" 其言痛切, 可爲賢邪之龜鑑, 爲人君者, 固宜擧直措枉。 進賢退不肖, 以示其賞罰之正, 而又必於賢臣而親之, 小人而遠之, 克盡其道, 如諸葛亮之言, 無有毫釐之相雜, 然後可謂能辨賢邪矣。
三曰, 破朋黨。 朋黨者, 只在公私之辨, 聖人於周比和同之間, 致意甚勤, 歷代禍亂, 多從此出, 但我國黨論, 根深蒂固, 異於他時, 本皆同出士流, 而及至分背, 往往由邪正而爲逆順。 當其變作, 固當黜彼而陟此, 誅彼而賞此, 如今事平日久之後, 又當就中定制, 明辨而通用之, 俾得增益遷改, 亟反其本者, 要爲必然之理, 旣非程子 熙ㆍ豊同事之道, 又與范純仁 元祐調停之論不同, 尤恐有符於《洪範》皇極之義矣。 其小目, 曰褒揚二賢, 曰收嶺南, 曰嚴敎戒。 褒揚二賢者, 世有賢德, 士不能明知, 則是非混淆, 趨向頗僻矣。 如文成公 李珥明體適用之道, 文簡公 成渾知要守約之學, 眞東方鉅儒, 乃繼五賢而作, 然不幸爲一邊人之所非, 特以黨習世傳, 而衆咻遂不可醫, 因此朝廷
, 雖已從享文廟, 衆論亦未大同, 今當使湖嶺諸道, 印送文集年譜等書于各邑鄕校, 更爲別諭邑宰, 時與士子講肄, 俾有所興起, 天理本明, 人心自公, 烏有終不得其是非之衷乎? 收嶺南者, 嶺南古稱人才府庫, 賢儒輩出, 誠以習俗蔽痼, 人物蕪絶, 卒無拔出明揚於淸朝, 如張顯光、鄭經世、鄭蘊者, 今踰四紀, 是固論議乖激之致, 亦由朝家抛棄而然, 遂使頃年權奸之時, 不免一番出來, 助成虐焰, 可謂一路之大恥也。 今當共處以明辨通用之術, 其果不被所累而有才行者, 特加拔擢, 其過小而才行大者, 亦次第調遷, 苟能降心相從, 則自此公聽竝觀, 同寅協恭, 將無往而不可矣。 嚴敎戒者, 自古《盤庚》之遷都, 周公、畢公之變俗, 皆由是道, 正爲人心不齊, 衆怒難犯, 如非以大公至正之道, 敎諭丁寧, 陳戒懃懇, 使其深疑積怨, 渙然開釋則不能。 今當自上慨然以革弊爲心, 使儒臣作一大誥, 頒示中外, 亦必推極本原, 以爲兩邊俱是王臣, 而但因黨論相激, 人心轉乖, 雖由此害國家、忘君父, 而猶且不顧, 決非臣子道理, 必須痛改前見, 洗心滌腸, 一以打破朋黨, 同德建中爲心事, 如宋 仁宗時, 詔天官戒朋黨者, 則庶或得其力矣。
四曰, 抑僥律。 僥倖者, 本指不當得而得者, 不惟無德而據高位, 匪才而叨美爵爲然, 至其入仕, 專在於銓官之手, 或以親戚姻婭, 或以厚交私恩, 皆是也。 知治體者, 莫不深戒。 今當嚴飭兩銓, 其係干囑者。 一切勿用, 或有所失, 臺閣輒加規劾。 凡其除拜, 出於公薦, 及己居官, 有善政者, 更加擇擬, 則僥倖之徒, 靡所售矣。 其六, 求賢才。 略曰, 夫經營一家, 必擇工師, 況人主欲爲國家, 可不求賢才以致之乎? 其目有二。 一曰, 論薦三代以降, 建學養士, 賓興登庸之道遂廢, 一有願治之主, 必皆禮士搜才, 以成其志, 而賢臣各以所學陳說, 蕫仲舒以茂才孝廉爲言。 程子又有禮命近侍, 賢儒悉心推訪之說。 司馬光有十科擧士法。 雖所主略異, 而大義寔同, 此則今已遵倣遺法, 略成事目, 經稟聖旨, 須布中外, 然必更加十分愼擇, 方可有效矣。 二曰, 通用, 隋 唐設科之後, 任官專主此路, 而明君誼辟, 未嘗深拘, 多以不次用人, 今旣論薦賢才, 必當商議通用之道, 可以盡其才。 程子之意, 必欲設延英院, 使之應詔論政, 觀其才識器能, 然後使賢就位、能就職, 此於
求賢之道, 歷試之術, 可謂兩得, 而至於我朝文正公 趙光祖, 又爲薦擧科, 以爲通用之階梯, 今當商議, 就其近便者行之, 庶幾寡過矣。
其八, 論制治法。 略曰, 夫醫者治病, 必先審其証, 然後檢方試藥, 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思善其政令制度, 以就之哉? 其目有六。
一曰, 勤聽政, 自古人主, 未有不勤政而能成治道者, 惟我祖宗朝, 旣有經筵三講矣。 又有夜對、不時卽對、常參、朝參, 承旨持公事入侍, 監司、守令及列邑進貢者引見, 宰臣出使後陳啓等節, 其所以施諸政事, 發諸號令者, 靡不致勤, 而百官萬民窮鄕僻邑之亦皆得以上達, 此世宗、成宗之治, 所以度越前古者也。 近日之制, 開講旣罕, 而備局引見, 一月只成三度, 常參以下諸制, 雖或間行, 又無實事。 將此規模, 悠悠泛泛, 苟度時日, 終無爲國之理矣。 今當自上斷以聖心, 建修舊制, 一日之間, 非擧食設寢之時, 則未嘗在內, 以專聽政, 兼與臣僚, 講究治法, 則自能馴致於庶績咸熙之效, 是實治法之大者矣。
二曰, 復政府故制, 竊聞祖宗朝, 六曺分掌諸職, 裁處庶務, 又必摠括署決于政府, 方始上聞, 雖係兵民之大者, 聖旨亦下政府, 未嘗直付本曺, 可見其體統尊而事理得, 足成一世之治矣。 中間遞起遞廢, 至明廟朝, 適値乙卯倭變, 權設備邊司, 以應急需, 厥後南北之難繼作, 仍而不革, 前後幾百餘年, 禮樂文章, 政事論議, 皆從此出, 名義甚乖, 終將無以尊體統而得事理, 今當議復故制, 先改備邊司爲中書堂, 而使大臣日坐其中, 署決所上諸務, 三公旣各分掌六部, 而至其大事, 又皆通議, 以至稟處, 始爲得體矣。
三曰, 選任三公、六卿、三司長官、八道監司, 蓋選任三公以下者, 歷代官制, 互有得失, 我朝分設諸職, 約而能該, 苟以先王之制較之, 無大差謬矣。 今雖世道交喪, 人才渺然, 惟當就中, 採衆望、審長材, 詢前效, 使之各得其職, 委任責成, 及其不勝而後, 更得能者而易之, 庶可扶衰補弊, 治亂持危, 卒能修政事、崇德業, 以成不世之功矣。 其小目? 礨 自辟僚屬, 夫治事之官, 雖有智力, 勢不能自周, 必得賢才爲之僚屬, 然後百事修擧, 周命伯冏, 已有愼簡乃僚之語, 至唐 陸贄, 又請臺省屬僚, 委長官選擇, 蓋非素與交親, 備詳本末, 難以審知其才, 今當使六卿及八道監司, 各以所知賢能自辟, 俾得
同事而成務也。 四曰, 擇長吏。 治民之術, 不一其端, 然求其至重至切者, 莫如擇長吏。 長吏苟賢, 則稅斂當輕; 力役當均, 訟獄當平, 敎化當行, 雖或有變, 饑饉不能殺, 兵戎不能害。 不賢則反是。 漢 宣帝拜刺史、守牧, 輒親問曰: "退而考察所行。" 又曰: "吏數易則民不安。" 其有治理效, 輒以璽書, 勉勵增秩, 眞知治道之要矣。 今當以此必先, 別敎銓部, 極加掄選, 俾無失人之患, 而又能見問考察如此, 民豈有不治者乎? 其小目, 曰績成徵用, 曰內外交差。 績成徵用者, 夫中才以下, 在乎激勸成就, 人雖善治而終未登庸, 則自非學問忠實之士, 難以盡心, 今當極選長吏之治行高第及其平日兼有行誼學識者, 入爲九卿、諸曹大夫, 或可超擢, 以示奬異, 蓋黃覇徵爲丞相, 卓茂爲褒德侯, 況於此等職乎? 內外交差者, 人於仕塗, 莫不重內而輕外, 非係蔭官武人, 自無居京顯敭之利者, 未嘗辭此而之彼, 以故列邑成豢養之場, 遠民有塗炭之勢, 剝割雖急, 而朝廷罔聞, 萬姓嗷嗷, 無所告訴, 今當依唐制, 使臺省諸人, 出入常均, 庶幾民瘼得以上徹, 王澤得以下究, 助成一代之聖治矣。
五曰, 久任超遷。 自古爲治, 惟務得人, 旣得其人, 心須久任, 虞朝九官, 終身不易, 如漢 文、景之世, 爲吏者長子孫, 及我皇朝, 宣宗、孝宗, 皆用此法, 天下晏然, 後世稱頌。 惟超遷之法, 出自羅欽順, 以謂: "久任於前者, 超遷於後, 超遷於前者, 久任於後。" 蓋自始仕至于老大, 約三四十年。 若非以朝除暮遷, 徧歷華要爲貴。 如今日之習者, 內則自學士而進, 外則自牧守而進, 要亦可以容七八官閥, 各以其所長涖職, 或四五年, 或六七年, 終必至於卿相, 則公私兩便, 無所甚恨, 今當依此。 一以得人久任爲主, 繼之以超遷之法, 則其又庶幾於治道矣。 六曰黜陟。 黜陟者, 實虞ㆍ周考績之大法, 第今歷世已久, 人情詐僞, 國法解弛, 廢置誅賞之法, 狃爲虛文, 其所以治日常少, 亂日常多者, 職由於此。 諸葛亮之治蜀, 威之以法, 法行則知恩; 限之以爵, 爵加則知榮。 盡忠言時者, 雖讎必賞; 犯法怠慢者, 雖親必罰。 服罪輸情者, 雖重必釋。 游辭巧飾者, 雖輕必戮, 此誠救時之良模也。 今當大加警飭, 明敎中外, 使主黜陟之人, 一從實績, 無容私僞。 如其不然, 必以誅罰隨之, 可免因循之
患。 其小目曰。 別遣御史, 亦黜陟之一法, 歷代行之, 利病相參, 州邑畏戢, 刺擧得宜則利, 風聞不實, 後者未必勝前則病, 惟當極擇其人而參商其言, 俾絶流弊則幸矣。
其九, 論述祖典。 略曰, 夫家有十金之産, 必能世守而不失, 方稱無忝, 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監于先王成憲, 以有通變而盡能守之責乎? 其目曰, 設經濟司。 我國《大典》, 成於成宗, 金科玉條, 固已詳密, 而行之二百年, 疵弊日生, 中經兵亂, 或廢或變, 無有準的。 今當依李珥說, 別設一司, 以大臣領之, 選卿宰以下通經學習世務者, 爲堂上, 通訓以下, 爲僚屬, 俾依《大典》本文, 詳加斟酌, 其可行者, 謹而守之; 其不可行者, 別爲變通; 其可追補者, 亦爲添入, 是所謂經濟之義也。 其小目, 參用《經濟六典》, 曰《修正續錄》。 曰採先正章疏。 曰革舊弊。 曰頒新制, 參用《經濟六典》者, 商量補綴, 以成全書, 正爲祖宗朝良法美意, 盡在於此。 且計當時, 去高麗未遠, 物理人情, 或有沿襲參證之端, 纂定《大典》時, 多未登載故也。 《修正續錄》者, 《大典》之後。 又有《續錄》、《後續錄》, 皆已通行, 而各司所用列聖手敎, 亦多不同。 蓋緣一時事情互異, 以致如此, 官吏臨事, 莫適所從, 殊非細故, 頃聞聖上, 用近臣言, 別定一官, 釐整手敎, 而事久未竣, 今當竝此二書, 同加修正, 以入新制也。
採先正章疏者, 自宣祖以來, 名儒碩輔, 憂深思遠, 悶更張之靡及, 圖懲毖之將善, 各上章牘, 勤懃懇懇, 繕兵救民之意, 次第具列, 及至癸亥反正, 內經虐政, 外當鉅敵, 一時諸臣, 亦爲輸忠發謀, 審症施藥, 無不中窾, 揆之今日, 雖其言或用或否, 其弊或存或亡, 要當參考採取, 以完其制, 革舊弊者, 法弊民瘼, 固難以疏擧, 如宣、仁朝諸臣章奏所論, 十未行其二三, 如右所陳矣。 頃歲更化之初, 亦嘗詢問弊瘼於各道郡邑, 終以與時議掣肘, 莫能變通, 今以其最甚者言, 如創設衙門, 日新月盛, 外則屯田募民, 內則積金通貨, 必以大臣而摠領之, 諸將以管轄之, 訓鍊、御營、守禦、摠戎、禁衛、管理之屬作, 而兵部失其職, 宣惠、常平、賑恤之屬作, 而戶部失其職, 以至位尊勢重, 臺諫不敢論, 執政不敢決, 而柴場、鹽盆、漁箭之屬, 猶不在中, 此則公而害國矣。 如國俗奴婢之法, 中朝所無, 而上自諸宮家士大夫, 下至市井, 凡欲自異於庶民者, 莫不以此爲重。 必欲多買而世役之, 至於庄業, 又各設置, 或乃富連阡陌, 權制守宰, 使官不得收稅, 吏不得發奸, 國禁莫行,
經入日縮, 而立案、願堂、挾戶之屬, 猶不在中, 此則私而害國矣。 至於經賦煩苛而良賤多投於入作, 身役倍重, 而軍保幾麗於逃故; 耕稅仍舊而曠土盡入於陳廢; 官吏作奸而糴穀每罣於逋欠; 釋敎尙存而丁壯擧歸於遊惰; 巫風益熾而貨財徒費於妖誕; 其他所以蠧國而害民者, 頭目名色, 不一而足。 然則國何以不貧, 民何以得活? 亦可謂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 今當大爲經理, 於其公私兩弊, 多者損之, 分者合之; 過者裁之, 非者削之, 俾各有限制, 庶幾上遵祖宗之制, 下絶臣民之罪, 其大如是則其細可得而制也。 頒新制者, 人存政擧, 人亡政熄, 其理誠然, 亦不可以無人而廢法。 今旣釐革弊政, 以述祖典, 則所當定著爲一書, 名曰《續大典》, 以垂永世, 使後率章之君, 克憲之臣, 有所持循, 以至國治於上, 民安於下, 久而不壞, 方爲大正矣。 大抵此事, 欲備《大典》之未盡者。
如皇朝《修正會典》之類可見, 則只欲法祖宗之遺意, 採臣僚之宏議, 俾革昔時之弊而新一代之制也。 必能如此, 然後可以變通治法而有成矣。 其論修軍政, 略曰, 夫禽鳥至微, 猶能綢繆牖戶, 以盡防患之道, 況欲制敵者, 烏可不大修軍政, 以爲禦侮之具耶? 其目有四, 曰內政。 先王之時, 立司馬之官, 藏兵於農, 以御萬國。 管仲始爲內政之法, 所謂軌盡連鄕者, 亦出於沿襲時王之制, 而分爲三軍, 帥以高國, 春蒐秋獮, 實有專治軍旅之意, 而要以速得意於諸侯, 是正王伯醇疪之分也。 然桓公所敵, 不過爲兄弟之隣國, 今日所敵者, 卽夷狄之讎人, 其理固殊, 而强弱衆寡之形, 脅持管束之勢, 自難以常度處之。 聖人所謂: "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 宜亦捨是而無他策。 今當勿師其法而取其意, 凡於訓鍊、備禦等事, 一切行之, 以隱默愼重之道, 俾不煩於耳目, 斯爲時義之大者。 二曰, 定軍制。 周室比閭伍兩之義, 尙矣。 唐興, 始爲府兵, 號稱善法, 自開元以後, 其制漸變, 重以藩鎭煽亂, 因成長征之卒, 兵農遂分, 天下塗炭, 誠以府兵之弊, 歸於弱, 弱則難戰; 長征之弊, 歸於驕, 驕則難養, 禍亂初平之時, 國勢壯盛, 雖用民伍, 不足以備禦。 兵戎旣作之後, 敵兵銳急, 非素鍊習精勇之士, 莫可應卒, 其勢〔兩〕 不可廢, 今當更爲經制, 以體古者用賦出兵之意, 而別思精抄善養之計, 以趨時宜, 方合變通之義矣。 其小目曰復
五衛, 曰精選親兵。 復五衛者, 昔高麗 太祖, 實逮事唐, 襲其兵制而爲六衛, 上下相維, 體統相屬, 一時稱安。 肅宗以後, 値女眞之亂, 此制亦變, 及至我朝, 又立五衛, 以爲鎭管之法, 士族良民, 卒皆隷屬, 行之旣久, 寢以頹廢, 幾不至有兵革, 島夷入寇, 八路陷覆, 幸賴天朝出兵救之, 大亂隨平, 於是更置束伍, 無論私賤雜類, 以爲鄕兵, 而五衛仍廢, 只以綿布上納。 今當還復舊制, 使士族良民, 編於行伍, 庶幾有仗義效忠之心, 無獸驚鳥散之患矣。 精選親兵者, 兵貴精, 不在多。 今所謂訓鍊都監, 始於柳成龍。 所謂禦營軍, 創於李貴。 蓋經歷屢亂, 爲隨時立制之擧, 厥後丁卯、丙子之亂, 竟得其力, 此乃親兵之效也。 嘗竊聞孝廟, 擬以漢朝南北軍之制, 其義誠然矣。 但禦營軍, 自食其保, 而訓鍊之兵, 必待大農頒給, 國用多乏。 今當精選訓鍊, 約爲三四千, 爲輦下親兵, 且合禁衛廳於禦營, 使之通融上番, 要不下三四千, 而別隊衛廳以下諸色, 亦將一二千, 如是則食道不增, 兵力自强, 雖遇大敵, 不爲無兵可戰矣。
三曰選將材。 攻伐之世, 將才自可立見, 而平常無事之時, 非偉識奇鑑, 其勢固難。 古之論此者, 以爲或就軍伍中搜羅, 或命大臣近臣, 各擧文武官明兵法、有威果者, 有智略之人, 不必試以弓馬, 求之如是, 豈無其效? 又必待其人品旣分, 功庸旣著, 然後擢置藩閫, 大將之任, 靡所不可。 今當使隊伍之人, 議擇其能勝其將任者, 使之治兵, 更觀實效, 次次升庸, 且令諸臣, 推薦保明, 如有異等者, 別加超擢, 方能聳動軍情, 得其死力矣。 其小目, 曰講兵法。 爲將之道, 行師之要, 臨陳之法, 具在《傳》 《記》, 至於隨機應敵, 奇正變化, 則非心悟神解, 不待文字而曉然者, 莫宜相及如此之人, 世不易出。 今當使爲將領者, 悉取兵家七書及《八陣圖說》, 誦說玩味, 苟有窒礙, 相與講解, 終日如在行陣對敵, 則其能收功於異日者, 不啻深絶矣。
四曰, 明訓鍊。 先王之世, 大司馬以四時振旅, 苃舍治兵, 皆有法度, 兵知將意, 將知兵情, 臨機應變, 不待告戒, 而自然心志運於中, 手足應於外, 粤自孝廟以來, 治戎鍊卒, 惟日不給, 兩局之徒號稱精銳, 足爲一國之强兵, 然歲月已久, 敎法或弛, 今當使依《紀效新書》例, 參以古法, 不懈敎閱, 又必申以仁義
節制之義, 庶幾以撻秦、楚之堅利矣。 其小目, 曰繕器械, 曰峙糧資, 曰備戰馬。 與敵爭衡者, 不必審量南北之勢, 兵技之長短, 舍其所短, 取其所長, 如今火砲利於北, 弧矢利於南, 各有其宜, 丙、丁亂後, 國家所以致意於此, 不啻鄭重, 及其各設軍門, 更務專治, 以爲修繕之計, 今當就舊藏兵器中, 益加添造精鍊堅利, 使合實用, 更試求諸技之可以制勝者, 以臻其效也。 峙糧資者, 雖自壬、丁天兵壓境之日, 餽餉之殷, 一出境內鮮待他求, 而顧於近來凶荒, 靡歲不然。 公私赤立, 無以救塡壑之民, 又安能于橐于囊, 以作爰方啓行之資乎? 今當預爲商度, 一取諸上司各衙門贏餘不急之需, 聚于別倉, 以爲軍興之用, 且於兩西管餉, 申明蓄積以備之, 則不患於無食也。 備戰馬者, 與北敵爭衡, 非可以步兵格鬪, 必得戰馬然後, 便於馳射。 國中産馬, 固難與漠北竝盛, 第自耽羅以下諸島所蓄養, 會而計之, 其數不下數萬, 雖驛路贏餘, 想必甚多。 今當使武士善騎射者, 親往自擇戰馬, 別定規束, 略如李珥所論, 則不但武臣各得戰馬, 亦可轉無用而爲有用矣。 其十二條, 論專守禦。 略曰, 夫進與角力, 必須退爲不可勝, 然後可以無患, 況欲制敵者, 烏可不專治守禦之策。 而終有所爲哉? 其目有三,
一曰脩山城。 以東方言之, 山城最爲所長, 如安市之却唐兵, 鴒原之禦契丹, 龜城之拒蒙古, 可按而知矣。 至如壬辰、丁卯之訌, 幸州、龍骨之取勝, 尤爲其明驗矣。 但我國人性㤼弱畏懼, 而州縣所治, 多在平地。 凡遇大亂, 輒奔走求生, 若非預爲形勢, 設置山城, 爲其依歸之所, 使知離此則死, 不離此則生, 雖有高城深池, 擧將委而去之。 今當一依柳成龍所言, 擇其要害可守處, 仍作邑治, 使之臨亂入保, 在在如此, 則不患敵兵之憑淩矣。 其小目曰, 據險淸野。 修築山城, 旣已入保, 使淸其野, 無一人民穀物, 可以鹵掠, 敵在城外, 進無所憑, 退無所還, 必將不能持久, 況如北虜, 每以秋高氷合而至, 其於耕作收穫, 終無所妨, 今當以平時則下城田作, 臨急則入城保守, 其於禦敵之術, 可謂挈要矣。 二曰置行營。 不欲有爲則已, 苟欲奮發大義, 勘定禍亂, 以成不世之奇功, 固非按舊循常, 命將出師之擧, 所可振作而聳動, 必須人主, 躬自巡邊, 責勵諸將, 如漢 光武之還宮六日, 旋卽出征, 宋 眞宗之決
策親征然後, 方能使民有親上死長之義, 士卒有敵愾捍王之志。 今當置一行營於平壤或安州, 有事則自上出巡, 以行賞罰、議戰守, 無事則選命大臣, 居守其地, 總加節制, 仍以便宜行事, 斯爲得宜。 三曰沿邊設大鎭。 我國北接遼東、女眞, 西南接靑、齊、蘇、杭、日本, 可謂三面受敵矣。 然海路自隋 唐, 不復開拓, 乃以元 世祖之威, 困不得志於日本壬辰之亂。 神宗皇帝, 萬里山師, 率從燕薊而來, 必有其所矣。 陸則遼東, 自闕西以後, 有三江之阻。 女眞自關北以後, 有三嶺之險, 要亦非無可守之道, 必因其形制, 復爲關防, 又必任以忠勇之人, 庶幾居常有保障之謹, 遇變有守禦之實, 惟當於西北二邊及海西湖西沿海諸處, 議合郡邑可幷者, 各爲大鎭, 建設衙門, 專治軍務, 先爲不可敗之形, 然後大功有所恃矣。 其小目, 曰募土兵, 曰設屯田, 曰開諸島, 曰習水戰, 曰備戰艦。 徵兵守邊, 古所不免, 然其所守禦, 非可專責於遣戍留屯之士矣。 必廣募土兵, 厚其生利, 俾審地形習兵技, 內無畏慴之心, 外有服制之具, 然後能得其力。
今當命西北方伯, 召募民兵, 團結隊伍, 陰行部勒, 時且畋獵, 以爲緩急之用, 其勝於徵兵遠矣。 設屯田者, 用兵之法, 見糧爲重, 雖以諸葛亮之忠謀, 出師北伐, 以餽餉屢絶, 不能成大業, 其他可知也。 我國二邊, 自有海運, 固無中國轉輸之勞, 然兵不可坐食, 民不可獨耕, 今當略依朱子說, 參以歷代所行議, 就邊上曠土, 使以訓鍊之暇, 量力耕種, 擇人主管, 以濟其法, 開諸島者, 東國環海爲疆, 島峙甚多, 大而設爲州府,
小亦隷於牧場, 然其中有土地膏沃, 風氣和暢者, 若預加措置, 使民入居, 必以耕作爲主, 而兼通魚鹽之利, 其當北敵之至, 不但沿海一帶士女, 得有所歸, 舟船糧餉, 自有所補。 今當選遣臣僚, 詳察諸島及長山、安邊、邊山之屬, 得其形便, 建將領設鎭堡, 蓋又因勢利導之一法也。 習水戰者, 壬、丁之變, 倭旣傾國入寇, 如入無人之境, 惟於海路, 因李舜臣一戰, 遂不敢揚帆北上, 以之龍灣命令, 得通於湖南, 而倡義諸將, 久保江都, 自是爲設統制營, 以領舟師。 然且船朽卒怨, 徒擁虛簿, 雖有春秋水操, 亦甚滅裂, 今當悉依舟師之法, 亟加鍊習, 使於風濤至險之際, 進退出沒, 能盡其妙, 則早晩緩急, 可以有用矣。 備戰艦者, 國家儲養船
材於諸島, 而官吏所耗已多, 加以庸工凡夫, 徒循舊制, 莫能如李舜臣之別創龜船, 以決奇勝。 今當就沿海諸邑, 有戰船處, 酌量添造, 務令堅緻便利, 又訪諳於海役者, 使之運智出奇, 毋拘一格善矣云云。 【批旨見上。】 疏凡累萬餘言, 而綱目俱擧, 本末該備, 且方留意於春秋大義, 故尤復眷眷於戰守備禦之策矣。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Freitag, 15. Dezember 2017
小中華9-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四十六年(1720) 卷六十五 附錄/附錄/行狀
小中華9-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四十六年(1720) 卷六十五 附錄/附錄/行狀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四十六年(1720) 卷六十五 附錄/附錄/行狀
王曰:“予今講洪範書,箕子傳道於武王,以敍彝倫,及其受封于東,大明敎化,禮樂文物,燦然可述。
使我東國,至今冠帶,克明五常,以得小中華之稱者,箕子之力也。
其令主文之臣,別構祭文,遣都承旨,致祭于箕子廟。”
仍命承旨曰:“別遣承旨,重其事也,卿須致敬行祀,廟宇墳瑩,如有頹圯,一一書啓,以爲修葺之地,子孫中可合錄用者,亦爲訪問。”
承旨白:“檀君、東明王廟,亦在其處,自世宗朝,春秋降香祝,似當一體行祭。”王曰:“先祭箕子廟後,亦爲擇日致祭。”
庚申,敎曰:“祖宗朝廟庭,大臣配享,無代無之。先王廟庭,獨無大臣,先王在天之靈,想必缺然。予豈敢一日安於心乎?
世宗朝,太宗爲太上王,欲以南誾、趙浚、趙仁沃配享太祖廟庭,群議以爲:‘誾,國家子孫萬世之讎。’
遂拔之,後因太宗下敎,終爲追配,高麗始祖廟四臣,亦爲追配。其時引唐太宗古事爲言。
此事雖無古例,可以義起,而旣有先朝已行之成典,且有唐朝古事之明證,其令賓廳,圈點以入。”
於是,賓廳以領議政鄭太和圈點。
初,群臣以太和及判中樞府事趙絅、兵曹判書金佐明,議定配享,後因臺啓,拔去太和,至是追配。
後又因臺啓,拔去絅。敎曰:“災異荐臻,艱虞溢目,訛言沸謄,危疑多端。輦轂親兵之將,不可不以國之至親位高者畀之。
光城府院君金萬基,卽除訓鍊大將,使之卽日受符察任,又以申汝哲除摠戎使。”
又敎曰:“廉頗、藺相如,戰國之士,而猶爲先國家急後私讎。寡人之群臣,先私黨而後國家,公道淪喪,私意大行。
注擬之間,專用一邊之人,權勢偏重,驕恣日甚,決不可倒授太阿,使主勢孤立於上,黨與益熾於下。
- -
大明敎化,禮樂文物,燦然可述。使我東國,至今冠帶,克明五常,以得小中華之稱者-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200004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四十六年(1720) 卷六十五 附錄/附錄/行狀
王曰:“予今講洪範書,箕子傳道於武王,以敍彝倫,及其受封于東,大明敎化,禮樂文物,燦然可述。
使我東國,至今冠帶,克明五常,以得小中華之稱者,箕子之力也。
其令主文之臣,別構祭文,遣都承旨,致祭于箕子廟。”
仍命承旨曰:“別遣承旨,重其事也,卿須致敬行祀,廟宇墳瑩,如有頹圯,一一書啓,以爲修葺之地,子孫中可合錄用者,亦爲訪問。”
承旨白:“檀君、東明王廟,亦在其處,自世宗朝,春秋降香祝,似當一體行祭。”王曰:“先祭箕子廟後,亦爲擇日致祭。”
庚申,敎曰:“祖宗朝廟庭,大臣配享,無代無之。先王廟庭,獨無大臣,先王在天之靈,想必缺然。予豈敢一日安於心乎?
世宗朝,太宗爲太上王,欲以南誾、趙浚、趙仁沃配享太祖廟庭,群議以爲:‘誾,國家子孫萬世之讎。’
遂拔之,後因太宗下敎,終爲追配,高麗始祖廟四臣,亦爲追配。其時引唐太宗古事爲言。
此事雖無古例,可以義起,而旣有先朝已行之成典,且有唐朝古事之明證,其令賓廳,圈點以入。”
於是,賓廳以領議政鄭太和圈點。
初,群臣以太和及判中樞府事趙絅、兵曹判書金佐明,議定配享,後因臺啓,拔去太和,至是追配。
後又因臺啓,拔去絅。敎曰:“災異荐臻,艱虞溢目,訛言沸謄,危疑多端。輦轂親兵之將,不可不以國之至親位高者畀之。
光城府院君金萬基,卽除訓鍊大將,使之卽日受符察任,又以申汝哲除摠戎使。”
又敎曰:“廉頗、藺相如,戰國之士,而猶爲先國家急後私讎。寡人之群臣,先私黨而後國家,公道淪喪,私意大行。
注擬之間,專用一邊之人,權勢偏重,驕恣日甚,決不可倒授太阿,使主勢孤立於上,黨與益熾於下。
- -
大明敎化,禮樂文物,燦然可述。使我東國,至今冠帶,克明五常,以得小中華之稱者-9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200004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Labels:
CS6223,
Descartes 笛卡兒,
Ελληνική γλώσσα,
倫文敘全集--香港陳湘記圖書,
明治漢學,
曾胡治兵語錄,
機戰music,
王陽明 -- 傳習錄拾遺 51條
Freitag, 8. Dezember 2017
印順: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泰國佛教見聞
印順: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泰國佛教見聞─
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佛法是救世之光-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佛法是救世之光
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一、所奉教典及其修行:南方的佛教國家,都信奉巴利三藏。
他們所傳授的經,大致與我國的《阿含經》相近;律,即我國的廣律。但因宗派不同,內容多少有些出入。
論,有七部阿毘達磨。南方諸佛教國,對這三藏教典,各有所重,如緬甸,極重視七部阿毘達磨,研習的學風很盛。
而在泰國,則著重經、律,研究論典的少。
在他們的心目中,經和律,是如來親自開演的,論典為後世論師的撰集,自然比不上經律的尊貴。
雖有傳說,佛在天上為母說法三月,所說即係阿毘達磨,但這種傳說,並不能為教界所公認。
所以從過去到現在,泰國的佛教,尤其法宗派,總是特重經、律,不大重視論典。
近來,大宗派也派遣僧徒到緬甸學習阿毘達磨,然成就還不大。故在義理方面,研究闡發,似還不及其他的佛教國家。
談到修行,泰國的出家比丘,首重持戒。不但對於殺、盜、淫、妄等重戒,持守嚴謹;
就是穿衣吃飯,出入應對,如何說法,甚至臨死時應當如何等等,大抵都奉行佛的規制。
律本就包含著僧眾的衣食住行,生活習慣。
從這方面說,奉行大乘佛法的地區,不但日本佛教,就是我們中國,也不及他們的嚴格。
我國說到修行,著重「吃素念佛,戒殺放生」(似乎特重不殺生戒)。
佛法的修行項目,應該是戒定慧三學,六度四攝。
泰國比丘特重戒律,生活較嚴肅,而對於定、慧,似少有精深的造詣。當今的老僧皇,聽說修習數息觀。
在大宗派的大學裡,見有一位潮州籍比丘,修定有相當成就。學校的主持人,特別叫他來表演給我們看。
他先拜佛,然後攝身靜坐,不到一分鐘,就入定了。他的定功,即所謂初禪,五根都不起作用。
聽說,泰國比丘少有修禪定的,近代曾派人去緬甸學習瑜伽,這大概是從緬甸傳來的。
瑜伽原是共世間法,印度的修習很盛。據尼赫魯說,全印有一萬多人。
這是經過相當修習以後,身心起了變化,每能引發超出常人的功力。我參觀那位比丘的表演,心裡總覺得不大適意。
修禪定,並不是變把戲,怎好隨時隨地對客表演呢?也許修定的太少了,所以當作神奇一般地炫耀。
大體上說,泰國的佛教是可取的,雖然定慧較差,而卻能尊重戒律,過著較嚴謹的宗教生活。
戒為定慧之本,有了戒學作基礎,如專心定慧,相信是可以大有成就的。
-
二、佛教機構:泰國佛教的組織,出家的,有僧官制,由僧官分層統攝,已如上述。
在家居士,有佛教總會,其任務為:團結在家信徒,護持三寶,協助僧團,推動佛教,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政府方面,有宗教廳,這是政府與佛教聯繫的機構。
而實際上,宗教廳的事情很少,因為僧團中事,有僧人自己辦理,不須政府過問。
宗教廳的主要工作,是替寺院代收田租或房租,所以僧眾與人民間,沒有直接的經濟糾紛。
如此次的慶典,宗教廳是負著最繁重的任務。
佛教總會,純是一種在家組織,跟我們中國佛教會,性質不同,因為他們祇是護持僧團,而絕不管僧團的內部事。
同時,也和中國的居士林、蓮社等不一樣。
他們雖很有組織,但如要拜佛,聽經,或作佛事,都到僧寺中去,從不與僧團爭執;
不像我國的蓮社與居士林,成為變相的寺廟。
近幾年來,佛教總會在社會上非常活躍,一般青年和婦女,也被領導起來,配合著推動佛教。
像這些事,都由佛教總會去做,出家人則過著出家的生活。
所以泰國的佛教,雖然在家出家各有組織,各做各的事,而配合起來,恰好能住持正法,利濟眾生。
過去,太虛大師曾經建議中國佛教,將出家僧尼和在家居士各別組織;僧尼們專事修行辦道,弘揚佛法;
居士們則協助僧尼,護持佛法,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其意義,和泰國的現行佛教制,甚相吻合。
不過,目前的中國佛教,還難做到那個樣子。
-
三、出家教育與一般教育:泰國的佛化教育,非常普遍,有一般的社會學校,有專修佛法的佛教學校。
其出家教育,按新學制的規定,最初三年,學泰文佛法,相當於中學程度,次兩年學巴利文,等於大學的預科,然後三年大學,專修巴利教典。
現在泰國的佛教大學有兩所,一屬法宗派,一屬大宗派,這純為出家眾的佛教大學,跟日本佛教徒辦的一般大學不同。
法宗派大學有學生八、九百人,大宗派有一千多。
巴利文學院和泰文的佛教學校很多──幾乎每一大寺院,都有佛教中學,授以泰文佛學;或辦有巴利文學院。
泰國政府為了提倡佛法,對於學習巴利文,予以優待。如服兵役,是每個國民應盡的義務。
可是有一特殊法令:凡學巴利文及格的,均可免役。因此出家眾學巴利文的很多,也格外用功。
至於普通學校,也與其他各國一樣,分小學、中學、大學三級制。
小學和中學,大部分辦在寺院中,都有出家人教授佛法,每星期一課或兩課。
在小學裡,講授的是釋尊故事及佛陀因地的本生談,從佛菩薩的偉大行願中,使小學生都能領解佛教的精神。
中學則教以因緣,四諦,八正道等簡單教義。
這些學校,雖以一般學科為主,但出家人在學校裡很有權力,如果學校辦得不好,
或有不妥當的教職員,即可隨時建議改善,調整。至如巴利文學校,學生全是出家的。
大學教師,也大半由出家人擔任,因出家人對佛法才有正確而深刻的了解。
這些佛教大學的教授,待遇非常微薄,每月約三百元泰幣。
出家人穿的吃的,都由施主供養,有三百元也就不錯了,但若要補充其他學科,如外文或一般社會科目,
要聘在家教授,那就會發生困難,因為待遇太低。
過去,泰國的教育與佛教,原是合一的。在未興辦學校以前,人民要受教育,必須到寺院裡去學,
及創設現代化的學校,也得到寺院僧眾的充分合作。後來,一般教育,才多少與佛教離開。
現在有人覺察到,教育與佛教脫離,對泰國的國家民族是並不理想的。
教育,偏於知識技能的教育,如沒有佛教作核心,可能發生不良的影響。
所以近年來,佛教總會正努力於如何使佛教與教育,作更緊密的聯繫。
-
四、僧眾與信眾的關係:宗教的存在與發揚,主要為對於民間,做些什麼事,而能與信眾起著密切的關係。
泰國的佛教,能夠普遍深入民間,成為每個人民的精神寄託,這自然不能不歸功於僧眾。
然而,泰國的出家人,並不如一般大乘佛教徒說的,怎樣走入社會,去辦許多事業,以贏得民眾的好感,他們只是嚴守出家的本位。
但怎能與社會發生關係呢?
第一是供僧:在泰國,凡在家人家裡有事,如新屋落成,店舖開張,或結婚,生小孩,做壽,有病,或死亡等等,
都請僧供養,或請到家裡供養,或備好飲食,等出家人早上出來托缽,恭敬地奉與他們。
僧眾受供之後,就給他們回向祝福。這種乞食與供僧制度,使僧眾與信徒間發生緊密的聯繫。
第二是說法:每一寺院,都有固定弘法的日期,普通是每週一次(不用禮拜日,因這是西方神教所創說)。
佛教的古法,是以月亮的盈虧來計日子。如初一、十五、初八、廿三,在中國的叢林裡,即為放香(休假)日;
泰國則以此四天為佈教日。一般民眾,每逢佈教日,可以聽法。
這樣,一方面是信徒供僧,一方面是僧眾說法,佛教與社會,宗教師與民眾之間,無形中就接近了。
在中國,信徒家裡死了人,就請和尚念經拜懺。泰國民眾如遇此等喪事,則供僧;
或在死者的遺產中,拿出一部分來修建寺院,印贈經典。
雖也有到寺裡請僧超度的,但較少,時間也短,不像中國那樣,幾乎以念經拜懺為職業。
總之,他們從小孩生下來,到大了結婚,乃至死亡,一生都浸潤在佛化生活中。
所以泰國的出家人,雖不問世事,不辦社會事業,但卻與社會接近,聯繫著廣大的徒眾,使佛教獲得了全面的開展。
-
五、出家眾的生活情況:泰國僧眾的生活,可說與釋尊時代的生活方式,是比較接近的。
如穿衣服,因為天氣暖和,確能遵循三衣的規制。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都是佛在世時的樣子。
衣服簡單,不像我們中國,單的夾的棉的,鞋子帽子一大堆。
不過他們的三衣,一律黃色,是否符合古制,是很有問題的。至於吃飯,也仍遵行佛世的托缽制度。
在曼谷,每天早晨六點鐘至六點半,滿街都是托缽化食的黃衣僧,其中也分兩派,一派用手捧著,一派比較方便,用絡缽囊掛著。
化食極容易,一刻工夫,每人的缽裡都滿滿的,可見泰人的信心是怎樣了!
泰國的出家人,差不多每人都有一少年跟侍,僧王僧官則不止一人。
這都是民眾自願送到寺裡服務的,一面為出家人做事,培福,一面學習禮儀,聽出家人講佛教故事等。
這些少年,住在寺裡,飲食也是出家人化來的飯食。他們每天化一次,就夠自己吃兩餐,小孩吃三餐。
當天化到的,當天吃完,不留過明天(這是佛制)。
泰僧的經濟生活,穿衣,吃飯,都簡單而容易解決。我時常感覺到,中國的出家人,一天到晚,為衣食而忙。
從前的寺院,或靠田產收租,或靠香火,靠遊客,或做經懺來維持生活。
終年為應酬忙碌,真正的佛事,反而做得少了。泰僧因實行乞食制,寺裡沒有廚房,沒有居士到寺裡吃飯,
省卻許多人情俗事。再談到住的問題,泰國的寺院,佛殿和僧房是分開的,供佛的殿堂,空明高廣,而並不住人。
即管理佛堂的香燈,也不住在裡面。在一類功利者看來,也許有點惋惜,其實應該這樣,
才能使人發生清淨莊嚴的感覺,培養信徒的宗教情緒(日本等寺院,都是不駐兵及機關借用的)。
僧眾的住房,都在佛寺邊,清靜適用,會客室等,也有現代化的設備。
但僧房,睡床,都極簡單,僧皇也還睡的小床。因佛教制度,不許比丘睡高廣大床。
出家人對於寺院的修建,是不消勞心的。寺院是佛教的,三寶的,如損壞了,就應由信眾修理;
僧眾只是提議興修而已。若房舍圮壞,而當地的信徒不肯發心,那就離開,另找別寺棲身去。
事實上,他們的寺院,大都是清淨莊嚴,不會壞到沒有人修理(除了特殊情形,如大城寺院的大破壞)。
就是鄉下,人口少,寺院規模小些,也決不致破爛不堪,無人聞問。
泰國的出家人,不愁衣食,不愁住處,就是醫藥、交通等問題,也都能夠獲得解決。
曼谷有一僧伽醫院,設了二千五百病床,凡出家人有病,便可以免費住進去,醫藥飲食一切成就。
同時,市區裡的公共汽車,出家人乘搭,不必買票;只有長途汽車,才要費錢。
好在出家人平時沒有事,也很少外出遠行。
泰國佛教,因為尊重佛制,出家的大致都能依律而行,所以生活簡單,衣食住行易於解決,而省了許多麻煩。
僧團容易清淨,信徒也才能生起信心,恭敬供養。
我國出家人之所以不受社會尊重,甚至不能為信徒所尊敬,大約有兩種原因,即金錢和男女的糾結。
只要有一問題發生,就會被人輕視,令人退失信心。寺裡有田產的,出家人當然要收租,佃戶便難得歡喜。
有錢放利息的,往往引起糾紛。或是大殿要修理,佛像要裝金,向施主們去募化。
僧眾自己去乞化,數目又大,次數又多,其中或有些不盡不實,有些人便會引起反感,退失信心。
男女問題,不但犯戒受人輕毀,就是並非真有穢行,如不能避世譏嫌,太多接觸,就會引起誹謗。
泰僧是奉行小乘律的,對此特別重視。為了減少惡緣,避免譏嫌,出家比丘,就連跟女人身體碰一碰,也不可以。
在公共汽車上,如果中間沒有男人隔開著,即不可與女人同座。
所以在大都市,出家人走路要特別小心,否則一不留神,碰上女人的身體,便不得了。
好在泰國的婦女們,見到了出家人,都懂得規避。從泰僧的這些生活情形,
可以說,困擾佛教的兩大問題──金錢和男女,在泰國的出家人,是大體解決了的。
因為他們的衣食住行,都能獲得解決,而不致貪得無厭;而男女之間,又是遠離得那麼認真。
這自然能成為比較和樂清淨,受人尊重的僧團了。
泰國民眾對於出家人的恭敬,真是到了極點。居士向出家人禮拜,出家人不要還禮,也不必說客氣話。
如遇有與人談話,那麼你談你的,拜由他拜,這並不失禮。
因為他們禮拜出家人,是恭敬僧寶,自己修福,不是為了客氣。一般民眾,經過出家人前,總是低著頭,
從旁邊輕輕走過。若有什麼話要跟出家人說,則先蹲下來,雙手合掌,然後低聲說話。
信徒供養僧眾,如毛巾等日用品,要是中國,交給寺裡當家的去分發就算了。
但在泰國,施主會親自端著物品,一一奉送,一一敬禮。他們恭敬出家人,決不是一個兩個或少數人,
而是恭敬整個佛教的僧寶。凡是出家人,不管老的少的,只要剃光頭,穿黃衣,具比丘相的,就是代表僧寶,
要恭敬供養,一律平等,絕不分相。
中國人不大懂敬僧的意義,在家信徒,只知道供養自己的皈依師,或有名的大法師。
我在香港,曾聽到一位居士說:「只要有道有德的法師,自然有人供養」。
這是錯誤的,如有道德有學問的才供養,那麼那些初出家的,學德還不足的,又有什麼人去供養?
時常聽人說,某法師才是僧寶;言外之意,即是其他都不成。所以有些居士,對師父或大法師,也恭敬禮拜,
但若見到普通出家人,則頭仰得高高地,理都不理,好像這些年紀沒有他大,學問沒有他好,就不足以代表僧寶了。
這種觀念,障礙了出家佛教的合理發展,也即是對於恭敬三寶的意義,沒有正確的理解。
在泰國,情形便不同。據說,從前某國王出去,跟一個出家人相遇,他們原是相識的,出家人就和國王致敬,
國王大不愉快。他說,我是白衣弟子,你是比丘,怎好向我行禮呢?
我們這次到泰國,華僑告訴我們,有人向僧人合掌或禮拜,千萬不要跟他客氣。
看見小孩子,也不要摩他,不可起來與人拉手。總之,泰國人士,由上至下,非常敬僧;
從這裡看出了泰國佛教的興盛。
-
六、念咒:泰國的密咒非常盛行,在二十萬出家人中,至少有兩千多咒師。
這些念咒的出家人,據說也有許多神奇靈異。民間對於咒師們,極具信心,如逢病患,或家庭不順,都請咒師念咒加持。
甚至想發財,買獎券,也去請教咒師,以致僧皇不得不下令禁止咒師為信徒指示獎券號碼。
但民眾仍然趨之若鶩,想盡方法,以求得咒師的一點暗示。
本來,佛教從印度傳到錫蘭,又從錫蘭傳入緬甸和泰國等地。根據巴利教典,是不應有此密咒流布的。
但從古代的佛教史實看,則錫蘭、泰國、高棉一帶,實在也有大乘,也有密咒,不過後來衰微了,
成為純粹小乘教的世界。大乘教義雖然無存,而過去所流行的密咒,卻仍師承下來。
他們原為師師相承,傳承下來,經過時間太久,也不知道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
大家祇有信仰,認定它與巴利三藏不相違而已。
-
七、總結:泰國一般人民,對佛教的信心非常好,可說真正表現了「信敬」二字。
普通在家信徒,論修行,只是三皈五戒,布施作福,就滿足了,不像我們中國行門之多,理想之高。
這也許是泰國民眾知識水準稍低,故對佛法深義,以及信佛所應實現的崇高理想,未能深切重視。
然也因為如此,泰國上下一致,人人信仰,佛教傳布普遍,而並非少數人的佛教。
將來,若能配合高深的教義與行持,使佛教得到更合理、更正確的發展,那才是人類渴望的佛教呢!(常覺記)
source :
印順:泰國佛教見聞──講於善導寺──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
印順: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2
印順: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3
--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佛法是救世之光-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佛法是救世之光
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一、所奉教典及其修行:南方的佛教國家,都信奉巴利三藏。
他們所傳授的經,大致與我國的《阿含經》相近;律,即我國的廣律。但因宗派不同,內容多少有些出入。
論,有七部阿毘達磨。南方諸佛教國,對這三藏教典,各有所重,如緬甸,極重視七部阿毘達磨,研習的學風很盛。
而在泰國,則著重經、律,研究論典的少。
在他們的心目中,經和律,是如來親自開演的,論典為後世論師的撰集,自然比不上經律的尊貴。
雖有傳說,佛在天上為母說法三月,所說即係阿毘達磨,但這種傳說,並不能為教界所公認。
所以從過去到現在,泰國的佛教,尤其法宗派,總是特重經、律,不大重視論典。
近來,大宗派也派遣僧徒到緬甸學習阿毘達磨,然成就還不大。故在義理方面,研究闡發,似還不及其他的佛教國家。
談到修行,泰國的出家比丘,首重持戒。不但對於殺、盜、淫、妄等重戒,持守嚴謹;
就是穿衣吃飯,出入應對,如何說法,甚至臨死時應當如何等等,大抵都奉行佛的規制。
律本就包含著僧眾的衣食住行,生活習慣。
從這方面說,奉行大乘佛法的地區,不但日本佛教,就是我們中國,也不及他們的嚴格。
我國說到修行,著重「吃素念佛,戒殺放生」(似乎特重不殺生戒)。
佛法的修行項目,應該是戒定慧三學,六度四攝。
泰國比丘特重戒律,生活較嚴肅,而對於定、慧,似少有精深的造詣。當今的老僧皇,聽說修習數息觀。
在大宗派的大學裡,見有一位潮州籍比丘,修定有相當成就。學校的主持人,特別叫他來表演給我們看。
他先拜佛,然後攝身靜坐,不到一分鐘,就入定了。他的定功,即所謂初禪,五根都不起作用。
聽說,泰國比丘少有修禪定的,近代曾派人去緬甸學習瑜伽,這大概是從緬甸傳來的。
瑜伽原是共世間法,印度的修習很盛。據尼赫魯說,全印有一萬多人。
這是經過相當修習以後,身心起了變化,每能引發超出常人的功力。我參觀那位比丘的表演,心裡總覺得不大適意。
修禪定,並不是變把戲,怎好隨時隨地對客表演呢?也許修定的太少了,所以當作神奇一般地炫耀。
大體上說,泰國的佛教是可取的,雖然定慧較差,而卻能尊重戒律,過著較嚴謹的宗教生活。
戒為定慧之本,有了戒學作基礎,如專心定慧,相信是可以大有成就的。
-
二、佛教機構:泰國佛教的組織,出家的,有僧官制,由僧官分層統攝,已如上述。
在家居士,有佛教總會,其任務為:團結在家信徒,護持三寶,協助僧團,推動佛教,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政府方面,有宗教廳,這是政府與佛教聯繫的機構。
而實際上,宗教廳的事情很少,因為僧團中事,有僧人自己辦理,不須政府過問。
宗教廳的主要工作,是替寺院代收田租或房租,所以僧眾與人民間,沒有直接的經濟糾紛。
如此次的慶典,宗教廳是負著最繁重的任務。
佛教總會,純是一種在家組織,跟我們中國佛教會,性質不同,因為他們祇是護持僧團,而絕不管僧團的內部事。
同時,也和中國的居士林、蓮社等不一樣。
他們雖很有組織,但如要拜佛,聽經,或作佛事,都到僧寺中去,從不與僧團爭執;
不像我國的蓮社與居士林,成為變相的寺廟。
近幾年來,佛教總會在社會上非常活躍,一般青年和婦女,也被領導起來,配合著推動佛教。
像這些事,都由佛教總會去做,出家人則過著出家的生活。
所以泰國的佛教,雖然在家出家各有組織,各做各的事,而配合起來,恰好能住持正法,利濟眾生。
過去,太虛大師曾經建議中國佛教,將出家僧尼和在家居士各別組織;僧尼們專事修行辦道,弘揚佛法;
居士們則協助僧尼,護持佛法,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其意義,和泰國的現行佛教制,甚相吻合。
不過,目前的中國佛教,還難做到那個樣子。
-
三、出家教育與一般教育:泰國的佛化教育,非常普遍,有一般的社會學校,有專修佛法的佛教學校。
其出家教育,按新學制的規定,最初三年,學泰文佛法,相當於中學程度,次兩年學巴利文,等於大學的預科,然後三年大學,專修巴利教典。
現在泰國的佛教大學有兩所,一屬法宗派,一屬大宗派,這純為出家眾的佛教大學,跟日本佛教徒辦的一般大學不同。
法宗派大學有學生八、九百人,大宗派有一千多。
巴利文學院和泰文的佛教學校很多──幾乎每一大寺院,都有佛教中學,授以泰文佛學;或辦有巴利文學院。
泰國政府為了提倡佛法,對於學習巴利文,予以優待。如服兵役,是每個國民應盡的義務。
可是有一特殊法令:凡學巴利文及格的,均可免役。因此出家眾學巴利文的很多,也格外用功。
至於普通學校,也與其他各國一樣,分小學、中學、大學三級制。
小學和中學,大部分辦在寺院中,都有出家人教授佛法,每星期一課或兩課。
在小學裡,講授的是釋尊故事及佛陀因地的本生談,從佛菩薩的偉大行願中,使小學生都能領解佛教的精神。
中學則教以因緣,四諦,八正道等簡單教義。
這些學校,雖以一般學科為主,但出家人在學校裡很有權力,如果學校辦得不好,
或有不妥當的教職員,即可隨時建議改善,調整。至如巴利文學校,學生全是出家的。
大學教師,也大半由出家人擔任,因出家人對佛法才有正確而深刻的了解。
這些佛教大學的教授,待遇非常微薄,每月約三百元泰幣。
出家人穿的吃的,都由施主供養,有三百元也就不錯了,但若要補充其他學科,如外文或一般社會科目,
要聘在家教授,那就會發生困難,因為待遇太低。
過去,泰國的教育與佛教,原是合一的。在未興辦學校以前,人民要受教育,必須到寺院裡去學,
及創設現代化的學校,也得到寺院僧眾的充分合作。後來,一般教育,才多少與佛教離開。
現在有人覺察到,教育與佛教脫離,對泰國的國家民族是並不理想的。
教育,偏於知識技能的教育,如沒有佛教作核心,可能發生不良的影響。
所以近年來,佛教總會正努力於如何使佛教與教育,作更緊密的聯繫。
-
四、僧眾與信眾的關係:宗教的存在與發揚,主要為對於民間,做些什麼事,而能與信眾起著密切的關係。
泰國的佛教,能夠普遍深入民間,成為每個人民的精神寄託,這自然不能不歸功於僧眾。
然而,泰國的出家人,並不如一般大乘佛教徒說的,怎樣走入社會,去辦許多事業,以贏得民眾的好感,他們只是嚴守出家的本位。
但怎能與社會發生關係呢?
第一是供僧:在泰國,凡在家人家裡有事,如新屋落成,店舖開張,或結婚,生小孩,做壽,有病,或死亡等等,
都請僧供養,或請到家裡供養,或備好飲食,等出家人早上出來托缽,恭敬地奉與他們。
僧眾受供之後,就給他們回向祝福。這種乞食與供僧制度,使僧眾與信徒間發生緊密的聯繫。
第二是說法:每一寺院,都有固定弘法的日期,普通是每週一次(不用禮拜日,因這是西方神教所創說)。
佛教的古法,是以月亮的盈虧來計日子。如初一、十五、初八、廿三,在中國的叢林裡,即為放香(休假)日;
泰國則以此四天為佈教日。一般民眾,每逢佈教日,可以聽法。
這樣,一方面是信徒供僧,一方面是僧眾說法,佛教與社會,宗教師與民眾之間,無形中就接近了。
在中國,信徒家裡死了人,就請和尚念經拜懺。泰國民眾如遇此等喪事,則供僧;
或在死者的遺產中,拿出一部分來修建寺院,印贈經典。
雖也有到寺裡請僧超度的,但較少,時間也短,不像中國那樣,幾乎以念經拜懺為職業。
總之,他們從小孩生下來,到大了結婚,乃至死亡,一生都浸潤在佛化生活中。
所以泰國的出家人,雖不問世事,不辦社會事業,但卻與社會接近,聯繫著廣大的徒眾,使佛教獲得了全面的開展。
-
五、出家眾的生活情況:泰國僧眾的生活,可說與釋尊時代的生活方式,是比較接近的。
如穿衣服,因為天氣暖和,確能遵循三衣的規制。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都是佛在世時的樣子。
衣服簡單,不像我們中國,單的夾的棉的,鞋子帽子一大堆。
不過他們的三衣,一律黃色,是否符合古制,是很有問題的。至於吃飯,也仍遵行佛世的托缽制度。
在曼谷,每天早晨六點鐘至六點半,滿街都是托缽化食的黃衣僧,其中也分兩派,一派用手捧著,一派比較方便,用絡缽囊掛著。
化食極容易,一刻工夫,每人的缽裡都滿滿的,可見泰人的信心是怎樣了!
泰國的出家人,差不多每人都有一少年跟侍,僧王僧官則不止一人。
這都是民眾自願送到寺裡服務的,一面為出家人做事,培福,一面學習禮儀,聽出家人講佛教故事等。
這些少年,住在寺裡,飲食也是出家人化來的飯食。他們每天化一次,就夠自己吃兩餐,小孩吃三餐。
當天化到的,當天吃完,不留過明天(這是佛制)。
泰僧的經濟生活,穿衣,吃飯,都簡單而容易解決。我時常感覺到,中國的出家人,一天到晚,為衣食而忙。
從前的寺院,或靠田產收租,或靠香火,靠遊客,或做經懺來維持生活。
終年為應酬忙碌,真正的佛事,反而做得少了。泰僧因實行乞食制,寺裡沒有廚房,沒有居士到寺裡吃飯,
省卻許多人情俗事。再談到住的問題,泰國的寺院,佛殿和僧房是分開的,供佛的殿堂,空明高廣,而並不住人。
即管理佛堂的香燈,也不住在裡面。在一類功利者看來,也許有點惋惜,其實應該這樣,
才能使人發生清淨莊嚴的感覺,培養信徒的宗教情緒(日本等寺院,都是不駐兵及機關借用的)。
僧眾的住房,都在佛寺邊,清靜適用,會客室等,也有現代化的設備。
但僧房,睡床,都極簡單,僧皇也還睡的小床。因佛教制度,不許比丘睡高廣大床。
出家人對於寺院的修建,是不消勞心的。寺院是佛教的,三寶的,如損壞了,就應由信眾修理;
僧眾只是提議興修而已。若房舍圮壞,而當地的信徒不肯發心,那就離開,另找別寺棲身去。
事實上,他們的寺院,大都是清淨莊嚴,不會壞到沒有人修理(除了特殊情形,如大城寺院的大破壞)。
就是鄉下,人口少,寺院規模小些,也決不致破爛不堪,無人聞問。
泰國的出家人,不愁衣食,不愁住處,就是醫藥、交通等問題,也都能夠獲得解決。
曼谷有一僧伽醫院,設了二千五百病床,凡出家人有病,便可以免費住進去,醫藥飲食一切成就。
同時,市區裡的公共汽車,出家人乘搭,不必買票;只有長途汽車,才要費錢。
好在出家人平時沒有事,也很少外出遠行。
泰國佛教,因為尊重佛制,出家的大致都能依律而行,所以生活簡單,衣食住行易於解決,而省了許多麻煩。
僧團容易清淨,信徒也才能生起信心,恭敬供養。
我國出家人之所以不受社會尊重,甚至不能為信徒所尊敬,大約有兩種原因,即金錢和男女的糾結。
只要有一問題發生,就會被人輕視,令人退失信心。寺裡有田產的,出家人當然要收租,佃戶便難得歡喜。
有錢放利息的,往往引起糾紛。或是大殿要修理,佛像要裝金,向施主們去募化。
僧眾自己去乞化,數目又大,次數又多,其中或有些不盡不實,有些人便會引起反感,退失信心。
男女問題,不但犯戒受人輕毀,就是並非真有穢行,如不能避世譏嫌,太多接觸,就會引起誹謗。
泰僧是奉行小乘律的,對此特別重視。為了減少惡緣,避免譏嫌,出家比丘,就連跟女人身體碰一碰,也不可以。
在公共汽車上,如果中間沒有男人隔開著,即不可與女人同座。
所以在大都市,出家人走路要特別小心,否則一不留神,碰上女人的身體,便不得了。
好在泰國的婦女們,見到了出家人,都懂得規避。從泰僧的這些生活情形,
可以說,困擾佛教的兩大問題──金錢和男女,在泰國的出家人,是大體解決了的。
因為他們的衣食住行,都能獲得解決,而不致貪得無厭;而男女之間,又是遠離得那麼認真。
這自然能成為比較和樂清淨,受人尊重的僧團了。
泰國民眾對於出家人的恭敬,真是到了極點。居士向出家人禮拜,出家人不要還禮,也不必說客氣話。
如遇有與人談話,那麼你談你的,拜由他拜,這並不失禮。
因為他們禮拜出家人,是恭敬僧寶,自己修福,不是為了客氣。一般民眾,經過出家人前,總是低著頭,
從旁邊輕輕走過。若有什麼話要跟出家人說,則先蹲下來,雙手合掌,然後低聲說話。
信徒供養僧眾,如毛巾等日用品,要是中國,交給寺裡當家的去分發就算了。
但在泰國,施主會親自端著物品,一一奉送,一一敬禮。他們恭敬出家人,決不是一個兩個或少數人,
而是恭敬整個佛教的僧寶。凡是出家人,不管老的少的,只要剃光頭,穿黃衣,具比丘相的,就是代表僧寶,
要恭敬供養,一律平等,絕不分相。
中國人不大懂敬僧的意義,在家信徒,只知道供養自己的皈依師,或有名的大法師。
我在香港,曾聽到一位居士說:「只要有道有德的法師,自然有人供養」。
這是錯誤的,如有道德有學問的才供養,那麼那些初出家的,學德還不足的,又有什麼人去供養?
時常聽人說,某法師才是僧寶;言外之意,即是其他都不成。所以有些居士,對師父或大法師,也恭敬禮拜,
但若見到普通出家人,則頭仰得高高地,理都不理,好像這些年紀沒有他大,學問沒有他好,就不足以代表僧寶了。
這種觀念,障礙了出家佛教的合理發展,也即是對於恭敬三寶的意義,沒有正確的理解。
在泰國,情形便不同。據說,從前某國王出去,跟一個出家人相遇,他們原是相識的,出家人就和國王致敬,
國王大不愉快。他說,我是白衣弟子,你是比丘,怎好向我行禮呢?
我們這次到泰國,華僑告訴我們,有人向僧人合掌或禮拜,千萬不要跟他客氣。
看見小孩子,也不要摩他,不可起來與人拉手。總之,泰國人士,由上至下,非常敬僧;
從這裡看出了泰國佛教的興盛。
-
六、念咒:泰國的密咒非常盛行,在二十萬出家人中,至少有兩千多咒師。
這些念咒的出家人,據說也有許多神奇靈異。民間對於咒師們,極具信心,如逢病患,或家庭不順,都請咒師念咒加持。
甚至想發財,買獎券,也去請教咒師,以致僧皇不得不下令禁止咒師為信徒指示獎券號碼。
但民眾仍然趨之若鶩,想盡方法,以求得咒師的一點暗示。
本來,佛教從印度傳到錫蘭,又從錫蘭傳入緬甸和泰國等地。根據巴利教典,是不應有此密咒流布的。
但從古代的佛教史實看,則錫蘭、泰國、高棉一帶,實在也有大乘,也有密咒,不過後來衰微了,
成為純粹小乘教的世界。大乘教義雖然無存,而過去所流行的密咒,卻仍師承下來。
他們原為師師相承,傳承下來,經過時間太久,也不知道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
大家祇有信仰,認定它與巴利三藏不相違而已。
-
七、總結:泰國一般人民,對佛教的信心非常好,可說真正表現了「信敬」二字。
普通在家信徒,論修行,只是三皈五戒,布施作福,就滿足了,不像我們中國行門之多,理想之高。
這也許是泰國民眾知識水準稍低,故對佛法深義,以及信佛所應實現的崇高理想,未能深切重視。
然也因為如此,泰國上下一致,人人信仰,佛教傳布普遍,而並非少數人的佛教。
將來,若能配合高深的教義與行持,使佛教得到更合理、更正確的發展,那才是人類渴望的佛教呢!(常覺記)
source :
印順:泰國佛教見聞──講於善導寺──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
印順: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2
印順: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3
--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小中華8: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十二年(1706)
小中華8: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十二年(1706)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十二年(1706) 卷四十三至四十四/卷四十四
○輔德崔啓翁上疏曰:
竊惟春宮,年未弱冠,血氣方當欲定未定之時。或少失其養,日月逾邁,後悔無及,勸講之官,所宜遴選。
誠能就諸僚中,博通經義者,使之久任,則有補豈少哉?至若贊善、進善、諮議之設,亦非偶然,而官不備員。
若悉心推訪,豈無其人?伏惟聖明留念焉。
且樂也者,隨時俗之美惡,著政令之得失,而今國朝之樂,急促啁哳,殊欠和平。
況聞數十年來,俗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
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恬不知恥,則哀我東人,亦已化爲胡矣。
甚至於向者進宴時,內宴外習儀之日,所謂都監二提調,私諭舞處容者,乃行淫褻之戲,觀者駭目。
若非其時一提調呵禁,則威儀肅敬之地,終不免爲褻慢之場,此豈聖世所宜有也?
答曰:“上款所陳,予當留意,而疏末指斥吏判之說,太不近理,決知其孟浪也。”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十二年(1706) 卷四十三至四十四/卷四十四
○輔德崔啓翁上疏曰:
竊惟春宮,年未弱冠,血氣方當欲定未定之時。或少失其養,日月逾邁,後悔無及,勸講之官,所宜遴選。
誠能就諸僚中,博通經義者,使之久任,則有補豈少哉?至若贊善、進善、諮議之設,亦非偶然,而官不備員。
若悉心推訪,豈無其人?伏惟聖明留念焉。
且樂也者,隨時俗之美惡,著政令之得失,而今國朝之樂,急促啁哳,殊欠和平。
況聞數十年來,俗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
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恬不知恥,則哀我東人,亦已化爲胡矣。
甚至於向者進宴時,內宴外習儀之日,所謂都監二提調,私諭舞處容者,乃行淫褻之戲,觀者駭目。
若非其時一提調呵禁,則威儀肅敬之地,終不免爲褻慢之場,此豈聖世所宜有也?
答曰:“上款所陳,予當留意,而疏末指斥吏判之說,太不近理,決知其孟浪也。”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Montag, 4. Dezember 2017
小中華7: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十四年(1688)
小中華7: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十四年(1688)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十四年(1688) 卷十九/六月/14日
○乙卯/吏曺判書朴世采,上疏辭職,仍進冊子,論時務十二條,
一曰奮大志,有審王道、明大義二目。
二曰勉聖學,有勤經筵、正大本、親君子、遠小人四目。
三曰正內治,有嚴宮闈、崇節儉二目,嚴宮闈又有小目,罷內司、戒宦侍、敎戚屬。
四曰立規模,有尙忠主、嚴濟寬二目。
五曰振紀綱,有公賞罰、辨賢邪、破朋黨、抑僥倖、四目。破朋黨又有小目。褒揚二賢,收嶺南、嚴敎戒、
六曰求賢才,有論薦、通用二目。
七曰開言路,有求言、納諫二目,求言又有小目,責己、置看詳官。
八曰制治法,有勤聽政、復政府故制、選任三公‧六卿‧三司長官‧八道監司、擇長吏、久任、超遷、黜陟六目,選任又有小目,自辟郞僚,擇長吏又有小目,績成徵用,內外交差,黜陟又有小目,別遣御史。
九曰述祖典,有設經濟司一目,又有小目,參用經濟六典,修正《續錄》。採先正疏章革舊弊,頒新制。
十曰法先王,有鄕黨、經界、學校三目,鄕黨又有小目,明辨四民,經界又有小目,農桑、水利、社倉,學校又有小目,尊賢堂、選士法、貢擧、鄕約。
十一曰修軍政,有內政、定軍制、選將才、明訓鍊四目,定軍制又有小目,復五衛、精選親兵,選將才又有小目,講兵法,明訓鍊又有小目,繕器械、峙糧資、備戰馬。
十二曰專守禦,有修山城、置行營、沿邊設大鎭三目,修山城又有小目,據險淸野,沿邊設大鎭又有小目,募土兵設屯田。開諸島習水戰,備戰艦,末又極論人君心學之要,首尾數萬言。
上優批答之。先是,世采在顯廟朝,除進善作此條將上,會顯廟昇遐,逮癸亥入朝,又緣時議互激,不果上,至是乃上之。
【太白山史庫本】 21책 19권 15장 B면
【影印本】 39책 127면
【分類】 *왕실-경연(經筵) / *정론-정론(政論) / *행정-지방행정(地方行政) / *인사-관리(管理) / *인사-임면(任免) / *사법-법제(法制) / *군사-군정(軍政) / *군사-관방(關防) / *농업-수리(水利) / *출판-서책(書冊) / *교육-인문교육(人文敎育) / *구휼(救恤) / *향촌(鄕村)
- -
補闕正誤:○乙卯/吏曺判書朴世采上辭職疏,附陳冊子,論時務十二條。大條小目見上。
其一,論奮大志。略曰,匹夫之治身,猶必立志而後,乃底于成,況人主可不奮大志而能有所爲乎?
其目有二。一曰,審王道,王道者,本乎人情出乎禮義,若履大路而行,無所回曲,則惟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爲能合其道,必得天理之正,必極人倫之至者。孟子所謂:“以德行仁。”董子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也。
五覇先詐力而後仁義,然後天下貿貿然,輾轉反側於曲徑之中,數千百年,無以王道自立者。今當以必復先王之治爲期。
二曰,明大義,君臣之義,父子之親,根於秉彝,不容自已。其有讎怨而不能報,羞恥而不能雪,則是誠三綱五常之本,尤非臣子所可晏然者。
賈誼所謂:“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戴記》所謂:“君父之讎,不與共戴天。”朱子所謂:“有萬世必報之讎。”是也。
今當惕然追思仁孝兩朝所値之時,痛心發憤,要以盡其內修外攘之實。不然,是且重悖於春秋之義,三綱五常之本矣,可不懼哉?
蓋王道者,帝王之常法,大義者,當世之急務,奮志成事,舍此而無他義可適。其三,論正內治。略曰,家人之道,猶利女貞。
況人主欲修己者,又將刑內御邦,以臨四方,可不致謹於此乎?其目有二,一曰嚴宮闈,蓋宮闈之義,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內言不出,外言不入,是其大體也。爲人君者,能於燕閑幽獨之際,常自儼然肅然,嚴恭寅畏,無少懈怠,澟澟若承宗廟臨群臣之時,則身之正也。
及其后妃,端莊靜肅,有《關雎》之德,後宮謹愼祗懼,有《小星》之美。苞苴請謁之習,無徑而可進,異端左道之患,無間而可作,宮省隱密之地,洞然無一毫私邪之萌,見家之正也。
今當以此爲準,克盡濟家之道,語云:“源淸而流潔。”如是而政事不修。邦域不治者,未之有矣。其小目,曰罷內司,曰戒宦寺,曰敎戚屬。
罷內司者,人主以一國爲家,一國之內,無非己分之所有,供奉頒賜,皆從此出,則不宜又於其中,割裂以自私,如今內司之設也。
蓋聞其法,始於麗末,我太祖開國,嘗議釐革,而未及遂成。後代莫大之弊,雖或制爲常典,使其文書,關由吏曺,而終亦無補,今當大加商量,亟罷內司,苟以爲難,更令朝廷議定本司諸官,如司饔、尙衣之制,不得典以私暬之人,以昭國家公正之理可矣。戒宦侍者,近習之患,自古而有,蓋其跡秘情狎,外無壯嚴之憚,內有諛侫之娛,浸漬日久,不覺其自墮於術中,漢、唐季世,歷歷可驗。
今當敎之以正,涖之以嚴,止令朝夕,備灑掃之末,不敢通貨賂交外人,以紊朝政,而畢竟此輩,亦有保身遠罪之益矣。
眞德秀因仇士良勿使天子讀書親儒臣之語,以爲人主修德講學,則天下安。昆蟲草木,亦皆得所,況左右之臣,其有不得所者,實爲至言。
敎戚屬者,歷代以來,驕恣之禍,昭載史冊,鑑戒兩備,此非如女寵宦寺之出於下流,
本無學識者,往往多以公卿薦紳,戚連王室而得之,然猶不知自臧之道,鮮獲安全,最爲可戒。
今當自人主,常加警飭,其於爵賞賜予之際,姻婭族黨之類,不必輒示其假借優厚,以招物議,蓋纔如此,便非宮府一體公平正大之致,
所益者小,所損者大,終當爲治平之累矣。二曰。崇節儉者,必原於人主之德而可以通行,草上風偃,其理則然,苟爲反是,
雖令之而不從,禁之而不止矣。當今奢侈之弊,爲第一巨患,一饌之珍,必曰內品,一服之靡,必曰內法,爭多鬪巧,轉相慕效,服飾輿馬,
宮室燕飮,日新月盛,棄穀於不食,捐財於無用,雖欲不致夫天怒民怨,凶荒憂虞,終至於危亡之域,其可得乎?
今當自上,以大禹菲飮食、卑宮室爲心,坤殿,以馬后身服大練爲度,下令宮中,痛革舊習,節損百用,衣取修潔,食取充養,視金玉如甆瓦,
視錦繡如布帛,使其始於宮掖,達于小民,則其化之行,必速置郵矣。其四,論立規模,略曰,人主欲爲國家,烏可不有一定之規模,以救其偏而趨於中乎?
其目有三。一曰,尙忠,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而經歷變故,世降俗弊,行於家者,旣未淳厚,措諸國者,亦多苟簡,類爲掩遮欺謾之科,
雖喪其所賦天理之眞,而不自覺察,風敎不競,奸僞百出。今當大矯其弊,凡於制度云爲之間,必思有以渾然誠確之心,白直行事,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一以忠信篤厚,久而不變,使下之人,觀感從化,則終當有所正矣。
二曰,主嚴濟寬,蓋嚴寬者,比如天道,春生秋殺,此誠聖人之至訓,春秋之中道,可以傳諸萬世者也。
然文治之弊,自古歸於仁弱,列國之魯,後代之趙宋,其槪可見。至於今日,或相什百,氣像委靡,紀綱壞敗,文不能行法,武不能制兵,考其歸趣,
是將一務不措,終身役於强暴而已。今當一以嚴正爲主,庶幾使衰習頓變,人心順服,制定風行,水火罔避,然後天下之事可爲也。
大抵忠固三代損益之首,而前漢得之,治世爲最。至於寬猛之分,王者固當以不忍人之政爲先,然而後賢有作,因時制義,如諸葛亮之治蜀,
朱子之爲郡,尤其卓然者,皆用此道,實《周禮》所謂:“刑亂國用重典之類,非如申韓之刻薄殘民也。”
其五,論振紀綱。略曰,夫人治一事,必知摠會提挈之道,然後自外諸務,可得以理。況人主欲爲國家,可不先振紀綱乎?
其目有四。一曰,公賞罰。賞罰,人主御世之大柄,在上者,有公平正大之心,照臨群下,分別淑慝,使賢而有功者,盡得其賞,不肖而有罪者,盡得其罰,則是將一國之人,觀感勸勉,曉然
知善之當爲。惡之當去,固亦不待刑賞,而民俗自變也。今當斷自聖心,明其賢否,加以賞罰,而大警勑之,使大小臣僚,惕然悚戒,各擧其職,
不敢爲苟容因循之計,則其庶幾矣。二曰,辨賢邪。賢邪者,國家治亂之所分也。李珥之言曰:“君子愛君,社稷爲心,生民爲念,
義在守職,則君命有所不從,在盡言,則天威有所不避,小人愛爵祿,權在君上則媚君上,在權倖則附權倖,在外戚則結外戚。”
其言痛切,可爲賢邪之龜鑑,爲人君者,固宜擧直措枉。進賢退不肖,以示其賞罰之正,而又必於賢臣而親之,小人而遠之,克盡其道,如諸葛亮之言,無有毫釐之相雜,然後可謂能辨賢邪矣。
三曰,破朋黨。朋黨者,只在公私之辨,聖人於周比和同之間,致意甚勤,歷代禍亂,多從此出,
但我國黨論,根深蒂固,異於他時,本皆同出士流,而及至分背,往往由邪正而爲逆順。當其變作,固當黜彼而陟此,誅彼而賞此,
如今事平日久之後,又當就中定制,明辨而通用之,俾得增益遷改,亟反其本者,要爲必然之理,旣非程子熙‧豊同事之道,
又與范純仁元祐調停之論不同,尤恐有符於《洪範》皇極之義矣。
其小目,曰褒揚二賢,曰收嶺南,曰嚴敎戒。褒揚二賢者,世有賢德,士不能明知,則是非混淆,趨向頗僻矣。
如文成公李珥明體適用之道,文簡公成渾知要守約之學,眞東方鉅儒,乃繼五賢而作,然不幸爲一邊人之所非,
特以黨習世傳,而衆咻遂不可醫,因此朝廷,雖已從享文廟,衆論亦未大同,今當使湖嶺諸道,印送文集年譜等書于各邑鄕校,
更爲別諭邑宰,時與士子講肄,俾有所興起,天理本明,人心自公,烏有終不得其是非之衷乎?收嶺南者,嶺南古稱人才府庫,
賢儒輩出,誠以習俗蔽痼,人物蕪絶,卒無拔出明揚於淸朝,如張顯光、鄭經世、鄭蘊者,今踰四紀,是固論議乖激之致,
亦由朝家抛棄而然,遂使頃年權奸之時,不免一番出來,助成虐焰,可謂一路之大恥也。今當共處以明辨通用之術,其果不被所累而有才行者,
特加拔擢,其過小而才行大者,亦次第調遷,苟能降心相從,則自此公聽竝觀,同寅協恭,將無往而不可矣。
嚴敎戒者,自古《盤庚》之遷都,周公、畢公之變俗,皆由是道,正爲人心不齊,衆怒難犯,如非以大公至正之道,敎諭丁寧,陳戒懃懇,
使其深疑積怨,渙然開釋則不能。今當自上慨然以革弊爲心,使儒臣作一大誥,頒示中外,亦必推極本原,以爲兩邊俱是王臣,
而但因黨論相激,人心轉乖,雖由此害國家、忘君父,而猶且不顧,決非臣子道理,必須痛改前見,
洗心滌腸,一以打破朋黨,同德建中爲心事,如宋仁宗時,詔天官戒朋黨者,則庶或得其力矣。
四曰,抑僥律。僥倖者,本指不當得而得者,不惟無德而據高位,匪才而叨美爵爲然,至其入仕,專在於銓官之手,或以親戚姻婭,或以厚交私恩,皆是也。
知治體者,莫不深戒。今當嚴飭兩銓,其係干囑者。一切勿用,或有所失,臺閣輒加規劾。凡其除拜,出於公薦,及己居官,有善政者,更加擇擬,
則僥倖之徒,靡所售矣。其六,求賢才。略曰,夫經營一家,必擇工師,況人主欲爲國家,可不求賢才以致之乎?其目有二。
一曰,論薦三代以降,建學養士,賓興登庸之道遂廢,一有願治之主,必皆禮士搜才,以成其志,而賢臣各以所學陳說,蕫仲舒以茂才孝廉爲言。
程子又有禮命近侍,賢儒悉心推訪之說。司馬光有十科擧士法。雖所主略異,而大義寔同,此則今已遵倣遺法,略成事目,
經稟聖旨,須布中外,然必更加十分愼擇,方可有效矣。二曰,通用,隋唐設科之後,任官專主此路,而明君誼辟,未嘗深拘,
多以不次用人,今旣論薦賢才,必當商議通用之道,可以盡其才。程子之意,必欲設延英院,使之應詔論政,觀其才識器能,
然後使賢就位、能就職,此於求賢之道,歷試之術,可謂兩得,而至於我朝文正公趙光祖,又爲薦擧科,以爲通用之階梯,
今當商議,就其近便者行之,庶幾寡過矣。其八,論制治法。略曰,夫醫者治病,必先審其証,然後檢方試藥,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思善其政令制度,以就之哉?其目有六。
一曰,勤聽政,自古人主,未有不勤政而能成治道者,惟我祖宗朝,旣有經筵三講矣。
又有夜對、不時卽對、常參、朝參,承旨持公事入侍,監司、守令及列邑進貢者引見,宰臣出使後陳啓等節,其所以施諸政事,發諸號令者,靡不致勤,
而百官萬民窮鄕僻邑之亦皆得以上達,此世宗、成宗之治,所以度越前古者也。近日之制,開講旣罕,而備局引見,
一月只成三度,常參以下諸制,雖或間行,又無實事。將此規模,悠悠泛泛,苟度時日,終無爲國之理矣。
今當自上斷以聖心,建修舊制,一日之間,非擧食設寢之時,則未嘗在內,以專聽政,兼與臣僚,講究治法,則自能馴致於庶績咸熙之效,是實治法之大者矣。
二曰,復政府故制,竊聞祖宗朝,六曺分掌諸職,裁處庶務,又必摠括署決于政府,方始上聞,雖係兵民之大者,聖旨亦下政府,
未嘗直付本曺,可見其體統尊而事理得,足成一世之治矣。中間遞起遞廢,至明廟朝,適値乙卯倭變,權設備邊司,
以應急需,厥後南北之難繼作,仍而不革,前後幾百餘年,禮樂文章,政事論議,皆從此出,名義甚乖,終將無以尊體統而得事理,
今當議復故制,先改備邊司爲中書堂,而使大臣日坐其中,署決所上諸務,三公旣各分掌六部,而至其大事,又皆通議,以至稟處,始爲得體矣。
三曰,選任三公、六卿、三司長官、八道監司,蓋選任三公以下者,歷代官制,互有得失,我朝分設諸職,約而能該,苟以先王之制較之,無大差謬矣。
今雖世道交喪,人才渺然,惟當就中,採衆望、審長材,詢前效,使之各得其職,委任責成,及其不勝而後,更得能者而易之,庶可扶衰補弊,治亂持危,
卒能修政事、崇德業,以成不世之功矣。其小目?礨 自辟僚屬,夫治事之官,雖有智力,勢不能自周,必得賢才爲之僚屬,然後百事修擧,周命伯冏,
已有愼簡乃僚之語,至唐陸贄,又請臺省屬僚,委長官選擇,蓋非素與交親,備詳本末,難以審知其才,今當使六卿及八道監司,各以所知賢能自辟,
俾得同事而成務也。
四曰,擇長吏。治民之術,不一其端,然求其至重至切者,莫如擇長吏。長吏苟賢,則稅斂當輕;力役當均,訟獄當平,敎化當行,雖或有變,
饑饉不能殺,兵戎不能害。不賢則反是。漢宣帝拜刺史、守牧,輒親問曰:“退而考察所行。”又曰:“吏數易則民不安。”其有治理效,輒以璽書,
勉勵增秩,眞知治道之要矣。今當以此必先,別敎銓部,極加掄選,俾無失人之患,而又能見問考察如此,民豈有不治者乎?
其小目,曰績成徵用,曰內外交差。績成徵用者,夫中才以下,在乎激勸成就,人雖善治而終未登庸,則自非學問忠實之士,難以盡心,
今當極選長吏之治行高第及其平日兼有行誼學識者,入爲九卿、諸曹大夫,或可超擢,以示奬異,蓋黃覇徵爲丞相,卓茂爲褒德侯,況於此等職乎?
內外交差者,人於仕塗,莫不重內而輕外,非係蔭官武人,自無居京顯敭之利者,未嘗辭此而之彼,以故列邑成豢養之場,遠民有塗炭之勢,剝割雖急,
而朝廷罔聞,萬姓嗷嗷,無所告訴,今當依唐制,使臺省諸人,出入常均,庶幾民瘼得以上徹,王澤得以下究,助成一代之聖治矣。
五曰,久任超遷。自古爲治,惟務得人,旣得其人,心須久任,虞朝九官,終身不易,如漢文、景之世,爲吏者長子孫,及我皇朝,宣宗、孝宗,皆用此法,天下晏然,後世稱頌。惟超遷之法,出自羅欽順,以謂:“久任於前者,超遷於後,超遷於前者,久任於後。”
蓋自始仕至于老大,約三四十年。若非以朝除暮遷,徧歷華要爲貴。如今日之習者,內則自學士而進,外則自牧守而進,要亦可以容七八官閥,
各以其所長涖職,或四五年,或六七年,終必至於卿相,則公私兩便,無所甚恨,今當依此。一以得人久任爲主,繼之以超遷之法,則其又庶幾於治道矣。
六曰黜陟。黜陟者,實虞‧周考績之大法,第今歷世已久,人情詐僞,
國法解弛,廢置誅賞之法,狃爲虛文,其所以治日常少,亂日常多者,職由於此。諸葛亮之治蜀,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
爵加則知榮。盡忠言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此誠救時之良模也。
今當大加警飭,明敎中外,使主黜陟之人,一從實績,無容私僞。如其不然,必以誅罰隨之,可免因循之患。其小目曰。
別遣御史,亦黜陟之一法,歷代行之,利病相參,州邑畏戢,刺擧得宜則利,風聞不實,後者未必勝前則病,惟當極擇其人而參商其言,俾絶流弊則幸矣。
其九,論述祖典。略曰,夫家有十金之産,必能世守而不失,方稱無忝,況人主欲爲國家者,烏可不監于先王成憲,以有通變而盡能守之責乎?
其目曰,設經濟司。我國《大典》,成於成宗,金科玉條,固已詳密,而行之二百年,疵弊日生,中經兵亂,或廢或變,無有準的。今當依李珥說,別設一司,以大臣領之,選卿宰以下通經學習世務者,
爲堂上,通訓以下,爲僚屬,俾依《大典》本文,詳加斟酌,其可行者,謹而守之;其不可行者,別爲變通;其可追補者,亦爲添入,
是所謂經濟之義也。其小目,參用《經濟六典》,曰《修正續錄》。曰採先正章疏。曰革舊弊。曰頒新制,參用《經濟六典》者,商量補綴,
以成全書,正爲祖宗朝良法美意,盡在於此。且計當時,去高麗未遠,物理人情,或有沿襲參證之端,纂定《大典》時,多未登載故也。
《修正續錄》者,《大典》之後。又有《續錄》、《後續錄》,皆已通行,而各司所用列聖手敎,亦多不同。蓋緣一時事情互異,以致如此,官吏臨事,
莫適所從,殊非細故,頃聞聖上,用近臣言,別定一官,釐整手敎,而事久未竣,今當竝此二書,同加修正,以入新制也。
採先正章疏者,自宣祖以來,名儒碩輔,憂深思遠,悶更張之靡及,圖懲毖之將善,各上章牘,勤懃懇懇,繕兵救民之意,次第具列,
及至癸亥反正,內經虐政,外當鉅敵,一時諸臣,亦爲輸忠發謀,審症施藥,無不中窾,揆之今日,雖其言或用或否,其弊或存或亡,
要當參考採取,以完其制,革舊弊者,法弊民瘼,固難以疏擧,如宣、仁朝諸臣章奏所論,十未行其二三,如右所陳矣。
頃歲更化之初,亦嘗詢問弊瘼於各道郡邑,終以與時議掣肘,莫能變通,今以其最甚者言,如創設衙門,日新月盛,外則屯田募民,內則積金通貨,
必以大臣而摠領之,諸將以管轄之,訓鍊、御營、守禦、摠戎、禁衛、管理之屬作,而兵部失其職,宣惠、常平、賑恤之屬作,
而戶部失其職,以至位尊勢重,臺諫不敢論,執政不敢決,而柴場、鹽盆、漁箭之屬,猶不在中,此則公而害國矣。如國俗奴婢之法,
中朝所無,而上自諸宮家士大夫,下至市井,凡欲自異於庶民者,莫不以此爲重。必欲多買而世役之,至於庄業,又各設置,或乃富連阡陌,
權制守宰,使官不得收稅,吏不得發奸,國禁莫行,經入日縮,而立案、願堂、挾戶之屬,猶不在中,此則私而害國矣。
至於經賦煩苛而良賤多投於入作,身役倍重,而軍保幾麗於逃故;耕稅仍舊而曠土盡入於陳廢;官吏作奸而糴穀每罣於逋欠;
釋敎尙存而丁壯擧歸於遊惰;巫風益熾而貨財徒費於妖誕;其他所以蠧國而害民者,頭目名色,不一而足。然則國何以不貧,民何以得活?
亦可謂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今當大爲經理,於其公私兩弊,多者損之,分者合之;過者裁之,非者削之,俾各有限制,庶幾上遵祖宗之制,下絶臣民之罪,其大如是則其細可得而制也。
頒新制者,人存政擧,人亡政熄,其理誠然,亦不可以無人而廢法。今旣釐革弊政,以述祖典,則所當定著爲一書,名曰《續大典》,以垂永世,
使後率章之君,克憲之臣,有所持循,以至國治於上,民安於下,久而不壞,方爲大正矣。大抵此事,欲備《大典》之未盡者。
如皇朝《修正會典》之類可見,則只欲法祖宗之遺意,採臣僚之宏議,俾革昔時之弊而新一代之制也。必能如此,然後可以變通治法而有成矣。
其論修軍政,略曰,夫禽鳥至微,猶能綢繆牖戶,以盡防患之道,況欲制敵者,烏可不大修軍政,以爲禦侮之具耶?其目有四,曰內政。
先王之時,立司馬之官,藏兵於農,以御萬國。管仲始爲內政之法,所謂軌盡連鄕者,亦出於沿襲時王之制,而分爲三軍,帥以高國,春蒐秋獮,實有專治軍旅之意,而要以速得意於諸侯,是正王伯醇疪之分也。然桓公所敵,不過爲兄弟之隣國,今日所敵者,卽夷狄之讎人,其理固殊,而强弱衆寡之形,脅持管束之勢,自難以常度處之。聖人所謂:“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宜亦捨是而無他策。今當勿師其法而取其意,凡於訓鍊、備禦等事,一切行之,以隱默愼重之道,俾不煩於耳目,斯爲時義之大者。二曰,定軍制。周室比閭伍兩之義,尙矣。唐興,始爲府兵,號稱善法,自開元以後,其制漸變,重以藩鎭煽亂,因成長征之卒,兵農遂分,天下塗炭,誠以府兵之弊,歸於弱,弱則難戰;
長征之弊,歸於驕,驕則難養,禍亂初平之時,國勢壯盛,雖用民伍,不足以備禦。兵戎旣作之後,敵兵銳急,非素鍊習精勇之士,莫可應卒,
其勢〔兩〕不可廢,今當更爲經制,以體古者用賦出兵之意,而別思精抄善養之計,以趨時宜,方合變通之義矣。其小目曰復五衛,曰精選親兵。
復五衛者,昔高麗太祖,實逮事唐,襲其兵制而爲六衛,上下相維,體統相屬,一時稱安。肅宗以後,値女眞之亂,此制亦變,及至我朝,又立五衛,
以爲鎭管之法,士族良民,卒皆隷屬,行之旣久,寢以頹廢,幾不至有兵革,島夷入寇,八路陷覆,幸賴天朝出兵救之,大亂隨平,於是更置束伍,
無論私賤雜類,以爲鄕兵,而五衛仍廢,只以綿布上納。今當還復舊制,使士族良民,編於行伍,庶幾有仗義效忠之心,無獸驚鳥散之患矣。
精選親兵者,兵貴精,不在多。今所謂訓鍊都監,始於柳成龍。所謂禦營軍,創於李貴。
蓋經歷屢亂,爲隨時立制之擧,厥後丁卯、丙子之亂,竟得其力,此乃親兵之效也。嘗竊聞孝廟,擬以漢朝南北軍之制,其義誠然矣。
但禦營軍,自食其保,而訓鍊之兵,必待大農頒給,國用多乏。
今當精選訓鍊,約爲三四千,爲輦下親兵,且合禁衛廳於禦營,使之通融上番,要不下三四千,而別隊衛廳以下諸色,亦將一二千,如是則食道不增,
兵力自强,雖遇大敵,不爲無兵可戰矣。三曰選將材。攻伐之世,將才自可立見,而平常無事之時,非偉識奇鑑,其勢固難。
古之論此者,以爲或就軍伍中搜羅,或命大臣近臣,各擧文武官明兵法、有威果者,有智略之人,不必試以弓馬,求之如是,豈無其效?
又必待其人品旣分,功庸旣著,然後擢置藩閫,大將之任,靡所不可。今當使隊伍之人,議擇其能勝其將任者,使之治兵,更觀實效,次次升庸,
且令諸臣,推薦保明,如有異等者,別加超擢,方能聳動軍情,得其死力矣。其小目,曰講兵法。
爲將之道,行師之要,臨陳之法,具在《傳》《記》,至於隨機應敵,奇正變化,則非心悟神解,不待文字而曉然者,莫宜相及如此之人,世不易出。
今當使爲將領者,悉取兵家七書及《八陣圖說》,誦說玩味,苟有窒礙,相與講解,終日如在行陣對敵,則其能收功於異日者,不啻深絶矣。
四曰,明訓鍊。先王之世,大司馬以四時振旅,苃舍治兵,皆有法度,兵知將意,將知兵情,臨機應變,不待告戒,而自然心志運於中,手足應於外,
粤自孝廟以來,治戎鍊卒,惟日不給,兩局之徒號稱精銳,足爲一國之强兵,然歲月已久,敎法或弛,今當使依《紀效新書》例,參以古法,不懈敎閱,
又必申以仁義節制之義,庶幾以撻秦、楚之堅利矣。其小目,曰繕器械,曰峙糧資,曰備戰馬。與敵爭衡者,不必審量南北之勢,兵技之長短,
舍其所短,取其所長,如今火砲利於北,弧矢利於南,各有其宜,丙、丁亂後,國家所以致意於此,不啻鄭重,及其各設軍門,更務專治,以爲修繕之計,
今當就舊藏兵器中,益加添造精鍊堅利,使合實用,更試求諸技之可以制勝者,以臻其效也。
峙糧資者,雖自壬、丁天兵壓境之日,餽餉之殷,一出境內鮮待他求,而顧於近來凶荒,靡歲不然。公私赤立,無以救塡壑之民,又安能于橐于囊,
以作爰方啓行之資乎?今當預爲商度,一取諸上司各衙門贏餘不急之需,聚于別倉,以爲軍興之用,且於兩西管餉,申明蓄積以備之,則不患於無食也。
備戰馬者,與北敵爭衡,非可以步兵格鬪,必得戰馬然後,便於馳射。國中産馬,固難與漠北竝盛,第自耽羅以下諸島所蓄養,會而計之,其數不下數萬,
雖驛路贏餘,想必甚多。今當使武士善騎射者,親往自擇戰馬,別定規束,略如李珥所論,則不但武臣各得戰馬,亦可轉無用而爲有用矣。
其十二條,論專守禦。略曰,夫進與角力,必須退爲不可勝,然後可以無患,況欲制敵者,烏可不專治守禦之策。而終有所爲哉?
其目有三,一曰脩山城。以東方言之,山城最爲所長,如安市之却唐兵,鴒原之禦契丹,龜城之拒蒙古,可按而知矣。
至如壬辰、丁卯之訌,幸州、龍骨之取勝,尤爲其明驗矣。但我國人性㤼弱畏懼,而州縣所治,多在平地。
凡遇大亂,輒奔走求生,若非預爲形勢,設置山城,爲其依歸之所,使知離此則死,不離此則生,雖有高城深池,擧將委而去之。
今當一依柳成龍所言,擇其要害可守處,仍作邑治,使之臨亂入保,在在如此,則不患敵兵之憑淩矣。
其小目曰,據險淸野。修築山城,旣已入保,使淸其野,無一人民穀物,可以鹵掠,敵在城外,進無所憑,退無所還,必將不能持久,
況如北虜,每以秋高氷合而至,其於耕作收穫,終無所妨,今當以平時則下城田作,臨急則入城保守,其於禦敵之術,可謂挈要矣。
二曰置行營。不欲有爲則已,苟欲奮發大義,勘定禍亂,以成不世之奇功,固非按舊循常,命將出師之擧,所可振作而聳動,必須人主,
躬自巡邊,責勵諸將,如漢光武之還宮六日,旋卽出征,宋眞宗之決策親征然後,方能使民有親上死長之義,士卒有敵愾捍王之志。
今當置一行營於平壤或安州,有事則自上出巡,以行賞罰、議戰守,無事則選命大臣,居守其地,總加節制,仍以便宜行事,斯爲得宜。
三曰沿邊設大鎭。我國北接遼東、女眞,西南接靑、齊、蘇、杭、日本,可謂三面受敵矣。然海路自隋唐,不復開拓,乃以元世祖之威,
困不得志於日本壬辰之亂。神宗皇帝,萬里山師,率從燕薊而來,必有其所矣。陸則遼東,自闕西以後,有三江之阻。女眞自關北以後,
有三嶺之險,要亦非無可守之道,必因其形制,復爲關防,又必任以忠勇之人,庶幾居常有保障之謹,遇變有守禦之實,
惟當於西北二邊及海西湖西沿海諸處,議合郡邑可幷者,各爲大鎭,建設衙門,專治軍務,先爲不可敗之形,然後大功有所恃矣。
其小目,曰募土兵,曰設屯田,曰開諸島,曰習水戰,曰備戰艦。徵兵守邊,古所不免,然其所守禦,非可專責於遣戍留屯之士矣。
必廣募土兵,厚其生利,俾審地形習兵技,內無畏慴之心,外有服制之具,然後能得其力。今當命西北方伯,召募民兵,團結隊伍,陰行部勒,
時且畋獵,以爲緩急之用,其勝於徵兵遠矣。設屯田者,用兵之法,見糧爲重,雖以諸葛亮之忠謀,出師北伐,以餽餉屢絶,不能成大業,其他可知也。
我國二邊,自有海運,固無中國轉輸之勞,然兵不可坐食,民不可獨耕,今當略依朱子說,參以歷代所行議,就邊上曠土,使以訓鍊之暇,
量力耕種,擇人主管,以濟其法,開諸島者,東國環海爲疆,島峙甚多,大而設爲州府,小亦隷於牧場,然其中有土地膏沃,
風氣和暢者,若預加措置,使民入居,必以耕作爲主,而兼通魚鹽之利,其當北敵之至,不但沿海一帶士女,得有所歸,舟船糧餉,自有所補。
今當選遣臣僚,詳察諸島及長山、安邊、邊山之屬,得其形便,建將領設鎭堡,蓋又因勢利導之一法也。
習水戰者,壬、丁之變,倭旣傾國入寇,如入無人之境,惟於海路,因李舜臣一戰,遂不敢揚帆北上,以之龍灣命令,得通於湖南,
而倡義諸將,久保江都,自是爲設統制營,以領舟師。然且船朽卒怨,徒擁虛簿,雖有春秋水操,亦甚滅裂,
今當悉依舟師之法,亟加鍊習,使於風濤至險之際,進退出沒,能盡其妙,則早晩緩急,可以有用矣。
備戰艦者,國家儲養船材於諸島,而官吏所耗已多,加以庸工凡夫,徒循舊制,莫能如李舜臣之別創龜船,以決奇勝。
今當就沿海諸邑,有戰船處,酌量添造,務令堅緻便利,又訪諳於海役者,使之運智出奇,毋拘一格善矣云云。
批旨見上。疏凡累萬餘言,而綱目俱擧,本末該備,且方留意於春秋大義,故尤復眷眷於戰守備禦之策矣。
【太白山史庫本】 21책 19권 3장 A면
【影印本】 39책 144면
【分類】 *왕실-종사(宗社) / *왕실-비빈(妃嬪) / *왕실-행행(行幸) / *정론-정론(政論) / *정론-간쟁(諫諍) / *행정-중앙행정(中央行政) / *행정-지방행정(地方行政) / *인사-임면(任免) / *인사-선발(選拔) / *인사-관리(管理) / *사법-법제(法制) / *군사-군정(軍政) / *군사-지방군(地方軍) / *군사-중앙군(中央軍) / *인사-임면(任免)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十四年(1688) 卷十九/六月/14日
○乙卯/吏曺判書朴世采,上疏辭職,仍進冊子,論時務十二條,
一曰奮大志,有審王道、明大義二目。
二曰勉聖學,有勤經筵、正大本、親君子、遠小人四目。
三曰正內治,有嚴宮闈、崇節儉二目,嚴宮闈又有小目,罷內司、戒宦侍、敎戚屬。
四曰立規模,有尙忠主、嚴濟寬二目。
五曰振紀綱,有公賞罰、辨賢邪、破朋黨、抑僥倖、四目。破朋黨又有小目。褒揚二賢,收嶺南、嚴敎戒、
六曰求賢才,有論薦、通用二目。
七曰開言路,有求言、納諫二目,求言又有小目,責己、置看詳官。
八曰制治法,有勤聽政、復政府故制、選任三公‧六卿‧三司長官‧八道監司、擇長吏、久任、超遷、黜陟六目,選任又有小目,自辟郞僚,擇長吏又有小目,績成徵用,內外交差,黜陟又有小目,別遣御史。
九曰述祖典,有設經濟司一目,又有小目,參用經濟六典,修正《續錄》。採先正疏章革舊弊,頒新制。
十曰法先王,有鄕黨、經界、學校三目,鄕黨又有小目,明辨四民,經界又有小目,農桑、水利、社倉,學校又有小目,尊賢堂、選士法、貢擧、鄕約。
十一曰修軍政,有內政、定軍制、選將才、明訓鍊四目,定軍制又有小目,復五衛、精選親兵,選將才又有小目,講兵法,明訓鍊又有小目,繕器械、峙糧資、備戰馬。
十二曰專守禦,有修山城、置行營、沿邊設大鎭三目,修山城又有小目,據險淸野,沿邊設大鎭又有小目,募土兵設屯田。開諸島習水戰,備戰艦,末又極論人君心學之要,首尾數萬言。
上優批答之。先是,世采在顯廟朝,除進善作此條將上,會顯廟昇遐,逮癸亥入朝,又緣時議互激,不果上,至是乃上之。
【太白山史庫本】 21책 19권 15장 B면
【影印本】 39책 127면
【分類】 *왕실-경연(經筵) / *정론-정론(政論) / *행정-지방행정(地方行政) / *인사-관리(管理) / *인사-임면(任免) / *사법-법제(法制) / *군사-군정(軍政) / *군사-관방(關防) / *농업-수리(水利) / *출판-서책(書冊) / *교육-인문교육(人文敎育) / *구휼(救恤) / *향촌(鄕村)
- -
補闕正誤:○乙卯/吏曺判書朴世采上辭職疏,附陳冊子,論時務十二條。大條小目見上。
其一,論奮大志。略曰,匹夫之治身,猶必立志而後,乃底于成,況人主可不奮大志而能有所爲乎?
其目有二。一曰,審王道,王道者,本乎人情出乎禮義,若履大路而行,無所回曲,則惟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爲能合其道,必得天理之正,必極人倫之至者。孟子所謂:“以德行仁。”董子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也。
五覇先詐力而後仁義,然後天下貿貿然,輾轉反側於曲徑之中,數千百年,無以王道自立者。今當以必復先王之治爲期。
二曰,明大義,君臣之義,父子之親,根於秉彝,不容自已。其有讎怨而不能報,羞恥而不能雪,則是誠三綱五常之本,尤非臣子所可晏然者。
賈誼所謂:“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戴記》所謂:“君父之讎,不與共戴天。”朱子所謂:“有萬世必報之讎。”是也。
今當惕然追思仁孝兩朝所値之時,痛心發憤,要以盡其內修外攘之實。不然,是且重悖於春秋之義,三綱五常之本矣,可不懼哉?
蓋王道者,帝王之常法,大義者,當世之急務,奮志成事,舍此而無他義可適。其三,論正內治。略曰,家人之道,猶利女貞。
況人主欲修己者,又將刑內御邦,以臨四方,可不致謹於此乎?其目有二,一曰嚴宮闈,蓋宮闈之義,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內言不出,外言不入,是其大體也。爲人君者,能於燕閑幽獨之際,常自儼然肅然,嚴恭寅畏,無少懈怠,澟澟若承宗廟臨群臣之時,則身之正也。
及其后妃,端莊靜肅,有《關雎》之德,後宮謹愼祗懼,有《小星》之美。苞苴請謁之習,無徑而可進,異端左道之患,無間而可作,宮省隱密之地,洞然無一毫私邪之萌,見家之正也。
今當以此爲準,克盡濟家之道,語云:“源淸而流潔。”如是而政事不修。邦域不治者,未之有矣。其小目,曰罷內司,曰戒宦寺,曰敎戚屬。
罷內司者,人主以一國爲家,一國之內,無非己分之所有,供奉頒賜,皆從此出,則不宜又於其中,割裂以自私,如今內司之設也。
蓋聞其法,始於麗末,我太祖開國,嘗議釐革,而未及遂成。後代莫大之弊,雖或制爲常典,使其文書,關由吏曺,而終亦無補,今當大加商量,亟罷內司,苟以爲難,更令朝廷議定本司諸官,如司饔、尙衣之制,不得典以私暬之人,以昭國家公正之理可矣。戒宦侍者,近習之患,自古而有,蓋其跡秘情狎,外無壯嚴之憚,內有諛侫之娛,浸漬日久,不覺其自墮於術中,漢、唐季世,歷歷可驗。
今當敎之以正,涖之以嚴,止令朝夕,備灑掃之末,不敢通貨賂交外人,以紊朝政,而畢竟此輩,亦有保身遠罪之益矣。
眞德秀因仇士良勿使天子讀書親儒臣之語,以爲人主修德講學,則天下安。昆蟲草木,亦皆得所,況左右之臣,其有不得所者,實爲至言。
敎戚屬者,歷代以來,驕恣之禍,昭載史冊,鑑戒兩備,此非如女寵宦寺之出於下流,
本無學識者,往往多以公卿薦紳,戚連王室而得之,然猶不知自臧之道,鮮獲安全,最爲可戒。
今當自人主,常加警飭,其於爵賞賜予之際,姻婭族黨之類,不必輒示其假借優厚,以招物議,蓋纔如此,便非宮府一體公平正大之致,
所益者小,所損者大,終當爲治平之累矣。二曰。崇節儉者,必原於人主之德而可以通行,草上風偃,其理則然,苟爲反是,
雖令之而不從,禁之而不止矣。當今奢侈之弊,爲第一巨患,一饌之珍,必曰內品,一服之靡,必曰內法,爭多鬪巧,轉相慕效,服飾輿馬,
宮室燕飮,日新月盛,棄穀於不食,捐財於無用,雖欲不致夫天怒民怨,凶荒憂虞,終至於危亡之域,其可得乎?
今當自上,以大禹菲飮食、卑宮室爲心,坤殿,以馬后身服大練爲度,下令宮中,痛革舊習,節損百用,衣取修潔,食取充養,視金玉如甆瓦,
視錦繡如布帛,使其始於宮掖,達于小民,則其化之行,必速置郵矣。其四,論立規模,略曰,人主欲爲國家,烏可不有一定之規模,以救其偏而趨於中乎?
其目有三。一曰,尙忠,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而經歷變故,世降俗弊,行於家者,旣未淳厚,措諸國者,亦多苟簡,類爲掩遮欺謾之科,
雖喪其所賦天理之眞,而不自覺察,風敎不競,奸僞百出。今當大矯其弊,凡於制度云爲之間,必思有以渾然誠確之心,白直行事,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一以忠信篤厚,久而不變,使下之人,觀感從化,則終當有所正矣。
二曰,主嚴濟寬,蓋嚴寬者,比如天道,春生秋殺,此誠聖人之至訓,春秋之中道,可以傳諸萬世者也。
然文治之弊,自古歸於仁弱,列國之魯,後代之趙宋,其槪可見。至於今日,或相什百,氣像委靡,紀綱壞敗,文不能行法,武不能制兵,考其歸趣,
是將一務不措,終身役於强暴而已。今當一以嚴正爲主,庶幾使衰習頓變,人心順服,制定風行,水火罔避,然後天下之事可爲也。
大抵忠固三代損益之首,而前漢得之,治世爲最。至於寬猛之分,王者固當以不忍人之政爲先,然而後賢有作,因時制義,如諸葛亮之治蜀,
朱子之爲郡,尤其卓然者,皆用此道,實《周禮》所謂:“刑亂國用重典之類,非如申韓之刻薄殘民也。”
其五,論振紀綱。略曰,夫人治一事,必知摠會提挈之道,然後自外諸務,可得以理。況人主欲爲國家,可不先振紀綱乎?
其目有四。一曰,公賞罰。賞罰,人主御世之大柄,在上者,有公平正大之心,照臨群下,分別淑慝,使賢而有功者,盡得其賞,不肖而有罪者,盡得其罰,則是將一國之人,觀感勸勉,曉然
知善之當爲。惡之當去,固亦不待刑賞,而民俗自變也。今當斷自聖心,明其賢否,加以賞罰,而大警勑之,使大小臣僚,惕然悚戒,各擧其職,
不敢爲苟容因循之計,則其庶幾矣。二曰,辨賢邪。賢邪者,國家治亂之所分也。李珥之言曰:“君子愛君,社稷爲心,生民爲念,
義在守職,則君命有所不從,在盡言,則天威有所不避,小人愛爵祿,權在君上則媚君上,在權倖則附權倖,在外戚則結外戚。”
其言痛切,可爲賢邪之龜鑑,爲人君者,固宜擧直措枉。進賢退不肖,以示其賞罰之正,而又必於賢臣而親之,小人而遠之,克盡其道,如諸葛亮之言,無有毫釐之相雜,然後可謂能辨賢邪矣。
三曰,破朋黨。朋黨者,只在公私之辨,聖人於周比和同之間,致意甚勤,歷代禍亂,多從此出,
但我國黨論,根深蒂固,異於他時,本皆同出士流,而及至分背,往往由邪正而爲逆順。當其變作,固當黜彼而陟此,誅彼而賞此,
如今事平日久之後,又當就中定制,明辨而通用之,俾得增益遷改,亟反其本者,要爲必然之理,旣非程子熙‧豊同事之道,
又與范純仁元祐調停之論不同,尤恐有符於《洪範》皇極之義矣。
其小目,曰褒揚二賢,曰收嶺南,曰嚴敎戒。褒揚二賢者,世有賢德,士不能明知,則是非混淆,趨向頗僻矣。
如文成公李珥明體適用之道,文簡公成渾知要守約之學,眞東方鉅儒,乃繼五賢而作,然不幸爲一邊人之所非,
特以黨習世傳,而衆咻遂不可醫,因此朝廷,雖已從享文廟,衆論亦未大同,今當使湖嶺諸道,印送文集年譜等書于各邑鄕校,
更爲別諭邑宰,時與士子講肄,俾有所興起,天理本明,人心自公,烏有終不得其是非之衷乎?收嶺南者,嶺南古稱人才府庫,
賢儒輩出,誠以習俗蔽痼,人物蕪絶,卒無拔出明揚於淸朝,如張顯光、鄭經世、鄭蘊者,今踰四紀,是固論議乖激之致,
亦由朝家抛棄而然,遂使頃年權奸之時,不免一番出來,助成虐焰,可謂一路之大恥也。今當共處以明辨通用之術,其果不被所累而有才行者,
特加拔擢,其過小而才行大者,亦次第調遷,苟能降心相從,則自此公聽竝觀,同寅協恭,將無往而不可矣。
嚴敎戒者,自古《盤庚》之遷都,周公、畢公之變俗,皆由是道,正爲人心不齊,衆怒難犯,如非以大公至正之道,敎諭丁寧,陳戒懃懇,
使其深疑積怨,渙然開釋則不能。今當自上慨然以革弊爲心,使儒臣作一大誥,頒示中外,亦必推極本原,以爲兩邊俱是王臣,
而但因黨論相激,人心轉乖,雖由此害國家、忘君父,而猶且不顧,決非臣子道理,必須痛改前見,
洗心滌腸,一以打破朋黨,同德建中爲心事,如宋仁宗時,詔天官戒朋黨者,則庶或得其力矣。
四曰,抑僥律。僥倖者,本指不當得而得者,不惟無德而據高位,匪才而叨美爵爲然,至其入仕,專在於銓官之手,或以親戚姻婭,或以厚交私恩,皆是也。
知治體者,莫不深戒。今當嚴飭兩銓,其係干囑者。一切勿用,或有所失,臺閣輒加規劾。凡其除拜,出於公薦,及己居官,有善政者,更加擇擬,
則僥倖之徒,靡所售矣。其六,求賢才。略曰,夫經營一家,必擇工師,況人主欲爲國家,可不求賢才以致之乎?其目有二。
一曰,論薦三代以降,建學養士,賓興登庸之道遂廢,一有願治之主,必皆禮士搜才,以成其志,而賢臣各以所學陳說,蕫仲舒以茂才孝廉爲言。
程子又有禮命近侍,賢儒悉心推訪之說。司馬光有十科擧士法。雖所主略異,而大義寔同,此則今已遵倣遺法,略成事目,
經稟聖旨,須布中外,然必更加十分愼擇,方可有效矣。二曰,通用,隋唐設科之後,任官專主此路,而明君誼辟,未嘗深拘,
多以不次用人,今旣論薦賢才,必當商議通用之道,可以盡其才。程子之意,必欲設延英院,使之應詔論政,觀其才識器能,
然後使賢就位、能就職,此於求賢之道,歷試之術,可謂兩得,而至於我朝文正公趙光祖,又爲薦擧科,以爲通用之階梯,
今當商議,就其近便者行之,庶幾寡過矣。其八,論制治法。略曰,夫醫者治病,必先審其証,然後檢方試藥,況人主欲爲國家者,
烏可不思善其政令制度,以就之哉?其目有六。
一曰,勤聽政,自古人主,未有不勤政而能成治道者,惟我祖宗朝,旣有經筵三講矣。
又有夜對、不時卽對、常參、朝參,承旨持公事入侍,監司、守令及列邑進貢者引見,宰臣出使後陳啓等節,其所以施諸政事,發諸號令者,靡不致勤,
而百官萬民窮鄕僻邑之亦皆得以上達,此世宗、成宗之治,所以度越前古者也。近日之制,開講旣罕,而備局引見,
一月只成三度,常參以下諸制,雖或間行,又無實事。將此規模,悠悠泛泛,苟度時日,終無爲國之理矣。
今當自上斷以聖心,建修舊制,一日之間,非擧食設寢之時,則未嘗在內,以專聽政,兼與臣僚,講究治法,則自能馴致於庶績咸熙之效,是實治法之大者矣。
二曰,復政府故制,竊聞祖宗朝,六曺分掌諸職,裁處庶務,又必摠括署決于政府,方始上聞,雖係兵民之大者,聖旨亦下政府,
未嘗直付本曺,可見其體統尊而事理得,足成一世之治矣。中間遞起遞廢,至明廟朝,適値乙卯倭變,權設備邊司,
以應急需,厥後南北之難繼作,仍而不革,前後幾百餘年,禮樂文章,政事論議,皆從此出,名義甚乖,終將無以尊體統而得事理,
今當議復故制,先改備邊司爲中書堂,而使大臣日坐其中,署決所上諸務,三公旣各分掌六部,而至其大事,又皆通議,以至稟處,始爲得體矣。
三曰,選任三公、六卿、三司長官、八道監司,蓋選任三公以下者,歷代官制,互有得失,我朝分設諸職,約而能該,苟以先王之制較之,無大差謬矣。
今雖世道交喪,人才渺然,惟當就中,採衆望、審長材,詢前效,使之各得其職,委任責成,及其不勝而後,更得能者而易之,庶可扶衰補弊,治亂持危,
卒能修政事、崇德業,以成不世之功矣。其小目?礨 自辟僚屬,夫治事之官,雖有智力,勢不能自周,必得賢才爲之僚屬,然後百事修擧,周命伯冏,
已有愼簡乃僚之語,至唐陸贄,又請臺省屬僚,委長官選擇,蓋非素與交親,備詳本末,難以審知其才,今當使六卿及八道監司,各以所知賢能自辟,
俾得同事而成務也。
四曰,擇長吏。治民之術,不一其端,然求其至重至切者,莫如擇長吏。長吏苟賢,則稅斂當輕;力役當均,訟獄當平,敎化當行,雖或有變,
饑饉不能殺,兵戎不能害。不賢則反是。漢宣帝拜刺史、守牧,輒親問曰:“退而考察所行。”又曰:“吏數易則民不安。”其有治理效,輒以璽書,
勉勵增秩,眞知治道之要矣。今當以此必先,別敎銓部,極加掄選,俾無失人之患,而又能見問考察如此,民豈有不治者乎?
其小目,曰績成徵用,曰內外交差。績成徵用者,夫中才以下,在乎激勸成就,人雖善治而終未登庸,則自非學問忠實之士,難以盡心,
今當極選長吏之治行高第及其平日兼有行誼學識者,入爲九卿、諸曹大夫,或可超擢,以示奬異,蓋黃覇徵爲丞相,卓茂爲褒德侯,況於此等職乎?
內外交差者,人於仕塗,莫不重內而輕外,非係蔭官武人,自無居京顯敭之利者,未嘗辭此而之彼,以故列邑成豢養之場,遠民有塗炭之勢,剝割雖急,
而朝廷罔聞,萬姓嗷嗷,無所告訴,今當依唐制,使臺省諸人,出入常均,庶幾民瘼得以上徹,王澤得以下究,助成一代之聖治矣。
五曰,久任超遷。自古爲治,惟務得人,旣得其人,心須久任,虞朝九官,終身不易,如漢文、景之世,爲吏者長子孫,及我皇朝,宣宗、孝宗,皆用此法,天下晏然,後世稱頌。惟超遷之法,出自羅欽順,以謂:“久任於前者,超遷於後,超遷於前者,久任於後。”
蓋自始仕至于老大,約三四十年。若非以朝除暮遷,徧歷華要爲貴。如今日之習者,內則自學士而進,外則自牧守而進,要亦可以容七八官閥,
各以其所長涖職,或四五年,或六七年,終必至於卿相,則公私兩便,無所甚恨,今當依此。一以得人久任爲主,繼之以超遷之法,則其又庶幾於治道矣。
六曰黜陟。黜陟者,實虞‧周考績之大法,第今歷世已久,人情詐僞,
國法解弛,廢置誅賞之法,狃爲虛文,其所以治日常少,亂日常多者,職由於此。諸葛亮之治蜀,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
爵加則知榮。盡忠言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此誠救時之良模也。
今當大加警飭,明敎中外,使主黜陟之人,一從實績,無容私僞。如其不然,必以誅罰隨之,可免因循之患。其小目曰。
別遣御史,亦黜陟之一法,歷代行之,利病相參,州邑畏戢,刺擧得宜則利,風聞不實,後者未必勝前則病,惟當極擇其人而參商其言,俾絶流弊則幸矣。
其九,論述祖典。略曰,夫家有十金之産,必能世守而不失,方稱無忝,況人主欲爲國家者,烏可不監于先王成憲,以有通變而盡能守之責乎?
其目曰,設經濟司。我國《大典》,成於成宗,金科玉條,固已詳密,而行之二百年,疵弊日生,中經兵亂,或廢或變,無有準的。今當依李珥說,別設一司,以大臣領之,選卿宰以下通經學習世務者,
爲堂上,通訓以下,爲僚屬,俾依《大典》本文,詳加斟酌,其可行者,謹而守之;其不可行者,別爲變通;其可追補者,亦爲添入,
是所謂經濟之義也。其小目,參用《經濟六典》,曰《修正續錄》。曰採先正章疏。曰革舊弊。曰頒新制,參用《經濟六典》者,商量補綴,
以成全書,正爲祖宗朝良法美意,盡在於此。且計當時,去高麗未遠,物理人情,或有沿襲參證之端,纂定《大典》時,多未登載故也。
《修正續錄》者,《大典》之後。又有《續錄》、《後續錄》,皆已通行,而各司所用列聖手敎,亦多不同。蓋緣一時事情互異,以致如此,官吏臨事,
莫適所從,殊非細故,頃聞聖上,用近臣言,別定一官,釐整手敎,而事久未竣,今當竝此二書,同加修正,以入新制也。
採先正章疏者,自宣祖以來,名儒碩輔,憂深思遠,悶更張之靡及,圖懲毖之將善,各上章牘,勤懃懇懇,繕兵救民之意,次第具列,
及至癸亥反正,內經虐政,外當鉅敵,一時諸臣,亦爲輸忠發謀,審症施藥,無不中窾,揆之今日,雖其言或用或否,其弊或存或亡,
要當參考採取,以完其制,革舊弊者,法弊民瘼,固難以疏擧,如宣、仁朝諸臣章奏所論,十未行其二三,如右所陳矣。
頃歲更化之初,亦嘗詢問弊瘼於各道郡邑,終以與時議掣肘,莫能變通,今以其最甚者言,如創設衙門,日新月盛,外則屯田募民,內則積金通貨,
必以大臣而摠領之,諸將以管轄之,訓鍊、御營、守禦、摠戎、禁衛、管理之屬作,而兵部失其職,宣惠、常平、賑恤之屬作,
而戶部失其職,以至位尊勢重,臺諫不敢論,執政不敢決,而柴場、鹽盆、漁箭之屬,猶不在中,此則公而害國矣。如國俗奴婢之法,
中朝所無,而上自諸宮家士大夫,下至市井,凡欲自異於庶民者,莫不以此爲重。必欲多買而世役之,至於庄業,又各設置,或乃富連阡陌,
權制守宰,使官不得收稅,吏不得發奸,國禁莫行,經入日縮,而立案、願堂、挾戶之屬,猶不在中,此則私而害國矣。
至於經賦煩苛而良賤多投於入作,身役倍重,而軍保幾麗於逃故;耕稅仍舊而曠土盡入於陳廢;官吏作奸而糴穀每罣於逋欠;
釋敎尙存而丁壯擧歸於遊惰;巫風益熾而貨財徒費於妖誕;其他所以蠧國而害民者,頭目名色,不一而足。然則國何以不貧,民何以得活?
亦可謂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今當大爲經理,於其公私兩弊,多者損之,分者合之;過者裁之,非者削之,俾各有限制,庶幾上遵祖宗之制,下絶臣民之罪,其大如是則其細可得而制也。
頒新制者,人存政擧,人亡政熄,其理誠然,亦不可以無人而廢法。今旣釐革弊政,以述祖典,則所當定著爲一書,名曰《續大典》,以垂永世,
使後率章之君,克憲之臣,有所持循,以至國治於上,民安於下,久而不壞,方爲大正矣。大抵此事,欲備《大典》之未盡者。
如皇朝《修正會典》之類可見,則只欲法祖宗之遺意,採臣僚之宏議,俾革昔時之弊而新一代之制也。必能如此,然後可以變通治法而有成矣。
其論修軍政,略曰,夫禽鳥至微,猶能綢繆牖戶,以盡防患之道,況欲制敵者,烏可不大修軍政,以爲禦侮之具耶?其目有四,曰內政。
先王之時,立司馬之官,藏兵於農,以御萬國。管仲始爲內政之法,所謂軌盡連鄕者,亦出於沿襲時王之制,而分爲三軍,帥以高國,春蒐秋獮,實有專治軍旅之意,而要以速得意於諸侯,是正王伯醇疪之分也。然桓公所敵,不過爲兄弟之隣國,今日所敵者,卽夷狄之讎人,其理固殊,而强弱衆寡之形,脅持管束之勢,自難以常度處之。聖人所謂:“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宜亦捨是而無他策。今當勿師其法而取其意,凡於訓鍊、備禦等事,一切行之,以隱默愼重之道,俾不煩於耳目,斯爲時義之大者。二曰,定軍制。周室比閭伍兩之義,尙矣。唐興,始爲府兵,號稱善法,自開元以後,其制漸變,重以藩鎭煽亂,因成長征之卒,兵農遂分,天下塗炭,誠以府兵之弊,歸於弱,弱則難戰;
長征之弊,歸於驕,驕則難養,禍亂初平之時,國勢壯盛,雖用民伍,不足以備禦。兵戎旣作之後,敵兵銳急,非素鍊習精勇之士,莫可應卒,
其勢〔兩〕不可廢,今當更爲經制,以體古者用賦出兵之意,而別思精抄善養之計,以趨時宜,方合變通之義矣。其小目曰復五衛,曰精選親兵。
復五衛者,昔高麗太祖,實逮事唐,襲其兵制而爲六衛,上下相維,體統相屬,一時稱安。肅宗以後,値女眞之亂,此制亦變,及至我朝,又立五衛,
以爲鎭管之法,士族良民,卒皆隷屬,行之旣久,寢以頹廢,幾不至有兵革,島夷入寇,八路陷覆,幸賴天朝出兵救之,大亂隨平,於是更置束伍,
無論私賤雜類,以爲鄕兵,而五衛仍廢,只以綿布上納。今當還復舊制,使士族良民,編於行伍,庶幾有仗義效忠之心,無獸驚鳥散之患矣。
精選親兵者,兵貴精,不在多。今所謂訓鍊都監,始於柳成龍。所謂禦營軍,創於李貴。
蓋經歷屢亂,爲隨時立制之擧,厥後丁卯、丙子之亂,竟得其力,此乃親兵之效也。嘗竊聞孝廟,擬以漢朝南北軍之制,其義誠然矣。
但禦營軍,自食其保,而訓鍊之兵,必待大農頒給,國用多乏。
今當精選訓鍊,約爲三四千,爲輦下親兵,且合禁衛廳於禦營,使之通融上番,要不下三四千,而別隊衛廳以下諸色,亦將一二千,如是則食道不增,
兵力自强,雖遇大敵,不爲無兵可戰矣。三曰選將材。攻伐之世,將才自可立見,而平常無事之時,非偉識奇鑑,其勢固難。
古之論此者,以爲或就軍伍中搜羅,或命大臣近臣,各擧文武官明兵法、有威果者,有智略之人,不必試以弓馬,求之如是,豈無其效?
又必待其人品旣分,功庸旣著,然後擢置藩閫,大將之任,靡所不可。今當使隊伍之人,議擇其能勝其將任者,使之治兵,更觀實效,次次升庸,
且令諸臣,推薦保明,如有異等者,別加超擢,方能聳動軍情,得其死力矣。其小目,曰講兵法。
爲將之道,行師之要,臨陳之法,具在《傳》《記》,至於隨機應敵,奇正變化,則非心悟神解,不待文字而曉然者,莫宜相及如此之人,世不易出。
今當使爲將領者,悉取兵家七書及《八陣圖說》,誦說玩味,苟有窒礙,相與講解,終日如在行陣對敵,則其能收功於異日者,不啻深絶矣。
四曰,明訓鍊。先王之世,大司馬以四時振旅,苃舍治兵,皆有法度,兵知將意,將知兵情,臨機應變,不待告戒,而自然心志運於中,手足應於外,
粤自孝廟以來,治戎鍊卒,惟日不給,兩局之徒號稱精銳,足爲一國之强兵,然歲月已久,敎法或弛,今當使依《紀效新書》例,參以古法,不懈敎閱,
又必申以仁義節制之義,庶幾以撻秦、楚之堅利矣。其小目,曰繕器械,曰峙糧資,曰備戰馬。與敵爭衡者,不必審量南北之勢,兵技之長短,
舍其所短,取其所長,如今火砲利於北,弧矢利於南,各有其宜,丙、丁亂後,國家所以致意於此,不啻鄭重,及其各設軍門,更務專治,以爲修繕之計,
今當就舊藏兵器中,益加添造精鍊堅利,使合實用,更試求諸技之可以制勝者,以臻其效也。
峙糧資者,雖自壬、丁天兵壓境之日,餽餉之殷,一出境內鮮待他求,而顧於近來凶荒,靡歲不然。公私赤立,無以救塡壑之民,又安能于橐于囊,
以作爰方啓行之資乎?今當預爲商度,一取諸上司各衙門贏餘不急之需,聚于別倉,以爲軍興之用,且於兩西管餉,申明蓄積以備之,則不患於無食也。
備戰馬者,與北敵爭衡,非可以步兵格鬪,必得戰馬然後,便於馳射。國中産馬,固難與漠北竝盛,第自耽羅以下諸島所蓄養,會而計之,其數不下數萬,
雖驛路贏餘,想必甚多。今當使武士善騎射者,親往自擇戰馬,別定規束,略如李珥所論,則不但武臣各得戰馬,亦可轉無用而爲有用矣。
其十二條,論專守禦。略曰,夫進與角力,必須退爲不可勝,然後可以無患,況欲制敵者,烏可不專治守禦之策。而終有所爲哉?
其目有三,一曰脩山城。以東方言之,山城最爲所長,如安市之却唐兵,鴒原之禦契丹,龜城之拒蒙古,可按而知矣。
至如壬辰、丁卯之訌,幸州、龍骨之取勝,尤爲其明驗矣。但我國人性㤼弱畏懼,而州縣所治,多在平地。
凡遇大亂,輒奔走求生,若非預爲形勢,設置山城,爲其依歸之所,使知離此則死,不離此則生,雖有高城深池,擧將委而去之。
今當一依柳成龍所言,擇其要害可守處,仍作邑治,使之臨亂入保,在在如此,則不患敵兵之憑淩矣。
其小目曰,據險淸野。修築山城,旣已入保,使淸其野,無一人民穀物,可以鹵掠,敵在城外,進無所憑,退無所還,必將不能持久,
況如北虜,每以秋高氷合而至,其於耕作收穫,終無所妨,今當以平時則下城田作,臨急則入城保守,其於禦敵之術,可謂挈要矣。
二曰置行營。不欲有爲則已,苟欲奮發大義,勘定禍亂,以成不世之奇功,固非按舊循常,命將出師之擧,所可振作而聳動,必須人主,
躬自巡邊,責勵諸將,如漢光武之還宮六日,旋卽出征,宋眞宗之決策親征然後,方能使民有親上死長之義,士卒有敵愾捍王之志。
今當置一行營於平壤或安州,有事則自上出巡,以行賞罰、議戰守,無事則選命大臣,居守其地,總加節制,仍以便宜行事,斯爲得宜。
三曰沿邊設大鎭。我國北接遼東、女眞,西南接靑、齊、蘇、杭、日本,可謂三面受敵矣。然海路自隋唐,不復開拓,乃以元世祖之威,
困不得志於日本壬辰之亂。神宗皇帝,萬里山師,率從燕薊而來,必有其所矣。陸則遼東,自闕西以後,有三江之阻。女眞自關北以後,
有三嶺之險,要亦非無可守之道,必因其形制,復爲關防,又必任以忠勇之人,庶幾居常有保障之謹,遇變有守禦之實,
惟當於西北二邊及海西湖西沿海諸處,議合郡邑可幷者,各爲大鎭,建設衙門,專治軍務,先爲不可敗之形,然後大功有所恃矣。
其小目,曰募土兵,曰設屯田,曰開諸島,曰習水戰,曰備戰艦。徵兵守邊,古所不免,然其所守禦,非可專責於遣戍留屯之士矣。
必廣募土兵,厚其生利,俾審地形習兵技,內無畏慴之心,外有服制之具,然後能得其力。今當命西北方伯,召募民兵,團結隊伍,陰行部勒,
時且畋獵,以爲緩急之用,其勝於徵兵遠矣。設屯田者,用兵之法,見糧爲重,雖以諸葛亮之忠謀,出師北伐,以餽餉屢絶,不能成大業,其他可知也。
我國二邊,自有海運,固無中國轉輸之勞,然兵不可坐食,民不可獨耕,今當略依朱子說,參以歷代所行議,就邊上曠土,使以訓鍊之暇,
量力耕種,擇人主管,以濟其法,開諸島者,東國環海爲疆,島峙甚多,大而設爲州府,小亦隷於牧場,然其中有土地膏沃,
風氣和暢者,若預加措置,使民入居,必以耕作爲主,而兼通魚鹽之利,其當北敵之至,不但沿海一帶士女,得有所歸,舟船糧餉,自有所補。
今當選遣臣僚,詳察諸島及長山、安邊、邊山之屬,得其形便,建將領設鎭堡,蓋又因勢利導之一法也。
習水戰者,壬、丁之變,倭旣傾國入寇,如入無人之境,惟於海路,因李舜臣一戰,遂不敢揚帆北上,以之龍灣命令,得通於湖南,
而倡義諸將,久保江都,自是爲設統制營,以領舟師。然且船朽卒怨,徒擁虛簿,雖有春秋水操,亦甚滅裂,
今當悉依舟師之法,亟加鍊習,使於風濤至險之際,進退出沒,能盡其妙,則早晩緩急,可以有用矣。
備戰艦者,國家儲養船材於諸島,而官吏所耗已多,加以庸工凡夫,徒循舊制,莫能如李舜臣之別創龜船,以決奇勝。
今當就沿海諸邑,有戰船處,酌量添造,務令堅緻便利,又訪諳於海役者,使之運智出奇,毋拘一格善矣云云。
批旨見上。疏凡累萬餘言,而綱目俱擧,本末該備,且方留意於春秋大義,故尤復眷眷於戰守備禦之策矣。
【太白山史庫本】 21책 19권 3장 A면
【影印本】 39책 144면
【分類】 *왕실-종사(宗社) / *왕실-비빈(妃嬪) / *왕실-행행(行幸) / *정론-정론(政論) / *정론-간쟁(諫諍) / *행정-중앙행정(中央行政) / *행정-지방행정(地方行政) / *인사-임면(任免) / *인사-선발(選拔) / *인사-관리(管理) / *사법-법제(法制) / *군사-군정(軍政) / *군사-지방군(地方軍) / *군사-중앙군(中央軍) / *인사-임면(任免)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Labels:
Clifford Geertz,
Tillich : 田立克--存在主義神學,
Ελληνική γλώσσα,
中國文化,
倫文敘全集--香港陳湘記圖書,
心經,
曾胡治兵語錄,
機戰music
印順:泰國佛教的特色--泰國佛教見聞
印順:泰國佛教的特色--泰國佛教見聞
佛法是救世之光-三四、泰國佛教見聞
泰國佛教見聞──講於善導寺──
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 . .
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佛教創自印度釋迦牟尼佛,然後開展為世界的宗教,其向外傳播,則始於阿育王時代。
阿育王與我國秦始皇同時,是佛教中最著名的大護法。他曾派傳教師到各地傳教,當時就有一派傳入南方的師子國(即今錫蘭)。
此派所用經典,是用巴利文的。先傳到錫蘭,又從錫蘭傳入緬甸,又傳入泰國等地。上面所說的五個佛教國家,都以錫蘭所傳的巴利三藏為根據。
依照中國佛教史看,南方佛教國家,並不一定純是小乘,如錫蘭、南詔,以及古代的高棉,本來也有大乘佛教,甚至有密宗的流布。
但泰國從大城王朝以來,六百年間才成為清一色的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或者稱之為原始佛教。
不過據我看來,就以泰國說,他們所用的教典,確是從錫蘭傳入的巴利文三藏,但他們的佛教制度,也就是所表現的宗教活動,都不能說是原始佛教。
現將泰國佛教的特色,我認為並不原始的,逐一介紹如下。
- - -
一、出家:在泰國,每個人幾乎都要出家一次。若沒有經過出家,會被人瞧不起,沒有地位。這制度很特殊。
本來,在佛法中發心出家,如果煩惱太重,不適合過出家生活,是可以返俗的,甚至可以往復多次。但不管出家或是返俗,都得合法。
出家與在家,在佛法中分別極為嚴格。我們中國,如出了家又返俗,就被人鄙視。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即使不能出家,還可以做一良好的在家佛教徒。
但在泰國,除少數外,一般出家的並不打算盡形壽出家,有的發心出家七天,或半個月,一個月,三個月,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出家生活,就返俗回家了。
據說:從前有一個國王,曾出家幾年,後來又回去做王。
因為經過佛法的特殊教育,心地慈悲,愛護民眾,勤勉儉樸,不浪費國力,把全副精神用在為民眾謀福利上。
當時的官員和老百姓,覺得出家實在不錯,大家就跟著學,造成人人都要一度出家的風氣,一直流傳了下來。
這種風尚習俗,並不合於佛的原意,可是它對佛教發生了極大極良好的影響。
譬如說,僧團中的事情,一般在家人都不十分清楚,因為佛制比丘戒律,白衣不應聽聞。
但在泰國,因為個個都出過家,對佛教的制度,禮節,甚至出家應該做些什麼,在家人應該怎樣,他們都比較了解。
我國的居士,就懂得不多。因為不大明白,不應批評的,要亂批評;應該批評的,倒反而讚歎擁護。
去年,泰皇也出家半個月。起初,國務院長、樞密院長、宮廷中的重要分子,因國王身體不好,出家不吃晚飯,恐有問題,所以開了幾次會來研究。
結果,國王說:我要出家,就應遵行佛的制度,決不例外。國王出了家,過了中午決不吃飯,連牛奶都不飲,只喝水,一切依佛制,非常嚴格。
等到出家期滿,返了俗,才重新過他的帝王生活。國王是如此,其他的人也都如此,他們一經出家,便決定遵行佛教制度,過著嚴肅的出家生活。
人人出過家,所以人人都擁護佛教。還有,泰人對於出家,看得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一生之中最隆重的一個節目。
中國人的一生中,結婚是一件大事,喪葬又是一件大事。泰國人對於結婚,並不太重視。但他們也有人生的兩件大事,一是出家,其次是死。
出家時,要舉行隆重的典禮,親戚朋友都來送禮祝賀,是最難得的一種盛典。
這裡要附帶談到:泰國的女人,是沒有出家的。佛在世時,男女平等,都一樣可以出家,
為什麼泰國女人不能出家呢?這因為,他們遵循古制,重視傳承。女人出家,先要在女眾比丘尼處受戒,然後再到比丘處受戒證明,這叫做二部受戒。
泰國過去,本有尼眾,但後來一度沒有了。後來女人要出家,便沒有地方去受戒,也就不能合法的產生比丘尼,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女人出家。
可見他們對於佛制,非常尊重,要是我們中國佛教,一定可以通融了。
- -
二、僧官:中國從前也有僧官,不過官位低,屈居政治之下。泰國的僧官制,則仿摹政府的組織,而自成一系統的。
佛教的僧官,最高的是僧皇,下有四個僧王,分擔國務院長,宣傳部長,福利部長,教育部長。
四僧王下,有僧伽大臣或稱僧伽宰相,性質與次長、司長相同。僧伽大臣以下,還有低級的僧官。泰國現有二十萬出家人,僧官有三千多。
這些僧官,是有薪俸的(當然不多),由國家供給,這是政府對佛教的一種尊重。
僧官的產生,是要由地方報上來,比方一縣或一市裡,有一個出家人,已經出家了很久──至少五年以上,或因精通佛法,或善於佈教,
或對復興創立寺院有功績,或修持禪定,這樣呈報到僧伽國務院,經調查屬實,就通過政府,給予僧官的名位,然後一步步升上去。
所以到了高層的僧官,總是年高(受戒年久)德重的。這種僧官制度,佛世沒有,中國、日本也沒有,可說是泰國佛教的特有制度。
這種僧官制度,雖不合佛制,但也有其好處。它可以獎勵出家人,好好出家,勵力向上修學佛法。
如出家以後,心向佛法,勇猛精進,其地位自然會逐漸提高。一般民眾對受到僧官階位的出家人,也特別尊重恭敬。
雖然,真正發心出家的,並不一定為了做僧官,但由於他的道德、學問,或對佈教的努力,自然就被推舉為僧官。
所以這種特殊的僧官制,對於泰國佛教,到現在還是好處多。
- - -
三、佛像佛塔多:泰國的寺院,雖其建築形式各各不同,而每一寺院,佛像非常多,而且同是釋迦佛像。
同時,佛塔也多,每一寺裡,佛殿四周,每羅列著許多的塔,都非常莊嚴。
塔的基層是四方形,或圓形,上面尖尖的,普通的都不太高;只有少數特殊的,建築得十分高大。泰國之所以有那麼多佛像佛塔,原來也有其緣故的。
泰人因為信佛的關係,在他們在生的時候,有權位財富的,就塑了一尊佛像,或建一座塔,等到死後,就把他的骨灰放到佛像底下,或安在塔下,這實與中國人的營建生壙一樣。
一般有名的像塔,都可以知道,那座塔是第幾世王的;某一尊佛像,是某皇親國戚或某大臣造的。
按理說,這是很不合法的。常人不淨的屍骨灰,怎能放在清淨莊嚴的佛塔裡或佛像下!佛像或塔地,常人的屍骨灰,論理是不應該靠邊的。
在曼谷朗瑪機場到曼谷市區之間,有一座新修的大寺。據說,這就是泰國總理鑾披汶元帥和他的僚屬合同興建的。
每人塑一尊佛像或塔,預備將來死後,安置自己的骨灰。這種風俗習慣,可說是非常特殊的。
- -
四、護身佛:泰國的護身佛,非常盛行。那些小佛像,是佩在身上的,不是供奉的。
我曾遇到兩位華僑,跟他們談起護身佛,他們順手往身上一掏,掏出了好多尊小佛像來。通常一個人,身上都不止一尊呢!
據說,佩這種護身佛,可以保平安,而且靈驗得很。早幾年前,聯合國宣布北韓為侵略者,各國對北韓用兵時,泰國也派了一支象徵性的小部隊參加聯軍。
當這支部隊要出發的前夕,總理即下令,每人分送一尊護身佛,讓他們佩在身上,這可見全國對於護身佛的信心。
曾有人問起僧皇:現在歐美的物質文明,會不會動搖人民的信仰?僧皇答他不會。
他說:英美最新型的汽車,運到這裡來,我們可以訓練司機,利用這種工具,受用到歐美的物質文明。但是每個司機的身上,仍然佩著許多護身佛。
護身佛的信仰,和汽車的運用,可以配合起來,並不衝突。據說:鑾披汶元帥,初時對佛法的信心並不太深,但後來信心越來越強。
因為政治上的變動,他曾被人槍擊過三回,被下過幾次毒藥,結果都沒有被害死,也許因為他身上佩了護身佛的緣故吧!
這次大會中,泰國政府撥了一千萬泰幣(等於美金五十萬元),鑄造小佛像。
他們的製像,由一「製像委員會」專門負責,常人不能隨便製造,一切要合乎製佛像的法則。
這次製像委員會,特別請了幾百出家人誦咒加持,當中有一位,忽然頭頂放光,成千累萬的信眾,都要求他祝福,弄得這位咒師無以為應,結果一蹓了之。
像這種信仰,日本有之(護身符),蒙藏密宗也有之;泰國佛教這種普遍的信仰,不應該說是原始佛教!
以上所談到的,具有特色的泰國佛教,是佛教傳入泰國,因適應其民情風俗,人民需要,乃形成另一獨特的形態,已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原始佛教底面目。
source :
印順:泰國佛教見聞──講於善導寺──
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
印順: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2
印順: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3
--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佛法是救世之光-三四、泰國佛教見聞
泰國佛教見聞──講於善導寺──
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 . .
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佛教創自印度釋迦牟尼佛,然後開展為世界的宗教,其向外傳播,則始於阿育王時代。
阿育王與我國秦始皇同時,是佛教中最著名的大護法。他曾派傳教師到各地傳教,當時就有一派傳入南方的師子國(即今錫蘭)。
此派所用經典,是用巴利文的。先傳到錫蘭,又從錫蘭傳入緬甸,又傳入泰國等地。上面所說的五個佛教國家,都以錫蘭所傳的巴利三藏為根據。
依照中國佛教史看,南方佛教國家,並不一定純是小乘,如錫蘭、南詔,以及古代的高棉,本來也有大乘佛教,甚至有密宗的流布。
但泰國從大城王朝以來,六百年間才成為清一色的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或者稱之為原始佛教。
不過據我看來,就以泰國說,他們所用的教典,確是從錫蘭傳入的巴利文三藏,但他們的佛教制度,也就是所表現的宗教活動,都不能說是原始佛教。
現將泰國佛教的特色,我認為並不原始的,逐一介紹如下。
- - -
一、出家:在泰國,每個人幾乎都要出家一次。若沒有經過出家,會被人瞧不起,沒有地位。這制度很特殊。
本來,在佛法中發心出家,如果煩惱太重,不適合過出家生活,是可以返俗的,甚至可以往復多次。但不管出家或是返俗,都得合法。
出家與在家,在佛法中分別極為嚴格。我們中國,如出了家又返俗,就被人鄙視。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即使不能出家,還可以做一良好的在家佛教徒。
但在泰國,除少數外,一般出家的並不打算盡形壽出家,有的發心出家七天,或半個月,一個月,三個月,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出家生活,就返俗回家了。
據說:從前有一個國王,曾出家幾年,後來又回去做王。
因為經過佛法的特殊教育,心地慈悲,愛護民眾,勤勉儉樸,不浪費國力,把全副精神用在為民眾謀福利上。
當時的官員和老百姓,覺得出家實在不錯,大家就跟著學,造成人人都要一度出家的風氣,一直流傳了下來。
這種風尚習俗,並不合於佛的原意,可是它對佛教發生了極大極良好的影響。
譬如說,僧團中的事情,一般在家人都不十分清楚,因為佛制比丘戒律,白衣不應聽聞。
但在泰國,因為個個都出過家,對佛教的制度,禮節,甚至出家應該做些什麼,在家人應該怎樣,他們都比較了解。
我國的居士,就懂得不多。因為不大明白,不應批評的,要亂批評;應該批評的,倒反而讚歎擁護。
去年,泰皇也出家半個月。起初,國務院長、樞密院長、宮廷中的重要分子,因國王身體不好,出家不吃晚飯,恐有問題,所以開了幾次會來研究。
結果,國王說:我要出家,就應遵行佛的制度,決不例外。國王出了家,過了中午決不吃飯,連牛奶都不飲,只喝水,一切依佛制,非常嚴格。
等到出家期滿,返了俗,才重新過他的帝王生活。國王是如此,其他的人也都如此,他們一經出家,便決定遵行佛教制度,過著嚴肅的出家生活。
人人出過家,所以人人都擁護佛教。還有,泰人對於出家,看得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一生之中最隆重的一個節目。
中國人的一生中,結婚是一件大事,喪葬又是一件大事。泰國人對於結婚,並不太重視。但他們也有人生的兩件大事,一是出家,其次是死。
出家時,要舉行隆重的典禮,親戚朋友都來送禮祝賀,是最難得的一種盛典。
這裡要附帶談到:泰國的女人,是沒有出家的。佛在世時,男女平等,都一樣可以出家,
為什麼泰國女人不能出家呢?這因為,他們遵循古制,重視傳承。女人出家,先要在女眾比丘尼處受戒,然後再到比丘處受戒證明,這叫做二部受戒。
泰國過去,本有尼眾,但後來一度沒有了。後來女人要出家,便沒有地方去受戒,也就不能合法的產生比丘尼,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女人出家。
可見他們對於佛制,非常尊重,要是我們中國佛教,一定可以通融了。
- -
二、僧官:中國從前也有僧官,不過官位低,屈居政治之下。泰國的僧官制,則仿摹政府的組織,而自成一系統的。
佛教的僧官,最高的是僧皇,下有四個僧王,分擔國務院長,宣傳部長,福利部長,教育部長。
四僧王下,有僧伽大臣或稱僧伽宰相,性質與次長、司長相同。僧伽大臣以下,還有低級的僧官。泰國現有二十萬出家人,僧官有三千多。
這些僧官,是有薪俸的(當然不多),由國家供給,這是政府對佛教的一種尊重。
僧官的產生,是要由地方報上來,比方一縣或一市裡,有一個出家人,已經出家了很久──至少五年以上,或因精通佛法,或善於佈教,
或對復興創立寺院有功績,或修持禪定,這樣呈報到僧伽國務院,經調查屬實,就通過政府,給予僧官的名位,然後一步步升上去。
所以到了高層的僧官,總是年高(受戒年久)德重的。這種僧官制度,佛世沒有,中國、日本也沒有,可說是泰國佛教的特有制度。
這種僧官制度,雖不合佛制,但也有其好處。它可以獎勵出家人,好好出家,勵力向上修學佛法。
如出家以後,心向佛法,勇猛精進,其地位自然會逐漸提高。一般民眾對受到僧官階位的出家人,也特別尊重恭敬。
雖然,真正發心出家的,並不一定為了做僧官,但由於他的道德、學問,或對佈教的努力,自然就被推舉為僧官。
所以這種特殊的僧官制,對於泰國佛教,到現在還是好處多。
- - -
三、佛像佛塔多:泰國的寺院,雖其建築形式各各不同,而每一寺院,佛像非常多,而且同是釋迦佛像。
同時,佛塔也多,每一寺裡,佛殿四周,每羅列著許多的塔,都非常莊嚴。
塔的基層是四方形,或圓形,上面尖尖的,普通的都不太高;只有少數特殊的,建築得十分高大。泰國之所以有那麼多佛像佛塔,原來也有其緣故的。
泰人因為信佛的關係,在他們在生的時候,有權位財富的,就塑了一尊佛像,或建一座塔,等到死後,就把他的骨灰放到佛像底下,或安在塔下,這實與中國人的營建生壙一樣。
一般有名的像塔,都可以知道,那座塔是第幾世王的;某一尊佛像,是某皇親國戚或某大臣造的。
按理說,這是很不合法的。常人不淨的屍骨灰,怎能放在清淨莊嚴的佛塔裡或佛像下!佛像或塔地,常人的屍骨灰,論理是不應該靠邊的。
在曼谷朗瑪機場到曼谷市區之間,有一座新修的大寺。據說,這就是泰國總理鑾披汶元帥和他的僚屬合同興建的。
每人塑一尊佛像或塔,預備將來死後,安置自己的骨灰。這種風俗習慣,可說是非常特殊的。
- -
四、護身佛:泰國的護身佛,非常盛行。那些小佛像,是佩在身上的,不是供奉的。
我曾遇到兩位華僑,跟他們談起護身佛,他們順手往身上一掏,掏出了好多尊小佛像來。通常一個人,身上都不止一尊呢!
據說,佩這種護身佛,可以保平安,而且靈驗得很。早幾年前,聯合國宣布北韓為侵略者,各國對北韓用兵時,泰國也派了一支象徵性的小部隊參加聯軍。
當這支部隊要出發的前夕,總理即下令,每人分送一尊護身佛,讓他們佩在身上,這可見全國對於護身佛的信心。
曾有人問起僧皇:現在歐美的物質文明,會不會動搖人民的信仰?僧皇答他不會。
他說:英美最新型的汽車,運到這裡來,我們可以訓練司機,利用這種工具,受用到歐美的物質文明。但是每個司機的身上,仍然佩著許多護身佛。
護身佛的信仰,和汽車的運用,可以配合起來,並不衝突。據說:鑾披汶元帥,初時對佛法的信心並不太深,但後來信心越來越強。
因為政治上的變動,他曾被人槍擊過三回,被下過幾次毒藥,結果都沒有被害死,也許因為他身上佩了護身佛的緣故吧!
這次大會中,泰國政府撥了一千萬泰幣(等於美金五十萬元),鑄造小佛像。
他們的製像,由一「製像委員會」專門負責,常人不能隨便製造,一切要合乎製佛像的法則。
這次製像委員會,特別請了幾百出家人誦咒加持,當中有一位,忽然頭頂放光,成千累萬的信眾,都要求他祝福,弄得這位咒師無以為應,結果一蹓了之。
像這種信仰,日本有之(護身符),蒙藏密宗也有之;泰國佛教這種普遍的信仰,不應該說是原始佛教!
以上所談到的,具有特色的泰國佛教,是佛教傳入泰國,因適應其民情風俗,人民需要,乃形成另一獨特的形態,已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原始佛教底面目。
source :
印順:泰國佛教見聞──講於善導寺──
一 略述泰國的歷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
印順:二 泰國佛教的特色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2
印順:三 泰國佛教的一般情形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34_03
--
印順導師與 香港佛教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people/yunshun_HKBuddhism.htm
印順 : 英譯成唯識論序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2518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2_1.htm
印順: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3_01
大智度論講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
http://www.yinshun.org.tw/freebook/%E5%A4%A7%E6%99%BA%E5%BA%A6%E8%AB%96%E8%AC%9B%E7%BE%A9%EF%BC%88%E4%B8%80%EF%BC%89Ev2.pdf
Labels:
EE5410,
Kaufmann譯 :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言,
linux kernel 讀書筆記,
心經,
曾胡治兵語錄,
機戰music,
王陽明 -- 傳習錄拾遺 51條,
香港廣東話俗語字典
Freitag, 1. Dezember 2017
陳雲:感謝陶傑仁兄踢爆性別政治(gender politics),勇氣可嘉
陳雲:感謝陶傑仁兄踢爆性別政治(gender politics),勇氣可嘉
陳雲:感謝陶傑仁兄踢爆性別政治(gender politics),勇氣可嘉。
至於當中所謂身體接觸之類的從叢林到王朝的人類學古老情況,我無暇寫論文了,得閒我開講座或網台慢慢講。
左膠霸佔公共輿論之後,性別政治、身份政治取代了一般政治。性別認同的自由取代了一般的公民自由。
你聽得明就明,聽不明白,就請你離開我的面書,去左膠那邊的新自由主義啦。
那邊風光獨好,有報紙、有資助、有國際NGO的職位安排和金錢資助,好過我這邊古典自由主義的窮困無助多多聲。無人逼你看陳雲,不喜歡,請走人。
陶傑Channel
【兄弟姊妹站出來】
見到荷李活女明星個個玩得咁型,崇洋的我,又豈能不追上西方先進國家潮流呢?
我在幼稚園低班時,曾經俾一個女教師摸過塊面,我現在回想,雖年代久遠,我也無辜一度淪為性侵犯性欺凌之低端人口之一。
那個Miss 叫做黃詠儀(好普通的港女名,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佢當年未經我同意,運用職業霸權,觸碰兒童的我的身體。
黃詠儀婆婆你而家去咗邊?
感謝Facebook 新世代,只須單方面貼張Selfie,就可以令好多人變成「維恩斯坦」,或者Kevin Spacey。
荷李活處處色魔,香港體育界又咁淫賤,咁學界有冇教獸?宗教界有冇牧屍?
香港影視娛樂圏,唔通又只係一個人人追求戲劇藝術進修的清淨天堂?
(PS: 2015年3月,特首千金梁齊昕在Facebook 貼圖透露曾被老母家暴,有人報警,同年3月21日,警務處處長曾偉雄話:「不能夠網上講乜,警方就去查。」)
陳雲:感謝陶傑仁兄踢爆性別政治(gender politics),勇氣可嘉。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796299512225
Wan Chin
The cultural Left want us to live in a glass cage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gender freedom.
None can touch you before you lift your glass cage.
--
陳雲:感謝陶傑仁兄踢爆性別政治(gender politics),勇氣可嘉。
至於當中所謂身體接觸之類的從叢林到王朝的人類學古老情況,我無暇寫論文了,得閒我開講座或網台慢慢講。
左膠霸佔公共輿論之後,性別政治、身份政治取代了一般政治。性別認同的自由取代了一般的公民自由。
你聽得明就明,聽不明白,就請你離開我的面書,去左膠那邊的新自由主義啦。
那邊風光獨好,有報紙、有資助、有國際NGO的職位安排和金錢資助,好過我這邊古典自由主義的窮困無助多多聲。無人逼你看陳雲,不喜歡,請走人。
陶傑Channel
【兄弟姊妹站出來】
見到荷李活女明星個個玩得咁型,崇洋的我,又豈能不追上西方先進國家潮流呢?
我在幼稚園低班時,曾經俾一個女教師摸過塊面,我現在回想,雖年代久遠,我也無辜一度淪為性侵犯性欺凌之低端人口之一。
那個Miss 叫做黃詠儀(好普通的港女名,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佢當年未經我同意,運用職業霸權,觸碰兒童的我的身體。
黃詠儀婆婆你而家去咗邊?
感謝Facebook 新世代,只須單方面貼張Selfie,就可以令好多人變成「維恩斯坦」,或者Kevin Spacey。
荷李活處處色魔,香港體育界又咁淫賤,咁學界有冇教獸?宗教界有冇牧屍?
香港影視娛樂圏,唔通又只係一個人人追求戲劇藝術進修的清淨天堂?
(PS: 2015年3月,特首千金梁齊昕在Facebook 貼圖透露曾被老母家暴,有人報警,同年3月21日,警務處處長曾偉雄話:「不能夠網上講乜,警方就去查。」)
陳雲:感謝陶傑仁兄踢爆性別政治(gender politics),勇氣可嘉。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5796299512225
Wan Chin
The cultural Left want us to live in a glass cage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gender freedom.
None can touch you before you lift your glass cage.
--
Labels:
Ελληνική γλώσσα,
中國文化,
倫文敘全集--香港陳湘記圖書,
曾胡治兵語錄,
李明輝 :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
陳雲:流民、貧民這些傳統中文詞彙,中共不會用
陳雲:流民、貧民這些傳統中文詞彙,中共不會用
陳雲:中文解毒時間。中共目前在大城市開始驅趕的「低端人口」,
華夏傳統稱之為「流民」,是因飢荒、戰亂或 鄉間土地遭受兼併 或奪走而流向城市討生活的農民。
史書多有記載,如 《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 :「元封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
《明史·食貨志》 稱:「年飢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
因飢荒而農民遷徙的現象,在周朝《詩經·大雅·召曼》已有記載:「瘼我饑饉,民卒流亡。」
春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提出「禁遷徙,止流民」政策,以免農民遷徙,影響田地耕作及令城市不勝負荷。
流民、貧民這些傳統中文詞彙,中共不會用,其他華人現代政府也不會用
(西方現代政府用基層、草根之類的無恥之言,明明是苦不堪言的貧民,政府卻誇讚你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層),
因為古代的朝廷用流民、貧民這些詞,是有自我譴責政治不安而令農民流徙,敦促朝廷重新照顧農民在原居地安頓生計的意思。
現代西方政府是假定人民有遷徙的自由,故此因為農村凋蔽、丟失土地而遷徙到城市的農民,政府視為人民實現遷徙的自由權利。
現代政府,比起古代朝廷更為無恥,人權與自由很多時只是行使制度暴政的藉口。
例如現代政府給你改變性別認同的自由 (男人認同自己是女人 或做變性手術),但不會給你實現男人獨力養妻活兒、
做個男子漢的土地分配(古代稱之為 「授田」 )、就業機會和公共房屋。現代政府的無恥和不負責任,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我不會怪責中共的政治用詞,因為起碼中共老老實實自認是壞蛋,不懂得用人權和自由來欺騙。
(圖片來源:網絡)
我不會怪責中共的政治用詞,因為起碼中共老老實實自認是壞蛋,不懂得用人權和自由來欺騙。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5790843442225&set=a.469456247224.249505.589657224&type=3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姜智恩
陳雲:中文解毒時間。中共目前在大城市開始驅趕的「低端人口」,
華夏傳統稱之為「流民」,是因飢荒、戰亂或 鄉間土地遭受兼併 或奪走而流向城市討生活的農民。
史書多有記載,如 《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 :「元封四年中,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
《明史·食貨志》 稱:「年飢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
因飢荒而農民遷徙的現象,在周朝《詩經·大雅·召曼》已有記載:「瘼我饑饉,民卒流亡。」
春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提出「禁遷徙,止流民」政策,以免農民遷徙,影響田地耕作及令城市不勝負荷。
流民、貧民這些傳統中文詞彙,中共不會用,其他華人現代政府也不會用
(西方現代政府用基層、草根之類的無恥之言,明明是苦不堪言的貧民,政府卻誇讚你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層),
因為古代的朝廷用流民、貧民這些詞,是有自我譴責政治不安而令農民流徙,敦促朝廷重新照顧農民在原居地安頓生計的意思。
現代西方政府是假定人民有遷徙的自由,故此因為農村凋蔽、丟失土地而遷徙到城市的農民,政府視為人民實現遷徙的自由權利。
現代政府,比起古代朝廷更為無恥,人權與自由很多時只是行使制度暴政的藉口。
例如現代政府給你改變性別認同的自由 (男人認同自己是女人 或做變性手術),但不會給你實現男人獨力養妻活兒、
做個男子漢的土地分配(古代稱之為 「授田」 )、就業機會和公共房屋。現代政府的無恥和不負責任,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我不會怪責中共的政治用詞,因為起碼中共老老實實自認是壞蛋,不懂得用人權和自由來欺騙。
(圖片來源:網絡)
我不會怪責中共的政治用詞,因為起碼中共老老實實自認是壞蛋,不懂得用人權和自由來欺騙。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5790843442225&set=a.469456247224.249505.589657224&type=3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姜智恩
小中華6-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1636)
小中華6-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1636)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1636) 卷三十二至三十三/卷三十二 正月至六月/二月/21日
○丙申/司諫趙絅上疏,請勿許西㺚入國門,上深奬之。掌令洪翼漢上疏曰:
臣聞今者龍胡之來,卽金汗稱帝事也。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此言奚爲而至哉?丁卯初,賊臣弘立,引寇猝至,乘輿播越。
乞和之擧,雖出於不獲已,而一向摧頹,以至如此,可勝痛哉?
苟於其時,先梟弘立之首,首明君臣之分然後,請交隣之道,約兄弟之義,則戎狄雖豺狼,
豈無感聳之心,而計不出此,唯以得弘立爲幸,而俯首聽命焉,彼虜之欲左袵我國俗,臣妾我君臣者,實由是耳。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今乃服事胡虜,偸安僅存,縱延晷刻,其於祖宗何,其於天下何,其於後世何?且胡差所帶來,半是新附西㺚云。
西㺚之於我,旣無交聘之禮,奚有儐接之道?拒而不納可也,而入境有日,迄無廟堂一言,臣未知處廟堂者何人,而高枕熟睡,尙不覺悟也?
噫!身居廟堂,恬嬉度日,朝夕禍迫,而猶且晏然不動,其視君父之受侮,不翅若吳、越人之尋常。
然則虜之稱帝,非虜之自帝,廟堂使之帝,而虜不得不以爲帝也。
苟欲稱天子、莅大位,唯當自帝其國,號令其俗,誰復禁之,而必欲稟問於我而後,行帝事哉?
其所以渝盟、開釁,嚇我、藉我者明矣,而亦見其要我立信,將以稱於天下曰:“朝鮮尊我爲天子。”殿下何面目,立天下乎?
臣愚以爲,戮其使而取其書、函其首,奏聞于皇朝,責其背兄弟之約,僭天子之號,明言禮義之大,悉陳隣國之道,則我之說益申,我之勢益張矣。
懇乞殿下,奮發自勵,益振大勇,亟執虜使之在館者,列于藁街,顯加天下之誅。如以臣言爲謬妄,而不可用,請先斬臣頭,以謝虜人。
答曰:“嘉爾爲國之誠。所陳斬使事似早,觀勢處之未晩也。”
【太白山史庫本】 32책 32권 8장 B면
【影印本】 34책 624면
【分類】 *정론-간쟁(諫諍) / *군사-군정(軍政) / *외교-야(野)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十四年(1636) 卷三十二至三十三/卷三十二 正月至六月/二月/21日
○丙申/司諫趙絅上疏,請勿許西㺚入國門,上深奬之。掌令洪翼漢上疏曰:
臣聞今者龍胡之來,卽金汗稱帝事也。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此言奚爲而至哉?丁卯初,賊臣弘立,引寇猝至,乘輿播越。
乞和之擧,雖出於不獲已,而一向摧頹,以至如此,可勝痛哉?
苟於其時,先梟弘立之首,首明君臣之分然後,請交隣之道,約兄弟之義,則戎狄雖豺狼,
豈無感聳之心,而計不出此,唯以得弘立爲幸,而俯首聽命焉,彼虜之欲左袵我國俗,臣妾我君臣者,實由是耳。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今乃服事胡虜,偸安僅存,縱延晷刻,其於祖宗何,其於天下何,其於後世何?且胡差所帶來,半是新附西㺚云。
西㺚之於我,旣無交聘之禮,奚有儐接之道?拒而不納可也,而入境有日,迄無廟堂一言,臣未知處廟堂者何人,而高枕熟睡,尙不覺悟也?
噫!身居廟堂,恬嬉度日,朝夕禍迫,而猶且晏然不動,其視君父之受侮,不翅若吳、越人之尋常。
然則虜之稱帝,非虜之自帝,廟堂使之帝,而虜不得不以爲帝也。
苟欲稱天子、莅大位,唯當自帝其國,號令其俗,誰復禁之,而必欲稟問於我而後,行帝事哉?
其所以渝盟、開釁,嚇我、藉我者明矣,而亦見其要我立信,將以稱於天下曰:“朝鮮尊我爲天子。”殿下何面目,立天下乎?
臣愚以爲,戮其使而取其書、函其首,奏聞于皇朝,責其背兄弟之約,僭天子之號,明言禮義之大,悉陳隣國之道,則我之說益申,我之勢益張矣。
懇乞殿下,奮發自勵,益振大勇,亟執虜使之在館者,列于藁街,顯加天下之誅。如以臣言爲謬妄,而不可用,請先斬臣頭,以謝虜人。
答曰:“嘉爾爲國之誠。所陳斬使事似早,觀勢處之未晩也。”
【太白山史庫本】 32책 32권 8장 B면
【影印本】 34책 624면
【分類】 *정론-간쟁(諫諍) / *군사-군정(軍政) / *외교-야(野)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Abonnieren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