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ag, 4. September 2017

Elaine Lee :「即使」定係「即便」啱呢?

Elaine Lee :「即使」定係「即便」啱呢?


我自己唔會用「即便」,「現代漢語」裏面,「即便」可作「即使」用。呢個詞,我見過民初排版嘅書已經有,再早嘅證據我唔清楚,印象中清代人唔會咁講。


我懷疑最初係排版錯誤,所謂形近而訛,然後啲人覺得好有型跟住用。「即」即係「使」,有「假設」之意,「即使」係同義複詞。但係「便」字冇「假設」之意,根本就唔通。



Elaine Lee :「即使」定係「即便」啱呢?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31620693665348&set=a.272941896199900.1073741825.100004522744824&type=3


--

陳雲 : 一宗即便


陳雲

專欄作家

三文治2011年12月6日 上午9:55


這些年,一起意外的日子。大陸亂象紛呈,香港人讀當地新聞,往往讀到「一起意外」、「一起事故」之的報道,有時撞作一團,變成:


    「我市發生一起意外翻船事故」(湖南省洪江市委宣傳部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新聞公佈)


    「虞塘派出所妥善處置了一起意外死亡事件」(湘鄉市公安局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新聞公佈)


兩宗意外,傷亡不大。不熟悉北方用語的,會以為很多人一起翻船、很多人一起意外,跌得滾地葫蘆,死得屍橫遍野,而不知道北方話的「一起」,就是古語的「一宗」、廣東話的「一宗」、北方近代口語的「一樁」(借用一根木樁的比喻)。


一宗事件、一宗意外,容易寫也不會有歧義,但講廣東話的香港人不能明白,為何北方人、特別是中共媒體非要說「一起事件」、「一起意外」不可?難道他們面對官方的公佈,是不敢讀錯、不敢笑的一群人?


「一宗」與「一起」都是量詞,古文少用量詞,古人說「一井」,不說「一口井」,量詞都是後起的。用「宗」稱事件,源自明代口語,借用自宗族、宗派、宗支、卷宗的宗。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方六老爺拿手一宗一宗的指着說與他聽。」


「起」也是量詞,用「起」稱事件,是清之後的口語,如《紅樓夢·第四十四回》:「且平兒又是個極聰明極清俊的上等女孩兒,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


明與清的書面白話相差不遠,依照語言常識,用「一宗」好些,因為「一起」是有歧義的。於文書與公告而言,「一宗」與「一起」並列,只有死心眼的某些大陸人和台灣人,才會選用「一起」。我們香港人,不論文書或口語,都用「一宗」。



 令港人迷惑的大陸流行用詞,還有「即便」,意思與「即使」一樣。一般香港人初看以為「即便」是「即使」的排版錯字,查字典才知道,「即便」與「即使」是同義的。有些香港作者投稿到大陸,文中的「即使」就改為「即便」,易通曉為偏僻,令他們大惑不解。


「即使」在魏晉時期已用,是「使」(假使)的引申。「即便」在魏晉時期也有,但不是「即使」的意思,而是馬上、即刻,是「便」(順利、簡單)的引申,意思是「即可便去」、「即刻便做」的意思。


連詞的便,是縱使的意思,應是明清口語,如《三國志演義·第九十五回》:「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馬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即便」當作「即使」來用,源自清朝口語。此語用法偏僻,也有歧義,不知是「即刻便做」還是「縱使」、「即使」,一般作家不寫,然而大陸人有股毛澤東傳下來的匪氣,不粗鄙不用、不偏僻不用、不歧義不用。我們香港人,自己寫好中文就是,大陸人要怎麼寫,他們要坐高鐵「一起意外」,要在車廂「即刻大便」,隨他們的便吧。



陳雲 : 一宗即便
https://hk.news.yahoo.com/blogs/sandwich/%E4%B8%80%E5%AE%97%E5%8D%B3%E4%BE%BF.html


https://www.facebook.com/hkresurgence/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