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ntag, 26. April 2009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册審查報告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册審查報告
中國文化

1. 竊查此書 , 取材謹嚴, 持論精確, 允宜列入清華叢書 , 以貢獻於學界 。

2. 茲將其優點 概括言之 : 凡著中國 古代哲學史者 , 其對於古人之學說 , 應具瞭解之同情 , 方可下筆 。 蓋古人 著書立說 , 皆有所為而發 ; 故其所處之環境 , 所受之背景 , 非完全明瞭 , 則其學說不易評論 。 而古代哲學家 去今數千年 , 其時代之 真相 , 極難推知 。 吾人今日可依據之 材料 , 僅當時所 遺存最小之一部 ;欲藉此 殘餘斷片 , 以窺測其 全部結構 , 必須備 藝術家欣賞 古代繪畫雕刻之 眼光 及 精神 , 然後古人立說之 用意 與物件 , 始可以真瞭解 。

3. 所謂 真瞭解者 , 必神遊冥想 , 與立說之古人 , 處於同一境界 , 而對於其持論 所以不得不如是之 苦心孤詣 , 表一種之同情 , 始能 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 , 而無隔閡 膚廓之論 。 否則 數千年前之 陳言舊說 , 與今日之情勢 迥殊 , 何一不可以 可笑可怪目之乎 ? 但此種同情之 態度 , 最易流于 穿鑿傅會之惡習 ; 因今日所得見之 古代材料 , 或散佚 而僅存, 或晦澀 而難解 , 非經過解釋 及排比之 程式 , 絕無哲學史 之可言 。然若加以 聯貫綜合之 搜集 , 及 統系條理 之整理 , 則著者 有意無意 之間 , 往往 依其自身所遭際 之時代 , 所居處 之環境 , 所薰染之 學說 , 以推測解釋 古人之意志 。

4. 由此之故 , 今日之 談中國 古代哲學者 , 大抵即 談其今日自身 之哲學者也 ;所著之 中國哲學史者 , 即其今日 自身之哲學史者也 。 其言論 愈有條理統系 , 則去古人 學說之 真相愈遠 ; 此弊 至今日之談 墨學而極矣 。

5. 今日之 墨學者 , 任何 古書古字 , 絕無 依據 , 亦可隨其 一時偶然 興會 , 而為之改移 , 幾若 善博者 能呼盧 成盧, 喝雉成雉之比 ; 此近日中國 號稱整理國故 之普通狀況 , 誠可為 長歎息者也 。 今欲求一 中國 古代哲學史 , 能矯傅會之 惡習 , 而具瞭解之 同情者 , 則馮君此 作庶幾近之 ;所以宜加以 表揚 , 為之流布者 , 其理由 實在於是 。

6. 至於 馮君之書 , 其取用材料 , 亦具通識 , 請略言之 :以中國今日之 考據學 , 已足辨別 古書之 真偽 ; 然真偽者 , 不過相對 問題 , 而最要在能 審定偽材料之 時代 及 作者而利用之 。 蓋偽材料 亦有時 與真材料同一可貴 。 如某種 偽材料 , 若徑認為其 所依託之 時代 及 作者之真產物 , 固不可也 ; 但能考出其 作偽時代 及作者 , 即據以說明 此時代 及 作者之 思想 , 則變為一 真材料矣 。

7. 中國 古代史之材料 , 如儒家 及 諸子等經典 , 皆非一時代 一作者之 產物 。昔人籠統認為 一人一時之作 , 其誤 固不俟論 。 今人能知其 非一人一時之所作 , 而不知 以縱貫之 眼光 , 視為一種 學術之叢書 , 或一宗傳燈 之語錄 , 而齗齗 致辯於其 橫切方面 , 此亦缺乏史學 之通識所致 。而馮君之書 , 獨能於此 別具特識 , 利用材料 , 此亦應為 表彰者也 。

8. 若推此意 而及于 中國之史學 , 則史論者 , 治史者皆認為 無關史學而且有害者也 ; 然史論之作者 , 或有意 或無意 , 其發為 言論之時 , 即已印入 作者及 其時代之 環境背景 , 實無異於 今日新聞紙之 社論時評 , 若善用之 , 皆有助於考史 。 故蘇子瞻 之史論 , 北宋之政論也 ;胡致堂 之史論 , 南宋之政論也 ; 王船山之 史論 ,明末 之政論也 。

9. 今日 取諸人論史之文 , 與舊史 互證 , 當日政治 社會情勢 , 益可藉此 增加瞭解 , 此所謂 廢物利用 , 蓋不僅能供 習文者之摹擬 練習而已也 。 若更推論 及於 文藝批評 , 如紀曉嵐之 批評古人詩集 , 輒加塗抹 , 詆為不通 , 初怪其何以 狂妄至是 。 後讀 清高宗 禦制詩集 , 頗疑其有所為 而發 ; 此事固難證明 , 或亦間接 與時代性 有關 , 斯又利用 材料之別一例也 。 寅恪 承命審查 馮君之書 , 謹具報告書 , 並附著推論之 余義於後 , 以求教正焉。

六月十一日



Keine Kommentare: