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nstag, 7. April 2009

崔東壁遺書-- 顧頡剛整理

崔東壁遺書-- 顧頡剛整理

崔東壁遺書A.pdf
中國文化

1. 崔述 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 學術價值 , 但由于 無裨于科舉,因而淹没了近百年 。 20世紀初 , 日本人將《 考信録》加上標點排印出來 , 使崔述 的學術思想,在日本 産 生重大影響。不久 , 學者 胡適自海外歸來 , 倡導 新文化運動 , 作長傳《 科學的考古家崔述》。同時,還引起著名學者 錢玄同 、 顧頡剛 等的關注 , 將其著作 重新編校出 版 。 從此 , 崔述 之學昌明于世 。
 
 
2. 先生之學 , 考據 詳明如漢儒 , 而未嘗 墨守舊説 而不求其心之安 ; 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虚理而 不核乎事之實 。

3. 其自叙曰 :“ 述自讀書 以來,奉先人之教 , 不以傳 注雜于經,不以 諸子百家雜于經傳 。 久之 , 始覺傳注所言 , 有不盡合于經者 ; 百家所言 , 往往有 與經相背者 ; 于是 歷考其事 , 匯而編之,以經為主, 傳注 之與經合者 則著之 , 不合者 則辨之;而异端小説 不經之言 , 則辟其謬 而删削之。題曰《 考信録》。 ”

4. 先生嘗 自述 其著書之旨曰 :“ 古人之學貴精,後人之學貴博 , 故世益古 則取舍益慎 , 世益晚 則采擇益淆 。 而文人學士 又好議論 古人是非 , 而不復 考其事之 虚實 , 不知 虚實既明 , 則得失是非 昭然不爽 。 故今為《 考信録》, 專以 辨其虚實 為先務 。 凡無從 考證者 , 輒以 不知置之 , 寧缺所疑 , 不敢 妄言以惑世 。 若摘發 古人之誤 , 則必 抉其致誤之由,使經傳 之文不致終晦 。”

5. 至其書之 凡例 , 則見于《 考古提要》中,其言曰 :“ 漢初傳經 ,各有師承 ,傳聞异詞 ,不歸于一,于戰國 處士説客之言,難于檢核,流傳既久,學者 習熟見聞,不復 考其所本,但以為 漢儒近古 ,其言必有所本。近世諸儒,類多 掇拾陳言,盛談心性,以為道學,而于 唐虞三代 之事罕所究心 ; 復參以禪學, 自謂 明心見性 ,反以 經傳為膚末 ; 而向來 所沿之誤,遂莫復過問 。 而淺學之士,一語一言,必據 秦漢之書;見有 駁其失者,則攘臂而争,但殉其名,莫窮其實;故舛誤乖剌,罔可詰窮 。”

6. 又謂:“ 凡人多所見 則少所誤,少所見 則多所誤。而凡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 度聖賢;至于 貧富貴賤,南北水陸,通都僻壤,亦莫不在 相度;往往 徑庭懸隔,而其人 終不自知,故以 戰國秦漢之人,言唐虞 三代之事,有移甲 為乙者,有以今 度古者。 加以 戰國之時,説客辯土 往往借物 以寓意,後世 以虚言為實事,篤信不疑。

7. 故有古有是 語未必有是事者,如《 列女傳 》采漆 室之女是也 。 亦有古有是 語而相沿失 其真解者,如以羲和日馭 為禦車之禦是也。非惟秦漢之事多誤也, 即近代之書,述近代之事,其誤者 亦復甚多 。

8. 舉是以推,則古書 所紀聖賢之事,其有 年世不符者,均不可盡憑 。 又非惟 漢儒多信戰國策士 寓言也,即前人所言,本系實事,而遞傳既久,因以致誤 。 舉是 以推則古史既亡, 若僅據 傳記 ,古人之受誣者 豈可勝道 ?

9. 蓋傳記之文,有傳聞 异詞而致誤者,有記憶失真 而致誤者,有兩人分言 而不能悉符者,有數人遞傳 而失其本意者 ,又有 因傳聞异傳遂 誤而兩載者 。 後人之書, 又往往 因前人小失 ,巧為曲全,互相附會,以致 大謬于事理 。 學者 不察其致誤之由 ,遂信 其説為固然,不敢少异,良可嘆也 !”

10. 又謂:“ 二帝三王,去今甚遠,言語不同,名物各彆;且易竹而紙,易篆而隷,遞相傳寫,豈能一一 得其真?故漢人 説經,多出于意度;漢代以後 , 兼從事于作僞,致帝王聖賢 之行事為 异説所誣淆 ; 雖有 聰明俊偉之才,亦俯首帖耳,莫敢异詞 。

11. 故辨 异端于 戰國之時易,辨 异端于 兩漢之世難,辨 异端于 唐宋之世尤難中之難 。 蓋 人 之信僞也久矣 , 但震其名 而不復察其是非 。 此考信 所由難也。”復謂 :“ 經傳之文,賢哲之語 , 亦往往 過其實 ; 學者 惟當求其意旨所在,不必 泥詞而害意 。 况 傳雖美 不可合于經,記 雖美 不可齊于經;後世 廢經而崇記,故古制 雜亂不可考,本末顛倒 , 于斯而極 。”

——此皆闡前人所未發。

Keine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