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永久的禁制令也出了,香港的法官變成可以創制法律
陳雲:政治市,國師午間教路。投資需要法治,需要穩定的普通法體系,這是大家知道的,過去英治時代對投資者的保護,現在恐怕逐漸消失。
我們現在見到的司法崩潰,是香港的制度本來就會發生的,是built-in一定會發生的,2019年的護法運動只是個觸發點,令大家見到香港法治崩潰而已。
由於香港沒有確定主權,故此香港沒有民主,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
當法官由特首委任而立法會不是民選也無權罷免特首的時候,就沒有法治。Don't you understand? It's as simple as that. 在香港這個地方,政府可以用緊急法,遇到司法覆核,可以用公權力申請上訴來延遲法律的效力。
更簡單的極權,是借助法庭的搜查令及禁制令。搜查令不必講了,衙門可以將示威者和記者的手機和電腦集中在衙門總部,向法庭申請搜查令,之後可以hack入去開手機電腦、收電訊。
早前,衙門申請禁制令,不可洩漏差役的私隱,包括拍攝差役,於是有15歲學生拍攝餐廳的時候有差役在內而拘捕了他。
以這個禁制令,基本上可以拘捕所有在示威現場拍攝情況的記者,而記者也確實已經被拘捕了。我們的法庭竟然頒布了這種禁制令。香港已經有私隱保護條例,而差役也有阻礙差人執法的法例保護,法庭是毋須grant them extra right的。
現在,永久的禁制令也出了,香港的法官變成可以創制法律。本來,在普通法的制度,法官是可以用判例來創制法律,但用永久禁制令就是legal innovation.
時代廣場2018年成功向高等法院取得臨時禁制令,禁止任何人在時代廣場地面露天廣場範圍演唱和進行街頭表演。
高院今日聆訊,處理在欠缺抗辯下頒發最終判決的申請。法官需時考慮時代廣場申請的其中一項命令,但表明會頒發永久禁制令,預計本月底或下月初頒下書面判決。
為什麼不設立限制條款而要永久化呢?
這類惡法的開始,是曾蔭權時期立法的禁止後園飼養家禽的法例。當年草擬期間,我在《信報》極力倡議要加入限制條款,例如當禽流感可以治療或疫病不再流行的時候檢討和放寬,或這條法例只是在衛生署宣布疫病流行的期間生效,即是附帶疫埠條款。
然而,立法會無人響應,惡法無聲無息地通過了,缺少雞來食地裡的蟲,新界的農地開始惡蟲肆虐,土壤硬化劣化,難以耕種。
最大的問題,當然是全香港的土地房產在2047年會面對一個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系管轄之下的香港特區政府管理。
風險?無噶。繼續投票給2016年競選論壇不承認2047議題的泛民和自由黨,就沒有風險的啦。
最後請放心,上述的法學常識,不會在報紙輿論出現,更不會在泛民的議員口中出現。
本星期三,我會在文化沙龍講述這些香港的制度病患,及如何展開普選制度研究來探求答案。我是給予答案的人。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86313972225/?d=n
--
陳雲:消息傳來,香港確診首宗武漢肺炎。香港興建高鐵的功用就是接通大陸的大城市,而這些是罪犯和瘟疫的集散地。
飛機是點到點運輸,而且飛機空氣消毒好些。高速火車是密閉空間,從北京開始一路站站停車上落客,一路collect and breed細菌病毒來到香港。
武漢居於中國的中心地帶,用高速火車擴散的能力頗強。
當初主張興建高鐵香港段的人,根本是靠害。
我建議大陸當局馬上停止高鐵停站武漢!希望他們聽得懂。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92409112225/?d=n
--
陳雲:郊野公園和沙頭角邊境的綠地,是英治時代的國土安全的安排。
郊野公園是用來逃避城市災難用的,郊野公園周邊的農地供應香港六成的蔬菜也是國土安全要求(米糧和凍肉可以儲存夠半年打仗之用,但蔬菜必須新鮮供應)。
郊野公園的水塘令香港食水自給自足。
郊野公園有英軍的地下儲存庫及通向海岸的地道,足以拯救一部分城市遭受轟炸的災民。
至於沙頭角邊境的接近無人地帶,是用來區隔大陸人和大陸疫症用的。
現在,這些都沒有了,還用高鐵和港珠澳大橋來陸路連接大陸!
在英治政府的經營下,香港是一個safe haven(安全港)來的,你過得羅湖橋就是進入安全地帶。如果香港要思考國家安全問題,是思考這些,不是愛國教育!
——陳雲《香港城邦論》的摘要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94998187225/?d=n
--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凝然大德述:八宗綱要鈔 第1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B32n0171_001
凝然大德述:八宗綱要鈔 第1卷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B0171_002
Freitag, 24. Januar 2020
Donnerstag, 23. Januar 2020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望月信亨 :大乗起信論之研究-(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45 冊 » No.0767 » 第 1 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X45n0767_001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 Aśvaghosa)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係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為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門書。
全書共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之因緣,是為「序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為本論之「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之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之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之一心,此一心即為眾生心,亦為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為真如之顯現,一切眾生本來亦常住於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
真如門即為絕對之真如,即闡說眾生心性之「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恆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於生滅門中則揭示眾生心性之「現象」即為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三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於迷界;還滅門則係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
所謂「三大」,即指體、相、用三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三寶。所謂「五行」,指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為本論之「流通分」。
自「歷代三寶紀」以降,諸經錄大多以本論為「馬鳴造,真諦譯」,而廣為各宗派所習用,然隋代之眾經目錄卷五(大五五‧一四二上)則謂:「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將本論置於「疑惑部」。惠均之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本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蓋本論所謂之「如來藏心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宗說,實乃兩相契符。開元釋教錄卷八亦表存疑之看法。
此外,又因本論之梵本,今已不存,而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本論,遂增加「偽作」之可能性。然持「平反」之立場者亦蔚然紛起,迄今不絕,遂成為歷來學界爭辯的懸案之一。
歸納紛紜之眾說,本論來源有三:(一)龍樹以前之馬鳴所作,(二)龍樹之後某一同名異人之馬鳴所作,(三)國人所偽作。
以上諸說,迄無定論,而於現代佛學研究中,由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再度引發一場筆墨波浪,望月信亨從考證入手,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一書,否認本論為馬鳴所造。我國梁啟超繼之發難,並進一步否認本論為印度之撰述,其後歐陽漸、呂澂、王恩洋等亦相繼批判本論之真實性。
與之針鋒相對而為本論辯護者,則有太虛、章太炎、唐大圓、印順等人。此外,歐洲著名佛教學者戴密薇(P. Demieville)著有「大乘起信論研究」之論文,廣蒐博證,肯定本論確係馬鳴之著作,為辯護者增加一大力量,惜其論文未譯成中文,而罕為國人所知。
此正反兩方之說,雖可謂旗鼓相當,然對本論之價值甽同表一致,皆視之為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之偉大著作。
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之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密宗等皆深受其影響,隋代之曇延、慧遠曾撰書以宏闡本論之旨,道綽於其「安樂集」中屢屢引用本論,三論宗之吉藏、天台宗之智顗亦對本論推崇備至;
唐代時,元曉、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家爭相為本論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論」,本論漸成為天台家造章疏時所必依用之經論;此外,宋代延壽之宗鏡錄、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教行錄等亦每每依準本論之旨意。密宗所奉為重要論書之「釋摩訶衍論」,相傳即龍樹菩薩為闡釋本論而作者。
本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朝于闐沙門實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兩種譯本大同小異,然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且歷代之注疏皆採用真諦本,新譯本僅有明代智旭一人為之作注(起信論裂網疏)。
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一為一九○○年在美國刊行之 Asvaghos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係日本鈴木大拙所譯;另一為一九○七年於上海發行之 The awakening of faith。
本論注疏之繁富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代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之起信論疏、唐代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為「起信論三疏」,其中又以法藏之義記為最重要。
上記之外,另有起信論疏(真諦)、一心二門大意(智愷)、起信論疏(智儼)、起信論同異略集(新羅見登)、起信論疏註(宗密)、起信論筆削記(子璿)、起信論纂註(真界)、起信論直解(德清)、起信論續疏(通潤)等,亦為歷來學者所重。
〔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三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大乘起信論真偽辯(建康書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開題(今津洪嶽,佛教大系)〕 p820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A4%25A7%25E4%25B9%2598%25E8%25B5%25B7%25E4%25BF%25A1%25E8%25AB%2596.html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起信哲学-蜷川竜夫 著-仏教全書 ; 第1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667
起信哲学 [168]
・ 標題紙
・ 目次
・ 第一篇 序論(仏教以前の印度思想)
・ 第二篇 本論(一)(起信哲学と其他の哲学との関係)
・ 第一章 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関係/60
・ 第二章 仏教と数論哲学
・ 第三章 小乗教と起信哲学/92
・ 第四章 起信哲学と諸大乗教
・ 第五章 起信哲学の縁起論的位置
・ 第三編 本論(二)(起信論の内容)
・ 第一章 真如論
・ 第二章 無明論
・ 第三章 阿梨耶識論
・ 第四章 真妄関係論
・ 第五章 一心二門論
・ 第六章 三大論
・ 第七章 本覚始覚論
・ 第八章 熏習論
・ 第九章 実践論
・ 第四編 結論/207
・ 附録/211
・ 大乗起信論講義/221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望月信亨 :大乗起信論之研究-(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80661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 第1卷-■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卍續藏 (X) » 第 45 冊 » No.0767 » 第 1 卷
http://tripitaka.cbeta.org/X45n0767_001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 Aśvaghosa)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499~569)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係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為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門書。
全書共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之因緣,是為「序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三分為本論之「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之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之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之一心,此一心即為眾生心,亦為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為真如之顯現,一切眾生本來亦常住於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
真如門即為絕對之真如,即闡說眾生心性之「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恆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於生滅門中則揭示眾生心性之「現象」即為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三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於迷界;還滅門則係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
所謂「三大」,即指體、相、用三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三寶。所謂「五行」,指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為本論之「流通分」。
自「歷代三寶紀」以降,諸經錄大多以本論為「馬鳴造,真諦譯」,而廣為各宗派所習用,然隋代之眾經目錄卷五(大五五‧一四二上)則謂:「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將本論置於「疑惑部」。惠均之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本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蓋本論所謂之「如來藏心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宗說,實乃兩相契符。開元釋教錄卷八亦表存疑之看法。
此外,又因本論之梵本,今已不存,而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本論,遂增加「偽作」之可能性。然持「平反」之立場者亦蔚然紛起,迄今不絕,遂成為歷來學界爭辯的懸案之一。
歸納紛紜之眾說,本論來源有三:(一)龍樹以前之馬鳴所作,(二)龍樹之後某一同名異人之馬鳴所作,(三)國人所偽作。
以上諸說,迄無定論,而於現代佛學研究中,由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再度引發一場筆墨波浪,望月信亨從考證入手,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一書,否認本論為馬鳴所造。我國梁啟超繼之發難,並進一步否認本論為印度之撰述,其後歐陽漸、呂澂、王恩洋等亦相繼批判本論之真實性。
與之針鋒相對而為本論辯護者,則有太虛、章太炎、唐大圓、印順等人。此外,歐洲著名佛教學者戴密薇(P. Demieville)著有「大乘起信論研究」之論文,廣蒐博證,肯定本論確係馬鳴之著作,為辯護者增加一大力量,惜其論文未譯成中文,而罕為國人所知。
此正反兩方之說,雖可謂旗鼓相當,然對本論之價值甽同表一致,皆視之為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之偉大著作。
本論為歷來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之主要宗派如華嚴、天台、禪、淨土、密宗等皆深受其影響,隋代之曇延、慧遠曾撰書以宏闡本論之旨,道綽於其「安樂集」中屢屢引用本論,三論宗之吉藏、天台宗之智顗亦對本論推崇備至;
唐代時,元曉、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家爭相為本論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論」,本論漸成為天台家造章疏時所必依用之經論;此外,宋代延壽之宗鏡錄、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教行錄等亦每每依準本論之旨意。密宗所奉為重要論書之「釋摩訶衍論」,相傳即龍樹菩薩為闡釋本論而作者。
本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朝于闐沙門實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兩種譯本大同小異,然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且歷代之注疏皆採用真諦本,新譯本僅有明代智旭一人為之作注(起信論裂網疏)。
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一為一九○○年在美國刊行之 Asvaghos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係日本鈴木大拙所譯;另一為一九○七年於上海發行之 The awakening of faith。
本論注疏之繁富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代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之起信論疏、唐代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為「起信論三疏」,其中又以法藏之義記為最重要。
上記之外,另有起信論疏(真諦)、一心二門大意(智愷)、起信論疏(智儼)、起信論同異略集(新羅見登)、起信論疏註(宗密)、起信論筆削記(子璿)、起信論纂註(真界)、起信論直解(德清)、起信論續疏(通潤)等,亦為歷來學者所重。
〔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三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大乘起信論真偽辯(建康書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開題(今津洪嶽,佛教大系)〕 p820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A4%25A7%25E4%25B9%2598%25E8%25B5%25B7%25E4%25BF%25A1%25E8%25AB%2596.html
村上専精:大乗起信論科註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起信哲学-蜷川竜夫 著-仏教全書 ; 第1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667
起信哲学 [168]
・ 標題紙
・ 目次
・ 第一篇 序論(仏教以前の印度思想)
・ 第二篇 本論(一)(起信哲学と其他の哲学との関係)
・ 第一章 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関係/60
・ 第二章 仏教と数論哲学
・ 第三章 小乗教と起信哲学/92
・ 第四章 起信哲学と諸大乗教
・ 第五章 起信哲学の縁起論的位置
・ 第三編 本論(二)(起信論の内容)
・ 第一章 真如論
・ 第二章 無明論
・ 第三章 阿梨耶識論
・ 第四章 真妄関係論
・ 第五章 一心二門論
・ 第六章 三大論
・ 第七章 本覚始覚論
・ 第八章 熏習論
・ 第九章 実践論
・ 第四編 結論/207
・ 附録/211
・ 大乗起信論講義/221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譯者小序
大乘起信論,乃學習大乘佛教之入門書。古來佛教徒藉此啟蒙而皈依三寶者甚多。
但文理深奧,一般人不易盡解。日本佛學家湯次了榮氏有鑑於此,將此書逐段譯為近代文,又詳加解說,對讀者助益甚多。今將日文書譯為中文本,以廣流傳,亦宏法之一助也。
譯者擱筆後附記,時一九六六年初夏。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
大乘起信論新釋
湯次了榮著 無名氏譯
凡例
一、 本論古來稱為大乘通申論,乃學習大乘佛教者必先研讀之典籍。組織井然,論旨簡明,乃別無比擬之寶典。
一、關於學習本論,雖有論文、義記、會本等不少刊行本,但欲直接講述本論,則適當之良書甚為缺乏。
一、本書即為適應此需要而產生。一者可作教科書用,一者可作參攷書用,一者兼作通俗講話用。
一、因此,本書的章段,主要依據論文的組織,並不強用自家任意的組織法。
一、 本書專以賢首大師的義記為準則,並從旁參攷諸家的疏註,揭示其要旨;但注意於緣起及實用的兩面觀。
一、 本書在論文之下分為和譯、字義、要義、詳義四段。和譯及要義,每處必備;字義及詳義則於必要時插入。
一、 作為通俗講話時,可用和譯及要義;作為參攷用時,則併用字義及詳義二段;作為教科書用時,則僅用論文一段已足。
一、 本書乃為欲適應上述各種要求而試作,故特名之曰新釋。
大正三年(即公曆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於京都佛教大學
湯次了榮誌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譯者小序
大乘起信論,乃學習大乘佛教之入門書。古來佛教徒藉此啟蒙而皈依三寶者甚多。
但文理深奧,一般人不易盡解。日本佛學家湯次了榮氏有鑑於此,將此書逐段譯為近代文,又詳加解說,對讀者助益甚多。今將日文書譯為中文本,以廣流傳,亦宏法之一助也。
譯者擱筆後附記,時一九六六年初夏。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
大乘起信論新釋
湯次了榮著 無名氏譯
凡例
一、 本論古來稱為大乘通申論,乃學習大乘佛教者必先研讀之典籍。組織井然,論旨簡明,乃別無比擬之寶典。
一、關於學習本論,雖有論文、義記、會本等不少刊行本,但欲直接講述本論,則適當之良書甚為缺乏。
一、本書即為適應此需要而產生。一者可作教科書用,一者可作參攷書用,一者兼作通俗講話用。
一、因此,本書的章段,主要依據論文的組織,並不強用自家任意的組織法。
一、 本書專以賢首大師的義記為準則,並從旁參攷諸家的疏註,揭示其要旨;但注意於緣起及實用的兩面觀。
一、 本書在論文之下分為和譯、字義、要義、詳義四段。和譯及要義,每處必備;字義及詳義則於必要時插入。
一、 作為通俗講話時,可用和譯及要義;作為參攷用時,則併用字義及詳義二段;作為教科書用時,則僅用論文一段已足。
一、 本書乃為欲適應上述各種要求而試作,故特名之曰新釋。
大正三年(即公曆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於京都佛教大學
湯次了榮誌
湯次了榮: 大乘起信論新釋- 豐子愷譯
http://www.book853.com/list.aspx?cid=88
《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簡秀娥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thesis86/16-%E7%B0%A1%E7%A7%80%E5%A8%A5-%E3%80%8A%E5%A4%A7%E4%B9%98%E8%B5%B7%E4%BF%A1%EF%A5%81%E3%80%8B%E8%88%87%E5%A4%A9%E5%8F%B0%E3%80%81%E8%8F%AF%E5%9A%B4%EF%A5%B8%E5%AE%97%E4%B9%8B%E9%97%9C%E6%B6%89.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
講本大乗起信論-竜谷大学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06256
大乗起信論科図-松本恵秀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5
--
大乗起信論 : 科註-村上専精 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92779
大乗起信論:村上専精 編-明41.7- (丙午出版社, 1908)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4
--
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新釈 : 漢和両訳-湯次了栄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43520
望月信亨 著:大乗起信論之研究
(仏教学叢書 ; 第3編) / 望月信亨 著 (金尾文淵堂, 1922)
標題
・ 目次
・ 第一編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私見/1〜64
・ 一 總叙/1
・ 二 眞諦の譯經と起信論/5
・ 三 起信論學說と僞妄の占察經/14
・ 四 起信論と地攝兩論の三身說/18
・ 五 起信論と楞伽經の心識說/28
・ 六 起信論と楞伽及び地攝兩論の阿梨耶識說/34
・ 七 結論、作者論並に餘論/47
・ 附載/65〜200
・ 一、 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いて/65
・ 二、 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69
・ 三 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83
・ 四 三た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115
・ 五 起信論學說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173
・ 第二編 大乘起信論註釋書解題/201〜346
・ 一 緖言/201
・ 二 支那附朝鮮撰述/203
・ 三 日本撰述/276
・ 第三編 大乘起信論講述/347〜491
・ 第一章 總叙/347
・ 第二章 造論の由序/350
・ 第三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353
・ 第四章 解釋分總說/367
・ 第五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370
・ 第六章 心生滅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377
・ 第七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93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401
・ 第九章 生滅の因緣、心と意と意識/409
・ 第十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智礙/417
・ 第十一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424
・ 第十二章 熏習、流轉還滅の原則/432
・ 第十三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441
・ 第十四章 現象生滅と眞如實在/451
・ 第十五章 人我法我二見の邪執排斥/453
・ 第十六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461
・ 第十七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474
・ 第十八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490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黃夏年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2385.pdf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61.htm
--
三 維護起信論的近代大師
肯定起信論是真諦譯、馬鳴造,出而盡力維護他的,那要算太虛大師了。大師極力維護起信論,那麼,對於前面二派的說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
關於考證的部分,大師以為:佛法是不可以從進化的觀點來考證的。他以為:東方文化是不同於西方進化的文化的;所以用進化發展的方法來衡量佛法,極為錯誤。
大師對於起信論的有關考證部分,從大處著眼,祗略談方法對不對而已。
照大師的見解,起信論是龍樹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認,龍樹以前,像起信論的思想,並沒有起著大影響。
所以在「再議印度之佛教」說:大概馬鳴造起信論以後,因為法不當機,即暫為藏諸名山,以待來日。當時雖沒有大大的弘揚,但不能說沒有造。
他以這樣的理由,維持起信論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師為甚麼要這樣說?因為他底思想──中國佛教傳統的思想,是和起信論一致的,是把這樣的思想作為佛陀根本教法的。
如起信論後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國佛教所受的威脅,是怎樣的可怕!所以特為方便會通,盡力出來扶持。
關於義理方面的非議,大師是和事老。他以為:起信論所說的很好,唯識宗所講的也不錯。
那麼,唯識與起信論的義理,應怎樣融會他的矛盾呢?
他提出二點來解說:一、起信論所說的真如,與唯識所說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識義的真如,是偏於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與正智的。
二、唯識家說有漏種子唯生有漏,無漏種子唯生無漏,而『起信論』說無漏與有漏互相熏生。大師以為:起信論(主要是)依等無間緣來說熏習的,這是菩薩應有的心境,
與唯識學約因緣說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無漏生無漏的;唯有菩薩,才有漏無漏展轉相生。
這樣的熏生,約等無間緣說。有漏無間生無漏,無漏無間生有漏,這在唯識家也是認可的;所以特以此會通起信論與唯識的矛盾。
---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 [49]
・ 標題
・ 目次
・ 第一章 起信論は支那撰述なるべし/1
・ 第二章 起信論の五分組織/5
・ 第一篇 因縁分/7
・ 第三章 造論の由序/7
・ 第二篇 立義分/10
・ 第四章 本論の綱領、摩訶衍法と如來藏心/10
・ 第三篇 解釋分/17
・ 第五章 解釋分概説/17
・ 第六章 心眞如の相、萬有の實體/20
・ 第七章 生滅相の根本原因と阿梨耶識/24
・ 第八章 阿梨耶識中の覺の義/33
・ 第九章 阿梨耶識中の不覺の義/39
・ 第十章 生滅の因縁と心意識分別/45
・ 第十一章 無明と六染心、煩惱礙知礙/51
・ 第十二章 生滅の相麤細二種の境界/56
・ 第十三章 熏習論流轉還滅の原則/61
・ 第十四章 眞如の自體相用、法報應三身/65
・ 第十五章 菩薩發心修行の道程、三種發心/71
・ 第四篇 修行信心分/79
・ 第十六章 凡夫の信心修行の相、四信五行/79
・ 第五篇 勸修利益分/87
・ 第十七章 本論の修學を勸む/87
大乗起信論-望月信亨 [著][他]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53592
大乗起信論義記. 上-法蔵 著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17906
Labels:
CS4282/CS6282,
EE4206/EE5806,
EE5410,
MS5312,
倫文敘全集--香港陳湘記圖書,
明治漢學,
曾胡治兵語錄,
機戰music,
王陽明 -- 傳習錄拾遺 51條
Samstag, 18. Januar 2020
唐伯虎(唐寅):六如居士全集 / 唐寅 著 ; [唐]仲冕 編
唐伯虎(唐寅):六如居士全集 / 唐寅 著 ; [唐]仲冕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1604/index.html
唐寅:六如居士全集 / 唐寅 著 ; [唐]仲冕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1604/index.html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skey=%E8%8A%A5%E5%AD%90%E5%9C%92&lim=30&samplepg=3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1冊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11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1604/index.html
唐寅:六如居士全集 / 唐寅 著 ; [唐]仲冕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1604/index.html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skey=%E8%8A%A5%E5%AD%90%E5%9C%92&lim=30&samplepg=3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1冊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11
陳雲:2047年,香港鐵定被中國收回
陳雲:2047年,香港鐵定被中國收回
陳雲:政治市,國師晚間教路。
我昨晚在文化沙龍判斷了香港普選的障礙在於主權不確定,貿貿然普選會強化香港獨立意識,除非之前用基本法永續或續約的方法來確定城邦的主權地位。
今日,建制派議員蔣麗芸詢問政府關於2047的危機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一國兩制可以繼續,但沒講出方法。
看來政府有派人來聽陳雲的文化沙龍。我變成南北朝的陶弘景,即使退隱修道,都有各方政府人物來詢問。陶弘景號稱山中宰相。
我曾經在2016年選舉用立法會提出修憲的方式永續基本法,然而泛民誣衊我是癲佬,否認2047問題而令競選議程失敗。香港人錯失成為自治政體、繁榮安定的良機。
如今,25年樓按的大限逼近,現在已經是2020年,香港必須在兩年內解決2047問題(25年+2年=27年),否則香港樓市不穩,經濟動盪,無人會買只有27年使用期的樓宇的。
基本法的大限是真實的,2047之後,香港直接由中國統治,一切法律可以完全改變。
現在建制派主動提出2047危機,林鄭月娥善意回應。
相信不久之後,全國人大會有決議,用附件的方式解釋基本法,延續基本法的年期,估計是50年,
香港繼續是一國兩制的自治城邦,之後可以順利開展普選,回應美國《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的要求。
基本法延續50年的話,香港不是永續憲法,主權確定自治城邦,可以展開普選。
香港主權確定,還有其他重大的配套,我在文化沙龍講了。星期六、日有錄影重溫,萬勿錯過。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74823287225/?d=n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skey=%E8%8A%A5%E5%AD%90%E5%9C%92&lim=30&samplepg=3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1冊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11
--
陳雲:政治市。國師午間教路。關於買樓,或香港樓的保值問題。
年近歲晚,幾個投資的朋友都與我談及前景的問題,當然無法避免談到樓市,以及那些核爆也不會減租的商場和街舖(因為要保護銀行的樓房抵押品的價值)。
香港的樓房土地的使用價值,仍剩下25年,如果你買樓而不知道你的五六百萬元只是買25年的使用價值,我認為你比起習近平更愛共產黨。
關於樓的價值,判斷的最終標準只有一個。
2047年,香港鐵定被中國收回,之後,是另一個新政府,與過去1842年以來的歷史無關的香港新政府。一切推倒重來。
即使中共單方面說什麼基本法延續50年不變之類也沒有任何效用或信譽可言。
因為保護住香港舊有制度的《中英聯合聲明》(1984-2047)及《美國-香港政策法》(1992-2017)同時失效。
前一陣子,美國前駐港總領事唐偉康公開說的,香港目前的一國兩制只是延續到2047年甚至更短,他說一國兩制、香港高度自治如果能在2047年之前保障到,已經萬幸。
2016年,小弟在競選期間倡議的基本法永續運動,被泛民破壞及公然誣衊我是精神病。
原因?好多地產商手上的地要出貨,地契跨越2047的,不必在2047之前續約補地價的,賣的價錢好很多。
如果我當時將香港的土地全部跨越2047,當時或現在持有土地儲備的地產商將無法論斷利益。
答案就是這麼簡單。泛民幫地產商打工。出賣了香港的前提。
現在怎麼辦?陳雲告訴各位,沒怎麼辦。
一句話:香港必死無疑。中共必會在2047年收回香港,香港融入大灣區,毫無懷疑。
2019年的逃犯引渡條例修訂,就是準備司法過渡到大陸司法體系,互相融合,
現在香港的示威者也有關押在大陸,在大陸被輪姦、被虐打,甚至被處死,部分刑罰也在香港執行。
香港的大數據——由投票者的所有資料在2016年洩露開始,全部直送中國,泛民幫手投票通過街燈和橫巷攝錄機的。
香港仍是有得救,但不是靠香港人——大部分香港人是靠出賣為生的,而是靠神靈。
陳雲的《鼠年開運》即將出版,指點迷津。目前在排版中。各種健康招財開運及振興家運的法器和聖像壇城也籌備了,陸續推出。
復興神壇在歲晚舉辦祭天酬神及除障迎福法會。庚子年新春,將會舉辦鼠年大開運法會。
如果你要教精你的親友,可以廣傳這個帖文。之後,當然陳雲會更加被視為癲佬來辱罵和排斥。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65850917225/?d=n
陳雲:政治市,國師晚間教路。
我昨晚在文化沙龍判斷了香港普選的障礙在於主權不確定,貿貿然普選會強化香港獨立意識,除非之前用基本法永續或續約的方法來確定城邦的主權地位。
今日,建制派議員蔣麗芸詢問政府關於2047的危機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一國兩制可以繼續,但沒講出方法。
看來政府有派人來聽陳雲的文化沙龍。我變成南北朝的陶弘景,即使退隱修道,都有各方政府人物來詢問。陶弘景號稱山中宰相。
我曾經在2016年選舉用立法會提出修憲的方式永續基本法,然而泛民誣衊我是癲佬,否認2047問題而令競選議程失敗。香港人錯失成為自治政體、繁榮安定的良機。
如今,25年樓按的大限逼近,現在已經是2020年,香港必須在兩年內解決2047問題(25年+2年=27年),否則香港樓市不穩,經濟動盪,無人會買只有27年使用期的樓宇的。
基本法的大限是真實的,2047之後,香港直接由中國統治,一切法律可以完全改變。
現在建制派主動提出2047危機,林鄭月娥善意回應。
相信不久之後,全國人大會有決議,用附件的方式解釋基本法,延續基本法的年期,估計是50年,
香港繼續是一國兩制的自治城邦,之後可以順利開展普選,回應美國《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的要求。
基本法延續50年的話,香港不是永續憲法,主權確定自治城邦,可以展開普選。
香港主權確定,還有其他重大的配套,我在文化沙龍講了。星期六、日有錄影重溫,萬勿錯過。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74823287225/?d=n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skey=%E8%8A%A5%E5%AD%90%E5%9C%92&lim=30&samplepg=3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1冊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11
--
陳雲:政治市。國師午間教路。關於買樓,或香港樓的保值問題。
年近歲晚,幾個投資的朋友都與我談及前景的問題,當然無法避免談到樓市,以及那些核爆也不會減租的商場和街舖(因為要保護銀行的樓房抵押品的價值)。
香港的樓房土地的使用價值,仍剩下25年,如果你買樓而不知道你的五六百萬元只是買25年的使用價值,我認為你比起習近平更愛共產黨。
關於樓的價值,判斷的最終標準只有一個。
2047年,香港鐵定被中國收回,之後,是另一個新政府,與過去1842年以來的歷史無關的香港新政府。一切推倒重來。
即使中共單方面說什麼基本法延續50年不變之類也沒有任何效用或信譽可言。
因為保護住香港舊有制度的《中英聯合聲明》(1984-2047)及《美國-香港政策法》(1992-2017)同時失效。
前一陣子,美國前駐港總領事唐偉康公開說的,香港目前的一國兩制只是延續到2047年甚至更短,他說一國兩制、香港高度自治如果能在2047年之前保障到,已經萬幸。
2016年,小弟在競選期間倡議的基本法永續運動,被泛民破壞及公然誣衊我是精神病。
原因?好多地產商手上的地要出貨,地契跨越2047的,不必在2047之前續約補地價的,賣的價錢好很多。
如果我當時將香港的土地全部跨越2047,當時或現在持有土地儲備的地產商將無法論斷利益。
答案就是這麼簡單。泛民幫地產商打工。出賣了香港的前提。
現在怎麼辦?陳雲告訴各位,沒怎麼辦。
一句話:香港必死無疑。中共必會在2047年收回香港,香港融入大灣區,毫無懷疑。
2019年的逃犯引渡條例修訂,就是準備司法過渡到大陸司法體系,互相融合,
現在香港的示威者也有關押在大陸,在大陸被輪姦、被虐打,甚至被處死,部分刑罰也在香港執行。
香港的大數據——由投票者的所有資料在2016年洩露開始,全部直送中國,泛民幫手投票通過街燈和橫巷攝錄機的。
香港仍是有得救,但不是靠香港人——大部分香港人是靠出賣為生的,而是靠神靈。
陳雲的《鼠年開運》即將出版,指點迷津。目前在排版中。各種健康招財開運及振興家運的法器和聖像壇城也籌備了,陸續推出。
復興神壇在歲晚舉辦祭天酬神及除障迎福法會。庚子年新春,將會舉辦鼠年大開運法會。
如果你要教精你的親友,可以廣傳這個帖文。之後,當然陳雲會更加被視為癲佬來辱罵和排斥。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65850917225/?d=n
Samstag, 11. Januar 2020
陳雲:香港人的樓房儲蓄,2047年化為烏有!
陳雲:香港人的樓房儲蓄,2047年化為烏有!
陳雲:政治市。國師午間教路。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發布龐貝奧評論香港中聯辦主任換人,說明美國在香港有參議權,而中方也並未發言反對龐貝奧的詮釋。告訴各位:我在《香港城邦論》預告的中美共治香港的格局,十年之後正式形成。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一月六日(前日)履新,發表公開講話時,提到香港半年來情勢讓人揪心,熱切期盼香港能「重回正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七日回應稱,所謂「正軌」應該是北京履行《中英聯合聲明》,遵守維繫香港獨立法治、自由的承諾。
習近平在猶豫是否真的要簽署中美貿易協定的時候,中國使大錢給伊朗在中東攻擊美軍基地,特朗普先發制人,擊殺伊朗上將軍Qassem Soleimani,將北京的小手腳打退。中美共治香港的新時代來臨,香港民主自治有機會實現,對香港平民百姓是好是壞?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 in China. Political structural change in Hong Kong. 陳雲老早講過,香港的地位難以取代,而習近平在香港事務放下無可挽回的大錯,撥亂反正的方法就是香港的政治轉型,政治改革,開放普選。當然,習總書記會指示香港民主派維穩,用功能組別議席的民主派議席來換取普選,頂住美國在香港要做的政治轉型。
特朗普在十二月講過,中美貿易協定與香港危機的和平解決,會同時進行。
中國要做的是經濟結構調整,香港要做的是政治結構調整,香港的政治結構不調整的話,經濟沒法上去,也沒法全面捕捉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商機,這個,陳雲要香港的資本家清楚理解,最好是香港的資本家主動放棄功能組別選舉,破了共產黨要將功能組別部分議席轉讓給泛民的計謀,因為功能轉讓給泛民,對資本家也不是好事——要使的政治獻金頗多,不划算的!共產黨的維穩費,會轉移到香港資本家身上。
陳雲的香港普選制度研究,是為了香港這個關鍵時刻的政治和整體社會轉型而做的。月中將會展開。歡迎各位捐款贊助,多一點錢,我會將研究深度和諮詢的廣度做得更好。在國際金融中心搞民主研究和民眾諮詢,錢是一個絕對的、決定性的因素。泛民的612基金籌了多少錢?我的普選制度研究及一連串的香港文化歷史研究,籌了多少錢?香港為什麼會fail?原因很簡單的。
香港的一國兩制並未完成,今年2020年是關鍵的制度建設年。至於台灣總統大選在嘲笑的香港一國兩制,將在香港的政治轉型之後,變成一個笑話。我今日晚上在文化沙龍會分析一下,台灣總統大選的小確幸格局。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7751133997225
--
陳雲:(續上帖文)中聯辦新任主任駱惠寧昨日謝絕於民建聯等土共見面。說明土共在中美共治時代的維穩作用已經消失,也因為土共在反送中期間維穩不力,甚至有些叛變。土共將會被丟棄一旁。
新時代的中共維穩力量,是泛民。泛民將領導香港中產攻佔功能組別及特首選委,全面頂住美國要香港普選的壓力。
泛民贏了土共,得寵了,各位泛民支持者,你們買對了,一群佩佩青蛙和連登豬贏了,陳雲真要佩服你們。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7751157517225
Wan Chin
沒有普選,香港依然繼續繁榮,但中低下層的命運變得更慘了。
--
陳雲:香港人的樓房儲蓄,2047年化為烏有!
我致力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解決的2047基本法大限引爆的香港樓房產權大危機,被泛民一致誣衊做偽命題。
現在,地產商已經為此提醒各位,香港的樓只有二十七年的貴價期。
即是說,你付出一千幾百萬元去買一層樓,其實只是用二十七年!
二〇四七年,香港鐵定被中國收回,直接統治,你要準備付出天價的地租去續約(不是補地價,而是付出限期的地租!),每次十五年、二十年左右,
好似大陸城市的土地批租做法。你付不起,政府即刻沒收你的樓房。
即是說,你買樓來托共產黨的Seven。
香港政府在財政危機的時候,會將香港的地租領匯化,令香港的樓房變成國際資產——我不妨在四年後,再次提醒大家,我在競選論壇的警告。
這兩年除非陳雲做香港元首,否則大家層樓無得救。即使現在政府幫你補地價,2047之後會行大陸法,一切推倒重來。
再告訴各位,也許你已經憎恨我好緊要,但我也要告訴你——我做香港元首的機會是負數。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7753985017225
Wan Chin
錯過了2016年陳雲提供的機會,香港無得救。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7753985017225
【時事台】[2047大限]要十年內解決 姚松炎:否則半個物業市場停頓
2016年9月13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545791/page/1
【時事台】銀行公會:注意到社會對地契或到期的關注 盼政府澄清
2016年10月14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582493/page/1
【時事台】[信KK]馮煒光:2047是香港實行資本主義的年限
2016年11月22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629564/page/1
【時事台】中環街市:本港樓市「2047大限」 可能需要繳費續期?
2018年8月29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949764/page/1
【時事台】徐家健:2047後不續租 農地是理論核彈
2018年8月31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950907/page/1
【時事台】[kk話冇事]民政署卸責! 2047地契到期 大量法團將面臨
2016年11月3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607495/page/1
【時事台】[泛民點睇?] 2047年政府可強制收回物業
2016年12月31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654428/page/1
【時事台】死線露餡:一地兩檢正式確認2047問題?
2017年7月29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759801/page/1
【時事台】美國法律界擔心2047大限 鄭若驊:沒有直截了當答案
2018年7月18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931997/page/1
【時事台】●陳雲:你層樓,隨時被中國國土局變成債券抵押!!
2016年4月10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331969/page/1
【時事台】●陳雲:「財政司司長法團」有權沒收樓房產業
2016年12月31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654506/page/1
【時事台】陳雲:重點不是地契個別續約,而是2047年《基本法》失效
2017年3月31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700120/page/1
【時事台】[超突發]前規劃署助理署長建議2047年香港政府收回所有新界農地
2018年9月22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961318/page/1
【時事台】連公民黨都跟隨陳雲永續基本法保住你層樓!
2016年8月16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503618/page/1
【時事台】[陳雲風火輪]姚松炎:2047自決遇土地大限觸發信心危機
2016年9月15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548160/page/1
【時事台】吳靄儀 - 當2047冇到?
2016年10月12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579599/page/1
【時事台】陳志全:2047這條線係騙人
2016年11月12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629844/page/1
【時事台】陳雲:林忌忽然陳雲化 承認2047土地大限 論調一如陳雲
2017年7月11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750422/page/1
【時事台】陳雲:范國威在上次選舉 為了誣衊陳雲 竟然出賣香港人的命運
2018年3月1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867557/page/1
【時事台】[永續基本法]國師陳雲精彩發言
2016年8月7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492434/page/1
【時事台】陳雲:選完,也忍完了。告訴大家,永續基本法是什麼?
2016年9月5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534493/page/1
//由中共的反應可以看到,永續基本法即是港獨,這也是泛民左膠一致反對永續基本法的原因,並且認為基本法可以安然過渡2047年,連樓宇地契危機也是偽命題。//
【時事台】所謂「2047地契大限」Q AND A
2016年9月15日
https://forum.hkgolden.com/thread/6547932/page/1
--
唐詩七言画譜 / 黄鳳池 [編] ; 蔡冲寰 [画]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9%bb%84+%e9%b3%b3%e6%b1%a0
黄鳳池:八種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66
http://ebook.teldap.tw/ebook_detail.jsp?id=80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画譜.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 新鐫七言唐詩画譜. 新鐫草本花詩譜. 新鐫木本花鳥譜.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 唐觧元倣古今畫譜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詩画譜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747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2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810
陳雲:泛民連登成功爭取大學變成監獄
陳雲:泛民連登成功爭取大學變成監獄
陳雲:中大校園要證件檢查進入。當年創校先賢,致力維持校園入口無門無閘的開放校風,被這一代的泛民連登學生打破了!
成功爭取大學變成監獄。這就是香港這一代年輕人的智力成就。一群聽命於深層國家擺佈的年輕笨蛋,愧對中大創校先賢。
(閱讀門檻:人類 homo sapiens;識字的連登豬讀不明白的,返回連登豬圈吧。)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46023167225/?d=n
--
陳雲:王室多是非,八婆八公充斥,古今皆然。因為他們比常人更多禮法約束,但也比常人更多破戒的自由。
封建的智慧,《春秋》的學問。哈利王子與梅根王妃辭退王室高級成員身份,從此漫遊於英美之間。
反正他們的性格喜歡浪漫和破格,王室就等他們自己辭退,送他們一程啦。
這是英美之間用姻親重新締造英美兩國的新時代關係。英美的聯姻,與特朗普密密拜訪英女王及出聲支持英國首相脫離歐盟,是同時發生的。
英國王子迎娶美國黑人明星。你以為是自由戀愛?王室有自由戀愛這回事?你不是王室成員,不會理解的。
我在星期日下午的《春秋》三傳研讀,講的就是華夏古老的周王室與諸侯關係,而這些關係,在當代的世家大族與深層國家之中延續。春秋的封建社會是人類最為複雜的,你不讀春秋,無法理解何謂禮法與禮法之刻意崩壞。
哈利王子與梅根王妃用社交媒體IG宣布脫離王室高級成員責任,是刻意的禮法崩壞。
禮崩樂壞是王室刻意做的,不是腐敗,你不讀春秋,不會理解這些人類高等文明行為,更難以理解控制我們的跨國上流社會如何操作。
貴族如何思考?How a nobleman thinks? 《春秋》有教的,但民國廢除了經學教育的老傳統,令華人無得學。這正是當代華人最為缺乏的知識,令華人一百年來被西人head住,無得出頭。
https://upload.cc/i1/2020/01/10/VSCNBy.png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54981297225/?d=n
--
陳雲:哈利王子伉儷背叛王室之後是遭到驅逐,驅逐之後是在親戚的友邦美國重新發展關係。
王室順水推舟,送走是非精,王子伉儷藕斷絲連,日後在友邦眉來眼去。看看特朗普連任之後,總統的女兒和家人是否與哈利王子伉儷來往,就知道後事如何。
春秋時代,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內而亡。這就是香港人久違了的貴族政治。這些人情世故,是五四時代刻意要在華夏剷除的,好使華人變成傻蛋,世世代代被西人使喚做事。
九七之前,在英國統治香港的時候,英國人容許香港人學習古文和一點點華夏經學,以便理解英國王室的微妙政治,否則殖民地的子民好像現在一樣,看不到上層社會與深層國家的門道,只能一世打工,難以獨當一面了。
在老殖民地時代,不識字的鄉下人看到英國王室八卦趣聞,看了《江山美人》黃梅調電影,都懂得講一句,英國以前出了個國王,不愛江山愛美人哩,否則我們現在的國王就不是伊麗莎白二世啦。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56732892225/?d=n
--
陳雲:中大校園要證件檢查進入。當年創校先賢,致力維持校園入口無門無閘的開放校風,被這一代的泛民連登學生打破了!
成功爭取大學變成監獄。這就是香港這一代年輕人的智力成就。一群聽命於深層國家擺佈的年輕笨蛋,愧對中大創校先賢。
(閱讀門檻:人類 homo sapiens;識字的連登豬讀不明白的,返回連登豬圈吧。)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46023167225/?d=n
--
陳雲:王室多是非,八婆八公充斥,古今皆然。因為他們比常人更多禮法約束,但也比常人更多破戒的自由。
封建的智慧,《春秋》的學問。哈利王子與梅根王妃辭退王室高級成員身份,從此漫遊於英美之間。
反正他們的性格喜歡浪漫和破格,王室就等他們自己辭退,送他們一程啦。
這是英美之間用姻親重新締造英美兩國的新時代關係。英美的聯姻,與特朗普密密拜訪英女王及出聲支持英國首相脫離歐盟,是同時發生的。
英國王子迎娶美國黑人明星。你以為是自由戀愛?王室有自由戀愛這回事?你不是王室成員,不會理解的。
我在星期日下午的《春秋》三傳研讀,講的就是華夏古老的周王室與諸侯關係,而這些關係,在當代的世家大族與深層國家之中延續。春秋的封建社會是人類最為複雜的,你不讀春秋,無法理解何謂禮法與禮法之刻意崩壞。
哈利王子與梅根王妃用社交媒體IG宣布脫離王室高級成員責任,是刻意的禮法崩壞。
禮崩樂壞是王室刻意做的,不是腐敗,你不讀春秋,不會理解這些人類高等文明行為,更難以理解控制我們的跨國上流社會如何操作。
貴族如何思考?How a nobleman thinks? 《春秋》有教的,但民國廢除了經學教育的老傳統,令華人無得學。這正是當代華人最為缺乏的知識,令華人一百年來被西人head住,無得出頭。
https://upload.cc/i1/2020/01/10/VSCNBy.png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54981297225/?d=n
--
陳雲:哈利王子伉儷背叛王室之後是遭到驅逐,驅逐之後是在親戚的友邦美國重新發展關係。
王室順水推舟,送走是非精,王子伉儷藕斷絲連,日後在友邦眉來眼去。看看特朗普連任之後,總統的女兒和家人是否與哈利王子伉儷來往,就知道後事如何。
春秋時代,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內而亡。這就是香港人久違了的貴族政治。這些人情世故,是五四時代刻意要在華夏剷除的,好使華人變成傻蛋,世世代代被西人使喚做事。
九七之前,在英國統治香港的時候,英國人容許香港人學習古文和一點點華夏經學,以便理解英國王室的微妙政治,否則殖民地的子民好像現在一樣,看不到上層社會與深層國家的門道,只能一世打工,難以獨當一面了。
在老殖民地時代,不識字的鄉下人看到英國王室八卦趣聞,看了《江山美人》黃梅調電影,都懂得講一句,英國以前出了個國王,不愛江山愛美人哩,否則我們現在的國王就不是伊麗莎白二世啦。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56732892225/?d=n
--
黃鳳池: 五言唐詩畫譜
黃鳳池: 五言唐詩畫譜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明黃鳳池編。明萬曆至天啟間(1573-1627)清繪齋集雅齋合刊本全譜凡錄五言五十一首,七言四十九首,每詩一圖。
詩率佳作,由名家手書上版,圖係蔡元勛仿古繪製,造境高雅,格調絕佳,細膩精絕。除版畫外,若干古書中插畫,是用手繪成的,這種圖畫各朝都有,且彩繪多絢麗,引人入勝。
本書為明代萬曆年間杭州集雅齋主人黃鳯池編輯的畫譜,結合各種詩詞、草木、花鳥等名家之作,乃為迎合文人誦詩習畫之風雅餘興而成。
是書集合黃氏所編八種畫譜,包含《五言唐詩畫譜》、《六言唐詩畫譜》、《七言唐詩畫譜》、《六如畫譜》、《扇譜》、《草本花詩譜》、《木本花鳥譜》、《梅竹蘭菊譜》,其自萬曆年間便陸續出版,以迄天啟年間始完成八種,並合為一部刊行。
書中以圖配詩,插圖為邀請杭州著名畫家蔡冲寰繪寫,又聘杭州刻工劉次泉為之鏤刻,寫刻工皆一時之選。
由於書坊主人、寫、刻工,原皆徽州人,後移居至杭州,故本書雖在杭州出版,卻處處流露出徽州版畫的細緻風格,
而透過古籍版畫風格的轉變,正可看出刻書事業的移轉與人才流動的痕跡。本書為其中的《七言唐詩畫譜》。
唐詩七言画譜 / 黄鳳池 [編] ; 蔡冲寰 [画]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9%bb%84+%e9%b3%b3%e6%b1%a0
黄鳳池:八種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66
http://ebook.teldap.tw/ebook_detail.jsp?id=80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画譜.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 新鐫七言唐詩画譜. 新鐫草本花詩譜. 新鐫木本花鳥譜.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 唐觧元倣古今畫譜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詩画譜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747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2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810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明黃鳳池編。明萬曆至天啟間(1573-1627)清繪齋集雅齋合刊本全譜凡錄五言五十一首,七言四十九首,每詩一圖。
詩率佳作,由名家手書上版,圖係蔡元勛仿古繪製,造境高雅,格調絕佳,細膩精絕。除版畫外,若干古書中插畫,是用手繪成的,這種圖畫各朝都有,且彩繪多絢麗,引人入勝。
本書為明代萬曆年間杭州集雅齋主人黃鳯池編輯的畫譜,結合各種詩詞、草木、花鳥等名家之作,乃為迎合文人誦詩習畫之風雅餘興而成。
是書集合黃氏所編八種畫譜,包含《五言唐詩畫譜》、《六言唐詩畫譜》、《七言唐詩畫譜》、《六如畫譜》、《扇譜》、《草本花詩譜》、《木本花鳥譜》、《梅竹蘭菊譜》,其自萬曆年間便陸續出版,以迄天啟年間始完成八種,並合為一部刊行。
書中以圖配詩,插圖為邀請杭州著名畫家蔡冲寰繪寫,又聘杭州刻工劉次泉為之鏤刻,寫刻工皆一時之選。
由於書坊主人、寫、刻工,原皆徽州人,後移居至杭州,故本書雖在杭州出版,卻處處流露出徽州版畫的細緻風格,
而透過古籍版畫風格的轉變,正可看出刻書事業的移轉與人才流動的痕跡。本書為其中的《七言唐詩畫譜》。
唐詩七言画譜 / 黄鳳池 [編] ; 蔡冲寰 [画]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9%bb%84+%e9%b3%b3%e6%b1%a0
黄鳳池:八種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607366
http://ebook.teldap.tw/ebook_detail.jsp?id=80
八種畫譜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唐詩七言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梅竹蘭菊四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木本花鳥譜一卷 明 黃鳳池 畫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草本花詩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唐解元倣古今畫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一卷 明 黃鳳池 輯 景寛文十二年京都唐本屋淸兵衞等刊本
新鐫五言唐詩画譜. 新鐫六言唐詩畫譜. 新鐫七言唐詩画譜. 新鐫草本花詩譜. 新鐫木本花鳥譜. 張白雲選名公扇譜. 唐觧元倣古今畫譜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詩画譜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747
芥子園画伝 芥子園画伝2 (かいしえんがでん)
https://www2.dhii.jp/nijl_opendata/searchlist.php?md=thumbs&bib=200020810
Freitag, 10. Januar 2020
芥子園畫傳,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芥子園畫傳,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議藝份子第三十一期1《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黃一修摘要《芥子園畫傳》作為清朝印刷與畫譜重要的代表之作,其影響力主要在於其為中國技法大成。
其畫譜性質,不僅可作為中國畫技法初學者的入門,也引起許多畫家的臨摹模仿,更使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中國地區著名的繪畫教材。
《芥子園畫傳》同時也以相當完善的印刷技術以及編輯,為後世盛讚,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然而,《芥子園畫傳》並非畫譜的先例,在前的尚有《顧氏畫譜》、《十竹齋畫譜》等。
本文試圖釐清畫譜性質的流傳以及演變,歸納出《芥子園畫傳》在當中有何承先啟後的作用。
--
前言《芥子園畫傳》作為中國畫技初學者的入門,可以學習用筆、寫形、構圖等基本技法。學習《芥子園畫傳》後,對於中國畫技技法就能夠大致掌握。1
《芥子園畫傳》初期編彙時間大概落在清朝初年。明清時期因商業發達與版畫成熟等因素使得《芥子園畫傳》流傳時間延續相當長久。
由清初初版至嘉慶年間,《芥子園畫傳》始終都有人重新編輯,版本、內容也不斷更新,除了在原版本增錄新的畫譜之外,也時常加入不同的畫法、畫冊。
《芥子園畫傳》出版的兩百多年來所刊刻的版本眾多,所引起的社會關注還有名聲自然隨之成長。
最初由王概兄弟製作的《芥子園畫傳》,在清朝初印後造成廣大的迴響,由原先的第一集,先後更接續出版二、三集,每集收錄不同主題的中國畫技巧。
到了清光緒年間巢勳(1852-1917)重新刊刻巢勳臨本,是現今較為常見的版本。
除了在原先三集中增加時賢名家的〈增廣名家畫譜〉,2還多增加第四集的內容。不過本質上早已脫離原先三集的脈絡,品質上更不能混為一談。
巢勳臨本於第一集山水譜中,增收了楊伯潤(1837-1911)、任伯年(1840-1895)、胡鐵梅(1848-1899)、巢勳等「海上畫派」的第一代名家。
第二、三集中則有〈摹仿諸家花卉翎毛譜〉,廣收任伯年、虛谷(1824-1896)、錢慧安(1833-1911)、吳昌碩(1844-1927)海上名家。
上述提到的這些畫家,都屬於為人所知的海上畫派的宗師,因而暗示了《芥子園畫傳》在翻刻傳播途中,更因為畫譜的流傳,間接塑造出流派的概念。3
反之,《芥子園畫傳》本身為教授畫稿技法說明的存在,在清朝當時就已造成轟動。後人反覆刊印的情形下,使得《芥子園畫傳》內容性質上除了原先的功能,也藉由畫家反覆臨摹,造就了廣告的宣傳效果。
《芥子園畫傳》綜合像是任伯年、虛谷、吳昌碩等至今名聲極大的藝術家,畫家們在派別中更是無可取代,其影響更是至今仍保有研究的價值。
不過,《芥子園畫傳》除了本身具有收藏、教學方法、技法等元素外,此一成熟畫傳的出現,也代表過去在畫譜製作、編排、甚至裝幀上已經有悠久的歷史。
《芥子園畫傳》在流行臨摹的清朝初期,其所具備的綜合性畫譜之傳承關係,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它在編輯還有刊刻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4
同時遵從在畫法教學上畫譜的線性發展。作為一本十足的繪畫教科書,所承襲的風格還有內容值得去探討中間畫譜演變的性質。
除了技術層面之外,《芥子園畫傳》是如何被編輯成綜合性的畫譜?
另外,《芥子園畫傳》在技術上雖多承襲《十竹齋畫譜》,然而兩者追求的差異之處又為何?本文將以《芥子園畫傳》作為畫譜的教學性的傳承為出發點,屏除作者與內容較為不相關的第四集人物畫譜,僅以前三集為中心。
試圖找尋當中除技術上,還有組織上與其他畫譜的差異性,以及承襲了哪些部分,最終使得《芥子園畫傳》成為畫法的大成。並且試圖釐清《芥子園畫傳》與《十竹齋畫譜》追求的特點差異。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議藝份子第三十一期1《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黃一修摘要《芥子園畫傳》作為清朝印刷與畫譜重要的代表之作,其影響力主要在於其為中國技法大成。
其畫譜性質,不僅可作為中國畫技法初學者的入門,也引起許多畫家的臨摹模仿,更使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中國地區著名的繪畫教材。
《芥子園畫傳》同時也以相當完善的印刷技術以及編輯,為後世盛讚,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然而,《芥子園畫傳》並非畫譜的先例,在前的尚有《顧氏畫譜》、《十竹齋畫譜》等。
本文試圖釐清畫譜性質的流傳以及演變,歸納出《芥子園畫傳》在當中有何承先啟後的作用。
--
前言《芥子園畫傳》作為中國畫技初學者的入門,可以學習用筆、寫形、構圖等基本技法。學習《芥子園畫傳》後,對於中國畫技技法就能夠大致掌握。1
《芥子園畫傳》初期編彙時間大概落在清朝初年。明清時期因商業發達與版畫成熟等因素使得《芥子園畫傳》流傳時間延續相當長久。
由清初初版至嘉慶年間,《芥子園畫傳》始終都有人重新編輯,版本、內容也不斷更新,除了在原版本增錄新的畫譜之外,也時常加入不同的畫法、畫冊。
《芥子園畫傳》出版的兩百多年來所刊刻的版本眾多,所引起的社會關注還有名聲自然隨之成長。
最初由王概兄弟製作的《芥子園畫傳》,在清朝初印後造成廣大的迴響,由原先的第一集,先後更接續出版二、三集,每集收錄不同主題的中國畫技巧。
到了清光緒年間巢勳(1852-1917)重新刊刻巢勳臨本,是現今較為常見的版本。
除了在原先三集中增加時賢名家的〈增廣名家畫譜〉,2還多增加第四集的內容。不過本質上早已脫離原先三集的脈絡,品質上更不能混為一談。
巢勳臨本於第一集山水譜中,增收了楊伯潤(1837-1911)、任伯年(1840-1895)、胡鐵梅(1848-1899)、巢勳等「海上畫派」的第一代名家。
第二、三集中則有〈摹仿諸家花卉翎毛譜〉,廣收任伯年、虛谷(1824-1896)、錢慧安(1833-1911)、吳昌碩(1844-1927)海上名家。
上述提到的這些畫家,都屬於為人所知的海上畫派的宗師,因而暗示了《芥子園畫傳》在翻刻傳播途中,更因為畫譜的流傳,間接塑造出流派的概念。3
反之,《芥子園畫傳》本身為教授畫稿技法說明的存在,在清朝當時就已造成轟動。後人反覆刊印的情形下,使得《芥子園畫傳》內容性質上除了原先的功能,也藉由畫家反覆臨摹,造就了廣告的宣傳效果。
《芥子園畫傳》綜合像是任伯年、虛谷、吳昌碩等至今名聲極大的藝術家,畫家們在派別中更是無可取代,其影響更是至今仍保有研究的價值。
不過,《芥子園畫傳》除了本身具有收藏、教學方法、技法等元素外,此一成熟畫傳的出現,也代表過去在畫譜製作、編排、甚至裝幀上已經有悠久的歷史。
《芥子園畫傳》在流行臨摹的清朝初期,其所具備的綜合性畫譜之傳承關係,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它在編輯還有刊刻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4
同時遵從在畫法教學上畫譜的線性發展。作為一本十足的繪畫教科書,所承襲的風格還有內容值得去探討中間畫譜演變的性質。
除了技術層面之外,《芥子園畫傳》是如何被編輯成綜合性的畫譜?
另外,《芥子園畫傳》在技術上雖多承襲《十竹齋畫譜》,然而兩者追求的差異之處又為何?本文將以《芥子園畫傳》作為畫譜的教學性的傳承為出發點,屏除作者與內容較為不相關的第四集人物畫譜,僅以前三集為中心。
試圖找尋當中除技術上,還有組織上與其他畫譜的差異性,以及承襲了哪些部分,最終使得《芥子園畫傳》成為畫法的大成。並且試圖釐清《芥子園畫傳》與《十竹齋畫譜》追求的特點差異。
芥子園畫傳-畫譜性質與比較-黃一修
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31/[1.1].%E8%8A%A5%E5%AD%90%E5%9C%92%E7%95%AB%E5%82%B3%E7%95%AB%E8%AD%9C%E6%80%A7%E8%B3%AA%E8%88%87%E6%AF%94%E8%BC%83.pdf
芥子園画伝. 初集 第一冊
芥子園畫傳
https://dl.ndl.go.jp/search/searchResult?featureCode=all&searchWord=%E8%8A%A5%E5%AD%90%E5%9C%92&viewRestricted=0
芥子園画譜 : 国画. 六譜一人物譜,草木譜,昆虫譜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850137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szlmt=30
芥子園畫傳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cndbn=%E8%8A%A5%E5%AD%90%E5%9C%92%E7%94%BB%E4%BC%9D
https://archive.org/search.php?query=creator%3A%22Wang%2C+Gai%2C+active+1677-1705%22
芥子園画伝考 / 石希聡 纂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20/index.html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925990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bunko31/bunko31_e0508/index.html
芥子園画譜大全. 3集巻1-6 / 王蓍,[王概,王臬] [編]
https://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bunko31/bunko31_e0508/bunko31_e0508_0001/bunko31_e0508_0001.html
詎意極西方陰沴之氣, 闖入小中華禮義之邦
詎意極西方陰沴之氣, 闖入小中華禮義之邦
惟以保養妖邪, 爲緩禍之長策, 則將見我小中華一域, 淪胥爲妖獸怪鳥而莫之救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xa_11308009_003
則義理日益晦蒙, 人心日益陷溺, 而小中華一域, 無復讀《春秋》者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704001_010
本朝, 海外尙文之小中華也。 三韓之際, 羅、麗之間, 猶未免夷俗之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詎意極西方陰沴之氣, 闖入小中華禮義之邦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0112022_001
風氣相近, 聲敎攸漸, 衣冠悉遵華制, 文字不用番梵, 或稱小中華, 或稱君子之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312021_002
惟我殿下, 臨御二十有餘年, 明理講義, 以繼述我列聖朝志事, 以賁飾我小中華文物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209001_001
東國稱小中華,而三韓以前,大樸之尙爾,儀文多草創,至今未遑於應行之典禮而然乎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105022_002
刑政再恢於湖海, 庶幾民志之交孚。 不意小中華尙禮義之邦, 乃有極悖亂、至凶慘之變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4014_001
文華彬彬,禮儀濟濟,令人起敬。素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2014_006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思明與認同:朝鮮士人的中國論戰(Changing Faces of Ming Nostalgia and Identity Making: Choson Literati’s Debates on China, 1765-1800)
明實錄 명실록, 清實錄 청실록
http://sillok.history.go.kr/mc/main.do
https://mascotboy.tumblr.com/post/30446361881
惟以保養妖邪, 爲緩禍之長策, 則將見我小中華一域, 淪胥爲妖獸怪鳥而莫之救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xa_11308009_003
則義理日益晦蒙, 人心日益陷溺, 而小中華一域, 無復讀《春秋》者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704001_010
本朝, 海外尙文之小中華也。 三韓之際, 羅、麗之間, 猶未免夷俗之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2308002_001
詎意極西方陰沴之氣, 闖入小中華禮義之邦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wa_10112022_001
風氣相近, 聲敎攸漸, 衣冠悉遵華制, 文字不用番梵, 或稱小中華, 或稱君子之國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312021_002
惟我殿下, 臨御二十有餘年, 明理講義, 以繼述我列聖朝志事, 以賁飾我小中華文物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209001_001
東國稱小中華,而三韓以前,大樸之尙爾,儀文多草創,至今未遑於應行之典禮而然乎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2105022_002
刑政再恢於湖海, 庶幾民志之交孚。 不意小中華尙禮義之邦, 乃有極悖亂、至凶慘之變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4014_001
文華彬彬,禮儀濟濟,令人起敬。素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va_10902014_006
尙胡舞,位高士夫,亦且爲之。念此箕方,古稱小中華,衣冠文物,不改舊制,而俗習胡舞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a_13212026_002
蓋本朝繼高麗之末運,用文爲治,典章名物,粲然具備,足稱小中華之號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sb_11406014_001
我國素以禮義聞天下,稱之以小中華,而列聖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pa_11402021_001
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id/wka_10712026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3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ia_11210017_001
庶民則男女勤耕桑之務,士夫則文武供內外之事,家家有封君之樂,世世存事大之體,作別乾坤,稱小中華
http://sillok.history.go.kr/popup/viewer.do?id=kia_11210017_001&type=view&reSearchWords=&reSearchWords_ime=#
朝鮮王朝實錄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mqlc/hanjishilu?@5^2039397373^802^^^8021100200160014000100020017@@886655005
朝鮮王朝實錄
http://encysillok.aks.ac.kr/Contents/Index?contents_id=0000782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knowledge/itkc/detail?artClass=MM&artId=kc_mm_a201#none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19&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356293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db.itkc.or.kr/itkcdb/text/nodeViewIframe.jsp?seojiId=kc_mm_a201&bizName=MM&gunchaId=av020&muncheId=01&finId=001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e16/he16_02426/index.html
聖學輯要 성학집요 @ 栗谷全書 by李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he16/he16_02426/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內閣大庫系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한국문집총간(韓國文集叢刊)陳時務萬言疏 癸亥五月○戊辰六月十三日追呈 [박세채(朴世采)]
http://www.krpia.co.kr/viewer/open?plctId=PLCT00005160&nodeId=NODE05450077&medaId=MEDA05649216
朝鮮儒者中華認同的新解釋─「天下」與「國家」的整合分析 *姜智恩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3253.pdf
思明與認同:朝鮮士人的中國論戰(Changing Faces of Ming Nostalgia and Identity Making: Choson Literati’s Debates on China, 1765-1800)
明實錄 명실록, 清實錄 청실록
http://sillok.history.go.kr/mc/main.do
https://mascotboy.tumblr.com/post/30446361881
Samstag, 4. Januar 2020
陳雲:大鵬金翅鳥密法咒輪Tee,終於面世
陳雲:大鵬金翅鳥密法咒輪Tee,終於面世
陳雲:大鵬金翅鳥密法咒輪Tee,終於面世。
試驗多次印刷之後,終於完成。
念誦古經及真言清淨加持開光之後,予有緣人請購,請在本會有活動的時候來觀看和請購,或在香港復興會面書專頁私訊查詢幹事,約定時間。
此咒輪得來因緣殊勝,甚為難得,經一年考慮,因香港己亥豬年與庚子鼠年流年,甚為不利,故此將之印在便服,加持有緣人。
清淨修持大鵬金翅鳥,可以驅除惡疾疫病,妖精惡靈,與惡龍有關的障礙及疾病(如瘡腫),可以度過危難,招福迎祥。
咒輪衣服可以平日穿著或遇到時運不佳之日(如曆法的歲破日)穿著,出門預期有危難的時候也可以穿著。
洗滌的時候將之反轉,免受太多摩擦,與其他衣物放入洗衣機洗滌即可。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688541472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
賦學指南總目
賦學指南總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d.html
梵文梵音教學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_33.html
梵文梵音教學(十三):前後字字母縮寫問題與 Sandhi變音規則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
佛學與瑜伽(三):利用免費App來學習瑜伽運動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二):瑜伽與佛法相依相輔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一):認識瑜伽與禪定
賦學指南【清·餘丙照】
敘(王雅南)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故班固雲:“賦者古詩之流。”先王采焉,以觀士風。賦之名義重矣哉!漢興,古賦淵博,兼用楚騷。六朝以後,始定為律賦取士,至唐大備。宋元稍變其律,不離厥宗。國朝稽古右文,無體不備。故自膠庠及村塾,莫不以賦學課生徒。然而習古體者嫌於宏肆,變律體者近於輕剽,雖有名師講改,究之金針未度,學制無方,惟倦教者多秘其法故耳。吾邑余紗山先生輯有《賦學指南》一書,分為十法,條縷不紊,愷切詳明,一以唐律為正軌。
時予宦游江右,未見其書。今年春接讀全卷,並劄示雲:“前書僅選唐賦十篇,時賦二十篇,今增選兩漢六朝及宋朝各數篇,又增時賦十餘篇,俾騷、古源流及當代巨制鴻裁,皆可藉斑窺豹。”又命其郎君注釋賦中典故,以便後學查考。予披覽久之,知其夙從楚省吳立葊先生游,深得賦中三昧,是以啟發後學,至精且詳。陸士衡雲:“賦體物而瀏亮。”揚子云云:“詩人之賦麗以則。”紗山所論,其得此意矣。予喜于聞命,聊撰數語以弁簡首,願海內同學之士知所取法,以為程式,庶無負紗山之苦心,則幸甚。
時道光廿八年歲次戊申三月上巳 杏山王雅南謹識於光邑涑水書院
序原敘(餘丙照)
自有唐以律賦取士,而賦法始嚴。謂之律者,以其繩尺法度,亦如律令之不可逾也。由元迄明,因之不失。我朝作人雅化,文運光昌。欽試翰院既用之,而歲、科兩試及諸季考,亦藉以拔錄生童、預儲館閣之選,賦學蒸蒸日上矣。然通曉者往往矜為秘授,嚮往者每致歎於迷途,故草茅之士,苟非學有淵源,工賦者亦少。照於是忘其固陋,取唐賦佳構及國朝名作,擇其佳句,分為十法。始之以押韻,終之以煉局。又別為碎目數十條,每條引佳構若干以為程式。後複附以賦法,補其遺漏。蓋欲為無師授者示迷途,故不憚縷晰言之耳。第照譾陋,所論諸法,或采之名家,或出於鄙見。誠恐立言不當,貽誤後學。集成,急就正于吳立葊夫子,謬蒙褒嘉,且為鑒定。謂宜公諸同人,嘉惠來學。照敢謂賦學之精,莫此為備哉?聊以敘述舊聞,志父師之教於弗諼爾。高明君子苟有匡所不逮,辱而教之,則照之取法更進矣,敢不拜嘉乎!
時皇上禦宇之七年歲次戊申仲秋穀旦 紗山餘丙照題于文華堂
--
原敘(吳東昱)
司馬相如曰:“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攬人物,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然則賦其不可學乎?然相如又雲:“一經一緯,一宮一商,賦之跡也。”劉勰亦雲:“麗辭雅義,符采相勝,賦之體也。”則賦又若不可學而可學。我朝文運昌明,自翰林以及小試,莫不試士以賦。賦學之盛,追漢唐而軼宋明矣。乃草茅之士,能賦卒鮮者。非賦不可學也,欲學而不得其法,求法而不得其人,遂若可學而不可學也。餘生紗山,少學於予,詩賦即頗留心,數載中耳提面命,賦中三昧,已得其大凡矣。後從周生豹山遊,益加研習,賦學遂臻宏博。從此刊陳落腐,含英咀華,以登徐、庾之堂,而樹騷壇之幟,殊可頃指。俟今年夏,以所輯《賦學指南》就正于餘,集分十法,始於押韻,終於煉局,條分縷晰,各引佳聯,以為程式。雖只就時下律賦細為指示,而于騷、古諸體概未之及。然初學之士,得此一編伏而讀之,賦中諸法,瞭若指掌,不俟面命耳提,自可抽黃對白,又何法之不易知,賦之不可學哉!予喜紗山能敘述舊聞,更有心得也。少為更正,益以數條,命付剞劂,以廣所學雲。
時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孟秋月 立葊吳東昱題於響泉書屋
--
增注賦學指南敘(餘丙照)
昔杜南征注《左傳》,顏師古注《漢書》,論者謂為二書功臣,然杜不長於鳥獸蟲魚,顏不長於天文地理,皆闕之不注,以俟後人之增釋。今欲以固陋之學,探巨制之淹博,明而注釋之,難矣。然詳注不能,不注更不可也。
照于丁亥歲(道光七年,1827)有《賦學指南》之刻,不脛走四方矣。而注解全無,讀者每以獺祭苦之。夫示以作賦之法,使仍昧於賦中之典,尚得謂嘉惠來學乎。況其時唐賦僅選十篇,時賦僅二十篇,聊示入門快捷方式,而於歷朝佳賦俱未采入,亦無以拓才思而開眼界。壬、癸歲(壬寅,道光二十二年,1842;癸卯,道光二十三年,1843),課徒多暇,取《指南》舊本增而注之。選兩漢六朝賦數篇,冠唐之前,以溯其源;選宋賦數篇殿唐之後,以觀其變;選時賦之清新典雅有裨後學者十余篇,以便其取資。且命小子耀輩博考群書,於賦中典故載於習見書中者,采而注之篇後,使不苦於查考。此照不揣固陋增注之苦心也。至所未見之書,則亦師杜南征、顏師古闕而不注之法,以俟博雅君子雲爾。
時道光歲在昭陽單閼寎月 紗山氏餘丙照題于黃士關之醉經堂
--
凡例
1.國朝律賦選本林立,是集專為初學計,不得不細為指示。先引佳聯,所以講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講段法也;後引全篇,所以講篇法也。
2.集中各條所引各聯,原取其句法之佳,其立意有在題前、題後不一,不得以不合題面薄之。
3.集中所引各段亦有前後部位不同,故必注以第幾段,示毋淩躐也。
4.律賦盛于國朝,始于唐宋,其先聲則源于漢魏,開自六朝。集中全篇多取唐賦,以層次清楚,筆力簡勁,篇法完密,可為程式也。然不究淵源,率患根柢不厚,故複增兩漢六朝賦數篇、宋賦數篇,合當代名程,共為一集。
5.律賦雖取駢儷,而要以斂氣鑄局為先,故凡有曲折頓挫者,集中多選;氣滯局松者不收。
6.賦貴真切,不尚堆垛。是集獨取精切輕快之作,不能透發題眼者不收。
7.試賦雖講聲調,然必胎息兩漢六朝,乃為上乘。集中末卷登古體及擬古數篇,以存其概,俾知此道非僅四六押韻已也。擬法載《擬春賦》後。
8.旁評指明段落,以醒眉目;引用典實,除整用經句外,概為箋注,均為初學起見,方家幸勿見哂。
9.記事之書,辭多不一。有同此一事,此書所載與彼書異者,茲所注釋但就案頭所有之書錄而登之,固難與未見之書一一求合。
10.集中注釋,既不能備錄全文,則量其篇幅,去其繁文;總以解釋明白為務,亦非任意割裂。
11.事實有各篇互見者,一處注明;餘則雲見某處,以省簡帙。分類有本類條多,不能備載本卷者,分載他卷,以均其部;亦必注明,便於查閱。
--
賦學指南總目
押韻五條 押虛字 因韻法 出色韻 押人名地名
詮題二十三條 繪景 寫情 情景兼到 傳神 體物 刻劃 點醒 陪襯 烘托 比例 雙關 串合 映帶 疑審 釋義 議論 搓法 旋風筆 撞法 演算法 前後著想 題前翻跌 段末收束
裁對五條 卦辭對 干支對 數目對 反正對 流水對
琢句五條 煉長句 煉短句 煉起結 運用成語 迭字句
賦品四條 清秀品 古致品 灑脫品 莊雅品
首段九條 直起 陪起 題前起 對起 翻起 頌揚起 暗籠 明擒 古體
次段四條 映合 順拍 逆翻 溯源
諸段十三條 鋪敘 互勘 提起 點染 停頓 反正 旁襯 開合 淺深 推原 推論 讚歎 折落
結段十一條 頌揚 懷古 寓意 推原 推論 讚歎 旁襯 托題 壓題 翻題 雜體
練局六十篇
以上十類,分次十六卷,各有總論,其各條碎目,別詳每卷論後。
附:賦法緒論
賦學指南總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d.html
陳雲:大鵬金翅鳥密法咒輪Tee,終於面世。
試驗多次印刷之後,終於完成。
念誦古經及真言清淨加持開光之後,予有緣人請購,請在本會有活動的時候來觀看和請購,或在香港復興會面書專頁私訊查詢幹事,約定時間。
此咒輪得來因緣殊勝,甚為難得,經一年考慮,因香港己亥豬年與庚子鼠年流年,甚為不利,故此將之印在便服,加持有緣人。
清淨修持大鵬金翅鳥,可以驅除惡疾疫病,妖精惡靈,與惡龍有關的障礙及疾病(如瘡腫),可以度過危難,招福迎祥。
咒輪衣服可以平日穿著或遇到時運不佳之日(如曆法的歲破日)穿著,出門預期有危難的時候也可以穿著。
洗滌的時候將之反轉,免受太多摩擦,與其他衣物放入洗衣機洗滌即可。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688541472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
賦學指南總目
賦學指南總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d.html
梵文梵音教學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梵文梵音教學(三):認識基本母音子音念法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梵文梵音教學(一):悉曇天城梵文的歷史演變
https://yogabuddha.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_33.html
梵文梵音教學(十三):前後字字母縮寫問題與 Sandhi變音規則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
佛學與瑜伽(三):利用免費App來學習瑜伽運動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二):瑜伽與佛法相依相輔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一):認識瑜伽與禪定
賦學指南【清·餘丙照】
敘(王雅南)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故班固雲:“賦者古詩之流。”先王采焉,以觀士風。賦之名義重矣哉!漢興,古賦淵博,兼用楚騷。六朝以後,始定為律賦取士,至唐大備。宋元稍變其律,不離厥宗。國朝稽古右文,無體不備。故自膠庠及村塾,莫不以賦學課生徒。然而習古體者嫌於宏肆,變律體者近於輕剽,雖有名師講改,究之金針未度,學制無方,惟倦教者多秘其法故耳。吾邑余紗山先生輯有《賦學指南》一書,分為十法,條縷不紊,愷切詳明,一以唐律為正軌。
時予宦游江右,未見其書。今年春接讀全卷,並劄示雲:“前書僅選唐賦十篇,時賦二十篇,今增選兩漢六朝及宋朝各數篇,又增時賦十餘篇,俾騷、古源流及當代巨制鴻裁,皆可藉斑窺豹。”又命其郎君注釋賦中典故,以便後學查考。予披覽久之,知其夙從楚省吳立葊先生游,深得賦中三昧,是以啟發後學,至精且詳。陸士衡雲:“賦體物而瀏亮。”揚子云云:“詩人之賦麗以則。”紗山所論,其得此意矣。予喜于聞命,聊撰數語以弁簡首,願海內同學之士知所取法,以為程式,庶無負紗山之苦心,則幸甚。
時道光廿八年歲次戊申三月上巳 杏山王雅南謹識於光邑涑水書院
序原敘(餘丙照)
自有唐以律賦取士,而賦法始嚴。謂之律者,以其繩尺法度,亦如律令之不可逾也。由元迄明,因之不失。我朝作人雅化,文運光昌。欽試翰院既用之,而歲、科兩試及諸季考,亦藉以拔錄生童、預儲館閣之選,賦學蒸蒸日上矣。然通曉者往往矜為秘授,嚮往者每致歎於迷途,故草茅之士,苟非學有淵源,工賦者亦少。照於是忘其固陋,取唐賦佳構及國朝名作,擇其佳句,分為十法。始之以押韻,終之以煉局。又別為碎目數十條,每條引佳構若干以為程式。後複附以賦法,補其遺漏。蓋欲為無師授者示迷途,故不憚縷晰言之耳。第照譾陋,所論諸法,或采之名家,或出於鄙見。誠恐立言不當,貽誤後學。集成,急就正于吳立葊夫子,謬蒙褒嘉,且為鑒定。謂宜公諸同人,嘉惠來學。照敢謂賦學之精,莫此為備哉?聊以敘述舊聞,志父師之教於弗諼爾。高明君子苟有匡所不逮,辱而教之,則照之取法更進矣,敢不拜嘉乎!
時皇上禦宇之七年歲次戊申仲秋穀旦 紗山餘丙照題于文華堂
--
原敘(吳東昱)
司馬相如曰:“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攬人物,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然則賦其不可學乎?然相如又雲:“一經一緯,一宮一商,賦之跡也。”劉勰亦雲:“麗辭雅義,符采相勝,賦之體也。”則賦又若不可學而可學。我朝文運昌明,自翰林以及小試,莫不試士以賦。賦學之盛,追漢唐而軼宋明矣。乃草茅之士,能賦卒鮮者。非賦不可學也,欲學而不得其法,求法而不得其人,遂若可學而不可學也。餘生紗山,少學於予,詩賦即頗留心,數載中耳提面命,賦中三昧,已得其大凡矣。後從周生豹山遊,益加研習,賦學遂臻宏博。從此刊陳落腐,含英咀華,以登徐、庾之堂,而樹騷壇之幟,殊可頃指。俟今年夏,以所輯《賦學指南》就正于餘,集分十法,始於押韻,終於煉局,條分縷晰,各引佳聯,以為程式。雖只就時下律賦細為指示,而于騷、古諸體概未之及。然初學之士,得此一編伏而讀之,賦中諸法,瞭若指掌,不俟面命耳提,自可抽黃對白,又何法之不易知,賦之不可學哉!予喜紗山能敘述舊聞,更有心得也。少為更正,益以數條,命付剞劂,以廣所學雲。
時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孟秋月 立葊吳東昱題於響泉書屋
--
增注賦學指南敘(餘丙照)
昔杜南征注《左傳》,顏師古注《漢書》,論者謂為二書功臣,然杜不長於鳥獸蟲魚,顏不長於天文地理,皆闕之不注,以俟後人之增釋。今欲以固陋之學,探巨制之淹博,明而注釋之,難矣。然詳注不能,不注更不可也。
照于丁亥歲(道光七年,1827)有《賦學指南》之刻,不脛走四方矣。而注解全無,讀者每以獺祭苦之。夫示以作賦之法,使仍昧於賦中之典,尚得謂嘉惠來學乎。況其時唐賦僅選十篇,時賦僅二十篇,聊示入門快捷方式,而於歷朝佳賦俱未采入,亦無以拓才思而開眼界。壬、癸歲(壬寅,道光二十二年,1842;癸卯,道光二十三年,1843),課徒多暇,取《指南》舊本增而注之。選兩漢六朝賦數篇,冠唐之前,以溯其源;選宋賦數篇殿唐之後,以觀其變;選時賦之清新典雅有裨後學者十余篇,以便其取資。且命小子耀輩博考群書,於賦中典故載於習見書中者,采而注之篇後,使不苦於查考。此照不揣固陋增注之苦心也。至所未見之書,則亦師杜南征、顏師古闕而不注之法,以俟博雅君子雲爾。
時道光歲在昭陽單閼寎月 紗山氏餘丙照題于黃士關之醉經堂
--
凡例
1.國朝律賦選本林立,是集專為初學計,不得不細為指示。先引佳聯,所以講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講段法也;後引全篇,所以講篇法也。
2.集中各條所引各聯,原取其句法之佳,其立意有在題前、題後不一,不得以不合題面薄之。
3.集中所引各段亦有前後部位不同,故必注以第幾段,示毋淩躐也。
4.律賦盛于國朝,始于唐宋,其先聲則源于漢魏,開自六朝。集中全篇多取唐賦,以層次清楚,筆力簡勁,篇法完密,可為程式也。然不究淵源,率患根柢不厚,故複增兩漢六朝賦數篇、宋賦數篇,合當代名程,共為一集。
5.律賦雖取駢儷,而要以斂氣鑄局為先,故凡有曲折頓挫者,集中多選;氣滯局松者不收。
6.賦貴真切,不尚堆垛。是集獨取精切輕快之作,不能透發題眼者不收。
7.試賦雖講聲調,然必胎息兩漢六朝,乃為上乘。集中末卷登古體及擬古數篇,以存其概,俾知此道非僅四六押韻已也。擬法載《擬春賦》後。
8.旁評指明段落,以醒眉目;引用典實,除整用經句外,概為箋注,均為初學起見,方家幸勿見哂。
9.記事之書,辭多不一。有同此一事,此書所載與彼書異者,茲所注釋但就案頭所有之書錄而登之,固難與未見之書一一求合。
10.集中注釋,既不能備錄全文,則量其篇幅,去其繁文;總以解釋明白為務,亦非任意割裂。
11.事實有各篇互見者,一處注明;餘則雲見某處,以省簡帙。分類有本類條多,不能備載本卷者,分載他卷,以均其部;亦必注明,便於查閱。
--
賦學指南總目
押韻五條 押虛字 因韻法 出色韻 押人名地名
詮題二十三條 繪景 寫情 情景兼到 傳神 體物 刻劃 點醒 陪襯 烘托 比例 雙關 串合 映帶 疑審 釋義 議論 搓法 旋風筆 撞法 演算法 前後著想 題前翻跌 段末收束
裁對五條 卦辭對 干支對 數目對 反正對 流水對
琢句五條 煉長句 煉短句 煉起結 運用成語 迭字句
賦品四條 清秀品 古致品 灑脫品 莊雅品
首段九條 直起 陪起 題前起 對起 翻起 頌揚起 暗籠 明擒 古體
次段四條 映合 順拍 逆翻 溯源
諸段十三條 鋪敘 互勘 提起 點染 停頓 反正 旁襯 開合 淺深 推原 推論 讚歎 折落
結段十一條 頌揚 懷古 寓意 推原 推論 讚歎 旁襯 托題 壓題 翻題 雜體
練局六十篇
以上十類,分次十六卷,各有總論,其各條碎目,別詳每卷論後。
附:賦法緒論
賦學指南總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aa71d0102yfmd.html
Labels:
CS4282/CS6282,
EE3206/EE5805,
EE4206/EE5806,
EE4209/EE5809,
EE5410,
EE5412,
linux kernel 讀書筆記,
MS5220,
MS5312
Freitag, 3. Januar 2020
潘霍華( Bonhoeffer): 關於愚昧 On Stupidity
Bonhoeffer : On Stupidity (entire quote)
潘霍華( Bonhoeffer): 關於愚昧 On Stupidity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Taken from a circular letter, addressing many topics, written to three friends and co-workers in the conspiracy against Hitler, 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Hitler’s accession to the chancellorship of Germany.
‘Stupidity is a more dangerous enemy of the good than malice. One may protest against evil; it can be exposed and, if need be, prevented by use of force. Evil always carries within itself the germ of its own subversion in that it leaves behind in human beings at least a sense of unease. Against stupidity we are defenseless. Neither protests nor the use of force accomplish anything here; reasons fall on deaf ears; facts that contradict one’s prejudgment simply need not be believed- in such moments the stupid person even becomes critical – and when facts are irrefutable they are just pushed aside as inconsequential, as incidental.
In all this the stupid person, in contrast to the malicious one, is utterly self-satisfied and, being easily irritated, becomes dangerous by going on the attack. For that reason, greater caution is called for than with a malicious one. Never again will we try to persuade the stupid person with reasons, for it is senseless and dangerous.
‘If we want to know how to get the better of stupidity, we must seek to understand its nature. This much is certain, that it is in essence not an intellectual defect but a human one. There are human beings who are of remarkably agile intellect yet stupid, and others who are intellectually quite dull yet anything but stupid. We discover this to our surprise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The impression one gains is not so much that stupidity is a congenital defect, but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people are made stupid or that they allow this to happen to them. We note further that people who have isolated themselves from others or who lives in solitude manifest this defect less frequently than individuals or groups of people inclined or condemned to sociability. And so it would seem that stupidity is perhaps less a psychological than a sociological problem. It is a particular form of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n human beings, a psychological concomitant of certain external conditions.
Upon closer observation,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every strong upsurge of power in the public sphere, be it of a political or of a religious nature, infects a large part of humankind with stupidity. It would even seem that this is virtually a sociological-psychological law. The power of the one needs the stupidity of the other. The process at work here is not that particular human capacities, for instance, the intellect, suddenly atrophy or fail. Instead, it seems that under the overwhelming impact of rising power, humans are deprived of their inner independence, and, more or less consciously, give up establishing an autonomous position toward the emerging circumstances.
The fact that the stupid person is often stubborn must not blind us to the fact that he is not independent. In conversation with him, one virtually feels that one is dealing not at all with a person, but with slogans, catchwords and the like that have taken possession of him. He is under a spell, blinded, misused, and abused in his very being. Having thus become a mindless tool, the stupid person will also be capable of any evil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apable of seeing that it is evil. This is where the danger of diabolical misuse lurks, for it is this that can once and for all destroy human beings.
‘Yet at this very point it becomes quite clear that only an act of liberation, not instruction, can overcome stupidity. Here we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in must cases a genuine internal liberation becomes possible only when external liberation has preceded it. Until then we must abandon all attempts to convince the stupid person. This state of affairs explains why in such circumstances our attempts to know what ‘the people’ really thing are in vain and wh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is question is so irrelevant for the person who is thinking and acting responsibly. The word of the Bible that the fear of Go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declares that the internal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live the responsible life before God is the only genuine way to overcome stupidity.
‘But these thoughts about stupidity also offer consolation in that they utterly forbid us to conside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 be stupid in every circumstance. It really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ose in power expect more from people’s stupidity than from their inner independence and wisdom.’
-Dietrich Bonhoeffer, from ‘After Ten Years’ in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Dietrich Bonhoeffer Works/English, vol. 8)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10.
Bonhoeffer on stupidity (entire quote)
https://religiousgrounds.wordpress.com/2016/05/11/bonhoeffer-on-stupidity-entire-quote/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陳雲:星期日講道。愚昧是道德的問題,不是智力的問題。
治療愚昧,不是用教育,而是用靈性救贖。
如果愚昧者是基督徒,是由於背叛上帝,投靠撒旦。黃絲、偽獨聽了這些話,該更憎恨我吧。
以下徵引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文章:《關於愚昧》
//對於善來說,愚昧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要反對愚昧,抵抗和力量都無濟於事,愚昧根本不服從理性。
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
對於善來說,愚昧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
你可以抵抗惡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憑藉武力來防止它。惡意總是包含着它自身毀滅的種子,因為它總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話。
然而,面對愚昧,根本無法防衛。要反對愚昧,抵抗和武力都無濟於事,愚蠢根本不服從理性。
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所以同惡棍相比,蠢人總是自鳴得意。
而且他很容易變成危險,因為要使他揮拳出擊,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惡意來,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對付。我們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論理,因為那既無用又危險。
要恰當地對待愚昧,認識它的本來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昧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卻是蠢人,還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絕非蠢人,作為某些特定環境的產物,我們驚訝地發現了這種情況。
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愚昧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昧是在這樣一些環境中養成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把自己弄成蠢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弄成蠢人。
我們還進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際或孤寂獨處的人來,在傾向於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個人或團體當中,愚昧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來,愚昧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它是歷史環境對人的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特定的外部因素的一種心理副產品。
更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任何暴力革命,不論是政治革命還是宗教革命,都似乎在大量的人當中造成了愚昧的大發作。事實上,這幾乎成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項規律。
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這並不是人的某種天生能力,例如理智上的能力遭到了阻礙或破壞。
正相反,是力量的高漲已變得如此可怕,它剝奪了人的獨立判斷,人們放棄了(或多或少是無意識地放棄了)自己評價新的事態的努力。
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頑固,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而誤認為他很有獨立性。
人們多多少少會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談話時會感覺到,簡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談話,不可能同他進行肝膽相照的交談。
同他談話時,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連串標語口號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
一旦他交出了自己的意志,變成了純粹的工具,就再也沒有什麼罪惡的極限是蠢人所不會到達的了,但他仍然始終不可能了解那是罪惡。在此有一種惡魔般地扭曲人性的危險,它會對人造成無可補救的損害。
然而正是在這個方面,我們意識到,蠢人不可能靠教育來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贖,此外別無他法。
迄今為止,企圖用理性論證去說服他,絲毫沒有用處。在這種事態中,我們可以完全明白,為什麼試圖去發現蠢人真的在想什麼是徒勞無益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對於負責地思考和行動的人來說也完全多餘。
正如《聖經》所言:「對上帝的畏懼,就是智慧的開端。」
換言之,治療愚昧的唯一辦法,是靈性上的救贖,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像上帝眼中負責任的人那樣生活。
不過,在對人的愚昧的這些思考中,也有一點可慰之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大多數人在所有的環境中都是愚昧的。
長期起重大作用的是:我們是希望從人們的愚昧之中,而不是從人們的獨立判斷和敏銳思想之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https://steemit.com/meme/@prime-cleric/stupidity-more-dangerous-than-evil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潘霍華( Bonhoeffer): 關於愚昧 On Stupidity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Taken from a circular letter, addressing many topics, written to three friends and co-workers in the conspiracy against Hitler, 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Hitler’s accession to the chancellorship of Germany.
‘Stupidity is a more dangerous enemy of the good than malice. One may protest against evil; it can be exposed and, if need be, prevented by use of force. Evil always carries within itself the germ of its own subversion in that it leaves behind in human beings at least a sense of unease. Against stupidity we are defenseless. Neither protests nor the use of force accomplish anything here; reasons fall on deaf ears; facts that contradict one’s prejudgment simply need not be believed- in such moments the stupid person even becomes critical – and when facts are irrefutable they are just pushed aside as inconsequential, as incidental.
In all this the stupid person, in contrast to the malicious one, is utterly self-satisfied and, being easily irritated, becomes dangerous by going on the attack. For that reason, greater caution is called for than with a malicious one. Never again will we try to persuade the stupid person with reasons, for it is senseless and dangerous.
‘If we want to know how to get the better of stupidity, we must seek to understand its nature. This much is certain, that it is in essence not an intellectual defect but a human one. There are human beings who are of remarkably agile intellect yet stupid, and others who are intellectually quite dull yet anything but stupid. We discover this to our surprise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The impression one gains is not so much that stupidity is a congenital defect, but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people are made stupid or that they allow this to happen to them. We note further that people who have isolated themselves from others or who lives in solitude manifest this defect less frequently than individuals or groups of people inclined or condemned to sociability. And so it would seem that stupidity is perhaps less a psychological than a sociological problem. It is a particular form of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n human beings, a psychological concomitant of certain external conditions.
Upon closer observation,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every strong upsurge of power in the public sphere, be it of a political or of a religious nature, infects a large part of humankind with stupidity. It would even seem that this is virtually a sociological-psychological law. The power of the one needs the stupidity of the other. The process at work here is not that particular human capacities, for instance, the intellect, suddenly atrophy or fail. Instead, it seems that under the overwhelming impact of rising power, humans are deprived of their inner independence, and, more or less consciously, give up establishing an autonomous position toward the emerging circumstances.
The fact that the stupid person is often stubborn must not blind us to the fact that he is not independent. In conversation with him, one virtually feels that one is dealing not at all with a person, but with slogans, catchwords and the like that have taken possession of him. He is under a spell, blinded, misused, and abused in his very being. Having thus become a mindless tool, the stupid person will also be capable of any evil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apable of seeing that it is evil. This is where the danger of diabolical misuse lurks, for it is this that can once and for all destroy human beings.
‘Yet at this very point it becomes quite clear that only an act of liberation, not instruction, can overcome stupidity. Here we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in must cases a genuine internal liberation becomes possible only when external liberation has preceded it. Until then we must abandon all attempts to convince the stupid person. This state of affairs explains why in such circumstances our attempts to know what ‘the people’ really thing are in vain and wh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is question is so irrelevant for the person who is thinking and acting responsibly. The word of the Bible that the fear of Go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declares that the internal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live the responsible life before God is the only genuine way to overcome stupidity.
‘But these thoughts about stupidity also offer consolation in that they utterly forbid us to conside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 be stupid in every circumstance. It really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ose in power expect more from people’s stupidity than from their inner independence and wisdom.’
-Dietrich Bonhoeffer, from ‘After Ten Years’ in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Dietrich Bonhoeffer Works/English, vol. 8)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10.
Bonhoeffer on stupidity (entire quote)
https://religiousgrounds.wordpress.com/2016/05/11/bonhoeffer-on-stupidity-entire-quote/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陳雲:星期日講道。愚昧是道德的問題,不是智力的問題。
治療愚昧,不是用教育,而是用靈性救贖。
如果愚昧者是基督徒,是由於背叛上帝,投靠撒旦。黃絲、偽獨聽了這些話,該更憎恨我吧。
以下徵引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文章:《關於愚昧》
//對於善來說,愚昧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要反對愚昧,抵抗和力量都無濟於事,愚昧根本不服從理性。
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
對於善來說,愚昧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
你可以抵抗惡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憑藉武力來防止它。惡意總是包含着它自身毀滅的種子,因為它總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話。
然而,面對愚昧,根本無法防衛。要反對愚昧,抵抗和武力都無濟於事,愚蠢根本不服從理性。
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所以同惡棍相比,蠢人總是自鳴得意。
而且他很容易變成危險,因為要使他揮拳出擊,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惡意來,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對付。我們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論理,因為那既無用又危險。
要恰當地對待愚昧,認識它的本來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昧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卻是蠢人,還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絕非蠢人,作為某些特定環境的產物,我們驚訝地發現了這種情況。
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愚昧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昧是在這樣一些環境中養成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把自己弄成蠢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弄成蠢人。
我們還進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際或孤寂獨處的人來,在傾向於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個人或團體當中,愚昧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來,愚昧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它是歷史環境對人的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特定的外部因素的一種心理副產品。
更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任何暴力革命,不論是政治革命還是宗教革命,都似乎在大量的人當中造成了愚昧的大發作。事實上,這幾乎成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項規律。
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這並不是人的某種天生能力,例如理智上的能力遭到了阻礙或破壞。
正相反,是力量的高漲已變得如此可怕,它剝奪了人的獨立判斷,人們放棄了(或多或少是無意識地放棄了)自己評價新的事態的努力。
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頑固,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而誤認為他很有獨立性。
人們多多少少會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談話時會感覺到,簡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談話,不可能同他進行肝膽相照的交談。
同他談話時,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連串標語口號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
一旦他交出了自己的意志,變成了純粹的工具,就再也沒有什麼罪惡的極限是蠢人所不會到達的了,但他仍然始終不可能了解那是罪惡。在此有一種惡魔般地扭曲人性的危險,它會對人造成無可補救的損害。
然而正是在這個方面,我們意識到,蠢人不可能靠教育來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贖,此外別無他法。
迄今為止,企圖用理性論證去說服他,絲毫沒有用處。在這種事態中,我們可以完全明白,為什麼試圖去發現蠢人真的在想什麼是徒勞無益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對於負責地思考和行動的人來說也完全多餘。
正如《聖經》所言:「對上帝的畏懼,就是智慧的開端。」
換言之,治療愚昧的唯一辦法,是靈性上的救贖,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像上帝眼中負責任的人那樣生活。
不過,在對人的愚昧的這些思考中,也有一點可慰之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大多數人在所有的環境中都是愚昧的。
長期起重大作用的是:我們是希望從人們的愚昧之中,而不是從人們的獨立判斷和敏銳思想之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https://steemit.com/meme/@prime-cleric/stupidity-more-dangerous-than-evil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陳雲:星期日講道。愚昧是道德的問題,不是智力的問題。
治療愚昧,不是用教育,而是用靈性救贖。
如果愚昧者是基督徒,是由於背叛上帝,投靠撒旦。黃絲、偽獨聽了這些話,該更憎恨我吧。
以下徵引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文章:《關於愚昧》
//對於善來說,愚昧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要反對愚昧,抵抗和力量都無濟於事,愚昧根本不服從理性。
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
對於善來說,愚昧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
你可以抵抗惡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憑藉武力來防止它。惡意總是包含着它自身毀滅的種子,因為它總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話。
然而,面對愚昧,根本無法防衛。要反對愚昧,抵抗和武力都無濟於事,愚蠢根本不服從理性。
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所以同惡棍相比,蠢人總是自鳴得意。
而且他很容易變成危險,因為要使他揮拳出擊,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惡意來,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對付。我們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論理,因為那既無用又危險。
要恰當地對待愚昧,認識它的本來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昧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卻是蠢人,還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絕非蠢人,作為某些特定環境的產物,我們驚訝地發現了這種情況。
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愚昧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昧是在這樣一些環境中養成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把自己弄成蠢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弄成蠢人。
我們還進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際或孤寂獨處的人來,在傾向於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個人或團體當中,愚昧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來,愚昧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它是歷史環境對人的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特定的外部因素的一種心理副產品。
更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任何暴力革命,不論是政治革命還是宗教革命,都似乎在大量的人當中造成了愚昧的大發作。事實上,這幾乎成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項規律。
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這並不是人的某種天生能力,例如理智上的能力遭到了阻礙或破壞。
正相反,是力量的高漲已變得如此可怕,它剝奪了人的獨立判斷,人們放棄了(或多或少是無意識地放棄了)自己評價新的事態的努力。
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頑固,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而誤認為他很有獨立性。
人們多多少少會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談話時會感覺到,簡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談話,不可能同他進行肝膽相照的交談。
同他談話時,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連串標語口號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
一旦他交出了自己的意志,變成了純粹的工具,就再也沒有什麼罪惡的極限是蠢人所不會到達的了,但他仍然始終不可能了解那是罪惡。在此有一種惡魔般地扭曲人性的危險,它會對人造成無可補救的損害。
然而正是在這個方面,我們意識到,蠢人不可能靠教育來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贖,此外別無他法。
迄今為止,企圖用理性論證去說服他,絲毫沒有用處。在這種事態中,我們可以完全明白,為什麼試圖去發現蠢人真的在想什麼是徒勞無益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對於負責地思考和行動的人來說也完全多餘。
正如《聖經》所言:「對上帝的畏懼,就是智慧的開端。」
換言之,治療愚昧的唯一辦法,是靈性上的救贖,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像上帝眼中負責任的人那樣生活。
不過,在對人的愚昧的這些思考中,也有一點可慰之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大多數人在所有的環境中都是愚昧的。
長期起重大作用的是:我們是希望從人們的愚昧之中,而不是從人們的獨立判斷和敏銳思想之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https://steemit.com/meme/@prime-cleric/stupidity-more-dangerous-than-evil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
聖誕節源遠流長,世界各地人士都十分重視,《大香港早晨》特此訪問著名民俗學者、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探討香港於97年主權移交前後,慶祝聖誕節的差異。
陳雲指香港於97前是基督教城邦:「因為英國係基督教國家,所以喺香港嘅統治,許多時候會借助教會、或者基督信仰。」
而聖誕節正是當中的一環。因此於學校一定會有聖誕聯歡會,班會亦進行聖誕佈置,有時會唱聖詩慶祝。
街上亦充滿聖誕裝飾,即使未到聖誕,亦會到尖東觀賞海運大廈的聖誕燈飾。陳雲表示當年聖誕佈置精緻、充滿品味,與今日只講求大紅大紫燈裝飾不同。
相比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基督教城邦,陳雲指97後香港變成無神論政府。從前會於電視上見到英女皇的聖誕文告、或者教宗的聖誕文告,但現在不會見到香港特首的聖誕文告。
陳雲表示,社會現在一味只講經濟繁榮和消費:「冇咗一個好規定嘅時間,比我哋做一連串放鬆、歡樂、同埋交朋結友嘅機會。」
令大家失去閑暇的生活。陳雲指,現在這些節日提供閑暇的作用愈來愈少,許多人連平安夜交換禮物、拆禮物的習慣都沒有:「我喺97前,喺辦公室會佈置下,上司會送啲貴嘅禮物、下屬會送啲平嘅禮物做抽獎,但97後都冇呢啲嘢。」
當被問及如梁振英要發聖誕文告應怎樣做時,陳雲回應指要視乎他是否基督徒,否則只需作一般祝福,但一定要送禮物:「一定要放寛一啲嘢、送啲福利,唔可以就咁講『祝大家聖誕快樂、普天同慶』。」
除了送禮物外,亦要檢討過去的政策,有做得令香港人不滿的地方要懺悔。因此在作出文告的場合,若不是一個受人喜歡的政府,便會相當尷尬,因此現在政府索性不作聖誕文告。
陳雲認為如香港建國,應回復殖民時代的慶祝方法,如舊傳統般渡過,大搞party,就如70年代般的舞會,即使非基督徒亦可當作普天同慶的節日,當作西洋冬至。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12-25-2015/27710
--
陳雲:本土聖誕歌。耶穌變成觀世音,救苦救難。聖誕禮物是本土的朱古力、花生和冬柑(冬天果園的甜柑)。
這是《玉女心》三首插曲之一,影片首映於 1968 年 6 月 12 日,是陳寶珠自資拍攝的電影,由陳寶珠、呂奇主演。
1967年的《金色聖誕夜》也有很多聖誕歌,當年經歷1967年暴動,但社會依然窮風流,節日如常度過,貧民去教堂領取社會賢達捐出的禮物過節。
豈會在今日,尖沙咀半島酒店發射催淚彈?耶穌都激氣。
陳寶珠唱聖誕歌(附歌詞)
https://m.youtube.com/watch?v=QnGjj2PfP9A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07372777225/?d=n
--
Bonhoeffer on stupidity (entire quote)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Taken from a circular letter, addressing many topics, written to three friends and co-workers in the conspiracy against Hitler, 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Hitler’s accession to the chancellorship of Germany.
‘Stupidity is a more dangerous enemy of the good than malice. One may protest against evil; it can be exposed and, if need be, prevented by use of force. Evil always carries within itself the germ of its own subversion in that it leaves behind in human beings at least a sense of unease. Against stupidity we are defenseless. Neither protests nor the use of force accomplish anything here; reasons fall on deaf ears; facts that contradict one’s prejudgment simply need not be believed- in such moments the stupid person even becomes critical – and when facts are irrefutable they are just pushed aside as inconsequential, as incidental.
In all this the stupid person, in contrast to the malicious one, is utterly self-satisfied and, being easily irritated, becomes dangerous by going on the attack. For that reason, greater caution is called for than with a malicious one. Never again will we try to persuade the stupid person with reasons, for it is senseless and dangerous.
‘If we want to know how to get the better of stupidity, we must seek to understand its nature. This much is certain, that it is in essence not an intellectual defect but a human one. There are human beings who are of remarkably agile intellect yet stupid, and others who are intellectually quite dull yet anything but stupid. We discover this to our surprise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The impression one gains is not so much that stupidity is a congenital defect, but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people are made stupid or that they allow this to happen to them. We note further that people who have isolated themselves from others or who lives in solitude manifest this defect less frequently than individuals or groups of people inclined or condemned to sociability. And so it would seem that stupidity is perhaps less a psychological than a sociological problem. It is a particular form of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n human beings, a psychological concomitant of certain external conditions.
Upon closer observation,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every strong upsurge of power in the public sphere, be it of a political or of a religious nature, infects a large part of humankind with stupidity. It would even seem that this is virtually a sociological-psychological law. The power of the one needs the stupidity of the other. The process at work here is not that particular human capacities, for instance, the intellect, suddenly atrophy or fail. Instead, it seems that under the overwhelming impact of rising power, humans are deprived of their inner independence, and, more or less consciously, give up establishing an autonomous position toward the emerging circumstances.
The fact that the stupid person is often stubborn must not blind us to the fact that he is not independent. In conversation with him, one virtually feels that one is dealing not at all with a person, but with slogans, catchwords and the like that have taken possession of him. He is under a spell, blinded, misused, and abused in his very being. Having thus become a mindless tool, the stupid person will also be capable of any evil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apable of seeing that it is evil. This is where the danger of diabolical misuse lurks, for it is this that can once and for all destroy human beings.
‘Yet at this very point it becomes quite clear that only an act of liberation, not instruction, can overcome stupidity. Here we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in must cases a genuine internal liberation becomes possible only when external liberation has preceded it. Until then we must abandon all attempts to convince the stupid person. This state of affairs explains why in such circumstances our attempts to know what ‘the people’ really thing are in vain and wh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is question is so irrelevant for the person who is thinking and acting responsibly. The word of the Bible that the fear of Go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declares that the internal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live the responsible life before God is the only genuine way to overcome stupidity.
‘But these thoughts about stupidity also offer consolation in that they utterly forbid us to conside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 be stupid in every circumstance. It really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ose in power expect more from people’s stupidity than from their inner independence and wisdom.’
-Dietrich Bonhoeffer, from ‘After Ten Years’ in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Dietrich Bonhoeffer Works/English, vol. 8)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10.
Bonhoeffer on stupidity (entire quote)
https://religiousgrounds.wordpress.com/2016/05/11/bonhoeffer-on-stupidity-entire-quote/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陳雲:星期日講道。愚昧是道德的問題,不是智力的問題。
治療愚昧,不是用教育,而是用靈性救贖。
如果愚昧者是基督徒,是由於背叛上帝,投靠撒旦。黃絲、偽獨聽了這些話,該更憎恨我吧。
以下徵引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文章:《關於愚昧》
//對於善來說,愚昧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要反對愚昧,抵抗和力量都無濟於事,愚昧根本不服從理性。
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
對於善來說,愚昧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
你可以抵抗惡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憑藉武力來防止它。惡意總是包含着它自身毀滅的種子,因為它總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話。
然而,面對愚昧,根本無法防衛。要反對愚昧,抵抗和武力都無濟於事,愚蠢根本不服從理性。
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所以同惡棍相比,蠢人總是自鳴得意。
而且他很容易變成危險,因為要使他揮拳出擊,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惡意來,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對付。我們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論理,因為那既無用又危險。
要恰當地對待愚昧,認識它的本來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昧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卻是蠢人,還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絕非蠢人,作為某些特定環境的產物,我們驚訝地發現了這種情況。
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愚昧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昧是在這樣一些環境中養成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把自己弄成蠢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弄成蠢人。
我們還進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際或孤寂獨處的人來,在傾向於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個人或團體當中,愚昧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來,愚昧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它是歷史環境對人的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特定的外部因素的一種心理副產品。
更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任何暴力革命,不論是政治革命還是宗教革命,都似乎在大量的人當中造成了愚昧的大發作。事實上,這幾乎成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項規律。
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這並不是人的某種天生能力,例如理智上的能力遭到了阻礙或破壞。
正相反,是力量的高漲已變得如此可怕,它剝奪了人的獨立判斷,人們放棄了(或多或少是無意識地放棄了)自己評價新的事態的努力。
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頑固,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而誤認為他很有獨立性。
人們多多少少會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談話時會感覺到,簡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談話,不可能同他進行肝膽相照的交談。
同他談話時,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連串標語口號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
一旦他交出了自己的意志,變成了純粹的工具,就再也沒有什麼罪惡的極限是蠢人所不會到達的了,但他仍然始終不可能了解那是罪惡。在此有一種惡魔般地扭曲人性的危險,它會對人造成無可補救的損害。
然而正是在這個方面,我們意識到,蠢人不可能靠教育來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贖,此外別無他法。
迄今為止,企圖用理性論證去說服他,絲毫沒有用處。在這種事態中,我們可以完全明白,為什麼試圖去發現蠢人真的在想什麼是徒勞無益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對於負責地思考和行動的人來說也完全多餘。
正如《聖經》所言:「對上帝的畏懼,就是智慧的開端。」
換言之,治療愚昧的唯一辦法,是靈性上的救贖,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像上帝眼中負責任的人那樣生活。
不過,在對人的愚昧的這些思考中,也有一點可慰之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大多數人在所有的環境中都是愚昧的。
長期起重大作用的是:我們是希望從人們的愚昧之中,而不是從人們的獨立判斷和敏銳思想之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https://steemit.com/meme/@prime-cleric/stupidity-more-dangerous-than-evil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
聖誕節源遠流長,世界各地人士都十分重視,《大香港早晨》特此訪問著名民俗學者、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探討香港於97年主權移交前後,慶祝聖誕節的差異。
陳雲指香港於97前是基督教城邦:「因為英國係基督教國家,所以喺香港嘅統治,許多時候會借助教會、或者基督信仰。」
而聖誕節正是當中的一環。因此於學校一定會有聖誕聯歡會,班會亦進行聖誕佈置,有時會唱聖詩慶祝。
街上亦充滿聖誕裝飾,即使未到聖誕,亦會到尖東觀賞海運大廈的聖誕燈飾。陳雲表示當年聖誕佈置精緻、充滿品味,與今日只講求大紅大紫燈裝飾不同。
相比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基督教城邦,陳雲指97後香港變成無神論政府。從前會於電視上見到英女皇的聖誕文告、或者教宗的聖誕文告,但現在不會見到香港特首的聖誕文告。
陳雲表示,社會現在一味只講經濟繁榮和消費:「冇咗一個好規定嘅時間,比我哋做一連串放鬆、歡樂、同埋交朋結友嘅機會。」
令大家失去閑暇的生活。陳雲指,現在這些節日提供閑暇的作用愈來愈少,許多人連平安夜交換禮物、拆禮物的習慣都沒有:「我喺97前,喺辦公室會佈置下,上司會送啲貴嘅禮物、下屬會送啲平嘅禮物做抽獎,但97後都冇呢啲嘢。」
當被問及如梁振英要發聖誕文告應怎樣做時,陳雲回應指要視乎他是否基督徒,否則只需作一般祝福,但一定要送禮物:「一定要放寛一啲嘢、送啲福利,唔可以就咁講『祝大家聖誕快樂、普天同慶』。」
除了送禮物外,亦要檢討過去的政策,有做得令香港人不滿的地方要懺悔。因此在作出文告的場合,若不是一個受人喜歡的政府,便會相當尷尬,因此現在政府索性不作聖誕文告。
陳雲認為如香港建國,應回復殖民時代的慶祝方法,如舊傳統般渡過,大搞party,就如70年代般的舞會,即使非基督徒亦可當作普天同慶的節日,當作西洋冬至。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12-25-2015/27710
--
陳雲:本土聖誕歌。耶穌變成觀世音,救苦救難。聖誕禮物是本土的朱古力、花生和冬柑(冬天果園的甜柑)。
這是《玉女心》三首插曲之一,影片首映於 1968 年 6 月 12 日,是陳寶珠自資拍攝的電影,由陳寶珠、呂奇主演。
1967年的《金色聖誕夜》也有很多聖誕歌,當年經歷1967年暴動,但社會依然窮風流,節日如常度過,貧民去教堂領取社會賢達捐出的禮物過節。
豈會在今日,尖沙咀半島酒店發射催淚彈?耶穌都激氣。
陳寶珠唱聖誕歌(附歌詞)
https://m.youtube.com/watch?v=QnGjj2PfP9A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7707372777225/?d=n
--
Bonhoeffer on stupidity (entire quote)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Taken from a circular letter, addressing many topics, written to three friends and co-workers in the conspiracy against Hitler, 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Hitler’s accession to the chancellorship of Germany.
‘Stupidity is a more dangerous enemy of the good than malice. One may protest against evil; it can be exposed and, if need be, prevented by use of force. Evil always carries within itself the germ of its own subversion in that it leaves behind in human beings at least a sense of unease. Against stupidity we are defenseless. Neither protests nor the use of force accomplish anything here; reasons fall on deaf ears; facts that contradict one’s prejudgment simply need not be believed- in such moments the stupid person even becomes critical – and when facts are irrefutable they are just pushed aside as inconsequential, as incidental.
In all this the stupid person, in contrast to the malicious one, is utterly self-satisfied and, being easily irritated, becomes dangerous by going on the attack. For that reason, greater caution is called for than with a malicious one. Never again will we try to persuade the stupid person with reasons, for it is senseless and dangerous.
‘If we want to know how to get the better of stupidity, we must seek to understand its nature. This much is certain, that it is in essence not an intellectual defect but a human one. There are human beings who are of remarkably agile intellect yet stupid, and others who are intellectually quite dull yet anything but stupid. We discover this to our surprise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The impression one gains is not so much that stupidity is a congenital defect, but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people are made stupid or that they allow this to happen to them. We note further that people who have isolated themselves from others or who lives in solitude manifest this defect less frequently than individuals or groups of people inclined or condemned to sociability. And so it would seem that stupidity is perhaps less a psychological than a sociological problem. It is a particular form of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n human beings, a psychological concomitant of certain external conditions.
Upon closer observation,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every strong upsurge of power in the public sphere, be it of a political or of a religious nature, infects a large part of humankind with stupidity. It would even seem that this is virtually a sociological-psychological law. The power of the one needs the stupidity of the other. The process at work here is not that particular human capacities, for instance, the intellect, suddenly atrophy or fail. Instead, it seems that under the overwhelming impact of rising power, humans are deprived of their inner independence, and, more or less consciously, give up establishing an autonomous position toward the emerging circumstances.
The fact that the stupid person is often stubborn must not blind us to the fact that he is not independent. In conversation with him, one virtually feels that one is dealing not at all with a person, but with slogans, catchwords and the like that have taken possession of him. He is under a spell, blinded, misused, and abused in his very being. Having thus become a mindless tool, the stupid person will also be capable of any evil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apable of seeing that it is evil. This is where the danger of diabolical misuse lurks, for it is this that can once and for all destroy human beings.
‘Yet at this very point it becomes quite clear that only an act of liberation, not instruction, can overcome stupidity. Here we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 fact that in must cases a genuine internal liberation becomes possible only when external liberation has preceded it. Until then we must abandon all attempts to convince the stupid person. This state of affairs explains why in such circumstances our attempts to know what ‘the people’ really thing are in vain and wh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is question is so irrelevant for the person who is thinking and acting responsibly. The word of the Bible that the fear of Go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declares that the internal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live the responsible life before God is the only genuine way to overcome stupidity.
‘But these thoughts about stupidity also offer consolation in that they utterly forbid us to conside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 be stupid in every circumstance. It really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ose in power expect more from people’s stupidity than from their inner independence and wisdom.’
-Dietrich Bonhoeffer, from ‘After Ten Years’ in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Dietrich Bonhoeffer Works/English, vol. 8)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10.
Bonhoeffer on stupidity (entire quote)
https://religiousgrounds.wordpress.com/2016/05/11/bonhoeffer-on-stupidity-entire-quote/
陳雲: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關於愚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701694947225&set=a.469456247224&type=3&theater
Abonnieren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