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集敘
《青樓集》者,紀南北諸伶之姓氏也。名以青樓者何?蓋取秦少遊之語也。記以諸伶者誰?吳淞夏君之集也。
夏君百和,文獻故家,起宋歷元,幾二百餘年,素富貴而苴富貴。方妙歲時,客有挾明雌亭侯之術,而謂之曰:君神清氣峻,飄飄然丹霄之鶴。
厥一紀,東南兵擾,君值其厄,資產蕩然,豫損之又損,其庶幾乎?伯和攬鏡,自嘆形色。
凡寓公貧士,鄰裏細民,輒周急贍乏。遍交士大夫之賢者,慕孔北海,座客常滿,尊酒不空,終日高會開宴,諸伶畢至,以故聞見博有,聲譽益彰。
無何,張氏據姑蘇,軍需征賦百出,昔之吝財豪戶,破家剝床,目不堪睹。伯和優遊衡茅,教子讀書,幅巾筇杖,逍遙乎林麓之間,泊如也。
追憶曩時諸伶姓氏而集焉。喜事者哂之,弗究經史而誌米鹽瑣事,質之於頑老子,曰:賢哂其易易,竟弗究其所以然者。
我聖元世皇禦極,肇興龍朔,混一文軌,樂典章,煥乎唐堯,若名臣方躅,具載信史。
茲記諸伶姓氏,一以見盛世芬華,元元同樂,再以見庸夫溺濁流之弊,遂有今日之大亂,厥誌淵矣哉。
史列《伶官》之傳,侍兒有集,義倡司書,稗官小說,君子取焉。伯和記其賤者末者,後猶匪企及,況其碩氏巨賢乎?
當察夫集外之意,不當求諸集中之名也。伯和拜手曰:先生知予哉!
至正丙午春頑老子張擇鳴善謹敘
- -
花間集
臣等謹案:《花間集》十卷,後蜀趙崇祚編。崇祚字弘基,事孟昶為衛尉少卿,而不詳其里貫。《十國春秋》亦不為立傳。
案:蜀有趙崇韜,為中書令廷隱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詩餘體變濫觴於唐,而盛行於五代。
自宋以後,家數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陳振孫謂所錄自溫庭筠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今逸其二。
坊刻妄有增加,殊失其舊。此為明毛晉以家藏宋刻重刊之本,猶為精審。前有歐陽炯序,後有陸游跋。作於孟昶廣政三年,乃晉高祖之天福五年。
炯仕蜀官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工於詩詞,其《漁父歌》尤為詞家所稱道云。
乾隆四十一年四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 -
花間集原序
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豔以爭鮮。是以唱雲謠;
(雲謠:白雲謠。相傳穆天子與西王母宴飲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因首句為“白雲在天”,故名白雲謠。金母:即西王母。)
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 (穆天子)心醉。名高《白雪》, (古曲名。師曠所作。)聲聲而自合鸞歌;
響遏行雲,字字而偏諧鳳律。 (呂氏春秋古樂: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故稱音律為鳳律)楊柳大堤之句,樂府相傳;《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製。
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帽之簪;競富樽前,數十珊瑚之樹。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嬌嬈之態。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 (唐長安平康里,因在城北,也稱北里,是妓院所在地)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實。
有唐已降,率土之濱, (語出詩經小雅北山)家家之香徑春風,寧尋越豔;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
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之應制《清平樂》調四首,近代溫飛卿復有《金筌集》,邇來]作者,無媿前人。
今衛尉少卿字弘基, (花間集的作者趙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蹟不詳。編此集時任衛尉少卿)以拾翠洲邊,自得羽毛之異;織綃泉底,獨殊機杼之功。
廣會眾賓,時延佳論。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卷。以烱 (歐陽炯)粗預知音,辱請命題,仍為敘引。
昔郢人有歌《陽春》者,號為絕唱,乃命之為《花間集》。庶使西園 (三國魏鄴都的西園,魏文帝曹丕集文學侍從之臣游宴賞月的地方)英哲,
用資羽蓋之歡;南國嬋娟,休唱蓮舟之引。 (採蓮曲,樂府清商曲辭。)
廣政三年夏四月大蜀歐陽烱敘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7-%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1.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88-%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2.djvu
ttps://zh.wikisource.org/wiki/Index: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2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64
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Page:Sibu_Congkan2089-%E8%B6%99%E5%B4%87%E7%A5%9A-%E8%8A%B1%E9%96%93%E9%9B%86-3-3.djvu/98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ibu_Congkan2092-%E9%BB%83%E6%98%87-%E5%94%90%E5%AE%8B%E8%AB%B8%E8%B3%A2%E7%B5%B6%E5%A6%99%E8%A9%9E%E9%81%B8-2-1.djvu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Bots/Work_requests/Archive_13
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5%9B%9B%E9%83%A8%E5%8F%A2%E5%88%8A%E7%B6%93%E9%83%A8
ttp://zh.wikisource.nom.rs/wiki/Special:%E5%89%8D%E7%BC%80%E7%B4%A2%E5%BC%95/Index:Sibu_Cong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